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se analogy 中文

False analogy 中文

2019/04/09 | 精選書摘

《邏輯決定你是誰》:5種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歸納謬誤」

如何避免訴諸無知謬誤?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如果以缺少與結論相反的證據為由,作為論證的前提,這樣的前提並不能充分支持結論,因此該論證不成立;二是要知道缺少相反證據本身,並不能構成任何事物的肯定性證據。這樣的論證並不能證明任何事物,所以我們不能判定結論。

輕率歸納 歸納論證錯誤 More... 訴諸不當權威 訴諸無知 邏輯決定你是誰 虛假原因 不當類比 姜萬蓉 謬誤 批判思考

False analogy 中文

2019/04/07 | 精選書摘

《邏輯決定你是誰》:5種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歸納謬誤」

如何避免訴諸無知謬誤?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如果以缺少與結論相反的證據為由,作為論證的前提,這樣的前提並不能充分支持結論,因此該論證不成立;二是要知道缺少相反證據本身,並不能構成任何事物的肯定性證據。這樣的論證並不能證明任何事物,所以我們不能判定結論。

輕率歸納 歸納論證錯誤 More... 訴諸不當權威 訴諸無知 邏輯決定你是誰 虛假原因 不當類比 姜萬蓉 謬誤

Last Updated on 2020 年 04 月 02 日 by

1.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fallacy)

當一個字詞或語句,可理解為多種意思的時候,容易朝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方式扭曲,造成即使接下來的陳述雖然都合邏輯,但整體仍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比如說社會上掀起一陣「年輕人買不起台北房」的討論時,出現了一篇在討論「年輕人很少自己買房」的文章,主要論述是「買房不是年輕人的事,而是家族的事,買房本來就是要靠爸媽和親友。」

這就是標準的稻草人謬誤,先把「年輕人買不起台北房」的批判性內涵,就字面上扭曲成「年輕人 “本來就該” 買不起台北房」,進而討論年輕人應該是要靠家族、爸媽來買房。而「年輕人買不起台北房」會引起廣泛討論,是因為「房價-薪資比」過高才造成的,跟年輕人是不是該和爸爸媽媽借錢買房,是不同議題。

稻草人謬誤很危險,因為若是你沒了解事情的本質,就很容易被從頭到尾聽來都合邏輯的論述呼嚨過去。

2.滑坡謬誤(slippery-slope fallacy)

「如果發生A,接著就會發生B,接著就會發生C,接著就會發生D,……,接著就會發生Z」,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

政論節目常看得到這種滑坡謬誤,譬如說:

「今天我們支持同性戀可以結婚,那是不是我們未來也要支持跟小貓小狗結婚?」

筆者無意在此討論服貿和多元成家支持與否的問題。只是覺得這樣的反對邏輯是很有漏洞的。還有很多例子

如:「你今天連體重都管理不好了,那怎麼管理公司?」

滑坡謬誤是非常常見的錯誤,它是一個推論沒有比例原則的錯誤,會把結論放大一百倍,尤其當情緒一來,更容易發生這種把結論放大一百倍的狀況,

一般來說,筆者覺得要檢查這是否為滑坡謬誤,不妨直接反問「你去提倡和小貓小狗結婚看看,看有多少人會支持你~」、「遲到五分鐘後,我是否還可以作一個遵守自己和自己約定的人」,或是「我有沒有把結論放大10倍或百倍」,就可以很快清楚的辨認是否為滑坡謬誤。

3.德州神槍手謬誤(部分事實謬誤)(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有個德州人朝著自己的穀倉射了許多子彈,在彈孔最密集的地方畫一個圈,然後自稱是神槍手。

這是指為了使自己的論述合理,而忽視了關鍵事實。也就是在大量的事實中,小心的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這種推論會讓人乍看有理,但實質很有問題。

譬如在這次的服貿黑箱爭議中,有人會說政府有辦很多公聽會,一點都沒黑箱(ex: 這篇),但卻忽視政府很多產業都沒提衝擊報告、民進黨沒扮演好在野角色、過頭的朝野協商造成民意代表失職…等關鍵事實。

這是最難發現的謬誤之一,因為閱聽者必須要花時間去查證,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只聽到部分事實。事實上,專業度高的討論(如:核四),常常都會落入這樣的謬誤當中(反正閱聽者也沒能力分辨)

部分事實和部分資訊是很不一樣的概念,部分資訊指的是,在作決策時常常需要在缺乏完整資訊下決策,所以部分資訊並非邏輯錯誤。但是部分事實,常常都是指故意隱瞞核心事實下的推論,自然就會被歸類成邏輯錯誤。

4.兩套標準謬誤

每個人都有立場,也不太可能存在絕對公平的標準,但用差距過大的標準衡量正反兩造,或是過分誇張正反兩造的影響,讓結論朝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方式進行。

在這次服貿爭議中,關於「攻占立院 -> 民主崩盤」或「支持服貿 -> 賣台」這種推論上,把和自己觀點不合的行為,以不成比例放大和指控,就是最標準的兩套標準謬誤。這也可以算是滑坡謬誤的延伸。

還有一種常見的,常發生在商場上。舉例曾在網路上看過這種論述:

「身為工程師,總是不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把會計師捧得高高的,一直覺得這是會被電腦取代的工作。明明就簡單的加減乘除而已,而怎麼節稅甚至避稅,其實也有法可循,沒這麼困難。」

這就是犯了兩套標準謬誤,把會計師看小,把工程師看大,就會形成這種論述。

(筆者在維基百科上找不到相關條目,所以 “兩套標準謬誤” 是筆者我自行命名的稱謂,並非通用用法)

5.不當類比謬誤(false analogy fallacy)

為了使閱聽者容易理解,過分簡化論述的邏輯,將其塞入每個人都懂的生活例子當中,這就是此類謬誤來源。

商業周刊這篇台灣人的怪怪國際觀:「我們這是做外銷的,很厲害捏!」就是一例,作者簡化了GDP各要素之間會彼此影響的邏輯,直接用公式(GDP = C + I + G + X – M)字面上解釋並舉例:

台灣的出口貿易額大概有GDP的7成那麼多,但是出口額還要減掉進口(也就是所謂的淨出口),才構成GDP的元素。而台灣的淨出口只占GDP總額的10%不到,也就是說,一年的經濟總額有90%以上要靠內需,其中民間消費大概就占掉60%,投資和政府支出大概分占20%與10%。

我們這麼說吧,如果家裡有4個小孩,老大賺了6成的錢,老二賺了2成,老三和老四各賺了1成。結果老爸卻說,想讓家裡更有錢,投資重點應該放在小弟身上,你覺得這有道理嗎?

遇到論述中有類比的例子出現時,要注意別讓這樣的類比變成你去了解一件事務的主體,而是要把其當做輔助,不然就很容易落入不當類比謬誤當中

7.二分法謬誤 (false dilemma)

我對,你就是錯。是很多人的思考基調。

甲: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但你竟然在我面前幫那個王八蛋說話,所以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敵人。
乙:我不是在幫他說話,而是…..

基本上A和B的說法都沒錯,但是因為二分法的思考,會讓兩個人吵起來,而沒摸清楚兩者的論述並沒有互斥,還有很多可能性存在。

維基百科上寫得蠻好,引用如下:

提出少數選項(一般是兩個,但有可能是三個或更多)要人從中擇一,但這些選擇並未涵蓋所有的可能性。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中間地帶,很多時候中間解是更好的解,因此要人在少數選項中選一個的做法往往涉及此問題。

要破解此類謬誤,可證明除了論證中提出的選項外,還有其他可能。像「你要不就是跟我們一夥的,要不就是與我等為敵的」(You’re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這類的講法在某些情況下,會被視為一例。

8.完美主義謬誤(perfectionist fallacy)

一個作法若有潛在的問題,或有可能發生的負面風險,這個作法就不可行。

實際上若問題可解決,風險可承擔或轉嫁,那這個作法就是可考慮的。

8.謬誤謬誤(fallacy fallacy)

很繞口的謬誤謬誤,其實就是指不能因為對手的邏輯有錯,就認為他的觀點中沒有正確之處。

這篇一個野百合父親寫給立法院女兒的一封信,就是在提醒這件事。所謂的對話,是指能一邊找出對方的邏輯錯誤時,也一邊吸收對方正確的觀點。最後其中有一造可以提出第三種主張,更優於原本各自的主張。

--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 和 產品增長,都上線囉,歡迎大家報名

用"false analogy"造句"false analogy"怎么读"false analogy" in a sentence

中文翻译

False analogy 中文
手机版

  • [网络] 错误类比;类比错误;不考虑背景差异的错误类比

  • "commits a fallacy of false analogy"中文翻译    同样的毛病.你写到这里
  • "analogy"中文翻译    n. 1.类比,相似 (between; to; with)。 2.【逻辑学】类推。 3.【语言学】类同。 4.【生物学】异体同功,同功器官 〔cf. homology〕。 5.模拟,比拟。 a false analogy 似是而非的对比。 a forced analogy 勉强的类推,牵强附会。 by analogy 照此类推。 by analogy with 由…类推。 by way of analogy 比方。 have [bear] analogy to [with] 类似。 on the analogy of = by analogy with. trace an analogy between 在(二者)间寻求类似点。
  • "by analogy"中文翻译    用类推的办法; 用类推的方法
  • "by analogy with"中文翻译    从类推
  • "on the analogy of"中文翻译    类推
  • "be false to"中文翻译    对...失信, 对...不忠实
  • "false"中文翻译    adj. (opp. true) 1.虚伪的,虚假的,捏造的;撒谎的,不诚实的;错误的。 2.不正的,非法的。 3.假造的;摹造的,人造的。 4.临时的,补助的。 5.【音乐】不合调的。 be false of heart 不老实。 be false to = prove false to. bear [give] false witness 作假见证。 prove false to (背信)出卖;违背;辜负,欺骗。 sail [take] under false colours 挂别国国旗航行;冒充。 adv. 欺诈地;叛卖地。 play sb. false 欺骗,出卖。 adv. -ly 不正,误,不诚实;虚妄 (be falsely accused 被诬告)。 n. -ness 虚伪;欺骗。
  • "aerodynamic analogy"中文翻译    空气动力比拟
  • "agglutinating analogy"中文翻译    粘着类推
  • "analogy analysis"中文翻译    类比分析
  • "analogy calculation"中文翻译    模拟计算
  • "analogy circuit"中文翻译    类比线路
  • "analogy computer"中文翻译    模拟电脑
  • "analogy decode"中文翻译    模拟译码
  • "analogy error"中文翻译    类比错误
  • "analogy explanation"中文翻译    类推解释
  • "analogy method"中文翻译    类比法; 模拟法; 模拟方法
  • "analogy model"中文翻译    模拟模型
  • "analogy of attribution"中文翻译    属性类比
  • "analogy of law"中文翻译    法律的类推; 法律的推理
  • "analogy of proportionality"中文翻译    比例类比
  • "analogy of religion"中文翻译    宗教类比
  • "analogy principle"中文翻译    类似反应原则
  • "analogy procedure"中文翻译    类推方法; 模拟方法
  • "analogy process"中文翻译    模拟法

例句与用法

  • The cause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 the ambiguity of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words,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language; false analog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ules; negative transfer of drill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neglig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造成搭配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词的语法功能没有清楚的理解、来自于母语的干扰、对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运用、习得过程中的训练迁移和学习策略、忽略中英文化差异。
  • After completion of laconic epistolary compositions she abandoned the implement of calligraphy in the encaustic pigment exposed to the corrosive action of copperas, green vitriol and nutgall . unusual polysyllables of foreign origin she interpreted phonetically or by false analogy or by both : metempsychosis met him pike hoses, alias a mendacious person mentioned in sacred scripture
    对那些没有听惯的多音节外来语,她总是根据语音或模拟类推,或将二者折衷,牵强附会:例如把“轮回”说成是“遇见了他尖头胶皮管107”,把“别名”一词说成是“圣经里提到的一个撤谎的人108”。

用"false analogy"造句  

其他语种

相关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