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枝 芍药 知母 汤 医 砭

【製法用量】

桂枝

芍藥

白朮

知母

麻黃

甘草

防風

生薑

附子

【功效】

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

諸肢節疼痛、身體贏弱、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方義】

本方之適應證,乃風濕流注於筋脈關節,氣血通行不暢,病久正虛邪實,故用桂枝、麻黃、祛風散寒而通陽;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防風去風除濕;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生薑、甘草和胃調中。

【辨證要點】

  1. 諸關節腫痛。
  2. 局部灼熱感。
  3. 頭眩短氣。

【加減】

  1. 病程久、腰痠肢冷:加鹿角、牛膝或合右歸丸。
  2. 筋肉萎軟潮熱盜汗:加龜板、熟地、山茱肉或合左歸丸。
  3. 疼痛甚、關節變形:加蜈蚣、地龍。
  4. 關節紅腫熱痛:加薏苡仁、黃柏。

【現代應用】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

目录

  • 1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 2 《金匮》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 3 中药方专题
    • 3.1 按功效分类的常用方剂
    • 3.2 中药方大全 按拼音查询
    • 3.3 附:中药材大全
    • 3.4 相关页面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 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功效与作用】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用法用量】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别名】 桂芍知母汤

【处方】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功效与作用】 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用法用量】 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②《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③《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临床应用】 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3钱,生甘草3钱,生麻黄3钱,熟附块5钱,生白术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5钱,生姜1块(打)。二诊: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仍宜前法: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5钱,生甘草3钱,净麻黄4钱,苍白术各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4钱,生姜1块(打),咸附子3钱(生用勿泡)。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杂志》(1981;1:38):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结果治愈14例(1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显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例平均服药21.6剂。治疗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的27例(84.4%);抗“O”滴度下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秒)均有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血沉未见明显下降,未恢复正常范围。

【摘录】 《金匮》卷上

中药方专题

参看中药方剂主页面。

按功效分类的常用方剂

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祛风湿剂、祛湿利水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止血剂、活血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安神剂、熄风剂、开窍剂、补益剂、固涩剂

中药方大全 按拼音查询

点击字母查看完整药方列表:

  • A: 安宫牛黄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肾丸 艾汤 安神定志丸 艾醋汤 艾附暖宫丸 安神补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叶粥 安冲汤
  • B: 补中益气汤 白芥子 白汤 白虎汤 八珍汤 白蔹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药 薄荷汤 八仙过海 补阳还五汤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气汤 柴胡疏肝散 穿心莲片 沉香化滞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汤 柴胡汤 锉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 除湿汤
  • D: 胆南星 导赤散 颠茄流浸膏 大承气汤 独参汤 大补阴丸 当归补血汤 大柴胡汤 点药 导痰汤 点眼药 地黄丸 当归散
  • E: 二陈汤 二妙散 二仙汤 二至丸 二妙丸 鹅膏 耳聋左慈丸 二陈汤加味 二陈丸 鹅黄散 阿胶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胶汤
  • F: 防风通圣散 复方丹参片 附子理中汤 痱子粉 复元活血汤 防己黄芪汤 发表散 肥儿丸 复方丹参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汤
  • G: 感冒退热颗粒 桂枝汤 归脾汤 龟龄集 归脾丸 甘草汤 感冒清热颗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汤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黄连解毒汤 黄连膏 黄芩汤 藿香正气散 化症回生片 黄汤 黄连阿胶汤 红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药
  • J: 解毒剂 金不换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鸡蛋黄 金黄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遥散 荆防败毒散 解毒汤 金铃子散 桔梗汤
  • K: 苦参汤 控涎丹 坎离砂 开郁散 开胃散 苦参丸 苦参煎 枯痔液 苦酒汤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汤 开郁种玉汤 开关散
  • L: 六味地黄丸 龙胆泻肝汤 理中汤 六神丸 六君子汤 鹿角霜 绿豆汤 凉膈散 炉甘石洗剂 雷丸 六一散 龙胆泻肝汤加减
  • M: 麻黄汤 麦门冬汤 麦味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 牡蛎散 妙香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梅花点舌丹 麻仁润肠丸 礞石滚痰丸
  • N: 牛黄解毒丸 牛黄清心丸 牛黄散 牛黄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黄丸 脑立清丸 内疏黄连汤 女金丹 牛黄降压丸 牛黄镇惊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饮 呕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饮 枇杷膏 排石汤 枇杷叶膏 蒲黄散 排气饮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叶露 排脓散 排石颗粒 平补镇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营汤 杞菊地黄丸 七厘散 清瘟败毒饮 青黛散 清暑益气汤 清燥救肺汤 羌活胜湿汤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黄散 人参汤 人参养荣汤 润肠丸 肉桂粉 人参固本丸 人参健脾丸 润肌膏 人参养荣丸 人参败毒散 人参酒 人参粥
  • S: 四物汤 四君子汤 生脉散 四逆汤 参苏丸 十全大补汤 苏合香丸 肾气丸 参附汤 疏风散 参苓白术散 生肌散 参灵丸
  • T: 天王补心丹 桃仁承气汤 痛泻要方 调胃承气汤 涤痰汤 托里消毒散 通窍活血汤 通脉四逆汤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脓散
  • W: 威灵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饮 温胆汤 乌梅丸 乌鸡白凤丸 五积散 胃苓汤 吴茱萸汤 五福化毒丸 乌鸡汤 温经汤 乌梅汤
  • X: 消肿散 小柴胡汤 犀角地黄汤 逍遥散 消风散 泻白散 泻心汤 血府逐瘀汤 小青龙汤 锡类散 西瓜霜 小承气汤 小米粥
  • Y: 盐汤 银翘散 玉屏风散 右归丸 茵陈蒿汤 一贯煎 养阴清肺汤 异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药线 阳和汤 羊肉汤
  • Z: 止痛药 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汤 左归丸 真武汤 至宝丹 枣汤 竹叶石膏汤 朱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归饮 炙甘草汤 增液汤

附:中药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关页面

  • 中药百科、中医百科、药品、中成药

本草图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中药相关电子书

  • 方药古籍
  •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药学》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農本方桂枝芍藥知母湯 #2127

Gui Zhi Shao Yao Zhi Mu Tang #2127

桂 枝 芍药 知母 汤 医 砭
農本方桂枝芍藥知母湯

【成份 每10g 濃縮顆粒含有】

桂枝三錢二分,生薑 四錢,白芍二錢四分,白朮四錢,甘草一錢六分,知母三錢二分,麻黃二錢七分,防風三錢二分,炮附片二錢七分

【功效】

祛風勝濕,溫經止痛。

【主治】

曆節病。症見肢節疼痛,身體羸瘦,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泛惡欲吐。

【方義】

本方之適應證,乃風濕流注於筋脈關節,氣血通行不暢,病久正虛邪實,故用桂枝、麻黃、祛風散寒而通陽;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防風去風除濕;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生薑、甘草和胃調中。

【辨證要點】

 1. 諸關節腫痛。
 2. 局部灼熱感。
 3. 頭眩短氣。

【加減】

 1. 病程久、腰痠肢冷:加鹿角、牛膝或合右歸丸。
 2. 筋肉萎軟潮熱盜汗:加龜板、熟地、山茱肉或合左歸丸。
 3. 疼痛甚、關節變形:加蜈蚣、地龍。
 4. 關節紅腫熱痛:加薏苡仁、黃柏。

【現代應用】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

【方義】來源: 傷寒卒病論

本方之適應證,乃風濕流注於筋脈關節,氣血通行不暢,病久正虛邪實,故用桂枝、麻黃、祛風散寒而通陽;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防風去風除濕;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生薑、甘草和胃調中。

【辨證要點】

 1. 諸關節腫痛。
 2. 局部灼熱感。
 3. 頭眩短氣。

 

【加減】

 1. 病程久、腰痠肢冷:加鹿角、牛膝或合右歸丸。
 2. 筋肉萎軟潮熱盜汗:加龜板、熟地、山茱肉或合左歸丸。
 3. 疼痛甚、關節變形:加蜈蚣、地龍。
 4. 關節紅腫熱痛:加薏苡仁、黃柏。

【現代應用】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

複方一般每次服用量為5g,每日兩次,詳請參看盒面服用指示。

每位新訂購客户會獲贈量匙一套,內有1g、 2g、5g量匙各一,方便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