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租借法案

【编者按】本文为授权转载自知乎“一壶茶一闲人”。作者Ksliu,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台湾 租借法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总统罗斯福随即签署生效。(图片来源网络)

自从2022年8月初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之后,当月又有4个由议员或州长带头的访问团连续到访台湾,他们分别是民主党籍参议员爱德华马基(Edward Markey)、共和党籍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亚利桑那州州长道格杜西(Doug Ducey)以及印第安纳州州长艾瑞克霍尔科姆(Eric Holcomb),创造了历史记录。

进入9月份,佛罗里达州的民主党籍众议员斯黛芬妮墨菲(Stephanie Murphy)又率领了一个美国国会两党代表团对台湾进行了访问。

台湾 租借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墨菲是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情报和特殊行动小组副主席,她还是今年7月份提出的《2022台湾民主防御租借法案》(Taiwan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的著名支持者,而这个法案是专门为台湾量身定制的美国《租借法案》的延伸。

该法案的主要用意是从法律手续上简化美国对台湾军事援助。按照美国法律,美国对外国提供白给白送的援助需要得到国会的批准,但是如果以“租借”名义提供援助,美国政府的自由度就大为提高,可以直接作出决定而无需通过国会的批准。

《租借法案》是美国在二战初期提出的法案,其背景是各国向美国购买军火的审批手续比较严格,限制很多,当时的罗斯福总统通过这一法案,用“租借”方式代替“购买”,使美国得以大量和迅速向欧洲盟国提供军火,并且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兵工厂”。

1941年美国国会首次通过“二战”期间对中、苏、英、法等国提供援助的《租借法案》,很多历史学家都承认这一法案对“二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以当时的苏联为例,根据资料,苏联大约92.7%的铁路设备都由租借法案提供,苏联军队的后勤支援还是由数十万辆美国制造的卡车提供的,租借法案还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

今年爆发“俄乌战争”以来,美国为了支持乌克兰,再一次动用《租借法案》,使军火供应更为简便快速,源源不断的军火供应对于协助乌军扭转战场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台湾 租借法案

这一次,美国国会的“友台”议员似乎不等爆发台海战争,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动用美国的《租借法案》向台湾提供军火。

这一议案是今年7月28日(佩洛西访台前夕)由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和理查德·“里克”·林恩·斯科特(Richard "Rick" Lynn Scott)所提出的,全文公布在美国参议院网站上。

根据这一法案,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有以下任何一项或多项行动的情况下,授权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向台湾提供军火:

(A) 对台湾进行全面或部分海上封锁。

(B) 对台湾的两栖攻击和地面攻击。

(C) 导弹袭击(无论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更广泛战役的一部分进行)。

(D) 针对台湾军事目标或关键基础设施的动态或非动态(kinetic or non-kinetic)行动。

(E) 侵占或企图侵占台湾控制的一个或多个离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台湾 租借法案
  此條目介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租借法案。关于2022年租借法案,请见「乌克兰民主防卫租借法案」。

台湾 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目的是在美國不捲入戰爭的同時,為同盟國提供戰爭物資,租借法案使得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民主兵工廠」。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烏克蘭民主防衛租借法案》是1941年二戰時期的《租借法案》更新版,可賦予拜登在俄烏戰爭期間有更大權力加快與烏克蘭和其他東歐國家簽署協議,以及更快地向烏提供抵抗俄羅斯所需物資。[1]

背景[编辑]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正式爆發;歐洲各國重新整軍經武,面臨了軍備青黃不接的艱困時期。美國虽然有能力提供世界各國需要的武器,但是因美國中立法限制有很多嚴格的但書[2]。一般所知的就有得以現款或貴金屬採購,而不得以貸款方式採購(現購自運政策),且運輸手段也有相當多的規範。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於軸心國的侵略態度採取了一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政策對應,如1940年驅逐艦換基地協議,開始用有價交換的方式及時供給大英帝國各領土極需護航用的驅逐艦;而後來羅斯褔的立場也日趨明顯,1940年12月29日的爐邊談話節目中已充分表露他將採取的手段;他強調美國應以生產更多的武器成為英國的後盾,並販售給英國及加拿大,也就是民主兵工廠談話。

立法[编辑]

雖然孤立主義者批評羅斯福總統的政策將會將美國帶入戰爭,但民意風向確實因德國擴張而鬆動;1941年2月初由蓋洛普公司實施的民調顯示,有54%的美國人認為英國需要租借法案、22%的人反對總統的民主兵工廠理念、15%的人有但書性的支持。而後租借法案在同月於參眾議院開始審理,2月9日在眾議院投票通过,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為第1776號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法案最初授權總統借出不多於13億美元的物資。羅斯福總統隨即任命小愛德華·斯特蒂紐斯成立租借法案管理辦公室。在3月法案生效時,可使用國家僅包括大英國協,4月中華民國開始納入,10月接受蘇聯運用此法案採購物資。

影響[编辑]

租借法案改變了原來軍事物資需要現金交易的慣例,亦改變了原來「中立國」的意義。小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國提供超過10億美元援助。

租借法案對盟軍在二次大戰取得勝利有直接影響。特別是美國於1941年12月參戰前,英國、蘇聯等盟國在戰略物資生產皆處於下風。而在美國正式參戰後,租借法仍然繼續為盟國提供物資,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國家包括英聯邦国家(佔約60%,调整后约占58%),其中的英国(占约45%,调整后约占40%)、蘇聯(佔約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國(佔約7%)、中華民國(佔約3%)等,共38個國家,總值超過480億美元。

援助統計[编辑]

1941年9月15日羅斯福總統向國會作報吿,美國依照法案輸往與軸心國作戰國的作戰物資,計算開支含武器及實際輸出的其他補給物資,截至1941年8月31日,岀口總値共達190,447,670美元;同時間處於輸出中或等待航運的物資,總值達35,946,701美元,至於其餘相關服務開支如修理軍艦支出,則達到78,169,377美元。報告當時照總統即時計算單8月份輸出物資、服務項目及其他關聯項的總開支,約要48,700美元。大部份援助是投向了英國,此外還有十二國同時間獲得援助,包括中國、波蘭、希臘、南斯拉夫、挪威、比利時、荷蘭(包括荷屬東印度) 巴西及自治領共和國。時美國曾以大批貨車供給中國,此外還有提供相當多貨船運送作戰補給及鋪路材料,協助修補滇緬公路[3]。

對英援建[编辑]

據1941年9月向國會的報吿披露,有一部分租借款項曾投入為英國修建海陸軍根據地,支出約12,000,000美元。自戰事開始截至報告為止,英國實際獲援助總值44億美元,包括英國自資購買的部分項目[3]。

对苏交付[编辑]

台湾 租借法案

台湾 租借法案

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的租借法案纪念碑。纪念沿北冰洋航线运输到苏联的飞机。

美国对苏援助交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租借法案授權核可前: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30日,貨款由黃金與礦產結算
  • 协议第一阶段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美国信用结算,英国生产运送。
  • 协议第二阶段1942年7月1日到1943年6月30
  • 协议第三阶段1943年7月1日到1944年6月30
  • 第四阶段始自1944年6月1日(1945年4月17日签订),次年5月12日正式结束,但是按“里程碑协议”到苏联对日宣战时仍然运送直到9月2日。

三条航线是北冰洋航线、波斯走廊和太平洋航线。

太平洋航線在1941年8月起開航,隨即因日美交惡的關係航線一度不穩,自1941年12月以後全部由蘇聯籍貨輪運輸物資,至1945年時有50%左右的物資經由此動線輸入蘇聯[4];雖然根據日蘇中立條約的保持中立條款,日本有理由質疑蘇聯從美國運輸的物資有無軍事物資[5],但是並無實質能力進行盤查。

北冰洋航线是最短也最危险的路线,约3,964,000长吨货物进行过运送,7%损失,93%到达目的地[4]占全部对苏交付的23%。

直到1942年中期才投入使用的伊朗走廊是最长的路线,一共运送4,160,000吨,占总量27%[4]。

参考文献[编辑]

  1. ^ In the fight against Putin, Senate unanimously approves measure that once helped beat Hitler. [202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2. ^ 解釋:法律上的專門用語,通常表示特別或除外的意思。在法律條文中,都訂有明確的正面意義,有時正面的意義不盡周全,就訂但書來作補充。因在法律條文的句端冠以但字,故稱為但書。引申為有條件的協約。
  3. ^ 3.0 3.1 璇珩. 美國實行武裝護航. 東方雜誌. 1941, 38 (20).
  4. ^ 4.0 4.1 4.2 Kemp p235
  5. ^ Sea routes of Soviet Lend-Lease:Voice of Rus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vr.ru.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11

外部連結[编辑]

  • 租借法案援蘇物資
  • 盟国对苏联的物资援助究竟对苏德战争进程有多大影响[永久失效連結]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概覽
  • 起因
  • 伤亡
  • 战役
    • 戰鬥
    • 軍事行動
  • 会议
  • 領袖
    • 同盟國
    • 軸心國
    • 指挥官

参战国

同盟国
(领袖)

  • 美国
  • 苏联
  • 英国
  • 中国
  • 法国
  • 埃塞俄比亚
  • 澳大利亚
  • 巴西
  • 比利时
  • 波兰
  • 丹麦
  • 菲律宾(自治领)
  • 芬兰(1944–45)
  • 古巴
  • 荷兰
  • 加拿大
  • 捷克斯洛伐克
  • 卢森堡
    • 波多黎各
  • 墨西哥
  • 南非
  • 南斯拉夫
  • 挪威
  • 希腊
  • 新西兰
  • 意大利同盟军
    • 战役
  • 印度

轴心国
及其盟友
(领袖)

  • 德国
  • 意大利(至1943.9)
  • 日本
  • 匈牙利(至1944.10)
  • 罗马尼亚(至1944.8)
  • 保加利亚(至1944.9)
  • 芬兰(至1944.9)
  • 泰国
  • 伊拉克(至1941.5)
  • 斯洛伐克
  • 克罗地亚
  • 汪精卫国民政府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 匈牙利
  • 满洲国
  • 维希法国

抵抗运动

  • 阿尔巴尼亚
  • 奥地利
  • 波罗的海国家
  • 比利时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埃塞俄比亚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香港
  • 印度
  • 中国
  • 意大利
  • 犹太人
  • 韩国
  • 拉脱维亚
  • 卢森堡
  • 荷兰
  • 挪威
  • 菲律宾
  • 波兰反共
  • 罗马尼亚
  • 泰国
  • 苏联
  • 斯洛伐克
  • 西乌克兰
  • 越南
  • 南斯拉夫

主要战场
及战役

欧洲
(西欧)
(东欧)

  • 波蘭戰役
  • 假戰
  • 冬季战争
  • 大西洋海战
  • 威悉演习行动
  • 荷蘭戰役
  • 比利時戰役
  • 法國戰役
  • 不列顛戰役
  •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 巴巴羅薩行動
  • 继续战争
  • 基辅战役
  •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 拉塞尼艾戰役
  • 列寧格勒圍城戰
  •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 莫斯科戰役
  •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 藍色方案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迪耶普戰役
  • 库尔斯克会战
  • 斯摩棱斯克战役
  • 下第聶伯河攻勢
  • 纳尔瓦战役
  •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 霸王行动
    • 诺曼底战役
  • 巴格拉基昂行動
  • 坦能堡防線戰役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 华沙起义
  • 龍騎兵行動
  • 雅西-奇西瑙攻势
  • 贝尔格莱德攻势
  • 解放巴黎
  • 齐格菲防线战役
  • 市場花園行動
  • 拉普兰战争
  • 突出部之役
  •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中歐會戰
  • 巴拉頓湖戰役
  • 柏林戰役
  • 布拉格攻勢
  • 布達佩斯圍城戰
  • 德国投降
    • 投降书

地中海
中东
非洲

  • 西部沙漠战役
  • 塔蘭托戰役
  • 馬塔潘角海戰
  • 希意戰爭
  • 羅盤行動
  • 南斯拉夫戰役
  • 南斯拉夫战线
  • 希臘戰役
  • 克里特島戰役
  • 英國伊拉克戰爭
  • 英苏入侵伊朗
  • 加查拉戰役
  •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 火炬行動
  • 突尼西亞戰役
  • 西西里島戰役
  • 入侵義大利
  • 卡西諾戰役
  • 鵝卵石行動
  • 哥德防線
  • 意大利投降

东亚
东南亚
太平洋

  • 七七事变
  • 淞沪会战
  • 徐州会战
  • 武汉会战
  • 第一次长沙战役
  • 冬季攻势
  • 第二次长沙战役
  • 第二次泰法戰爭
  • 珍珠港事件
  • 馬來亞戰役
  • 香港保衛戰
  • 第一次菲律宾战役
  • 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印度洋空襲
  • 緬甸戰役
  • 帝汶戰役
  • 珊瑚海海战
  • 科科達小徑戰役
  • 中途岛海战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 英帕尔战役
  • 轟炸拉包爾 (1943年11月)
  •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
  • 常德会战
  • 豫湘桂会战
  • 菲律賓海海戰
  • 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 海堤行动
  • 雷伊泰灣海戰
  • 第二次菲律宾战役
  • 硫磺岛战役
  • 沖繩島戰役
  • 鄂西会战
  • 湘西会战
  • 马尼拉战役
  • 婆罗洲战役
  •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 廣島
    • 長崎
  • 蘇日戰爭
    •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 日本投降
    • 终战诏书
    • 投降书
  • 没落行动

相关主题

宏观

  • 空战
  • 闪电战
  • 各国军衔
  • 外交史
  • 密码学
  • 大后方
  • 租借法案
  • 曼哈顿计划
  • 军事勋章
  • 武器装备
  • 军工
  • 纳粹劫掠
  • 科技
  • 总体战
  • 战略轰炸
  • 孟加拉饥荒

战后影响

  • 全球:冷战
  • 非殖民化
  • 流行文化
  • 欧洲:驱逐德意志人
  • 摩根索計劃
  • 回纹针行动
  • 严责行动
  • 占领德国
  • 占领奥地利
  • 德国领土变更
  • 希腊内战
  • 马歇尔计划
  • 莫內計劃
  • 英法联合
  • 亚洲:占领日本
  • 日本引揚歸國
    • 殘留日本兵
  • 国共内战
  •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 印度独立运动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 日本道歉发言

战争罪行

  • 同盟國戰爭罪行
    • 苏联
    • 美国
    • 英国
  • 德国战争罪行
    • 猶太人大屠殺
    • 诉讼
  • 意大利戰爭罪行
  • 日本战争罪行
    • 南京大屠殺
    • 731部队
    • 慰安妇
    • 诉讼
  • 克罗地亚独立国对塞尔维亚人的种族迫害

  • 分类
  • 主题
  • 时间轴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 第32任美国总统(1933–1945) ·  第44任紐約州州長(1929–1932) ·  海軍助理部長(1913–1920) ·  紐約州參議員(1911–1913)

總統任期

  • 任職(一
  • 四)
  • 罗斯福新政
    • 綜觀
    • 新政聯盟
    • 第一百天
    • 第二新政
  • 联邦紧急救援署
  • 平民保育團
  • 农业调整法
  • 緊急銀行法
  •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
  • 全国劳资关系法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公共工程管理局
      • 國家復興局
  • 公共事业振兴署
    • 國家青年署
  • 社會保障法
    • 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
  • 1934年通訊法
    • 联邦通信委员会
  • 證券交易委員會
  • 貨幣黃金所有權
    • 黄金儲備法
    • 白銀扣押
  • 民權記錄
    • 捍衛產業反歧視
    • 公平就業委員會
  • 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
  • 第9066、9102號行政命令
    • 戰時搬遷管理局
    • 對日裔美國人的囚禁
    • 對德裔美國人的囚禁
    • 對義裔美國人的囚禁
  • 布朗勞委員會
  •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
  • 退伍軍人權利法
  • 卡倫–哈里森法
  • 洛里奇协定
  • 四大自由
    • 油画
    • 四大自由紀念碑
  • 聯邦黑人事務委員會
    • 黑色內閣
  • 傑佛遜誕辰紀念日
  • 法院塞人計劃
  • 聯邦法官委任最高法院
  • 內閣
  • 智囊團
  • 現代橢圓形辦公室
  • 總統座車
  • 批評

台湾 租借法案

總統外交政策

  • 香蕉戰爭
    • 美國佔領尼加拉瓜 1912–1933
    • 美國佔領海地 1915–1934
  • 睦邻政策(1933–1945)
  • 蒙特維多公約(1933)
  •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1936)
  • ABCD包圍網(1940)

出口控制法 · 租借法案

  • 1940年選擇服役法
  • 大西洋宪章(1941)
  • 美國二次大戰期間軍事史二次大戰期間大後方
  • 聯合軍械分配委員會
  • 战时生产委员会)
  • 联合国家宣言(1942)
    •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會議
  • 魁北克协定
  • 歐洲優先
  • 支持摩根索計劃

總統演說

聯邦俱樂部演說 · 麥迪遜廣場花園演說 · 四大自由 · 國恥演說 · 民主兵工廠 · 「恐懼本身」 · 炉边谈话 · 「望向挪威」 · 隔离演说 · 「較豐富的生活」 · 第二權利法案 · 國情咨文(1934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5)

其它事件

  • 個人生涯
  • 沃姆斯普林斯研究所
  • 在紐約的任職
  • 华尔街商人政变
  • 險遭暗殺

競選史

紐約州選舉(1928 · 1930) · 民主黨全國大會(1920 · 1924 · 1932 · 1936 · 1940 · 1944) · 美國總統選舉(1920 · 1932(主題曲) · 1936 · 1940 · 1944)

生活與家庭

早年生活與教育(格罗顿学校) · 故居 · 坎波貝洛住宅 · 麻痺症 · 山頂小屋 · 小白宮

遺留事物

總統圖書館(羅斯福研究所 · 羅斯福學院校園計劃) · 羅斯福紀念公園 · 羅斯福島(四大自由公園) · 白宮羅斯福廳 · 羅斯福研究中心 · 四大自由獎 · 四大自由(油畫) · 未完成的肖像 · 郵票 · 十美分硬币 · 書籍 · 電影羅斯福故事 1947 · 坎波貝洛的日出 1960 · 愛蓮娜與羅斯福 1976、白宮的日子 1977 · 温泉療養院 2005 · 哈德遜岸邊的海德公園 2012 · 羅斯福家族百年史 2014記錄片) · 同名事物 · 其它作品

罗斯福家族
德拉諾家族

安娜·愛蓮娜·羅斯福(妻) · 安娜·羅斯福·霍斯提德(女) · 小詹姆斯·羅斯福(長子) ·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次子) · 艾略特·羅斯福(三子) · 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四子) · 小約翰·羅斯福(么子) · 愛蓮娜·羅斯福·西格瑞夫(長孫女) · 柯帝斯·羅斯福(長孫子) · 莎拉·德拉諾·羅斯福(么孫女)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三世(次孫子) · 約翰·羅斯福·伯提格(三孫子) · 詹姆斯·羅斯福三世(么孫子) · 老詹姆斯·罗斯福(父) · 萨拉·罗斯福(母) · 詹姆斯·羅斯福·羅斯福(同父異母兄) · 艾薩克·羅斯福(祖父) · 雅各布·羅斯福(曾祖父) · 法拉(家犬)

  • ← 赫伯特·胡佛 
  •  哈瑞·S·杜魯門 →

  • 台湾 租借法案
     共享資源 
  •  
    台湾 租借法案
     維基教科書 
  •  
    台湾 租借法案
     維基語錄 
  •  
    台湾 租借法案
     維基文庫 
  •  
    台湾 租借法案
    自由主義專題

國民政府時期中華民國外交

對外關係史 · 外交史 · 建交史 · 外交關係年表

人物

  • 外交部部長
  • 外交官
  • 駐外官員
    • 使節

事件和條約

  • 皇姑屯事件
  • 中东路事件
  • 在满韩族总联合会
  • 《伯力会议议定书》
  • 万宝山事件
  • 朝鲜排华事件
  • 柳条湖事件
  • 九一八事變
  • 《李頓報告》
  • 青島《民國日報》事件
  • 日僧事件
  • 一·二八事變
  • 虹口公园爆炸事件
  • 《淞沪停战协定》
  • 平顶山惨案
  • 《塘沽协定》
  • 班洪事件
  • 〈天羽聲明〉
  • 張北事件
  • 《秦土协定》
  • 察东事件
  • 《何梅协定》
  • 新生事件
  • 香河事件
  • 北海事件
  • 重工業五年建設計劃
  • 七七事变
  • 〈廬山聲明〉
  •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 陶德曼调停
  • 远东华人强制流配
  • 〈近衛聲明〉
  • 租借法案
  • 《联合国家宣言》
  • 蔣中正訪問印度
  • 胡志明在華被扣事件
  • 《中英平等新約》
  • 《中美平等新约》
  • 開羅會議
  • 《开罗宣言》
  • 伊宁事变
  • 《联合国宪章》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公告》
  • 《降伏文書》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 马歇尔使华
  • 外蒙古独立
  • 張莘夫事件
  • 沈崇案
  • 东北日本侨俘遣返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杨禄奎事件
  • 北塔山事件
  • 《1948年援華法案》

北洋政府時期 → 國民政府時期 → 蔣中正政府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