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生技董事長

  • 央行干預 新台幣從31.91元拉升至31.884元
  • 海運市場前景 長榮總座42字道盡

東洋生技董事長
公平交易委員會開罰台灣東洋藥品2.2億元。(記者李雅雯攝)

〔記者李雅雯/台北報導〕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會)今(12)日對外發布委員會議決議內容,由於台灣東洋藥品、美時化學製藥違反公平法聯合行為禁止規定,依法分別裁處台灣東洋藥品2.2億元和美時化學製藥6500萬元罰鍰。台灣東洋藥品創立於1960年,現任董事長為前行政院長林全。

台灣東洋藥品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發出重大訊息指出,台灣東洋藥品在公平會立案後全力配合調查,為釐清是否違反公平法,主動委請第三方公正人士就內部現有資料分析,並陸續提交專家意見書供公平會審酌,專家學者檢視後皆認為台灣東洋該商業行為實屬合理商業策略。對於公平會處分,將在收到處分書後,依法提起行政救濟以維護公司商譽與股東權益。

公平會接獲檢舉後調查台灣東洋藥品、台灣大塚製藥和美時化學製藥等3家藥廠就大腸癌用藥涉及聯合行為一案。台灣東洋藥品的友復膠囊、大塚公司的優富多膠囊和美時化學製藥的復癒膠囊,該3款藥物都是納入健保給付的處方藥,且為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的「三同」藥品。

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東洋藥品除了銷售自有的友復膠囊外,還分別與大塚公司的優富多膠囊、美時化學製藥的復癒膠囊簽署獨家經銷協議書。其中與大塚公司是一般垂直經銷代理行為,並未涉及違反公平法聯合行為規定;惟與美時化學製藥的經銷協議,名為經銷,實為雙方合意使復癒膠囊不於市場上銷售,違反聯合行為禁制規定。

調查結果指出,台灣東洋藥品與美時化學製藥所產製的藥品都是學名藥,具有替代性,彼此有競爭關係。雙方在2009年、2013年和2018年間簽署協議書約定,台灣東洋藥品按期向美時化學製藥支付授權金,以取得美時化學製藥的復癒膠囊獨家經銷權,同時限制美時化學製藥不能在國內自行或經由他人販售該藥品。台灣東洋藥品每年依約給付授權金,但卻從不曾下單購買或向醫院銷售復癒膠囊,使得美時化學製藥的復癒膠囊近年來不曾在市場上被銷售;此為違反聯合行為的態樣。

公平會表示,台灣東洋藥品的友復膠囊與美時化學製藥的復癒膠囊本在市場上有可競爭空間,卻因為獨家經銷條款限制,復癒膠囊長期以來未在市場上參與競爭,使得台灣東洋藥品公司可在三同藥品市場上坐穩約8成市占率。

公平會指出,此一聯合行為限制彼此競爭外,也剝奪健保體系、醫療院所和患者原本可因復癒膠囊參進市場而享有的降價利益,減少了醫師對於藥品的選擇,或是對健保藥價調整不利,影響治療大腸癌藥品供需市場功能,依法分別裁處台灣東洋藥品2.2億元和美時化學製藥6500萬元罰鍰。

公平會強調,不禁止各產業間的銷售合作關係,也瞭解藥廠間以簽訂協議的方式經銷合作是藥品產業的常態、特性;但若是假藉經銷合作名義,以簽訂協議的方式進行利益交換,實際上讓收受利益的一方不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進而影響該藥品市場供需功能,即構成違反公平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 東洋生技董事長

    柯文哲批中央財政 財長動怒:這種長官讓人心寒!

  • 東洋生技董事長

    台股跌太兇 金管會宣布擴大「限空令」範圍

  • 東洋生技董事長

    台積電高雄廠生變 魏哲家鬆口:7奈米廠將調整

  • 東洋生技董事長

    LTN經濟通》中國山寨起家 半導體踢鐵板

  • 東洋生技董事長

    超微蘇姿丰:若中國打台灣 供應鏈將中斷

  • 東洋生技董事長

    LTN經濟通》美封殺中國半導體 南韓陪葬

  • 東洋生技董事長

    二林盛傳矽品在蓋房子給員工住?答案揭曉

  • 東洋生技董事長

    IMF:台灣人均GDP首超日韓 居東亞之冠

網友回應

【全文】女密友開戶藏數億疑洗錢 東洋前董座涉掏空鐵證曝光

東洋生技董事長
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遭老東家東洋製藥控告背信,目前上訴三審中,但北檢發現他的女密友戶頭有可疑資金,疑與本案有關。

有「生技之神」稱號的上櫃藥廠東洋製藥前董事長林榮錦,被控以非常規交易手法,將公司旗下乳癌、卵巢癌等藥品專利,擅自授權給一家由女密友親赴瑞士開設帳戶的紙上公司,導致東洋損失57億元,遭台北地檢署起訴。

沒想到官司上訴最高法院之際,北檢調查又發現,林榮錦的女密友涉嫌偽造該瑞士紙上公司在台子公司董事會紀錄,解散公司,導致1億元資金匯出海外,有脫產洗錢之嫌,上週將她起訴,加上女密友曾親赴瑞士開戶暗藏鉅款,相關可疑金流數億元,法務部日前已向瑞士請求司法互助,追查林榮錦等人疑涉洗錢,全案恐再掀波瀾。

黃淑芬(圖)追隨林榮錦二十多年,檢調從林榮錦住處搜出密帳,發現黃淑芬是林的人頭帳戶。

近來因肺炎疫苗授權問題成為焦點的東洋製藥公司,前董事長林榮錦涉嫌掏空案也傳出重大發展。台北地檢署查出,林榮錦涉嫌在瑞士成立紙上公司Inopha AG掏空東洋,並在台灣成立Inopha AG子公司宜諾法,卻在東洋掏空案爆發後,疑似為了脫產,由宜諾法董事、林榮錦親密女性友人黃淑芬及員工唐清玉2人,聯手捏造不實董事會的會議紀錄,向主管機關申請解散宜諾法,導致公司1億元資金匯往海外,本月4日北檢依偽造文書罪起訴黃淑芬及唐清玉。

東洋背信掏空案大事記

  • 1994:林榮錦擔任東洋董事長
  • 2004:林榮錦擔任晟德董事
  • 2006:Inopha AG在瑞士成立,東洋德籍顧問Denis擔任董事長
  • 2008:林榮錦將東洋研發的2款藥品智慧財產授權Inopha AG
  • 2009:林榮錦將東洋研發的11款藥品智慧財產授權Inopha AG
  • 2014:東洋控告林榮錦涉及背信,導致公司鉅額損失
  • 2017/9:林榮錦一審遭判10年
  • 2020/5:林榮錦二審改判無罪

專利藥物 讓渡紙上公司

據檢方偵查發現,現任晟德集團董事長的林榮錦,涉嫌在擔任東洋董事長期間,透過多項合約將東洋13項乳癌、卵巢癌及精神分裂症等專利製藥技術,無償授權給瑞士Inopha AG,檢方深入追查發現Inopha AG是2006年由東洋德籍員工Denis在瑞士設立,資本額10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310萬元),成立時無其他員工,只向當地一家辦公室租用信箱,形同紙上公司。

Inopha AG公司位在瑞士一處辦公大樓,當時未雇用員工,形同紙上公司,如今該址已登記其他公司。

本刊取得東洋董事曾天賜寫給法官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從2008年即認識Denis,當時Denis只是個不到30歲、來自東德的年輕小夥子,日常生活支出都須仰賴東洋提供,怎麼可能在物價高昂的瑞士砸錢開公司?他堅信,成立Inopha AG及找黃淑芬擔任營運長的布局,應該全是林榮錦一手安排;黃淑芬不但是林的貼身心腹,後來也追隨林到晟德上班,2人具有二十多年的「特殊關係」。

根據種種跡象研判,該紙上公司雖由Denis掛名負責人,但黃淑芬卻仍親赴瑞士開立Inopha AG銀行戶頭,足見雙方的關係是多麼密切。本刊取得Inopha AG公司帳戶資料,可以清楚看到林榮錦女密友的親筆簽名;且在公司設立後,林榮錦便讓紙上公司擁有東洋的13項專利藥,該帳戶資金也因而快速累積,案發後高達200萬歐元(約新台幣7千萬元),遭瑞士檢方凍結。

不僅如此,林榮錦利用黃淑芬藏錢的名目非常多,檢方搜索林的住處時曾查扣多本黃淑芬證券帳戶及內帳,上面明白記錄諸多股票買賣交易,如東洋股票交易金額約1億元,另檔生技股智擎也有高達6,700萬元的交易金額,黃淑芬則在永昕這檔股票買賣2,100萬元,她的胞妹黃淑妙也持有林榮錦旗下的晟德股票約8,600萬元,金額相當龐大,不免令人懷疑林榮錦透過黃淑芬帳戶操作股票。

據檢方追查,林榮錦疑似透過黃淑芬戶頭藏放的金額相當龐大,目前這些可疑資金不排除大多流向海外,案情涉及洗錢,檢方已另簽分他案偵辦,並透過法務部司法互助管道與瑞士合作,全力追查林榮錦等人的金流。

黃淑芬(粉紅衣,左四)身兼宜諾法董事,涉製作不實董事會議紀錄解散公司,導致1億元資產被匯到海外,近日遭北檢起訴,中為林榮錦。

重判十年 二審逆轉無罪

只是,林榮錦涉嫌掏空東洋公司的事證明確,明明是東洋公司的專利用藥,卻被他個人無償轉給了私人的紙上公司,讓東洋原本該賺到的利潤全進了私人口袋,檢方因此認定林榮錦掏空,法院一審也對他重判10年,沒想到二審卻大逆轉改判無罪,理由竟然是沒有證據顯示東洋有損害及損害多少。

林榮錦背信官司纏訟多年,一審判處10年,二審改判無罪,全案上訴最高法院,尚未定讞。

檢方對高院的判決不服已上訴最高法院,並提示東洋因此損失57億元的相關證據,這部分早在二審期間,國內3家知名會計事務所就對東洋的損失提出文書認證,東洋也據此向台北地方法院狀告林榮錦,請求民事損害賠償57億元,但法院卻視而不見。

知情人士透露,高檢署對本案提出上訴時再次痛陳林榮錦的犯罪事實。根據調查,林榮錦2008年擔任東洋董事長時,未經董事會同意,就把東洋研發多年、且最有潛力的微脂體小紅莓(Caelyx II)及兩性黴素(lipo-AB)2款藥品的智慧財產授權給Inopha AG,隔年,林又與Inopha AG簽約,再把東洋的11種藥品智慧財產授權給該公司。

掏空東洋 生計之神跌落

按理來說,這類型的授權合約,東洋應可拿到豐厚的簽約金及製藥程序完成階段的里程碑金,但東洋卻只分到微薄利潤,至於藥品未來商業化的利益則全歸Inopha AG。高檢署在上訴書中直言,林榮錦和Inopha AG所簽的合約,是「一次性授權數項智慧財產藥品研發成果,並非專案管理,而是賣身契」,等同無條件奉送東洋的智慧財產價值,毫無道理。

檢調搜索林榮錦住家時扣得內帳,發現黃淑芬是林榮錦人頭,帳戶有上千萬股票及資金。(讀者提供)

令人吃驚的是,美國嬌生公司(J&J)2011年看上東洋生產Caelyx II學名藥能力,有意委託東洋代工,一度提出合作建議書,願付簽約金300萬歐元及里程碑金1,300萬歐元(當時折合新台幣近7億元),這還不包括利潤分享的權利金;但林榮錦指定Denis與J&J協商,最後林更代表東洋與Inopha AG及J&J簽訂三方合約,領簽約金及里程碑金的對象竟由東洋改成Inopha AG。案發後,嬌生止付權利金,改付到瑞士律師信託帳戶,目前累積到2千萬歐元,但另有1千萬歐元去向不明。

不只如此,歐洲著名藥廠FK公司(Fresenius Kabi Deutschland GMBH),對東洋製造Caelyx II學名藥的技術也有高度評價,當時也曾向東洋提出合作意向書,和東洋洽談,期間FK公司雖曾一度質疑Denis的身分,但最後林仍將Caelyx II權利授權給Inopha AG,雙方簽約後,FK公司立刻支付鉅額簽約金給Inopha AG,導致東洋損失慘重。

林榮錦稱號是「生技之神」,被控無視東洋製藥公司的利益,在董事長任內把東洋13種專利藥授權給設在瑞士的紙上公司,且這家公司的帳戶還是由女密友親赴瑞士開設,種種疑點在未能釋疑前,已重創他在生技業界的美名。

由於全案仍少了被通緝至今的Denis證詞,形同少了案情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真相為何仍有待司法審理才能釐清。

林榮錦涉掏空東洋案纏訟多年,高院判決無罪後,檢方已上訴最高法院。

回應

本刊透過管道詢問林榮錦對高檢署上訴及檢方提出事證指向他涉及掏空東洋,但至截稿前仍未獲回應;林榮錦日前在高院無罪判決時以親筆信表示,他沒有損害東洋利益,感謝高院明察秋毫,釐清一審法院對他的誤會。

東洋則表示,全案已上訴最高法院,對三審判決結果充滿信心與期待,相信公平正義必將到來。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