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 的身世 ptt

作者readmoo (Readmoo)

看板book

標題[分享] 從語言文化看《蚵蚵仔煎的身世》限時56折

時間Wed Jan 11 14:50:18 2017

https://store.readmoo.com/campaign/2017/1/taiwanese_cuisine_names/index 台灣的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從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到小籠包等, 雖然吃過這些美食,但你可曾好奇這些美食有著怎樣的身世? 而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的意涵呢? 在《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中,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透過大量的資料蒐集, 以及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 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這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 像是甜不辣、蓮霧、阿給……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台灣食物, 他們的名稱其實來自不同的食物語源,也應證了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而從語言切入,我們不僅能找到食物的語源,還能進一步認識美食背後的歷史故事, 以及台灣各類美食文化變遷的脈絡及深厚的人文底蘊。 《蚵仔煎的身世》電子書 1/11一日特惠 220元! https://store.readmoo.com/campaign/2017/1/taiwanese_cuisine_names/index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5.128.19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84117421.A.B3D.html

MrXD: 蚵蚵 01/11 15:27

andy810306: 推 前天剛看完 作者有寫出很多考證的過程 01/11 15:41

lolic: 蚵蚵仔 01/11 16:48

danadanad: 推 感覺很有趣 但似乎要懂很多台語? 01/11 18:06

作者priest66 (老天爺都不老天爺了)

看板TW-history

標題Fw: [活動] 臺灣走透透講座 《蚵仔煎的身世》

時間Fri May 12 09:14:00 2017

※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1P4gLIeB ] 作者: priest66 (老天爺都不老天爺了) 看板: book 標題: [活動]內壢分館 臺灣走透透講座 蚵仔煎的身世 時間: Wed May 10 13:29:51 2017 大家好 來宣傳自家圖書館的活動 這次是關於台灣食物姓名小考的講題 探索很多台灣食物: 雞捲沒有雞肉 為何叫雞捲呢? 冬粉難道是冬天製造的嗎? 有興趣找答案的朋友來賞個光吧! 講師:曹銘宗/臺灣食物名探究達人 講題與書: 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 時間: 5/20(六)14:00~16:00 地點: 福德里里辦公處 中壢區福德里成功路79巷54號(近內壢火車站) 此活動為免費入場 請先網路報名:https://goo.gl/Xp8ss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6.87.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4394194.A.A0B.html※ 編輯: priest66 (61.216.87.5), 05/10/2017 14:00:26 ※ 編輯: priest66 (61.216.87.5), 05/10/2017 14:00:57

REwD: 推! 05/11 03:21

colingoodboy: 推! 05/11 08:10

twoin: 推 05/11 23:44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priest66 (61.216.87.5), 05/12/2017 09:14:00

※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1P4gLIeB ] 作者: priest66 (老天爺都不老天爺了) 看板: book 標題: [活動]內壢分館 臺灣走透透講座 蚵仔煎的身世 時間: Wed May 10 13:29:51 2017 大家好 來宣傳自家圖書館的活動 這次是關於台灣食物姓名小考的講題 探索很多台灣食物: 雞捲沒有雞肉 為何叫雞捲呢? 冬粉難道是冬天製造的嗎? 有興趣找答案的朋友來賞個光吧! 講師:曹銘宗/臺灣食物名探究達人 講題與書: 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 時間: 5/20(六)14:00~16:00 地點: 福德里里辦公處 中壢區福德里成功路79巷54號(近內壢火車站) 此活動為免費入場 請先網路報名:https://goo.gl/Xp8ssL 請大家幫忙報名T_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6.87.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4394194.A.A0B.html※ 編輯: priest66 (61.216.87.5), 05/10/2017 14:00:26 ※ 編輯: priest66 (61.216.87.5), 05/10/2017 14:00:57

REwD: 推! 05/11 03:21

colingoodboy: 推! 05/11 08:10

twoin: 推 05/11 23:44

priest66:轉錄至看板 TW-history 05/12 09:14 ※ 編輯: priest66 (61.216.87.5), 05/12/2017 12:03:22

推薦序

好好吃,理解自己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我常跟學生說,與其苦讀太多現代歷史學術論文,迷走其中,不如整裝輕鬆外出,儘可能島內島外行走,多吃、多喝、多看。

多看,當然是指實地旅行,體驗民情與探索各地怪異地名;多吃、多喝,不外乎品嚐青草茶、泡沫紅茶等國民飲料,甚至是最近二十幾年來台灣新研發的酒精類。酒,是談話水,適量飲酌,話匣子可開很久。書上難懂,或未記載的歷史精靈,說不定會在談話中現身,驚奇對話。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物,或食物名稱,永遠是歷史學的主題;饑荒、糧食生產地與產量,歷史家無法視而不見。我隨手舉一例,近代初期以後,番薯、馬鈴薯先後普傳,各地區人口因而走向較穩定的成長,有助於近現代世界各族群遷徙與定居的形成。

糧食傳播,本身也是一種國際間文化交流。日本人對番薯有不同稱法,如唐芋、琉球芋、薩摩芋,背後標誌著傳播路線。我們的故事,更妙。十六世紀,番薯由馬尼拉傳到台灣,再傳去中國。後來,又傳進馬鈴薯,漳泉語系的人群竟然在「荷蘭薯」稱呼外,還有個「番仔番薯」!

飲食,也是民俗學與人類學長久以來的研究對象。不少民族存在歲時節令吃特定食物,而且也有食物禁忌傳統。例如,《舊約聖經‧利未記》十一章有「潔淨與不潔淨食物」的名稱;以前,台灣民間牆壁上常貼,或農民曆封面底印有「食物相剋表」,根據民俗或人類學的研究,很多情況是出自各民族的古老文化或宗教觀念,不一定是食物本身不潔淨,或真的搭配有毒。

也許講的有點太遠了,還是回到本書所提的食物探討,這確實與自己的歷史文化有關。俗話說,吃遍天下山珍海味,還是「媽媽的味道」最好。歷代媽媽傳承煮法,養成我們的胃納慣性,因而區別了我(們)家與他(們)家的不同。文化、國家的定位,有時可從「御袋の味」開始。我舉八、九〇年代兩個自己的經歷,來稍作說明與延伸討論。

一是某次在香港,吃了幾天港式料理,新奇感已失,再食乏味;偶然看到街上一家潮州店,心想潮州與漳州文化系統相近,何妨試吃一下。果然,當天在香港異域,有找到類似家鄉味的感動。在無今日電視、電腦食譜教學的長期傳統社會中,同語系族群的胃袋,多少具有集合性味覺,所以有人用「川菜」、「浙菜」,或「粵菜」與「台灣菜」分類,不無道理。然而,隨著地理環境、食材之不同,以及時間發展,同語系族群的料理無可避免產生變異,甚至連名稱也有所不同。台灣北中南,雖統稱台灣菜,還是有明顯差別,就是這個原因。

另一例,是當時有位敵視台灣民主運動、本土文化與日本,卻小有名氣的台灣華語女作家,有次講到中外美食,她嫌法國炒飯米粒不佳,「不像我們中國,千年來都是QQ、香香」。聞此言,只有嘆息!讀者若看本書〈蓬萊米與在來米〉,便可知稍黏卻QQ的米飯,是「日據」時代引進的「蓬萊米」,不是中國千年乾鬆的在來米。同是「米」字,不同師傅。

我舉第二例,用意不在批評那位華語女作家,這不能怪她。百餘年來,台灣身處不正常國家的悲運,歷史教育與記憶殘缺歪扭,難免讓人變態自大。所以,我們得自我醫療,努力往堂堂正正國民邁步。

銘宗兄說本書副題是「台灣食物名小考」,又說小考另有一意思,指小考試。我倒認為小考是健康國民的自我診斷,讀者不妨飯前飯後自己小考一下「連台灣人也搞不懂的台灣食物名」,相信對自己周遭的族群與歷史文化,或台灣的越洋國際交流往事,會有健康,而不是巨癡腫瘤的現代國民知識。

推介寫到這裡,也該收筆了,不過本書很精彩,雖然主題多繞著食物名稱、原產地與發音等問題,我還是忍不住端出兩盤好好吃的其他問題以饗讀者:

(一)本書主題「蚵仔煎的身世」,我小時吃的蚵仔煎,可不是像現在糊糊的,是我記憶錯誤,還是台灣傳統食物也在變化?

(二)常聽人說台灣人以前不吃牛與狗肉,畢竟,民間信仰與觀念有「食了牛犬,地獄難免」。可是文獻上有提到「台俗七夕、中秋、重陽,俱祀魁星。是日,儒生有殺犬取其首以祀者」;孔廟、關帝廟,甚至是文昌帝君祀典,也用牛、羊、豕三牲的「太牢」。哇,台灣人也有宰牛、殺狗,用狗頭拜拜的高層文化。

不管他了,先把這本書買下,吃吃喝喝時討論它。

自序

多語言的台灣地名與食物名

如果說土地的名字隱含土地的身世,那麼食物的名字也承載了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並呈現了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

  所以,我在今年初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先生合作出版探索台灣地名的《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之後,接著又寫了這本探索台灣食物名的新書。

  台灣因歷史的因緣際會,帶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除了表現在地名,也表現在食物名。現在以中文書寫的台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音譯、歐洲語音譯、漢人的閩南語、客家語、明清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台灣食物名也一樣,甚至還有源自古漢語、東南亞語。

  多年來,我是買菜、做菜的煮夫,好奇、好問的記者,也是關心台灣歷史、飲食文化的作者,本來就對很多台灣食物名字有所疑惑,例如以下的問題:

  高麗菜:跟韓國有什麼關係?

  冬粉:跟冬天有什麼關係?

  蓮霧:跟蓮有什關係?霧是什麼意思?

  柑仔蜜:為什麼番茄在南台灣叫柑仔蜜?既不像柑,也不甜啊!

  山葵:為什麼中文辭典查不到山葵?

  米酒:為什麼叫紅標米酒?為什麼台灣米酒不是釀造而用蒸餾?

  雞捲:為什麼裡面沒有雞肉?

  蚵仔煎:為什麼不叫煎蚵仔?

  鳳梨:為什麼鳳梨台語的發音是「王梨」(ông-lâi)?

  西瓜:台語的「西」,文讀音se,白讀音sai,為什麼只有用在西瓜時跟華語一樣念si?

  對台灣食物名的問題,連台灣人也不求甚解。我曾耐心讀完一篇農業專家寫的「破布子」研究報告,結果通篇不提「破布」之名由來,大概作者自己不知道也查不到吧。

  探索台灣食物名,除了翻閱台灣歷代文獻,也要把觸角伸向國際。

  為什麼菲律賓人稱米粉為Bihon,發音跟台語一樣?

  為什麼印尼人稱麵為Mee,發音跟台語一樣?印尼語的Kue就是台語的「粿」?

  為什麼荷蘭菜Loempia(oe念u)、法國菜Lumpia,發音跟台語「潤餅」一樣?

  為什麼芒果的台語「檨」(suāinn),發音接近越南語(Xoài)、柬埔寨高棉語(Svay)?

  為什麼歐美國家稱番茄醬為Ketchup,發音接近台語鹽漬海產的「膎」(kê)汁?

  另一方面,近年來台灣也有食物名向國際輸出,例如2009年台灣裔美國人在美國紐約曼哈頓開了一家名叫BaoHaus的包子店,招牌菜Gua bao的名稱和做法就是台灣小吃「割包」(台語音kuah-pau)。

  2011年在英國倫敦開店,已擴張歐洲、美國、中東的Bubbleology,專賣Bubble tea,就是源自台灣的「泡沬紅茶」。此外,美國人所說的Boba tea,就是台灣「珍珠奶茶」的暱稱「波霸奶茶」。

  今天,探索台灣食物名由來,除了有台灣數位典藏、全球網際網路的幫助之外,我還有很多個人的優勢。我懂台灣閩南語,並有客家、原住民及世界各地的親友可以詢問。我還兼任英語、華語導遊,有機會與各國旅客交談。如果涉及台灣歷史的問題,翁佳音先生是我最好的顧問。

  我也常把寫好的文章,放到臉書上分享,有些臉友就會提供意見、參與討論,讓我的論述更加周詳。

  最特別的,我因工作關係常接觸停靠基隆港麗星郵輪的南亞、東南亞船員,有些問題可以當面向他們詢問和求證。我曾詢問幾位菲律賓籍廚師,找到柑仔蜜、虱目魚最可能的語源。甚至,我還找到中國古文獻對菠菜起源說法的錯誤。

  有關菠菜台語「菠薐」(pue-lîng)的語源,中國古文獻說:「蔬品有頗陵者,昔人自頗陵國將其子來,因以為名,今俗乃從艸而為菠薐。」由於文中提到「頗陵國」,所以有人去研究、比對當年中亞、西亞的國家,卻找不到這個國家。結果,我詢問麗星郵船一位尼泊爾籍船員,找到了答案,原來「頗陵國」不是國名,而是源自尼泊爾語菠菜的發音Palungo。

  探索台灣食物名由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找到長期以來無人解釋的答案,更正習以為常的錯字,同時也介紹了台灣獨特的飲食文化。

  當然,還有不少我找不到由來的台灣食物名。台灣是海島,海產豐富,但有很多海產的名字,學名很難記,俗名卻搞不懂,例如台灣人常吃的「土魠」、「午仔」、「嘉臘」、「花飛」、「四破」、「花枝」等等。

  我也要強調,本書對很多台灣食物名由來提出正確或最可能的答案,但也不敢完全論定,而是希望可以打開討論風氣,因為研究台灣食物名可以了解台灣的飲食文化,以及台灣與世界的關係,讓大家更加愛惜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美麗之島。

  自2013年以來,我由貓頭鷹出版了四本書:《台灣史新聞》、《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希望讓讀書輕鬆、有趣了解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我會繼續書寫台灣,也期待更多人認識台灣進而關懷台灣。

  最後,我要感謝對這本書有所貢獻的臉友,包括已故台灣研究者陳政三,台語文研究者葉程允、蕭平治、潘科元、李恒德、林金城、林文信、許嘉勇、杜建坊,以及客家朋友鄭空空、阿美族朋友Isak Afo等人。此外,政治大學越南語專任講師、越南裔的陳凰鳳(Tran Thi Hoang Phuong),也幾次當面回答我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