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 自 厚 而 薄 責 於 人

【大紀元2014年11月03日訊】一個人犯了錯誤,或者在被別人指出不足時,是極力辯解,還是坦言承認?一個人在被他人誤解時,是雲淡風輕置之一笑,相信清者自清,還是怒火中燒,指責他人?一個人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是選擇寬容,還是批評,甚至諷刺、挖苦?孔子所言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或許就是上述的答案。

在《論語•衛靈公》中,當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隊列陣之法時,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因為道不同,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在前往陳國的途中,弟子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的答案之一就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意思就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即要嚴格要求自己,但對別人要寬容。

宋代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每每告誡其子說:「雖然是最愚笨的人,但是當他在責備別人的時候,卻是清清楚楚;可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寬恕自己的時候,卻是迷迷糊糊的。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能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原諒自己的心來原諒別人,就不怕達不到聖賢的地位。」這與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意思相同。

范純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平生修身養性,對於飲食從不挑剔,對於他人從不苛責。從官衙回家後,立即換上粗布衣服,習以為常。從年輕到老,從小官到大官,始終如此。

北宋歷任三朝宰相的魏國公韓琦,也是一位心胸寬廣,待人寬宏大量之人。歷史上流傳著幾個這方面的故事。

話說韓琦鎮守相州時,因為祭孔而在外住宿。不料,遇盜賊拿刀要取他項上人頭獻給外族。韓琦不但將桌上財務給他,也不畏懼的伸出脖子,盜賊見狀行禮說:「我聽說您的氣量很大,所以來試試您。桌子上的東西承蒙您送給了我,希望您不要將此事洩露出去。」韓琦結果真的沒有告訴別人。後來,這個盜賊因為他事觸犯刑法被判死罪,行刑前這件事說了出來。他說:「我擔心我死了之後,韓琦的德行不為人所知。」

還有韓琦率軍駐紮在定州時,晚上寫信,叫一個士兵拿著蠟燭站在他身旁照明。士兵一不留神,蠟燭燒到了韓琦的鬢髮,韓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滅繼續寫信。等回頭一看,發現旁邊拿蠟燭的人已經換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懲罰那個士兵,急忙把他叫來,說:「不要換掉他,他現在已經懂得如何舉燭了。」軍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韓琦的度量。

有人跟隨韓琦幾十年,記錄下韓琦的言行,反覆比較發現他言行十分一致,沒有不相應的地方,堪稱一代賢臣良將。

而北宋大臣呂蒙正同樣是一位寬厚仁慈的人,從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在他剛做宰相時,一個官員在上朝時隔著簾子指著他,非常鄙夷地說:「這種貨色的人也能做宰相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就走過去了。他的同僚很生氣,要追問那個官員的姓名,被呂蒙正制止了。到了下朝的時候,這位同僚仍然為他鳴不平,後悔沒有問出說話人的姓名。呂蒙正說:「幹嘛要知道呢,一旦知道了這人的姓名,就不容易忘記,不知道不是更好嗎?」人們都很佩服他的器量。

中國歷史上類似的故事其實數不勝數,像戰國時期藺相如對廉頗的忍讓,宋代於令儀對於盜賊的寬恕,清代張英的「六尺仁義巷」等,都是千古佳話。

的確,一個人德行的高下就在於是否會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看到別人的錯誤,不僅要選擇原諒對方,而且自己要引以為戒,嚴格要求自己不犯一樣的錯誤。長此以往,成為聖賢也就不難了。

責任編輯:尚一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能宽容别人的不足,才不会招致埋怨。

读解:

如果一个人招致埋怨,那么他或者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不严格,或者不能宽容别人。

相关:

(←)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8)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9.16)

上一章

下一章

一个人所成就的事永远不会超过他自身的格局,每个人的利他心都是在不断地给予和付出中增长的。如果一个人能经常纯粹地利他,那么他的格局也将越大。人一旦格局放大,就不会回到原来的大小,好运也自然就会降临。”

所以我们要从思维上改变自己,从内心去关注别人,实践多了,格局也会自然打开。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容易滋长傲慢心,变得无知,让人不愿意长期靠近。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活在世上,事无完美,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而且容易被别人虚伪客套的赞美所迷惑。别人夸得越多,这种人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胀,直到觉得天底下容不开他了,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灭亡。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我们反躬自身,常思己过,凡事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每日三省吾身」的说法,这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但可能却不知道这背后的典故。 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孔子的《论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子)深得孔子喜欢,有同学就问他为什么进步会那么快。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没有去实践... 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就是想说明一点: 一个人如果有自我反思的习惯,能学会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进行有价值的复盘总结,那么成长起来是很快的。

千百年来,能够真正认清自己、战胜自己的人并不多,王阳明正是其中的一个。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经带领精兵,在短短几个月内,荡平作乱数十年的匪患,却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是因为时刻保持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才使他成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大圣人。

与其遇到问题,总是埋怨他人,将责任推给别人。为何不从自身找原因呢?一个人若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学会从自身找问题,寻原因,那么,他一定可以取得超越自我,取得非凡成就。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认清别人是一种智慧,认清自己就称得上圣明了。

中国有句老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我们常常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自己犯错却总是为自己开脱。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常常因此而起。 所以懂得自省,是一种难得的修养。清代晚期的曾国藩擅长自省。在每天的日记中,他都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一番彻彻底底的反思、清扫。

有一次,曾国藩与朋友小珊因小事产生嫌隙,经自省,认识到自己是犯了“尽人之欢,竭人之忠”的过错,“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终,他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反省自己,不苛责他人,是修养自己的法门,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懂得自省的人,待人宽厚,善待他人。 不推诿责任,时刻反省自己,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教养。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不顺的事情时,懂得反躬自省,从自身出发找问题,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而时时刻刻懂得自省的人,在事业成就上也都不会差。

在生活中,人人都不完美,我们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缺点,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如果眼里容不下别人,那么,别人又怎能容得下你呢?

敬人者,人亦敬之,善待他人者,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思已过,便是自我反省的一种途径,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

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在错误中成长,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样,也是一门自我反省的必修课。

其实,我们要学会在遇到事情时,首先要学会冷静思考,学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做到不推卸不逃避责任的人,遇到事情少点怨天尤人,如果一个人有90%以上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那么,它将无人替你受罪,接下来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做事先做人,反躬自省,发现不足,就要学着去改变,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掩盖自己的错误,不敢面对,甚至与人闹了矛盾,也只是一味地指责别人的不是,从不懂得自我反省一下,殊不知,一个人唯有懂得自我反省,才能自醒,才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总结吸取教训,才能收获成功。

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勾心斗角,多一些问心自省,少一些针锋相对。

而且,生活不易,我们又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一个善良的人,不仅仅是要心善,更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言行,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会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的人,离成功是遥远的。司马懿的成功最主要是比其他人能忍,殊不知他还有一个非常过人的优点,非常懂得反省自己。

司马懿是一个走一步,向前看三步,回头看十步的人。他在朝堂之上每说完一句话,做完一件事,看看曹操的脸色。

回去还要想了再想,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马上改正,下次绝不再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反观杨修不同,论才智杨修或许在司马懿之上,但杨修天性张扬,不懂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几次惹的曹操恼羞成怒,还不懂反省为人臣子的君臣之道,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懂得反省是一种智慧。不懂反省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是从这个坑里,掉进另外一个坑里,从不总结经验。

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内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贤君明主更是注重自身修养,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照得失。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为什么很多高层次的人爱独处?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不仅仅是给自己充电,更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越是层次高的人越是内求,越是层次低的人越是外求。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喜欢挑剔别人的错。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改善心智模式的前提,需要有自省的能力和勇气,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不留情面的剖析自己。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小人无错,君子常过。”真正的意思是:小人永远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别人,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

一个不懂反思自己的人,很难有感恩之心,你给他一个银山,他还觉得你欠他一个金山。

一个不懂反省的人,永远都在抱怨,在他眼里过错都是别人的,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自己。

一个不懂反省的人,不懂换位思考,永远活在自负偏激,自以为是的世界里。一个不懂反省的人,始终在原地踏步,漫漫人生之路,他只有经历,没有经验。

反省是帮助我们健全人格,总结教训,感恩他人,学会在歧途中止损。而一个不懂反省的人,注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

人这一辈子会与很多人有幸遇见,不管是擦肩而过,还是相伴一程,让人期待的都是一段相互理解、彼此懂得的关系。

躬 自 厚 而 薄 責 於 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2018-06-11 07:00 来源: 浙仁旅特网

躬 自 厚 而 薄 責 於 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对自己要求严格。

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做人,对长官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个社会风气,到了乱的时候,往往是对别人要求重,对自己要求轻;要求别人特别严格,原谅自己轻而易举。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们反身而诚,责备人家要以宽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严格检点。

躬 自 厚 而 薄 責 於 人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任何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朋友之间的相处,也不总是欢声笑语,再好的朋友也会发生矛盾.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怎么办?是斤斤计较,把不顺心的事情都压在心底?但是这样,人的心里就会产生怨气和怒气,时间长了排不出去,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我想聪明的同学肯定不会这样.任何事情,多找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再加以改正,也可以使自己得到进步.当我们宽容地原谅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到轻松和快乐.有时一个简单的微笑,也能化解许多的矛盾.所以,宽容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健康,赢得朋友的友谊.“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宽容的气度,换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愿大家都有一颗高尚美德的宽容之心。

俗话说的好:责备别人易,检讨自己难。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指责他人。无论是生活的不顺、工作得不好、还是事业的成败……都是因为他人“害了”TA。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着“指责者”的角色,那些指责的话语无时无刻向他人传递着:“若生活中发生任何错误,错都在于他人,不在于我。”他们认为他人或者外部事件是造成自我失败以及幸福感缺失的元凶,而且自己正处在心理“受害者”的角色中。

“指责他人”这样的行为并不少见,所有人都曾这样做。不管是被外界的人或事情扰乱了生活、或者仅仅单纯的觉得生活或者他人待自己是不公平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在事情发生之时或之后会有很强的“受害感”。现实中,很多人扮演受害者角色相对他人来说更加的频繁。

躬 自 厚 而 薄 責 於 人

这些人试图通过指责他人,通过唤起内疚的感觉从而操控他人做事情。如果有人拼命要他人做什么,他可能会各种方式责怪他人,给他人贴“自私”,“傲慢”或者“势利”等等的标签,以便唤起他人的内疚感,改变他人的行为去做TA想要你做的事情。

“指责”是一种会令人上瘾的行为习惯,因为它和上瘾药物一样让人在精神上瞬间产生“零压力”和“感觉良好”的感受。认真的检讨下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人。

扫码进入商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