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妈妈去 安 养 院


文/陸曉婭 

安養院的客服經理說,老人家來之前,一定要清楚地告訴她,不管她是否理解,都要直說,千萬不能讓她感到被騙來了。

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了」?這麼說,她能理解嗎?她能知道這是我們反覆權衡後,覺得對她最好的安排嗎?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她的

大腦已經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但她的情感還活著,還能對不高興的事情做出反應。前些天,小楊阿姨幫她洗腳,她不配合,阿姨把她的腳往水裡按,她就小發了一下雷霆,罵阿姨「你這個霸道的傢伙」,驚得小楊阿姨都笑出來了。這個糊塗的老太太,居然能把憤怒表達得這麼清楚準確,一點兒不像失智啊!

幾次張嘴,我都說不出「媽媽,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了」。於是我改了一個說法:「媽媽,明天咱們去上次你去過的那個漂亮地方,你那天在那兒可高興了!」

媽媽面無表情地看著我,一點都沒有傷心難過的樣子。我鬆了一口氣。也許,她真的已經無法理解我說的話了。但願,但願這樣能讓她少一點離家的痛苦,快一點適應新的環境吧!

  一月五日,一切都出奇地順利:先生的車沒有堵在路上,提前半個小時到了媽媽家門口。早上叫老媽起床,她也乖乖地起來了。早飯餵得很順,都是一大口一大口地吃下去的。幫老媽穿上外衣,帶她下樓、上車,都沒費太大的勁。只是我,努力地不去回頭看她的房間,我害怕想到也許她再也不會回到這個家了,就像爸爸當年離開這裡去

醫院一樣……

  安養院的門口寫著「歡迎×××(媽媽的名字)阿姨入住新家」。我拉著老媽照相,問她「×××是誰啊?」,她一臉茫然。

看護來了,醫生來了,營養師來了,被一堆陌生人包圍著,媽媽沒有煩躁,反而因為得到了關注,臉上有幾分高興──這正是安養院與居家的最大差別!媽媽的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她幾乎已經記不住任何的人與事了,她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裡,也不知道我們是誰,陌生讓她惶恐,惶恐讓她需要他人來給自己定位。因此,生活在有很多人的地方,也許對她是有幫助的吧。

但是,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她的記憶深處,是否還會殘留著對「家」、對「親人」的感覺,這些感覺會不會在什麼時候突然甦醒了,讓她意識到不在自己家裡?那時她會出現怎樣的反應?會鬧著要回家嗎?就像導演楊力州講的那個故事。

  媽媽啊,你千萬別突然明白過來,以為我們把你拋棄了!你沒有做錯什麼,我們也沒有做錯什麼,我們只是希望你能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享受到最好的照護。雖然你住進了安養院,我們也會經常去看你、陪你,就像你在家時一樣──我在心裡默默地祈求和承諾。

  老媽的心,已經是一片深海,我們只能從偶爾湧起的波浪中,窺見一點點她的內心世界。

那天上午,一切都安頓好了,我們拉著她坐到了大廳裡。這是失智老人區的「起居室」,白天老人們大多會在這裡。這裡也的確有幾分像幼兒園:有的老人抱著洋娃娃坐在沙發上,有的乖乖地坐在放好餐具的桌子旁,等著吃飯。

送妈妈去 安 养 院

(圖片來源:photo ac)


我拉著媽媽坐在沙發上,過了一會兒,我聽見她用小小的聲音說「回家」、「媽媽」。
雖然在自己的家裡,她也會常常要求「回家」、常常要找「媽媽」,但我還是心裡一顫,擔心此刻的她,還是敏銳地感知到了環境的變化,心理上產生了緊張不安,就像當年那個剛從外婆家到北京就被送進幼兒園的我一樣。

如今幼兒園對於孩子入園,通常不像我們當年那麼簡單粗暴,而是會有一段過渡期的安排,比如讓父母提前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比如第一天上午,媽媽可以留在幼兒園裡;比如每天讓孩子和家長通一回電話,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並沒有不要自己……這種過渡期的安排,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讓孩子更適應新的生活。

我們也為媽媽安排了一個過渡期:在最初的兩週中,我們姊弟三人和小楊阿姨,身為媽媽的「熟人」,會每天輪流出現在安養院裡,一方面減少她的分離焦慮,一方面也幫助護理人員瞭解她的狀態和習慣,並且可以和他們商量怎樣的照護對媽媽來說是合適的。

繼續閱讀:
 
1. 拒絕長者受虐,要如何慎選安養機構?專家提出「視、聽、觸、扣」4步驟
 
2.
選機構 三招教你看懂基本資料

 
更多《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的文章:
 

  • 帶媽媽就醫的過程  慶幸有專業和貴人相助
 
  • 急速下坡的人生線圖......一夜間媽媽變得失去方向感  
     

送妈妈去 安 养 院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作者/陸曉婭
本文經寶瓶文化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早安健康/ 石藏文信(顱內及心血管專科醫師)】

照顧父母,真的是孩子的責任嗎?

對老人家來說,思考自己的照護問題,意味著正面面對自己的衰老與死亡。沒有一個人在想著自己過世時的事情還會覺得開心。一味抱著「樂活好死」(活著的時候活蹦亂跳,要死的時候快快死掉)的願望,卻沒有替自己的照護做準備,就這樣漸漸老去。

至於子女這方,心裡會想著:「要是有個萬一,必須擔負起照護父母的責任。」

然而,一旦開始思考具體內容,就會覺得很沉重。

即使心裡很清楚總有一天一定會面臨照護問題,然而現在大多數家庭當中,不論父母或子女,都一拖再拖,不願去思考具體的應對策略。

很多人因為罹患照護家人而導致「照顧者憂鬱症」,來向我求診,站在我的立場,若要預防照顧者憂鬱症,或防止親子關係因照護而惡化,最佳對策就是「不要一個人獨自擔負照護工作」。你有「想照顧父母到最後」這種想法是很了不起,然而卻會把自己逼到絕境。 (編輯推薦:拿掉孝順的枷鎖「照顧父母,也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許多照顧者憂鬱症、虐待、傷害、相偕自殺等悲劇,都是導因於子女犧牲自己的生活,背負照護父母的重擔,最後在精神上被逼到絕境。

「我只能殺死爸媽了…… 」

悲劇就這麼發生了。

關於照護父母,如果能抱持這樣的心態─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提供照顧,剩下的就交給專業看護或養護機構,對父母跟子女來說都是求之不得。

雖說「想把照護父母的工作交給機構」,父母或親戚可能會抗議,說你「冷血無情」。然而,你可不能向這聲音屈服。 (編輯推薦:不想綁住女兒精華10年!于美人自曝願老後住安養院)

在機構中接受他人支持而生活,比起住在自己家,對老人家來說,有更多安心又舒服的好處。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在照護方面的看顧或健康管理無微不至,所以,一般來說,比起在家照護,老人家住在機構裡受照護比較健康,也比較長壽。

這絕非拋棄父母。把照護交給專業人員,為了不犧牲子女的人生,也為了讓父母能安心度過老年生活,這是最聰明的選擇。

來自親戚的反對,多數都是由於在乎社會觀感。

「明明有兒有女卻要住到機構裡,太不像話了!」他們往往這麼認為。

出一張嘴的親戚,不可能代替你照護父母,你不要被那些不相干的人、不負責任的意見給迷惑。

再者,兄弟姊妹也可能反對。家裡的人之所以反對,往往以擔心錢的問題居多,並非為了父母著想。

他們是在擔心,一旦入住機構多用了錢,每個人能分到的遺產就會減少,或者如果父母的資金用光了,做子女的就必須負擔照護費用了。

很多人表示,由於父母的照護問題,兄弟姊妹之間關係變差。同時也為了防止在兄弟姊妹之間留下嫌隙的種子,一旦父母無法在自己家裡自力生活,就送到機構裡,避免照護父母的大部分負擔會偏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大家輪流去看父母,這樣比較好。

與其由兄弟姊妹分擔照護父母的工作,交給機構照顧,也可以更加避免日後的種種麻煩。如果擔心父母,常常去看他們就可以了。

有些事情只有家人才能做到,例如,陪父母說說話、照顧父母的情緒、親子在一起相處等等。把照護交給專業人員,以子女才能做到的形式關懷父母,才是最好的。

本文摘自《好想殺死父母》/石藏文信(顱內及心血管專科醫師)/光現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60歲的小宅哲學:留下最重要的!把空間變小,自由生活卻更廣闊
  • 8成照護父母者同時要工作,長照法4大「免費」服務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