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很 喘 原因

走路 很 喘 原因

所謂心臟衰竭,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心臟無力」,當心臟收縮力不足,就容易感到喘。現代人因缺乏運動,常動一下就喘個不停,到底什麼型態的喘需要提高警覺?

延伸閱讀:頸椎出問題,心臟也會生病!保養頸椎6件事 很多人沒注意到

走路 很 喘 原因

示意圖/TVBS

46歲的田先生身形肥胖,重達130公斤,不但有糖尿病、高血脂,還有冠狀動脈疾病,被診斷出心臟衰竭已經3年,心臟收縮力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他只要稍微運動就會喘。到院求診後,醫師給予新型心衰竭藥物,幾個月後生活品質改善,也恢復正常社交活動。

收治田先生的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韋丞指出,田先生雖然減肥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但因為心臟無力以至於他無法運動,要減肥更添困難度,但當生活品質改善,體重就有機會往下降,有望進一步減少身體負擔。

延伸閱讀:心臟衰竭不會好?1招幫心肺復健 病人改善「很有感」

心臟無力時,無法排出體內水分

林韋丞提到,當心臟衰竭時,主要症狀是經常感到喘,尤其是走路會喘,更嚴重時會有四肢水腫,若進一步感到躺下去比較喘,反而坐起來比較舒服,即可能是已經有肺部積水。

而現代人缺乏運動,動一下就喘不停,什麼型態的喘需要提高警覺?林韋丞表示,從臨床看來,最好是和自己做比較,例如以前可以一口氣爬五層樓,最近連一層樓都沒爬完就喘到受不了,或是過去可以跑500公尺,現在連100公尺都要用走,簡言之,活動力明顯下降就要小心。

延伸閱讀:別讓心臟驟停!3個部位會痛 恐是心臟病徵兆

別等不舒服再吃藥,心臟衰竭比部分癌症死亡率更高

林韋丞說明,造成心臟無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還有心臟的瓣膜性疾病。根據國外數據,罹患心臟衰竭者的10年死亡率甚至接近百分之五十,比部分癌症的死亡率更高,但因為一般人聽到癌症會警覺,但知道是心衰竭,常在用藥後,身體不適症狀減輕後就忘記持續服藥,以至於忽略而失去治療先機。

通常若出現疑似症狀,醫師會透過X光片、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來了解病患整體心臟功能。林韋丞提醒,心臟衰竭患者除了服藥,更重要是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限水、少鹽,限水是因為怕積水會喘,以改善心臟衰竭現狀,但關鍵還是要儘速找出導致心臟衰竭的原因。

延伸閱讀:心臟最愛這個運動!「養心紓壓功」疏通心包經、甩疲倦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從臉看疾病!吳明珠:心臟不好「3徵兆」寫在臉上
女性「偏頭痛」小心「心臟警訊」!營養師教你吃強心食物
「地中海飲食」是防心臟病首選!營養師「一張表」教你吃哪些
他102歲置換心臟瓣膜如何突破「高齡手術限制」?
疲倦、走路喘可能暗藏甲狀腺危機!尤其這3個年齡層最常有狀況

容易疲勞、爬沒幾階樓梯就氣喘吁吁,當心不是體力變差了,而是心臟衰竭找上門!心臟衰竭患者應積極治療,配合改變飲食習慣,心臟功能還有機會恢復一部分。若發展為末期心臟衰竭,就只能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保命。

今年46歲的陳先生,去年十一月開始就發現感覺胸口悶、只要一走路就會呼吸困難、全身無力,讓他坐著喘,躺著也喘,尤其是睡覺時,老是覺得枕頭睡了很不舒服,讓他全身痠痛又胸悶,直到把枕頭墊高之後才比較好一點。

今年二月,陳先生實在是喘得受不了,趕緊掛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自體免疫血管炎併發急性心肌炎,導致末期心臟衰竭,情況相當危急,甚至一度考慮需要接受換心治療。

心臟衰竭又被稱為「心臟癌症」,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維新表示,心臟就像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馬達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時,就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症狀

1. 常覺得疲累

2. 喘不過氣

3. 下肢水腫

在日常生活中若爬樓梯沒爬幾階就覺得喘、常常覺得疲累、下肢水腫等,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

心臟衰竭的治療

1.輕微:吃藥、調整生活型態

2.嚴重:手術、械性循環輔助系統,如葉克膜

3.末期:心臟移植

心臟衰竭日常保養

1.嚴格控制水分

包含開水、藥水、飲料、湯汁等平時會攝取的水分在內,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500毫升

2.減少鹽分攝取

健康成人每日攝取鹽分6公克,心臟衰竭患者最好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烹調食物時,鹽分一律減半,少用調味料,以天然食材取代人工調味,就可減少鹽分攝取。

上述案例中的陳先生接受治療,並搭配水分控制、每日監測體重、血壓、心跳及記錄數值,並積極接受心臟復健以及藥物、飲食控制。

半年後,陳先生開心地說,他的心臟功能從原先的17%恢復至48%,走路運動也能超過30分鐘以上,甚至還能再次出國旅遊了!

劉維新醫師強調,對於心臟衰竭患者而言,積極接受治療等同於保養自己的心臟。

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要適度運動、每天量體重和血壓、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定期回診追蹤及服用藥物,就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也能延長壽命。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李先生剛從職場屆齡退休,年輕時為了工作忙碌,三餐大多外食、又缺乏運動,幾年前健康檢查出現警訊,血壓、血糖及膽固醇皆偏高,但因為沒有不舒服,就無繼續追蹤下去。65歲退休後,逐漸感覺力不從心,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原以為只是年紀大身體機能退化,醫師卻給了心臟衰竭的診斷需長期追蹤治療。

年輕人三高盛行率上升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指出,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在青壯年人的盛行率越來越高,若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等,更會大大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臟衰竭的病理成因為心輸出量和身體的需求量無法達成平衡,因此,導致容易疲倦、活動會喘、心悸、雙下肢水腫、尿量減少等,若持續惡化甚至連講話都會喘、端坐呼吸(躺平會更喘)、心跳快、心律不整或低血壓。

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心臟病之外,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和心肌病變是主要的原因且彼此會互相加成,若同時合併上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則會大大增加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多項檢查評估心臟變化

簡韶甫表示,若明顯有心臟衰竭的症狀,就醫時醫師會先開立基本的檢查,以心電圖評估有無心律不整或缺血性心肌變化,胸部X光評估有無肺水腫、肋膜積水或心臟擴大,抽血檢查可以確認心臟衰竭指數、心肌酵素、肝腎功能、電解質、甲狀腺功能、血糖和膽固醇來檢查心臟衰竭的成因與疾病的嚴重程度。

若臨床症狀和基本影像及血液檢查皆符合心臟衰竭的診斷,接下來會安排心臟超音波評估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及有無中度以上之瓣膜性疾病。若檢查過程中有明確發現心臟衰竭的誘發因子,如缺血性心臟病或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等,則會施以特定治療,像以心導管檢查治療缺血性心臟病或藥物治療甲狀腺亢進等,通常可以大幅度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

若經檢查後無明顯誘發心臟衰竭的特定原因,建議改善生活型態、積極控制危險因子和最佳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

1.減少鹽分攝取:吃太鹹除了會讓高血壓難以控制之外,也容易讓水分蓄積在體內造成肺水腫和下肢水腫,建議鹽分攝取每日小於3克,避免高鹽及醃製類製品。

2.減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減重除了減輕身體負擔外,對血壓、血糖、膽固醇的控制相當有幫助,建議BMI(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在27以下。

3.運動:有氧運動333,每周3次、每次大於30分鐘、心跳強度大於每分鐘130以上。

4.戒菸:吸菸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除了造成心血管疾病外,也會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

5.飲酒:少量飲酒對高血壓控制會有幫助,建議一天飲酒量:啤酒小於350毫升、紅酒小於150毫升、威士忌小於30毫升,若超過則會增加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的風險。

6.藥物治療:目前有越來越多藥物證實對心臟衰竭的病人有療效,可以顯著增加心臟衰竭病人之存活率,病人需遵從醫囑按時藥物治療,切記不可自行停藥,以免中斷療效增加急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7.輔助治療:若心跳過慢可以考慮裝置心臟節律器,增加心臟輸出量;若心臟收縮功能太低可和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裝置心臟再同步治療裝置;若曾因心臟衰竭發生過惡性心律不整,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裝置心臟除顫器以增加病人的存活率。

簡韶甫呼籲,心臟衰竭經診斷後的5年存活率約只有50%,甚至比許多癌症的存活率還低,及早控制危險因子、及早診斷和治療皆可以避免或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和疾病進展,以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有救了!這個發明可逆轉心臟的癌症
要知道有沒有心臟衰竭?透過這個非侵入性檢驗利器,就能清楚判別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
每2個台灣人就有1人過胖 營養師:用這招可逆轉
春天溫差大!醫點名「4類人」小心血管阻塞 年輕、便秘都上榜
氣象專家李富城「輕微失智」! 專家列「10大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