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 七 七 四 十 九 天

人死後的49天(七七四十九日)亡靈還沒有完全遊離陽間,每隔七天返來陽間一次(即中陰身),在世人會在這日子裡準備一些先人生前喜歡的食物和拜祭用品。也有家屬找法師唸經來超度(打齊)亡者,希望能夠減輕亡魂的罪業。

目前因為工商社會,子孫事業繁忙,多只做頭七及滿七,或只做大七(頭七、三七、五七、七七),也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為二十四天來做(即頭七、滿七各七天外,其他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無法按日做七,則會在出殯之前擇吉時將七做完(俗稱切七),雖在程序上可調整,但頭七仍應該按照七天計算,不宜提前。其餘的「七」則在當日的任意時間即可。

人死後 七 七 四 十 九 天

七七四十九天

頭七:(一七、大七、回魂夜)
卐 往生第一日~七日 (1-7)
卍 即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另外、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請僧道誦經、拜懺。

二七:(小七)
卐 往生第八日~十四日 (8-14)
卍 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

三七:(大七)
卐 往生第十五日~二十一日 (15-21)
卍 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小七)
卐 往生第二十二日~二十八日 (22-28)
卍 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大七)
卐 往生第二十九日~三十五日 (29-35)
卍 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有的扎紙紮,焚祭亡靈,紙紮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紮拿到墓前焚化。有的地方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六七:(小七)
卐 往生第三十六日~四十二日 (36-42)
卍 祭禮從簡。

七七:(大七)
卐 往生第四十三~四十九日 (43-49)
卍「七七」又稱「滿七」、「尾七」等,儀式略同「頭七」。有的地方又稱「七七」為「起服」,即除去孝服,換上吉服。

二十四天

頭七:往生第一天~七天 (1-7)

二七:往生第八天~九天 (8-9)

三七:往生第十天~十一天 (10-11)

四七:往生第十二天~十三天 (12-13)

五七:往生第十四天~十五天 (14-15)

六七:往生第十六天~十七天 (16-17)

七七:往生第十八天~廿四天 (18-24)

猜您可能還感興趣知道:

親人去世後白事禁忌及殯儀喪葬禮儀

根據佛經上描述,臨終的那一刻,亡者的意識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聽到親人悲泣的聲音,也可以看到來回穿梭於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戚朋友,這時的他,內心充滿著恐慌與害怕。這時候,整個環境對亡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家屬應盡其所能對臨命終者給予種種的照顧與協助,如舒適的環境,整潔的衣單,調和的飲食,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臨終照顧,就是念佛最好。此時,應該集合所有的家屬,大家輪班為病者念佛,亦可以聯絡寺院道場或助念團來提供協助。

「做七」,家屬可至寺院道場做佛事,其餘六日,家屬可以自行為亡者誦經、念佛回向。誦經是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主要對象是針對人,除了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傍生或畜生,牠們都能信受佛法。所以,只要有人誦經,就有其他眾生會來聽經。

若家屬為亡者做誦經佛事,您的誠意初動,亡靈即有感應,必會如期前往聽經;此時亡者的靈性特別高,縱然生前從未聽經聞法,死後聽見家屬為其誦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至於要誦哪一部經,服喪期間,多半誦持《阿彌陀經》為多,主要是《阿彌陀經》讚頌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那是一個安樂清淨的修行世界。也有人在這段期間,每天誦持《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回向往生的親人,主要是為亡者懺悔罪業,超拔濟苦。

服喪期間,除了做七,家屬行有餘力,應多參加寺院道場所舉行的各項法會,為亡者多做功德。倒不一定要特別為亡者啟建大型法會,如梁皇寶懺或放焰口等來超薦亡者,不但勞師動眾,花費也很可觀。這些大型法會,許多寺院每年都會舉行,有些道場每月都會啟建三時繫念法會,家屬只要多注意道場消息,屆時再為亡者報名超薦即可。

亡者超薦,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期之後,再做佛事,當然還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輪迴轉生的類別了。因此,佛教主張「七七佛事」,是希望把握時效,為亡者超拔救度,使其往生善處。

個別齋主啟建佛事所需時間,依誦經、拜懺、三時繫念,乃至啟建瑜伽燄口等各種佛事的不同,而有一小時、二小時、半天、一天不等。做七雖有超拔先人,表達孝思的深遠意義,但因傳統的作法費時耗財,實有改良的必要。例如:

  出境生命禮儀小編前陣子看到台灣電影「父後七日」描寫一位北漂青年在父親過世後,回彰化老家奔喪七天的故事,影片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現出台灣喪葬習俗「做七」。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做七、頭七吧?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頭七之外,還有其他六個七要拜呢!我們所謂七七四十九天,講的就是人過世後要每隔七天做一次法會,連續做七個禮拜,總共四十九天的意思,那為什麼要做七次呢?做七奠品誰要準備也有規定!

為什麼要做七?


  做七的意義在台灣各地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亡靈在過世後的第七天會在陰司鬼差或者土地公的帶領下,可以每隔七天回到陽間一趟,以第三視角來了解自己在人間生前犯下的因果,從而在陰間獲得審判,經過十殿冥王及四位判官的層層審查後,發落至六道輪迴或是轉升至佛道成仙。所以每七天需誦經超渡幫助亡者定心修禪,將生前的罪業排出。
 
  出境生命禮儀還有聽過另一個較常聽到的說法,人死後尚未到達下一期生命的中間存在狀態,稱為「中陰」,中陰會持續49天,而在這期間當中,每隔七天便會有一次變異生死,也就是說,死者會在經歷一次過世時所經歷的痛苦,所以我們常勸誡人們不要自殺,否則死後若沒有親屬幫忙誦經超渡,便會不斷重複自殺時的痛楚。
 

做七除了頭七尾七還有什麼七?

 
  出境生命禮儀做七誦經超渡除了最常聽到的做七(或稱為「一七」或「首七」),還有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或稱「滿七」、「尾七」)。
 
  拜逝者在每個七祭拜時,因身分有所不同,做七奠品也分別為不同親人準備。
 
  • 頭七:由兒子準備做七奠品,以古代十二地支子時(晚上11點)開始算起,所以在死後第六日晚上便要開始誦經祭拜,所以叫做「敲六頭兒」。
  • 二七:由媳婦準備奠品。
  • 三七:由出嫁女兒準備奠品。
  • 四七:由出嫁姪女準備奠品。
  • 五七:由出嫁孫女準備奠品。
  • 六七:由出嫁的姪孫女或曾孫女準備奠品。
  • 尾七:同頭七由兒子準備奠品。
 
  但現代人生活忙碌,做七已經都簡化,只做頭七尾七,或是只做相對重要的大七,大七就是頭、三、五、七七,省略了小七(二、四、六)。
 
  做完七,亡者被做七誦經超渡化解前世因果罪業,接著便是舉辦告別式,經火化後晉塔,功德圓滿地走完這一生最後一段路。
 
  以上為做七典故、做七誦經超渡的介紹,可以參考其他延伸文章了解更多喪葬禮俗的知識喔!如果想了解其他喪葬相關問題,或是需要協助都可以電話洽詢0909-111-119,也可以加入出境生命禮儀的LINE找到我們喔!



出境生命禮儀LINE ID:a0909111119


 
延伸文章: 葬禮花費龐大?如何減輕經濟負擔?有什麼補助津貼可領?
     家人過世後留下來的汽機車該怎麼辦?出境生命告訴你要怎麼處理!
     生前先立好遺囑,自己辦一個自己的喪禮!告訴你生前契約的好處!
 
 
 

資料來源:網路
 
#出境生命禮儀,頭七尾七,做七奠品,七七四十九天,做七誦經超渡

 

回上層

依佛教而言,人死後的神識,被稱為「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必定入輪迴轉世,不能逗留。佛教傳六道輪迴有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天道」是大善少惡業者。「人道」是少善少惡者。「傍生道」是犯愚痴重業者。「鬼道」是犯重貪惡業者。「地獄道」是犯重嗔惡業者。「修羅道」有如天之善者,卻有大嗔業,故不得為天人,而生為與天為敵之修羅,可享如天之福,善報盡了,則又入輪迴,往往墮入惡趣。做七是為了鬼道眾生而作,鬼道是因貪惡業而生,故鬼道多數為貧苦飢餓(少部分鬼道眾生為有大神通的神靈。如鳩槃荼、夜叉、羅剎等),人間子孫若積福迴向,則可使鬼道眾生稍得福報,飽餐幾頓,暫免飢餓之苦。地府神職乃是由有善業的鬼道眾生,不受飢餓之苦,但還是有其他方面苦厄,善惡業是不能相抵的,都必須受報,因此雖有善業,但還是要轉世為鬼道眾生,直到惡業盡。若轉世為其餘五道,無法收受作七積福,不過積福本身也是為自己積福。輪迴轉世是由業力所決定,其為天地大道自發而成,公正無私,非一人所能執掌。

道教借鑒佛法中七七日內人將轉世的想法,故超度亡魂,起源于六朝道經中吳國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十卷及《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見的齋儀,以深度懺悔為主,來消災度厄及超度亡魂。而做七的起源最早是出至于南朝的《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3]。故民間傳說,地府是天庭下轄負責管理人間事務,共有十殿掌管不同事務。一旦人死後第七天,將來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審判,如此每逢做七、百日、對年、三年之期,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審,民間謂為「過王官」、「參詳十王」。[4]

北魏時佛教借鑑道教的「七七追薦」改為「七七齋」。《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可知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

民間相傳,此時若無繼嗣為其作功德、積冥福,在生時又無種下善因,將審定其生前罪業,打入地獄受報;所以,陽世的親屬每隔七日為亡者辦法事、修功德,謂之「七七齋」或「七七追薦」。[5]五代時期開始(一說為唐後期或為宋代)有傳說指目連尊者暨治下四大判官負責計算死者「七七日內,所修佛事檀施」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