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 提 尔 的 对话 练习 心得

個人意見|閱讀Remix

個人意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提供的不是操縱技巧,而是與自己和別人溝通的起點

作者:個人意見 / 2019-05-20 瀏覽次數(37156)

  • 字級

萨 提 尔 的 对话 练习 心得
我們能夠察覺到的事件其實像冰山一樣,水平線下有更深層的成因。(Photo by Derek Oyen on Unsplash)

萨 提 尔 的 对话 练习 心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書+有聲CD兩片)

上禮拜我給了《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好評,但我自己並不徹底滿意那篇文章,彭菊仙在書裡的態度沒有錯,方法也很好,書裡邏輯是貫通的,這樣的書理智上沒有理由給予差評,但我自己並不滿意自己寫的那篇文章,也許因為那本書沒碰觸到真實的東西,它既然沒碰觸到我,我寫出來的文章也很難碰觸到別人,是這禮拜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讓我理解到這件事。

所謂的冰山理論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能夠察覺到的事件其實像冰山一樣,只顯露出一小部分,行為、事件、應對姿態,都只是水平線上可以看見的東西,彭菊仙或許多所謂教養專家的書,是教你在冰山上滑冰,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給冰山塑個型,做成冰雕冰上世界,對於水平面底下的東西卻毫不在意,然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帶大家探索構成冰山的主要部分,包含感受、對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一但你理解冰山水平面底下的東西,就不會那麼執著於水面上的狀態,因為水面上呈現出來的行為事件和對應姿態,都有更深層的原因。

大多數的教養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比如「如何面對青少年」),但這本《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這個觀點解決了我讀教養書以來感到的不適感,為什麼教養書不管寫得再好,許多書讀完我都覺得輕微的不舒服?現在想來,因為他們把教養當成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本書持不同的觀點,他期許大家的態度是好奇,是對人的關心,不管對方是兒女、父母、伴侶,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往往以一種解決問題的心態去面對,此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不見了,因為你只是在解決問題嘛,沒有人喜歡被當成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更沒有人喜歡被技巧操縱,所以本書提供的好奇與理解,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態度,我們不是在解決「問題行為」,我們是在了解並關愛一個人。

因此《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最珍貴的一點,當然除了盡力解釋的冰山理論以外,最重要的是他傳達的一種心態,冰山不只是我們面對的別人,我們自己也是冰山,我們的行為和應對姿態,也和底下的冰山息息相關,我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是否可以自我覺察,去改變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這才是這本書真正要大家面對的,可以簡單一點說,行為都有深層的原因,我們是否願意去理解自己和別人這些行為底下的深層原因,才是這本書想要讓大家去思考的。

也許要觀念與你天差地遠的人開啟對話不是那麼容易,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理解「他對世界有那樣的想法,有那樣的行為,有他深層的原因在」,對話練習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捷徑,他是一個提供你對話的起點,我覺得這個態度是大多數教養書缺乏的,大多數的教養書所有的「溝通」其實都是一種操縱技巧,技巧高明與否的差別而已,《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提供的不是操縱技巧,而是與自己和別人溝通的起點,那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我們應該好奇那麼多教養專家把小孩用各種方法,操縱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出於怎樣的一個原因?因為我希望小孩更好?希望小孩更好是一個很正面的想法,但是有沒有可能小孩有別種好的方法呢?



【看更多個人意見育兒書書評】
個人意見:奏不完〈春神來了〉的鄰居與育兒寶典
個人意見:從《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找尋和反同婚人士溝通的方法

個人意見:在浩如煙海的育兒書裡,我突然明白了什麼
我不認為《男孩情緒教養》這本書只能被當成一本教養書來讀,這根本是一本兩性書!
個人意見:家長的愛怎麼變成怪獸吃人?──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得不外向的時候,想想甘地與碧昂絲──個人意見讀《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個人意見:看完《戒吼媽:挑戰二十一天不生氣》,忍不住要問「老公人呢?」
父母應該像沒有千手的觀音,或是植物跟貓──個人意見讀《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作者簡介

書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作者:李崇建。

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真正的溝通是探索和傾聽。

什麼是薩提爾的冰山模式?
冰山的探索是幫助自己與他人,覺知與重新接觸自己,需要對自己探索,才能和諧一致的了解自己,進而真正表達自己。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份,更大一部份藏在冰山下面,那是我們的內在。水平面上的是行為,水平面的那條線是應對姿態。

冰山分別有:

  1. 行為(事件、故事內容)
  2. 應對姿態: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3. 感受:身體的感受、心理的感受
  4. 感受的感受
  5. 觀點(想法、信念、家庭規條)
  6. 期待
  7. 渴望
  8. 自我

家庭是我們出生後的第一個人際關係,也會影響我們一輩子的人生。

時代在改變,我們要從「聽話」的年代,進入到「對話」的系統,但是我們經常不懂得如何對話?對話是真誠的交流溝通。

放棄權威教養,重新理解孩子。薩提爾女士:「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他們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對話中充滿著好奇,較能讓孩子感到舒緩,有助於孩子感到被接納,若近一步運用好奇理解孩子,也有助於孩子覺知,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身為母親的我,雖然孩子還小,還不會說話,我只有不斷的學習成長,才能成為他的榜樣,跟他一起成長。

閱讀完此書的心得分享:
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真的很觸動自己內心,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反應,胸口悶悶的、身體麻麻的、呼吸不是很順暢,有時看到一半淚流滿面,真的很難繼續看下去,需要冷靜一下才能把這本書看完。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真的不容易,很多事情因為自己不願意面對,而選擇遺忘或封閉,必須一次一次的敞開心胸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但我們卻經常逃避去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而卻想要他人了解自己和改變他人。

寫這篇讀書心得的時候,我也是淚流滿面,我只想跟自己說,謝謝妳勇敢的活下來,謝謝妳沒有再繼續傷害自己,謝謝妳願意為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我多希望小時候能有這麼一個大人(作者)出現。用好奇的心、關懷的心,來真正關心我,讓我的成長過程中不至於這麼糟糕,我自己認為很糟糕。

這本書很推薦給每個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都是人,很多人的煩惱也都是人際關係,書中有很多對話的例子,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真正會對話的人。

抽書活動已結束:時間110/7/5~110/7/7晚上8點截止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是Amy思怡,熱愛學習的全職媽媽,學習之路就是終身目標,你終身學習的好夥伴。

喜歡我的內容請幫我按讚,歡迎留言,您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下去的動力,謝謝您願意花時間閱讀我的文章。

追蹤我: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12726

合作請至:[email protected]

個人IG:https://www.instagram.com/siyicoach/

個人FB:https://www.facebook.com/siyicoach/

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讀書心得

薩提爾模式是體驗性的模式。
看書很容易很可以歸納出重點,但不去實踐,完全不會有任何感覺。

而開始實踐之後,會有一段自覺很懂的時期,覺得薩提爾模式不就是將自已內心的感受與行為的中間,置入一層轉換器,而這層轉換器,薩提爾稱之為「覺察」。
就是這麼簡單,開始進行後,心中平和許多,再也不會有情緒失控的情形發生了。

嗯~才怪。

事實卻是,還沒遇上心中深埋的痛點,當與之共鳴的「事件」出現時,「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的應對姿態就會出現了。

Photo by SIMON LEE on Unsplash

理論

薩提爾的理論:主要籍由對話的方式,對自已及對他人的冰山進行連結及探索,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取代的是對人的關懷,並找出以該應對姿態回應此問題的成因。例如:過年前有某飯店大出包,將兩個旅行團的訂房日期搞在一起,如此烏龍之下,定有一半的團客沒有房間住,在此情況下,有人大爆走,有人超淡定。而薩提爾不是用來解決沒有房間的問題,而是連結並探索爆走及淡定反應的背後的成因,以對人關懷的方式,去疏導心情,必竟我們不是活在一個不可能出包的世界裡。

薩提爾認為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僅是其內心的一小部份;薩提爾將人們表現於外的冰山稱作「行為、故事、事件」,而深埋冰山以下的,依序則為「感受」,「詮釋(書中稱感受的感受,但我覺得叫做詮釋比較好)」,「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書中是從能見到的冰山,也就是「行為、故事、事件」以及「應對姿態」開始解釋,再帶出冰山之下的「感受」「詮釋」「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層。
書中以推倒式的方式來作解釋沒有什麼不好;但我有另一個面向的心得,所以想不同於書中的安排,我想倒過來作筆記的講解。

人類在媽媽的肚子裡,從胚胎開始,漸漸產生「自我」,「渴望」出生,「期待」體驗大千世界,呱呱落地後,習得「觀點」,並與之產生各種「詮釋」,懂得了「感受」,最終訓練出應對各種事件的「行為」。

自我

生命力,精神,核心,本質

渴望

人類共有的,被愛,被關注,被認同,被接納

期待

對自已的,對他人的,來自他人的

觀點

過去的經驗,成見

詮釋

對自已的難過感到生氣

感受

身體感官的感受,情緒的感受,總括來說,就是佛法所說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行為、故事、事件

冰山以上,作者稱其為應對姿態,應對姿態簡單分為四類「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而學習薩提爾模式的目地,是尋求對於應對姿態的一致性,將自已或與他人做連結;當「行為或故事或事件」發生時,往常的應對模式會被拉起,進入「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而這些應對姿態被練習出來的的主要原因:自保。

在翻譯作「大象在屋裡」,以及「家庭裡的對話練習」「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等,都有豐富的案例的可以做參考。

等等

在原子習慣裡,我們知道習慣是人們經由提示,吸引力,行動難易,獎賞與懲罰所養成的。

但在養成這些習慣行之上的自我身份認同,則是經年累月的經由「感受」「詮釋」「觀點」「期待」「渴望」「自我」所累積下來的。

所以當你利用原子習慣的工具,依舊無法戒除壞習慣,就得先安住好「覺察」,利用「覺察」找出被背後的成因,才是克服壞習慣之道。

實踐

剛開始實踐時會有一段時間的自以為很容易,但當一些真正會觸發心裡壓力的事件出現時,已練好的「平靜」就消失,取代的依舊是故有應對姿態的展現;雖然是這樣,但已安頓好的「覺察」,依舊可以派上用場,去連結與探索背後的成因,會有對於自已應對各種事件的心情的不同的感受。

薩提爾模式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事件發生的當下,可能也無法讓我們先平靜下來面對,並求取一致性。
但是只要確定自已有這份「覺察」在,日後在利用「回朔」去挖掘當下的感受,也是可以讓自已獲得心靈上的成長的。

祝福閱讀本心得,並打算實踐薩提爾模式的你,獲得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