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您好,歡迎您來到「網路假期 - 答案共享資料庫」!

本系統是為了高雄市學生和其他縣市寒暑假作業使用網路假期系統的學生而開發的。
在這平台您可以新增網路假期解答至我們的資料庫,與各位學生分享,互相幫忙。
本系統需要資金以維持營運 (贊助我們)。

因為本系統解答資料數過於龐大,造成伺服器負擔龐大,每個寒暑假我們都會將解答資料清除重置,讓伺服器能減輕負擔!

歡迎加入開發者的 Discord 群組,最新消息也會在群組發布!

最新消息都會在粉專發布,快來按個讚!

網路假期 - 答案共享資料庫

  • 首頁>
  • 哿哿產品>
  • 南街殷賑

(日文說明書請點擊上方英文說明書下載聯結)

關於此產品

這是一盒為臺灣膠彩大師「郭雪湖」的經典畫作《南街殷賑》所量身打造的桌上遊戲。玩家需分成兩組,與組員合作並以口頭的敘述一同比快找出圖畫中各處細節的所屬之處。玩家也將和組員一同討論策略、選購各種日治時代時興盛於臺北大稻埕的商品,賺取最多的元寶以獲得競賽。

關於郭雪湖及南街殷賑

臺灣知名前輩畫家郭雪湖(1908-2012)出生於臺北大稻埕,不僅為「臺展三少年」之一,更是臺灣膠彩畫作重要的先驅。1930年時,郭雪湖於家鄉大稻埕繪製了《南街殷賑》這幅精美的經典作品,描繪的是日制時期的迪化街(「南街」為現今大稻埕「迪化街」之原名)畫中街牌林立、車水馬龍,充滿著當年大稻埕真實存在著的各種商店,也販賣著許多當年臺灣知名的進出口商品。如今,大稻埕已然成為臺灣最珍貴的文化保留區之一,《南街殷賑》也已成為臺灣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畫作之一。透過這盒作品,我們為您帶來第一盒為單幅畫作量身打造的桌上遊戲,也讓您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更加了解此幅畫作背後的故事及意義。

*南街殷賑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內容物:
盒子 x 1
圓卡 x 105
每張圓卡的正面皆切出了畫布中某處小細節(可能是人/水果/招牌裝飾等等)放大後的樣子,與原畫作為相同尺寸,希望提供使用者一個能夠更細緻的去觀賞南街殷賑這幅精點畫作裡各處細節的媒介。背面為台灣台北大稻埕1930年代時(同時也是南街殷賑此幅畫作裡)知名的進出口商品,如茶葉、布匹、中藥等等,以及當年迪化街上的各個店舖名稱。
遊戲畫布 x 1
元寶token x 30
遊戲說明書 x 1

建議售價:1,680 NTD

  • Feb 06 Wed 2008 21:35
  • 膠彩畫&田園之美

  • 個人分類:作品賞析

◎【《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簡介】◎

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網址:http://wjhs.org.tw/about

   
       
烏日地區昔日為平埔貓霧薩、拍瀑拉、洪雅諸社族之過渡地區。「烏日」其地名可能由
平埔族語轉音而來。「烏日莊」名首見於清乾隆十年的《臺灣府志》一書。其後在清朝乾隆
中葉台灣地圖又見烏日地名。

        烏日位在台中縣西南隅,即台中盆地之中部,適當盆地出入口地帶。其東緣有貓羅溪、
大肚溪與彰化縣境芬園鄉及彰化市隔溪相望,地形上除西北角為大肚台地之西南端外,餘皆
屬台中盆地面。境內為大肚溪及其支流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諸水系所灌流,其行
政區域上與中巿南屯、南區樹仔腳、中縣大里、霧峰、大肚相臨接,故在人文歷史經濟交通
方面與上述地區有極密切之關係。

        由於河川支流多,山明水秀之烏日(別名湖日),藉舟楫之利,清代即有「烏日港」的
形成,在海運上可通中國福州廈門,由南而北,彰化大城到大墩(即台中)也須在烏日港轉
道。日治時代南北縱貫鐵路、公路先後通車都經過烏日地區。總之在清季日治時代,烏日地
區於停泊、轉運方面對台中盆地的開發曾經擔當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而此區也因而自有它
繁榮的一面。

         戰後由於周邊城市興起,外來人口漸增,聚落漸次沒落,宗族意識崩離,加上台灣高鐵
設總站於烏日,並定2005年尾通車,烏日人文經濟交通方面,面臨一個不可預測,由鄉鎮化
進而可能都市化的衝擊局面。

         1987年政治解嚴,及於廿世紀末台灣社會更達百家爭鳴的局面,國家定位混亂,自由民
主被誤導。處在轉形中的烏日,由於經濟交通建設,人文歷史古蹟無形中被忽視破壞。烏日
文史協會成立的構想及其必要性為許多有志之士所共識。

        「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經由申請立案(台中縣政府社行字第 961號證書)於2001年正
式成立。成員含括士農工商階層,學歷方面則有私塾出身到留美哈佛及史坦佛博士,出錢出
力各有所司。於歷史詮述,田野調查方面各有其貢獻。目前會員共有54人。本會並敦請台史
專家洪敏麟先生及烏日出身學者溫振華先生為指導教授,文獻會林品桐老師(烏日出身)為
咨詢顧問。

        本會成立宗旨「以文物典藏為經,田野調查為緯,研究調查烏日地區數百年來人文地域
變遷,並及於附近地區的互相關係,提高愛鄉情緒以建立規劃更為美好之烏日遠景」故本會
活動計劃中雖有文史參訪,全民健身運動....等項目,但到目前為止,本會仍以田野調查活動
及口述歷史為主,據此逐年或隔年出版「烏日文史匯編」文集,作為本會的成果報告。目前
「烏日文史匯編」已出版兩集,第三集之採編正在緊鑼密鼓之中,可望於2006年內出版。

        「烏日文史匯編」在常務理事廖德華校長主導之下,第一集出版於2002年(290頁)
全篇主要分為「懷古篇」「現代篇」及「展望篇」三部。

        集中「烏日開發簡史」及「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於清代烏日綿延日治
民國的崇神史及村莊史有詳明的敘述。「烏日教會90年演進簡史」點出了「異教徒」在烏日
村莊的崎嶇路程。烏日林姓居民佔全鄉人口近 15%位居第一位,故鄉民對於「滄桑歲月—由
阿罩霧到烏日」的故事不可不知,一段移民血淚史也是清代「官民鬥爭史」,著名的「京控
」故事主角即老死烏日。

        「初探烏日糖廠」挑起鄉人的許多記憶,喚醒鄉內年青一代及讀者—今日的「中興啤酒
廠」之原址即是「烏日糖廠」。復古風起,他地五分觀光小火車的汽笛聲鳴起,激起了烏日
人多少的無奈!「烏日庄役場」建於西元1932年(昭和7年)是台中縣僅存的兩個日治「庄
役場」之一,較之「內埔庄役場」還早兩年,如今已列為保護古蹟,免於他日拆除的命運。
「烏日庄役場至烏日鄉公所」一篇有源流史及珍貴的照片。「烏日高座少年工的回顧」一文
,點出了60年前烏日青少年的理想與夢想,幾張照片與口述歷史,給二次大戰台籍日本兵的
歷史加添上幾許顏料。其他「藍興堡內一家族—廖姓家族」、校園巡禮、家鄉寺廟教堂訪視
也有其鄉土性教育性。

       第二集「烏日文史匯編」於2003年年尾出版(520頁),開始即有兩篇烏日人的尋根
史「4500年前的烏日人」及「新庄仔塘—清乾隆30年代的軍營」,由高鐵的興建挖掘出來的
古陶片、古石頭,追尋「新石器中期」的烏日「牛罵頭文化」及高鐵地區的古軍營地址。「
烏日海外日本兵」及「烏日地區的產婆」配合相關圖片,有悲喜有故事,照片文書超過 400
幅,很多是初次出土,此資料對於斯域的研究學者應該有所助益。其他「台灣總督府農事試
驗場」及「烏日紗廠」兩文對於兩機關、工廠的過往人事歷史也有很多資料、照片極為珍貴。

       「深探烏日國民小學」以總督府原始資料為本,見識創校先賢的苦心。「溪南舊事」延
續上集再述一百多年前另一林姓家族的拓墾故事。「大肚溪風華」展示烏日第一大姓「楊姓
」之開拓史,提供數部祖譜可讓後代子孫們尋根追遠。「烏日鄉土探索」以簡鍊文筆帶我們
作一次鄉土之旅。

        配合新書發表會,本會也舉行三次「回顧老烏日照片展」,每次計 250幅左右,張張照
片都是鄉人珍視歷史的結晶,也展示提供者對於烏日文史協會的支持。兩次展期都延長,有
時間給烏日及九德地區學童認識本鄉人文歷史的機會,每次現場均有專人逐框解說。我們也
舉行了「1895年台灣民主國郵票特展」。按日本1895年攻台,當年8月25日、26日兩天進駐
烏日庄,台民反抗。

        由在地集郵家提供抗日郵票,有其特定意義。此郵集曾獲國際及及全國郵展金牌獎,在
此領域有其國際性的地位。去年本會也舉辦了前烏日國小老師及本會顧問林品桐,王守英老
師的畫作展、著作展,觀者讚嘆。

        回顧「烏日文史協會」成立四年來,承鄉民給予許多的鼓勵,也給了我們不少捐款。不
巧這期間也是公所「烏日鄉誌」篡修之時。「烏日文史匯編」之出版,無形中給予「烏日鄉
誌」主辦機關壓力,不料也讓本會喪失一些資源。

        自創會以來歷次活動展覽出書(在沒有公家補助下),於帳面上共花費壹佰肆拾伍萬元
左右,餘款五十七萬元(至今年5月),要永續經營,經費可能是本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有位學者說「本會是雷小雨大」,顯示本會平素疏於與媒體機關互動,其實互動是必需
的,可提供正確的文史資料予媒體....,及提供正確的導覽常識,這應該也是本會成立宗旨展
示的精神之一。故由點到面,普及化、資訊化想是未來追求的目標之一,這應不是天大的難
題。

摘錄自: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網站

相關連結:【《懷念老烏日照片展》95.1.14】

◎【《烏日文史匯編》第一集】◎
  發        行: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
  發  行  人:陳鄭添瑞  
  出版日期:公元2002年1月1日
  編輯企劃:長江廣告公司
  尺寸規格:菊八開(A4)精裝本288頁

◇【《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
  發        行: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
  發  行  人:陳鄭添瑞 
  出版日期:公元2003年12月20日
  編輯企劃:青禾藝術公司
  尺寸規格:菊八開(A4)精裝本520頁25萬字867圖
  十大單元:
  【壹】卷首語 P8        
  【貳】緬懷先民足跡  暸解我們家鄉 P12~P42
  【參】掌握烏日人文  欣賞家鄉詩景 P48~P90
  【肆】烏日楊氏祖譜 P94~P175
  【伍】溪南舊事 P180~P182
  【陸】兩個時代:烏日地區的產婆(助產士) P188~P304
  【柒】烏日海外日本兵 P312~P414
  【捌】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P424~P454
  【玖】中和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烏日紗廠 P458~P496
  【拾】編後語 P478~P496

⊙參、掌握烏日人文  欣賞家鄉詩景P74、75藝術家王守英先生⊙

        王守英,一九三四年生於鹿港,畢業於臺北師範藝術科。一九五八年九月
至一九六三年九月曾服務於「烏日國小」,在烏日國小服務的五年內,深受當
地的民風及景物感動,故也畫過不少以烏日為題材的景色,對於以後他的創作
風貌或多或少有所影響。
        王守英從事創作多年,並曾榮獲中興文藝獎章及全省美展,全省教師美展
三次金牌獎,近年來,在技法中精益求精,已成為中堅輩本土畫家中少數能夠
建立起個人風格的畫家之一。在王守英的畫室裡到處充滿了花香的氣息,從他
豐富的創作天地中,令人感受到他從未停止過求藝術生命的活力,堅實穩健的
畫面色彩層次豐富運筆純練。
        王守英先生歷經孤單艱澀而又漫長的創作歷程,從他原先烏黑的髮色逐漸
的變白,可以寄情於往昔卻出新趣,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台灣的學院派傳統,
遠自日據時代便開始,始終在西畫領域中佔有強勢的主流力量,延續學習自巴
黎的印象派、後期印象派或沙龍的面貌。其實王老師的畫,無論題材,可說是
平凡無奇,畫來畫去大多是花、木、景、人。但是,一幅題材平凡的畫,要叫
人感受到畫外之味,弦外之響,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他的畫,其造形智慧的
簡化,其畫面結構之嚴謹,其色彩之雋永,其意味之深長,卻常教賞畫的人愛
不釋手。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句萬古常新的明訓,畫家不應只是畫畫,他
的知識最好寬一些,見聞最好多一些,如此一來對其畫作本身來的意義才能增
大。從早期到大陸絲路、九塞溝....等之行到歐洲之旅,每每可以從他的畫作
中見真章。

摘錄自:【《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
            ※因應著作權法,於圖錄加上浮水印,不便之處尚請見諒!

後記:
       2003年有幸參與【《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編輯企劃工作,連同封面共
520頁、25萬字、867圖,厚度媲美字典。
       本來這編輯企劃工作是由大兒子於當兵退伍前要接的CASE,卻在他去英語
教學公司高薪任職三D動畫設計工作後由我扛下。從熟知的Office辦公室軟體
一下子要轉到較專業的InDesign出版軟體,必然是歷經一番艱辛的熟識與挑戰
,單一本作業手冊讀到都可以倒背如流。當在印刷廠順利看到打樣時,真是欣
喜若狂,數月來晨昏顛倒和披星戴月的辛勞,總算沒有白費而圓滿完成使命。  
        文史的編撰是件極費時、費神、費錢的工作,需有賴政府及熱心人士的投
入方能成事。盼望各地方文史匯編,能源源不絕的出現,以嘉惠世人。蔡清河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 個人分類:佳文共賞

【《10+10=21台北←→台中展覽》】
展覽日期:2001年8月11日~2001年11月4日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展覽區域:英才門廳、C1及B1-B4展覽室(改建前)
展覽時間:週二~週日09:00~17:00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郁秀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李戊崑
展覽專輯:12K平裝112頁
策  展  人:謝里法教授
展覽內容:
「10+10=21台北←→台中展覽」是國立台灣美術館邀請謝里法教授所
策劃的展覽,以台北與台中兩地的對照展出為原始命意。此展開啟了台北、台
中兩地美術家無意間的自我壓抑和社會無形的制約遮蓋,從「準私領域」走向
「公領域」。參展藝術家眾多,經策展人謝里法先生再三調整,敲定為十組:
一、劉其偉←→陳庭詩
二、廖德政←→陳夏雨
三、省展畫家群台北←→台中
四,李錫奇←→鐘俊雄
五、邱亞才←→陳來興
六、陸    詠←→陳淑嬌
七、李宜全←→洪易
八、蘇新田←→黃朝湖
九、李光裕←→余燈銓
十、台灣師大←→東海大學
而「10+10=21」這一個多出來的「1」就是策展10+10的總體呈
現者,也就是此展的有機掌控和協調相關資源者。台中、台北兩地文化差異,
藉由美術作品的探索來呈現,乃是高難度的實驗。本展開路先行鼓動風潮,造
成時勢,冀能蔚成風氣,有所收穫。

P9:
六、陸    詠←→陳淑嬌《B4展覽室》  
並不是因為有意尋找女性的代表才刻意安排了「陸詠」與「陳淑嬌」兩位
畫家的對照,的確是必須要有專門描寫生活近旁的一景一物的作品,才足以使
這個展覽看來更近人情味、更有一份關愛的心,同時也讓台中美術特色-膠彩
畫,藉著陳淑嬌與陸詠的對照以詮釋林之助的承傳在台灣美術中的意義。
    本來陸詠也是台中人,只是她學畫時已不住在台中,否則她應該也像陳淑
嬌會找林之助,或者他的弟子謝峰生學畫吧!
    於安排這比照的同時,雖感到提出的論斷有幾分只是一種推測,然真正的
目的不外想突顯有林之助的台中與沒有林之助的台北,在兩位女性畫家身上所
看到的是什麼的差別。
    我們不難看出兩位畫家在取材有諸多相近之處,所畫都是生活近旁的人物
和門前所見的小場景,讓觀眾感到那麼熟悉親切,說那是閨中女子的世界亦不
為過。受過林之助得自日本的學院技法訓練的陳淑嬌,作品不論人物或景物都
在既定的學院規格下完成,可謂一絲不苟,條理分明,而且無懈可擊。比較之
學院門外成長的陸詠,她的筆法永遠在摸索中遍找不到畫中規矩,看久了之後
,沒有規格反而成了規矩。因此她不同於陳淑嬌,從另一種途經把自己的風格
完成了。像她那具有幾近素人畫的樸實畫趣,在林之助教導下的台中膠彩畫是
不可能出現的。走進展覽室的人們,看過陳淑嬌又看到陸詠,不管想到了什麼
,希望他們帶著一大堆的疑問走出大門,這才是策展人之所期盼。

P48:
【《織手描繪窗前柔情》陸    詠←→陳淑嬌】
        這是兩位女流畫家的專室,讓台北的陸詠與台中的陳淑嬌以作品互相「對
話」。在此雖然作品是眼睛看的,然而在觀眾耳朵裡仍然聽得見兩個女生的竊
竊私語……。
        陸詠本是豐原人,長大後去了台北,且學畫的過程一直都在北部,故屬於
台北畫家;陳淑嬌則是台南人,因為學畫而來到台中,從此一直參與台中的藝
術活動,已成台中畫家了。
        陳淑嬌來台中後,有緣隨林之助、謝峰生等學習膠彩畫,畫風受其影響;
而陸詠則在此時離開中部,設使她還留在台中是否成為以上二位的學生雖未可
知,能否形成今天的畫風亦是未知數。而際遇使兩位畫家走出各自的道路,這
當中台中與台北兩地的差別究竟佔有多少因素!
        兩人皆取材生活近旁的人物與平時家居之所見,因而畫中構圖屬小場景佈
局,卻是既親切又溫馨,充滿女性的柔情。但是畫法上,陳淑嬌在林之助教導
下,受的是日本傳統學院的一套訓練,且作品參加各項大展,筆法及構圖之完
整性幾無懈可擊;陸詠離開台中,亦等於離開林之助的影響,其繪畫在自我摸
索中求發展,觀賞其作品常遍找不到畫中規矩,日久之後沒有規矩亦成了她特
有的規矩,這是兩人的最大不同。
        林之助帶領的學院膠彩畫發展已到一定的高峰,成為台中美術之特定典型
;而陸詠追求的是幾近素人的樸實晝趣,近似無定向的發展,這是台北美術的
性格吧!

P53:
看兩位女性畫家的作品,
畫面上越小的東西反而才是畫家心裡想要畫的,
所以畫的主題集中在那小鳥、小花、小狗……,
它們雖小,觀眾卻不可忽視,
因為這才是最最精彩的地方。

※以上文章摘錄自:《10+10=21台北←→台中展覽專輯》謹此謝謝!

                                  ◎陳淑嬌膠彩畫參展作品賞析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陳淑嬌膠彩畫1993年50F蝶之舞》雲肌麻紙+岩彩】
此作品以超現實的手法,表現出花與蝶及少女間優美的律動感。蝴蝶蘭
的配置,將空間巧妙的延展;使得近景的兩少女與背景月亮內之人體,
聯袂出耐人遐思之感受。畫面以暖色調處理,令人有甜美溫馨的感覺。
飛舞的蝴蝶點綴其間,更覺主題生動活潑。
            【《陳淑嬌膠彩畫1994年30P翠酣》雲肌麻紙+岩彩+金銀箔】
葡萄園中,一對姊妹採摘著成熟甜美的果實,正透露出台灣女性嫻雅含
蓄的成熟美。畫面中,散發著淡淡的南國風味。此畫人物作並列的垂直
線,而產生格調優美、勻整和諧的動感。並以手中提籃和背景的葡萄,
加強了導線的運用,令畫作無懈可擊。
            【《陳淑嬌膠彩畫1994年20P煦》鳥之紙+岩彩+金箔】
古典的桌椅及燈飾散發出和煦光芒,背景並以金箔黃橙色的色澤,襯出
現代女性懷舊的情愫,富麗的色彩更與人物相得益彰。靈活運用背景豁
然自如的筆觸,表現出浪漫主題及女性典雅婉約的氣息。
            【《陳淑嬌膠彩畫1996年30P秋韻》雲肌麻紙+岩彩】
少女與狗徜徉在花木林間,饒富著那一份怡然自得的閒情逸綴。以生活
的內容為題材,將客觀的形象,作個人獨特的主題表現,描繪筆法細膩
。畫面以金箔、銀箔處理的空間造形與寒暖色的配置,具有強烈的對比
效果,貼切詮釋出秋高氣爽的感受。
            【《陳淑嬌膠彩畫1999年15F琴韻》日本絹+岩彩】
此做為一位描繪女性為主的女畫家,是非常在意題材是否與事件的象徵
意味相符合。在觀賞此畫時,就彷彿聽到仕女彈奏出行雲流水般的樂音
,扣人心弦,讓人沐浴在「鳥語花香」的唯美意境裡。人物形成視覺的
三角形和高彩度的衣飾,都加深了畫面的穩定性及遐想空間。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陳淑嬌膠彩畫1999年20F讚》日本絹+岩彩】
在失去生活品質的現代,我們是否遺忘了心靈深處的聲音?然而,在欣
賞陳淑嬌的膠彩畫時,我們的心與迎風的花兒一起翩翩起舞,與吟唱的
鳥兒一同歌唱,感動於仕女的沈靜、嫻雅氣質。自然的聲音在流轉,內
心的聲音不期然地昇起,而分享了作者悠遊自在的彩繪人生。
            【《陳淑嬌膠彩畫1999年12F孺慕》日本絹+岩彩】
此畫面輪廓、佈局走向都力求結構完整,創造一種意味蘊藉的韻律感。
作者將母子與花卉,作了巧妙的結合,藉著前後色調的微妙變化,而強
調出親情的溫暖,且襯托出和樂且孺之情;就宛如她昔日親子的景象,
並訴說著身為人母的慈愛及期盼與祝福。
            【《陳淑嬌膠彩畫2000年50F禮讚》雲肌麻紙+岩彩】
藝術的表現脫離不了情感的宣洩,更是思想觀念的直接反應。作者藉背
景孔雀的飛舞牽動人物肢體動作與眼神變化,將時空定著在一種完美的
陶融忘我狀態之中。嚴謹的構圖法,使畫面的個體相互的牽制,表現了
生動的節奏感。
            【《陳淑嬌膠彩畫2000年20F皎》雲肌麻紙+岩彩】  
有道是「出山入山方識山。」畫面上的景物有著具象與抽象的表徵,有
輕柔婉約的一面,也具有粗獷沉穩的意境與架構。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更
具超塵脫俗,忘憂至樂的感覺;灰色調更表現出深沉幽邃與抒情浪漫的
情懷。
            【《陳淑嬌膠彩畫2000年30F華苑》雲肌麻紙+岩彩】
藝術創作係一無止境的突變與追求,唯有創發前人未有的新生力量,不
斷地融入自我獨創的內涵,畫藝才有生命可言。作者在筆觸、肌理完全
建在一顆赤誠表現藝術的心來加以創作,姹紫嫣紅的色調,更讓人有著
殊的感受。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 個人分類:彩繪人生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緣起:
97年1月26日參加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王五謝八十膠彩畫創作回顧展」開幕
式時,見到王老師和各位前輩慷慨致詞及高朋滿座而令人感觸良多。不禁想起
十八年前,夫婦在時稱「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膠彩畫展的情景。雖然事隔多
年,但種種回憶歷歷在目,於是重整思緒述說一下陳年往事來分享大家。CH

【《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
展覽日期:79年7月10日~8月5日
展覽地點:台灣省立美術館B1至B4展覽室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現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出作品:84件(夫婦每人各42件)

介紹文章

【79年8月台灣月刊13、14頁《美術欣賞》文:侯壽峰老師】

◎夫婦畫家畫藝有成◎


       同在民國四十年於古都府城出生的夫婦畫家蔡清河與陳淑嬌伉儷,正在省立美術館舉行膠彩畫個展,每人各出大作四十餘件。早在二十餘年前,在台南曾培堯畫家的教室中出現了這對熱愛美術的青年學子,經長期切磋畫藝,並因近水樓台步經七、八年的戀愛,終於成為永久藝術伴侶。但這對小夫妻,因藝術而結合,卻為忙於生活而停筆,民國六十七年從古都台南遷居文化城的台中市,由於台中市的藝術風氣鼎盛,故常被膠彩畫展精湛典雅的作品所吸引,因此從民國七十二年開始重新提筆,從西畫轉向膠彩畫的研究,並因藝術大師林之助教授和謝峰生,蔡草如等畫家的指導,配合他倆良好的西畫基礎和過人的天賦,更能駕輕就熟,很快就領悟膠彩的真諦,而逐漸建立自我獨特風格。
       淑嬌女士是台南家專美工科畢業,作畫題材採用裝飾趣味表達在中國現代女性美的衣著和背景之中,尤其她在人物畫之取材和表現意境,常給人一種極高雅脫俗、幽靜、抒情的韻味,其內涵和色彩的描寫,更是融合了民族性和時代性,近年來不斷獲得各項美展的大獎,贏得各界肯定。淑嬌女士從民國七十五年至今五年間,除在四十一屆全省美展獲得教育廳獎外,更連續四年在台陽美展獲得首獎,同時也獲得第三屆南瀛美展的最高榮譽『南瀛獎』之殊榮,是難能可貴。
      清河先生也不讓夫人專美於前,近年來在全省美展中頻頻獲獎,他除斐獲得四十四屆全省美展優選外更在四十二、四十三連續二屆獲得大會獎,作品並由省立美術館永久收藏。
      清河先生雖與夫人同一室作畫,但風格完全不同,不論人物、動物或風景他均採現實生活為描寫對象,人物以充滿鄉土氣息的老人為主,尤其背景採用台灣古厝的搭配,色彩和氣氛表達得宜,洋溢著鄉愁和溫馨的親切感。
       綜觀蔡清河陳淑嬌夫婦的畫風,充分顯現出民族色彩與時代性意味,並富於創造性的境界,可說是目前膠彩界新生代的佼佼者。

【79年8月大眾周刊298期38、39頁《藝壇掃描》文:黃朝湖老師】
◎彩筆締緣  共展佳作◎
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 

      長久以來,藝術家為追求創作理想而受苦挨餓的比比皆是,傳程觀念的誤導,常讓一般誤以為
藝術家孤獨而怪癖的人,誰跟畫家結婚誰就倒霉。因此,藝術家找對象並不容易,願意嫁給藝術家
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反過來說,願意娶個藝術家太太的,更是鳳毛麟角,而唯一特殊的意外,應該
是藝術家娶藝術家吧。
      在臺灣,夫妻同是畫家的不多,目前有活動紀錄的不到二十對,他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第
一種,夫妻均畫國畫。第二種,夫妻均畫西畫。第三種,夫妻一個畫國畫,一個畫西畫。第四種,
夫妻本是畫家,後來留下一位畫畫,一位做起生意賺錢養家。第五種是夫妻均是畫家,後來改行兩
人都不再畫畫;最好的是前三種,第四種還不錯第五種就太可惜了。
      在臺灣老一輩的畫家夫妻檔裏,楊三郎和許玉燕是最著名的一對,他們同是畫油畫,一起參與
臺灣早期美術運動,頗受好評。
       但夫妻同樣畫膠彩畫,則只有蔡清河和陳淑嬌,這一對年輕的膠彩畫夫妻檔,連續幾年來在國
內舉辦的大型美展中,迭獲大獎的表現,頗受畫壇人士的注目,尤其他們選擇畫法繁複,非有極大
耐心不可的膠彩畫,更讓人感到精神可嘉。
       膠彩畫源自我國唐宋重彩畫,後傳入日本,改稱日本畫或東洋畫,日據時代再經留日畫家傳習
返臺,遂在臺灣畫壇自成一格。七年前更易名為膠彩畫,與其他畫種並存於國內畫壇。由於膠彩畫
的畫法,細膩而繁雜,畫材全由日本進口,無法大量供應作畫者使用,因此繪畫人口並不多,迄今
年仍只有一百多人,非有極大興趣和耐性,常無法堅持畫下去。
       蔡清河和陳淑嬌這對夫妻檔,十多年來用心於膠彩畫的鑽研,並能有優異的表現,實在不容易
。他們同年出生,先後同時受教於名畫家曾培堯、林之助和謝峰生,同樣獲獎於官辦美展,同樣,
也隸屬於同樣的美術團體,這在國內畫壇真的是難得一見。
       從他們一連串的畫歷來看,陳淑嬌顯然比蔡清河先出道,陳淑嬌不但畢業於臺南家專美工科,
同時早在民國六十五年,就在美國新聞處舉行油畫個展,以七十年代藝術風氣未盛,年僅廿五歲的
女性藝術愛好者就能開首次個展,那是非常難得的。而蔡清河卻在陳淑嬌個展的第二年跟她結婚,
一直到遷居臺中以後,才在畫壇上漸露頭角,其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陳淑嬌的鋒芒是蓋過蔡清河的
,而他也甘之如飴,每天陪著太太看畫展,辦活動和畫畫。
 

【79年7月藝術家雜誌/文:詹前裕教授(時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 


       近年來由於臺灣經濟的繁榮,膠彩畫學會的成立,以及東海大學美術系首先開設膠彩課程的影響,使得學習此道的風氣逐漸盛行,而蔡清河、陳淑嬌伉儷,可以說是目前膠彩界新生代的佼佼者。
       早在二十餘年前,台南市曾培堯先生的畫室中,就出現了這對熱愛藝術的青年學生,長期切磋畫藝,相互鼓勵,而在最近幾屆的省展與台陽畫展中,兩位頻頻獲獎,以後起之秀的姿態,向職業畫家的路途邁進。
       陳淑嬌畢業於台南家專美工科,遷居台中市以後,受教於膠彩大師林之助教授以及謝峰生先生,從民國七十五年以來連續四年獲得台陽美展首獎及第三屆南瀛獎,也曾經在全省美展中榮獲教育廳獎,可見她的畫風與技巧,一再受到藝壇的肯定與讚美。陳淑嬌擅長畫人物與花鳥,尤其她的美女畫,清雅脫俗,表現出中國現代女性的理想典型。在流暢準確的線描之後,再用穠麗典雅的色彩敷染,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她也常用裝飾趣味濃厚的中國古畫或圖案,作人物的背景,使主題的人物,似乎超脫了西洋式的現實空間感,孕育出象徵性或幻想性的唯美意境。
      她的傑出造詣,受到高格畫廊的器重,除了簽約為經濟畫家之外,還把一棟寬敞的樓房供給淑嬌居住,以換取她的作品,此事被藝壇傳為佳話,畫家有較佳的創作環境,專心作畫,未嚐不是全民之福。
       蔡清河先生也不讓夫人專美於前,近年來的省展中頻頻獲獎。以往的膠彩創作以人物畫為主,多採用臺灣古老的傳統建築作背景,人物則以充滿鄉土氣息的老年人為主,在灰色系的色彩中,洋溢著鄉愁的溫馨感。最近的創作主題是山岳,改用肌理粗獷的麻紙作畫,山石的造型則經過簡化的處理,顯得特別渾厚有力,配合前景的水平構成,或夜月的氣氛烘托,生動表現出臺灣山川之美,色彩的運用也更加華麗而富有變化。
       個性開朗風趣,又熱心公益的清河先生,最近畫風,已經逐漸強化了男性的剛健與厚實之感,相形之下,淑嬌筆下的人物,不論是婉媚的少女,或是慈祥的母親,甚至於純真的兒童,都表現出女性柔美的本質,幸福與喜悅的神情,經常流露在畫中人物臉龐上。最令我感動的是淑嬌努力上進的毅力,林之助教授在東海大學美術系任教的三年期間,她已是三個小孩的母親,仍然風雨無阻的前來旁聽,從未間斷,這就是成功的最佳保証。今年七月十日,省立美術館將舉辦『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呈現近年來的力作,觀眾在享受此美的盛宴之後,應該重新思考膠彩畫創作之可能性,以及它在中國現代繪畫中,所扮演的角色問題。



相關連結:
【2007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膠彩畫的捍衛者⊙林之助特展】
【2007年⊙國立台灣美術館⊙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
【2008年⊙國立台灣美術館⊙王五謝八十膠彩畫創作回顧展】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 個人分類:彩繪人生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個人分類:膠彩畫家

  • Jan 24 Thu 2008 06:05
  • 太多的來不及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太多的來不及》作者:杏林子女士】

◇好友的母親出門倒垃圾,一輛急駛摩托車猛然撞擊,就此倒地不起。這位伯母原本有心臟宿疾,
    家裡隨時準備著氧氣筒。然而萬萬沒有料到,她是用這種方式離開。

◇子女完全不能接受,哭著說:「媽媽一句交代都沒就走了!」他們以為,媽媽即使心臟病發作,
    也總還有時間跟他們說說話,交代幾句,怎麼可以一聲不響就走呢?

◇其實,他們忘了,媽媽每天都在交代。

◇就跟天下的母親一樣,無非是「注意身體,小心著涼」、「不要太累,少熬夜,少喝酒」、「好
    好念書,別整天貪玩」......

◇只不過我們聽得太多,聽得我們煩膩、麻木。

◇直到母親閉口的那刻,我們才發現,還有很多話來不及聽、來不及問、來不及跟媽媽說。

⊙⊙

⊙病床前的老先生一遍遍呼喚著:「老伴,妳醒醒啊!醒來我們就一起環遊世界,妳不是一直想去
   嗎?」老伴張著茫然無神的眼睛,沒有知覺,沒有反應。

⊙老先生深深嘆了口氣。

⊙老夫妻倆結褵四年。初識時,老伴原有出國念書的計畫,為愛他而留了下來。他為了彌補心中那
   份疚,許諾說:「有一天,我會陪妳環遊世界!」只是,隨著孩子一個個出生,經濟的壓力逼使
   他們不得不縮衣節食,環遊世界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他總是安慰妻子說:「等孩子再長大一點,等家裡再寬裕一點......。」

⊙孩子終於長大,各有自己的家庭。他們也有足夠的錢可以實現當年的夢想,可是男人的事業正在
   高峰,別說出國旅遊,平日連兩人相處的時間都有限。

⊙面對老伴無言的怨嘆,他也總是抱歉地說:「等我退了休,我所有的時間都是妳的,妳要怎麼玩
   就怎麼玩!」

⊙及至等到他退休,老伴卻等不及了。

⊙一場腦中風,造成深度昏迷,日夜陷在無夢也無欲的世界裡。只留下老先生守在床邊,不斷重複
   地說:「老伴,妳要趕快醒來啊!我帶妳去巴黎看鐵塔,去荷蘭看風車,去羅馬......」

◎◎◎

◎來不及的愛
   來不及表達的歉意
   來不及挽回的錯誤
   來不及實現的諾言
   來不及送出的祝福
   來不及離別前最後的擁抱......。
   我們總有太多的來不及。

◎我們總以為時間會等我們,容許我們從頭再來,彌補缺憾。豈不知「撒旦如吼叫的獅子,遍地遊
   行,尋找可吞噬的人」。災難永遠在我們猝不及防的時候當頭砸下,你無從躲避,無能怯懼,心
   膽俱碎,招架無力。

◎我們唯一能做的,只不過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小心呵護手中的珍寶,一刻也不要放鬆。無論如何
   ,向你最親愛的爸媽、親人、愛人、手足、朋友們表達你及時的愛吧~。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個人分類:佳文共賞

【行政院文化獎揭曉『廖瓊枝』『郭雪湖』獲獎】 
 
  自由時報2008年1月23日B8藝術文化/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第二十七屆文化獎得主昨天揭曉,分別由台灣歌仔戲薪傳大師廖瓊枝,
以及百歲前輩畫家郭雪湖獲得。由於郭雪湖長年旅居美國,家人顧慮長途飛
行勞累,因此由四位兒女回台代表出席昨天的宣布記者會,
而廖瓊枝女士則
帶著學生一起出席,還現場清唱一段〈遊西湖〉。
        行政院文化獎是由政府主辦的代表國家最高榮譽的文化獎項,屬於終身
成就獎,每年辦理一次,以表彰對文化及藝術維護及發揚具有特殊貢獻的人
士。評選過程經嚴格初審及複審,最後再由超過四分之三的評議委員投贊成
票才能產生。過去二十七年來,共選出五十九位文化獎得主,去年是音樂類
、現年六十八歲的馬水龍;前年則是現年九十三歲的膠彩畫家林之助與八十
六歲的音樂家郭芝苑得獎。
        今年頒獎典禮明日將於台北101國際宴會廳舉行,隨後還有一系列文
化獎活動陸續於一整年中進行,包括將於7、8月間進行的「文化獎得主郭雪
湖先生與廖瓊枝女士成就專題論壇」。
        此外,文建會也邀請紀錄片導演傅季中為兩位得主拍攝紀錄片,預計半
年後完成播出,並將參加國內外紀錄片影展。傅季中表示,他將以兩位得獎
者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為主軸,也將於片中帶進地方色彩。
        另外,原定於去年登場的郭雪湖百歲回顧展,由於籌備費時,延到今年
才展出,不過,在郭雪湖長女的策畫下,目前已有「郭雪湖百歲藝術世家五
人展」,包括郭雪湖本人的作品,以及其妻林阿琴,子女郭禎祥、郭香美、
郭松年一門五位畫家,在東之畫廊聯合展出至2月3日。
        隨後,2月1日至3月16日,有「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
將在歷史博物館展出;國立台灣美術館訂於4月12日至7月20日,接棒推出
「文化傳承.時代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10月起移師創價學會彰化秀
水藝文中心展出。郭禎祥表示,9月起她還要帶著學生們深入鄉間,以互動
以互動方式教小朋友們欣賞父親的畫作,進行藝術教育的推廣。

《請按◥開始■全螢幕(按×或Esc鍵結束全螢幕)▲影片選項》
【 TOP《藝術家介紹附影片◇總連結》】


相關連結:
【2-1台展三少年2005.12.31】
【2-2創紀元《台展三少年》王英信雕塑發表會2006.4.25】
【3-1郭雪湖大師百歲回顧展&藝術世家五人展2008.1.19】
【3-2賀《郭雪湖大師》榮獲《行政院第二十七屆文化獎》2008.1.23】
【3-3文化傳承※時代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2008.4.10】
【9-3賀《林之助教授》榮獲《九十四年行政院文化獎》2006.3.8】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個人分類:永懷大師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第五十五屆中部美展得獎名單》97.1.21】

《膠彩類》
    第一名:趙純妙『守護』
    第二名:李一芳『呵護』
    第三名:邱文仕『相思』
    優    選:唐千涵、 張素娥
    入    選:林瑞東、藍惠珍、游玲玉

紫色為陳淑嬌指導的台中市文化局膠彩畫班學員

《墨彩類》
    第一名:徐偉軒『新文明的繆思』
    第二名:孫依彣『舞飛生命』
    第三名:沈建龍『想飛』
    優    選:莊秀珠、塗文超、陳海源、余振明
    入    選:蘇惠美、朱雪子、林美琴、黃秀琴、黃卿卿
                    陳瑞鴻、林績宇、高甄斈、邱瑞誠、李    昕
                    吳春惠、黃碧雲、蔡佳紋、陳青宜、黃彥翔
                    邱淑惠、李靜美、吳淑瑛、張繼高、楊明珠
                    楊清翰、林茂樹、林進和、陳麗如、劉繼芳
                    楊云萱、賴冠霖。

《油彩類》
    第一名:廖慰涵『著紅披肩的裸女』
    第二名:蔡瑞彬『心靈的港口』
    第三名:孫依彣『制式人生』
    優    選:陳芬芬、吳衍震、張鈴木、劉玉文、曾敏龍
                    陳秋玉、林懿娟
    入    選:溫佳思、潘惠彩、林初枝、葉文隆、胡淑芬
                    嚴康睿、羅聰明、莊雅琴、蘇湘竹、陳妙玲
                    張培均、劉梅芳、陳蘭錡、王    福、張瑞敏
                    張碧璜、陳碧珍、黃利安、賀家溱、劉素如
                    張英彬、胡鐘尹、陳聰叡、李怡萱、謝宛廷
                    劉繼芳、施偉廷、楊俐娟、吳翊菁、吳素菁
                    吳則蒲、張庭鈞、潘姿安、陳秀娥、沈拉蒙
                    鄭宇哲、范姜奇秀。

《水彩類》
    第一名:林岑蔚『常與無常』
    第二名:李怡萱『獨自』
    第三名:龔雅婷『古厝新意』
    優    選:胡智順、林詩婷、黃鈿凱、王嘉駿、洪韻茹
    入    選:顧文華、褚倢妤、周文萱、許又升、詹鈞鈞
                    鄭慧美、張錦桂、劉孟琳、江盛寶、倪健薰
                    呂柏勳、李偉慈、吳翊菁、張庭鈞、邱薰民
                    蔡冠德、連雅柔、謝馨儀、孟令昶、曾清吉

《雕塑類》
    第一名:高坤瑞『見山不是山』
    第二名:賴勝永『攜手共創』
    第三名:李俊宏『賽德克勇士』
    優    選:廖文俊、黃麗卿
    入    選:楊文益、張繡立、林思瑩、張妙齡

《書法類》
    第一名:施承佑『女詩人、魚玄機五律』
    第二名:李弘正『唐人詩對五則』
    第三名:吳奇聰『常達法師山居八首之一』
    優    選:方仙龍、黃寶賢
    入    選:吳弘政、陳昭坤、林燈財、簡潤福、鄭禮勳
                    許志芳。

《攝影類》
    第一名:陳皇權『痕』
    第二名:李振源『哺育』
    第三名:李祥銘『討海人』
    優    選:陳素卿、張旆瑄、
    入    選:高義勝、李昱霖、林家吉、張志明、洪瑞瑜
                    林浩然、陳柏亭、蕭增鈺、梁邱男、林慶一
                    張富兒、丁于庭。

※請以「台灣中部美術協會」網站公佈為準。


相關連結:
【陳淑嬌學生囊括53屆中部展膠彩部得獎七位的前六名】
【⊙第五十四屆中部美術展覽《膠彩畫部》得獎名單⊙】
    【台中市文化局九十七年春季藝文研習活動◇膠彩畫班介紹】    
【台中市文化局九十七年秋季藝文研習◇膠彩畫班課程介紹】

 ◎作品賞析◎
◆第52屆中部展第一名◇蔡幸娟膠彩畫50F爭艷
少女優雅的情愫,柔美令人動容。設色溫馨,潔白
心靈,從畫面中散發出來,表現作者的主體內涵。
◇蔡幸娟:93秋~95秋季膠彩畫班共3期
◆第53屆中部展第一名◇楊玉梅膠彩畫50F迴
畫面佈局具有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以人物為重心
串連整個空間,大膽運用強烈色彩、肌理與各種箔
,極富變化性。
◇楊玉梅:93春~96秋季膠彩畫班共8期
◆第54屆中部展第一名◇白慧怡膠彩畫50F祈
女孩姿態自然凝視神像,情感獲得充份的表達,畫
面明暗對比佈局緊湊,呈現出和煦溫馨的感覺。
◇白慧怡:93春~96春季膠彩畫班共7期
◆第55屆中部展第一名◇趙純妙膠彩畫50F守護
純真的孩兒在各方神明的庇祐守護下慢慢茁壯,作
者大膽的以各種技法運用在畫面上,空間營造、結
構考量獨到。其背景貼箔後再予層層敷色,使之產
生幽遠及良好的聚光效果。
◇趙純妙:94秋~96秋季膠彩畫班共5期

【《第七十一屆臺陽美展》公募作品得獎名單】
【膠彩】
銅牌:呂金龍、曹  鶯
優選:甘錦城、曾懷德、吳美玲
入選:
江錦雲、楊玉梅、黃碧雪、林瑞東、趙純妙、林宣余
            張鈺稜、詹玉瑾、黃玉花、吳麗媛、唐雙鳯
紫色為陳淑嬌指導的台中市文化局膠彩畫班學員

油畫】
金牌:郭淑美
銀牌:莊雅琴、蔡勝全
銅牌:邱奕穎、李玉明、蘇世文
優選:金宜玲、林懿娟、詹展冠、劉國正
入選:李榮光、吳衍震、蔡森澤、許勝昌、林和杉、廖啟恆、姜添旺、郭秋燕
        江高碧玉、嚴康睿、張培均、許英正、蕭木川、謝慧綺、沈東榮、詹淑卿

【水彩】
優選:林芷平、孫澤清
入選:張維元、范植正、張家龍、林玟珈、吳智勇、謝謨、蔡秋蘭、葉儀貞

【版畫】
入選:林芸、游于葶、林靜玉、黃雅琳

【墨彩】
優選:廖美蘭、林文莉、黃寶寶、高義勝
入選:張繼高、楊健邦、簡品淑、涂毓修、蔡瑞瑜、張瑞貞、張麗雲、劉佳瑜
            陳永昌、陳玉杏、李一峰

【雕塑
銅牌:周韋辰
優選:蒲宜君、黃斌書、葉經義
入選:陳鋒霖、林時植、陳珠彬、黃淨琪、康浩、賴芝昀、郭上賓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 個人分類:中部美展

  • Jan 21 Mon 2008 01:27
  • 迷悟之間

出生 於 大 稻 埕 擅長 以 膠 彩 作品 表達 對 鄉土 的 關愛 知名 作品 有 南 街 殷 賑 以上 敘述 是 哪 一 位 臺灣 前輩 藝術家

【《迷悟之間》】

「創造『知』的美好」-星雲大師

◇吾人每天想增加一些新知,但是翻開報章雜誌,都是揭人隱私、黃色新聞、
    姦殺擄掠、槍械綁票的消息,已到了令人怵目驚心的地步。為了得到當天的
    新知,打開電視,也都是殺人、淫穢、詐騙、吸毒、政治的報導。只得掩報
    不看,關了電視,不禁想到老子說的「不如無知」。

◇剛到機關上班,各種報告,人我是非,互相傾軋,計較比較,打壓毀謗。各
    種不平和怨聲,不知如何處理,不禁令人長嘆:「不如無知!」電話鈴響,
    拿起聽筒,這家周轉不靈,那家即將倒閉,有的抱怨生意難做,有的訴苦商
    場艱苦...凡此種種,唯有「不如無知」,才能表達心中的痛苦。

◇好不容易等到下班回家,太太圍著訴說物價上漲,親友告貸。太太嚕囌未完
    ,兒子從學校回來,問道:「大人們平常都教我不要罵人,為什麼官員們相
    罵:『夭壽』、『袂見笑』?直叫人難以回答,只有仰天長嘯:「不如無知
    !」

◇人在年輕時,讀書求學,應付考試,挑燈夜戰,種種壓力,只為了求「知」
    。及至走入社會,所見所聞,人心險惡,處處陷阱,越來越感到「知」得越
    多,煩惱越多。

◇知,本來多麼美好!現在能知道未來,此處能知道彼處,閱讀歷史可以知道
    過往的事物,研究科技可以知道宇宙的奧秘。但何其不幸,我們眼見耳聞,
    好像烏雲蔽日,一片黑暗無光,「知」的恐怖叫你不寒而慄。

◇當然,吾人不能因為「知」有痛苦,乾脆「無知」,好讓六根清淨。只有希
    望大家從新換個角度,創造「知」的美好,讓我們的電視所播出的都是美好
    的山水景物,美好的人事來往;讓我們的報刊所報導的,都是一些見賢思齊
    ,淨化心靈的美事;讓我們的政府為民施行的德政,被人歌頌;讓我們的社
    會表現出來的公義,被人讚嘆;讓我們感受到的都是和風吹拂,春暖花開般
    的溫馨。

◇我們要歌頌「知」的美麗,也要禮讚「知」的歡喜。請大家捨去不如無知的
    煩惱吧!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 個人分類:佳文共賞

  • Jan 19 Sat 2008 01:26
  • 郭雪湖大師百歲回顧展&藝術世家五人展

【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 

展覽日期:2008年2月1日~3月16日
展覽地點: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201、203展廳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TEL: (02)2361-0270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0:00~18:00)
展覽介紹:
        郭雪湖為台灣新美術運動中膠彩畫重要先驅,八十年前以未及弱冠之齡
,入選日治時期第一屆「台展」,與同儕畫家林玉山、陳進,共同締造「台
展三少年」的傳奇,1928年以膠彩畫《圓山附近》獲第二屆台展特選,其後
更連續多年榮獲特選與「台展賞」、「台日賞」、「朝日賞」等佳績,成為
少數台籍免審推薦級畫家。他取材本土與細膩典雅的表現手法,風格清新獨
特,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為初萌的台灣新美術運動,提供了一種真正屬於
本土的審美價值觀的表現內涵。其後舉辦展覽、講習,極力提攜後進,並實
際參與行政執行及審查事務近二十年。
       2008年逢郭雪湖老師百歲大壽,為表彰其對台灣藝術界的貢獻,歷史博
館規劃舉辦「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展覽內容包含80件代表作
品,佐以珍貴手稿、新聞資料等,讓國人在回溯其創作脈絡時,了解其所跨
越的時空背景,對於臺灣美術史的整理,深具意義;並透過大師百年畫藝,
體會其所譜出的如歌行板。 

◎2008年2月1日至3月16日: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首    展》
    2008年4月10日至7月20日: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巡迴展》

【郭雪湖百歲《藝術世家五人展》2008】
展覽日期:2008年1月19日~2月3日
展覽地點:東之畫廊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8之4號(阿波羅大廈B棟8樓)
                    TEL: (02)2711-9502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1:00~18:00)
展覽介紹:
        郭雪湖,1908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是最早以台灣風物民俗納入創作題
材的第一代前輩藝術家,更是畫壇長青樹。八十年前以未及冠之齡,入選第
一屆「台展」,與同儕畫家陳進、林玉山,共同締造「台展三少年」的傳奇
。郭氏於1935年與女畫家林阿琴結婚(作品「元宵」等二件曾獲特選及台陽
獎第一名)。同年底長女郭禎祥出生(因從小受父親啟迪,繪畫理念早發而
專一,曾獲台陽、省展第一名,師大藝術系、美加州柏克萊碩士,伊利諾大
學藝術教育博士。台灣藝術教育重要推手。榮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
教育學會〔InSEA〕 世界主席)。1957年首次父母女聯展於台北市中山堂,
1973年第二次聯展於美國(Salinas) 市文化中心,2003年第三次聯展於高
雄中山大學。三女郭香美於1943年出生(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及美國匹茲堡大
學,多次畫展及獲獎,傳承父親衣缽,現為專業畫家)。次男郭松年於1948
年出生(日本京都大學,美國柏克萊大學碩士,2004年任「和平傳媒」總監
,追隨剛堅活佛,現專業文化多媒體藝術創作)。
        郭氏一門藝術家,在2008年郭雪湖百歲誕辰回顧舉辦前夕(由國立歷史
博物館、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創價學會等主辦),台北東之畫廊以「藝
術世家聯展」,為郭雪湖百歲大展暖壽及祝賀。

※謹以此恭賀【郭雪湖大師榮獲《行政院2008年文化大獎》】及展出成功※

相關連結:
【2-1台展三少年2005.12.31】
【2-2創紀元《台展三少年》王英信雕塑發表會2006.4.25】
【3-1郭雪湖大師百歲回顧展&藝術世家五人展2008.1.19】
【3-2賀《郭雪湖大師》榮獲《行政院第二十七屆文化獎》2008.1.23】
【3-3文化傳承※時代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2008.4.10】


作品賞析:
《郭雪湖膠膠彩畫1930年120M南街殷賬◇第四回台展無鑑查出品、台展賞》
南街:今台北市迪化街
殷賑:日語,熱鬧繁榮之意
此作品是畫家代表性的台展作品風格,描繪大稻埕(迪化街)中元普渡時,
霞海城隍廟一帶的繁華景象,飛舞的旗幟與林立的招牌,搭配高聳洋樓與擁
擠人群,莫不令人感受到廟街上熱鬧喧騰的氣氛。

《郭雪湖膠膠彩畫1992年10F帆船》
2003年有幸編輯520頁「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第92頁刊登郭大師1931
年獲台展第九回「朝日賞」的作品,就是描繪此種比較大型的「戎克船」。
本作雖是近期作品,但應是郭大師的寫生稿,靈感一來時便又是一幅傑作。
戎克船:是航行於中國沿海的客貨兩用中國平底大帆船,無論是英文和德、
法文都稱它「JUNK」,早年兩岸往來都是利用它,淡水港到晚期幾乎就是戎
克船的專用港,老淡水人稱它「福州船」、「唐山船」。1949年淡水封港後
就成絕跡。

郭雪湖大師的另一位傑出兒子-郭松棻:
郭松棻,(1938年~2005年7月9日),
台北市人。父親郭雪湖為日治時代知名畫家,母親林阿琴亦為畫家。
1958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於台灣大學的《大學時代》。
1961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1963和1965年在臺大外文系代授《英詩選讀》。
1965年參加電影《原》的演出。
1966年赴美進加大柏克萊大學修讀比較文學。
1969年獲比較文學碩士。
1971年放棄博士學位,投入保釣運動,而被中華民國政府長期列於黑名單中
            ,無法返台。其後在聯合國任職,旅居美國紐約,直到中風去世。
1983年再度開始創作小說,以羅安達為筆名發表作品於《文季》,接著
            《機場即景》、《奔跑的母親》、《月印》、《月嗥》發表於港台報
            章。所著小說收錄於《郭松棻集》、《雙月記》、《奔跑的母親》三
            本小說集。郭松棻行文具冷調美,詩化的文字風格。
郭松棻先生寫的小說像詩般用短句子組合,非常親切,鄉土的味兒,從他的
著作中散發出來,深濃的民族感情慢慢的暈染他全篇的作品,讓人心動。曾
以作品《雙月記》獲得2001年巫永福獎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 個人分類:膠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