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早安健康/郭育祥 醫師】

痠痛纏身,骨科復健科找不出原因!罪魁禍首恐是自律神經

根據調查,台灣約莫有70~80%的人飽受痠痛之苦,每年使用的痠痛藥布高達4億多片,可以繞台灣7圈。這些統計數字在在顯示肌肉痠痛算是全民問題。

摒除運動後所產生的痠痛,多數人對自身所出現的肌肉痠痛,多以「姿勢不良」、「枕頭高度不對」來解釋。因而當肌肉痠痛時,大家會做的事不外乎換枕頭、看骨科、看復健科、按摩、貼貼布以及喬骨頭。但是你知道嗎?你的痠痛可能只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只要穩定自律神經,就能避免走一遭上述冤枉路。

日前我的診間來了一名36歲的女性患者,她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全身痠痛的典型案例。這名女性患者是公務員,長期被痠痛所困擾,每天起床就覺得全身好像有千斤重。為了解決痠痛問題,一開始她花了4000多元買記憶枕,但無效。最後她索性留職停薪,開始一連串跑醫院、診間的生活。她跑遍了台灣各大有名骨科,X光片再再顯示一切正常:到知名復健科報到,每個醫師皆表示骨骼正常,脊椎沒彎曲。就連國術館老師傅都告訴她,一切沒問題。一般人聽到自己沒問題,當然感到開心,但這名女患者相反,她因為痠痛找不到原因而感到崩潰。身邊的人甚至要她去看身心科。

因緣際會下她來到診間,順口提到了這困擾。我判斷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痠痛呢?道理很簡單。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其中交感神經的功能是「戰與逃」(肌肉緊繃隨時準備好打仗或逃跑),這是我們的本能,用以應付原始環境的各種壓力。當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時,肌肉一直無法放鬆,久而久之痠痛自然找上門。又因為這是一種本能反應,無法透過大腦控制讓肌肉放鬆,因此想要改善痠痛問題關鍵就在於讓自律神經功能平穩。

如果痠痛已經纏上你許久,而你也下了很多功夫對抗它卻不見效果,建議不妨檢查一下自律神經功能,或許它才是罪魁禍首。另外若發現自己有聳肩的壞習慣,那多半代表平日過度緊繃,且易招來肩頸僵硬,這時可以利用以下幾個在家也方便進行的小動作來保健舒緩,每日數分鐘便能紓緩,簡單又有效。

動作1:在雙手舉高拉著門框,做類似拉單槓的動作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動作2:找個牆角站立,利用L型的轉角來進行站姿俯臥撐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動作3:趴在地上(或硬質平面處)雙手托腮下巴微抬,類似撐著看電視的動作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文章已獲得郭育祥醫師同意授權, 原文出處

郭育祥醫師粉絲專頁、 郭育祥醫師部落格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造成身體痠痛,或許是肌肉拉傷、筋骨損傷、脊椎歪斜……病因複雜。不同的痠痛成因需不同專科醫師診斷,再針對病徵對症下藥,才能收取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示意圖/TVBS

大家都有腰痠背痛卻無法根治的問題,原因是無法找對醫師正確治療,讓「腰痠背痛」變成無藥可醫的「小病」,甚至有可能因延誤治療成了「大病」。

充分休息 2周後未好轉再就醫

工作一整天後,才發現全身痠痛。回家貼痠痛貼布、噴痠痛藥劑,感覺稍稍舒服些,但第二天又感到明顯不適!疼痛問題如影隨形,讓人不禁想問,是不是該看醫生尋求止痛方法?但痠痛問題這麼多,該看哪科才正確?

當有痠痛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休息,目的是為了不要再繼續破壞受傷的肌肉,避免惡化。一般發生痠痛時,自己知道原因的話,應可自己先行處理,若是一、兩天就恢復,並無就醫必要。若是就醫治療一段時間,原則上十天到兩周應可緩解。一有痠痛就趕赴醫院報到,只是浪費醫療資源而已。

若痠痛問題長期無法舒緩,就需就診安排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臟器、脊髓、過敏免疫性問題如僵直性脊椎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等可能的疾病問題。

看診科別有5科 視情況決定

腰痠背痛卻不知該找哪科看診時,基本上可先尋求骨科、復健科、神經科、家醫科或中醫傷科等先行觀察,不論哪一科的醫師,均會依據病患口述病況,提出治療建議,或經由科學診斷,再視情況進一步分科。

◎ 撰文/龔善美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醫師激推「頸部毛巾操」 解除肩頸痠痛、消除疲勞就靠它!
超簡單!睡前2分鐘拉筋操 放鬆解痠痛更好睡
經常手麻無力?簡文仁教你1招 舒緩上肢不麻不痠痛
簡易養生功「搖頭擺尾」 舒緩腰部痠痛、預防五十肩
緩解肌肉僵硬、痠痛 治療師:紅外線燈要這樣照才有效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姜義彬

莊先生是一位勤奮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平時最大的樂趣便是坐在電腦前面鑽研艱深的軟體開發工作,而且常常一坐便到深效兩三點。一向身體不錯的他,最近兩三個月來老是覺得右側肩背疼痛,有時連胳臂也跟著痛。

有人告訴他這是肌腱炎,有人說是五十肩,吃了幾天的藥卻一點也沒改善,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為他長期工作姿勢不良,肌肉過度使用後所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經過醫師在莊先生的肩胛骨附近局部注射後,配合醫師教導的正確坐姿及拉筋運動,疼痛便很快地消失了。 所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一種肌肉本身所造成的疼痛,它的特點是局部肌肉的疼痛,引發某些特定區域也跟著酸痛不已。

患者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被引發的疼痛區域,反而忽略了原來的「引發點」,甚至常常因為這些疼痛區域而被認為其它疾病。例如上背或肩胛部的引發點常引起上臂或前臂的疼痛,而被認為是頸椎神經的問題;臀部肌肉的引發點常導致大腿或小腿的疼痛,各一般坐骨神經痛十分相似;而頸部肌肉的引發點也常造成一側的頭痛,這便和偏頭痛十分類似。類似的現象,在全身各處的肌肉都有可能產生,容易影響正確的診斷。

其實,只要是有經驗的醫師,仔細評估病人疼痛的分佈區域,並細心找出疼痛的引發點,做適當的治療,往往能在短時間內有極佳的療效。

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有很多,工作姿勢不正確,長期過度使用某些肌膚所造成的疼痛是一般坐辦公桌的上班族最常見的致病原因。局部肌腱炎、肌膚緊張、慢性炎症及精神壓力等,都是造成疼痛引發點的原因。

此外,脊椎側彎、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關節面發炎等等問題也都會併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醫師在找到疼痛的引發點時,往往可以摸到一些較緊繃的帶狀肌肉,壓迫時還有可能產生局部肌肉跳動的現象。

這些引發點往往在受到輕微壓迫時便十分疼痛,並且沿著特定區域產生酸痛感,如果能針對這些引發點做治療,那麼便能事半功倍,療效顯著。

治療肌筋膜疼痛症的方式中,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局部引發點的注射,利用特殊的手法以針頭快速刺激引發點,並注射少量的局部麻醉劑後,往往能夠快速有效地解除疼痛。熱敷、電療、低能量雷射、肌肉按摩,以及冷凝噴劑或冰塊按摩配合肌肉拉運動等,也都是復健科醫師常用來治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有效方法。

此外,醫師常會根據不同的肌肉,教導患者各種不同的姿勢做牽拉運動,來解除肌肉的疼痛及緊繃狀態,只要患者能配合醫師的指導勤加運動,疼痛常常能有明顯的改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產生,經常是合併並它的問題而來的,例如前面所提到脊椎椎間盤的問題或姿勢不良所造成;必須把這些潛在的問題一併解決,否則疼痛容易再發。

只要能與醫師密切配合,正確治療,多能獲得持續良好的療效。

莫名疼痛、胸悶、肌肉緊繃...檢查結果卻都正常?精神科醫師帶你認識「廣泛性焦慮症」

2018-04-13

現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經歷:臺大醫院精神部總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重度憂鬱症協會教育推廣委員、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老師、跨國大藥廠醫藥學術總監、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

黃偉俐醫師的部落格
黃偉俐醫師粉絲團

肌肉 紧 绷 看 什么 科

門診中肌肉緊繃、或莫名疼痛的病人非常多,很多人早就習以為常,三天兩頭跑去按摩、針灸、推拿、拔罐,復健。老實說這些方法都可以提供一些症狀的減緩,但是往往維持不到幾天就又故態復萌,長期累積在時間跟金錢上的付出很可觀,生活品質也因而變差。

一些被介紹來的病人是專程來看疼痛的,疼痛看精神科醫師?搞錯了吧?精神科醫師不是專門看精神有問題的嗎!跟疼痛有何相關,半是這類病人一多,難怪我老是自嘲在看疑難雜症科。

當我剛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有些病人來看頭痛、肚子痛,因為其他科醫師都束手無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來看我。當時經驗不足,往往想破頭都找不出適當的診斷跟治療,病人反而安慰我說:「醫生,你不要再想啦!我看你的頭疼比我還嚴重。」

有一些疼痛是跟憂鬱症有關的,痛的位置、型態可以千奇百怪,在醫學上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這些疼痛往往跟情緒的好壞有關,唯一合理的推斷是憂鬱症會影響到神經訊號的傳導,導致這些莫名的慢性疼痛。研究結果跟臨床經驗都顯示,透過適當的抗憂鬱藥物治療,疼痛確實可以得到好轉,但這跟醫師的經驗、選擇適當的藥物很有關係。

另外一種更常見的,是跟肌肉緊繃所導致的疼痛有關,就像我有一個40多歲的女性病人,她好幾年來深受肩頸緊繃所苦,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疼痛異常,完全無法做任何的事情,除了看病連門都沒辦法出。

她找上了當時治療疼痛最有名的神經科醫師,還是醫學中心的教授級醫師。總共開了四種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包括最新的,號稱可以治療頑強神經痛的抗癲癇藥物,一天都要吃四次。

我有點擔心假如長期這樣吃,肝腎功能會不會受影響,她的回答也很絕「醫生,吃了也沒用,我幾乎都沒吃。」到最後醫師被迫使出大絕招,就是在疼痛最厲害的部位打肉毒桿菌,讓那些肌肉連收縮都不會。結果呢?不但沒好,反而更嚴重,只好跑來找我看病。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個40多歲的男性病人,他倒是沒打肉毒桿菌,但是非得要靠高劑量的含嗎啡成分止痛藥才能舒緩部分疼痛,但是吃藥後的副作用嗜睡很嚴重,讓他工作上遭遇很大的困難。至於心悸、胃脹、頻尿、耳鳴之類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症狀,遍尋名醫無法改善者,那可就更多了!

在醫學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最基本的事情,尤其現代醫學的龐雜程度遠勝之前,單單專科、次專科的知識就要花很多時間學習。再加上健保的限制,醫學中心對醫師研究跟教學的要求,某種程度上卻弱化了基本功-那就是診斷邏輯上的一致性。

像肌肉的緊繃疼痛就是,其實很少疾病的表現會造成肌肉的緊繃疼痛,尤其肩頸、頭部。什麼骨刺、脊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他們主要是神經末端的麻、痛,跟近處的肌肉反而無關。跟姿勢不良造成問題的共同之處,就是往往疼痛是偏一邊,不對稱的。雖然醫師不隨意批評醫師也是醫學倫理的一種,但是看到那些奇怪的診斷、無效的醫療,不免覺得感慨。

廣泛性焦慮症根據國外的研究大概是耗費最多門診跟檢查的一種疾病,從失眠、頭暈、頭痛、肩頸緊繃疼痛、胸悶,到自律神經失調如心悸、胃脹、腸躁、頻尿等等症狀不一而足,假如有三、四種症狀(這很常見),橫跨心臟、胸腔、腸胃、泌尿、神經、復健各科,各種檢查外加一天十幾顆藥,卻治又治不好,對病人跟家屬真是無比折騰。

疼痛的原因很多種,確實需要跨科之間的合作,適度的檢查也有其必要。但是像我一個病人肩頸緊繃、胸痛,搞到做了許多檢查結果都正常,每天吃超過20顆的藥物(檢查結果那在治什麼?無非頭痛醫頭症狀治療罷了),各科醫師都懇請她看精神科,那就真的是無言了。其實長期吃止痛藥真的是不好、除了肝腎的考量之外,心血管風險也可能增加。精神科或身心科不是洪水猛獸,廣泛性焦慮症更是台灣常見的疾病,請社會大眾有正確的觀念,不要諱疾求醫。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0)

  • 列印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