維摩 詰 經

維摩 詰 經

文殊

維摩 詰 經

维摩诘

維摩詰所說經》(梵語: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標準藏語: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玄奘三藏譯為《說無垢稱經》。現存三譯,以鳩摩羅什三藏所傳之本,流通最廣。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英语Nondualism上,梵文本提到的其中一個經題,就稱作《消除種種兩重對立》[1][2]。

在中國甘肅省的敦煌石窟中,有許多維摩詰的變經圖畫。本經以佛教文學經典著稱於世,胡適稱為「最美的佛典文學」。

目录

  • 1 題解
  • 2 內容
  • 3 影響
  • 4 版本
    • 4.1 漢譯
    • 4.2 藏譯
    • 4.3 梵文本
    • 4.4 英譯
  • 5 註疏
  • 6 相關條目
  • 7 參考文獻
  • 8 外部連結

題解[编辑]

『維摩詰』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詞,而後玄奘意譯為『無垢稱』。維摩詰的梵語作Vimala-kīrti。維摩(天城體:विमल,Vimala)是清淨、無垢,詰(天城體:कीर्ति,Kīrti;巴利語:Kitti)是名聲、名望,合起來就是「淨名」、「無垢稱」。

羅什所翻經名中之『所說』在梵文為 "Nirdésa",意在「解說」和「宣說」,英文應可翻譯為 "EXPOUND",而玄奘則就用『說』字來翻譯。

內容[编辑]

經中的主角人物是以居士身份出身的維摩詰菩薩:維摩詰居士的家財萬貫,平常救助貧民、布施僧侶,樂善好施;而且不執著於外相,為了度化眾生,維摩詰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說法,也可以向王公貴族說法,甚至在妓院、赌場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说法。經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毗耶離的一次法會,敘述維摩詰菩薩與諸位菩薩和聲聞羅漢滿智慧和譬喻的問答。

影響[编辑]

《维摩诘经》中的故事性很強,例如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鲜活,想象奇迥,富于文学趣味。用浅近的方法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典的一大特色。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最愛清谈與《维摩经》[3],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大量反映恶报、地狱等场面。僧肇在读《道德经》有 “美则美矣,然期棲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決定出家。《高僧传》记载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4]王安石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中唐著名詩人王維,從小便因其母信佛的影響,成年後將自己的字就是「摩詰」,故後世也稱王維為王摩詰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和思想,深深影響了禅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5]《维摩诘经》中的许多典故,多变成禅宗公案。宋代以後的士子多好禅学,常講《金剛经》、《楞严经》和《圆觉经》。自此《维摩诘经》的影响變小。[6]

版本[编辑]

漢譯[编辑]

維摩 詰 經

敦煌《吐蕃贊普傳記》寫本反面的維摩詰經片段

《維摩詰經》在歷史上有多次翻譯,現存三種:

  1. 三國時期吳支謙《維摩詰經》二卷,或作《毘摩羅詰經》、《毘摩羅鞊經》,是最早的《維摩經》譯本[7]
  2. 西晉竺叔蘭《異維摩詰經》三卷,又名《異毘摩羅詰經》,佚失
  3. 西晉竺法護《維摩鞊經》一卷,又名《維摩鞊名解》,佚失
  4. 後秦鳩摩羅什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8]
  5. 唐朝玄奘 《說無垢稱經》 六卷 [9]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最廣。2011年,黃寶生出版《梵漢對勘:維摩詰所說經》。

藏譯[编辑]

8世紀譯經僧法性戒所翻譯,名為《無垢稱所說經》(आर्यविमलकीर्तिनिर्देशो नाम महायानसूत्रम्,Āryavimalakīrtinirdeśo Nāma Mahāyānasūtram)。目前收錄於德格版、北京版、奈塘版西藏大藏經中。

本經在藏傳佛教大藏經當中,則稱為《無垢經/དྲི་མ་མེད་པ》。該經典共計三卷(fasicles)十四品(chapters),經名則以維摩詰居士命名。

梵文本[编辑]

1999年,日本大正大學高橋尚夫教授於西藏布達拉宮進行文獻考查時,意外發現《維摩詰經》的梵文寫本,並由大正大學梵語佛典研究會出版《梵漢藏対照『維摩経』》(2004)、《梵文維摩経-ボタラ宮所藏写本につく校訂》(2006)。該寫本判定为是12世纪(1140年)的手抄本,

英譯[编辑]

1976年由美國賓洲洲立大學 Robert A. F. Thurman 教授翻譯。 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A Mahāyāna Scripture, b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 in 1976. http://read.84000.co/translation/UT22084-060-005.html#tit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註疏[编辑]

  • 後秦 ・鳩摩羅什、僧肇、竺道生《注維摩詰經》十卷
  • 隋・慧遠《維摩義記》八卷
  • 隋・智顗
    • 《維摩詰經玄疏》六卷(含《四悉檀義》、《三觀義》、《四教義》之內容)
    • 《維摩詰經文疏》二十八卷(前二十五卷親撰,後三卷章安灌頂續補;湛然刪略為《維摩經略疏》十卷)
  • 隋・吉藏
    • 《淨名玄論》八卷
    • 《維摩經義疏》六 卷
  • 唐・窺基
    • 《說無垢稱經贊》六卷
  • 唐・道液《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卷

相關條目[编辑]

  • 維摩詰菩薩

參考文獻[编辑]

  1. ^ 維摩詰所說經》的梵本及漢譯本的戲劇文學結構 (PDF). 佛光學報. [2021-07-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27). 梵文本末尾還提到該經的另一個名稱爲《 消除種種兩重對立》(yamakapuṭavyatyastanihāra), 但在三種漢譯本中皆未言及
  2. ^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Ānanda, this formulation of the Dharma is called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Vimalakīrti-nirdeśa), or The Reconciliation of Dichotomies (Yamaka-puṭa-vyatyasta-nihāra), or also Section of the Inconceivable Liberation (Acintya-dharma-vimokṣa-pari-varta).
  3. ^ 《鲁迅全集》第五卷
  4. ^ 《高僧传》卷四
  5. ^ 《古尊宿语录》卷三三。
  6. ^ 《六祖壇經箋註》,[[丁福保]]居士著. [200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3).
  7. ^ CBETA T14 No. 474 《維摩詰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5-12.
  8. ^ CBETA T14 No. 475 《維摩詰所說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4-06.
  9. ^ CBETA T14 No. 476 《說無垢稱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3.

外部連結[编辑]

維摩 詰 經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維摩詰所說經
  • 陸揚:〈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中古社會之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ultilingual edition of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in the Bibliotheca Polyglot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本對勘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維摩經》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蕭麗華. 漢譯《維摩詰經》文獻回顧及其與中國文學的關係 (PDF). 佛光大學. [2019-01-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06).

大正藏·经集部主要佛教典籍列表

四十二章经 · 十善业道经 · 贤劫经 · 佛名经 · 药师经 · 彌勒下生經 · 宝箧经 · 楞伽經 · 盂蘭盆經 · 维摩诘经 · 圆觉经 · 稻稈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月燈三昧經 · 解深密經 · 陰持入經 · 占察善恶业报经 · 安般守意經 · 達摩多羅禪經 · 修行道地經 · 密嚴經 · 八吉祥经 · 金光明經 · 地狱经 · 十善业道经 · 本事經 · 如來藏經 · 菩萨璎珞经

維摩 詰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