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屬於哪一類型的舞團?

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屬於哪一類型的舞團?
  关于其他同名条目,请见「雲門」。

雲門舞集,是一個台灣的現代舞蹈表演團體,於西元1973年由林懷民創辦,也是台灣的第一個現代舞職業舞團。雲門之名來自於中國古書《呂氏春秋》中的一句話:「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也就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舞蹈的名稱。雲門舞集曾推出多個舞蹈作品,當中包括有薪傳,九歌 (舞剧),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行草等等。雲門舞集的另一團「雲門 2」於西元1999年成立,創團藝術總監為羅曼菲。

雲門舞集
成立時間1973年
創始人林懷民
地點

  • 25172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6號

網站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2
成立時間1999年
創始人羅曼菲

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屬於哪一類型的舞團?

2014年國泰藝術節,臺北市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開演前的雲門舞集公演。

1973至2019年,雲門舞集均由創辦人林懷民任藝術總監。雲門 2 於1999年創立後至2006年,藝術總監為羅曼菲。2006年羅曼菲病逝後,雲門 2 暫由林懷民兼任藝術總監之職,2012年鄭宗龍接任雲門 2 助理藝術總監,並於2014年成為該團藝術總監。2020年,隨著林懷民正式退休,由鄭宗龍接任藝術總監。

因應林懷民與九位資深舞者於2019年退休離團,雲門於2019年8月進行重組,雲門 2 暫停,兩團團員合併為一。[1]

目录

  • 1 創立與紮根
  • 2 創新風格
  • 3 演出評價
  • 4 火焚與重生
  • 5 相關記錄
  • 6 腳注
  • 7 外部連結

創立與紮根编辑

《薪傳》渡海謝幕(2014年)。

《松煙》開場(2014年)。

超過45年來(不包括曾於1988至1991年間暫停運作的三年),雲門的舞台上呈現一百六十多齣舞作。包括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從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到各縣市文化中心、體育館、鄉鎮學校禮堂,雲門在台灣定期與觀眾見面;每年輪流在各城市舉行的戶外演出,平均每場觀眾高達六萬人[2]。

台灣許多知名的現代舞者均自雲門舞集發跡,如林秀偉、羅曼菲、劉紹爐等。這些知名舞者有的也各自創辦了優秀的現代舞劇團,如林秀偉創辦太古踏舞團,劉紹爐創辦光環舞集等。雲門舞者多為台灣舞蹈科系畢業生,他們的訓練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靜坐與拳術。

雲門舞集創立的初衷,是林懷民年輕時候想學赤腳醫生改變窮鄉僻壤。林懷民在美國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级画报《人民畫報》海外版介紹文化大革命中的赤腳醫生在鄉村推進醫療,儘管是「中共的宣傳」,但被赤腳醫生的義行深深感動[3]。

1998年,雲門舞集創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以多年專業經驗創造「生活律動」教材,透過啟發性的教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創造自己的生命律動。1999年5月,雲門舞集在創立26年後成立子團「雲門2」(全名並不是雲門舞集2),深入台灣各地校園和社區,為更多的觀眾演出。雲門2的年度公演「春鬥」,以演出台灣年輕編舞家的作品為主。2000年雲門2啟動的藝術駐校活動,已有近2千3百位學生選修。2007年,雲門2開啟「藝術駐縣」活動,進駐城鄉,深耕地方藝術推廣。此外,從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到2009年八八水災等,雲門舞集均參與巡迴義演公演募款,以協助災區重建工作。

創新風格编辑

林懷民除了身為雲門舞集的創始人和靈感泉源外,也是《蟬》、《變形虹》等短篇小說集作者,並在1960年代密切參與臺灣文學活動。在1970年代誕生的雲門以創新舞蹈和嶄新方向震撼了臺灣文化舞台。林懷民於1972年率領舞團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的首次公演中[4],對新形式展現不懈的好奇心,因此雲門融合了亞洲神話、民俗以及現代美感的動作風格,舞者運用諸如太極導引、冥想、武術、現代舞、芭蕾舞等多種運動方式和藝術手法。

雲門創造了許多以中國、台灣及亞洲的故事背景裡敘述臺灣人獨特經驗的舞蹈,如《白蛇傳》改編自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薪傳》中的「渡海」一折豐富表現出古代先民跨越臺灣海峽來到臺灣的經歷;《廖添丁》則是臺灣傳奇羅賓漢人物,在日本治理臺灣期間挫敗了暴虐官兵[4]:139–142。

演出評價编辑

雲門舞集經常應邀赴海外演出,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常客。舞團在台灣及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台上,演出超過一千七百場,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如中時晚報:「當代台灣最重要的活文化財產」、英國倫敦《泰晤士報》評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亦曾贊其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5] 2003年,《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芙將雲門的《水月》列為該年最佳舞作的首選;為澳洲墨爾本藝術節揭幕的《松煙》,榮獲時代評論獎及觀眾票選最佳節目;2004、2005年,《松煙》、《狂草》獲台新年度表演藝術獎;2006年,德國《國際舞蹈》與《今日劇場》雜誌邀請歐陸重要舞評家,共同遴選「行草三部曲」為「年度最佳舞作」。[6]

1999年,林懷民獲頒麥格塞塞獎「新聞、文學與創造性溝通藝術獎」。

2003年,台北市政府將雲門舞集三十週年特別公演的首演日8月21日訂定為「雲門日」,並將雲門舞集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231巷定名為「雲門巷」,「肯定並感謝雲門舞集三十年來為台北帶來的感動與榮耀」。2012年,《南華早報》稱,以《九歌》這齣輝煌的長篇,將林懷民這位「亞洲的巨人」提升到瑪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等少數人所佔有的層級: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

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在2007年7月25日發現的小行星200025命名為「雲門」(Cloud Gate)[7][8][9][10]。

火焚與重生编辑

雲門劇場

2008年2月11日凌晨時分,雲門舞集在臺北縣八里鄉(今 新北市八里區)的排練場發生火災,演出道具及歷年資料幾乎焚毀殆盡[11]。台北縣政府採ROT加BOT模式,引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耗資新台幣3億多元,協助雲門舞集進駐淡水鎮(今 淡水區)中央廣播電台淡水辦公區舊址(當時為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淡水藝術教育中心),並興建雲門劇場。[12]雲門劇場由建築師黃聲遠帶領的團隊「田中央工作群」規劃興建,2015年4月24日開幕,除作為雲門舞集排練場與行政團隊辦公室外,也是匯聚國內外藝術家創作、演出、跨界交流的平台。[13]

相關記錄编辑

林懷民與雲門的故事,已於1998年由天下文化出版楊孟瑜所撰《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ISBN 9576214971)一書。張照堂監製的《踊舞.踏歌 雲門30》紀錄片,已由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發行。多齣雲門作品已拍攝為舞蹈影片問世。在荷蘭攝製的《流浪者之歌》,在法國攝製的《水月》,在德國拍攝的《竹夢》以及在瑞士拍攝的《行草 貳》,為多國電視台播放,並製成DVD-Video發行全球。《雲門‧傳奇》舞作套裝DVD-Video、《行草三部曲》、《紅樓夢》、《九歌》、《屋漏痕》由金革唱片發行。

腳注编辑

  1. ^ 雲門舞集.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2. ^ 屋漏痕台北戶外公演 六萬觀眾熱情抗高溫. 2011-07-26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3. ^ 退休後只想耍廢、認真生活!林懷民:可以讓這麼多人開心,是很大的恩寵. Line Today. 2019年9月17日 [2020年4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2日).
  4. ^ 4.0 4.1 Yang, Meng-Yu. Cloud Nine:Lin Hwai-Min and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Taipei: Tian xia yuan jian chu ban gu fen you xian gong si. 1998.
  5. ^ 關於「雲門舞集」. [201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6. ^ 《行草三部曲》獲評選最佳舞作. [201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7. ^ 雲門小行星 宇宙發光[永久失效連結]
  8. ^ 雲門小行星 表彰林懷民
  9. ^ 第一顆以世界一流台灣舞團命名之小行星. [201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10. ^ 小行星命名雲門 林懷民分享榮耀.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5).
  11. ^ 東森新聞報:雲門舞集倉庫大火 道具、資料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12. ^ 雲門舞集重生 進駐淡水央廣舊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4-03. 自由電子報
  13. ^ {{webarchive|url=https://www.cloudgate.org.tw/cgt/about/cloud-gate-theater%7Ctitle= 雲門劇場簡介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雲門舞集

  • 雲門舞集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雲門舞集數位典藏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雲門舞集的Instagram帳戶
  • 雲門舞集的Facebook專頁
  • YouTube上的雲門舞集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