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 臟 癌 背 痛 位置

【早安健康/池谷敏郎(日本醫學博士、日本內科學會認證綜合內科專科醫師)】

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

「我的背和腰都在痛。」

這是一位因高血壓而到我的診所就診,年約五十歲的男性患者。聽說大概從兩個多月以前開始,就有背痛和腰痛的症狀,去了骨科看診,也拿了止痛和肌肉鬆弛的藥物,但是吃了藥疼痛卻沒有改善,我在看診時詢問:「除了高血壓以外,還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嗎?」他才吐露心聲。

之後他每次來看診,我都會詢問:「腰還好嗎?」

「今天有比較好。」「還有一點痛。」他的回答諸如此類,看起來似乎沒有好轉。我記得是在看診兩三次之後,我跟他說:「那下次來做個血液檢查吧!」

下一次的診療,他一進診間就說:「總覺得自己的皮膚變黃了。」

定睛一看,果然如患者所言,皮膚泛黃。看到這番光景,我馬上聯想到「背部和腰部的疼痛,莫非是胰臟癌所引起……」

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自覺症狀,但是當腫瘤變大後,膽紅素滯留在體內,容易引發「黃疸」,使得皮膚、眼白都會變黃,經過尿液檢查後,尿膽紅素呈陽性、也有糖尿症狀,抽血檢查也發現血糖值惡化,已經等不及看到詳細的檢查結果,我當天馬上就開了轉診單,將他轉介到大醫院的消化內科。 (編輯推薦:半夜肚子痛怎麼舒緩?左右上下腹部痛的原因?肚子陣痛拉不出來、想吐怎麼辦?該吃什麼、看什麼科?擔心確診!圖文懶人包讓你秒懂)

胰臟是分泌胰島素的器官,肩負控制血糖的任務,如果胰臟產生腫瘤、功能惡化,血糖就容易不穩定。

後來得知,這位患者果然是罹患胰臟癌,在醫院接受精密檢查後,已經發展到難以手術的地步了。很遺憾的,當胰臟癌出現皮膚及眼白變黃、搔癢(這也是膽紅素所引起)、開始變瘦等自覺症狀時,幾乎都已經為時已晚。

後來該患者接受減輕黃疸的對症療法(目的在於減緩症狀)後,便在家進行療養。從發現胰臟癌短短三個月後,就撒手人寰。

在那段期間,他曾經造訪診所,還特別帶了花來向我致謝,或許是「還好有到診所來看診,不過要是早點發現就好了」的心情,但是他並沒有說出口。

這位先生是二十五年前我的診所剛開業時,即來就診的患者,在我主治的患者中,是第一個離世的,因此至今仍記憶猶新。

腰痛不是都一樣!哪些位置的腰痛該特別注意?下一頁看看日本醫學博士「躺一分鐘」分辨警訊的方法

胰 臟 癌 背 痛 位置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然而早期症狀大多不易鑑別,往往確診時多是晚期階段,甚至擴散到其他器官,讓患者及親友都難以接受。提醒民眾若發現身體突然出現爆瘦、躺平時後背痛、黃疸或油便等異狀,就要提高警覺,千萬別諱疾忌醫,由醫療團隊安排詳細檢查,早一刻發現,就能多一分契機。

  案例一:六十多歲的退休公務員孫先生,一年多前自覺左邊上腹痛,一年內爆瘦將近20公斤,期間也有就醫檢查、吃藥卻都沒有改善,輾轉來院就醫,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是胰尾癌症中晚期。

  案例二:八十多歲黃奶奶去年十月在外院檢查發現胰尾巴疑似有腫瘤跡象,但在種種考量猶豫之下沒立即開刀,今年2月轉診來到門診,癌症卻已經進展到第四期,癌細胞更擴散到骨頭、肺、肝,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

  胰臟分為頭、體和尾三部分,依據腫瘤形成位置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若是發生在體部以及尾部,由於可能壓迫到神經,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而強烈的劇痛會產生轉移現象,延伸到背部。

  由於胰臟位置在後腹腔,屬於腹部最深層的地方,因此患者彎腰時疼痛會舒緩,但只要一躺平就會壓迫到腫瘤,使疼痛加劇,剛開始患者會以為是骨頭痠痛、腰痛或者是背痛,容易忽略是胰臟癌的可能性。有些患者也會伴隨出現食慾變差、暴瘦的情況。

  若腫瘤若長在頭部,則可能壓迫膽管影響膽汁分泌排出而造成進展的阻塞性黃疸,眼瞼及皮膚可能變黃,膽囊腫大,糞便呈現灰白便,但較不會像膽管結石容易造成肚子痛因而容易被忽略,因此如果出現無痛性黃疸症狀,也應該就醫檢查是否是胰臟出現腫瘤。

  此外胰臟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控血糖、消化脂肪,若本身沒有糖尿病家族病史,但在50、60歲時才莫名發生糖尿病的情況,或者是因胰臟阻塞,而出現油便、脂肪便的現象,也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

  若是確診為第一、二期胰臟癌,建議透過開刀手術,若是第三或末期,可搭配化療、放療,但手術困難度高,術後容易出現滲漏、黃疸、穿孔、狹窄等併發症,加上幾乎80%以上的胰臟癌,發現時都已無法手術治療,五年的存活率都低於5%,可以說是預後最差的癌症。

  「預防勝於治療」早期診斷仍然是醫界最大的期望,現常用胰臟癌的診斷方法及工具如下表,各有其優缺點。建議民眾多注意身體異狀,透過即早檢查,即早揪出病症。

  一般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主要有:家族遺傳、突變基因、抽菸、酒精,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建議民眾戒除菸酒,飲食少糖多運動,如有相關家族史等高風險因子的患者,應與醫師諮詢並建議持續追蹤檢查。(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曾晟恩)

檢查方式

優點

缺點

時間

效果

風險

副作用

費用

抽血

快速、方便

偽陽性高,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檢查

腹部超音波

簡便、無負擔、沒有輻射線

檢查時會有死角,若胃中有食物、空氣更難看見胰臟全貌

CT

準確度不差,可在健檢進行。

需打顯影劑,對身體有輻射線的負擔、單價偏高

中高

MRI

準確度高與內視鏡超音波相當,可在健檢進行。

需打顯影劑,檢查及等候時間較長,費用高昂

最高

內視鏡超音波

準確度最高,除影像檢驗外也可配合穿刺針取得病理組織。

侵入式檢查,需從口腔進入胃掃描,檢查需鎮靜且較耗時,較不適合作一線的篩選工具,多為確認診斷時使用。

最高

(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曾晟恩)

胰 臟 癌 背 痛 位置

►自由時報:胰臟癌早期難察覺 出現4症狀速就醫

每年台灣約有3000人確診為胰臟癌,與其他癌症相比並不算多,但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約有8成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晚期,再加上胰臟癌對化療、電療、免疫或標靶的反應都不好而治療較困難,五年存活率只有10%,胰臟癌因而有「癌王」之稱。

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疲憊、體重莫名減輕勿輕忽

臺大醫院一般外科田郁文主任表示,胰臟為內分泌及外分泌組織共存的器官,源自胰臟內分泌細胞的腫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外分泌細胞發生癌變則為胰臟癌。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雖較少見且惡性度較低,相對地,胰臟癌較為常見且惡性度高。

田郁文主任指出,一般早期胰臟癌並無明顯症狀,若出現背痛、腹痛、食慾下降、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時,百分之70%─80%已是晚期難以切除乾淨,而需要先用化療控制病況後才能切除乾淨。田主任進一步表示,要能診斷出早期胰臟癌則須對一些非特異性症狀提高警覺,民眾若有出現疲憊、體重莫名減輕或50歲之後才出現糖尿病等現象,都有可能是胰臟癌導致,建議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目前胰臟癌的主要的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癌指數、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田郁文主任補充,約有20%的胰臟癌患者血中的癌指數CA19-9是正常的,因此即使癌指數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罹癌可能,相對地,癌指數升高也不一定是罹癌而是其他因素如發炎所造成的,因此癌指數升高的解讀必須配合臨床症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而胰臟位在胃與橫結腸後面,因此可能會被胃氣與腸氣阻擋,而使得超音波在檢查上也有侷限之處,因此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則較能檢測出所有位置的胰臟癌癌蹤。

早期治療靠手術晚期化療提升再手術機率

開刀跟化學治療是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田郁文主任表示,若經醫師診斷為可手術切除乾淨者,會直接手術而在手術後再給予輔助性化療,降低復發機率;針對無法立即手術切除乾淨或已轉移的病人則會先採取化學治療。田主任指出,許多原本不能手術的患者,在化療期間腫瘤控制良好就有機會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這種手術稱之為「轉換手術」。目前有研究指出,在診斷時屬於無法立即手術切除乾淨的胰臟癌患者在化療後有採取轉換手術的存活率會較沒有進行轉換手術的患者高,因此針對無法開刀但化療效果好的胰臟癌患者,就會鼓勵接受手術。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對於目前使用的化療藥物反應不佳,田郁文主任建議,此類患者可嘗試換藥,根據國外統計,約30%對原本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在換藥後仍有一定比例可以接受手術。田主任分享,曾有一位男性患者在確診胰臟癌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當時先採取化學治療但反應不佳,換藥施打後效果不錯,經醫師評估後接受手術,截至目前為止3年內腫瘤皆未復發。

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早期發現並治療是關鍵

田郁文主任提醒,抽菸、酗酒、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因子,其中抽菸者患有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抽菸者高出大約3至5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一,二,三位一等親罹患胰臟癌,則得到胰臟癌機率會是常人2,6,30倍左右,若有乳癌與卵巢癌的家族史,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田郁文主任呼籲,若有出現相關症狀請盡快至醫院找專業醫師檢查診斷,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民眾若不幸罹患胰臟癌也不要慌,現在胰臟癌治療成績越來越好,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都有長期存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