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 雜誌 社 我 所 認識 的 太極 拳

相信,乃是一個人其自身的切實體驗;這,纔是眞正的相信。然而,人却很希望人家相信他的話、他的人,而人家一不相信,就會很不高興甚至惱怒。肇祺踏進了心的世界十八年餘來,所說、所寫等所表現的,從來,沒呌人家相信它過。此乃由於肇祺深知:相信此事,除非其人自身有了切實體驗外,必都攙有或多或少的懷疑於其中所致。於是,要人家相信他所未曾切實體驗過的東西,那都枉然。說得庸俗一點,即:人家相信,肇祺也不會更好,人家不相信,肇祺也不會更壞,因肇祺與世無爭、澹泊於名利權勢,人家相信與否,是人家之事,但,不相信,則到頭來,吃虧的,却還是人家那方,絕非肇祺這個人。而這,又因肇祺所說、所寫等所表現出的,皆必爲絕對有用、有益於人人之故。
於拙著第一本單行本的序中,肇祺就這麼發過了重誓:「本書中所寫的,若有半點虛假,在諸大如來明鑒之下,我願受天誅地滅!」。當時,肇祺的心境,只臻於無執的分明界人即佛教所說的「如來」其人的心境罷了,所以,發的重誓,纔說「在諸大如來明鑒之下」。但,於公元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三日三時十八分,肇祺恢復了本來面目空靈,且十八年來,由於處身在人心日見墮落的社會之中,以至使肇祺要人家相信之熱情,亦隨着成灰,而覺得:當年發該重誓於拙著序中的自己,實在太幼稚啦!看到肇祺寫的、說的等肇祺所表現出的,會不以爲眞有其事,那只是其人之心,已沈淪於名利權勢甚至惡之中罷了,這,與肇祺何干?也因此,十七年來,拙著纔都不煩各書店代售,而只在肇祺辦的光華雜誌社售了。因爲,肇祺只待有緣人!
太極拳,由於肇祺鍊到了會發凌空勁後不到一年半,就踏進了心的世界、活在心的世界而具神通故,有的人,就誤爲:肇祺的太極凌空勁,是屬神通而非屬太極拳。其實,那是不知實情之人的亂猜,這,看了本書,就會明白:肇祺的凌空勁,乃確確實實是太極凌空勁,而非神通的。因爲,肇祺所具神通,絕非太極凌空勁,所能望其項背者。這,又絕非看輕太極拳之說,而是事實爲如此罷了。
熱愛太極拳三十九年,而只因不愛名、不愛利、不愛權、不愛勢故,近二十餘年來,肇祺纔都沒和臺灣的國術界人士接觸。而對太極拳界,則雖於十年前接過同門的一封信,要肇祺露一下功夫,但,肇祺却也置之不理過來了。這,又只一個原因:要露功夫,就要教人,這樣,纔合情、合理;但,踏進心的世界後的肇祺,却把時間都花在救人心、魂故,空不出時間,來教太極拳。然而,太極拳,却是從張三丰祖師起,一代一代傳到肇祺身上的,無論怎麼說,肇祺也不能忘恩負義地就此作罷,於是,就寫了這本書。而此乃由於:只要跟鄭曼青先生的門下,學會鄭曼青先生所簡化的簡易太極拳,則任何人看了這本書,即使不能鍊到大成,却也必能鍊成相當程度的緣故。但,這,却要具一個條件:其人愛太極拳,而把太極拳當做一藝、一道地追求着。
鍊太極拳而未到有勁可發之人,不要當起老師,來教人太極拳。太極拳之路,乃當人家的學生好走;因一當起老師,就很容易走在顚簸於名利權勢的路段,而如此一來,則即使會進步,却也很有限啦!肇祺的一個已故太極拳學生,曾在臺南市活躍以太極拳一時,而過世時,臺南市長還當了其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且於其訃聞上,還稱他做「太極名家」。這,使肇祺看得啼笑皆非!而現在,肇祺也曾教過他一段很短期間的一個他的學生,數年來,也在臺南教太極拳,而被人家敬仰着!怎麼會有這種事?此乃:當今教太極拳之人與學太極拳之人,都金錢化了所致。當年,肇祺學太極拳,沒繳過學費;而肇祺教太極拳,也從來沒收過學費!肇祺,並非在自鳴清高,肇祺,乃只在說,人與人之間,用金錢來連繫,則很容易沈淪於名利權勢,而鍊不成上乘的太極拳功夫罷了。當然,當今的太極拳界裏,也有教拳猶不收費之人,可惜的是:這種人已很少!
這本書,明眼人一看,就曉得:若非肇祺的切身體驗,則絕對寫不出來;而其中,有關太極拳的機序與史跡,亦若非具神通,則爲絕對無法得知者。肇祺的往世,是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嗣,而從看不到的世界,指導肇祺今生鍊太極拳到肇祺踏進心的世界不久的,即是張三丰祖師。張三丰祖師其通明界即天上界來歷,乃原爲屬專家、發明家在居住的九次元世界殊業界之人,但,由於指導了肇祺今生的太極拳故,於公元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一日四時正起,就臻升爲十次元世界舒坦界之人了。舒坦界,乃佛教在說的「羅漢界」。
現象界人即這個三次元世界的人間世人,有把事情複雜化的習慣。此乃由於其心中我執,促使其人,以爲知道得愈多,則顯得自己愈偉大之慾,所導致的結果。這,於太極拳,則明明只是太極拳,却也附會起武俠小說,而說成甚麼「武當派太極門」的太極拳了。好笑的是:數十年來風靡着的甚麼「達摩易筋經」啦!開禪宗的菩提‧達摩,乃是肇祺的往世,他,的確,曾從印度到中國少室少林寺來面壁近十年過,不錯!但他却沒創甚麼「易筋經」、「洗髓經」與被後人稱做少林拳等東西。那,一槪和菩提‧達摩無關!甚麼少林派、武當派,其實,那都是想出風頭之人搞出的名堂!太極拳,只是太極拳;而不要說「武當派」了,連「太極門」這個名詞,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嗣,却也沒聽說過,他老人家使用的,只是「楊家」這詞句罷了。而這,又因其師陳清平先生,受了只傳同宗其約束,纔希望他這麼做的。試想:至少到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嗣之前,連「太極門」也沒稱過的太極拳,怎麼會有過「掌門」這詞句存在呢?且又怎麼會有「掌門」其人存在?太極拳,至今,眞的,太武俠小說化了!但,要武俠小說化,則應該連所鍊成的功夫、所具的功力,也要一起武俠小說化纔對啊!只稱呼,則怎麼好意思?
本書裏,把張三丰祖師所創始的三十八式太極拳譜,及掤

光華 雜誌 社 我 所 認識 的 太極 拳
擠按進步推手,也都寫出來了;且後者,寫的是:當年張三丰祖師與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在對鍊時的實況。而附錄中的張三丰祖師所著「太極拳論」,即爲其原案,而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所補部分,則另以「補張三丰著太極拳論」爲題,猶把它收在附錄之中。
        這本書,對眞的愛太極拳、眞的要鍊成太極拳之人,很有用、有益。奉勸有緣於太極拳之人,不要只注重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十三勢歌」所教誨的「入門引路須口授」此句,其實,緊接此句之後一句「功夫無息法自修」,纔更重要,尤其是其後半句的「法自修」。鍊太極拳而能「自修」之「法」,就是打太極拳套及本書中寫的:「意到氣到勁到」、「意到勁到」與「浮於心中的少執、無執之意」等之「意」;這,除了「自修」而外,誰都幫不上忙,包括其師。
        肇祺,虔誠地祝福:眞的愛太極拳、眞的要鍊成太極拳之人,能早入太極拳之門、登太極拳之堂、入太極拳之室、理太極拳之家。

公元一九九二年
五月二十六日○時十四分

蔡肇祺

我所認識的太極拳

蔡肇祺 著

-1-

相信,乃是一個人其自身的切實體驗;這,纔是真正的相信。然

而,人卻很希望人家相信他的話、他的人,而人家一不相信,就會很

不高興甚至惱怒。肇祺踏進了心的世界十八年餘來,所說、所寫等所

表現的,從來,沒呌人家相信它過。此乃由於肇祺深知:相信此事,

除非其人自身有了切實體驗外,必都攙有或多或少的懷疑於其中所致

。於是,要人家相信他所未曾切實體驗過的東西,那都枉然。說得庸

俗一點,即:人家相信,肇祺也不會更好,人家不相信,肇祺也不會

更壞,因肇祺與世無爭、澹泊於名利權勢,人家相信與否,是人家之

事,但,不相信,則到頭來,吃虧的,卻還是人家那方,絕非肇祺這

個人。而這,又因肇祺所說、所寫等所表現出的,皆必為絕對有用、

有益於人人之故。

-2-

於拙著第一本單行本的序中,肇祺就這麽發過了重誓:「本書中

所寫的,若有半點虛假,在諸大如來明鑒之下,我願受天誅地滅!」

。當時,肇祺的心境,只臻於無執的分明界人即佛教所說的「如來」

其人的心境罷了,所以,發的重誓,纔說「在諸大如來明鑒之下」。

但,於公元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三日三時十八分,肇祺恢復了本來面目

空靈,且十八年來,由於處身在人心日見墮落的社會之中,以至使肇

祺要人家相信之熱情,亦隨著成灰,而覺得:當年發該重誓於拙著序

中的自己,實在太幼稚啦!看到肇祺寫的、說的等肇祺所表現出的,

會不以為真有其事,那只是其人之心,已沈淪於名利權勢甚至惡之中

罷了,這,與肇祺何干?也因此,十七年來,拙著纔都不煩各書店代

售,而只在肇祺辦的光華雜誌社售了。因為,肇祺只待有緣人!

太極拳,由於肇祺鍊到了會發凌空勁後不到一年半,就踏進了心

的世界、活在心的世界而具神通故,有的人,就誤為:肇祺的太極凌

空勁,是屬神通而非屬太極拳。其實,那是不知實情之人的亂猜,這

,看了本書,就會明白:肇祺的凌空勁,乃確確實實是太極凌空勁,

-3-

而非神通的。因為,肇祺所具神通,絕非太極凌空勁,所能望其項背

者。這,又絕非看輕太極拳之說,而是事實為如此罷了。

熱愛太極拳三十九年,而只因不愛名、不愛利、不愛權、不愛勢

故,近二十餘年來,肇祺纔都沒和臺灣的國術界人士接觸。而對太極

拳界,則雖於十年前接過同門的一封信,要肇祺露一下功夫,但,肇

祺卻也置之不理過來了。這,又只一個原因:要露功夫,就要教人,

這樣,纔合情、合理;但,踏進心的世界後的肇祺,卻把時間都花在

救人心、魂故,空不出時間,來教太極拳。然而,太極拳,卻是從張

三豐祖師起,一代一代傳到肇祺身上的,無論怎麽說,肇祺也不能忘

恩負義地就此作罷,於是,就寫了這本書。而此乃由於:只要跟鄭曼

青先生的門下,學會鄭曼青先生所簡化的簡易太極拳,則任何人看了

這本書,即使不能鍊到大成,卻也必能鍊成相當程度的緣故。但,這

,卻要具一個條件:其人愛太極拳,而把太極拳當做一藝、一道地追

求著。

鍊太極拳而未到有勁可發之人,不要當起老師,來教人太極拳。

-4-

太極拳之路,乃當人家的學生好走;因一當起老師,就很容易走在顛

簸於名利權勢的路段,而如此一來,則即使會進步,卻也很有限啦!

肇祺的一個已故太極拳學生,曾在臺南市活躍以太極拳一時,而過世

時,臺南市長還當了其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且於其訃聞上,還稱他

做「太極名家」。這,使肇祺看得啼笑皆非!而現在,肇祺也曾教過

他一段很短期間的一個他的學生,數年來,也在臺南教太極拳,而被

人家敬仰著!怎麽會有這種事?此乃:當今教太極拳之人與學太極拳

之人,都金錢化了所致。當年,肇祺學太極拳,沒繳過學費;而肇祺

教太極拳,也從來沒收過學費!肇祺,並非在自鳴清高,肇祺,乃只

在說,人與人之間,用金錢來連繫,則很容易沈淪於名利權勢,而鍊

不成上乘的太極拳功夫罷了。當然,當今的太極拳界裏,也有教拳猶

不收費之人,可惜的是:這種人已很少!

這本書,明眼人一看,就曉得:若非肇祺的切身體驗,則絕對寫

不出來;而其中,有關太極拳的機序與史跡,亦若非具神通,則為絕

對無法得知者。肇祺的往世,是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嗣,而從看不到

-5-

的世界,指導肇祺今生鍊太極拳到肇祺踏進心的世界不久的,即是張

三豐祖師。張三丰祖師其通明界即天上界來歷,乃原為屬專家、發明

家在居住的九次元世界殊業界之人,但,由於指導了肇祺今生的太極

拳故,於公元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一日四時正起,就臻升為十次元世界

舒坦界之人了。舒坦界,乃佛教在說的「羅漢界」。

現象界人即這個三次元世界的人間世人,有把事情複雜化的習慣

。此乃由於其心中我執,促使其人,以為知道得愈多,則顯得自己愈

偉大之慾,所導致的結果。這,於太極拳,則明明只是太極拳,卻也

附會起武俠小說,而說成甚麽「武當派太極門」的太極拳了。好笑的

是:數十年來風靡著的甚麽「達摩易筋經」啦!開禪宗的菩提·達摩

,乃是肇祺的往世,他,的確,曾從印度到中國少室少林寺來面壁近

十年過,不錯!但他卻沒創甚麽「易筋經」、「洗髓經」與被後人稱

做少林拳等東西。那,一概和菩提·達摩無關!甚麽少林派、武當派

,其實,那都是想出風頭之人搞出的名堂!太極拳,只是太極拳;而

不要說「武當派」了,連「太極門」這個名詞,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

-6-

嗣,卻也沒聽說過,他老人家使用的,只是「楊家」這詞句罷了。而

這,又因其師陳清平先生,受了只傳同宗其約束,纔希望他這麽做的

。試想:至少到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嗣之前,連「太極門」也沒稱過

的太極拳,怎麽會有過「掌門」這詞句存在呢?且又怎麽會有「掌門

」其人存在?太極拳,至今,真的,太武俠小說化了!但,要武俠小

說化,則應該連所鍊成的功夫、所具的功力,也要一起武俠小說化纔

對啊!只稱呼,則怎麽好意思?

本書裏,把張三丰祖師所創始的三十八式太極拳譜,及掤捋擠按

進步推手,也都寫出來了;且後者,寫的是:當年張三丰祖師與王宗

岳第一代嫡傳嗣,在對鍊時的實況。而附錄中的張三丰祖師所著「太

極拳論」,即為其原案,而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所補部分,則另以「

補張三丰著太極拳論」為題,猶把它收在附錄之中。

這本書,對真的愛太極拳、真的要鍊成太極拳之人,很有用、有

益。奉勸有緣於太極拳之人,不要只注重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

「十三勢歌」所教誨的「入門引路須口授」此句,其實,緊接此句之

-7-

後一句「功夫無息法自修」,纔更重要,尤其是其後半句的「法自修

」。鍊太極拳而能「自修」之「法」,就是打太極拳套及本書中寫的

:「意到氣到勁到」、「意到勁到」與「浮於心中的少執、無執之意

」等之「意」;這,除了「自修」而外,誰都幫不上忙,包括其師。

肇祺,虔誠地祝福:真的愛太極拳、真的要鍊成太極拳之人,能

早入太極拳之門、登太極拳之堂、理太極拳之家。

公元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時十四分

蔡肇祺

-8-

(空頁)(錄入者加註:捋,原文「扌履」)

-9-

目 錄

作者近照(蔡壁名攝)

序………………………………………………………………………1

前言……………………………………………………………………11

第一章 腰為軸來學吃虧……………………………………………15

第二章 鬆能聽勁宜走化……………………………………………41

第三章 黏連貼隨到堪打……………………………………………73

第四章 一路鬆沈迎勁來……………………………………………97

第五章 渾然氣勁徧周身……………………………………………127

第六章 體全用到勁隨發……………………………………………155

第七章 勁發凌空路尚遙……………………………………………189

-10-

後記……………………………………………………………………217

附錄……………………………………………………………………223

太極拳論 張三丰………………………………224

太極拳論 王宗岳………………………………224

十三勢行功心解 王宗岳………………………………226

十三勢歌 王宗岳………………………………227

補張三丰著太極拳論 張松溪………………………………229

打手歌 張松溪………………………………230

-11-

前 言

-12-

當今地球上,不僅是中國人,連外國人,都風靡著太極拳。此乃

很多人認為:太極拳是極高深的武功,且很有用、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為其原因。然而,其武功上的價值,卻由於很多人沒把握到走對其途

徑,以至鍊不出太極勁來,因而享受不到太極拳的醍醐味,而使人興

嘆一代不如一代罷了。就是為了此原因,纔促使肇祺走筆寫這本書,

看能否維護得住中國道統這脈偉大成員,使它結出不僅鍊之人多,且

鍊到家之人也多的輝煌成果來。此乃:肇祺數十年來的心願!但,由

於肇祺踏進了心的世界,以至不能不把全心血,投注於救人心、魂的

工作上,所以,也就空不出時間,來傳授太極拳,而使慕名而至的人

們失望。這,又是時常在使肇祺,覺得對不起曾致力於流芳太極拳過

來的先人們與並世人們之點。

然而,肇祺卻也覺得,太極拳,至今,並非失其真傳,也不是在

教授太極拳的同輩們沒有傳授真傳,僅是大部分的為人之師者,以及

呌人老師者,都犯了一個很大毛病,纔使太極拳其內涵,不僅不能發

揮得淋漓盡致,且又相反地更加被埋沒掉了。這個毛病,即是:傳授

-13-

、學取的「拳論」、「心解」與歌訣等,雖都是真傳,但,打起拳套

、推起手,就很少合乎「拳論」、「心解」與歌訣處。而由於犯了這

個毛病故,遂有隨意胡亂解釋「拳論」、「心解」與歌訣等之現象發

生!這,倘不及時遏止,則太極拳其所以稱太極拳的內涵,或許再過

二十年,就會落到無處追尋其真的地步啦!這種現象,不要說身為中

國人,即使是一個真的在愛太極拳的外國人,相信也會痛惜的。

肇祺,非狂妄自大,肇祺,僅不忍心中國人所創始的這麽偉大的

東西,至今,卻已到連中國人都有很多後輩,不能把其偉大發揮得淋

漓盡致的地步,而使生為中國人,且有緣於它的肇祺,覺得應該盡一

分心血,來維護它,看是否尚有可能使其本來面目得以恢復,如此罷

了。

-13-

(空白)

-14-

(空白)

-15-

第一章 腰為軸來學吃虧

-16-

太極拳套,無論陳家的也好,楊家的也好,吳家的也好,其實,

倘鍊得正確,則那一家的,應該都一樣纔對。此乃由於吳家出自楊家

,楊家又出自陳家的緣故。當然,諸家各有其不同架式,而以楊家為

例,則同是楊露禪宗師之兒子的楊班侯先生與楊健侯先生的架式,就

會有所不同啦!在這種實況下,又要如何地去論,那一種架式對,那

一種架式不對呢?只傳同宗而不傳異性,這,傳到陳家起,曾有過的

太極拳傳人其約束下,或許異性的楊露禪宗師,在陳家溝的師門所學

到的,非盡同於陳清平先生本身在打的太極拳套的架式也不一定。然

而,先以毀容裝啞偷學到的,那應該是陳清平先生自己本身在打那一

套架式纔對的。因有此事實在先,因此,正式入了陳家師門後,陳清

平先生怎麽會因楊露禪宗師是異姓,就傳授了不同的架式呢?所以,

肇祺相信:到陳清平先生那一代的陳家太極拳套,與楊露禪宗師學到

的,其架式,應該完全相同。但,當今的陳家太極拳套與楊家太極拳

套,卻已具顯然不同之處了。這事實,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倘非楊露

禪宗師或其傳人,有所更改了架式,就是傳楊露禪宗師之後,陳清平

-17-

先生本人或其傳人,有所更改了架式;一是雙方都有所更改了架式。

楊家太極拳與吳家太極拳之間,其圈套架式之有所不同,卻具一個事

實。即:當年,吳全佑宗師跟楊露禪宗師學太極拳時,楊班侯先生始

終很不高興此事。因為,楊班侯先生很不喜歡其父,傳授太極拳給異

性的吳全佑宗師。所以,楊露禪宗師告老返廣平之際,就交待吳全佑

宗師:以後要授藝,就把拳套更改一下而另起爐竃,免得楊班侯先生

不諒,以至找他的麻煩。所以,楊家太極拳與吳家太極拳,其拳套架

式有所不同,乃當然之事。

其實,拳套架式這個東西,即使藝出同師,卻也不一定會相同的

,這,由上述楊班侯先生與楊健侯先生的例子,就很明顯。何況張三

豐祖師創造的原始太極拳,乃只有三十八式罷了,但,傳到了楊露禪

宗師,卻已變成一四七式。由此可知,連太極拳套的或長或短,其實

,對要鍊成具太極勁,乃沒多大關係的,嫌短,就多打幾套,嫌長,

則少打幾路,不就得?當年,張三丰祖師,是由磨黃豆做豆腐,而從

在轉的磨,悟出了「腰為軸」,而從其推磨動作中,悟出了最省力且

-18-

有效的「虛實分明」,且從把豆腐切成方塊後的掌捧豆腐動作,悟出

了「聽勁」,又從切成方塊了的豆腐的挑送經驗中,悟得了防止層疊

著的豆腐破碎的「垂肩」與「含胸」等,而創造出太極拳的十三勢來

。以做豆腐賣做生計,那麽,這種使張三丰祖師得以活的基本工作的

做豆腐此事,工具是磨,於是,使磨轉這事實,就成為張三丰祖師維

持其生計的動作中的最「源頭措施」了。而做好豆腐之後,則要如何

把容易破碎的豆腐,交到顧客手中,仍保持其完整無缺狀態此事,也

就成為張三丰祖師要維持其生計的「應對措施」。於是,張三丰祖師

其人定了步不動或繞走磨之周的身軀之動,乃但為了磨的轉動,這,

等於就是為了使磨轉動,其身軀,纔須隨著動,以至磨與人身就成了

一體,而這,也就成了太極拳其動,所以必以「腰為軸」的原因。此

乃生產出豆腐的最基本動作,這,於太極拳,即為製造出太極勁的「

源頭措施」,即最基本功夫。然而,只做成了豆腐,卻還不行,設若

豆腐於交到顧客之手之前破碎,則等於沒做成、沒做一樣。於是,要

使豆腐保持其完整,則要完全以豆腐為重,來滿足顧客之意一途可循

-19-

罷了!這,於太極拳,就是要做到其人甘心多勞神,以至做到完全合

乎顧客即對方的要求地,保持豆腐其完整即鍊成有勁,而好把勁發到

對方身上去。上述,乃張三丰祖師在創造太極拳時,所邊思考,邊創

作拳套架式與推手其內容的事實。

於是,打太極拳套,最必須留意的,就是「腰為軸」這三個字啦

!換一句話說,當一個人在打太極拳套或在推手時,必須時時注意到

的是:其身體的轉動,是否都以腰為軸,來做其全身轉動的源頭此事

。倘他真的很留意此事,而要明確地感知到其全身的轉動,是否都以

腰為軸,來做其轉動的源頭,則他就非自然而然地把其全身肌肉與筋

絡,都鬆弛下來不可。人的肌肉與筋絡,是在這麽做的時候,最會自

然而然地鬆弛下來;否則,即使刻意要放鬆,卻也會一下子就忘記要

放鬆全身的肌肉與筋絡這件事,且總是還會有數處,沒做到鬆弛的現

象發生的。所以,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纔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

中寫「腰為纛」、「腰如車軸」,且又於其「十三勢歌」中,輔以「

刻刻留心在腰間」之句啦!「纛」,乃舉於大軍前鋒的大旗,這面大

-20-

旗向那裏,全軍就隨著向那裏。所以,「腰為纛」乃:「腰轉動,全

身纔隨著轉動。」之意。而「腰如車軸」,則在譬喻:掣肘轉動,車

輪就即時隨著轉動之意。而「刻刻留心在腰間」,則說:在打太極拳

套或鍊推手時,須時時刻刻都注意到有否做到「腰為纛」、「腰如車

軸」之意。其中,尤其是「腰如車軸」一句,見其於「全身意在精神

,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氣若車輪,」之後

,纔還接了「腰如車軸」一句,來結束其「十三勢行功心解」全文,

而知其殷殷提醒、叮嚀之愛之深!試想:已說到「全身像是精神的存

在,而其意不著於氣,倘著於氣,則必失去其自如,且全身都不覺得

有氣,設若還覺得有氣,則無能發揮出太極拳之功力,須等到其人覺

得全身都不存有氣了,這樣,纔能做到身如棉花裹鋼地能使出無堅不

摧之力來;到了這個程度,就能領略到:渾身之氣,都在骨中運轉著

,」了,則「但,還是要以腰當做車軸。」此句,雖有較好,但,即

使需要,又何至於當做壓軸之句?肇祺,乃從「十三勢行功心解」的

-21-

以「腰如車軸」四個字結束,而領略到了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對

後輩之愛之深的。這,豈非他老人家,在殷殷提醒、叮嚀後輩們,一

定要確確實實地做到「腰如車軸」,這樣,纔有可能鍊成太極拳?是

的,肇祺深信:即如此。

在打太極拳套時,「腰為軸」中,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限制,這

個限制,不僅推手時用得到,連在對敵,也一樣地用得到。拳套,乃

太極拳之本,拳套打得準、打得定形,則於推手、對敵中,纔有可能

成習慣地表現得出。很多人鍊太極拳,就是拳套與推手、對敵等脫了

節、連不上關係。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沒做到「

腰為軸」,更沒做到「腰為軸」的限制所致。

「腰為軸」的限制,即是:使用單鞭、摟膝抝步式等開展步時,

其前腳尖,必須正向前,而以「腰為軸」轉動的身體,其轉向正前方

,必須做到轉到肚臍正向前的極限;且這個時候,成為「腰為軸」之

架的雙腳其板的橫寬度,又必須同於其人雙肩幅寬。有關這一點,曉

得的人很多,但,確實做到的,卻很少!為甚麽會這樣?只因為當今

-22-

之人,不是在鍊太極拳,也不是要鍊成太極拳;當今之人,大都只是

想藉太極拳其與人推手、交手、過招等,來贏對方罷了。而其贏對方

的手段,又是:但以最大拙力使出。這樣,他纔能揚名武術界,甚至

當起武林盟主,來成為全球的太極拳領導人物。於是,原本還曉得太

極拳是「以柔克剛」,必須放鬆全身之人,卻也一窩蜂地流行起專鍊

拙力、臂力,來贏與人相爭之推手,或去參加其結果必會毀滅太極拳

的推手比賽啦!或許有人會問:為甚麽舉行、參加太極拳其推手比賽

,會毀滅太極拳?這,理由很簡單!容肇祺反問數句罷?這樣,讀者

就會明白啦!「憑諸位所曉得的範圍而言,太極拳這個東西,是容易

鍊成呢?或難鍊成?倘難鍊成,則被認為難鍊成的東西,要鍊成它,

就絕對不是花兩、三年時間就行的罷?如此,則怎麽會有人僅鍊不到

三年太極拳,就能很容易地連續拿數年太極拳推手比賽的冠軍呢?」

;這不就很顯然地表示:那在比賽的推手,並非屬太極拳?真正的太

極拳,只鍊了兩、三年,怎麽就能拿到臺灣區的冠軍?且又連續拿了

數年!這,有可能嗎?楊露禪宗師其獲得「楊無敵」稱譽,讀者,會

-23-

以為這麽容易嗎?二十三載的禁衛軍及八十萬旗軍總教頭之頭銜、職

位,真的能憑鍊兩、三年太極拳功夫,就能獲得、勝任?又,倘其人

為了贏推手比賽,而加緊鍊的功夫,並非太極拳推手,而是各門各派

,甚至於自己發明的甚麽鍊體力、臂力的功夫,則他參加而得冠軍的

,怎麽能稱做太極拳推手比賽?肇祺,並不是說:參加推手比賽而獲

得冠軍那位人士,功夫不好,那位先生的功夫,當然很好,不好,怎

麽能連續拿數年冠軍?肇祺說的,只是,他的功夫,並非藉太極拳鍊

成之點罷了!所以,並非純粹靠太極拳鍊成的功夫,也能得到冠軍的

比賽,不該稱做「太極拳推手比賽」,應該另立名號,或停止舉辦,

纔是愛太極拳的表現。不然,這樣下去,一定會使鍊太極拳之人中的

好強、好勝、好名利權勢者,捨去太極拳的功夫不鍊,而只鍊能贏該

項比賽之功夫,則必會影響真的在鍊太極拳之人,也逐漸走上其歧途

的!如此,則這種比賽,就會變成焚毀太極拳的引火線啦!肇祺,所

以特地舉出這段臺灣的實況,乃因這事實,使鍊太極拳之人,加速了

乖離鍊成太極勁所必須的「學吃虧」之故。

-24-

上述張三丰祖師要把已做好了的豆腐,保持完整無缺地交到顧客

手中,則必須以豆腐為重地來滿足顧客之意一途而已,這,就是一個

在鍊太極拳之人,真的要鍊成太極勁,真的要具太極勁,其所必須抱

定的決心與態度。這,就是「學吃虧」。「學吃虧」三個字,肇祺從

鄭曼青先生而得,而在有緣親近鄭曼青先生那段歲月裏,都比任何一

位同門,更有機會處於「學吃虧」的地位,以至使肇祺有幸在短期間

之中,就能明白甚麽是太極勁,因而倍感鄭曼青先生對肇祺之愛之深

。所以,鄭曼青先生過世之際,已踏進心的世界的肇祺,也就僅以幫

助他老人家歸返通明界即天上界,來報答他老人家夫婦垂賜肇祺的大

恩大德於萬一了。回首鄭曼青先生夫婦旅美而回來小住臺北大同之家

,肇祺同內子去拜謁他兩老時,鄭曼青先生厲聲對肇祺說:「肇祺,

你怎麽不教拳了?你在念佛、修行,對了,這是積德,但從前你教拳

,也都沒給人家拿錢,這樣地在教人家拳,那,不也是在積德?要教

!明年我還會回來參加開七友畫展,到時候,我要看你有沒有在教拳

,如果沒有,那你就不要再來看我!」。於是,肇祺又教了,教居住

-25-

在北部的數位從前的弟子。而鄭曼青先生帶了一位在美國教的弟子回

來那一次,卻讓他老人家先到寒舍,來看肇祺和內子啦!那一次肇祺

所以遲去拜謁,乃因擔心著一件事所致。那是:肇祺一去,則一定非

和他老人家在美國教的那一位同門推手不行,因那位美國人同門,都

跟隨在他老人家身傍。而這位美國人同門,據那數天的中央日報報導

,則:鄭曼青先生很讚賞他的太極拳成就;那報導寫得彷彿已盡得他

老人家之傳。就是這內容,使肇祺擔心去拜謁他老人家的。因為,肇

祺一去,他老人家必定會呌肇祺和那位美國人同門推手,倘那位同門

被肇祺一發勁就跌出去,則那位同門必會覺得他老人家在讚賞他,是

在哄他,否則,怎麽會被一個他在和同門周旋中,沒見過的瘦瘦小人

物,一推就跌出去?然而,肇祺又不能輸,輸了,不僅對不起鄭曼青

先生夫婦,曾垂賜肇祺那太多之愛,且又反而會害那位美國人同門,

覺得中國人怎麽這麽飯桶,自己的國家的東西,學起來也不過如此,

而傲起來。這樣,就必會使他毀其太極拳前程!結果,卻是令肇祺覺

得很惶恐地,鄭曼青先生先到寒舍來看肇祺和內子了。於是,在寒舍

-26-

二樓的小客廳,二人對坐著邊吃內子煮的甜鳳眼湯,邊聊起了心中感

慨!尤其是肇祺問及:在美國過得是否幸福?而他老人家回答的那一

句話,或許他老人家在世之日,都沒對第二個人說過也不一定的。當

時,他老人家回答:「啊!做牛做馬啊!」。肇祺聽了,只有忍住了

眼淚!而當肇祺問及:是否會回來住?他老人家,則雙眼炯炯地對肇

祺說:「肇祺!你放心好了,我們兩個老的,一定會回來死在這裡!

」。啊!真的太言重啦!然而,先過世的他老人家,卻如實地「死在

這裡」!他老人家過世時,肇祺已踏進了心的世界,已深知肉身去拜

靈堂,那只是形式而已,沒有用,且肇祺活了半生,又絕對不怕人家

誤會,於是,他老人家過世的第二天,肇祺就把他老人家的魂招來投

入內子身中。當時,他老人家的魂,一進到內子之身,就藉內子之身

,呌了一聲:「肇祺!」,接著,熱淚滂沱,而說不出聲了!看到這

樣,不願他老人家難過,肇祺就立即離脫光子體即魂,而陪他老人家

的魂,返回了通明界。

鄭曼青先生從美國回來,先來寒舍看肇祺和內子那一次,過了兩

-27-

天,肇祺也去拜謁他老人家了,而也和那位美國人同門推了手。一搭

上手,肇祺輕輕地一按,覺得他蠻鬆的,沒發,就立即收勢,而對鄭

曼青先生說:「他很鬆啊!」。當時,看他老人家喜露於色,肇祺,

就曉得自己沒做錯。其實,鍊太極拳而真的有聽勁之人,一搭上手,

稍按一下,就曉得對方的太極拳,鍊到甚麽程度的。又何必給人家難

堪?同門,豈非更須相惜?鄭曼青先生還居住在臺北市仁愛路的巷子

,而肇祺還在讀大學那段日子,他老人家就教誨了肇祺兩句話。一句

是:「名不要,利不要,命不要,則太極拳成矣!」;一句是:「與

天爭氣,與地爭力,與人爭柔。」。這兩句,即使踏進了心的世界,

恢復了本來面目,至今,肇祺還時而用來教導有緣。一生而能逢像鄭

曼青先生這樣的高士,則不要說太極拳啦,對要走正一趟人生,也是

受用不盡的!因為,拳,固然重要,為人,則更加重要萬倍啊!

鄭曼青先生未旅美之前,有一位會說國語的美國人同門,曾問過

他老人家說:「老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是中國人說出

的,那麽,有關太極拳,則為甚麽學生沒辦法比老師好呢?」。他老

-28-

人家聽了,笑著回答說:「這原因,我早寫在我作的書的第一頁了,

可是沒人去做啊!」,那位美國人同門,一時想不起第一頁寫的是甚

麽,只愣在那裏,頻眨眼。他老人家看他那模樣,便又笑著說:「『

學喫虧』啦!」。當時,肇祺也在場,聽了這問答,掀起了很深感慨

,而想:「是的,太極拳之難,就難在『學喫虧』三個字!」。他老

人家的大作:「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是以文言文寫的,所以,「學

喫虧」三個字,以白話來說,就是「學吃虧」。然而,這個世界上,

又有誰甘願「學吃虧」呢?其實,此乃想鍊成、要鍊成太極拳之人,

所絕對必須抱定的覺悟呀!

如今的太極拳定步推手,乃是「學吃虧」其最佳途徑。這個時候

,要如何「學吃虧」?答案如下:

㈠只讓對方推,而不推對方。

㈡走化不了,則寧願跌出去,也不移動雙腳板的位置。

就是於堅守這兩個原則下,去鍊定步推手,這就是鍊太極拳,而能使

身體迅速地鬆的捷徑。此乃原則,當然,除了這兩點而外,還須做到

-29-

:「彼不動,己不動,」、「黏連貼隨不丟頂」,以及於打太極拳套

時,必須做到的:使齊而平行的雙腳板其縱中線,必保持肩幅寬;雙

腳不雙重;重心在前腳時,前腳膝蓋不超前過其腳大拇趾與第二趾口

緣;腰為軸等諸點,纔行的。但,倘以「學吃虧」來說,則還是上舉

兩個原則,最為重要。

在鍊當今的定步推手時,習慣於被對方推,而被對方推時,又甘

心堅守著上舉原則,及諸該做到之點,真的在這麽做,而又勤於打拳

套,則隨著時光的流逝,其渾身的拙力,就會隨從肉身之上而下順序

,沈消下去。此乃:太極拳所謂的「下功夫」。力消,而勁長;當一

個人的拙力,從頭部向腳逐漸地沈消下去了之後,太極勁,也纔會從

腳自然而然地逐漸長上來。這是長勁的順序;這,也就是:太極拳所

謂的「長功夫」。一個人,其拙力不消,則絕對無法長勁的!請讀者

銘記:太極勁,乃拙力消後,纔會長出。所以,愈鍊臂力,則愈斷長

勁之路,愈與太極拳無緣!肇祺,從中學時候,就很喜愛單槓、雙槓

、吊環等機械操,而上大學後,每天一上完了課,還至少玩上一、兩

-30-

個小時的單、雙槓。然而,有緣逢到了太極拳之後,就把它丟得一乾

二淨了。人而鍊增拙力也好,鍊成健美的體態也好,這,都和鍊太極

拳,背道而馳。所謂「生活太極化」,其最大禁忌,就是鍊增拙力!

所以,為了鍊成一樣東西,人,有時,不把其所好捨棄,還是不行的

幫助容易守當今的定步推手時的「學吃虧」,其第二個原則,有

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這方法,即是「提合站功」。「提合站功」,不

僅能使鍊者,在鍊當今的定步推手而走化不了時,容易做到不移動雙

腳板其位置,且能使鍊者其拙力,逐漸向下沈消。「提合站功」,即

:先站「提手式」,而後腿一酸,便更為「反提手式」。即:先站左

腳在後而實,右手在前的「正提手式」,而等站到左腳有點兒酸了,

就踩實右腳,身體前移左轉,換為右腳在後而實,左手在前的「反提

手式」,而等站到右腳有點兒酸了,則又踩實左腳,身體前移右轉,

而換為「正提手式」,如此,連續地站下去。鍊「提合站功」的時間

,乃每天僅鍊一次,一次更換這個正反式地連續鍊十到十五分鐘。

-31-

充滿我執的人心,是不甘心丟東西的。因為,丟任何東西,他都

會認為他吃了虧!然而,鍊太極拳的「學吃虧」裏,偏偏又概括了「

丟棄拙力」,這「不甘心丟拙力」,也就是鍊了數十載太極拳,卻一

點勁也沒有的主要原因。肇祺從前在教弟子,於臺北,則每星期教一

次,然而,每次弟子們來了,肇祺一和他們搭上手,就總覺得:他們

的拙力,又增加了。這體驗,使肇祺深覺得:鍊太極拳之能成與否,

其因素,存在弟子那方的分量,佔得較多。即使名師傳授真傳,倘非

很會學的名徒在受藝,則期代代相傳得下一代能同於上一代的火候,

這,已是一件很困難之事了,又怎麽能奢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呢?肇祺還在讀大學的時候,鄭曼青先生時而對肇祺說:「太極拳是

中國的哲學啊!只鍊不行啦!要悟!」,而有時候且說:「太極拳是

文人拳啊!鍊太極拳的人,應該是文質彬彬啦!不要變成一個老粗!

」。啊!名家的教誨,真的不同凡響!依他老人家的這幾句金言,更

加上上述「名不要,利不要,命不要,則太極拳成矣!」之中的「命

不要」,就使肇祺,心甘情願地把全身的拙力丟得一乾二淨了。因為

-32-

,聆聽到「名不要,利不要,命不要,則太極拳成矣!」其可貴教誨

那數天之中,肇祺就悟到了其中的「命不要」,即是「學吃虧」中的

「把拙力澈底除淨」了,否則,沒有命,則人又怎麽能成太極拳?

若說肇祺與同門有所不同,則那就是:肇祺不僅在學鄭曼青先生

的太極拳而已,且又在學他老人家的為人之點。或許他老人家也看出

了肇祺這種求學態度,所以,於沒有其他同門在的時候,他老人家就

會點點滴滴地教誨肇祺為人種種。這是在永和之事了。有一次,他老

人家突然問:「肇祺,我這輩子,也讀了很多書啦!但,只有一本,

我卻沒讀懂,你猜猜看,是那一本書?」,頓了一下後,他老人家就

補充了一句:「並不是那本書寫的,我看不懂,而是我還沒能做到!

」。肇祺思索了,卻不得其答案。他老人家看肇祺猜不出,就說:「

是孟子!」。當時,肇祺懵懂,領略不出他老人家心意,而等踏進了

心的世界後,纔明白:充塞於「是孟子!」那短短一句話裏的他老人

家的無限感慨了。啊!當時,或許在他老人家的心底,已把肇祺當做

知己了呀!這,並非以輩分歷歷的師門立場,而是以並世地球的有緣

-33-

人立場!肇祺,所以舉出這件事,是要說明:鍊太極拳其「學吃虧」

,具有因輩分之格而產生的阻礙!師生之間,這種阻礙雖較少,但不

能說沒有,而同門師兄弟之間,則這種阻礙,便時常存在!拳這個東

西,無論是那一門派,皆有功夫未入門,就收起徒弟之人。這種現象

,設若是太極拳,則當老師的,一和其弟子們推手,怎麽願意輸?於

是,沒勁,也只有用拙力發!又,倘他收的是逆徒,或從別門轉來的

,則為了試功夫,也會以拙力或體重,來和他拼的。如此,則師生雙

方,不久都把「學吃虧」三個字,置之雲霄外去了?然而,師生之間

,則總是不至於像同門師兄弟之間,那麽激烈的。由於好強、好勝,

為了使老師覺得他較好,於是,一推手,往往也就把一定要做到「學

吃虧」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了。這種現象,相信很多人體驗過。這

,何必?為何須這麽做?其原因,就是:既不以太極拳的立場,且又

不以有緣人的立場,來相處的緣故!設若願意以太極拳的立場,則輩

分愈小,應該就愈有「學吃虧」的機會的,而即使同輩,則排行愈小

,不也就更有「學吃虧」的機會了?因為,輩分愈小或排行愈小,則

-34-

在鍊當今的定步推手時,就不僅被推之分較多而已,且跌出去了,不

也更為當然?這樣,則那裏還須掀好強、好勝之念?那裏還須慕使老

師認為他較好之虛榮?那裏還須愛輸了不好意思的面子?且以有緣人

的立場來說,則至少也要互相以誠相待纔對啦!那纔是「尊師重道」

的「尊師」呀!因為,「尊師」就是:「尊重老師」、「尊重師授」

、「尊重師門」、「尊重同門」之意啦!而「重道」,則不就是:「

完完全全照『太極拳論』、『行功心解』、『十三勢歌』與『打手歌

』等去鍊。」之意?是的!就是這樣啊!這麽說來,王宗岳第一代嫡

傳嗣其「拳論」中的「舍己從人」四個字,不也已含「學吃虧」之意

?而這,豈非亦為:鄭曼青先生教誨過肇祺的「與天爭氣、與地爭力

,與人爭柔。」其「與人爭柔」?更何況,太極拳又須「以柔克剛」

其實,一個人要消拙力而長太極勁,則只憑鍊太極拳套,亦有可

能的。這,當年的楊澄甫先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楊健侯先生還

健在的時候,楊澄甫先生總對家傳的太極拳不感興趣,他老人家總覺

-35-

得:太極拳即使鍊成了,那也是僅一人敵、數人敵而已,沒甚麽用;

他老人家要學的,乃是萬人敵,那,纔有用!就是因這理由,其父楊

健侯先生在世時,他纔連太極拳套也沒學。後來,楊健侯先生過世了

,楊澄甫先生就覺得:彷彿一下子失去了很大的東西似的。於是,就

依楊健侯先生所遺留下來的拳譜,開始鍊起了太極拳。楊澄甫先生,

他老人家生長在太極拳的世家,本身雖沒鍊,但卻也時常在觀看,時

常在聞聽,而有關太極拳要訣,卻也都早已自然而然地記在心裡。所

以,一認真地鍊起,也就迅速地臻於上乘境域了。楊澄甫先生的太極

勁,可說是單憑鍊太極拳套長出的。由此也曉得,一個人只打太極拳

套,亦足夠把其全身拙力,沈消下去的。

至於太極拳套,則無論打那一家的,或打長的、短的,其實,都

沒甚麽關係,有關係的,只是在打拳套時,有否做到該做到的要訣,

如此罷了。其中,有關要做到沈消全身拙力其要訣的「學吃虧」時,

所絕對必須做到的是:

㈠腰為軸。

-36-

㈡頂頭懸。

㈢收尾閭。

㈣雙腳不雙重。

頭一項的「腰為軸」,已述說過故,不再述。第二項的「頂頭懸」,

則打太極拳套時,把頭保持:彷彿頭頂,被甚麽向上輕拉著的狀態;

是僅保持這狀態而已,並非要去這麽想。有關這一點,有人把它誤傳

了!據說:現在有人打太極拳套時,頭上頂著一個碗,這,豈非已和

「頂頭懸」背道而馳?試想:真傳是:保持彷彿頭頂,被甚麽向上輕

拉著的狀態,是「向上輕拉著」,但,誤傳卻是「向下輕壓著」,這

,不是背道而馳,是甚麽?難怪武林會有一句:「學打三年,不如真

傳一言。」的慨嘆留傳下來!不曉得頂著碗鍊太極拳套之人,有沒有

注意到: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拳論」中的「虛靈頂勁」四個字?

「頂勁」,必須在「虛靈」的狀況下纔行啊!怎麽變成以「實物」呢

?這,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願讀者會留心這一點。

因為,頭上頂著碗打太極拳套,則不僅鍊不成太極拳而已,且有朝一

-37-

日,又必定會患上高血壓症的。至於第三項的「收尾閭」,則打太極

拳套時,要保持:其人從側面看,他的脊椎骨下端,彷彿順著其臀部

外緣,畫一條弧線地延伸到其前腳大腿下緣般。於是,與「收尾閭」

背道而馳的,即是「翹屁股」啦!此亦太極拳的禁忌。而第四項的「

雙腳不雙重」,則由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拳論」中的「雙重則滯

」句可知,鍊太極拳而患上雙腳雙重大病,則即使其人鍊一輩子的太

極拳,卻也無法沈消其拙力,以臻於鬆沈之境的。此乃雙腳一雙重,

其全身,就「滯」所致。「滯」,即是:這裡掛著,那裏掛著;這裡

難運轉,那裏難運轉之意。這種身體狀況,不就是未消拙力其狀況?

正是!所以,「雙腳雙重」,乃鍊太極拳之人的大忌!而「不雙重」

,即是:身體的重量,不均分給左右雙腳承受,要儘量使其承受於一

腳。這個時候,倘站的是開展步,則必須注意到:前腳膝蓋,不要超

前過其大拇趾與第二趾口緣此事,而其雙腳板橫寬,又必為肩幅寬。

這「雙腳不雙重」要訣,可說凡鍊太極拳之人,都曉得,但卻不僅是

在鍊當今的定步推手時,很少人留意它罷了,連在打拳套時,卻也沒

-38-

幾人留意它!為甚麽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其原因,則不是如上述其並

非真的要鍊成太極拳,就是在「怕吃虧」。此乃由於:一個人很留意

「雙腳不雙重」地打太極拳套,則其腿,就很會酸痛的緣故。但他卻

不知:打太極拳套,而腿會酸痛,即是拙力在往下沈消之候!這是喜

訊,他,怎麽會覺得是一件苦事了呢?請讀者牢記:雙腳雙重而不為

病的,僅「起勢」、「十字手」與合勢」三式罷了。

除上舉四項外,打太極拳套,尚須做到下列諸項:

⑴美人手即坐腕。

⑵沈肘。

⑶垂肩。

⑷含胸。

⑸正向前之手,其肘不超前過開展步前腳膝前緣。

⑹握拳,則大姆指在外,而餘留握一指空隙,且仍須坐腕。

⑺開展步之前腳尖,必向正前方,而前腳板與後腳板所成角度,

必大於四十五度。

-39-

⑻起勢步、開展步與倒攆猴步之雙腳板橫寬,必同其人肩幅寬。

⑼開展步其雙腳板之前後距離,必大於左右距離。

⑽起勢步、倒攆猴步與雲手步之雙腳板,必依腳板中線而平行。

⑾提合步即提手步、手揮琵琶步之前腳板,必位於倘直收回,則

必能適觸後腳板跟內緣處。

上列前四項,乃依序而相成者,即:腕坐,則肘沈;肘沈,則肩垂;

肩垂,則胸含。而這,且都要能自然而然地做出,不能都須留意纔做

得出。而第一項與第六項中的坐腕,即為側看掌背或拳背外緣,則必

和小臂外緣成一直線之謂。且雙腳板的橫寬,必以其齊而平行後的縱

中線為準。

一般鍊太極拳之人,很在意的「氣沈丹田」,乃打太極拳套時,

能切實地做到上列要訣,就必會自然來的結果。因此,肇祺纔沒把它

列出。很多鍊太極拳之人,就是由於胡亂地做甚麽「氣沈丹田」,以

至不僅鬆沈不了其肌肉與筋絡而已,有的,且反而鍊出了毛病,甚至

著了魔!所以,請讀者銘記:「氣沈丹田」,乃是鍊正確了太極拳套

-40-

,自然而然地得到的結果,它,並非於鍊太極拳套時,要如何地去使

「氣沈丹田」。功夫這個東西,絕對不能胡亂鍊,倘胡亂鍊,則那隻

在傷其本人的身體、毀其本人的人生罷了。牢記!

「腰為軸來學吃虧」,它,雖僅七個字,但,卻已指明了:如何

走正太極拳之路。

-41-

第二章 鬆能聽勁宜走化

-42-

勤鍊太極拳套,或兼鍊推手,則一個人其全身的肌肉與筋絡,便

會逐漸鬆下來。而人一開始鬆,則其上身之氣就會沈到丹田。然而,

鍊者,卻大可不必管氣有否沈丹田,亦不必管丹田究竟在那裏?只要

把握住上述要訣,去好好地鍊、認真地鍊,則有朝一日,此等問題,

就都會自然而然地明白。不然,只一句:「丹田並非實腹」,就使人

墮入五里霧中啦!試想:不是「實腹」,則甚麽?所以,肇祺纔主張

:鍊太極拳之人,先不必管丹田,等鬆了,則氣就會自然而然地沈到

丹田其處的。這,由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拳論」中的:「虛靈頂

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

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

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這段要訣,就可明白:「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二句,其目的,

乃在奠「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基,人並非如同道家的為了「鍊

丹」。後人,所以會偏重起「氣沈丹田」,乃因把創造太極拳的張三

豐祖師,與道士張三豐,混為一人所致。其實,那是三個人:一位是

-43-

做豆腐生意而創造太極拳的張三丰;一位是從十七歲就當起道士的張

三豐;還有一位,是過中年後,纔到湖北武當山,去修道的張三豐。

張三丰太極拳祖師的「拳論」,楊露禪宗師,在河南陳家溝時,從陳

清平先生的手抄本抄得的,只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到「無令

絲毫間斷耳」,共三十四句、一九三個字而已。而從「長拳者,如長

江大海,」到「合之則為十三勢也」,則如注般地,以較小之字,寫

在張三丰祖師的拳論後面,且在其末尾,又添寫著「松溪恭補」四個

字,但,卻沒有當今流傳的:「原註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

,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其註。試想:其註口

吻,那麽顯然地上知是後人加添的了,則加此註之人,怎麽不像松溪

老人即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般地留個字號來負其責呢?且張三丰祖師

,雖於其足七十九歲之年夏末起,於當今湖南幕阜山西南麓的桃林隱

居過,但他老人家盡其一生,卻都沒到過武當山。然而,於宋末元初

,如上舉,湖北武當山,確實有過一位張三豐道士居住在那裏,但,

這位道士,卻又和另一個十七歲就去當道士的張三丰,非同一個人。

-44-

且當時,又有一個張三峯,他是一位中醫師,有一年長沙鬧白喉瘟疫

,他,救了很多兒童。然而,這張三豐、張三丰與張三峯三位,卻都

與創造太極拳的張三丰祖師無關。那三位中,兩位是道士,一位是中

醫師。肇祺踏進心的世界之前,也都以為創造太極拳的是武當山的張

三豐道士,只是當時,卻把其名字,當做三豐罷了,因為,有的書,

確實也印做「張三丰」,一直到踏進了心的世界,纔明白其真相。其

實,不要說「拳論」了,任何東西,從前人傳到後人之間,或多或少

,總是會有出入的。肇祺信筆而寫此,是要把事實弄清楚,這樣,對

讀者而言,總是有益無害纔對。而至於在這裡提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

其「拳論」中的「虛靈頂勁」到「蓋皆由此而及也」此段,肇祺要說

的是:「虛靈頂勁」也好,「氣沈丹田」也好,抑或「不偏不倚」到

「蠅蟲不能落」諸句也好,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目的,乃只在於「

我獨知人」這四個字罷了。換句話說:「氣沈丹田」,對學太極拳之

人而言,乃是為了獲取「聽勁」、「懂勁」所需的急務啦!這,意味

著甚麽呢?簡單地說,就是:唯有「鬆」即「消拙力」,纔會有「聽

-45-

勁」、「懂勁」等功力產生。「懂勁」,其實也是「聽勁」,只是它

是較高程度的「聽勁」,如此而已。「聽勁」與「懂勁」,於太極拳

之用而言,當年,楊露禪宗師是這麽分的:「搭了手纔知,為聽勁;

將搭手已知,為懂勁。」。如此分別法,就很清楚了。

人的呼吸,與其人使力、使勁,有密切關係。當一個人開始使力

、使勁,則其呼吸,就是呼,因吸的時候,人使不出力、使不出勁。

此乃正常人體其生理現象;正常人,誰都這樣,沒例外。而呼吸,其

呼乃把肺中廢氣呼出,其吸,則把外界的空氣,吸進肺裏,這,不待

肇祺說,誰也曉得。太極拳的聽勁,主要就在聽對方的呼吸,但卻不

是在聽對方鼻孔之氣的出入狀況,而是聽其橫膈膜動態。因為,人呼

氣時,其橫膈膜會上升,吸氣時,其橫膈膜會下降。且如上述,人在

發動使力、使勁,則必在其呼之時;因此,對方之攻,必於其呼的時

間裏。而由於太極拳其面對對方,即包括與人推手、過招,都悉以「

以靜待動」為原則,所以,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纔於其「十三勢行

功心解」中,特別提出:「彼不動,己不動,」這一句來。加上人的

-46-

呼吸,其呼與吸之間或吸與呼之間,都尚存時間故,雙方一搭上手,

較鬆一方,且其較鬆,倘又已鬆到能聽得出對方之橫膈膜動態者,就

能以其與對方接觸的身體那部位的觸覺,來感知對方的橫膈膜動態,

而感知到了對方的橫膈膜下盡那時間起,他就在防備對方,將在下一

呼,會發動之攻勢了。而此防備措施,即為直接以其與對方接觸部位

,走化其勁,或接其勁。這,於後說。為甚麽鍊太極拳而要能聽對方

之勁即對方發動攻勢的力道,則非自己本身鬆不可呢?有關這一點,

肇祺舉一例,則讀者就會明白。地球上之人的本期這段文明早期的西

醫,其用來診斷病人的聽筒,是用直木管做的,後來纔改用軟橡皮管

,而其最先用的軟橡皮管,又僅一條而已,因都僅用一個耳朵在聽的

緣故;後來,纔更改為當今在使用的以雙耳朵聽之聽筒。西醫為甚麽

會把聽筒從木管改為軟橡皮管?這就和鍊太極拳之人,為甚麽要鬆,

纔能聽勁一樣。因為,古老的聽筒,雖其木管之兩端都作成小喇叭口

形,但,因它本身是成自硬木管故,即使醫生把其一端,多緊貼在其

耳朵,但其另一端卻需要動來動去地改變其位置故,不一定會緊貼在

-47-

病人身上,於是,就較難於診斷。現在的聽筒,則因醫生與病人之間

,相連的是軟橡皮管,所以,即使病人那端僅具一個管口,但到了醫

生的耳朵,卻已分叉為兩個端,且又能緊塞於醫生的耳朵裏,而病人

那端,亦成自能緊貼病人體表的軟圓面故,醫生也就當然地能聽得很

清楚了。然而,古老的聽筒與當今的聽筒其最大差別,還是在:醫生

與病人之間的硬木管與軟橡皮管之點。所以,鍊太極拳而鬆,則其人

與對方相接觸之手,就像軟橡皮管,不鬆,則像木管。因此,設若有

人不鬆卻能聽,則那並非太極拳的「聽勁」,而是但憑其經驗,以至

使其感覺,變成比較敏銳而已。那絕對聽不出對方橫膈膜的動態;那

,沒鍊過太極拳之人,亦有可能會!否則,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又

何必於其「拳論」中,接上舉那一段寫:「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

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

天自然之理,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

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而倘其中的「斯技」兩個字,指的

僅是太極拳,則恐怕太極拳這個東西,自張三丰祖師開始授藝起,鍊

-48-

錯之人,就很多!是的,鍊太極拳而要丟拙力,來獲取到鬆此事,真

的,很難很難!難怪楊澄甫先生,會時而對其弟子們說:「你也不是

肉架子,為甚麽要讓對方之肉掛上呢?」之話啦!沒鬆,卻甘使對方

之手掛在身上,那他不是肉架子,是甚麽?

肇祺讀初中時,有一位同班同學,一百米與兩百米,都跑得很快

。而每到要跑之前,則不管是在上體育課,或在參加校慶的運動會,

他總需要到廁所去小解數次。有一年的校慶運動會,已輪到他要跑了

,他也已蹲上起跑線了,卻還向廁所跑了一次,以至被判棄權。當時

,體育老師與同學,都笑他很會緊張。但,肇祺踏進心的世界後,很

懂人心了,纔明白,那種「緊張」,是因「怕輸」。而所謂「好強」

、「好勝」等,其根,也都是「怕輸」。因此,說是要和人家推手,

但,一和對方搭上手,就立即使出渾身拙力,而以兇猛之勢,攻對方

,這種人,其實,是一個極端懦弱之人。因為,他,不是在和人家切

磋,也不是在較技,而是只在「怕輸」!這,又是因他是一個極懦弱

之人,以至比誰都輸不起所致。而這種人,又必定很重名利權勢,甚

-49-

至早已沈淪於名利權勢的深淵了。這種人,倘以一個鍊太極拳之人的

立場來說,則其作為,等是已在欺師滅祖!為甚麽?因為,他這種作

為,已悖逆了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彼不

動,己不動,」。倘他的老師所教的,亦為「彼不動,己不動,」,

則他的那種行為,不屬欺師滅祖,是甚麽?這樣,他不就像肇祺那位

同學般地,被以棄權論了?而以棄權論,則他豈非就是用其自身的行

為,在說明他鍊的,並非太極拳?其實,只一味地想致對方於死地,

則不管想致對方死的是:其名氣也好,其在太極拳圈裏的地位也好,

其肉身狀況也好,都不必那麽麻煩纔對啊!用嘴巴說清楚,呌對方讓

,或暗地裏用武器來打傷對方、打死對方,不就好?何必如此地來敗

壞太極拳?肇祺,所以會這麽說,乃因肇祺覺得:無論怎麽說,真懂

太極拳之人,或在太極拳圈子裏較有地位、名氣之人,其所表現出來

的太極拳功夫,應該都要比不懂太極拳之人,或不太懂太極拳之人,

更像太極拳,纔正確、纔對!肇祺這種觀念,相信鍊對了太極拳之人

,都會同感。

-50-

太極拳的鬆,其實,乃概括著鍊太極拳之人之心的「不怕輸」其

恐懼之鬆。肇祺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日本已故力道山,曾來臺北三軍

球場表演過。當時,鄭曼青先生還住在臺北市仁愛路的巷子裏。其一

個禮拜天上午,那天,肇祺到鄭曼青先生的府邸很早,其又是客廳又

是練功房中,只有他老人家和肇祺二人。肇祺去的時候,他老人家,

正在那房裏踩著虛實步,繞圈走著。他老人家一看肇祺去,就停下步

問:「肇祺,你打得過力道山嗎?」,當時,肇祺毫不猶疑地回答:

「打得過!」。他老人家也間不容髮地又問:「為甚麽?」,肇祺理

直氣壯地答:「因為,我相信太極拳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功!」。他老

人家聽肇祺這麽回答,就哈哈大笑起來。而對肇祺說:「好,好!」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同門來了,於是,他老人家就要我們兩個打散

手看看。結果,當然,他老人家是判肇祺輸啦!因為,當年,在同門

中,肇祺的地位,很特殊。就是因為這樣,迄今纔使肇祺,時而還在

感激他老人家夫婦給肇祺的關照!就是於鄭曼青先生的門下中,肇祺

處在小得不能再小卻又不算小的地位,纔使肇祺,一開始與太極拳有

-51-

緣,就不必掀「怕輸」念頭,而得以安安穩穩地拋丟全身拙力,來獲

取到鬆之益的。何況,這一切,又都是今世要降生地球來之前,肇祺

自己在通明界,早定好了的人生大綱表其內容使然!

裝置在船上的羅盤,無論風浪多大、船隻怎麽動,它都能保持水

平狀態。為何能如此?那隻因為它被繫得鬆。同樣,當一個人的拙力

消了,則其筋絡,也就會鬆弛下來。而筋絡一鬆弛,其骨節,隨著也

就會靈活起來。這個時候,人的肉體重心,就會落到保持其身軀於不

倒的穩定處。而當一個人的筋絡,由上而下地鬆弛到了胯以下部位,

則其肉體重心,就會落到負荷其體重較多之一腳。而等其筋絡,鬆弛

到了腳板,則其負荷體重較多的腳板,就會成為其人肉體的重心所在

,如此,則其肉體重心,就會穩定於其負荷體重較多那腳板。負荷其

體重較多之腳,就是太極拳所說的「實腳」;而負荷體重較少之腳,

即為「虛腳」。太極拳所以會以「雙重」為大病,乃因「雙重」,即

為把其體重,平均地負荷在雙腳的緣故。如此,則即使鍊一輩子太極

拳,其腰、胯,卻猶不鬆弛,而腰、胯不鬆弛,則那裏還談得上是太

-52-

極拳?於是,張三丰祖師於其「拳論」中,纔深切地教誨後輩,而這

麽寫了:「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

,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

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這段真傳,且是

他老人家,解釋其「拳論」首句:「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其一種狀

況。試想:「一舉動」,則「周身俱要輕靈」,如此,「乃能得機得

勢」,這,不就像大風浪中的船隻其羅盤嗎?而這羅盤,豈非就是因

其輕靈,纔得以得機得勢於其能保持水平?且唯有如此,其重心,不

也纔能落到穩定處?那當然就是因「其根在腳」啦!而當羅盤不能保

持其水平狀態了,則不就等於「身便散亂」?此乃羅盤已不發揮其為

羅盤之用了,則不就等於是「身便散亂」之狀態,是甚麽呢?而他老

人家,不寫「拳論」便罷,一寫,當然就傾囊相授而已啦!因此,到

其後,就寫了:「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而其「處處總此一虛實」之根本,就是雙腳的虛實啊!所以,

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也纔補其為「中定」,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

-53-

,纔在其「拳論」中直指出「雙重則滯」。

太極拳的「舍己從人」,乃從「走化」開始,而能「走」、能「

化」了,纔能「不偏不倚」,纔能「引進落空」,而能這樣了,楊澄

甫先生所說的「肉架子」那太極拳禁忌,也就能不至於犯到。太極拳

的聽勁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走化」;而「走化」,又是鍊太極拳

到有了聽勁,纔用得上對敵其最初步功夫。因此,以鍊太極拳的順序

來說,能聽勁了之後,就須做到「走」,而「走」閑熟了,纔能做到

「化」。「走」,就是在「不丟不頂」之下,能不受對方加於己身的

任何力道;「化」,即是對方加於己身之任何力道,一接觸到己身,

就在不丟不頂之下,立即化為烏有。這就是「走」與「化」之差別。

「走」,並不是一般所說的「一走了之」之「走」;「走」,也不是

「只不受對方加於己身之任何力道而已」者。「走」,即是王宗岳第

一代嫡傳嗣,寫在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氣若車輪」其初步表

現。「走」,於外表上看來,彷彿是己身某部位,黏著對方的手等接

觸己身之部位,在退避,然而,其實不然。閑熟了「走」,則其人肉

-54-

身,從外表上看來絲毫不動,就能夠把對方加於己身的任何力道,「

走」得乾乾淨淨。因為,他做得到「撐身之形為球」,以擴其「坎陷

」之力於體形之表,又能運其「氣若車輪」不息,所以,對方加於其

身的任何力道,會立即轉回對方之身,或使成切線切開到空氣中消失

。「坎陷」,即太極拳藉以運用「捋」式之本。太極拳之所以能正面

應攻,乃由於有此「坎陷」功夫所致。「坎陷」這兩個字,出自易經

,是「坎卦」所具內容。而「坎卦」,是在表示人陷於危難之中,乃

是一種險象。當對方猛烈地攻來,就「含胸」應其攻,以避其鋒,繼

而備勁於和對方相接觸部位而只掤不發;於是,其猛攻來之力道,便

疾轉回其身,此乃較高級之「走」。而倘僅應以切開就罷,則以腰為

軸,掤其攻來部位,而撐身之形為球即可。如此,則對方加於己身的

任何力道,就像幾何學其圓之切線般,不著、不入己身地向身傍空氣

中消失。此乃較初級之「走」。而「化」,則比「走」更為上乘的功

夫。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拳論」中,提到了「運化」,「化

」,也就是「運」的結果。而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且提到了「

-55-

運勁如抽絲」。由此亦得知:「化」,必須藉「運」勁來化。那麽,

當對方其任何力道,加於己身之時,被加上其力道的己身部位,要如

何而能以勁,來獲「化」之效?答案是:接觸對方的力道之鋒其肉身

部位,須掤以黏勁而微發分勁化其力道,但卻不離其肉身部位。黏勁

與分勁,於後說。

有關「勁」,於鍊太極拳套,會聽到「不要斷勁!」這句話;然

而,於鍊推手,則不知有誰會說:「要運勁!」這句話啦!然而,卻

也常聽到「要走」、「要化」、「要走化」等話。這,難道是要使「

運勁如抽絲」那「十三勢行功心解」的教誨,成為王宗岳第一代嫡傳

嗣枉寫?或要把它僅誤用到太極拳套上去就好?打太極拳套,乃是「

運身」啊!怎麽會變成「運勁」呢?「運勁如抽絲」,說的,就是:

調遣要用之勁,乃如從一束絲中抽出一條絲般地,運它來到與對方接

觸之部位供其使用;但,這,卻只是從靠近與對方相接觸的骨骼裏,

出到其體表之狀況而已。打太極拳套時的「運」,那是「十三勢行功

心解」其「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的「運身」啦!

-56-

這麽說,則打太極拳套既然不在「運勁」,又何來「斷勁」之稱?是

的,打太極拳套時,確實不該有「斷勁」之稱!倘打太極拳套時,不

能打得綿綿不斷,則那也只是「斷運身之勢」罷了,說不上為「斷勁

」。再說,設若打太極拳套之人,未長勁,還沒有勁,則又怎麽會有

「斷勁」之事發生?難道一般所說的打太極拳套的「斷勁」其「勁」

,指的是「勢」?倘如此,則怎麽不說「斷勢」?在楊露禪宗師在世

之日,鍊太極拳之人之間,並沒聽說過「斷勁」這句話。打太極拳套

而未能打得綿綿不斷,說那狀態為「斷勁」,乃楊露禪宗師之後之人

。肇祺所以特地提這件事,乃因不忍心使太極勁其真相,被後人搞錯

所致。因為,有關太極拳其詞句中,平白無故地亂用「勁」字,則只

會導致真正的太極勁,更使人認不清罷了。而這,對發揚太極拳,又

必定僅是有害而無益的緣故!

「走」,並不是把身體扭來扭去;「化」,並不是用拙力切擦開

對方攻來的身體部位。很多人的推手,其「走」,就是把身體扭來扭

去,其「化」,就是用拙力切擦開對方。那,絕非太極拳!真正的太

-57-

極拳,「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怎麽會使身如膠地扭來扭去?真正

的太極拳,只在「舍己從人」,那裏會自作主張地用拙力切擦開對方

然而,無論是「走」也好、「化」也好,最重要的,還是能做到

「其根在腳」,即具有「中定」功力這一點。試想:腳無根即不具中

定功力,則對方的力道一加於己身,自己這個人就跌出去了,那裏還

有「走」、「化」可言?倘又加上不肯認輸、不甘願輸,則在這種情

況下,當然就會把太極拳「拳論」、「心解」、歌訣等,一概拋到雲

霄外去的。如此,則那裏還會顧忌猛出拙力,來速「走」疾「化」呢

?且人要猛出拙力,則必須雙腳都使力踏穩,於是,也就必犯雙重大

忌啦!這麽鍊一輩子的太極拳,即使其結果,乃自他都認為是有所成

就,那卻也不是太極拳的功夫啊!自己以為拚命在鍊太極拳,但其鍊

成的,卻不是太極拳的功夫,則豈非枉然?難怪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

其「十三勢歌」,要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

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做結束!此乃由於他老人家還活著的

-58-

時候,就有人鍊錯了太極拳,以至促使他老人家在其臨終前三日,於

病榻中口述「十三勢歌」,煩其雙胞胎兄王穆楠先生,把它記下來的

。但,至今而真傳雖未失落,卻奈何遵循真傳習鍊的人心,卻早已失

落!

鍊太極拳而要成就「其根在腳」,要具「中定」功夫,則必須好

好地打太極拳套。鍊「走」、鍊「化」,雖須藉鍊推手,然而,「走

」、「化」卻都須依賴「其根在腳」、「中定」。因而溯其源,則還

是勤鍊拳套最重要。人而打太極拳套時,能做到前面所述內容,且又

特別留意到「起勢」、「十字手」與「合勢」三式外不犯「雙重」大

忌,又能注意到「雲手」其雙腳虛實的轉變必為確實,並且,在和人

推手時,又能做到儘量讓對方推,則不出三年,其人就能獲取到「其

根在腳」的成果,而具「中定」的功力了。

肇祺以為:要成太極拳的初基,則其所打太極拳套,以先避免彎

軀、易僵、舉腿、踢腿等諸式較佳。原因是:彎軀,很難做到「尾閭

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易僵,則拙力難消、氣易浮,等

-59-

於不能做到「極柔軟」與「務令沈著」;而舉腿與踢腿,則由於單腳

較不容易站穩,於是,就會偏重在注意站穩一事,而疏忽顧及打太極

拳套須留心諸要訣,且又必會犯到違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

貫串,」其教誨所致。所以,以肇祺鍊過來的鄭曼青先生所編「簡易

太極拳」套來說,則其中的「單鞭」、「下勢」、「金雞獨立」、「

分腳」、「轉身蹬腳」、「進步栽捶」與「轉身擺蓮」等七式,就於

熟習了拳套後的前八個月,暫時刪去不鍊,這樣,較容易鍊成。這個

時候,較先的「單鞭」、「斜單鞭」,則可代以「左摟膝抝步」;「

雲手」之後的「單鞭」、「下勢」、「金雞獨立」、「分腳」、「轉

身蹬腳」等連續諸式,則都刪去,而單以「右摟膝抝步」轉身,來接

上其原有「左摟膝抝步」;之後,又刪去「進步栽捶」,直接接上「

上步掤、捋、擠、按」;且將隨其後之「單鞭」,又代以「左摟膝抝

步」,來接上「玉女穿梭」;而隨其後的「掤」、「捋」、「擠」、

「按」、「單鞭」其「單鞭」,又代以「左摟膝抝步」,而接「上步

七星」;而「退步跨虎」後,則又刪去「轉身擺蓮」,直接上右腳做

-60-

「彎弓射虎」。為使讀者更清楚起見,茲將鄭曼青先生所編「簡易太

極拳」套,其整套諸式更改為上述者,列於後。這裡,且示打者以面

北起勢其正面方向,如此,則相信更加清楚。

第一式:預備式(向北)

第二式:起勢(向北)

第三式:左掤(向北)

第四式:右掤(向東)

第五式:捋(向東)

第六式:擠(向東)

第七式:按(向東)

第八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九式:提手(向北)

第十式:靠(向北)

第十一式:白鶴亮翅(向西)

第十二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61-

第十三式:手揮琵琶(向西)

第十四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十五式:進步搬攔捶(向西)

第十六式:如封似閉(向西)

第十七式:十字手(向北)

第十八式:抱虎歸山(向東南)

第十九式:左摟膝抝步(向西北)

第二十式:肘底看捶(向西)

第二十一式:倒攆猴右(向西)

第二十二式:倒攆猴左(向西)

第二十三式:倒攆猴右(向西)

第二十四式:倒攆猴左(向西)

第二十五式:倒攆猴右(向西)

第二十六式:斜飛式(向東北)

第二十七式:右雲手(向東)

-62-

第二十八式:左雲手(向北)

第二十九式:右雲手(向北)

第三十式:左雲手(向北)

第三十一式:右雲手(向北)

第三十二式:左雲手(向北)

第三十三式:右摟膝抝步(向東)

第三十四式:左摟膝抝步(向東)

第三十五式:上步掤(向東)

第三十六式:捋(向東)

第三十七式:擠(向東)

第三十八式:按(向東)

第三十九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四十式:玉女穿梭一(向東北)

第四十一式:玉女穿梭二(向西北)

第四十二式:玉女穿梭三(向西南)

-63-

第四十三式:玉女穿梭四(向東南)

第四十四式:掤(向東)

第四十五式:捋(向東)

第四十六式:擠(向東)

第四十七式:按(向東)

第四十八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四十九式:上步七星(向西)

第五十式:退步跨虎(向西)

第五十一式:彎弓射虎(向西)

第五十二式:進步搬攔捶(向西)

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閉(向西)

第五十四式:十字手(向北)

第五十五式:合勢(向北)

依上列拳譜,等會打整套之後,天天不斷地打了八個月,就把除

上列第三十三式外的原為「單鞭」處,恢復其「單鞭」打四個月,之

-64-

後,纔照鄭曼青先生所編「簡易太極拳」套原譜打,則倘打得正確,

其人就必定比一熟習該整套拳套,就照樣去打者,更柔、更鬆無疑!

其實,張三丰祖師所創的太極拳,乃僅以「掤」、「捋」、「擠

」、「按」、「採」、「挒」、「肘」、「靠」、「進」、「退」、

「顧」、「盼」、「定」等十三勢為主而已。「勢」,乃是「式」之

本,由「勢」而成「式」。但,「掤」、「捋」、「擠」、「按」四

「勢」,卻直接成了「式」。而「採」則合了「進」、「退」,「挒

」則合了「退」,「肘」則合了「捋」、「顧」、「盼」,「靠」則

合了「進」,而「進」又合了「顧」、「盼」,而「定」盡合了「掤

」、「捋」、「擠」、「按」、「採」、「挒」、「肘」、「靠」、

「進」、「退」、「顧」、「盼」,纔成了「式」。

套一副把於石磨之柄,而定步去推磨黃豆,則「掤」、「捋」、

「擠」、「按」四勢,盡在其雙手往來之中。肩挑著裝盛豆腐其重重

相疊之板,去呌賣,或送到固定顧客之家、之店,此際,或一手,或

雙手,須時而「採」繫其擔子的繩子,於是,「採」勢,又就在其中

-65-

了。且走了一段路,則需要換肩或偏一下肩位,這個時候,倘用其身

前之手之背來撐換,則怎麽不成「挒」其扁擔之勢?會!於是,就又

這麽地成了「挒」勢。而在家裏,捧盛豆腐之板放置、疊成擔,到顧

客之家,仍盛於板捧進其廚房、店裏,這,都要顧及重疊著的豆腐板

其齊、其平穩,以至「肘」須支、肩須「靠」,於是,「肘」、「靠

」二勢,也就存於其中了。且到了擁擠的城市街上,挑著豆腐擔子穿

梭其間,則又怎麽能不忽「顧」、忽「盼」?而或逢巷口忽進、忽出

之人、車,或逢迎面莽撞地衝來、從後急忙地擦越之人、車,這個時

候,當然須「退」、須「顧」、須「盼」,以護其豆腐不至於破碎。

又,當不套把於石磨之柄,而僅藉直接繞身於磨之周,來推轉磨,則

「按」、「採」、「進」之存於其中,何待說?而挑著豆腐擔子去呌

賣或送到固定顧客之家、之店其走,不是「進」,是甚麽?而上述「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進」、「退」、「顧」、「盼」,又那一樣,不需要腳之穩即「

定」纔能做到?原始太極拳其「十三勢」,就如上述,由張三丰祖師

-66-

累積其豆腐生計,而獲取到了其成果。

鄭曼青先生的往世,就是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今世是「玉井山

人」,往世卻是「松溪老人」。也因此,他老人家所編的「簡易太極

拳」套,纔很像張三丰祖師創始其太極拳,只是特取了後人攙近的「

下勢」、「金雞獨立」、「分腳」、「轉身蹬腳」、「進步栽捶」、

「玉女穿梭」、「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轉身擺蓮」與「彎

弓射虎」等諸式罷了。茲把張三丰祖師所創三十八式太極拳譜,寫於

後。其各式後之括弧,乃肇祺所加:打拳套之人,以面北起勢其正面

方向。

張三丰祖師太極拳譜

第一式:起勢(向北)

第二式:左掤(向北)

第三式:右掤(向東)

-67-

第四式:捋(向東)

第五式:擠(向東)

第六式:按(向東)

第七式:單鞭(向西)

第八式:提手(向北)

第九式:靠(向北)

第十式:白鶴亮翅(向西)

第十一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十二式:手揮琵琶(向西)

第十三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十四式:進步搬攔捶(向西)

第十五式:如封似閉(向西)

第十六式:十字手(向北)

第十七式:抱虎歸山(向東南)

第十八式:單鞭(向西北)

-68-

第十九式:肘底看捶(向西)

第二十式:倒攆猴右(向西)

第二十一式:倒攆猴左(向西)

第二十二式:倒攆猴右(向西)

第二十三式:斜飛式(向東北)

第二十四式:右雲手(向北)

第二十五式:左雲手(向北)

第二十六式:右雲手(向北)

第二十七式:左雲手(向北)

第二十八式:右摟膝抝步(向東)

第二十九式:左摟膝抝步(向東)

第三十式:上步掤(向東)

第三十一式:捋(向東)

第三十二式:擠(向東)

第三十三式:按(向東)

-69-

第三十四式:左摟膝抝步(向西)

第三十五式:進步搬攔捶(向西)

第三十六式:如封似閉(向西)

第三十七式:十字手(向北)

第三十八式:合勢(向北)

以上,即是太極拳套其原貌。當今所合稱「掤」、「捋」、「擠

」、「按」四式為「攬雀尾」,乃由陳長興先生所稱起,於其前,並

沒有人這麽稱過。太極拳套,乃太極拳其「主」,推手,即為太極拳

其「副」。人而能閑熟太極拳套各式中的「掤」、「捋」、「擠」、

「按」、「採」、「挒」、「肘」、「靠」、「進」、「退」、「顧

」、「盼」、「定」等十三勢,則當其拳套鍊到其人之身鬆沈得夠時

,太極勁,就必定會長出來。而讀者需銘記的是:原始的太極拳僅三

十八式,那是張三丰祖師從其做豆腐生意的實際人生,體驗出「掤」

、「捋」、「擠」、「按」、「採」、「挒」、「肘」、「靠」、「

-70-

進」、「退」、「顧」、「盼」、「定」等十三勢,纔成了拳式、拳

套的。而由於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深懂易經,於是,把「十三勢」,

加以易經內涵的解釋,纔導致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補述張三丰祖師

的「拳論」,成那樣內容的。然而,張三丰祖師,起先並沒把其「十

三勢三十八式」,稱做太極拳,是接受了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建議

後,纔這麽稱呼的,其先乃稱做綿拳。而「長拳」,則張松溪第三代

嫡傳嗣,由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往復須

有摺疊」句,而領悟了「十三勢」其「如長江大海」之「滔滔不絕」

,纔於補述張三丰祖師的「拳論」中,用起了「長拳」這個名稱。

上述典故,雖不直接有用於讀者鍊成太極拳,但,卻有用於讀者

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即使太極拳套中的諸式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式

的稱呼有所相異,那都不成問題。問題是:閑熟了太極拳套後的頭一

年,最好先別打不容易堅守「拳論」、「行功心解」其教誨諸式這一

點。

而打太極拳套,最好是摸黑著打,「摸黑著打」,即是:於夜晚

-71-

,在沒燈光之下打之意。這樣,纔容易做到沒有雜念。且最好能天天

不間斷地打;一次,最好又不要打到流汗,只出微汗程度,就停下來

休息,等不出汗了,纔再打。因此,起先,還是打愈短的拳套愈好,

這樣,纔容易遵守上述條件,因功夫乃由一點一滴積成的。俗語說:

「佛度有緣人。」,這,其實,對鍊太極拳之人來說,也一樣。一個

人,只要和太極拳有緣,則必定鍊得成。然而,「緣」這個東西,卻

除非其人本身去爭取、把握外,並無他途可循。這,就是成一藝、達

一道其嚴厲之點。

打太極拳套,要如何而得知自己在進步?有關這一點,可從兩方

面獲知:一是與人推手,則較不容易被推出;一是只在打太極拳套,

則平時的行走,就會覺得腳酸痛。而後者,則起先是雙腳從大腿而下

整隻腳酸痛,愈進步了,就愈僅酸痛愈下面部位。所以,真的鍊對了

太極拳套之人,由於其鬆沈,打了一次拳套就會覺得很吃力,尤其是

雙腳,總覺得支撐著千斤重之物般。因此,也纔會有「身輕體重」之

句傳下來。上述其對雙腳的感覺,就是「體重」的一種表現;而另一

-72-

種,則任人推也推不動的能耐。至於「身輕」,則由能感覺得出空氣

的阻力。此乃「身輕」,就相對地會覺得空氣重的緣故。而這,又是

:鄭曼青先生所以把打太極拳套,稱「陸地游泳」之因。「身輕」其

另一種表現,就是周身輕靈、行動敏捷。因此,打對了太極拳套而雙

腳會酸痛,簡單地說,那就是在「身輕體重」。且除了雙腳會酸痛外

,身體每逢到要更鬆,則其人就會覺得:全身的骨頭都要散般地整天

懶懶。這種現象,每次都會連續兩三天。當年,肇祺的同門中有人這

樣的,就會互道「恭喜!」。因為,這種現象,對真的愛太極拳之人

來說,是一件大喜事的緣故。試想:真的在鍊太極拳、真的愛太極拳

之人,誰不喜歡自己又更鬆了?不曉得當今在鍊太極拳之人,是否尚

存此感觸?

鬆,纔能聽勁,而能聽勁,纔會懂勁,而會懂勁,纔使得出接勁

。而從能聽勁到使得出接勁途中,所絕對必須學取的課程,就是「走

」、「化」。

-73-

第三章 黏連貼隨到堪打

-74-

太極拳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不僅不怕對方近身,且反而歡迎對

方近身。這在當今地球上的徒手武術而言,除了摔角、柔道、相撲、

擒拿等以摔對方或擒拿對方為主者外,可說很特殊。而這特殊中之特

殊,就是以正面對敵。而就是能以正面對敵、要以正面對敵,就有了

其他徒手武術所沒有的措施即功夫產生。這功夫,即是「黏連」與「

貼隨」。而要鍊成使得出「黏連」與「貼隨」,其方法,就是推手。

「推手」這兩個字,是楊班侯先生的時候用起的,其前都使用「

打手」二字。現在還在流傳的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所作「打手歌」其

「打手」,就是「推手」。這「打手歌」,相信鍊太極拳之人,都很

熟悉。然而,首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之「認真」,具「認清真傳」

的解釋,而其真傳就是:「掤不是擋!」,「捋不要捋到己身上!」

,「擠不是壓!」,「按很少按到被牽垮!」外,其餘五句,則除了

做字面上的解釋而外,就很少人像在解釋「認真」二字般地,對後輩

闡述其真諦了。其實,「打手歌」首句的「認真」,只要真的在守張

三豐祖師的「拳論」,以及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拳論」、「行功

-75-

心解」與歌訣之人,則即使把「認真」二字,僅以一般所說的「做事

很認真」其「認真」解釋,卻也不會影響到其太極拳的進步的。但,

二句「上下相隨人難進」的「人難進」,尤其是其「進」字,則若非

得到真傳,或悟性高得能悟透,則要明白其真諦,那很難!且推手此

事,卻也要由「人難進」三個字,纔能豁然貫通,而清楚其是否鍊錯

。因此,以「打手歌」的價值來說,二句的「上下相隨人難進」,對

鍊推手,乃最高。它,是無價之寶!而「上下相隨」四個字的解釋,

且構成了「人難進」其關鍵內容。於是,倘把二句「上下相隨人難進

」摸清楚,則像當今之人其推手上的許多毛病,相信也就不至於發生

了。那麽,「上下相隨」的「上下」,究竟指的是甚麽?手與腳嗎?

抑或只是手上下地在應對對方之謂?此乃由緊接二句的三句「任他巨

力來打吾」中,出現了「打」字,而可知二句的「進」字,並非「打

」即「推」等攻至之意。換句話說,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既然在三句

用「打」字,則二句的「進」,便不會是「打」即「推」等攻至之意

啦!尚且,他老人家又在張三丰祖師的「拳論」後,補述了「進、退

-76-

、顧、盼、定,」句,其這二字的「進」,說的,應該就是進步即整

個人前進之意,方纔正確。那麽,「上下相隨」,究竟是對方的手與

腳相隨呢?或我的手與腳相隨?抑或我相隨對方其或上或下之勢?這

,由首句的「掤捋擠按須認真」,而明白,即我相隨對方其或上或下

之勢。因為,掤捋擠按四式的連續運用,雙手之勢,當然就會或上或

下,對方的雙手會,我的雙手也會。此際,要緊的,就是必須做到「

人難進」。而「人難進」,即是說,對方原本可進,而要做到使他難

進。如此,則其所指的掤捋擠按即「掤捋擠按推手」,乃是「進步推

手」,而非「定步推手」或「活步推手」。關鍵,就在這裡。換句話

說,初期的太極拳推手,要鍊的重點,只在推掤捋擠按四式,且又是

進步推手。肇祺,所以特地寫出這一點,是要強調:太極拳的推手,

最重要的是「掤捋擠按進步推手」。如「左右掤定步推手」即「單手

定步推手」,則只堪供初鍊推手之人,使習慣於腰為軸的轉身法,及

前後雙腳的虛實轉變法罷了。這,不可長期鍊,更不可在鍊它時,推

發對方。因為,久鍊它,那隻在浪費時間,而推發對方,則又必出拙

-77-

力,有害無益!且像「掤捋擠按活步推手」,則都在我進彼退、彼進

我退,其一進一退,只像在跳交際舞,這,倘為鍊步法之靈活,則還

可以,若說是要鍊「聽勁」,則不可能!所以,還是遵守「打手歌」

,就勤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最為妥當,此乃肇祺的淺見。

其實,不僅太極拳而已,功夫這個東西,甚至人生百般,傳到愈

後世,則必變得愈複雜。以太極拳來說,單純的「十三勢三十八式」

,到了清朝中末期,就已變成了不知幾勢的百餘式;而「掤捋擠按定

、進步推手」,卻多出了「左右掤定步推手」、「合出定步推手」、

「簡化掤捋擠按定、進步推手」、「掤捋擠按活步推手」及「定步散

推手」了,且又有了鍊採挒肘靠的「大捋」。在這種實況下,於愈後

纔學太極拳之人,其功夫,是否就愈比前輩們好了呢?有的話,怎麽

會發生上述外國人在問鄭曼青先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事發生?

肇祺的肉耳,卻也曾聽過「一代不如一代」的有關太極拳之感慨呀!

加以從前的社會,又沒有當今的繁忙,所以,應該也較有時間鍊纔對

。試想:較有時間鍊,而要鍊的項目較少,與較沒時間鍊,但要鍊的

-78-

項目卻較多,這兩者相比較,究竟又是那一方容易鍊成?且這,又於

不論「太極拳,實在是前人傳授給後人的。」這一點來說的。倘以這

一點。則實在不曉得是否該比較啦!臺灣話裏的「那個人很會生話!

」其「生話」之意,就是:「增添話」、「製造話」。這種人,倘其

所生的話,對聽者有益無害,則還可以,倘有害無益,則等於造孽啦

!不久以前,肇祺聽到了一個消息,說鍊太極拳之人,有人在打整疊

的報紙或電話簿,以增添功力。這,真是天下奇聞!試想:張三丰祖

師活著的時代,那裏有報紙可打呢?又那裏會有電話簿?即使那報紙

、電話簿,只是在代表紙張,卻也不合適啊!因張三丰祖師活著之時

的一般人,要見到紙張,就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了,而若說鍊太極拳,

則需要先準備像當今的電話簿那麽厚之多的紙張,則又有幾個人學得

了太極拳呢?至於鍊太極拳而打豆腐,這個肇祺曉得。但,踏進了心

的世界後,肇祺明白張三丰祖師的一切了,由他老人家那一輩子,是

在做豆腐生意,因而說鍊太極拳的項目裏有打豆腐這麽一回事,則還

有點兒眉目,但卻也無此事實。而倘說是打報紙、電話簿,則真的不

-79-

曉得如何說起!若是陳清平先生所創的「搭手」,則很有益於氣斂入

骨,而楊露禪宗師所編的「摺疊手」,也很有益於會懂勁之人外,以

最有益於奠定初基而言,則還是勤鍊拳套為第一,而以時而鍊「掤捋

擠按進步推手」為第二,但憑鍊這兩者,也就很足夠其鬆沈與長勁啦

!鍊太極拳而自他都認為其功夫很好、功力很高之人,倘猶不鬆、不

沈而又沒有勁,則到頭來,也僅「枉費工夫貽嘆息」罷了!其實,功

夫這個東西,還是鍊得精好,鍊雜了,雖然有可能贏取博學之名,但

,那卻只是「名」而已,與功夫無關。肇祺曾經有緣逢過兩位鍊拳的

前輩,他倆都曾在大陸鍊過二、三十年的功夫,其中,一位是鍊太極

拳的,另一位是鍊其他之拳的。這兩位,肇祺是在不同場合,被不同

人士所介紹。而只有鍊太極拳那一位,指導了肇祺,和肇祺搭了三回

手。其所以會多搭上兩回,乃由於那位前輩,不相信其功夫僅如此而

已所致。但,當時,肇祺卻只是莫名其妙!另外一位前輩,則雖然介

紹給肇祺那位人士,很希望他能指導肇祺、和肇祺過招,然而,那位

前輩,卻激烈地退卻說:他是為了看病而來到那場合的。所以,結果

-80-

是肇祺無緣蒙其指導。當時,肇祺還太年輕故,真的很想試試。因此

,「從前在大陸,這位伯伯的拳的硬與快,是很有名的。」,這,介

紹給肇祺之時,那位人士的話,當年還時而會浮起肇祺心頭,而使肇

祺覺得遺憾過。肇祺,所以,在此提這兩件往事,目的只為了說一件

事:對太極拳的自信。千萬別因自己的徼幸或對方的謙讓,以至沒鍊

過多久的太極拳,就贏了鍊過數十載太極拳之人,而就以為太極拳太

淺。不值得一個人去鍊一輩子,而就對自己所鍊的太極拳,不感興趣

,於是,就去改鍊其他武功,這,就是對自己在鍊的太極拳,失去了

信心;這,又等是失去了自信。又有嚮往鍊太極拳以外的功夫之人其

名氣、功夫,而拋開自己在鍊的太極拳,而去學其他功夫之人,這,

也是對自己在鍊的太極拳失去了信心;這,也等於失去了其自信。這

,就是:一個人所以鍊功夫、所以鍊太極拳,會變成鍊雜的原因。為

了贏同門,為了贏別門,總之,皆為了贏人家,一個人倘具這種心,

則他必定會鍊雜。而鍊雜,則不精;不精,則不到!這,倘僅他個人

「不到」而已,即「鍊不到家」罷了,則還不至於影響大局,怕的是

-81-

因而看不起太極拳,而成導致焚毀太極拳之引火線,則他的罪,就太

大!其實,浩瀚無涯的中國文化,只能留得住其真傳,而又流得遠其

真傳,那也就堪慰了。做前輩們之後輩的我們這一代,若是要報前輩

們大恩,則藉當今科技,來仔細地研究它,之後,做去蕪存菁的工作

,那也是一個辦法呀!重要的是要做到:只可以減,不可以增;只可

以精,不可以雜;這樣,方纔正確。有關這一點,亦為時而使肇祺覺

得奇怪之事啦!試想:當今地球上,可以說比以往,更充塞著「專家

」,而其科目,又愈分愈細,如醫院內科,也早分成腸胃、心臟、肺

、血液、甲狀腺等部門了,在這種實況下,太極拳,怎麽就沒產生專

家,且又愈鍊愈雜、愈多了呢?而這,且使肇祺想到往世那大都的老

鋪,而比較起當今這臺北的老鋪,真的,感慨頗深!往世的老鋪,經

歷了幾代,賣的,還是只那數樣,而今的老鋪,卻已看不到它那三十

年前在賣的東西啦!難道,這也算進步?這樣纔算發展?其實,這,

只是人心不古的表現!肇祺,很不忍心太極拳也變成這樣!畢竟,餅

,還是從前的老鋪的香;拳,還是依拳論的前輩們的好!肇祺,總這

-82-

麽覺得。不曉得有人同感否?

關於「掤捋擠按進步推手」,張三丰祖師與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

兩位老人家的鍊法,是這樣的:一開始推,兩位面對面站的距離,乃

前腳板即右腳板,平行兩位其正向前胸心窩連線,而相距橫寬約二十

厘米,腳尖都向前。而兩位的後腳即左腳,則都與其前腳同寬於各自

肩幅,站開展步微彎。而手,則都使掤、捋、擠、按。張三丰祖師從

「掤式」開始,即左下臂「掤」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之雙手之「按」

,而右肘輕黏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左下臂,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

,則從「按」張三丰祖師的左下臂之「按式」開始。上述,乃當年張

三豐祖師與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要開始鍊推手而剛搭上手時的姿勢

,始終這樣,一直沒改變過。接著,單以手的變化來說,則「按」在

張三丰祖師左下臂的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雙手,就變為「擠式」「

擠」張三丰祖師之胸,而張三丰祖師的右肘,也就黏王宗岳第一代嫡

傳嗣的左肘,而變為「捋式」。接著,張三丰祖師就變其「捋式」為

「按式」,來「按」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右下臂,繼而轉「按」左

-83-

下臂,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就以其左下臂,「掤」張三丰祖師之

雙掌,而變為「掤式」。接著,張三丰祖師就變「按式」為「擠式」

,「擠」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之胸,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右肘,

就黏張三丰祖師的左肘,以變其「掤式」為「捋式」。接著,王宗岳

第一代嫡傳嗣,就變其「捋式」為「按式」「按」張三丰祖師的右下

臂,而張三丰祖師就以右下臂「掤」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之「按」,

繼而轉以左下臂黏接其「按」來雙手,而右肘且輕黏其左下臂,變為

「掤式」。如此地張三丰祖師輪流轉變「掤」、「捋」、「按」、「

擠」式,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則輪流轉變「按」、「擠」、「掤

」、「捋」式。而在這麽輪流轉變「掤」、「捋」、「按」、「擠」

四式之推之間,凡是在使出「按式」、「擠式」那一位,就必須於其

使出該二式的同時,進步,發勁,而另一位,就要在對方發勁時走化

其攻勢,來做到「上下相隨人難進」。其進步,就是:移身體重心於

後腳即左腳坐實後,把前腳即右腳提起,而以腳跟落地,腳尖向正前

方,前進約十厘米,接著就移身體重心於前腳踏實,而後腳,則隨後

-84-

提起,也向正前方前進約十厘米,而使整個腳板同時落著於地,腳尖

與原先同向,腿微彎,成開展步。而一方使出一次「按式」接「擠式

」,則不管使出「按式」時進步,接著使出「擠式」時又進步,抑或

使出「按式」接「擠式」,合計只進步一次,都數為做一次進步。當

年,張三丰祖師與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每鍊推手,就必做雙方各進步

八次,不多不少。以上,乃太極拳推手其原態。

其實,稱「打手」也好,「推手」也好,稱呼如何,與實際功夫

,應該沒關係。當年,張三丰祖師所以稱它為「打手」,乃基於兩個

理由:一是掤捋擠按四式,雙方的主要相接觸部位,都是手,所以,

就好像雙方都只用「手」在「對敵」,即用「手」在「打」,於是,

就稱「打手」;一是雙方都藉「手」來鍊聽勁,且藉「手」的相接觸

,來鍊身的走化,來鍊「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發勁,所以,就好像把鐵「打」

成器般地,鍊雙「手」成完全附隨於身體,不和身體脫節,而自作主

張地作其個別行動的狀況,所以,就稱它做「打手」了。而「推手」

-85-

,則楊班侯先生的時候纔說起,它,並非楊班侯先生所說出,而是當

時在鍊太極拳之人之間說出的。如「拉鋸式攬雀尾」之稱,也就在那

個時候流傳起的。當時,所以會使用起「推手」這稱呼,乃由於當時

很流行定步「打手」,而其鍊的狀態,又變得好像在推磨,於是,就

自然而然地把「打手」逐漸稱做「推手」了。倘要把「推手」這稱呼

加以解釋,則肇祺就取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十三勢歌」中的「仔

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其前句中的「推」字,而說:藉

二人做掤捋擠按式,來「推」測對方要攻來、我必須攻去的狀況,並

「推」斷我的走化、發動攻勢即發勁,是否合乎拳論真傳,來鍊成走

、化與發動攻勢即發勁之時,「手」能完全僅附隨身,而不另作主張

、不作其個別行動的功夫。這麽一來,把太極拳的「打手」稱做「推

手」,則亦無不可。然而,當今的太極拳推手,卻與原先的不僅有了

差異,變了內容、且加了項目,又稱慣了「推手」,所以,肇祺纔把

最原始的推手,稱做「掤捋擠按進步推手」。因為,「掤捋擠按定步

推手」,畢竟,只是為了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其準備步驟罷了。

-86-

那麽,有心太極拳之人,要如何藉「掤捋擠按進步推手」,來鍊

成「黏連」與「貼隨」之功夫?其訣竅,於「打手歌」中,張松溪第

三代嫡傳嗣,就早已顯示在末句的最後三字了。那就是「黏連貼隨不

丟頂」的「不丟頂」三個字。換句話說:要做到「黏連」與「貼隨」

,便必須遵守「不丟頂」的原則。「不丟頂」,即是「不丟」與「不

頂」兩件事其合稱。「不丟」,就是「我和對方相接觸的身體,即使

需要改變相接觸點,卻也不離開對方的身體。」之意;而「不頂」,

則「我和對方相接觸的身體部位,不頂住即不抗拒對方向我來之勢、

向我攻之力。」之意。就是要在這「不丟頂」原則下,人纔能做到「

黏連」與「貼隨」。那麽,甚麽是「黏連」?甚麽是「貼隨」?其差

別,又是如何?其答案如下。「黏連」,具兩種內容:一是攻,一是

守。攻,則在不離開、不改變即「黏」住對方和我接觸的身體部位其

狀況下,變換我的勢、式,來「連」續攻;守,則以另一隻手,來交

替接觸即「黏」住對方原先在接觸我其一隻手,而使對方那隻手,又

繼續即「連」續接觸後來換上的我的另一隻手,來走其攻來之勢。於

-87-

是,「黏連」就是:「黏」住對方身體的相同部位,來「連」續我或

對方之攻勢;而「貼隨」,則在密切「貼」住雙方相接觸部位狀況下

,依「隨」對方攻來之勢,而把身體重心由前腳即右腳移到後腳即左

腳坐實,而發動攻勢。這也就是:密切地「貼」住雙方身體相接觸部

位,來依「隨」對方攻勢啦!而「黏連」與「貼隨」其差別,即:㈠

「黏連」其黏的部位,對方不變,我則有所改變;「貼隨」的貼住部

位,則雙方都無所改變。㈡「黏連」乃連續雙方攻勢,「貼隨」則僅

依隨對方攻勢。

以太極拳套而言,打掤捋擠按四式的順序的掤、捋、擠、按,但

,以推手來說,使掤捋擠按四式的順序,則為掤、捋、按、擠。因此

,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其「打手歌」,乃以太極拳套的順序寫的。這

一點,但願讀者明白,不要因「打手歌」寫的是「掤捋擠按」,就錯

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

人而在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則要如何做到「上下相隨人難

進」呢?這,由上述而知對方進步,乃唯有在使出「按式」、「擠式

-88-

」時,而其時,即我使出「掤式」、「捋式」的時候。因此,倘能做

好「掤」勢與「捋」勢,則對方就必難於進步啦!那麽,要如何做好

「掤式」與「捋式」?那就是:要使對方「按」來的「按式」,失其

向我之勢。而要做到這樣,則要先做到:絕對不使增強對方「按」來

的「按式」其向我之勢。這,要如何做到?這,說,很簡單,然而,

要能做到,卻很難!那就是:不頂。其實,不頂此事!不僅推手時須

做好「掤式」纔需要,且連無論是在推手或在對敵,凡是一和對方搭

上手之際、之後,就都一定需要的功夫。鍊太極拳而不能做到不頂,

則他所鍊的,已不是太極拳了。因為,不能做到「不頂」,即等於在

做「頂」,而在做「頂」,則等於在熱烈接受對方的攻勢,而這,又

等於在歡迎對方的攻勢,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當然就更加全力

以赴地攻來啦!這,不就是在增強對方向我攻來之勢,更向我了嗎?

因此,推手時,要使對方,於其使出「按式」之際難於進步,則頭一

點,就是要做到:我使出的「掤式」,絕對「不頂」對方。第二點,

就是要撐身之形為球,而以腰為軸右轉做「走」,來使其勢的力道,

-89-

變成我的球面切線,消失於空氣中。而倘其「按」勢極猛即力道很大

,以至我使不出或使不好第二點,則接著就要依第三點。第三點,就

是以左手「黏連」對方之「按」勢,而以右肘內側「貼隨」對方之左

肘外側,以等待對方把「按式」變為」擠式」。以上三點,乃是做好

「掤式」的要訣。而也因此,真掤其口訣,纔會是:「掤不是擋!」

。此乃由於太極拳原有「十三勢」中,以「掤」勢,最為容易變成「

擋」的緣故;換句話說:「掤式」,最不容易做到不頂。而鍊「掤捋

擠按進步推手」時,對方於其「按式」之後,接著使出的,就是「擠

式」,於是,我就於「掤式」後,接著須使出「捋式」來。那麽,要

如何做好「捋式」呢?其頭一點,在前面已說明過,就是和要做好「

掤式」所需一樣地為「不頂」。而其第二點,就是身體重心,要從前

腳即右腳,轉移到後腳即左腳坐實,而於其同時,撐身之形為球,而

以腰為軸左轉身,且左手由背而掌地「黏連」對方「擠」來之「擠式

」右手,而我右手,則仍以右肘內側「貼隨」對方左肘外側,使對方

的「擠」勢,陷於我「捋」勢之坎陷之中。就是由於要以「捋」勢其

-90-

坎陷破對方的「擠式」的緣故,「捋」勢之口訣,纔為「捋不要捋到

己身上!」的。而倘其「擠」勢極猛即力道太大,以至我使不出或使

不好第二點,則接著要依第三點。但,第三點,卻要在未做完第二點

就做。第三點,就是變左手之「黏連」為「採」勢,來「採」其右腕

,而從「貼隨」之右肘發勁,改守為攻。如此,則當我如第二點所述

身體重心坐實後腳即左腳其時,對方就會跌向我左後方去。這,就是

「打手歌」裏所言的「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以上

,就是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時,要做到「上下相隨人難進」其要

訣。

前面已提過,「掤捋擠按定步推手」,無非只是「掤捋擠按進步

推手」其準備步驟罷了。然而,當今的太極拳推手中,卻已失傳了「

掤捋擠按進步推手」,而只剩下「掤捋擠按定步推手」!當年,肇祺

在鄭曼青先生之門鍊「掤捋擠按定步推手」時,由於肇祺被推、被發

的機會比誰都多故,沒特別感覺到怎麽樣,但,當肇祺在教弟子們時

,則每看到弟子們在鍊「掤捋擠按定步推手」,而推一陣子了,雙方

-91-

卻都還不在推對方、還不在發動攻勢,就會對他們說:「怎麽還不攻

!」了。當時,肇祺總覺得:怎麽會推一陣子了,還不攻,還攻不出

?肇祺當年所以總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等踏進心的世界後,就明白

了:太極拳的推手,原本就是「掤捋擠按進步推手」,其「定步推手

」,無非只是準備步驟而已,所以,當時,肇祺纔總會有那種感覺。

其實,當年張三丰祖師所創的,只是上述「掤捋擠按進步推手」罷了

。但,張三丰祖師與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兩位在鍊時,卻的確,也經

「掤捋擠按定步推手」過。所以,於前面,肇祺纔說,「掤捋擠按定

步推手」亦為張三丰祖師所創。雖然,當年,張三丰祖師與王宗岳第

一代嫡傳嗣,其鍊「掤捋擠按定步推手」的時間很短,事實上是只鍊

了三次而已,然而,做為後輩的今人,又怎麽能與創始者相比呢?因

此,肇祺以為:鍊推手,就先鍊「掤捋擠按定步推手」三個月,其後

纔專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但,這,要有個條件:一個禮拜,至

少也要鍊五次,而一次又至少鍊半個小時。

由於教太極拳之人,怕其弟子只學太極拳套會覺得無聊,所以,

-92-

往往就會邊教拳套、邊教起推手。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算不了錯,

然而,倘真要鍊成太極拳,則還是整套拳套會了,也天天不斷地打半

年以上了,纔鍊推手來得好。因為,一個人其全身肌肉與筋絡未開始

鬆,則即使和他推手的對方是他的老師,而也發他來使他的背部撞壁

,卻也不僅無補於他的肌肉與筋絡之鬆而已,有時,且反而會因其撞

壁而罹內傷的!此乃即使被其老師推、發,但,倘其為人之師者不具

太極勁,則絕對不可能使他獲取到鬆肌肉與筋絡之效之故。切記!然

而,倘其為人之師者具太極勁,則不要說會整套拳套後纔鍊推手啦!

在未鍊拳套之前,就鍊推手,來受其老師發他撞壁,則反而因其肌肉

與筋絡會鬆,而使他更容易鍊好拳套的。以上當然是以要鍊成太極拳

之人說的。倘只要鍊太極拳套來健身之人,就沒這一類問題啦!這樣

的人,則不要說鍊到整套拳套,其實,倘鍊得正確,則只鍊拳套的「

起勢」一式,就很夠、很夠的。在肇祺還在讀大學的時候,鄭曼青先

生對只為了健康來求教太極拳之人,就是這麽地僅教他「起勢」一式

-93-

在這裡,附帶地說明,於前面兩處提到的「坎陷」。由於張三丰

祖師雖識字能文,但,畢竟是一位做豆腐來賣之人,所以,沒認識到

:對一般人來說是深奧的易經。然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卻深懂

易經。太極拳的「捋」勢,具易經「坎陷」之效,就是王宗岳第一代

嫡傳嗣說出的。然而,當今之人,卻已無法看到北宋早期之人,所看

到的易經了。此乃當今之人,所能看到的易經,已被北宋興起的理學

,混濁了所致。易經的原始,乃是伏羲所畫的六十三卦,及其卦辭。

但,到了所謂「春秋」,就被加上了一卦,而成了六十四卦!其被加

的一卦,是「既濟」。這,只要是懂神理之人,則一看就明白,因為

,大宇宙,乃生生不息永恆地向更美好之域邁進著,於是,絕對沒有

「既濟」其現象存在!即使有,那也僅是對其途中的一齣而言罷了;

但,其一齣的「既濟」即「果」,其實,也就是其下一齣的「因」,

那怎麽會始終是「果」?大宇宙間的萬生萬象,並無「果」僅止於「

果」其現象存在!伏羲所畫的六十三卦,是在顯現大宇宙萬生萬象,

它,絕對沒那麽低級!易經,就是被胡亂地加上了「既濟」一卦,春

-94-

秋而後,纔逐漸地流落於三教九流之中的。而到了北宋,纔澈底地變

成了:專被用在否定人的尊嚴,而引人入「依他力」的算命工具啦!

可悲!雖然,伏羲本人,也教人晨起後信手翻一卦看看,來謹慎自己

的今天,來對自己的人生中的今天充滿自信,但,那是在促人活得更

積極,絕對不是像北宋而後那「依他力」之消極!「差之毫釐,失之

千里!」,就是此之謂啦!

話又說回來,太極拳「捋」勢的「坎陷」其「坎」,就是當今的

易經第二十九卦的「習坎」所示現象。但,「習坎」卦,伏羲卻排在

其六十三卦的第五十卦。而伏羲對此卦的說明乃:「習坎,有孚,維

心亨,行有尚。」,其意,就是:「危險重重,要更加有信心,持心

想得通、看得開,行為要更加合乎道理。」。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

就是因伏羲對「習坎」卦的這麽解釋,纔把「捋」勢稱「坎陷」的。

此乃由於其頭一句「習坎」,像是在指對方所處其逢我「捋」勢的狀

態;而其二、三、四句,則像在提醒、鼓勵我應具的心身態度所致。

雖這樣,但,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對「捋」而外的其餘十二勢,卻

-95-

沒再使用到易經的卦。用八卦五行說太極十三勢的,乃張松溪第三代

嫡傳嗣。這,由他老人家補述張三丰祖師的「拳論」而可知。關於這

一點,肇祺以為:要把太極拳和易經之卦或陰陽學家所專門的五行拉

上關係,則頂多也像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般地,只使用「坎陷」,來

說「捋」勢就夠。因太極拳,畢竟是實際功夫!要把它說得高深,不

如更平民化、大眾化它,來使更多之人,享其體用之益,而健身,而

強國,這樣,豈不是更好?是的!應該是的!

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其「打手歌」的三、四句:「任他巨力來打

吾,牽動四兩撥千斤;」,就是一個人由鍊成了「掤捋擠按進步推手

」,而有了太極勁可發,其在對敵時,用「捋」勢、「捋式」制敵的

表現。然而,當一個人不具太極勁而用「捋式」來對敵,則反而像在

置己身於「坎陷」之中般!因此,有心鍊太極拳而不僅為了健身之人

,則至少也要鍊成能聽勁纔行。為甚麽?因為,能聽勁,則能做到「

黏連貼隨」,而能「黏連貼隨」,則對方的身體的至少一隻手其某部

位,被我「黏連貼隨」著,而其身體的重心所在,又由該部位而被我

-96-

聽住著,則等於其整個人都被我控制住了,這樣,他又能如何地攻我

?所以,當一個人鍊太極拳到能聽勁,而又能做到「黏連貼隨」,接

著,其能聽勁,就能聽出對方身體的重心所在。到此程度,則對方只

要和我搭上手,其身體就完全被我控制住。人而能聽勁即能聽,而其

聽,又已到聽得出對方的身體重心所在的程度,則於其間,卻必須經

過做得出「黏連貼隨」的階段。而太極拳的康莊大道,即展現在通過

了「黏連貼隨」階段之後!

-97-

第四章 一路鬆沈迎勁來

-98-

一個人,花了數十年時光,費了大半輩子心血,來鍊太極拳,卻

沒有太極勁,而一和人家搭上手,使出的還是九牛拙力,卻能揚名,

卻佔得了高高的一席,而還沾沾自喜,而桃李滿門,而冷落那王宗岳

第一代嫡傳嗣留下的「十三勢歌」其最後一句:「枉費工夫貽嘆息」

,則世界上像這麽可憐之人,究竟有幾人?而倘其人,拜的又是名師

,學的又是真傳,則其可憐度,何至於前者的千倍、萬倍!

人而學太極拳,怎麽會落到這種地步?其理由只有一個:喜歡發

人家,都要表現高人一等!於是,違背了太極拳的「彼不動,己不動

,」那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教誨所致。

人而要爭,就「與天爭氣」、「與地爭力」去罷!「與人」,則要「

爭」的,應該是「柔」啊!尤其是在需要「以柔克剛」的太極拳的世

界裏。當年,鄭曼青先生教肇祺的,就是這樣啊!在臺灣,鄭曼青先

生的門下,應該不少纔對啦!難道肇祺而外,就沒有人得到這教誨?

抑或得而不做、不去實踐?倘這樣,則怎麽對得起鄭曼青先生在天之

靈?然而,話又說回來,太極拳卻實在很難!肇祺也教過弟子,而肇

-99-

祺的弟子,有的,也早當起了老師,在教他的太極拳,有的,卻在當

臺灣地區的太極拳的教練的教練,但,於肇祺眼中,他們卻是也還沒

有太極勁!而所以會這樣,乃皆因為不願長僅做弟子,且愛的又是名

利權勢,而不是太極拳!

肇祺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曾問過鄭曼青先生,其享譽「永嘉五絕

」的詩、書、畫、中醫、太極拳五樣,是那一樣最難?當時,鄭曼青

先生,很嚴肅地回答:「當然是太極拳!」。而肇祺,當時,也覺得

:是這樣。難!太極拳確實很難!然而,人,卻不該因其難,就入歧

途!倘如此,則豈非應了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本是舍己從人,多

誤舍近求遠,」之「多誤舍近求遠」那一句警惕?是的!而這,卻不

該!因其甘心舍「近」求「遠」。

那麽,甚麽是「近」?甚麽是「遠」?「近」,近在眼前;「遠

」,遠在天邊!眼前,有甚麽?眼前有: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論」

,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與「十

三勢歌」。及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的「打手歌」。天邊,有甚麽?誰

-100-

曉得?又管他有甚麽,反正,那,都和太極拳拉不上關係!君不聞:

「近」,乃「勁」的諧音?只要鍊的太極拳,都合乎在眼前這麽「近

」的「拳論」、「行功心解」、「十三勢歌」、「打手歌」,而鍊出

太極「勁」不就好?這樣,就絕對不至於「枉費工夫貽嘆息」了呀!

人體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徧佈於體表,而體表的皮膚,由於

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機能,而使人有了觸覺。此乃一個正常人,

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所具機能。然而,當人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的機能減退了、消失了,則其徧佈到體表的觸覺,就會發生變化。這

變化,乃由遲鈍到完全沒有感覺。另一方面,人的這種觸覺,卻也會

超越正常人所具地敏銳化。而這種敏銳感覺,乃由於其為超越了正常

人所具故,其人所感覺到的內容,也就超越了一般人的觸覺範疇。舉

一例說,則這種超越了一般人所具觸覺的敏銳,並非一般人摸起來覺

得粗糙的某物外表,他摸起來,就會覺得更粗糙,而是一般人摸起來

還不覺得粗糙的,他一摸,就會覺得粗糙。簡單地說,這種敏銳觸覺

,就是一般人感覺不出的,他感覺得出。

-101-

其實,人體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一受到刺激,一和不習慣於

其人身體的體外之物接觸,其人就會有所反應,或其身體就會有所反

應。然而,無論是其人有所反應,或其身體有所反應,這種人體神經

細胞組織、系統的機能,都要和人其表面意識即心連繫上,纔會使人

感覺得出。這由剛死之人,其身體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不一定都

已死,但對加在其身體的刺激,他卻沒感覺,或因開刀前的麻醉,而

使其人不感覺到開刀措施加在其身體的刺激,而得知。因為,這兩者

,其身體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受刺激,或接觸到不習慣於其人身體

的體外之物,都已無能把其刺激的感受之電波,傳遞到其表面意識,

去使他感覺得出了,即已無能和其表面意識連繫上了。其原因,乃:

前者,則其肉身與其人永恆之身體的光子體間之靈子線即輸送生命能

之線已斷,所以,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即使能傳遞其刺激的感受

之電波,卻也已傳遞不到其表面意識,來使他感覺出;後者,則其肉

身的部分或全部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因被藥物麻醉,而失去傳遞刺

激的感受之電波其機能,所以,其表面意識就收不到其電波,因而他

-102-

也就感覺不到。

未曾赤腳常走在鋪小石頭之路過之人,一走上,就很不自在,因

為,腳底會刺痛;但,常走這種路之人,一走上,還是很自在,因為

,習慣了,已沒有異常的感覺。然而,這,並非前者的神經細胞組織

、系統較敏銳,也不是後者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較遲鈍。這,乃因

前者其腳底的皮膚還正常,後者其腳底的皮膚,則已增厚甚至角化。

而這,若有機會看到常赤著腳的農夫的腳底,就會明白:很厚,有裂

痕。由此事實可知:常赤著腳走路之人,並非其體表的觸覺遲鈍,而

是其體表的皮膚增厚、角化,以至像沒常赤著腳走路之人,穿著鞋走

路般地,地面上的小石頭,不至於刺激到其腳底的神經細胞組織、系

統,因而其人也就不感覺出其事了。像這種因皮膚的增厚、角化,以

至其體表所受刺激,就因隔一層增厚、角化的皮膚,而使其人的神經

細胞組織、系統不至於受到刺激,因而其人就不覺得痛之現象,其實

,也等於是其體表的觸覺遲鈍化。但,這種現象,並非其身體的神經

細胞組織、系統的機能減退所導致。這種現象,卻被鍊外家功夫之人

-103-

,儘量地在利用。如打、踢磚、瓦、沙包等,那,無非也只是使其該

部位的皮膚增厚、角化,來減退、消失該部位的觸覺罷了!然而,人

的身體,卻除了神經細胞外,都會新陳代謝,且其大部分,又經歷四

十八小時,就會新陳代謝。因而其所增厚、角化的皮膚,當其人不常

鍊、不鍊該功夫了,則遲早一定會脫落。而等脫落了,也就等於其體

表該部位的觸覺又恢復了,這樣,則他再打、踢磚、瓦、沙包等,就

又會覺得痛。人,為甚麽需要這麽虐待自己?若是為了傷敵,不是手

拿刀子、腳穿可傷人之鞋就好?或單純地只拿手槍更方便?鍊功夫,

應該是以強身為主纔對啊!當然,亦可防身啦!但,防身,又何須使

對方受傷、致死?這麽做,國法也不允許啊!鍊拳、鍊功夫的目的,

無論如何,應該是為了強身、防身,且必以強身為主!所以,倘鍊拳

、鍊功夫而必傷身體到使皮膚增厚、角化,來遮蓋其神經細胞,以獲

減弱、消失痛覺、觸覺之效果,以遂傷人、致死人之目的,則這種拳

、這種功夫,不就等於傷人、殺人的武器?這一點,有心、有志於武

功之人,應該會想到纔是。武功,大到可以增強國威、捍衛國土,不

-104-

錯!但,不可落魄到擾亂社會、欺凌良民!此乃肇祺的淺見。

話又說回來,當一個人其歲數愈多,其身體愈進入老況,則不僅

其視覺、聽覺、觸覺等會愈遲鈍下去而已,且連其行為、動作,也會

愈不靈活起來。但,在這種實況下,其頭痛、牙齒痛、骨節痛等痛覺

,卻與其未老前一樣,都會使他覺得痛,並沒有使覺得比較不痛。這

麽說來,就好像有點兒矛盾了?在視覺、聽覺、觸覺愈遲鈍,而行為

、動作也愈不靈活的狀況下,怎麽只有痛覺仍舊呢?即使視覺、聽覺

減弱了的眼睛、耳朵患了角膜炎、中耳炎,卻也仍然覺得很痛啊!怎

麽會這樣?若說是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機能減退,則怎麽痛覺不

減退?怎麽唯有使其人感覺痛其刺激的感受之電波,神經細胞組織、

系統就仍然會殷勤地把它傳遞到表面意識去,而看到的、聽到的內容

,就不大情願、不願傳遞?一樣是傳遞啊!是有其選擇性嗎?不是的

,並不具選擇性。人體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機能,除神經細胞組織

、系統受了傷外,乃是不減退、不消失其機能的,是接觸到神經細胞

組織、系統的人體其他組織,影響了其傳遞刺激的感受之電波的機能

-105-

罷了。而由於使人覺得痛的異常刺激感受之電波特別強,所以,其傳

遞,纔不至於受到其影響。那麽,人老了,其身體接觸到神經細胞組

織、系統的組織,怎麽就會影響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傳遞刺激的感

受之電波呢?這答案,很簡單,因它壓到了神經細胞組織、系統。也

因此,人到老,纔會這裡痛、那裏痛的!這就是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被壓住所導致現象。而會變成壓到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乃以隨意

肌與筋絡為主;而隨意肌與筋絡,所以會變成壓到神經細胞,是因前

者萎縮、後者緊縮所致。如此,則或有人會問:肌肉萎縮,則其與神

經細胞接觸的空間,不久更大了?其實,那不會!會那樣,則一個人

瘦了,不就骨頭與肌肉之間變成了中空?而胖了呢?骨頭不就會被肌

肉擠碎了?不會有這種事罷?肌肉的萎縮,乃成皮包骨狀態的啊!不

然,老人,其臉怎麽會有皺紋?其全身的皮膚怎麽會鬆鬆的?

太極拳,就是供人鍊成:人體其接觸到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組

織,不僅不至於影響神經細胞對任何刺激的感受之電波的傳遞,且還

要使它變成有利於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傳遞,而使神經細胞組織、

-106-

系統其傳遞機能,顯出比正常狀態的人體,更加清皙、俐落的狀態,

來使其人的觸覺,敏銳到其人必感覺得出,其所接觸存在於其體表之

外之人的身體,將顯現不利於己的狀況,且又必能制勝他,其強身、

防身的功夫。

所以,太極拳,纔要鬆,纔要沈!鬆的是:隨意肌與筋絡;沈的

是:氣與身體其重心所在。然而,要先鬆;隨意肌要鬆,筋絡要鬆!

鍊的人,於打拳套時,於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時,要時時注意到

這一點,這樣,纔在配合太極拳的功效,纔能加速鍊太極拳見效。

人的肉體的能,附著在人的光子體其膜外層。而人的表面意識,

附著在其光子體膜內層。此乃由於人在睡眠時,其光子體必須留下光

子體膜,而離開肉體的緣故。而人體的各組織、器官的細胞,乃唯有

神經細胞,所傳遞的正常與異常一切刺激的感受之電波,纔直接和表

面意識連繫上。而人的肉體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乃除了傳遞上述

電波外,還成為肉體中的「氫離子」其運行路線。這「氫離子」,即

是:人的肉體活力的根源「三磷酸阿烈諾新(ATP即adenosine tri-

-107-

phosphate)」其重要基因。人服用了抗生素,會覺得身體懶懶,乃由

於抗生素會破壞體內的「三磷酸阿烈諾新」所致。而人,即使沒有食

物可攝所需養分,但,倘有水,就能多活一段時間的原因,就是賴水

中的「氫離子」,來一方面多合成「三磷酸阿烈諾新」,一方面多挾

「根本生命能(透拉E)」,徧佈於全身細胞,來延其命的緣故。所

謂「根本生命能」,就是:存在於人其表面意識中,而輸經其光子體

,輸到其光子體膜,以維持肉身人其肉體,得以呈肉身人之活的生命

能。此際,「根本生命能」攜手「氫離子」其能即「氫離子能」運行

的路線,即是神經細胞組織、系統。而由於「根本生命能」之質比「

氫離子能」之質次元高,所以,從人其表面意識輸入其光子體膜的「

根本生命能」,就滲入「氫離子能」之中,而循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運行。這帶「根本生命能」的「氫離子能」即「帶根本生命能氫離子

能」,即是太極拳所說的「氣」;而這,應該也就是:中國功夫的氣

功,所說的「氣」。

說到氣,就必須說丹田。鄭曼青先生所說的臍下一寸三分其丹田

-108-

部位,也就是人體「腹膜神經叢」的核心位置。「腹膜神經叢」,又

稱「太陽神經叢」。而所以稱它為「核心」,乃因其部位是:人體全

身,最有可能蓄集「帶根本生命能氫離子能」,即最有可能蓄集氣的

緣故。丹田的正確位置,凡是現象界人即人間世人,都是在其臍下二

·六厘米到四·一厘米之間的腹膜上下前後左右那小範圍。但,由於

它是四次元以上之世界之存在故,須憑人自身的感知,纔能明白其存

在罷了。丹田其所以凡是肉身人,就都在其臍下二·六厘米到四·一

厘米之間之因,乃:肉身人的表面意識與光子體膜、光子體與光子體

膜、光子體與其守護靈、指導靈等之間,連繫著的合計八條靈子線系

統中的「留返靈子線系統」,繫其光子體之部位「朗緒」,即為其肉

體的臍,而「續生靈子線系統」,繫其光子體膜之部位「源關」,即

為其肉體的臍下四·四厘米,因而丹田就必須在其間,且由於肉身人

必須睡眠即光子體必須離開肉體,所以,丹田的部位,也就必需在:

離「朗緒」部位的臍較長,離「源關」部位的臍下四·四厘米較短的

距離。上舉「留返靈子線系統」,乃連繫現象界人的光子體與其魂的

-109-

兄弟即守護靈之間的靈子線系統,而「續生靈子線系統」,則連繫現

象界人的表面意識與光子體膜之間的靈子線系統,而這兩條靈子線系

統,乃皆於其人睡眠中,纔具作用。很多鍊氣功之人,所以會鍊得走

火入魔的根本原因,就是把丹田認做了實腹即肉體腹部的肌肉、內臟

,而又搞錯了其位置。慎之,慎之!

丹田而外,與太極拳具密切關係的人體部位,有:延髓、頭頂、

心窩、會陰、匡脊、夾脊、湧泉與勞宮。而因湧泉與勞宮,雙腳與雙

手皆各具一,於是,再加上丹田,則與太極拳關係密切的人體部位,

即有延髓、頭頂、心窩、丹田、會陰、匡脊、夾脊、湧泉與勞宮等十

一個部位。延髓,乃人其光子體「命穴」部位,又是肉體所以能活的

神經系統總樞紐,而盡其有生,都與其守護靈的「命穴」連繫著故,

可善持以增強其為神經系統總樞紐之力,且其外部又具枕骨;頭頂,

乃人其光子體「直閘」部位,且是肉體大腦組織的上部,而當其人睡

眠時,連繫光子體「直閘」與光子體膜「記痕」之間的「通灌靈子線

系統」,就發生作用,且因光子體膜其「記痕」部位,是肉體延髓部

-110-

位故,關係到延髓的影響全身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心窩,乃人其光

子體「心窩圈」部位,當人清醒時,從其表面意識輸出的「根本生命

能」,就是先運到這裡,而後分佈於光子體,再到光子體膜,來養肉

體;丹田,乃人其光子體「朗源」部位,又是肉體「太陽神經叢」部

位,且是人體唯一有可能蓄集、調遣氣之處;會陰,乃人其光子體「

定底」部位,當其人睡眠時,連繫光子體「定底」與光子體膜「舒絡

」之間的「慣駐靈子線系統」,就起作用,且因光子體膜其「舒絡」

部位,是肉體匡脊即脊椎骨從上算起第十六節部位故,蓄集於丹田之

氣,就唯有經這部位,纔有可能從尾閭進入脊椎骨中,來通過匡脊而

向上運行;匡脊,乃人其光子體膜「舒絡」部位,它,就是人體脊椎

骨從上算起第十六節部位,而其作用,則已述於前;夾脊,乃人其光

子體膜「貼皿」部位,是人體脊椎骨從上算起第十二節部位,亦為王

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中,「力由脊發」其「脊」

部位;湧泉,乃人其光子體「豎臺」部位,即肉體雙腳板中央部位,

是轉換氣為勁的變能站;勞宮,乃人其光子體「流光」部位,即肉體

-111-

雙手掌中央部位,是向別人輸出大量的氣或勁其一固定前站。

由以上所述而可知:㈠一個人其表面意識的「根本生命能」,當

其人清醒時,乃先輸到光子體「心窩圈」,而光子體「心窩圈」,是

在肉體心窩部位。因此,一個人的肉體,倘能促使其光子體「心窩圈

」,得以受納更多從表面意識輸出是「根本生命能」,則經光子體膜

,為了徧佈肉體,而運行在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帶根本生命能氫

離子能」即氣,就會更多。此乃太極拳,所以必須含胸之因。因為,

含胸的效果之一,就是能使人的光子體「心窩圈」,多受納「根本生

命能」。㈡一個人盡其有生,其延髓部位都與光子體「命穴」、守護

靈「命穴」連繫著,而其頭頂,於其人睡眠時,又關係著肉體延髓,

且頭頂本身,就關係著大腦神經細胞,所以,倘能持延髓、頭頂部位

於最善狀況,則必能改善全身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其機能。此乃太

極拳所以必須頂頭懸的理由。因為,頂頭懸的狀態,最使延髓寬適,

而又最能與守護靈的「命穴」連繫上。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或因感

悟到後者,纔寫「虛靈頂勁」四字罷?㈢由於人其光子體膜「舒絡」

-112-

與光子體「定底」間存有「慣駐靈子線系統」,所以,人其清醒時刻

,猶必受其睡眠時的此靈子線系統的作用之影響,而具由光子體「定

底」部位向光子體膜「舒絡」部位運行的餘韻,這,以肉體部位來說

,就是自會陰向匡脊。這樣,由丹田而沈於會陰之氣,纔有從尾閭進

入脊椎骨中,經匡脊而向上運行之可能。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十

三勢歌」中的「尾閭中正神貫頂」其「尾閭中正」四個字,即是要使

這可能性,變成事實的要訣。而要使尾閭即脊椎骨下端的尾骨下端,

能順利地使氣進入脊椎骨中,纔顯出了太極拳套「倒攆猴」一式其價

值之高。因為,多打「倒攆猴式」,則人的尾閭會開。㈣由於湧泉,

能轉變氣為勁,所以,為了使蓄集於丹田而沈到了會陰之氣,能順利

地下到湧泉,且又能夠把氣變為勁,太極拳纔以雙腳的雙重為大病,

而務必虛實分明,來獲此效果。

以上,乃由上述密切關係著太極拳的十一個人體部位之說明,能

直接解釋得使讀者明白者,簡扼地加以解釋了。肇祺寫的東西,不僅

是肇祺本人的體驗而已,且又皆為大宇宙間的事實。太極拳,絕非玄

-113-

的東西,也不該以空洞的形而上說法,來解釋它。人就是本身不具切

實體驗,纔會把一樣東西、一件事情說得玄、解釋得玄的!然而,太

極拳的內涵,卻也的的確確關係到人的五官所不能感知到的內容故,

肇祺也就如實地寫了它。因而關係到他次元世界內涵所用詞句,若非

看過有關神理方面的拙著之人,則或會不很明白,但,這樣,卻也沒

甚麽關係,因為,要緊的,還是鍊對太極拳此件事,只是能澈底地明

白一事其來龍去脈,則人就不至於墮入迷信之中,而走火,而入魔,

而連「枉費工夫貽嘆息」的機會也沒有地,變成一個魔子魔孫,一直

亂鍊,甚至變成一個魔王,絕對不服罷了!

鍊太極拳而要鬆隨意肌與筋絡,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全身無僵

處與不出拙力。鍊太極拳套時,身體的某一部位會僵,那一定是姿勢

不正確;而其所以會導致姿勢不正確的原因,就是沒做到前面所述內

容。於是,倘能澈底做到前面所述內容,則其身體會僵之事,就必定

會解決。而鍊「掤捋擠按進步推手」時身體會僵,那一定是走時不以

腰為軸而走窮,或沒做到不頂而頂了對方之勢,或雙腳患了雙重大病

-114-

,或前腳膝超前過其大拇趾與第二趾口緣,或按時雙肘超前過前腳膝

前緣等所致。而其所以會導致此等原因,亦為沒做到前面所述內容;

所以,倘能做到,則其身體會僵之事,也就會解決。然而,不出拙力

,則要如何解決?其實,一個人其拙力,乃「出」纔會產生的。其人

不出力,則怎麽會有力?要搬東西而不出力怎麽搬?拔河也一樣啊!

不出力,怎麽能把繩子拉過來我方這邊而獲勝?由此可知:拙力這個

東西,只要其人不想「出」、不「出」,則不出拙力此事,就必能做

到的。但,這,說容易,做則難!在打拳套時,好強、好勝之心一動

,就不得機得勢也發,沒有勁也發,那怎麽能不出拙力?而於其日常

生活中,則更難!該做嘛!不得不做嘛!就這麽天天都在出拙力地過

其日子。這,怎麽能使其「生活太極化」?因「生活太極化」的初步

作為,就是不出拙力啊!其實,這都不成問題的,只要一個人能藉鍊

太極拳,而把其拙力捨盡,則這怎麽會成問題?這麽一說,或許就有

人會問:把拙力捨盡,不就變成一個廢人?答案是:不會!因為,太

-115-

極拳所說的捨盡拙力,並非一般所知那種內容的。太極拳所云捨拙力

,乃具下列四個內容,亦為四個步驟:

㈠鬆慣隨意肌與筋絡,以使出拙力時不容易緊縮,以使入老境後

不至於萎縮、緊縮。隨意肌,就是人體中能隨其人之意緊縮的肌肉;

筋絡,就是人體中如靱帶、腱等連結肌肉和骨骼的結締組織。

㈡藉慣了「含胸」、「頂頭懸」與「尾閭中正」等三項關鍵要訣

,來使氣充沛,使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的機能提高其力,以至使氣能

沈丹田而降到會陰,之後,或再沈降到湧泉,或入尾閭而上匡脊、夾

脊、延髓等部位。

㈢藉慣了不患雙腳雙重大病,且雙腳其虛實變轉,亦為靈活、分

明,以使沈降到會陰之氣,再降到虛腳湧泉。

㈣由前三項,而全身隨意肌與筋絡都已鬆,氣與肉體重心所在,

也都已沈到湧泉,所以,於一般所謂出力之際,就藉物理學上槓桿原

理,以實腳其腳板為支點,以實腳腳板到須出力之手即力點間的身體

做槓桿,這樣去搬東西、拿較重之物,則於其日常生活中的出力此事

-116-

,就不出拙力也做得出來啦!這個時候,其隨意肌與筋絡,倘會緊縮

,則也僅是要搬、要拿之物其重量,懸於其身所致者罷了,並非由於

其人在出拙力了。

就經以上四項內容、步驟,鍊太極拳到了鬆沈之人,乃即使於其日常

生活中須出拙力的差事,卻也已不至於出拙力的。所以,人,絕對不

必擔心:因鍊太極拳而不能出拙力、出不了拙力,因而其人就變成一

個廢人之事啦!

鍊太極拳而鬆沈到湧泉,則湧泉所具變能機能,就會起作用。說

此之前,先說明太極拳之言:氣會從腳底而入土三分一事。鍊太極拳

之人的氣,真的會入土三分?是的,感覺是這樣!且不僅這樣,因肇

祺所感覺到的,乃入土更深。然而,其事實,卻並非氣由腳底湧泉部

位入土,而是氣與光子體,乃皆為稱「混聚界」之四次元世界的存在

,且氣沈到肉體湧泉部位,又就是氣沈到光子體「豎臺」部位,所以

,其「物」與「能」的世界的差異,再加上肉身人本身乃存在於「物

」的三次元世界這邊故,纔致使肉身人所感覺到的「能」的存在,總

-117-

如隔一段較長距離的。但,此乃以一般人,而又僅依其感覺說的。若

以一個心即表面意識中我執較少甚至無我執之人而言,則由於其光子

體必比肉體大,又因其氣沈到湧泉即為沈到「豎臺」,因而他就覺得

:其氣沈到湧泉而入土多深啦!此際,他感覺到的入土深度,必會比

其光子體「豎臺」部位更深。

那麽,鍊太極拳而鬆沈到湧泉部位之人,其湧泉的變能機能,會

起甚麽作用呢?那就是:把「氣」變成「勁」。「氣」,乃「帶根本

生命能氫離子能」,這,已在前面述說過;而「勁」,則「氣」其「

氫離子能」所帶「根本生命能」,自其「氫離子能」脫出,而化分為

較低次元世界之質之能。人其表面意識所存有的「根本生命能」之質

,乃同於十八次元世界「天日界」其構成生命能;而化分成「勁」之

能之質,即為同於八次元世界「透穿界」其構成生命能。「能」,無

論其質屬於或同於何次元世界構成生命能,其實,一概皆為生命能。

而肉身人所存在的這個三次元世界的構成生命能,則無非因當今現象

界科學,尚未進步到明白其為生命能,因而只稱它做「能」罷了。這

-118-

裏,附帶簡釋「混聚界」與生命能。「混聚界」,乃最接近肉身人所

存在此三次元世界「現象界」之四次元世界,它,也就是三次元世界

「現象界」其「能」即「生命能」存在的世界。「混聚界」的特徵,

即是:大宇宙間,從五次元到三十二次元諸世界的任何構成生命能其

個體即「生命個體」,都能在不改變其生命能之質的狀況下,可存在

的世界。而大宇宙間諸次元世界的構成生命能,又是愈高次元世界者

其粒子愈小故,纔得以滲入比它較低次元世界之構成生命能其粒子中

;尚且,也唯有愈高次元世界的構成生命能,纔能化分為比他較低次

元世界之構成生命能。所以,其質同於十八次元世界「天日界」其構

成生命能之肉身人「根本生命能」,纔能滲入四次元世界「混聚界」

其構成生命能的「氫離子能」之中,成「帶根本生命能氫離子能」即

「氣」,而從「帶根本生命能氫離子能」即「氣」脫出的其質同於十

八次元世界「天日界」其構成生命能之「根本生命能」,也纔能化分

成其質同於八次元世界「透穿界」其構成生命能成為「勁」,而「根

本生命能」與「勁」兩者,且纔能與「氫離子能」,同存在於四次元

-119-

世界「混聚界」其生命個體的肉身人光子體或光子體膜之中。

話又說回來,人其湧泉部位,就是一個具把「氣」轉變成「勁」

這種機能之站。但,湧泉部位,要如何纔能使其機能起作用呢?此乃

:鍊太極拳,所以須以一隻腳支撐其大部分體重,且從一隻腳轉換其

重心到另一隻腳時,需要清清楚楚地分明其虛實的原因所在。因為,

唯有這麽做,人其一隻腳,纔能適當地「虛」,而另一隻腳,也纔能

適當地「實」,於必須雙腳都著地站著或動著的狀況下。人而鍊太極

拳到氣能沈丹田、蓄集於丹田而又能沈到會陰,則其後就又會從會陰

沈到雙腳湧泉去,於腳呈「虛」狀態時。而當氣慣於沈到湧泉,則以

湧泉為核心地,整個腳底,會逐漸彌充氣。而當雙腳的整個腳底,都

彌充了氣,則湧泉部位的變能機能,就會於其「實」腳起作用,而把

彌充於該腳整個腳底的氣,邊轉變為勁,邊經存在於骨骼與骨骼之間

即骨節的結締組織即筋絡,滲入骨骼之中,而一枝一枝、一節一節,

向趾、向脛,而逐漸向上升到股骨上端,而滲入骨盤、薦骨、尾骨、

脊椎、頭蓋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掌骨等之中,這現象,

-120-

即是「長勁」。鍊太極拳之人的勁,就是這麽生、這麽長的。

原是徧佈全身人體的氣,其上身的,能沈到丹田,而蓄集於丹田

,這蓄集於丹田之氣,纔是太極拳的體用所需之氣。而這種氣,沈會

陰,而又沈到湧泉之後,纔會變成勁。然而,卻非沈到湧泉之氣,都

會變成勁,而是隨進入骨骼中之勁的運行速度,而湧泉變氣為勁之量

,就會自動地配合它。會影響其運行速度的因素,則有二:一是骨髓

密度,一是筋絡鬆度。骨髓密度、筋絡鬆度愈高,則其速度愈快;骨

髓密度、筋絡鬆度愈低,則其速度愈慢。所以,鍊太極拳之人要長勁

,則其骨髓密度非高不可,否則,鬆是鬆了,但卻還是沒有勁。這種

人,在今人之中,不少。那麽,一個人要如何使其骨髓密度高起來呢

?這,於後說。這裡,說:沈到湧泉之氣,倘沒變成勁,則怎麽樣此

事。這,具兩個狀況:㈠倘其人蓄集於丹田之氣,已能從尾閭進入脊

椎骨中,而上頭頂,而經心窩又降到丹田,則其沈於湧泉之氣,就會

和勁一起進入腳板的骨骼裏,而運行到脊椎骨中,匯合從丹田經會陰

直接進入脊椎骨中之氣。㈡倘其人蓄集於丹田之氣,尚不具㈠之現象

-121-

,則夠彌充其整個腳底而外之氣,就自動地又以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為其運行之路,運回丹田,而蓄集於丹田。

鍊太極拳之人的氣與勁,在其人體中,除了質的不同而外,若說

其相異,則可舉三點:㈠氣,乃鬆了上身的肌肉與筋絡,而沈到丹田

、蓄集於丹田,之後,又鬆了腰胯到腳板的肌肉與筋絡,纔沈到腳底

。勁,則氣沈到了腳底,而湧泉部位起其變能作用,而變氣為勁後,

纔能生,纔能長。㈡氣所運行的路線,乃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由上

而下。勁所運行的路線,乃連結骨骼與骨骼的筋絡和骨骼之中,由下

而上。㈢氣,必先進入脊椎骨中,纔能進入其他骨骼之中。勁,則只

要其人的骨髓密度夠,就全身骨骼,都能進入。這三點,即為鍊太極

拳而沈了氣、長了勁到能說「有勁」之前,其氣與勁的相異之點。

那麽。鍊太極拳而能說「有勁」,究竟甚麽狀況?這狀況,其本

人如何感覺出?能說「有勁」,其明顯的徵候,當然就是向對方發勁

。即與對方搭上手後,能黏連貼隨對方,而對方一發動攻勢,就必能

於走化中不出拙力地發勁攻對方,而如此,則對方必雙腳離地,如打

-122-

鼓般,整個身體一上一下地打著地跌出,且對方跌出之勢,又恰恰與

其攻來之勢的兇猛度成比例,但他本人的身體,卻仍保持著像平時一

樣的鬆沈度,而其心中,又絲毫不生敵意、驕意,鍊太極拳而到了如

此程度,則其人的全身骨骼之中,就必都存有勁了。能這樣,則其人

就是「有勁」;而這,就是一個人真的具太極勁其狀況。而當一個人

鍊太極拳到「有勁」,則即使沒機會發勁,他自己卻也必能從其體表

之變化,而感覺得出。這變化,就是其腳底湧泉部位鼓起,而當他站

立,則該鼓起的湧泉部位,必著地。這徵候,即是其湧泉部位的變能

機能,已作用到其所轉變成的勁之量,足夠其人的全身骨骼皆存有勁

,所顯現者。換句話說,當其人全身骨骼中都存有勁,則其湧泉部位

就會鼓起,而其鼓起程度,即為其人站立時,會著地。人而鍊太極拳

到這程度,即「入門」了太極拳。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

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這段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感慨,豈止僅對太極拳而外之武功言?

-123-

一個人其鍊太極拳,除了強身、防身而外,是否也應該愛太極拳?是

的,應該是的!肇祺,就是熱愛太極拳過來之人。於是,總覺得:一

個中國人,倘鍊成太極拳到相當程度,則他只憑太極拳,就必定會愛

國的,因他必由太極拳的偉大,而深切地體會到中國的偉大所致。且

一個人熱愛太極拳,則他必定會努力於探究其極,而虛懷若谷、虔誠

有禮。他,絕對不會變成一個老粗,他,更不會變成一個凶煞!因為

,他愛太極拳故,不會利用太極拳,來爭名奪利甚至藐視人、害人!

而這,又由於他深知太極拳的神聖、偉大。兩千五百多年前,肇祺活

在古代印度為摩訶迦葉那一世,跟隨了佛陀四十二年,卻沒有聽說過

當今佛教所說的十大弟子;同樣地,從大學時候起從游鄭曼青先生太

極拳,而深得鄭曼青先生夫婦之愛,又蒙其三位女公子、二位公子待

如手足,且於肇祺服預備軍官役於金門之際,肇祺鍊氣走火,家妹患

胃穿孔,皆蒙鄭曼青先生垂救,之後不久,肇祺的未婚妻不知太夫人

逝世而帶其母欲請診醫,適逢鄭曼青先生守靈而在悲極哭喊:「病也

不看啦!拳也不教啦!」,卻還是出來診醫家岳母,而肇祺退役後結

-124-

婚之日,猶鄭曼青先生守靈期間,但鄭曼青先生夫婦,卻還是迢迢駕

臨僻村南化,給肇祺與內子證婚,而肇祺全家遷徙永和那年之冬,肇

祺患了夾陰傷寒絕症,蒙鄭曼青先生駕臨寒舍診醫數度,方纔得以回

生等等,曾這麽和鄭曼青先生有過緣生的肇祺,卻也不知鄭曼青先生

門下有十大弟子之事。但,如今,據說有了!啊!當今之人的名利權

勢之心,實在也夠強!肇祺所認識的鄭曼青先生,卻是活在十字街頭

的「自甘澹泊追元亮」、「一潭寒碧對秋空」之高士呀!獨子的肇祺

,當年,所以,會甘捨居住過六代的家鄉,而全家搬到永和來,就是

受畢業了大學,要離開臺北之前,鄭曼青先生對肇祺說的一句話其影

響所致。那句話,就是:「肇祺,服役回來後,你要在那裏開業我不

管,但,你的住家,必定要離開我這裡徒步三分鐘之內!」。這,就

是肇祺所以會闔家搬到永和來住的原因。肇祺所以特地提此,乃為了

讓鍊太極拳之人明白一件事:為人弟子需要的,是時時能感師門之恩

,而忠實於其可貴的教誨,來早日成一藝、達一道,而不是偏重甚至

只重其在師門的地位!此乃肇祺的淺見。

-125-

如上所述,一個人鍊太極拳到了「有勁」,則他就「入」太極拳

之「門」了。

-126-

(空白)

-127-

第五章 渾然氣勁徧周身

-128-

前章提到,人而鍊太極拳到肌肉與筋絡鬆,氣沈丹田、蓄集於丹

田,而又沈到會陰、湧泉,則湧泉就變氣為勁,經腳板筋絡入骨骼之

中。這個時候,進入骨骼之中之勁,要能以骨髓與連結各骨骼之筋絡

為其運行之路上升,則其骨骼中之骨髓密度,不高不行。倘不高,則

不管其人多鬆、多沈,也都無法長勁。這問題,被季化南第四代嫡傳

嗣發覺到了。於是,他老人家,就創出一個解決此事的辦法來。這個

辦法,就是已在前面述說過的「提手式提合站功」。其鍊法是:每天

夜晚連續鍊半個小時,天天不間斷地鍊七個月到十三個月。但,這辦

法,卻要確實鬆沈到湧泉部位之人,纔能這麽鍊,否則,因鍊的時間

太長,受不了。於季化南第四代嫡傳嗣,其傳授太極拳三十四年中,

他老人家逢到了七個這樣的人。這七人,他老人家也都教過此辦法。

結果:七個月裏,其中四人就開始長勁,而再過了半年,剩下三人之

中,又有兩人開始長勁,而只有一人,始終沒長出勁來。由此比例看

,則鍊太極拳而氣能沈到湧泉部位之人當中,只要依此辦法勤鍊七個

月到十三個月,就會有百分之八十五之人,開始長勁。

-129-

人,為甚麽其骨髓密度會不夠?骨髓密度不夠,說的又是甚麽?

先說骨髓密度。人體的骨髓中,含有紅髓與黃髓兩種髓,紅髓佔的比

例多,就是一般所說的骨骼裏頭較實,而紅髓佔的比例少,則為一般

所說的骨骼裏頭較鬆。肇祺就是為了使不具人體生理知識之人亦能明

白,纔使用「密度」二字的。而這裡所說的骨髓密度不夠之意,就是

:其人的骨髓中的紅髓,不到其黃髓的三分之一。此乃由於能夠成為

勁之通路的,乃唯有夠量的紅髓而已所致。紅髓,乃人的血液中的紅

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來源。人的骨髓中之紅髓,其比例會變成少於

黃髓之因,最單純的,就是其人的歲數大,這,也就是說其組織老化

。但,此乃僅以一般狀況說的。倘以人其個別性說,則好色與吸毒兩

者,最容易使其骨髓密度減低。季化南第四代嫡傳嗣所教那始終不長

勁之人,當時雖僅三十五歲,但,因是富家少爺,曾荒淫無度過來故

,就長不出勁來了,因其骨髓密度已太低!由此事實可知,一個人倘

要鍊成太極拳,則不好色、不吸毒,纔有可能。

當今鍊太極拳之人,有「心與氣並守丹田」之話流行,且又很注

-130-

重「心與氣並守丹田」其事。然而,設若太極拳需要「心與氣並守丹

田」,則為甚麽張三丰祖師不在其「拳論」,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不

在其「拳論」、「行功心解」與「十三勢歌」寫出?張三丰祖師於其

「拳論」中,直接提到氣的,只是「氣宜鼓盪」一句罷了;而王宗岳

第一代嫡傳嗣於其「拳論」、「行功心解」與「十三勢歌」中,直接

提到氣的,亦為「氣沈丹田」、「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

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意氣須換得靈,乃

有圓活之趣,所謂轉變虛實也。」、「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

、「氣以直養而無害」、「氣為旗」、「腹鬆氣沈入骨」、「牽動往

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氣徧身軀不

少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若言體用何為

準?意氣君來骨肉臣;」等而已。倘硬的要把它當做「心與氣並守丹

田」解釋,則有可能的,就只有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十三勢歌」

中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兩句啦!然而,這兩句

-131-

中,頭一句的「腰間」二字,怎麽會是丹田呢?鍊太極拳而須在意腰

間之事,不少啊!又怎麽會只是氣?那麽,是因為其第二句提到的是

氣使然嗎?如此,卻也不對啊!因「腰間」並非「丹田」,且又與其

第二句之意衝突!因其第二句說的是:「腹內鬆淨了,氣就會騰然;

」。並且,心與氣並守於丹田,又犯到「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

氣則滯,」其教誨,因把此句譯為白話,則:「全身要特別注意到的

是精神,而不是氣,倘是氣,那就動彈不得、靈活不了,」。試想:

連特別注意到氣也不行的太極拳,怎麽會有「心與氣並守丹田」這一

回事?肇祺今生,足十三歲而習武,足二十歲逢太極拳,足二十二歲

入鄭曼青先生之門,足二十七歲通三關,足三十歲會接勁,足三十九

歲起,就使得出凌空勁了,而這,卻都於踏進心的世界之前。然而,

肇祺卻未曾有過「心與氣並守丹田」的經驗,因肇祺不敢違背「拳論

」、「行功心解」與歌訣等教誨!

現在,氣功很風靡,但,大都很怪異,彷彿在使人經歷聊齋世界

!有的,鍊起來,其人就會蹦蹦跳;有的,鍊得其人腹裏如火燒,而

-132-

運到手來,卻毛骨悚然。肇祺於三十幾歲時,也碰到了兩件很怪異的

氣功。其一是:有一個年輕人,因鍊了一種氣功,以至每次小解後,

就會射精,而非蹲下去休息約半小時不可。這個年輕人,是來求救於

肇祺的。於是,肇祺就教他破解其先前所鍊氣功的方法,結果,他患

的怪症,也就沒再發。另一是:當年的一位臺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請教肇祺的病例。一個年輕人,男,因鍊了鎖精的氣功,以至變成

無能射精,而由於快要結婚,且其母又很希望早日抱孫,所以,來臺

大醫院求醫。因肇祺沒見到其人,而只聽那位醫師說,又不能就此論

斷,所以,就只對那位醫師說「不清楚。」了事。但,當時迴盪於肇

祺心中的,卻是:「鍊錯氣功,實在可怕、可憐!」之句。其他,則

像本會會員中的一位中醫師,他,也鍊太極拳,說是有氣,也早已用

氣功在給人家醫病。其人,有一段日子能見到肇祺了,於是,就有了

機會和肇祺喝過數次酒,但,每次喝不到半小杯高粱,臉就通紅。這

樣經數次之後,肇祺纔對他說:「喝不到半小杯酒,你的臉就會紅,

這,證明你的氣,連沈到丹田也還沒有,那你怎麽能運到手來給人醫

-133-

病?」,他聽肇祺這麽一問,愣住了。啊!氣功,真的很可怕!

其實,氣這個東西,乃無論鍊太極拳也好、鍊任何一種氣功也好

,都必以沈到丹田而蓄集於丹田,為其頭一個步驟的。所以,氣真的

會沈丹田而蓄集於丹田之人,他,只喝了半小杯高粱酒,怎麽就會滿

臉通紅?那只是生理學上說的血管擴張現象使然?人一生氣,臉也會

紅,這,我們中國人就說它做「生氣」。但,「生氣」其意,卻也是

「升氣」,那麽,也就是氣浮啦!氣浮,即是氣沒沈。所以,鍊太極

拳也好,鍊某種氣功也好,倘連對鍊氣此事而言,乃最初步的「氣沈

丹田」也做不到之人,還說其氣能運身即於其體中運行,則外行人外

,誰會相信?而他說的,倘是謊言則罷,若其人感覺到的,真的是那

樣,則那是甚麽現象?那即是其「慾望之火」在運行即「走」的現象

!而那也就是:鍊氣之人最容易患到的「走火」啦!肇祺曉得:有人

把「走火」二字,解釋做氣或甚麽,運行錯了路線。但,倘有這麽一

回事,則太極拳之長勁,就不那麽難啦!因為,不必進入骨髓裏,也

能長!且又不須管骨髓密度其高低,這麽一來,不就變得極為容易?

-134-

是的,能這樣,就簡單多了。然而,事實上,卻不能這樣!所以,「

走火」並不能那麽解釋。「走火」,就是:一個人沒管其肉體的肌肉

與筋絡鬆度,就胡亂地注思其肉體某部位,而欲藉其頻想該部位這作

為,來獲取該部位,有朝一日會使他感覺到一個不尋常的結果來。而

這部位,往往就是丹田。如此一來,有朝一日,丹田部位就會使覺得

熱,而其人就會以為有了氣,而妄想它會動,而就會有在動、在運行

的感覺。這種現象,從頭到尾,盡是其人的慾火搞出的把戲!慾火,

也就是「執念」,那是人心其強烈執著念波!而因這種「氣」,皆為

人的強烈執念所生者故,必感應活躍於四次元世界混聚界的動物靈或

魔、魔王、大魔王,來憑依其光子體,而作弄其人。這,就是「入魔

」,也就是「著魔」!此際,倘其人的光子體被動物靈憑依,則一鍊

該氣功,而人就會跳動,此乃動物靈作弄人的慣技。所以,倘鍊一種

氣功,而人會跳動,那至少,就是被動物靈憑依的現象!是的,鍊了

該氣功,身體狀況會顯得較好,不錯!然而,那一種獸類看起來不比

人健壯?且動物之病,又那裏有人這麽多種類?就是因為這樣,人被

-135-

動物靈憑依上,當然也就會顯得病有起色啦!然而,更可怕的,還是

被魔、魔王、大魔王憑依上!他們是:人死了之後,展開五次元世界

迷離界即地獄界生活,而不甘心受其苦,於是,逃到四次元世界混聚

界,來作弄人、為害人之地獄靈。他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鬼」、

「魔鬼」、「鬼魂」。而被其憑依,所以會比被動物靈憑依可怕,乃

因他會控制、操縱人的表面意識,而顯現種種幻境,來使其人以為有

了甚麽成果,而必執迷於鍊該氣功,好使他能控制、操縱其人到死的

緣故。

以上所述,就是鍊氣功導致的「走火」與「入魔」現象。其根,

大都是:不明其理地以心力、執念,注於其所認識的丹田部位。因此

,鍊太極拳而「心與氣並守丹田」此事,做不得!因為,它,不僅如

上述地乖違太極拳真傳而已,且會導致「走火」、「入魔」猶不知的

大不幸。切記,切記!

鍊太極拳而其能蓄集於丹田,而能沈到湧泉部位,而能轉變為勁

,則彌充於整個腳底之氣,就會與勁一起進入骨髓,而其剩下的氣,

-136-

就又經神經細胞組織、系統,運回丹田,重蓄集於丹田。但,氣能從

湧泉部位和勁一起進入骨骼之中上升,則其人蓄集於丹田之氣,必已

能沈會陰,而經尾閭入脊椎骨中上頭頂,降於心窩而重入丹田纔行。

這,已在前面述說過。人而氣能沈丹田,而蓄集於丹田,而沈會陰,

而通過尾閭進入脊椎骨中,而又通過匡脊、夾脊、枕骨上頭頂,而經

大腦、心窩下到丹田,則稱「通三關」。所謂「三關」,就是「尾閭

」、「夾脊」與「枕骨」等三處關隘。枕骨即是「玉枕」,屬延髓部

位;頭頂部位具大腦,大腦即是「泥丸」。而這三關中,氣最難經通

的,即尾閭。因此,鍊太極拳之人,倘要通三關,則必須多打「倒攆

猴式」,即:於打拳套到「倒攆猴式」時,就左、右各多打幾式,或

不在打拳套時,任意單打「倒攆猴式」數十式。一般說鍊太極拳套甚

至推手時,所以需要舌舐上齶,乃因通三關而氣從頭頂經大腦下降到

心窩之際,須以舌做氣從上顎經過下顎之橋梁所致。就是因為舌舐上

顎之目的僅在此,所以,於述拳套時,肇祺纔沒提到。而舌舐上顎的

正確做法,乃:以舌尖,接觸上排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地把舌面的前少

-137-

部位,輕舐貼上顎。

當鍊太極拳而通了三關,則其蓄集於丹田之氣,就配合其身體生

理上需要,及其人生活上需要,而自動地沈會陰、通尾閭、匡脊、夾

脊、枕骨上頭頂,而經大腦、舐上顎之舌、心窩,降到丹田、蓄集於

丹田。這麽地一天至少轉九次到十一次,而經過了一○○天,其蓄集

於丹田之氣,就會下湧泉部位,而經腳板跗骨與蹠骨之間的筋絡,進

入蹠骨之中,而向趾骨中運行,並進入跗骨中,經跟骨、脛骨與腓骨

、股骨之中向上運行,而進入骨盤即腸骨、坐骨之中,而進入薦骨、

尾骨之中,並上脊椎、枕骨、頂骨之中,且由胸椎、肋骨而到胸骨之

中,並由頸椎到鎖骨、肱骨、尺骨與橈骨、腕骨、掌骨、指骨之中。

如此,則一個人其全身骨骼裏,就都存有氣,而到彌充氣。王宗岳第

一代嫡傳嗣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腹鬆氣沈入骨」,乃把鍊太

極拳而能氣沈丹田、蓄集於丹田,且又沈到會陰,而經通尾閭進入脊

椎骨中的消息,如實地形容出來了。鍊太極拳而氣已能這麽地蓄集於

丹田之人,對其丹田的感覺,即為「腹鬆氣沈入骨」一句中的「腹鬆

-138-

」二字,而這,也就是「十三勢歌」中的「腹內鬆淨氣騰然」其「腹

內鬆淨」四字。這句「腹內鬆淨氣騰然」的前四字「腹內鬆淨」,說

的,就是其人能感覺到的蓄集著氣其丹田狀況,但,「氣騰然」三字

,說的卻是其丹田實況,而不是其人感覺到的狀況。這麽說,或許就

有人會問:不是其人感覺到的,那怎麽能曉得?答案是:能。當其人

全身骨骼中,都彌充了氣,則於其全身的範圍裏,只要其人的「意」

到那部位,則其丹田的氣,就必然地也隨著到那部位,而其速度,即

幾乎不花時間。這種現象,若非蓄集於丹田之氣,原本就是「躍躍欲

試」的「騰然」狀況,則怎麽能如此迅速?另一方面,鍊到了這種程

度,則其人對其肉體的實質感,就會比一般人淡化得多,以至就覺得

其肉體如透空,而所以會有這種現象,他又曉得,就是因有丹田之氣

。於是,使他覺得其肉體如透空這種「騰然」現象,是由丹田的氣來

的,就可做「氣騰然」三字的解釋。太極拳所說的「意到氣到」,即

是已鍊到「十三勢歌」中的「腹內鬆淨氣騰然」到相當程度之人,能

顯出的功力。而此相當程度,又須經「氣徧身軀不少滯」的狀況之後

-139-

,纔能做到。

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的一開頭,就寫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

能便利從心。」的前兩句「以心行氣,務令沈著,」,說的是甚麽呢

?說此之前,先說鍊武之人必須先明白的一件事。那即是:有關前輩

們所遺下來,如太極拳之「拳論」、「行功心解」與歌訣等,其所寫

內容,是給何等對象看的?這問題,正如武俠小說、電影中的所謂「

武林秘笈」,會看重它而去搶奪它之人,是何等人一樣。其對象、其

人,乃絕非對該功夫沒認識或認識淺、本身已具之功力低者。此乃由

於前輩們所遺下來的東西,皆為其人對該武功所認識之精華所致。當

然,其精華中,也有剛接觸到該功夫,就須留意之內容,不錯,但,

無論怎麽說,那都是其人對該功夫之認識其最上乘內容。因此,張三

豐祖師、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所遺下來的「拳

論」、「行功心解」與歌訣等,就非剛學太極拳或雖鍊一段時間甚至

很長時間了,但卻不具切實體驗之人,所能清楚者!而這,由「行功

-140-

心解」其一開頭就寫上舉六句,就能明白。試想:王宗岳第一代嫡傳

嗣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寫的,倘非他老人家所體驗到的太極拳其

最上乘內容,則怎麽會一開頭就寫上舉六句?連氣沈丹田、蓄集於丹

田也還做不到之人,要他怎麽去「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而沒

有其人能作主來使用它之氣,則又怎麽能「以心行氣」?且沒有其人

絕對靠得住的氣,又怎麽能靠它來運動自己的身體?像被動物靈甚至

大魔王憑依而會蹦蹦跳的氣,則要如何是好?那其人不就變成其氣的

奴隸?如此,則是其人在鍊太極拳呢?抑或其氣在鍊太極拳?這樣不

就變成了千古笑話?

那麽,「以心行氣,務令沈著,」這頭兩句,說的,究竟是甚麽

?先把它譯成白話,即:「要以心思來使氣動,就要令氣沈而著,」

。這就是說:「鍊太極拳而希望以心來主宰氣運行,則要做到蓄集在

丹田之氣,能沈到胴體最底下的會陰,」。其「沈」字、「著」字,

皆動詞。「沈」,是由丹田沈;「著」,是著在胴體最底下的會陰部

位。「沈著」二字,並非一般所說的:「不要急!不要緊張!要沈著

-141-

!」其「沈著」。前輩們所遺下來的東西,句句、字字,皆為其對太

極拳之如實體驗,但,在防傳非其人故,不會寫得很清楚。因此,若

非鍊到具其體驗,否則,不可能看得懂、解釋得清楚!太極拳的「太

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與「打手歌」等,和

所謂「武林秘笈」一樣,乃絕非其人的文力高,就能解釋得了的東西

,人而要明白其所寫,則除非其人已鍊到體驗了其所寫而外,是絕對

不可能解釋得正確、說得合乎道理的!這一點,請讀者銘記。而就是

因為開頭兩句的解釋是這樣,第三句,就接著寫「乃能收斂入骨」啦

!為甚麽要用「收斂」二字?這,請讀者想像一段大馬路在修補,以

至開到那裏的汽車羣,就非從餘下來的邊邊所成那如小徑處經過不可

狀況,這狀況,不就是:原先駛在大馬路的數排汽車,一到了在修補

那一段,就要一輛一輛地開過去纔行的狀況?那不就等於「收斂」了

其原先狀況?是的,就是這樣。而這狀況,也就是沈到了會陰部位的

氣,經通尾閭的狀況啦!因為,人體的骨骼中,脊椎骨下端的尾骨其

下端那尖尖的尾閭,以氣要經通之處來說,乃是最窄的地方故,從會

-142-

陰部位運行到尾閭之氣,就非如上述車駛進修補那段路般地收斂下來

不行。於是,「乃能收斂入骨」此句,說的,就是通三關中,氣通其

第一關尾閭,而進入脊椎骨中其狀況。

而接下來的三句「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說

的,又是甚麽?先把它譯成白話,則:「要以氣來使身體運動,就要

令依照順序而做得澈底,這樣,就能隨其人之意。」。這,說的,是

甚麽?那就是:「要以氣來做鍊太極拳以及對敵的一切身體運動之動

力,就要令氣能照順序,一步一步地做到最完善狀態,」,到這裡,

是前二句所說的。而「令氣能照順序,一步一步地做到最完善狀態,

」,即是:前面一再說到的:㈠沈丹田,㈡蓄集於丹田,㈢沈會陰,

㈣通三關,㈤下湧泉,㈥彌充全身骨骼之中。而已經鍊到氣有如此狀

況,那即是其第三句寫的:「就能做到:其人之意怎麽樣,氣就怎麽

樣,而身也就怎麽樣。」之狀態。而這,又就是:前面提到的「意到

氣到」,再加上「身到」其狀態。即:其人之意到身體那部位,氣就

到那部位,而身體也就運動成以該部位對敵的狀態,而這個時候,其

-143-

「身到」,就必須以腰主宰。這就是「行功心解」所言:「心為令,

氣為旗,腰為纛。」。

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僅以其「十三勢行功心解」的前六句,就

把太極拳的體之本、用之根,道出來啦!而這六句,也就是太極拳的

精華其大綱。設若有人把其第二句的「沈著」二字,當做一般所言「

要沈著!」的「沈著」解釋,則應該就會發覺,如此,則與其第七句

「精神能提得起」衝突纔對的。而當一個人鍊太極拳而鍊到其氣彌充

於全身骨骼,且又能做到「意到氣到身到」,則其勁,亦必已彌充於

其全身骨骼之中了。其所以能這麽說,乃因前面所述不會長勁之人,

是絕對不會通三關的緣故。而這種人,即是只依其身體狀況說,就屬

無緣於太極拳之人!至於勁經通的路線,即如其,自腳板跗骨與蹠骨

之間的筋絡,進入蹠骨之中向趾骨裏運行,並進入跗骨中經跟骨、脛

骨與腓骨、股骨之中向上運行,而進入骨盤中,而進入薦骨、尾骨中

,並上脊椎、枕骨、頂骨之中,且由胸椎、肋骨而到胸骨之中,並由

頸椎到鎖骨、肱骨、尺骨與橈骨、腕骨、掌骨、指骨裏。而當其人用

-144-

手掌發勁,則其勁乃皆由腕骨其頭狀骨與中指其掌骨間之筋絡出骨骼

外,運行到勞宮部位,再由勞宮部位,運行到以中指尖為主之所需諸

指尖。

於是,能鍊到全身骨骼中彌充氣與勁,則其人就「登堂」了太極

拳。這個時候,他就會切實體會到: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十三

勢行功心解」所寫的「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

力,無氣者純剛;」,其味道來。是的,太極拳鍊到全身骨骼之中彌

充氣與勁,則其人對其身體的感覺,就不像是肉體的存在,而是像精

神的存在了。這,就是:「全身意在精神」所言狀態。而「意」,卻

不可以在「氣」!「意」,就是「注意力」,它,也是「心思」、「

心力」,所以,既然「意」不可以在「氣」,則首、二句「以心行氣

,務令沈著,」其「以心」二字說的,就不是「注心思、心力於氣,

來率領氣運行。」,而是於前面說過的「希望以心來主宰氣」。很多

人就是錯會意了「以心行氣,務令沈著,」其「以心」二字,因而就

不僅胡亂解釋其「沈著」二字而已,且當看到「不在氣」三字,就又

-145-

唯有,茫然於不知所云了。其所以不能「在氣」之因,乃「在氣則滯

」!也因此,心與氣,纔不可以並守丹田,心,纔不能注思著氣,來

率領氣運行!這,不僅鍊太極拳而已,其實,凡是鍊中國功夫的氣功

,皆如是纔對!且也唯有這樣纔行。請讀者,能澈底明白這一點!肇

祺當年服預備軍官役於金門,就是因經歷少、懵懂,沒悟透「在氣則

滯」其真諦,纔注心力於氣,來率領氣運行,以至走火得從左耳噴出

血來的。然而,卻也是那次經驗,促使肇祺,得以百分之百走正太極

拳之路的。所以,「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

,無氣則純剛;」這五句中,只前三句,就已能使鍊太極拳之人,受

用不盡了,何況尚具後二句!那麽,後二句的「有氣則無力,無氣則

純剛;」,說的,又是甚麽?前一句的「力」字,說的,就是:「攻

擊對方的力量、力道、功力」。因此,這兩句說的,就是:「鍊太極

拳之人,倘還覺得有氣,則他的太極拳是還不能用的,但,倘他已不

具有氣的感覺了,則他的太極拳,就已變成無堅不摧的純剛了;」。

而由這兩句,讀者必會更明白:「十三勢歌」中的「腹內鬆淨氣騰然

-146-

」一句,說的,纔如上述的內容啦!

而當一個人鍊太極拳到登堂程度,則其肉體,就會具兩處從其體

表即能感覺得出的徵候,且這兩個徵候的顯出時間,是一先一後。先

顯出的,是尾閭部位鼓起;後顯出的,是雙掌通紅。其尾閭部位所以

會鼓起,乃因他通了三關;其雙掌所以會通紅,乃因他的全身骨骼裏

彌充著氣與勁。這尾閭部位鼓起、雙掌通紅,與前面所述,雙腳湧泉

部位鼓起到其人站立時著地三者,乃鍊太極拳之人,可從其體表部位

,覺察得到徵候。而生成此三徵候其時間先後順序是:㈠雙腳湧泉部

位鼓起到人站立時著地,㈡尾閭部位鼓起,㈢雙掌通紅。

有關通三關一事,在這裡補述一下。由於張三丰祖師被誤認為是

在武當山當道士的張三豐,且這位當道士的張三豐其名「三豐」,又

被誤做「三豐」,所以,太極拳,也就被誤認做武當山那位張三豐道

士所創了。然而,楊露禪宗師於陳家溝的師門看到的張三丰祖師之「

太極拳論」,卻不具流傳到今之「張三丰遺著太極拳論」其最後一段

:「原註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

-147-

徒作技藝之末也。」。因此,若太極拳創始者被說做武當山張三豐道

士,則那也是楊露禪宗師之後之人,或陳長興先生一脈說出的。但,

楊露禪宗師,則盡其一生不曉得這麽一回事。又,倘創始太極拳的張

三豐祖師,是一位道士,而不是在做豆腐生意之人,則王宗岳第一代

嫡傳嗣,既然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寫「以心行氣,務令沈著,

乃能收斂入骨;」與「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骨髓,」等句了,那

麽,為甚麽會不直接使用道家用的「通三關」這詞語出來呢?尚且,

倘張三丰祖師是一位道士,則連誤傳為菩提·達摩所創的洗髓、易筋

二經與少林拳,卻也還傳那麽多代的少林寺僧的實況下,怎麽太極拳

就沒傳給任何一個道士呢?只由此事實,就即使不曉得張三丰祖師是

在做豆腐賣之人,卻也能斷定其並非道士纔對啊!而就是因為張三丰

祖師被誤為道士,當今的太極拳,纔染上了道家色彩,而使太極拳之

氣,被很多人誤認做道士在鍊之丹的!然而,太極拳卻也有氣「通三

關」之事實,因而肇祺也纔借用了道家其「通三關」詞句,但卻依肇

祺的經驗,以氣較難通過的部位,纔稱它做「關」,所以,前面所述

-148-

「通三關」其三關,也纔說是「尾閭」、「夾脊」與「枕骨」等三關

了。這,倘與道家所言有所出入,亦無關係,因肇祺乃純以太極拳而

言的。

丹田,蓄積著氣,湧泉,轉變著勁,而氣與勁,都彌充於全身骨

骼裏,但,氣卻又在骨骼之中而外的全身神經細胞組織、系統運行。

而全身氣到的部位,其肌肉與筋絡,就愈富生機而柔鬆,因而其神經

細胞組織、系統傳遞刺激、不習慣於身體的體外之物的感受之電波到

表面意識的機能,就增強,即其以觸覺為主的感知力,就增強。於是

,其骨骼外的全身組織,就被形容為如「棉花」,而其骨骼裏,就因

彌充了氣以至骨髓密度變高,因而勁也就愈容易運行、彌充其間,而

被稱做了「鋼」。鍊太極拳到較高程度之人,其肉體,尤其是四肢,

所以會被喻為「棉花裹鋼」,就是因這樣。而由於沒鍊太極拳之人其

整體骨骼,像一枝木棍,鍊太極拳到鬆沈了之人的整體骨骼,像一條

鐵鍊,因此,沒鍊太極拳之人容易被打倒、推倒,鍊太極拳到鬆沈之

人,不容易、不會被打倒、推倒。就是因為其體如「棉花裹鋼」,且

-149-

又像一條鐵鍊,所以,就重;並且,其身成了前面所述「腹內鬆淨氣

騰然」及「全身意在精神」的狀態,所以,就輕。於是,鍊太極拳之

人的「身輕體重」,也就這麽地澈底成。太極十三勢的「定」即「定

勁」,乃其人鍊到「身輕體重」,呈現出的功力。而所謂「日長一張

紙」,這,無非也只在形容氣進入骨骼之中後,在慢慢地使骨髓密度

增高,即增紅髓之量,其現象罷了,並非骨骼為中空之管,而氣進入

其中後,就變成像一張一張紙之物,貼在其內壁。

說到這裡,附帶地解釋:人體所有骨骼,為甚麽氣若非先進入脊

椎骨中,則不能進入其餘骨骼裏的理由。其實,這現象,並不玄,而

是很科學。所以這樣,乃:氣其運行路線是神經細胞組織、系統,而

脊椎骨是人體運動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其總部所在地,所以,氣就較

容易進入其中運行。

張三丰祖師於其「太極拳論」中,一開頭就寫:「一舉動周身俱

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這僅僅四句二十一字

,當今鍊太極拳之人,不曉得於其鍊推手當中,有幾人真的在做、做

-150-

到?這四句,張三丰祖師不僅沒寫要在鍊拳套時纔做,卻因隨其後寫

到「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就會使人覺得:寫的是推手或對

敵等,有對方在的狀況了。這麽說來,這四句二十一字,不就是在鍊

推手當中,也要做到纔對?是的!但,真的這麽做了嗎?倘沒有,而

以為其太極拳會進步、在進步、已進步,那怎麽會是真?功夫這個東

西,不鍊就罷,要鍊,則能認識到的,就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樣,纔

能避免「枉費工夫貽嘆息」,否則,其結果,有時候,並不止於「貽

嘆息」,就了得的!從一個人看了上舉四句就會以為說的是打拳套此

事,即可證明其人在鍊太極拳套時的狀態,和在與對方推手或真的在

對敵時的狀態,具有差別了。這又是證明:其人沒鍊得太極拳之「體

」。太極拳之「體」,乃由鍊太極拳套、掤捋擠按進步推手與提手式

提合站功等,而成於其人的功力;而太極拳之「用」,乃成於其人之

功力,使用在成為對手之另外一個以上之人其表現。因此,如數十年

來在臺灣流行的「定步散推手」,則即使師生或同門,一搭上手,就

都難免如在對敵了。於是,也就變成人有了發揮其太極拳之「用」的

-151-

場合。而於這種場合,尤其是雙方為同門而不是師生,則雙方所呈現

狀態,就都:眼睛凶凶;像是在「聽」,卻在緊張;像是在「走」,

卻在反射性地閃躲;像是在發勁,卻沒得機得勢地在使出拙力猛推。

這種推手,肇祺看得很多,以肉眼,以心眼,而慨嘆:為甚麽其「用

」就和其「體」那麽地不同類!簡單地就把「體」當做鍊拳套時的其

人狀態罷!如此,則等於是其「用」的「定步散推手」,怎麽就變成

和在鍊拳套時完全不一樣了呢?這兩者,不一樣的,應該只是其人運

動的速度而已啊!這裡說的「定步散推手」,即是:雙方皆以定步為

原則地隨便推即發勁之推手。相信拜師學過太極拳之人,對這種推手

都很熟悉纔對。但,其雙方,為甚麽除了運身之速度外,就沒辦法以

像在打拳套時那種輕鬆、有條不紊的狀態相對?這是為甚麽?這就是

其「體」與「用」,脫了節、沒拉上關係。而這,也只是其「體」有

問題。而其問題的具體內容,即:沒有鬆,沒有沈,沒有氣,沒有勁

,或鬆不透,沈不夠,氣不足,勁沒長。於是,要參加等是「活步散

推手」的太極拳推手比賽,就不臨時抱佛腳猛鍊與太極拳無關之功夫

-152-

不可啦!堪悲!太極拳,怎麽變成這樣?這,可說,乃由於當今鍊太

極拳之人,幾乎沒人在注重其「體」,而一窩蜂地只在注重其「用」

所導致的結果。原本是為了使人強身、防身而創的太極拳,現在,卻

已捲入名利權勢的漩渦之中!不曉得張三丰祖師及歷代嫡傳嗣其在天

之靈,在如何感慨?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其「一舉動」,概括了打拳套、鍊推手

、對敵,以及家常之中的一切動作、行為,倘他也在使「生活太極化

」。而其「輕靈」的「輕」,應該不僅是鬆柔而無拙力而已,且又是

前面述說過的「身輕」之「輕」纔正確;而其「輕靈」的「靈」,也

應該不僅是「靈活」的「靈」而已,且又包括了因神經細胞組織、系

統其傳遞刺激、身體所不習慣之體外之物的感受之電波,到表面意識

之機能之增強,即體表的觸覺為主的感知力之敏銳化,纔對。而「周

身俱要」,且「尤須貫串」,則何止形之綿綿不斷而已,應該是且又

須全身骨骼中必彌充氣與勁。而其「一舉動」倘是對敵,則更須「氣

宜鼓盪」!甚麽是「鼓盪」?「氣」又如何「鼓盪」?「鼓盪」,即

-153-

是:像把一塊石頭投入潭中所引起的現象,即:水就會微微上下震盪

成一波接著一波,向外擴充。去年一月,本會開大會時,有一位會員

問肇祺「甚麽是鼓盪?」。當時,肇祺就立即請一位也是會員的太極

拳弟子出來,而呌他從距肇祺約七步遠處猛衝跑著打過來。他一衝上

三步,肇祺就鼓盪了一下丹田之氣。於是,他衝到距肇祺約兩步遠之

處,其稍傾前衝著的身體,就變成稍仰後地跌出去了。他,接觸到肇

祺因鼓盪而擴充到體外之氣,是在距肇祺約兩步遠處。這就是:太極

拳所說的鼓盪氣。但,由於肇祺的氣本身,又時時都在鼓盪著勁,所

以,那位向肇祺衝打過來的弟子,一接觸到肇祺因鼓盪而擴充到體外

之氣所鼓盪著的勁,就被發得跌出去了。那麽,氣要如何鼓盪?就是

把蓄集於丹田的所有的氣,藉微微拔背,使向匡脊部位動一下,之後

,立即恢復。這就是:鼓盪氣的方法。而「拔背」,就是:身體背部

匡脊部位,向後微弓一下。

「氣宜鼓盪」,不錯!但卻需要丹田蓄積著充足的氣,並曉得如

何鼓盪。倘丹田沒蓄集充足的氣,甚至沒蓄集氣,則怎麽能鼓盪氣?

-154-

又,設若不曉得如何鼓盪,則即使丹田蓄積著充足的氣,又要如何去

鼓盪?鼓盪蓄集於丹田之氣,絕非緊縮一下腹肌,之後,再放鬆。太

極拳,並不是亂鍊得成的東西!切記,切記!

「神宜內斂」,的確具:眼神不要太露鋒芒之意;但,並不因這

樣,眼睛就要稍閉。要緊的是:保持使心得以專注的狀態。

以上,就是張三丰祖師於其「太極拳論」,一開頭就寫的四句二

十一字說的內容。其實,只其首句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就能

使鍊太極拳之人,達到「渾然氣勁徧周身」的境界啦!

-155-

第六章 體全用到勁隨發

-156-

太極拳所說的「勁」,具兩種內容:一是有關對方攻我的力道,

一是鍊太極拳之人自身長的勁。用在有關對方攻我的力道之「勁」字

,乃:㈠聽勁,㈡懂勁,㈢接勁;用在鍊太極拳之人自身長的「勁」

字,則有:㈠發勁,㈡黏勁。

聽勁,前面已提過,就是鍊太極拳之人,以其體表觸覺,聽即感

覺出與我接觸的對方橫膈膜之欲提升,即其呼吸之吸將變成呼,及其

重心所在,以便於妥善應對其力道之作為。所以,使用「聽勁」這詞

句時,雙方的肉體,一開始就必相接觸。聽出對方的力道之將要來,

這就是「聽勁」二字之意。這個時候,我用的是體表觸覺。懂勁,就

是在雙方沒相接觸肉體的狀況下,對方攻來之力道,於他剛動那瞬間

,我就感覺出,以便於妥善應對其力道的作為。所以,使用「懂勁」

這詞句時,雙方的肉體,一開始必不相接觸。懂對方的力道之如何來

,這就是「懂勁」二字之意,但,此乃僅以對敵之用言。這個時候,

我用的是心的感知力。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太極拳論」中所

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其「著熟」二字,說的就是聽勁,而由於

-157-

懂勁,我用的,乃是心的感知力故,他老人家纔使用「漸悟」二字。

要「悟」,則當然非靠心力不行。而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

寫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之狀況,即是:己在聽

彼之勁,己懂了彼之勁,其狀況。然而,當一個人鍊太極拳到能接勁

、會接勁,則只守「彼不動,己不動,」二句就夠,其下二句的「彼

微動,己先動;」,就可以不用管。因為,人而能接勁、會接勁,則

讓彼攻來之力道接觸到己之肉體,尚來得及故,不必彼動一點點,己

就要比彼動得快所致。接勁,就是:不管雙方的肉體相接觸與否,只

要對方攻來的力道一接觸到我的肉體,則其人就會與其攻來的力道大

小成比例地跌出去,其我應對其力道的作為。所以,使用「接勁」這

詞語時,雙方的肉體,乃一開始,有時相接觸,有時不相接觸。接對

方的力道,而即刻,禮尚往來地隨其厚薄還給對方,這就是「接勁」

二字之意。這個時候,我用的是:意到氣到勁到接對方之力道的身體

那部位,但,勁卻沒發。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太極拳論」中,

寫「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說

-158-

的,就是鍊太極拳之人,由能聽勁,經會懂勁,而將達能接勁,其間

消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二句,說的就是:會聽勁、懂勁的

狀況;而「英雄所向無敵」其最低限度的功力,即是接勁。

所以說聽勁與懂勁原本是一回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之因,乃由

於這兩者,其人用的是體表觸覺與其心的感知力的緣故。但,觸覺,

卻也是其人之心感知了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傳遞其體表所接觸的

對方的狀況的感受之電波,所以,也是其心所感知到的,同樣是其心

的感知力,因而纔說聽勁與懂勁,原本是一回事了。而其程度會不同

,則一是非由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傳遞不可,一是直接以心即可,這

當然就顯出其程度之差來。

一般鍊太極拳之人,有一個說法,那就是:藉推手鍊聽勁,藉散

手鍊懂勁。然而,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卻於其「太極拳論」中,寫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

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

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王宗

-159-

岳第一代嫡傳嗣的這段教誨,說的,是在強調「雙重」之害,及避了

「雙重」之病,就得懂勁。「要避雙重之病,就必須曉得陰陽相濟此

事,這樣,纔呌做懂勁;」,這就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

方為懂勁;」三句其白話。由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這三句教誨而得

知:只要明白陰陽相濟此事,就不會患到雙重大病,同時,也就獲得

懂勁。而這也就是說:不要患到雙重之病,倘患到,則成不了懂勁。

於是,要緊的是:㈠不患雙重,㈡一定要明白陰陽相濟,這樣,纔是

懂勁,然而,一定要明白陰陽相濟此事,亦為避免患到雙重其措施,

即確實明白陰陽相濟,則不會患到雙重,且又纔是懂勁。這麽說來,

要鍊成懂勁,不就只一定明白陰陽相濟就好?是的!就是這樣。如此

說來,唯有確實地明白陰陽相濟一途罷了,怎麽需要賴鍊散手?鍊散

手,並不能避免患雙重呀!試想:鍊散手雙方,倘都不在意不患雙重

,則豈非因多了這鍊散手項目,而更有了患雙重的機會?那不就變成

反效果?即使把鍊散手其一攻一守,當做了陰陽相濟,不也一樣?由

以上所述,就能明白,鍊散手此事,乃無補於成以對敵的立場在說的

-160-

懂勁,即「用」的懂勁,而外的這裡說的「體」的懂勁的。於是,成

這裡說的懂勁,則唯賴一定曉得陰陽相濟。那麽,太極拳所說,而能

避免患雙重的陰陽相濟,是甚麽?這,有四種:㈠知與行的相濟;即

知道不可雙重,就一定做到不患雙重。㈡虛與實的相濟;即必把一腳

虛、一腳實,變轉得完善。㈢沈與長的相濟;即必做到氣沈,而勁長

。㈣氣與勁的相濟;即做到氣入骨骼之中,來增高骨髓密度,使勁更

加容易進入骨骼裏,運行於骨骼裏。鍊太極拳而真的做到以上四項陰

陽相濟,則必能避免患雙重大病,且就獲取到懂勁。由此而可知,雙

重其所以是太極拳的大病、大忌其原由了。

發勁,乃是鍊太極拳之人,用其所長的勁,攻擊對方之意。依其

發勁,是否需要肉體接觸到對方的肉體,而可分為㈠在身勁,㈡凌空

勁兩種;依其發勁,跌對方的距離的遠近,而可分為㈠長勁,㈡短勁

,㈢寸勁,㈣分勁等四種;依其發勁,傷對方之肉體的結果,而可分

為㈠提勁,㈡放勁,㈢截勁,㈣纏絲勁,㈤點勁等五種。

黏勁,則鍊太極拳之人,用其所長而聚集於和對方的肉體相接觸

-161-

部位的體表,來黏住對方肉體,以使對方無法攻我或逃脫之勁。所以

,黏勁,即是黏勁,不像發勁般,可再分類。它,並不在攻擊對方;

它,只在黏住對方的肉體,使其無法攻我或就這麽地逃脫;它,必定

肉體接觸到了對方的肉體,纔被動用。

關於發勁,先說在身勁。當一個人鍊太極拳到其全身骨骼之中都

存有勁,則其人就能發勁。這就是說,鍊太極拳之人,並不是要到全

身骨骼裏都彌充勁,纔能發勁,而是只要全身骨骼裏都存有勁,就能

發勁。此乃鍊太極拳之人,其能發勁的基本條件。倘不具此條件,則

即使他本人或其對方甚至在傍觀看者,都認為他有勁可發,那就見其

真章!因為,鍊太極拳而能發勁,即為其全身骨骼裏存有勁,而其全

身骨骼裏存有勁,則其雙腳底湧泉部位,就必已鼓起到其人站立時著

地程度。所以,其人本身、其對方、其在傍觀看者,倘都認為他有勁

可發,則看其雙腳底湧泉部位,有沒有鼓起到站立時著地,就能分明

其人是否有勁可發。肇祺足二十二歲就能發勁,而於鄭曼青先生夫婦

偕遊新加坡期間,於當時臺北市仁愛路巷子裏的鄭曼青先生府邸客廳

-162-

,發了當時體重上九十公斤的一位同門於一提一放之間,而使那位同

門跌得壓壞了竹製沙發椅桌。這件事,當時在傍觀看的同門,寫信奉

告了鄭曼青先生。於是,恭接鄭曼青先生夫婦從新加坡歸來,而相聚

在鄭曼青先生府邸的第一餐,鄭曼青先生就舉杯對肇祺,而和肇祺乾

了滿杯啤酒,以慶賀肇祺發得好了。當時情景,於今歷歷眼前,無限

溫暖!而這,已是鄭曼青先生搬到永和以後之事了:有一個禮拜天,

同門又相聚在鄭曼青先生府邸,而在其前庭,一對一對地自鍊著推手

。這個時候,一位同門談起了那幾天報紙所報導的一個消息。其消息

的內容,是一位同門被非洲一個國家的國王,聘請去教太極拳,而很

陌生,雖經在場的同門加以形容,卻也想不起來。於是,鄭曼青先生

就提示:「肇祺!就是有一次被你一發,就跌進池塘裏去那個老頭子

啊!」,一聽此提示,肇祺也就立即明白是那一位了。那一次,因看

他年紀較大,所以,只輕輕地發了他一下,卻不料發得他跌進了池塘

!於是,事後,每想到此事,肇祺就感內疚過一段日子。因此,經鄭

-163-

曼青先生一提,肇祺纔會立即明白是那一位的。肇祺所以提這兩件往

事,乃只為了說明:㈠鍊太極拳到真的有勁可發之人,他發的勁,絕

對不受對方之體重的影響,即並不是對方的體重大,就發不出勁,或

發的勁就動不了對方、跌不出對方。㈡鍊太極拳到真的有勁可發之人

,他在發勁時,其肉體從傍看,並沒有如沒鍊太極拳之人,欲推動人

時會有其肉體姿勢,而其自身的感覺,則只輕輕地一發。就是這第二

點,張三丰祖師於其「拳論」,繼「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

然。」之後,纔寫「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來使尚不能發凌空

勁之人,也得以受其益的。而其「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

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就是發長勁與短勁時

,所必須做到的真傳。

那麽,甚麽呌做長勁?甚麽呌做短勁?說明這兩者是甚麽之前,

先說發這兩者其共通之點。那就是:發這兩者時,起其發勁之動力部

-164-

位,皆為其人的實腳湧泉部位。而長勁,就是:倘左腳實,就以左腳

湧泉部位,為起其發勁的動力部位,而從右手發;倘右腳實,就以右

腳湧泉部位,為起其發勁的動力部位,而從左手發。而短勁,就是:

倘左腳實,就以左腳湧泉部位,為起其發勁的動力部位,而從左手發

;倘右腳實,就以右腳湧泉部位,為起其發勁的動力部位,而從右手

發。此際,已能發勁,卻還不習慣於發勁,則稍增其實腳之壓地感,

並於不動其雙腳板位置的原則下,全身微向發勁方向,移進小於一厘

米距離就行。發長勁或短勁時,要注意的就是:「由腳而腿而腰」而

手,都「須完整一氣」;這,換一句話說,就是:全身無一部位,看

起來是個別地在動,且必全身鬆透。這就是發長勁或短勁時的其人狀

況。發這兩種勁時,其人的肉體狀況,若以站開展步為例,則絕非使

站其步之後腳板到小腿下部,像沒鍊太極拳之人在推動重物般地弓張

或弓彈,以把對方推動。那是用拙力推的姿勢,發勁,並不是那樣!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王宗岳第一

代嫡傳嗣的這段教誨,說的,並非那樣!「蓄勁」,說的是發勁即前

-165-

其狀況;「張弓」,說的是如弓被開張時,其箭尾就觸著弦而被輕揑

著般,須稍增其實腳之壓地感;「如放箭」,說的是實腳湧泉部位之

動力,推動其肉體接觸對方肉體之部位的骨骼中之勁出體表,來攻發

對方的狀況,因此,就須「曲中求直」;「曲中求直」,說的是由於

勁乃以骨骼之中做其運行之路故,從湧泉到手要發勁之部位,事實上

是有其曲折在,所以,身體就需要維持最鬆狀況,以使動力能直達那

要發勁部位;「蓄而後發」,說的是先做到「曲中求直」,纔做「如

張弓」之「蓄」,之後,纔「如放箭」地「發」。

鍊太極拳之人,到了能發勁地步,則無論其成為動力部位,是在

肉體何位置,其用來發勁部位之骨骼中之勁,都會受其動力之推動,

而經最靠近該部位之下部的骨節筋絡,出骨骼外,聚集於該部位體表

。這個時候,倘剛好以骨骼筋絡發勁,例如以肘部位,則該手肱骨中

之勁,就由肘部位之筋絡出骨骼外,來聚集於其肘部位體表。

鍊太極拳之人,於其對敵時所用的十三勢中之掤、捋、擠、按四

勢其發勁,使用的,即為長勁或短勁。而何時使用長勁,何時使用短

-166-

勁,這,完全是依對敵當中之情況而決定故,並不能就這麽論定。使

用長勁,發出的勁雖較大,且傍觀者看起來,也因其使跌得較遠故,

會覺得更漂亮,但,那卻只是以使跌得較遠這一點說罷了,其實際上

的制敵、服敵效果,並不一定就比使用短勁或寸勁、分勁大。因此,

鍊太極拳之人,千萬別因其只慣於使用長勁,以至就使用不出或使用

不好短勁,如此,則在對敵時,必有不利於己之時。

寸勁與分勁,起其發勁的動力部位,皆夾脊部位。而要使夾脊部

位,成發勁其動力部位,則要做拔背。但,這裡說的拔背,與前面說

過的鼓盪丹田之氣之拔背不同。鼓盪氣的拔背,是身體背部匡脊部位

,向後微弓一下,但,要成為發寸勁、分勁之動力部位之拔背,卻是

身體背部夾脊部位,向後微弓一下;寸勁弓大些,分勁弓小些。鼓盪

氣與發勁之拔背,僅為匡脊與夾脊其部位之差而已。而由拔背這兩種

狀況,亦可知:太極拳所以強調必鬆其身體之因。試想:全身的肌肉

與筋絡倘沒鬆透,則要如何把拔背此兩種狀態,做得正確呢?匡脊與

夾脊,乃僅隔三節脊椎而已呀!

-167-

寸勁與分勁其發勁時的肉體狀況,除了起其動力部位,與長勁、

短勁不同外,與長勁、短勁尚不同的,即為可不管其腳是那一腳實、

那一腳虛此事。其他,則與長勁、短勁相同。而其於對敵時,十三勢

中之挒勢與肘勢,使用的,就是寸勁,而採勢與靠勢,使用的,就是

分勁。

鍊太極拳之人所發的長、短、寸、分等四種勁,其謂長、謂短、

謂寸、謂分,說的,都是長度。長勁,短勁,顧其名而知短勁比長勁

短;寸勁、分勁,則都比短勁還短;寸勁,分勁,亦顧其名而知分勁

比寸勁短。而其長度,主要是以用在對方身上之狀況說的,其內容,

乃對方被發而跌出去的距離。以一般而言,被發了長勁或短勁,則都

會跌出,長勁比短勁跌得遠;但,寸勁或分勁,就不至於跌出。以上

是以對方跌出去的距離說的。然而,倘以上對方之程度說,則愈短的

勁,傷得愈重!像以「手揮琵琶式」使用截勁時,從雙手腕骨發的即

是寸勁,於是,對方雖不至於跌出,但其右手,則必被截斷無疑。而

倘是以「靠式」,則對方就更慘啦!因從肩部位發的是分勁,所以,

-168-

對方雖不跌出,但卻不止於斷肋骨就了事,其人若有意傷他,則五臟

至少也要傷到三臟!

鍊太極拳之人,就是不想傷對方,纔把其勁發得使對方跌出尋丈

之外的,而這個時候,用的,就以長勁為多。於是,被跌得遠的對方

,除非碰到了會受傷之物,否則,所受的,頂多也只是皮肉之傷罷了

。然而,短到寸勁、分勁,就不一樣!對方必受傷,尤其是內臟!因

為,愈長之勁,則其勁愈只著在對方體表,來推動對方之肉體跌出去

而已,即其勁愈沒進入對方的內臟。試想:能推動一個六十公斤重之

人,使跌出三米以上的距離之勁之力,徜不使其人跌出甚至使絲毫不

動,而把與其同量之勁即同大之勁之力,灌入其人胴體之中,則其人

還能活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其五臟六腑,還能好好嗎?不可能罷

!太極勁,就是具這麽大威力,肇祺纔於前面,一再提醒鍊太極拳之

人,不要好強、好勝的。從一開始鍊太極拳,不就養不好強、不好勝

使成習慣,則有朝一日,真的有勁可發了,但其好強、好勝之個性卻

依舊,那不就會到處傷人?何況,鍊太極拳,又是必須從學吃虧起步

-169-

!這麽說來,喜歡好強、好勝之人,其實,也就是鍊太極拳之人之中

,最不想鍊成太極拳,最不愛太極拳之人,於是,也就最不可能有勁

啦!這一點,乃最使肇祺感幸的,否則,會被這種人打傷之人,不知

有多少?

太極勁發人跌出去,其跌的狀況,具一個特徵。即:被發之人,

邊急速地雙腳一起一上離地、一下著地地邊向後跌出,而到盡頭,就

不是雙腳一起一上離地、一下著地,由急速而逐漸緩慢地繼續跳到停

止,就是跌倒下去,於是,從其一路跌出當中,就會發出碰、碰、碰

聲。而因被太極勁一發,則其人之身體,就會像石膏像般地固定其原

先姿勢跌出故,一定會雙腳同時離地,絕對不可能只前腳退成後腳,

或後腳退半步等之事發生。倘非如此,則證明其人被發的,不是太極

勁,而是拙力。而倘雙方都有勁、都會發勁,且功力又不分上下,則

因雙方都不至於被對方發勁就跌出故,雙方其雙腳板,應都不受到方

之發勁,而移其原位纔對。

由於太極拳,乃居住在山東即墨的張三丰祖師,於其足四十歲之

-170-

年之夏,創成掤捋擠按進步推手,而於其足四十四歲之年之冬,創成

太極拳套,之後,纔於其足七十九歲之年之春,收了當年足二十六歲

的山西葭州人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以至終於在其足八十歲之年即元

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一二九四年)之冬,正式命名為太極拳;其

間,其後,經歷了宋末之動盪與異族統治的元朝之不寧,於是,武林

人物之活躍,也就變成常事。這,活在其環境之中百年過來的王宗岳

第一代嫡傳嗣,對太極拳的看法,因而自然而然地就以對敵的實戰為

重啦!所以,他老人家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纔寫「形如搏免

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

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的實戰狀況出來

。而其中,最表現出其為實戰要訣的,即是「力由脊發」一句。此乃

由於在對敵的實戰當中,人的腳,不一定都能踩著平穩處,於是,要

以實腳做起發勁的動力部位的機會就較少,所以,其發勁,他就非賴

夾脊做起其動力之部位不行。這就是:「力由脊發」說的內容。

這麽說來,使用的就是寸勁與分動,如此,則必非傷人不可啦?

-171-

不是的,即使是寸勁,分勁,卻也可使用得不傷人。這,肇祺有個經

驗。約七年前,肇祺還住在臺北巿金山街那邊時,有一天會員們來看

肇祺。當時,曾跟肇祺學過太極拳的數位會員,也在場。而在閒聊當

中,就聊到了武功。說的是:鍊到極上乘功夫之人,他在露其功夫,

往往都在使人覺得,那是不會武功之一般人,於其家常中會有的小動

作。於是,興起,肇祺就呌那位自他都認為是肇祺的太極拳弟子中,

鍊得最好的會員,近身兇猛地打肇祺。其情況是這樣:肇祺從沙發椅

站起來,做要離座一下的動作;而就在肇祺剛站起來時,站在肇祺前

面的他,就向肇祺胸膛猛打一拳;肇祺則藉胸部挨了其拳之勢,做好

像又想到甚麽,而不離座了似地懶懶坐下來。當時,由於客廳坐滿會

員,就只把其四周都圍著沙發椅的桌子,稍微擠到一邊去而已。那位

會員,就站在靠近肇祺前方之處出拳,其後面所餘下的空間,不到一

米長,因他與肇祺佔的,乃是四周沙發椅形成的矩形其短幅。環境,

即如此。結果,肇祺又坐下去那瞬間,他,就向其左傾斜倒下,而其

整個橫著的身體,就一上離地板,一下著地板,發著八、九下碰、碰

-172-

聲,向其後跌出到,碰到坐在肇祺對面的會員之腳,纔停下來。他,

一上離地板、一下著地板地跌出時,其身體離地板的高度,皆為五厘

米之內,且於其跌出之距離不到一米之下,就發出八、九下碰、碰聲

,但他,卻僅跌出罷了,沒受傷。以上一招,乃那位會員打到肇祺的

胸部時,肇祺也從挨打部位,發以纏絲勁帶動的寸勁,所呈現象。因

為是纏絲勁,所以,他的身體,非劃著弧線,向其一邊傾倒下去不可

;而因為是不想傷他的寸勁,所以,他就非以僅離地板不到五厘米高

,極急速地跌出極短距離不可。舉這個例子,無非是為了使讀者明白

:鍊太極拳到那一類勁都會發,且達到收發自如程度,則其人是絕對

無意傷人的,除非對方的心身,具有挨不起太極勁的因素,以至導致

受傷的結果來,則不在此限。和肇祺過上述一招其會員,是肇祺的太

極拳弟子中,最挨得起太極勁的一位,因為,他,受了最多次肇祺的

凌空勁,所以,耐得住!或許是這個原因,他雖尚不具太極勁,卻也

當得了臺灣地區的太極拳之教練其教練啦!

接著說,太極拳,依其用在對方之肉體所呈現的結果分的五種勁

-173-

。提勁,就是提對方之肉體向上離地之勁。張三丰祖師,於其「拳論

」所寫「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

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說的,就是提勁的個中消息。其做法

,第一個步驟,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這,說的是:「

有把對方提上使其腳離地之意,那麽,就要有如居住在下方之意,」

。這也就是說:要使用提勁,來提對方其肉體離地,就要使身體,好

像居住在比對方之肉體更下方之感覺。人而要使用提勁之前,就是先

要有這種感覺。而有了這種感覺,其身體,也就會自然地以其腰帶動

,而沈一到二厘米。這個時候,倘站的是右腳在前的開展步,則左腿

會更鬆垂。接著,就做「若將物掀起」,即「好像要把東西高高舉起

」,於是,身體就:邊幾乎垂直於地地微上升,邊發勁。此際,倘以

「按式」發,則左手發長勁、右手發短勁地並發。此乃提勁其發法。

鍊太極拳之人,於其實戰當中,發單純的放勁的機會,很少;發

,則往往與提勁一起發,即在發提勁時,一併發放勁。所以,纔會有

「提放」之稱。也因此,張三丰祖師的「拳論」,繼「若將物掀起」

-174-

後,於同一句,纔接著寫「而加以挫之之力」;這就是:把提勁與放

勁一起用上的狀況。所以,這裡先說提勁與放勁一起用之「提放」之

「放」其放勁,做法就是:繼上述,「身體就:邊幾乎垂直於地地微

上升,邊發勁。」,而就於發了勁其尾聲,倘同樣地用「按式」,則

雙掌就更鬆開五指,使五指間之距離稍變大,同時,雙掌一起,右掌

五指尖微向右下、左掌五指尖微向左下地發完上述提勁其發。如此,

則對方就於其肉體一提升雙腳離地到一個高度後,接著,就會像被摔

下般,重重地跌倒於地上。這個時候的雙掌五指的變化,即為「乃攘

之速而無疑」其含意。「攘之」,是如撒開東西其動作;「速」,是

很快就會變成怎麽樣其「很快就」,即於發提勁的尾聲,對方快呈被

提而摔其狀況之際;「而無疑」,是一定會變成這樣,要有自信,不

要徬徨。而此句其前一句的「斯其根自斷」,即接「若將物掀起而加

以挫之之力」,而說「如此,則雙腳就離地,」,其被提升身體時的

狀況。但,倘是單純的放勁,而非「提放」的放勁,則只要得對方身

體傾斜之勢,就把握機會,立即從其傾斜方向之另一邊的身體部位,

-175-

向其傾斜方向之下前方,發短勁即是。

截勁,通常是用以截斷對方雙臂的尺骨、橈骨,或截脫對方的肘

關節、肩關節。截斷其右臂的尺骨、橈骨,則使用右腳與右手在前的

「反手揮琵琶式」,右腕從其下臂上部外側,左腕從其下臂下部內側

,用接觸到其下臂之腕骨部位,右腕向右,左腕向左,同時發寸勁。

截脫其右肘關節,則同樣地使用「反手揮琵琶式」,只是左右腕接觸

對方肉體之部位,改為:右腕從其上臂外側,左腕從其下臂內側,如

此罷了,其餘,則皆與截斷尺骨、撓骨相同。至於截脫其右肩關節,

則使用「提手式」,右腕從其右上臂下側,左腕從其右下臂下側,用

接觸到其上下臂之兩腕骨部位,左右腕一起向其肩關節,以寸勁發提

勁。設若用以截斷對方的左臂之尺骨、橈骨,或截脫其左肘關節,則

使用「手揮琵琶式」,而截脫其左肩關節,則使用左腳與左手在前的

「反提手式」,其餘,則僅相換左右手之差而已故,不另說明。

纏絲勁,乃用以使對方持不穩其姿勢之勁,太極拳套中的「雲手

式」,即使用纏絲勁其代表式。「雲手式」,使用的是短勁。如對方

-176-

以右手一拳打來,而我站的是右腳在前之開展步,則含胸以避其鋒,

而進左腳齊右腳成雲手步,同時,左掌向下以黏勁黏其右手下臂上側

,右掌向上,以大拇指掌骨部位,接觸對方右腰外側,成「左雲手式

」,而立即如打拳套般,從「左雲手式」接「右雲手式」,而隨腰右

轉之勢發短勁,即成纏絲勁。如此,則對方必旋繞我身右側而跌倒於

我右後方地上。以上,是轉腰發短勁所成的纏絲勁。然而,此乃初步

的纏絲勁。前面舉例中,肇祺所發那以纏絲勁帶動的寸勁,則要發勁

即前,急速地運轉丹田之氣,過尾閭,上頭頂,下丹田,這麽轉了一

周後,其氣不停,又過尾閭而到夾脊,纔發寸勁所成的纏絲勁。所以

,上乘纏絲勁,就是:無論發的是長動或短勁、寸勁、分勁,凡是於

其發勁之前,使蓄集於丹田之氣,運轉三關一周後,又運行到起其發

勁之動力部位發之勁,即為纏絲勁,而受纏絲勁的對方,其身體,就

會有傾倒、旋轉之現象發生。肇祺曉得,當今的太極拳,有一脈傳嗣

,很強調纏絲勁,但其內容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這裡說的,乃張三

豐祖師、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樊斯一第七代

-177-

嫡傳嗣、劉習第十一代嫡傳嗣、楊露禪第十六代嫡傳嗣等六位前輩所

說的纏絲勁,而肇祺所體驗的,亦為如此。

點勁,乃發分勁,像點對方之穴般,通常,用手其食指、中指兩

指尖,來點攻對方之勁。目的是:為了截斷對方的脈即血管或筋絡。

於拳套中,則單鞭式之鉤手,為使用點勁其代表招。如對方使左手一

拳打來,則含胸,以右手大拇指與無名指,小指,從上輕抓其左下臂

,而進左腳踏實,同時,以左掌攻其臉部,右手向右後方帶動其左拳

,此際,右手食、中兩指尖,或僅其中一指,就發分勁,截斷其脈,

而於其同時放開大拇指與無名指、小指。點勁,就是這麽使用。

其實,要以太極拳套之何式用何勁,此乃以其人之功力未達上乘

說的。鍊太極拳而其功力達到任何勁都會發,且又是收發自如程度,

則其人與人過招,乃僅於隨機應變中,一得機得勢,就能以任何架式

,發出任何勁的。這個時候,其人就能切實地體會出,王宗岳第一代

嫡傳嗣,於其「十三勢歌」中所寫:「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句其味來

-178-

以上說的,都是以其人的肉體,必須接觸到對方之肉體,纔發的

在身勁。但,這,卻也是:當今鍊太極拳之人,所謂之「勁」,其範

圍。然而,這,卻只是練太極拳而能獲取到之勁,其一部分而已,並

非全部。因為,鍊太極拳而能獲取到之勁,乃在身勁外,尚具其肉體

不必接觸到對方之肉體,就能發的凌空勁。如今,有人說:太極拳的

凌空勁,已失傳,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鍊太極拳而要

能發凌空勁,並非尚需甚麽要訣故,不能說:如今已失傳了成凌空勁

其要訣。從張三丰祖師創始,而一代一代傳到今天的太極拳,並沒有

特別為了鍊成能發凌空勁之要訣這種東西存在過。太極拳的真傳,都

存於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論」、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太極拳論

」、「十三勢行功心解」與「十三勢歌」,及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的

「打手歌」之中。而「十三勢歌」中的「入門引路須口授」所說的,

無非只是:述說於前數章其有關拳套或推手時,所必須做到的姿勢方

面的問題罷了,不然,怎麽只說「入門引路」?倘是程度較高的,就

需要「功夫無息法自修」了呀!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其「太極拳論」

-179-

中的「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

從心所欲。」,及「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牽

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等句,就是鍊

成能發,會發凌空勁的要訣。肇祺,就是單依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

上舉要訣,而於公元一九七二年七月,於永和的家,頭一次,向一位

太極拳弟子,發出凌空勁的。那個時候,這位弟子居住在臺東,而數

個月就上臺北來永和,跟肇祺學一次太極拳。公元一九七二年七月,

他又來了,於是,肇祺與他之間,隔一扇嵌一片使裏外能相看得到的

玻璃之木板門,而對打起來。這扇門,隔著肇祺開的藥局與客廳兼飯

廳。他,以店大門一線做起點,彷彿連那扇木板門也要把它打穿似地

,猛衝跑著打過來。當時,肇祺面向著他,站在客廳兼飯廳離那扇木

板門約一·五米處。而等他衝到離木板門約一米時,站左腳在前之開

展步的肇祺,就以右掌發了凌空長勁。於是,他就踫、踫、碰地向後

跌出去撞到關著的店面鐵門了。同樣地試了二次,結果,都一樣。而

-180-

所以說「試」,乃因他以為:是因被肇祺催眠或甚麽了,纔會這樣的

緣故。因為,當時,他,相信不了太極拳有如此高的功夫。而因其用

力過的兇猛,回去臺東後,就躺了約一個月。那一次,乃肇祺頭一次

發的太極凌空勁,所以,於前面,纔寫「足三十九歲起,就使得出凌

空勁了,」的,其「足三十九歲起」,指的就是公元一九七二年七月

經這一次之後。於是,從此,肇祺的太極拳,就進入了能發、會發凌

空勁的領城之中。

公元一九七三年十二目八日二十三時四十五分,肇祺踏進了心的

世界,而於公元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一日,成立了本會即意識科學研究

會後,由於投全力於救人心魂,於是,有其必要,露一手太極凌空勁

,給非肇祺的太極拳弟子看的機會,也就反而增多。公元一九七五年

九月的一個晚上,本會一位常務理事,到永和的家來看肇祺。當時,

肇祺正在三樓寫作故,請他在樓下坐一坐。由於他是本會的一位常務

理事,且為人好強、好勝不服人,並帶流氓氣。所以,當肇祺寫到一

個段落,將下樓之前,就從三樓大聲喊他,告訴他肇祺站在三樓的位

-181-

置,而呌他從樓下向三樓的肇祺,兇猛地打一拳。因肇祺具心眼故,

看得一清二楚他在樓下的一舉一動。但,由於他曾聽說過,打鍊成太

極拳之人愈重,則自己吃的虧也愈大,因此,雖曉得肇祺不會傷他,

卻還是不很兇猛地向三樓打了一拳。這,肇祺看在眼裏,就大聲喊:

「要用力!」。這樣,他纔真的很兇猛地向肇祺所站位置,打了一拳

。而肇祺也同時,以自然姿勢,用右掌向他發了凌空短勁。碰!一下

,他整個人就摔坐在地上了,以至撐住地面的右手,其腕骨節手背正

中央部位,鼓起了一塊,到數年前尚未消,且還隨氣候之變化,而會

疼痛!這一次,是肇祺隔著二樓與三樓兩層鋼筋水泥地板,發的太極

凌空勁。接著,公元一九七六年二月,於中國鋼鐵公司,在其董事長

面前,同年四月,於臺北市警察局,在其第一科警官面前,肇祺都有

了機會,露一手隔一面隔間壁發的太極凌空勁。尤其是在臺北市警察

局那一次,因不是對方攻來,肇祺纔發,而是對方只站著,肇祺就攻

,所以,對方很受不了,一受了勁,臉色就急變蒼白,使在傍觀看的

警官,擔心得趕快倒熱開水要給他喝,但,肇祺走過去給他加光,也

-182-

就立即恢復了。於中國銅鐵公司與臺北市警察局,肇祺都以「左摟膝

抝步式」其右掌,發長勁,而以上三次,發的,乃皆凌空勁。

鍊太極拳而成的在身勁,怎麼能發到身體之外成凌空勁?這,先

說明上舉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拳論」與「行功心解」寫的各

兩段話,就明白。其「拳論」中說的是:「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與「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兩段說的,有

其共通之點,那就是:其起點,皆為「懂勁」,而結果,雖是「階及

神明」、「從心所欲」,但,「階及神明」說的是「體」,「從心所

欲」說的是「用」,實為同一回事。這就是說:懂勁後,就能達到神

明即神靈的境界,這樣,也就能從心所欲。而由前面所述,懂勁就是

「知陰陽相濟」。於是,其「拳論」寫的這兩段,是說:鍊太極拳而

做到了陰陽相濟,其人就會臻於神乎其技的從心所欲境界,而前面已

述說過的太極拳所說,而能避免患雙重的四種陰陽相濟中,這裡說的

,當然就是其最高的㈣氣與勁的相濟啦,而其「行功心解」中寫的是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

-183-

勁以曲蓄而有餘。」與「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

外示安逸;」;這兩段說的,後一段前三句的內容,乃已含在前一段

其前二句之中。因為,「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

」三句,說的是:得以通三關而具的身體狀況,但,前一段其「極柔

軟,然後極堅剛;」,就是獲取到上述棉花裹鋼的身體狀況,而因要

獲取棉花裹鋼的身體狀況,則又必須全身骨骼之中,都彌充氣與勁,

於是,就非經通三關此事不可,因而後一段的前三句,就已含在前一

段的前二句之中了。而前一段的前二句,其所以寫「極柔軟」於先,

「極堅剛」於後,乃因:鍊太極拳而氣沈丹田,蓄集於丹田後,由於

氣的運行通路為全身神經細胞組織、系統,但骨骼之中,則非經通三

關之後不能進入故,氣必先彌充於骨骼外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而

等通了三關之後,纔存於脊椎骨中,運行於脊椎骨中,且又等勁能從

湧泉部位,進入了跗骨、蹠骨之中後,長了,纔有運行,彌充於全身

骨骼之中之可能故,骨骼外面的肌肉、筋絡等的柔軟,就在先,而骨

骼的堅剛,就在後,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之事了。其前一段的「極柔軟

-184-

,然段極堅剛;」,說的是「體」,「能呼吸,然後能靈活。」,說

的是「用」。這,正如後一段其「內固精神」,說的是「體」,「外

示安逸」,說的是「用」般。「能呼吸」,是說:「能順自然狀態的

呼與吸,而不管是於呼或於吸時,都能發勁,」,所以,接著纔寫「

然後能靈活」,說:「這樣,就能自由自在。」。而於其後,接著又

寫:「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了。

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此二句前,先來補述

、歸納上舉「拳論」的兩段,及「行功心解」的兩段中,已述說過諸

句。「拳論」的兩段,歸納起來,就是:「做到氣與勁的相濟,就能

達到神靈的境界,這樣,就能『從心所欲』。」;而「行功心解」的

後一段,歸納起來,就是:「成得以通三關而具之『體』,就會有『

外示安逸』之『用』。」,其中的「成得以通三關而具之『體』」,

乃已含在其前一段的「獲取了棉花裹鋼」其「體」之中,所以,其後

一段所剩下的,就僅是「外示安逸」之「用」罷了;而「行功心解」

前一段已述四句,歸納起來,就是:「成了棉花裹鋼之『體』,而於

-185-

自然呼吸當中,於呼、於吸,都能發勁,就能自由自在。」。以上,

「達到神靈的境界,這樣,就能『從心所欲』。」、「自由自在」及

「外示安逸」,說的,都是能發凌空勁。功夫而達到神靈的境界,這

,若非其身體不與對方的身體接觸,就能發勁,否則,怎麼會被說成

那麽高境界?而「從心所欲」、「自由自在」與「外示安逸」,說的

,又都是「用」,這,不是能發凌空勁,又怎麽能如此?尤其是「外

示安逸」一句,對敵而能使在傍觀看者,覺得其人安逸,則除了其身

體不在接觸對方,使對方無法靠近他之外,那裏會有這種狀況?即使

雙方僅碰一下就分開,亦於其碰一下瞬間,就使人看起來,不覺得其

狀況是安逸啦!何況,鍊太極拳之人,要能在順其自然的呼吸中,於

呼,於吸,都能發勁,則除非發的是凌空勁!否則,不可能。此乃因

只能發在身勁,則其人尚被其肉體生理現象,牽連著的緣故。於是,

「行功心解」前一句中的「能呼吸」三字,說的,其實,也就是發凌

空勁的狀況故,「靈活」二字,纔能說做「自由自在」的。尚且,「

棉花裹鋼」其練太極拳所成之「體」,無非也是做到了「陰陽相濟」

-186-

中的氣與勁的相濟,纔有的結果故,鍊太極拳而要成能發凌空勁,則

唯有做到氣與勁的相濟一途罷了。這樣,就會達到能發凌空勁的「階

及神明」程度,並具「意到氣到勁到」的「從心所欲」功力,來自由

自在地發勁,且於對敵時,又使看起來沒那回事般地「安逸」。所以

,鍊太極拳而要達到能發凌空勁的「階及神明」程度,就做氣與勁的

相濟,如此,則當他做得出「意到氣到勁到」,則其願,也就得償了

。之後,要使其凌空勁,能日以繼日地進步,所須的,即是:「行功

心解」前一段寫的「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二句了。

其實,前面述說過的四種「陰陽相濟」,把它歸納起來,也就僅

為其㈣氣與勁的相濟罷了。因為,其㈠知與行的相濟,說的是不可雙

重,其㈡虛與實的相濟,說的是不雙重其虛實腳的變轉,而㈠與㈡,

又都是為了氣能下到湧泉部位,及湧泉部位得以變氣為勁來長勁,而

這,也就是為了其㈢說的沈與長的相濟其氣沈、勁長,那不就盡都是

為了氣與勁的相濟?是的!因此,太極拳所說的陰陽相濟,追根究蒂

,就是氣與動的相濟;而當鍊太極拳之人,達「階及神明」程度,具

-187-

「意到氣到勁到」的功力,之後,所需要的「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

曲蓄而有餘。」其二句,纔頭一句寫氣,第二句寫勁的。由此而可明

白,太極拳之路,就是一條氣與勁相濟之路,由氣與勁的相濟到「意

到氣到勁到」,而豎立起階及神明的凌空勁里程碑,之後,仍繼其一

路以更高深之段的氣與勁的相濟之路,來開展出更為神妙的凌空勁境

界。

-188-

(空)

-189-

第七章 勁發凌空路尚遙

-190-

一個人於其清醒時刻,別人看到的他,是一個肉身人,然而,他

這個肉身人,其實,卻存在著肉眼看得到的肉體與肉眼看不到的光子

體,合計兩個身體。而以一般人來說,其光子體的大小,就約同於其

肉體。但,於其睡眠時刻,別人看到的他,雖也是一個肉身人,但,

卻僅具肉眼看得到的肉體,而其肉眼看不到的光子體,卻離開其肉體

,返回通明界即天上界,去補充「實存原(沙簸拉O)」到其潛在意

識,來等他睡醒後,繼續維持其三次元世界現象界人生。因其現象界

人生的一切活動,皆僅賴其清醒時刻做,包括鍊太極拳。「實存原」

,即為:一個光子體人,能實際存在著所需生命能。而由於一個人其

光子體,包括其膜,其膜上的表面意識,即為使其人的肉體能活,能

活動之能即生命能的來源故,鍊太極拳之人,其運行、彌充於神經細

胞組織、系統之氣,或運行、彌充於骨骼中之氣與勁,就和它同為四

次元世界混聚界之存在。所以,說是運行、彌充於其肉體神經細胞組

織、系統之氣、或運行、彌充於其肉體骨骼中之氣與勁,其實,都運

行、彌充於其光子體膜,屬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其生命能之中,或屬

-191-

骨骼中之紅髓其生命能之中。加上,現象界肉身人的表面意識即心,

就是存在於其肉體心窩部位的其光子體膜,而其永恆之心即潛在意識

,又是存在於其肉體心窩部位的其光子體,所以,鍊太極拳之人,就

能因做到他所鍊得的氣與勁的相濟,而達「階及神明」,來發出「意

到氣到勁到」的凌空勁了。

當一個人鍊太極拳到全身骨骼之中彌充氣與勁,則他就具「意到

氣到身到」之「用」的功力。這,於前面已述說過。而其「身到」之

「身」,即是其「意到氣到」的肉體部位,且該部位,又受起其動力

部位之推動的影響,而已彌充著勁。這,就是說:其「意到氣到身到

」之「身」,於其「意到氣到」部位具備勁。因此,其「意到氣到身

到」,說的,亦為「意到氣到勁到」,只是其勁,尚存於其身體罷了

凌空勁,所需要的,就是「意到氣到勁到」,其「意」、「氣」

與「勁」三樣東西,能變成很合適,很足夠,之後還一直在進步、增

加。鍊太極拳而要獲取氣,即沈於丹田而蓄集於丹田的氣,比要獲取

-192-

勁容易,但,要得到能使「意到氣到勁到」之意,則比勁還難。意,

即是「注思」,但,其「思」須專,是「專」而非「強」,問題就在

這裡。注思,也就是把心力投注於思。以很強的心力,注思某物,這

,並非難事,然而,這,對太極拳無用。因為,人心這個東西,乃當

強烈地注思某物,則其注思,會固定於思其物,而失去其心的敏銳性

。但,太極拳所需要的,卻是具能隨機應變之敏銳性之心。所以,其

注思,僅需專。而注思要能專,其必須條件,就是注思的時間短。因

為,時間短,其思的密度纔高,纔屬「專」。此乃問題的關鍵所在。

尚具我執之人之心,很會想,即使其人有意不想,卻也會在其不知不

覺之間,又在想。這,相信凡是人,都有過經驗。不僅如此,人心,

尚具聯想的習慣,一件事未想完,忽然,又想到另一件事去。這種想

,其一秒一秒之間所注之思的密度,都不高,甚至很低。這也就是說

,於其一秒一秒之間之思,都不清皙。但,這,並非其人於其一秒一

秒之間所注於思的心力弱,其心力,是和一般思考一樣。不然,人怎

麽會煩惱到憔悴?煩惱本身,也就是人在想啊!而其所以會憔悴,就

-193-

是其所消耗的心力太大!太極拳所需要的注思,是:於不增強心力之

下,一閃即過之思,這種思,纔屬「專」。但,這種思,倘不經使其

心變成另一個狀態之步驟,則即使使得出,卻也因其清皙度不夠,而

稱不上「專」。這個步驟,乃:至少,也在鍊太極拳套時,必養成不

想的習慣。而在其日常生活當中,則除了非思考不可之內容外,設若

也能不想,那最好;這樣做,亦為使生活太極化的內容之一。打太極

拳套的禁忌,就是忽而就會想到其他之事,所以,打太極拳套,也纔

會有前面述說過的「摸黑」之事。這裡說的,當然是以打熟了拳套之

後而言的。倘因拳套未熟,而邊打邊想下一式是甚麽或如何打,則不

在此限。鍊太極拳之人,能使其心變成不胡思亂想,該思考者外不想

,則其「意」就會變成「專」。而當他具備了能「專」之「意」,則

其「意」,就成為「意到氣到」、「意到氣到身到」,以及「意到氣

到勁到」之「意」。太極拳所謂的鍊心,其內容,就是屬此類。

一個人,其意能專到得以帶動氣,則由於其氣與勁已能相濟,因

此,當意一到身體某部位時,已慣於相濟的氣與勁之勁,就必隨氣而

-194-

到意到的部位。此際,勁到達意到部位的時間,與氣並沒甚麽差別,

只是意所帶動的,是氣,而由於氣與勁相濟著,所以,氣到,勁也就

一起到罷了。從一開始鍊大極拳,到入太極拳之門,再到登太極拳之

堂,其間的氣與勁的相濟,具下列四項內容。

㈠不患雙重,而做到虛腳與實腳的正碓變轉,以使氣能從虛腳下

到其湧泉部位,而實腳湧泉部位,則能變氣為勁,且使勁能進入骨骼

之中向上長。

㈡使蓄集於丹田之氣,能通三關,來促使氣能從實腳湧泉部位,

與勁一起進入骨骼之中,以使全身骨骼中,都存有氣與勁。

㈢藉打拳套,而使氣愈斂入骨,則蓄集於丹田之氣,也就愈為增

多,因而下到湧泉之氣,轉變成之勁,進入骨骼中之勁,也就皆愈為

增多故,能使全身骨骼中之氣與勁彌充。

㈣從實腳湧泉部位轉變為勁之氣,所餘下的「氫離子能」,經神

經細胞組織、系統,運行到其人上身時,又必悉數變成氣,沈丹田、

蓄集於丹田,而當這種氣,一進入脊椎骨中,就會鼓盪勁。於前面鼓

-195-

盪氣時所舉之例中,肇祺鼓盪到體外之氣,所以還鼓盪著勁,乃其氣

屬這種氣的緣故。

打太極拳套時,氣會斂入脊稚骨中其事實,鍊太極拳到全身骨骼

中彌充氣之人,能從其體表得知。因其通紅一雙手掌,打了太極拳套

後,就必定會淺化其紅,或消失其紅到如一般人的手掌之色,之後,

經一刻到三刻鐘,纔會恢復到其原先通紅度。此恢復時間,乃依肇祺

如今每天起床後不久,打一次起勢到十字手的拳套說的。倘是打一次

鄭曼青先生所簡化的太極拳套,則相信雙掌恢復原先通紅度的時間,

會較長。

那麽,打太極拳套而氣斂入骨中,則為甚麽蓄集於丹田之氣,就

會愈多?此乃由於從其表面意識輸到其光子體「心窩圈」的根本生命

能,一到位於其肉體夾脊部位的其光子體膜「貼皿」,就會立即滲入

彌充、運行於該處之「氫離子能」中成為氣後,經枕骨上頂骨,而經

大腦、心窩沈於丹田,蓄集於丹田所致。肉身人於其清醒時刻,從其

表面意識輸到其光子體「心窩圈」的根本生命能,乃分送到其光子體

-196-

的固定部位後,纔從其光子體膜的固定部位,循其肉體神經細胞組織

、系統,徧佈全身的。而當其人鍊太極拳到氣與勁彌充於其全身骨骼

之中,即從其光子體的固定部位,輸到其光子體膜的固定部位之一的

「貼皿」之根本生命能,不僅於其打太極拳套之際,甚至於其清醒時

刻不在想、不在思考時,就會變成氣,而經枕骨上頂骨,而經大腦、

心窩沈丹田、蓄集於丹田。但,倘是僅打太極拳套時,就會這樣,則

其人若鍊太極拳到有勁可發,能發勁,就能做到。這也就是說,一個

人鍊太極拳到入門了太極拳,則每當他在打太極拳套時,從其表面意

認輸到其光子體膜「貼皿」部位之根本生命能,就會變成氣,但,這

,卻須具一個條件:其人已通了三關,否則,不會有這種現象。

而當其人的太極拳,已鍊到登堂太極拳的地步,則因上述原由,

其氣就會迅速地增加。再加上因其全身骨骼中彌充著氣與勁,所以,

於㈣述說過其會鼓盪勁之氣,也就會增加。就是增加了這兩種氣,纔

致使其人原先約與其肉體同大的光子體,非逐漸膨脹,擴大到其二·

八倍大之程度,不能容納其氣的地步的。即使其人不打太極拳套,卻

-197-

也於一天當中,僅還很正確地變轉著雙腳虛實走至少五十步,則其實

腳湧泉部位,仍會把氣轉變成勁,而其氣一起進入骨骼之中,使其全

身骨骼中所彌充之氣與勁,更增加其彌充密度,直到其彌充於全身骨

骼中之氣與勁之氣,皆為會鼓盪勁之氣為止。這個時候,其光子體,

就剛好膨脹、擴大成原先的二·八倍。這麽說來,或許就有人會問:

其後,光子體怎麽就不再膨脹,擴大?那是:因其後,就會呈現王宗

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行功心解」中寫的:「氣以直養而無害,勁

以曲蓄而有餘。」的狀況故,即使光子體不再膨脹、擴大,卻也容得

了氣與勁所致。這,於後說。

氣,怎麽會鼓盪勁?其鼓盪,又是甚麽狀態?這現象,其實,很

科學。因為,這種會鼓盪勁之氣,乃原先也曾是蓄集於丹田之氣,只

因於實腳湧泉部位,受了其轉變氣為勁之機能的作用,把其所帶根本

生命能放出,使化分成勁,而恢復其本來面目的「氫離子能」,之後

,纔又帶根本生命能成氣者故,就變成和根本生命能與勁,都具親和

力,以至一進入最有機會親和勁之環境的脊椎骨中,就如同原子核般

-198-

,以勁當其電子,來成像一顆原子其狀態,使勁長受其親和力而震顫

著附隨它,而變成會鼓盪勁之氣。這種氣,其所以會鼓盪勁之因,及

其鼓盪的狀態,即如此。

當其人彌充於其全身骨骼中之氣與勁之氣,皆為會鼓盪勁之氣,

則其勁,也就皆為被其氣所鼓盪著的勁。於是,這個時候起,其人的

光子體的膨脹,擴大,就會中止。而由於光子體,包括其膜,其膜上

的表面意識,乃是人其肉體之能即生命能的來源,且氣與勁,又都彌

充、運行於其骨骼中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及紅髓、骨節筋絡其光

子體膜部位故,隨其光子體的膨脹,擴大,也就隨著都出乎其肉體該

部位之外了。因此,當其人發勁時,只要其光子體接觸到對方的肉體

,其勁,也就從其光子體接觸到對方肉體的部位發出。然而,由於一

般人不具心眼,只在用肉眼看,於是,就看不出其光子體接觸到了對

方的肉體,而只看到其肉體沒接觸到對方的肉體,就能發勁其事實罷

了。以這種狀況發出的勁,就是鍊太極拳而首先成的凌空勁。所以說

首先成,乃因其光子體能接觸對方之肉體的距離,頂多也其用以發對

-199-

方時的肉體姿勢,變成其二·八倍大的狀態,所形成之距離而已之故

。然而,這,卻已是太極拳的很上乘功夫。一個人鍊太極拳到能發這

種凌空勁,則他已入室了太極拳。而他所達到的,即是太極拳所說的

「階及神明」。

之後,對鍊太極拳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使其「意」之專,

更上一層樓一事。這,也就是說,須致力於其心境的更上一層樓。也

因此,張三丰祖師纔於其「太極拳論」中,繼「其根在腳,發於腿,

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

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

前後左右皆然。」後,突來雨句「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的。其

前十二句,說的,明明是強勁,怎麽會於其後,突寫「凡此皆是意,

不在外面。」這兩句呢?張三丰祖師作「太極拳論」,是在他老人家

足八十九歲之年之春,而他老人家「階及神明」,是在足五十六歲之

年之夏,因此,當然地,就會於寫最基本的發勁原則之下,呼應出最

高級發勁要訣來的。而也因此,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纔會於其「太

-200-

極拳論」中,也繼「懂勁後,愈練愈精,」之後,為「默識揣摩,漸

至從心所欲。」啦!而由此可知,太極拳鍊到後來,餘下的,皆屬心

的問題而已。並且,這心的問題,又都關係著對敵的發勁。且其心的

問題的結果,亦都歸於「意到氣到勁到」其「意」。

意,只是「專」還不夠;意,還要「純」纔行。意,要「專」,

則不可任其心胡思亂想,要使其心非思考不可之內容外,不想。但,

倘要使其意「純」,則只這樣,還不夠,還無補於事。人而要使其意

「純」,就必須做到其心㈠不起惡念,㈡不會憤怒,㈢不會嫉妒,㈣

不貪非分。這裡,所以沒提好強、好勝,乃因好強、好勝之人,絕對

無法鍊到這個地步,且嫉妒之中,又含會好強、好勝之因故。「專」

與「純」,如何區別?這,一舉例說明,就會明白:像專程去拜訪一

個人,這,與路過那裏,順便去拜訪那個人不同,這就是「專」;單

純地只為了一件事去拜訪一個人,如此,則那件事,絕不是臨時想到

的,因此,不可能路過那裏,纔順便去拜訪那個人,這就是「純」。

專程去拜訪一個人,有可能提到兩件以上之事;單純地只為了一件事

-201-

去拜訪一個人,有可能就是專程。這裡說的意之「專」輿「純」,乃

如此相異。

鍊太極拳而獲階及神明之人,倘能使其意,由專而變成純,則於

其清醒時刻,從其表面意識輪到其光子體「心窩圈」,而分送到其固

定部位之一的「命穴」之根本生命能,就會悉數輸到其光子體膜的固

定部位之一之「通彎」,而其五分之三,又會輸進其肉體延髓部位,

滲入彌充、運行於延髓部位的「氫離子能」成氣,而運行到大腦變成

鼓盪著勁之氣,而經心窩沈丹田、蓄集於丹田。光子體「命穴」的位

置,於肉體延髓部位,這,前面已述說過;光子體膜「通彎」的位置

,於肉體延髓部位之上一厘米處,它,因很接近延髓部位故,纔沒列

入,於前面述說過的密切關係著太極拳之部位之中。而當其人能如此

了,則從其光子體膜輸入其夾脊部位的根本生命能,就會自動地停止

其先前的成氣作用。於是,其人的身體,就變成:以最關係著其肉身

人生命之部位延髓,做其供太極拳之體用之氣的製造總部,而以其原

先是太極拳體用之氣之發祥地兼總部的丹田,做其鼓盪著勁之氣的儲

-202-

藏兼調遣總部。

延髓製造氣,運到大腦變成鼓盪著勁之氣,經心窩而「直」降到

丹田儲藏、供需要時調遣即「養」,而即使其氣沈到湧泉部位轉變為

勁,剩下的「氫離子能」,運行到其人上身時,又必悉數變成氣,沈

丹田、蓄集於丹田,而等一進入脊椎骨中,則又變成原先的鼓盪著勁

之氣故,等於都沒受損害即「無害」。這就是:上述王宗岳第一代嫡

傳嗣,於其「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寫,有關鍊成凌空勁其第一段最

後兩句的頭一句,「氣以直養而無害」說的內容。

鼓盪著勁之氣與只是氣之氣同樣,從虛腳下行到湧泉部位,等該

腳變轉為實,就變為勁進入骨骼中上行。氣時下行、勁時上行於同一

腳中,其從氣到成勁之後所運行路線,拐了一個大彎即「曲」;而成

勁進入骨骼中後,又彌充於骨骼中,這,等於儲藏於骨骼之中即「蓄

」;而原本就鼓盪著勁之氣,於湧泉部位,又放出其所帶根本生命能

而化分為勁,如此一來,以原先鼓盪著勁之氣而言,則除了它所鼓盪

著的勁外,又多出勁來即「有餘」。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行

-203-

功心解」,繼「氣以直養而無害」寫的「勁以曲蓄而有餘」,說的,

就是此事。

太極拳鍊到階及神明,意專而能發出由膨脹其光子體導致的凌空

勁,此入室了太極拳的程度,之後,其人所需要的,就是:更加「存

心揆用意」地使其心,除了非思者不可之內容外不想而外,又做到上

述四項,來使其意純,來做到「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則其勁,就能隨其意,凌空到其光子體外的對方攻對方。這個時

候,他就會體會到:他以這種凌空勁對敵的次次所用之勢的表現即「

勢勢」,都是由於其持心於更完善狀態,來探討到了意能用、好用即

「存心揆用意」,纔獲取到若無其事這麽輕鬆的戰果即「得來不覺費

功夫」的。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十三勢歌」所述「勢勢存心

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說的,就是發這種「意到勁到」的較

高級凌空勁的狀況。前面已提到,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是在其逝世三

天前,於病榻,口述此「十三勢歌」,給其雙胞胎兄王穆楠先生寫下

來的。足二十六歲起鍊太極拳,而活到一○四歲的王宗岳第一代嫡傳

-204-

嗣,熱愛太極拳七十八年,而於其足六十一歲之年夏天階及神明,於

其足六十七歲之年冬天能發「意到勁到」的凌空勁,在這種實況下,

他老人家於其逝世前三日說出的「十三勢歌」,可說,就是盡其一生

所鍊得的太極拳其精華啦!所以,也纔能說出「勢勢存心揆用意,得

來不覺費功夫。」的極上乘內容來。人而鍊太極拳到這個程度,則其

發凌空勁對敵時,就是這麽「意到勁到」地「得來不覺費功夫」的。

肇祺由於在足四十歲之年十二月,踏進了心的世界故,徼幸地在足四

十五歲之年一月,就能發此「意到勁到」的凌空勁了。由此可知,太

極拳鍊到上乘,徜期能有所進步,則唯有提升其心境一途罷了!僅賴

鍊拳套與推手,那是絕對做不到的!

「意到勁到」,那麽,氣跑到那裏去了呢?氣這個東西,一離身

,即一離肉體、光子體,倘其人是發勁,而不是鼓盪其丹田之氣,則

一離身後,因勁的粒子較小,於是,運動速度較快,所以,就會被勁

遺於後,而散入空氣中其能的世界。徜鼓盪丹田之氣,則即使其氣是

鼓盪著勁之氣,卻因以氣為主故,一離身,還是鼓盪著其勁地散入空

-205-

氣中,而經過一分又四十秒鐘後,勁就脫離氣之約束,而氣其「氫離

子能」,則放出根本生命能,而各自歸入空氣中諸分子、原子的能的

世界即混聚界。發出「意到勁到」的凌空勁時之氣,也同樣,勁一脫

離,就於一分又四十秒鐘後,如上述地歸入混聚界。然而,發膨脹光

子體的凌空勁,則僅發被氣鼓盪著的勁離身而已,其氣,並不離身。

此乃發膨漲光子體的凌空勁與「意到勁到」的凌空勁相異之點。而這

也就是:其光子體,所以只會膨漲到其原先之二·八倍大之因。因為

,爾後,其體內的氣與勁,可依發勁或鼓盪丹田之氣,來散消於空氣

中之能的世界即混聚界了,因他已獲「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

有餘。」之體,而會上述之用。這麽說來,或許有人會問:膨脹光子

體的凌空勁,既然只勁離開光子體,而氣沒離開,則怎麽能說「意到

氣到勁到」?答案是:乃氣與勁,都到了要攻之對方的肉體之後,勁

纔離開光子體攻對方,並非未到,勁就離開光子體,所以,是「意到

氣到勁到」沒錯。

能發凌空勁,則其人之意,經能「專」能「純」後,尚須能「連

-206-

」。「連」,纔能做到: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於其「行功心解」所

寫的「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其「意」。這段教誨

,說的是:「發到到方身上之勁,其攻對方之作用,看起來,像要鬆

懈下來了,但卻還是未鬆懈,其勁,還是,有的,將要展現其威力,

有的,還沒展現其威力,但,這樣繼續下去,對方一定會糟,就須使

其勁之作用,立即中斷下來,那就要帶動勁去的意,一直還連續著。

」。這裡說的,已攻到對方身上之勁,即是發自「意到勁到」的凌空

勁,但,其意,卻非「純」,而是「連」。所以,已能發「意到勁到

」的凌空勁之人,若要使其凌空勁更上進,則非鍊出「連」之意不可

那麽,甚麽是「連」之意?如何纔得以使意「連」?「連」之意

,其作用,又是如何?「連」之意,就是,能供發了「意到勁到」的

凌空勁後,還繼續著在其所帶動的勁上,以待其人觀察對方受勁的結

果如何之後的措施,其「意到勁到」之「意」。而能發,會發「意到

勁到」的凌空勁之人,要使其意能「連」,則唯有使其心澹泊於名利

-207-

權勢一途而已。為甚麽澹泊於名利權勢,其人之意,就能「連」?因

為,澹泊於名利權勢,也就是無求於名利權勢,而無求,就會對它淡

淡,淡淡,也就能如水地流長,所以,我國纔會有「君子之交,淡如

水。」之句,流傳下來。因而當其人做到了澹泊於名利權勢,則其「

意到勁到」之意,就必屬「連」。這「連」之意,其本人的感覺,就

是較淡。而此「連」之意,其作用就是:以這種「連」之意,發了「

意到勁到」的凌空勁時,倘對方的肉體受勁後,呈支撐不了的現象,

則要立即以其「連」之意,帶動尚未作用之勁,回到己身,來使對方

的肉體,得以無大害。此際,該「連」之意,必連到帶動其尚未作用

之勁,回到右手勞宮部位為止;而勁,則進入右手勞宮部位後,經其

中指掌骨與頭狀骨間的筋絡,入頭狀骨中,再成被其中之氣鼓盪著的

勁。此乃發勁之人,收回其勁的機序。太極勁,乃這種以「連」之意

帶動的「意到動到」的凌空勁,及說於後的浮少執、無執之意於心中

調遣的凌空勁,其發到對方肉體上之勁,能收回而外,其他,則無論

是在身勁或凌空勁,都無法收回。

-208-

太極拳的凌空勁,除了膨脹光子體發的凌空勁,即以專之意帶動

的「意到氣到勁到」的凌空勁而外,以純之意帶動的「意到氣到勁到

」的凌空勁,及以連之意帶動的「意到勁到」、可收發自如的凌空勁

,其勁,究竟能攻離多遠的對方?這,原則上,乃肉眼看得到對方之

人,或肉耳聽得到對方的聲音、聽得到一個人之聲音而對方在其人身

傍,其距離範圍。是看得到對方其人的範圍,而不是要看到對方;是

聽得到對方其人或其身徬的另一個人直接發出的聲音即可,不必當面

。由於當今的社會,不像從前的社會般地,武林人物可以隨便拔刀相

對,且如今,暴力又是國法所不允許,因此,有關後兩種太極凌空勁

,究竟能發到多遠的問題,肇祺,也就沒有實際對敵的經驗啦!然而

,或似表演地露一手,或被試而為了本會獻醜一下,或為了使本會會

員能成好人,而使嘗一下等,則自公元一九七五年九月,肇祺的凌空

勁,進入帶動以純之意的「意到氣到勁到」之境,繼而於公元一九七

八年一月,進入帶動以連之意的「意到勁到」之境爾來,有過數次經

驗。這些經驗中,若以上下距離而言,則前面舉例過的,公元一九七

-209-

五年九月,於當年永和鎮勵行街的鋼筋水泥三層樓建築物中,從三樓

,以純之意帶動的凌空勁,發了站在一樓攻之人放勁,其距離最長;

若以一般的遠近距離來說,則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從臺北市龍泉街

的鋼筋水泥五層樓建築物其一樓中,以電話傳話在其人身傍的對方,

而藉對方仰一下頭之勢,以連之意帶動的凌空動,發了站在高雄市六

合一路的鋼筋水泥十二層樓建築物其十一樓中,和肇祺相通電話之人

之傍的對方提勁,其距離最遠。

太極拳的凌空勁,當其人鍊到帶動以純之意者起,就能藉其手中

之物發。所以能加此,乃彌充於其身體的氣與勁,會滲出體外,彌充

到其所持之物的緣故。而鍊到帶動以連之意者,即能把其勁,移到某

人、某物,而使另一個人,藉其對對方的言行,或持其物,藉搖向或

指向對方之勢發;這裡說的「搖向」,即如手帕、毛巾,「指向」,

則如香煙、筷子。而其所以能這樣,乃其人帶動以移勁於某人、某物

的連之意,繼續連於著在那個人、那件物之勁,而等那個人對對方有

所言行,或持其物之人,把其物搖向或指向對方,則該連之意,就帶

-210-

動其勁攻對方的緣故。上述從臺北發到高雄的凌空勁,即是把以連之

意帶動的凌空勁,先移到和肇祺通電話之人身上,而藉他傳話對方「

仰一下頭」之言,攻向對方的。

之後,愈進步,則會發帶動以連之意的凌空勁之人,就能藉在絲

毫不呈任何對敵之勢下的家常中當時姿勢,發凌空勁。所以能如此,

乃其人並非以存於其體中之勁發,而是以裹其肉身周圍之氣所鼓盪著

的勁發所致。因鍊太極拳之人,當其全身骨骼中,彌充而飽和了鼓盪

著勁之氣,且其勁又悉數被氣鼓盪著,則其氣與勁,就會經骨節筋絡

出骨骼之外,而滲入全身細胞,以至滲出體表,裹其肉身。就從能這

樣到一個程度起,只要其人之意一動,裹其肉身之勁,就立即脫離鼓

盪著它之氣,成群地發到對方,使對方肉身受其勁,而顯出如其意內

容的結果。這種凌空勁很難,而其難,不僅難在其意而已,且要能鼓

盪著勁之氣,裹身到其所鼓盪著的勁,能供發,亦為很難。而發這種

凌空勁之意,並不屬「意到勁到」之意,因為,此意,不帶動勁發向

對方,又不單獨地投注對方肉體,著對方肉體,而是只浮在其人之心

-211-

即表面意識中。但,這,誰都會。問題不是在浮意於心中,而是在浮

於心中之意,須少執,無執。這種凌空勁,就是:浮少執、無執之意

於心中,以調遣裹其肉身的被氣鼓盪著之勁,發對方。而人要能浮少

執、無執之意於心中,則其心必須很少我執、沒有我執;而要其心很

少我執、沒有我執,則必須於其清醒時刻的秒秒的所想所為,都能仰

天無愧。肇祺,雖由於踏進心的世界,而心早已沒有我執即無執,卻

也於公元一九九○年一月,纔發得出這種凌空勁的。但以一般人來說

,還是心要到少執、無執,乃絕對比鼓盪著勁之氣,裹住其肉身到可

供其人發凌空勁的程度,困難得很多。而由於這種凌空勤,一發,則

攻對方之勁之量必成羣故。倘只著於對方之體表或提或放或纏絲罷了

,則還好,若攻入其體內,則除非其人又立即浮要收回它的少執、無

軌之意於心中,來收回其未作用之勁,則對方必會很慘,很慘!因為

,裹住其人肉身那被氣鼓盪著之勁,已很習慣於和氣在一起,且氣,

又專於運行在人體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於是,其勁,也已變成最

容易親和人的神經細胞組織、系統,以至一發入對方體內,就最有可

-212-

能攻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啦!然而,倘其人,能適時浮收回它的少

執、無執之意於心中,則其尚未作用之勁,就會立即回到裹其肉身的

鼓盪著勁之氣圈之中。如此說來,發這種凌空勁後,裹其人肉身之氣

所鼓盪著的勁,不就會減少?是的,會減少,但,多減少,其氣卻也

不至於變成不在鼓盪著勁,只是其所鼓盪著的勁之量,減少了而已。

但,這現象,對其人來說,卻反而好。為甚麽?因為,有朝一日,碰

到也會發太極凌空勁之人,則裹其肉身那鼓盪著勁較少之氣,會吸收

對方發來的勁故,有利於他。

於是,到今天,肇祺所體驗到的太極凌空勁,有上述四種。把它

歸納在一起,則:㈠帶動以專之意的凌空勁,㈡帶動以純之意的凌空

勁,㈢帶動以連之意的凌空勁,㈣調遣以少執、無執之意的凌空勁。

而由於唯有㈣,能完全以其人在家常中的當時姿勢、狀況發,因而倍

使肇祺覺得:張三丰祖師,於其「拳論」中寫的「凡此皆是意,不在

外面。」兩句的可貴!這,何止於「學打三年,不如真傳一言。」,

這兩句的可貴度而已?

-213-

於前面述說過,其把「勁」字解釋做對方攻來之力道中的「接勁

」,凌空勁,卻也具同樣效果。但,可用做「接勁」的凌空勁,則只

㈠、㈡、㈢三種而已,且還須對方未近我身就發動攻勢攻我,纔用得

上。因此,使用凌空勁來「接勁」的機會,極少。

以上,把太極拳一路說了過來。然而,太極拳之路究竟終止於何

處?這,肇祺也不曉得!肇祺,只是探究又探究,而走到這裡罷了。

有緣於太極拳三十九年來,肇祺的太極拳,只在贏去年的,前個月的

,昨天的肇祺的太極拳而已。因肇祺,沒幻想過要贏別人。這,對肇

祺來說,也不只是太極拳而已,連詩、文、歌、書、畫、心、人等,

肇祺也一向都只想,只要贏自己而已,從來沒想過要贏別人。因為,

肇祺曉得: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人要贏任何人,那,比登天還難!

所以,肇祺走來的五十九年人生,就只安於己分,贏昨天之前的自己

過來。太極拳,從生於宋寧宗嘉定七年(公元一二一四年)八月七日

,卒於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一三○五年)九月三日的山東即墨人張

三豐祖師創始爾來,以肇祺這一脈而言,則傳經王宗岳、陳州同、張

-214-

松溪、季化南、盧定一、盧金憶、樊斯一、張果遺、金三梧、朱衷、

劉習、陳王庭、陳根茂,陳有本、陳清平、楊露禪,楊健侯、楊澄甫

、鄭曼青等諸前輩,而過二十代了。陳清平前輩,乃王宗岳前輩的後

身;鄭曼青先生,乃張松溪前輩的後身;而肇祺,即是楊露禪前輩的

後身。楊露禪前輩,生於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一月八

日,卒於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二年)十一月八日,是河北

廣平永年縣人。而其師,即為河南陳家溝,號「清萍」的陳清平先生

,今誤傳為陳長興先生,肇祺頗遺憾!

這麽一脈傳過來的太極拳,如今,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論」,

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與「十三

勢歌」,及張松溪第三代嫡傳嗣的「打手歌」,都還在。然而,於今

,究竟有幾個人,還在重視這真傅?為名,為利,為權,為勢,且又

一味地只想贏人家,這,絕對不是鍊太極拳之人該有的態度,因為,

太極拳,並非為了這樣而存在的!為甚麽調遣以意的凌空勁,其意,

必須少執、無執?因為,太極拳之用,乃只為了止惡!所以纔若非很

-215-

少我執、沒有我執的好人,不夠格鍊成!太極拳,是藝,是道,人而

要鍊成它,則必須抱定成一藝,達一道之志。

鍊太極拳而需要的,乃至少也要鍊成有勁可發。這,最要緊!因

為,沒有勁,就談不上是太極拳,那隻會增添一般人對太極拳的誤會

罷了,對人我都無益。不要嚮往凌空勁,凌空勁,無非也是一種太極

勁而已。而倘真的嚮往凌空勁,則其人必會加緊鍊成有勁,能發在身

勁纔對,否則,證明他只在幻想,而人一幻想,就犯上不實際,一犯

上不實際,也就有著魔的可能。慎之!倘把太極拳比做一座高山,則

要登上其峯頂,還是從其山麓,一坡一坡爬上去好,不要妄想坐直升

機直達其峯頂,太極拳,乃無法坐直升機達其峯頂的!何況,又不知

其峯頂,高到何處?要緊的是:不要只在山麓繞又繞,而以為太極拳

乃僅如此而已,那就會看扁太極拳。太極拳,絕非那麽低級的來西!

鍊太極拳,入了太極拳之門後,還有太極拳之堂可登,其後,還有太

極拳之室可入,一入了室,纔真的到了太極拳的家。只入門探一探,

那只是過路人;只入門而登堂,那也是客人罷了;入門而登堂而入室

-216

纔有可能是家人,但,不一定就是家人,因為,親戚、朋友,也有入

室來住宿一段期間的可能,所以,入了太極拳之室後,還要為了太極

拳這個家,來理太極拳的家業,這樣纔是太極拳的家人,纔真的到了

太極拳的家。為了太極拳這個家,來理太極拳的家業,其內容,就是

:探討先人的遺訓,是否自己都做到了?先人的遺業,是否只是這樣

而已?而繼續熱愛太極拳下去,以期悉盡把握先人的所有遺業。這樣

,纔不枉費先人的心血;這樣,也纔對得起先人。因此,入了太極拳

之室的太極拳的家人,展現在其眼前的其太極拳生涯之路,卻還是遙

遠。

太極拳之路,從其起點到其不知終止於何處的終點,至少到肇祺

走到的這一段,一路都懸掛著警惕路人的標語:「一舉動周身俱要輕

靈」。張三丰祖師的這一句教誨,即是肇祺所體驗到的太極拳,其最

要、最要的要訣。

-217-

後 記

-218-

太極拳,就是太極拳,不必把道家與中醫的理論,搬到太極拳身

上,來述說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需要的述說,只是如何鍊成太極拳

,以及鍊太極拳到一個相當程度之人,其所體驗到的實際內容而已。

但,這,卻也還要絕對合乎太極拳的創始者及前輩們,所遺下來的真

傳纔行。

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十三勢歌」中,有一句「益壽延年不老

春」,但,這一句,卻是跟在「想推用意終何在」後面的,且這兩句

,卻又跟在「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二句後面。因此

,若有人把「益壽延年不老春」這一句,當做鍊了太極拳就會長生不

老,那就太曲解它啦!因為,「延年益壽」此事,是道家在說的。尚

且,真的鍊成太極拳之人,他,怎麽會怕死?人而不是怕死,則怎麽

會求「延年益壽」?太極拳,畢竟是武技呀!鍊武之人怕死,則還鍊

得成嗎?況且,古來,又有幾個英雄怕過死?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

論」末尾其註,是後人給添上的,他老人家,並沒有加註。太極拳,

乃體用相濟著,體到,用纔到、就到。張三丰祖師,就是患了肺病,

-219-

纔創造出太極拳來的,且他老人家的肺病,卻也真的,鍊太極拳而癒

。然而,張三丰祖師,卻未因此,就把太極拳止於養生。肇祺,並不

是說太極拳對人體無益,它,對人體健康,比任何運動都有益;但,

從太極拳而獲取到其益之人,卻可說百分之百,都鍊成太極拳之人。

問題,就在這裡!肇祺要說的是:太極拳是體用相濟的,所以,倘鍊

了太極拳,而其身體狀況,確實有所改善,但卻一點也用不上,則若

非他沒鍊對太極拳,就是他所鍊的太極拳有問題。因為,並非看起來

打得慢慢的,就是太極拳。太極拳單以拳套來說,乃一定合乎張三丰

祖師的「太極拳論」,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的「太極拳論」、「十三

勢行功心解」與「十三勢歌」所說內容者,纔是太極拳。不然,那隻

是:看起來像太極拳的另外一種運動而已。

前舉王宗岳第一代嫡傳嗣,寫在其「十三勢歌」中的四句,說的

是:「倘有人問說:太極拳的體用,要以甚麽做準則?其答案是:意

與氣為主,肉身只是其副,這是其大原則;而倘鍊到相當程度後,要

探討太極拳其用在發勁時的『意』,終究在那裏?則其答案是:在人

-220-

活到多大年紀,都不覺得老的生機勃勃的心中。」。

把拳套鍊正確,這,很要緊。單鞭、摟膝抝步等式的開展步,雙

腳板不僅要肩幅寬,且其所成角度,又一定要大於四十五度;倒攆猴

式的雙腳板,不僅要肩幅寬,且一定要平行;雲手步的雙腳板,則不

僅要平行,其腳尖或腳跟,且要齊在一直線上。

開展步的實腳即前腳,其膝蓋不可超前過其大拇趾與第二趾口緣

,且其雙腳板的前後距離,絕對不可以同於或小於其左右距離。會犯

此毛病,往往就是怕患雙重之病,但,這,不僅無補於氣之沈、勁之

長而已,且反而會鍊壞雙腳膝蓋,終生不癒。慎之!

推手時,要特別提醒自己,「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此句教誨。

而盡可能地多被對方發,不要發對方,除非有勁。

要鍊成太極拳,則先變成一個仰天無愧之人。因為,太極拳其功

夫,鍊到愈上乘,就愈注重心。而功夫,乃是一點一滴積上來的,急

不得,卻也懶不得。只要一步一步踏實於「拳論」、「行功心解」與

歌訣的教誨,則即使太極拳之路遙遠,卻也必有到其家之日,於今生

-221-

,於來世。

-222-

(空白頁)

-223-

附 錄

-224-

太極拳論 張三丰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

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

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

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

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

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

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

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拳論 王宗岳

-225-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

,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

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

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

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

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

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

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

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

,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

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

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

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226-

十三勢行功心解 王宗岳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

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

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轉變虛實也。發勁須沈著鬆淨,專注一

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動如

百煉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

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

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

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

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

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

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沈入骨,神舒體靜

-227-

,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

,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

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

輪,腰如車軸。

十三勢歌 王宗岳

十三勢來莫輕視,

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徧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

因敵變化示神奇;

-228-

勢勢存心揆用意,

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鬆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

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

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229-

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工夫貽嘆息。

補張三丰著太極拳論 張松溪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採、挒、

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

、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

、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

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230-

打手歌 張松溪

掤捋擠按須認真,

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吾,

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

黏連貼隨不丟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