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美 貿易 戰 對 美國 的 影響

  • 陳岩
  • BBC中文記者

2022年2月18日

中 美 貿易 戰 對 美國 的 影響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中美在2020年初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到期。中國當時承諾在2020年和2021年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和服務。

2月7日,美國統計局稱,去年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擴大450億美元,上漲14.5%,至3553億美元,是2018年以來最大逆差。

與此同時,中美在2020年初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到期。美國官員稱,中國未能履行協議中的承諾,即在2020年和2021年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和服務。

承諾下,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不但不降,反而飆升。有分析稱, 中美可能啟動新一輪貿易磋商。美國商會則表示,如果磋商失敗,拜登政府將考慮一系列選項,包括可能導致新關稅的新貿易調查。

然而, 專家稱2018年開打的中美貿易戰改變了兩國貿易發展的路徑,拜登上台後依然沿此路徑前行,但新的貿易戰並不符合美國最大利益。 同樣, 北京似乎也無意接招。

  • 中美貿易戰:拜登的新戰役和新武器
  • 中美貿易協議:贏家和輸家都有誰
  • 中美貿易戰:五個問題看懂第一階段協議重點
  • 中美貿易戰時間軸:一場逐漸升溫的持久戰

「2000億美元,中國一點兒也沒買」

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利用該國的「301法案」,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中國隨即用高關稅反擊,隨著雙方不斷加碼,關稅最終幾乎涵蓋所有商品。

2020年初,中美兩國坐下談判,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按照協議,中國承諾2020和2021兩年,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1512億美元)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鮑恩(Chad P. Bown)向BBC中文表示,按照協議,中國應該在過去兩年購買總共5024億美元美國商品和服務,最終中國購買了2888億美元,只完成了57%。

鮑恩曾在奧巴馬時期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擔任高級經濟學家,主攻國際貿易和投資。

他說, 這意味著中國平均每年購買1444億美元,甚至沒有達到2017年的採購水平,至於那額外的2000億美元,「中國最後一點兒也沒有買」。

鮑恩解釋,責任不在拜登政府,中國購買的節奏從來都滯後,2020年上半年完成了當年目標的54%,但到年底僅完成59%,而2021年的採購目標甚至比2020年還要高60%。「中國根本追不回來」。

為何中國未能完成採購目標?

從數據來看,鮑恩分析,製造業作為重中之重,佔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的44%,但中國僅完成該領域採購目標的59%,因為其中極為重要的汽車和飛機,都表現差勁。

汽車在特朗普的貿易戰中備受打擊。福特汽車曾表示,額外施加的鋼鋁關稅,使其成本驟升10億美元,削弱出口競爭力;而特斯拉等廠商則將本該出口中國的產能轉移出美國來規避關稅,進一步降低美國汽車出口中國的能力。

飛機及配件表現則更糟,僅完成協議中目標的18%。原因是兩起波音737Max墜機事故後,中國對該型號下達採購禁令,直到2020年末才解除。但禁令解除後也未見來自中國的新訂單。

此外,服務業作為美國對華出口的第二大部分,佔比37%,在新冠疫情之下受到嚴重影響。

鮑恩介紹稱,可以說貿易協議中關於服務業出口是最合理的,目標沒有過高,也未受關稅影響。但新冠打擊下僅完成52%,其中佔比過半旅遊業萎縮幾乎九成,教育業也因為赴美留學生下滑而萎縮。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袁志樂向BBC中文表示,2020年,中國經歷了疫情高峰,國內需求大幅減少,影響了消費品進口,包括來自美國的產品。

「疫情也導致國際貿易中供應鏈的中斷,物流能力受限,特別是海運,這使進口美國製成品更佳困難,也更昂貴。」袁樂志表示。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製造商受到了關稅的影響。

沒人想打卻很可能打?

中國未兌現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採購承諾,有觀點認為下一步兩國將密集磋商。

這並非空穴來風。去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一次演講中披露,她將尋求與中國副總理劉鶴會晤,檢討中國未能遵守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情況,包括未足額購買美國商品。

今年1月1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目前雙方經貿團隊保持正常溝通。

2月1日,戴琪在一個線上論壇發言稱,美國正試圖與中國建立「穩定的關係」,但兩國貿易關係目前「正處於困難階段」。對於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戴琪聲稱「尚未取得成果,中國沒有達到該協議定下的目標」,她的團隊「正與中國進行積極交涉和磋商」。

上周,美國商會國際事務負責人布瑞連特(Myron Brilliant)表示,如果磋商失敗,拜登政府將考慮一系列選項,包括可能導致新關稅的新一輪貿易調查。

換言之,如果中美不能達成新的協議,彌補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失敗,貿易戰有可能重啟。

然而,從各方表態來看似乎沒人想要一場新的貿易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近期回應稱,「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國政府也在實際上放鬆關稅壁壘。戴琪曾表示,她將批准把某些中國進口產品排除在美國懲罰性關稅之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企業面臨的壓力,未來可能還會啟動更多排除程序。這些關稅往往由美國公司支付,因此有時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

此外,袁志樂認為,美國不想同中國打貿易戰的原因還在於,兩國需要在不同的全球問題上合作,包括全球變暖和一些地緣政治衝突。

「另一個短期因素是,貿易戰可能會使美國目前的高通脹率惡化,也會損害美國製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在貿易戰中徵收的關稅意味著美國進口商、製造商和最終的消費者面臨更高的成本。」

對此,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也曾表示,降低關稅將產生「抑制通脹」的效果。而調整對華關稅將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

至於美國企業,鮑恩說,「美國企業連特朗普政府發起的第一輪貿易戰都不想要,所以他們不想再來一場貿易戰。」

拜登的貿易戰

雖然沒人想要一場新的貿易戰,但並不意味著它完全不可能。

「多數情況下,雙邊貿易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沒有國家想停止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袁志樂解釋,然而,有時貿易戰不是目的,而是實現更高層面國家戰略的手段。與特朗普相比,拜登政府領導下的中美之間的潛在貿易衝突將更加複雜和難以解決。比如,人權、環境和技術競爭以及國家安全,將出現在貿易談判中。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2012年2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和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洛杉磯。

這意味著,新貿易戰的打法可能不同。2018年貿易戰開打後,逐漸成為特朗普外交領域的「主菜」,其他「配菜」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損害「主菜」的表現。因此,當2019年香港抗議示威如火如荼之時,特朗普一度保持距離,彼時正值中美貿易談判。

此後,特朗普對華政策迎來一輪轉變。

新冠疫情肆虐後,特朗普任內經濟成績被快速抹平。在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面前,貿易戰帶來的政治利益幾乎不值一提。特朗普話鋒一轉,開始高調批評中國為病毒全球傳播的禍首,並在經濟、外交、科技、人權等所有領域全面對華施壓。

在拜登時代,人權問題和地區安全可能將取代貿易,成為這位民主黨總統對華政策的「主菜」,同時改變特朗普時代對盟友和對手「全面開火」的策略,減少針對盟友的關稅,集中壓力對付中國。

鮑恩認為,美國政策制定者在尋求對話新策略,首現就是與盟友合作,比如歐盟,美歐可以共同確定中國哪些做法對他們的代價最大,然後形成最終與中國的談判條件。

袁志樂表示,中國崛起一直是美國政治家和普通民眾的主要關切,特別是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可能使貿易談判更加困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可能被用來保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與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渴望與其他國家合作對抗中國的崛起。

「如果中國和美國盟友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美國也可能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將導致一場新貿易戰。」袁志樂稱。

美國農戶在貿易戰中遭受重創。 圖片來源:TANNEN MAURY/EPA/SHUTTERSTOCK

美國農戶遭受重創。汽車零部件、家具和機械進口商受到懲罰性關稅的衝擊。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投資亦大幅下滑。

但回顧一下關鍵經濟指標便不難發現,雖然這些貿易相關領域受到了損害,但大部分美國經濟還是安全渡過了長達兩年跌宕起伏的對華貿易戰,而且幾乎毫髮無損。

此結果與2018年一些人提出的警告構成強烈對比,當時有人認為,貿易衝突可能導致美國發生經濟衰退。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阿澤維多(Roberto Azevdo)在2018年3月份警告,全球範圍針鋒相對的關稅可能演變成「以牙還牙的爭鬥,讓我們陷入盲目,讓全世界陷入嚴重衰退」。

不過,在美中準備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際,有經濟學家警告,貿易戰的影響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會全部體現出來,特別是在大多數中國進口商品仍需要繳納美國關稅的情況下。無黨派政策機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人員鮑恩(Chad Bown)表示:「人們想在這件事上做個了結,吸取教訓,然後把它拋諸腦後,但我真的認為現在為時過早。」

還有人質疑這份協議帶來的好處是否能夠彌補為此付出的代價,這包括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將近2%,遠低於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設定的3%的目標。

美國經濟或許沒有被打垮,但這一年也算不上輝煌。製造業的就業增長步履蹣跚,農產品銷售亦暴跌。「中國除了恢復農產品採購並在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方面說一些好話之外,幾乎不會做什麼,」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國際經濟部主任斯泰爾(Benn Steil)說,「特朗普兩年前就可能得到這個結果,而且不用經歷關稅造成的損害。」

特朗普政府則反駁說,未來幾年這項協議將被證明是對華貿易關係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表示,這項協議在美中貿易的「所有主要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步」,「沒有人想到我們能做成這樣的事情」。

現在來看看這場貿易戰對關鍵經濟領域的影響。

農業

由於中國基本上停止了大豆等美國主要出口產品的採購,美國農戶首當其衝。美國對華年度農產品出口從近年來的近250億美元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4月的12個月降至不到70億美元的低點。

美國政府向農戶提供了280億美元援助,某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的損失。美國農業部估計,2019年援助款將佔美國農業收入的三分之一。農戶們還擔心,他們之前努力與中國達成的貿易關係可能永遠無法恢復。根據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農業採購現將重新啟動,目標是每年達到400億到500億美元。

通貨膨脹和價格

特朗普政府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最初主要針對企業購買的機械和資本品,但後來擴大到一系列消費品。

包括汽車部件、家用電器和家具在內的一籃子商品都被加徵了關稅,這導致相關商品的價格從2017年以來上升了3%左右,相比之下,核心商品價格在此期間下跌了約1%。不過,整體物價仍大體保持穩定,過去一年總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了2%。雖然特朗普頻頻宣稱中國將為關稅付出代價,但實際情況卻是美國進口商為關稅埋單。

通脹問題資深專家、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卡瓦洛(Alberto Cavallo)的研究顯示,對於被施加了關稅的商品,進口商支付的價格明顯上升,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商並沒有下調價格,亦沒有通過人民幣匯率貶值來吸收關稅影響。

卡瓦洛指出,關稅負擔大都落到了美國進口商的身上,因為中國出口商沒有降低這些商品的美元到岸價格,與此同時,美國進口商/零售商則沒有把大部分的額外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卡瓦洛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首席經濟學家以及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經濟學家聯合撰寫了一篇文章,探討關稅對經濟的影響。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商貿往來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激增之後出現大幅倒退。美國對華出口額下降近300億美元,從中國的進口則下降700多億美元,雙邊貿易額減少了1,000多億美元。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達科(Gregory Daco)說:「我們已經知道,貿易戰對貿易往來影響巨大,但對貿易逆差影響較小。」牛津經濟研究院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的預測和量化分析公司。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亦有所下降,這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目標之一,但只下降了600億美元。在截至2019年11月的12個月裡,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保持在3,600億美元左右。

雖然中國並沒有直接揹上關稅成本,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減少還是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關注。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減少給中國港口城市的製造企業造成衝擊,導致一些小公司倒閉,並促使較大的供應商要麼想辦法降低成本,要麼把成本轉嫁給美國買家。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之際,美中貿易戰令中國去年出口陷入停滯,與2018年10%的出口增幅形成對比。

投資

對美國經濟的投資銳減。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在2018年初放緩至幾乎停滯的水平,2019年年中則再次疲弱。201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國對美國經濟的總投資出現收縮,包括建設新工廠等設施投資,亦包括為這些工廠採購設備。

國際投資組織(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主席麥克勒農(Nancy McLernon)表示,跨國公司在美國投資的意願普遍下降,這是個壞消息,特別是考慮到跨國公司聘用了美國20%的製造業勞動力,還製造出美國25%的出口商品。

就業

在全球貿易和投資放緩之際,美中兩國的工廠都受到了衝擊。

全球範圍的工業活動大幅下滑。而美國工廠一直是薄弱環節。美國勞工部發布的就業報告中指出,去年12月份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1.2萬人。但大多數美國人從事的領域與貿易戰無關,美國就業增長一直由專業服務、休閒餐旅和醫療保健等行業推動。

經濟增長

2018年初時,特朗普政府正在慶祝勝利,他們實現了經濟年增長3%甚至更高的目標。當年2月份,白宮預計美國經濟將在2018年和2019年繼續以每年超過3%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考慮到如此強勁的經濟態勢,聯儲局預計將繼續加息。

然而,美國經濟並沒有強勁到足以支持加息的程度,相反,隨著貿易戰的持續,政府開始請求聯儲局大幅減息以提振經濟。隨後,聯儲局三次減息。然而經濟增速依然回落至2%,不過距離經濟衰退還很遙遠。

其他因素亦導致美國經濟放緩。2017年稅收改革的提振作用開始消退。歐洲和中國經濟面臨長期人口挑戰。阿根廷和土耳其等一些主要新興市場遭遇貨幣危機,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拖累。總體而言,2019年全球增長是上一次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的一年。中國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在2017年增長近7%之後,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低於6%。

這場貿易戰令人們對美中關係的基礎產生懷疑,使得中國的商業信心陷入低迷,普通消費者的心態也變得謹慎。許多中國企業認為,華盛頓方面的最終目的是阻止中國崛起。不確定感佔據了上風。由於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中國經濟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已經放緩。

隨著許多企業擱置投資和擴張計劃甚至裁員,中國經濟增速降至約30年來的最低水平。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達科估計,如果沒有貿易戰,去年美國經濟增速可達2.6%,全球經濟增速約為2.9%。具體的損失大小很難確定,因為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貿易戰,會有多少工廠開業;在企業高層尋求關稅豁免的情況下,有多少計劃被推遲;如果不是貿易戰,原本會進行多少投資;中國原本又需要從美國農戶手中購買多少噸大豆。

「我們了解到的一點是,不光是關稅本身以及關稅金額有多大,」 世界銀行(World Bank)研究全球宏觀經濟展望的負責人柯塞(Ayhan Kose)表示 ,「關鍵是這種不確定性。對話的方式會對不確定性產生巨大影響,進而波及經濟活動。就是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撰文:Josh Zumbrun / Anthony DeBarros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更多精彩文章:

中國對蔡英文勝選不屑一顧

承認誤擊落烏克蘭客機後,伊朗面臨的國內外批評日趨激烈

台灣總統蔡英文贏得連任,挑戰中國的立場獲選民支持

美國警告伊拉克:若驅逐美軍,就凍結在紐約聯儲的銀行賬戶

美中同意展開新對話以推動改革並解決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