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摘要

之前回答过一个关于SCI论文写作的回答(研究生、博士生全程只靠自己能否发一篇 SCI?),其中我提到过:摘要是一篇论文的点睛之笔,是一个mini paper,字数最多不超过300字,并且给出了一个5句话模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看一下。但上次整体介绍的比较粗,所以这次我计划结合6篇国内985高校的SCI论文具体详细分析一下摘要写作的套路。

【事先声明】由于本文是动力机械专业,所以所选文章都是围绕发动机节能减排这个话题话题,个人认为其中涉及的摘要写作方法应该适合大部分工科领域。这6篇SCI分别来自我的母校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吉林大学,由于离开专业领域有一段时间了,其中对以下摘要的翻译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请各位批评指正。

【论文1】

[1] Zhang Z , Zhang W , Ma X , et al. Effects of GDI injector deposits on spray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injection conditions[J]. Fuel, 2020, 278:118094.

这篇文章是关于“GDI发动机喷油器积碳对喷雾以及燃烧的影响”,摘要共计253个字,11句话,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橘色)、研究方法介绍(绿色),主要结论介绍(红色),下面逐一精讲:

論文 摘要

第1句话——交代背景:GDI发动机中经常会出现喷油器积碳的现象,而该现象又会导致发动机燃烧以及排放的恶化。

第2-4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里用到一种引出文章内容的固定表达方式:“A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随后作者主要是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设备以及试验变量,即分别选用定容单和光学GDI发动机研究了不同燃油温度、喷射压力以及喷射策略下,喷油器积碳对燃油喷雾以及燃烧的影响。通过高速摄像的方法研究了喷雾及液滴分布特性;通过光学发动机研究了火焰传播、扩散火焰以及颗粒物排放等特性。

第5-11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该部分共6句,基本与本文Conclusion中的5条主要结论对应。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的转接词会选用“The results showed that...”,行文中也会采用一些转接词,如“Moreover”

结果表明:在燃油温度为30℃时,喷油器积碳会略微增加喷雾贯穿距,在燃油温度为60℃和90℃时,积碳促进了喷雾的闪沸过程。当喷射压力为20 MPa时,积碳对闪蒸的影响有所减弱;相比于清洁喷射器,积碳喷油器喷雾尾部的液滴直径和速度更小,燃烧火焰速度稍低,且缸内压力峰值也稍低;此外,积碳喷油器尾部扩散燃烧更多当燃油温度达到90℃时,分段式喷油策略会增加尾部扩散火焰和soot的生成;因为扩散火焰亮度与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可以用来碳烟浓度,当燃料温度为90℃时,喷油器积碳所造成的尾端扩散火焰是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论文2】

[2] Hu J , Li J , Hu Z , et al. Power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a dual-engine system for heavy-dut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dynamic programming[J]. Energy, 2020, 215.

这篇文章是关于“基于动态规划的重型混合动力汽车双发动机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这一方面确实不是我的强项,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请大家见谅),摘要共计199个字,10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論文 摘要

第1-2句话——交代背景:这里作者用了“However”这个转折词,用于说明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后面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了提高重型车的输出功率并使用额外的节能技术,有研究提出了一种使用双发动机的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然而这种系统的最低油耗暂不清楚,并且也缺少针对该系统的有效在线能量管理策略。

第3-6句——交代研究方法: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This paper presents...”作为起承转合词。本文研究所用的车是双发动机系统,由锂离子电池和两个发动机提供动力。本文提出了两步框架来解决能源管理问题,基于MAP图的控制策略分配两个发动机的动力。结合动态规划算法,在发动机和电池之间分配功率,并找到最低油耗。

第6-10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仿真结果表明:与消耗电量和维持电量策略相比,动态规划算法可节省7.3%的燃油;与传统的单发动机混合动力系统相比,双发动机系统的油耗降低了1.9%;分析了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后,发动机的工作点和电池功率曲线,并设计了相应的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所提出的基于规则的控制可略可以减少2.2%至6.0%的燃料消耗,并且对电池尺寸、控制策略参数以及驾驶循环的变化不敏感。

【论文3】

[3] Wang Q , Yin S , Ni J . The effects of n-pentanol, di-n-butyl ether (DBE)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in a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J]. Fuel, 2021, 284:118961.

这篇文章是关于“正戊醇、二正丁基醚(DBE)和废气再循环对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摘要共计235个字,9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論文 摘要

第1-3句话——交代背景:这里作者同样用了“However”这个转折词。相比于传统柴油柴油机来说,柴油/正戊醇(DP)混合燃料的碳烟和颗粒物(PM)排放更低。然而,由于正戊醇的十六烷值较低,可燃性以及冷启动性都比较差,这限制了其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的应用。二正丁基醚(DB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可以改善燃烧。

第4-5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In this study...”作为起承转合词。在本研究中,在柴油/正戊醇(DP)混合燃料中掺入DBE后,分析了不同废气再循环(EGR)率下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共涉及三种燃油:纯柴油(D100)、由20%正戊醇和80%柴油(D80P20)组成的混合燃油以及由20% DBE (v/v)和80% D80P20 (D64P16DB20)组成的混合燃油。

第6-9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行文中也会采用一些转接词,如“In addition”、“In particular”。结果表明:当采用EGR策略时,柴油机缸内压力、最大压力上升率、有效热效率(BTE)、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的峰值均有所降低,而一氧化碳、碳氢和碳烟排放量则有所增加;相比于D80P20混合燃油,添加DBE后,滞燃期缩短且BTE增加,此外,碳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会进一步降低,但D64P16DB20的碳氢排放则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中等负荷下,采用中等EGR率(10%和15%),掺入DBE后,可以打破BTE、碳烟和氮氧化物之间的trade-off关系。

【论文4】

[4] Shang W , Yu X , Shi W , et al. Effect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nd hydrogen direct injec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n-butanol SI eng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 35):17961-17974.

这篇文章是关于“废气再循环和氢气直喷对正丁醇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摘要共计249个字,9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論文 摘要

第1-2句话——交代背景:正丁醇作为一种清洁和可再生的生物燃料,被认为是点燃式发动机的理想替代燃料。氢气作为部分替代燃料,具有点火能量低、火焰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改善汽油机的燃烧和排放。

第3-4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In order to...,...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作为起承转合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采用“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句式来介绍试验参数设置。为了有效控制氢气掺烧所带来的的氮氧化物排放增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EGR率和氢气直喷协同控制下对正丁醇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在发动机转速固定在1500rpm,共设置5种掺氢比(0%、5%、10%、15%、20%)和5种EGR率(0%、5%、10%、15%、20%)和3个过量空气系数(1、1.1、1.2)。

第5-8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行文中也会采用一些转接词,如“More specifically”。结果表明:Ttq、Pmax、dQmax和Tmax随着EGR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掺氢比的增大而增大,同时APmax、AdQmax、θ0-10和θ10-90的变化也表现为相反趋势;15%的EGR率配合10%~15%的掺氢比可以实现比原发动机更好的排放(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相比于纯丁醇发动机,采用氢气直喷和EGR,通过对掺氢比例和EGR率的协调控制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更具体地说,15%的EGR率配合10%的掺氢比例可以获得更好的燃烧和排放综合性能,但在λ=1时,在燃烧方面比原发动机稍差。因此掺氢后,15%的EGR率是最佳选择。

【论文5】

[5] Wang Y , Wang J , Hao C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ntaneous particle number (PN) emissions from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nder the real-world driving conditions[J]. Fuel, 2021, 286:119466.

这篇文章是关于“实际行驶条件下混合动力汽车瞬时颗粒物数量(PN)排放特征研究”,摘要共计230个字,9句话,整体上仍为三部分,下面逐一精讲:

論文 摘要

第1句话——交代背景: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提高燃油经济性,但研究也表明,混合动力汽车比传统汽车具有更高的颗粒物排放。

第2-3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To assess..., .... were tested...”的起承转合词,同上文提到的“In order to...,...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异曲同工,都是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评估混合动力汽车瞬时PN排放特性,对四种不同技术参数的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了实际道路排放试验。高瞬时PN排放被归类为高排放组(HES),高排放组取决于车辆行驶状态和发动机运行状态。

第5-10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结果表明:20%的PN排放是在2%的行驶时长中生成的,80%的PN排放是在20%的行驶时长中生成的;大多数HES主要分布在车速60公里/小时以及发动机转速较高的工况。HES的平均正加速度值高于同类型RDE试验,但最大加速度并不代表高PN排放,这是由于有了电机的存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加速过程是可以实现加速过程与发动机的解耦。根据车辆的技术特性,在浓/稀燃油条件、高/低SOC状态以及发动机完全热机前/后,都存在HES。再生过程会导致PN排放5倍量级的增长。以燃油效率为主的策略应与以污染物控制为主的策略相结合,以实现更清洁的混合动力技术。本文结果也可用于制修订未来排放法规以及开发PN排放量模型。

【论文6】

[6] Zhang Z , Liu X , Liu H , et al. Effect of soybean oil/PODE/ethanol blend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n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 Fuel, 2020, 288:119625.

这篇文章是关于“大豆油/PODE/乙醇混合燃油对重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摘要共计255个字,9句话,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是,没有背景介绍,开篇就是研究方法介绍,随后是主要结论介绍,下面逐一精讲:

論文 摘要

第1-3句——交代研究方法和内容:这部分作者主要这里作者用了“In this study,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开篇,同上文提到的“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异曲同工,都是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本文主要研究了大豆油/PODE/乙醇混合燃料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三种混合燃油分别为70%(体积分数)大豆油/30% 的PODES70P30、70%大豆油/15% PODE/15%乙醇的S70P15E15和基准纯柴油D100。发动机工况固定在转速1415rpm,BMEP(平均有效压力)1.15MPa,重点研究不同燃油对CA50和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第5-9句——简述本文主要结论:这一部分的转接词选用的是“For example,...”和“Finally,...”。结果表明:随着CA50的延迟,BTE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碳烟排放量增加;随着燃烧持续时间的延长,BTE先增加后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碳烟排放量增加。CA50对BTE、氮氧化物和碳烟排放的影响比燃烧持续时间更显著。在相同的CA50和燃烧持续时间下,BTE和碳烟排放趋势均为D100>S70P15E15>S70P30;对于氮氧化物排放,趋势是S70P30> S70P15E15>D100。例如,当CA50为17°CA ATDC,燃烧持续时间为25°CA时,D100、S70P15E15和S70P30的BTE分别为41.0%、39.1%和38.6%;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为6.4 g/kW⋅h、7.0 g/kW⋅h和7.8g/kw⋅h;碳烟排放量分别为0.004 g/kW⋅h、0.0011 g/kW⋅h和0.0008 g/kW⋅h。最后,对三种燃油分别进行了欧六法规的WHSC试验循环,比较两种大豆油混合燃油,S70P15E15和S70P30的碳烟排放接近,但S70P15E15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加权后BSFC更低。

【总结】

对以上6篇SCI论文的摘要进行总结可以得出:

  • 摘要平均字数:237个字,通常控制在250字左右。
  • 摘要平均句数:9-10句,通常控制在10句以内。
  • 摘要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背景介绍、研究方法和内容介绍和主要结论介绍,通常背景介绍1-2句,研究方法介绍2-3句,主要结论介绍5-6句。也有只介绍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的摘要,但还是建议“三段论”格式。
  • 背景介绍中的常用转折词——“However,...”,用于说明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后面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 研究内容和方法介绍的常用表达方式——“A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This paper presents...”、“In this study...”“In order to...,...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o assess..., .... were tested...”、“In this study,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等
  • 主要结论介绍的常用开篇语——“The results showed that...”、“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等
  • 主要结论介绍中常用的转接词——“Moreover”、“In addition”、“In particular”、“More specifically”、“For example,...”、“Finally,...”等

【重要提示】个人认为写摘要要最后写,上来就写摘要一般写不好,也难起笔,文章其他部分都写完后,摘要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后如果你需要论文润色服务的话,我推荐 @editage意得辑!还是那句话:这只是来自于我单方面的推荐,强买强卖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你选择了@editage意得辑,你还可以享受额外的一个9折优惠,优惠码是:PROAMB90,记住字母一定要大写哦!不会用的可以看我这个教程:

SCI写作方法总述:研究生、博士生全程只靠自己能否发一篇 SCI?

摘要(Abstract)写作技巧:论文摘要怎么写?

引言(Introduction)写作技巧:怎样写好英文论文的 Introduction 部分?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写作技巧:如何写好SCI论文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写作技巧:

如何准确表达SCI论文中的图?

如何写好SCI论文中的Results & Discussion 部分?

结论(Conclusion)写作技巧:如何写好SCI论文中的Conclusion?

SCI写作语言技巧:SCI论文写作中的语言技巧有哪些?怎么才能提高论文的语言质量?

SCI投稿流程:第一次投稿 SCI 论文,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SCI修改意见怎么回复:投了一篇sci,返回意见是大修,没有经验,请问如何操作?


我是正男@工藤正男,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