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 玻尿酸

随着轻美容打水光针的普及,玻尿酸已经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美容护肤成分。现在,在美容填充、外用涂抹之外,玻尿酸也向着“妆食同源”方向发展,国家卫健委于今年1月7日发文批准了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实际上2008年,国家已批准玻尿酸为新资源食品,使用范围为保健食品。这次将玻尿酸使用范围扩大至普通食品,包括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玻尿酸作为新食品原料获批为美容养颜行业提供了想象空间,但从外用为主转至内服,玻尿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也引起了消费者关注。

市场对玻尿酸食品安全性有效性持审慎态度

在卫健委批准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后,短短数周小红书上已有超过4000篇玻尿酸食品相关笔记,配着“逛街被认成初中妹,男友不让我再喝”“一小瓶顶100张面膜”“调理内分泌保养卵巢,喝完月经不痛,助孕功能强大”“肌肤密码,抗衰完美搭档”等美丽宣言,只是价格并不美丽,网红带货的水光饮产品,高价位段10支售价达1580元,低价位段的单支售价也超过20元。

据Innova报告显示,2015-2019年间,玻尿酸、胶原蛋白作为新生代口服美容成分,已超过维生素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成分。第三方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全球食品级透明质酸原料销量在2015年—2019年复合增速达到了24.4%,并预估到2024年全球食品级玻尿酸终端产品市场将达约31亿元。

玻尿酸在国内食品领域应用的一大推手为华熙生物。公开资料显示,华熙生物从2004年成为国内首家向卫健委申报将玻尿酸应用于食品的企业,分别于2008年获批、2020年获拟公告。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华熙生物玻尿酸原料总销量占据全球38.24%,远高于其后的焦点生物、阜丰生物等品牌。

财报显示,2017年-2019年华熙生物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长保持在两位数,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4.38亿元,同比增长5.12%;扣非净利润3.74亿元,同比下降9.36%。华熙生物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转向热门的大健康行业,将玻尿酸食品作为新的增长点,华熙生物招股书也显示,食品级玻尿酸毛利率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

玻尿酸食品成为新的财富密码,从卫健委1月7日发文至1月22日,玻尿酸原料全球销售量占比排名第二的焦点生物母公司鲁商发展股价涨幅18%。在1月22日华熙生物宣布进军玻尿酸食品行业当天,华熙生物股价涨至192.41元/股,涨幅15.59%。但在下个交易日,华熙生物股价涨幅降至3.59%,随后股价继续下跌了3.16%,截至发稿前股价降至165.01元/股。市场的反应显示出对玻尿酸食品这一新领域的功效性、安全性等仍有审慎考量。

智商税还是驻颜水?有效程度仍待验证

口服玻尿酸效果如何?90后消费者小晖告诉记者,使用玻尿酸饮来源于美容院的推荐,自己也看了一些网红测评,认可其原理,喝某款进口玻尿酸和胶原蛋白饮将近1个月,效果还在观望中。对此,美容院工作人员建议她密集使用3个月,见效后继续使用3个月巩固效果。但要6个月的消费,让她怀疑自己是否交了智商税。

记者咨询生物医学专业人士,了解到对口服玻尿酸有效性的研究早已有之。公开资料显示,日本丘比公司和日本东邦大学联合进行了为期12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透明质酸组的全沟体积比、皱纹面积比和皱纹体积比均低于安慰剂组,从而证实食用玻尿酸的有效性。欧洲的A&G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玻尿酸可增加皮肤弹性,试验者持续服用6个月之后,皮肤总弹性上升7%。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试验也显示,实验对象口服玻尿酸之后皮肤水分含量增加9%,比未服用者有明显提高,透明质酸能够增加皮肤水分,且具有抗氧化功效。可见,口服玻尿酸确实有一定效果。但该专业人士坦言,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后,口服玻尿酸的有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国内冯宁、石艳丽等在2016年发布的口服玻尿酸对皮肤水分的改善作用及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显示,服用玻尿酸组别试食前皮肤水分(%)为8.79±1.51,试食后为9.58±1.51,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别试食前后皮肤水分(%)分别为8.79±1.66,8.88±1.57。这项实验的结果没有像华熙生物向国内外各大研究院实验室提供其食品级玻尿酸原料进行分析的数值那样显示出明显提升。

同时,在玻尿酸食品终端市场上,即使在较早进军口服玻尿酸产品的日本,截至2020年6月,其功能性标识食品的受理产品中,玻尿酸排名仅第五,在GABA、抗性糊精、DHA、L-茶氨酸成分之后。

普通食品却宣传多种功效?玻尿酸食品宣传面临“两难”

涉及到食品,安全性是底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玻尿酸应用于食品,在国外已是普遍现象。”据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5月,全球含玻尿酸的食品超过了2000个。“中国作为玻尿酸原料大国,产业发展多年,并大批量出口玻尿酸,经过长期验证,食品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卫健委在公告中也提到,“目前透明质酸钠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在日本、韩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西被允许添加在食品或膳食补充剂中”,基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批准使用情况而扩展玻尿酸使用范围。

同时,朱丹蓬提醒,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玻尿酸食品。记者注意到,卫健委公告强调,玻尿酸食品的标签及说明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并标注推荐食用量每天不超过200毫克。在Wonderlab 玻尿酸夹心软糖宣传中,已提醒消费者每颗糖含玻尿酸12毫克,每天食用不宜超过16颗。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玻尿酸食品,产品页面多标识出生产许可证编号、专利证号等,增加消费者对这一新食品品类的信赖。查询其编号对应的类别,多为饮料、固体饮料、糖果制品等,属于普通食品范畴。但在功效宣称上,一些中小品牌的产品除补水锁水宣称,还有提亮肤色、淡化斑印、平衡水油、细致毛孔、修复屏障、丰盈紧致、产后修复、柔嫩轻龄、润滑关节等,与保健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类似。而这些定位并非普通食品范畴,而且即使在保健品品类下,功效宣称同样严格。在不可宣称功效的普通食品和广告法严控的保健食品间不打擦边球,平衡有关法规及与消费者沟通教育,将是玻尿酸食品面临的一道门槛。

(记者 陈思陶)

口服 玻尿酸

随着国内美容潮流的升级,美容形式也从“外敷”延伸至“内服”,“妆食同源”的新理念近年来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以“玻尿酸口服液”为代表的口服玻尿酸类产品了。

“玻尿酸美容”概念近年来在美容行业推延最广、社会接受度较高,因此“妆食同源”在此找到契合点也就不足为奇了。“玻尿酸口服液”等相关的美容养颜产品争相上市,其中以饮料和食品售卖方式为主,包装精美,种类繁多。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玻尿酸奶茶、透明质酸夹心软糖、玻尿酸酸奶、含玻尿酸成分的矿泉水、胶原蛋白肽植物饮品等特别针对女性消费群体的产品花样不断翻新,主打颜值经济,主推 “健康、养生、养颜”功效。在某电商平台,销量较火的玻尿酸口服液,月均成交量在两三千件以上,而人气单品的直播间观看量,也保持在同样规模人次,消费跟风势头可见一斑。

根据淘宝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618”期间,口服美容品跃居天猫最受欢迎品类TOP3,开场短短七分钟,口服美容产品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266%。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和天猫国际联合发布的《2019口服美容消费趋势报告》表明,“口服美容”在“颜值经济”相关品类中平均增速陡然上升,远高于各个品类的平均增速,预计2022年我国口服美容市场消费额将高达238亿元。

从外“敷”到内“服”,玻尿酸堪称一个美容神话

口服饮品真的可以达到美容功效吗?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容口服液开始出现以来,这一消费争议依然不减。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面部年轻化分会常委、原陆军总医院激光整形美容中心副主任医师刘丽红博士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数据极为有限,动物实验的数据仅表明,摄入的HA(玻尿酸)可通过肠道途径被吸收。但理论上,摄入的HA应该通过血液和淋巴运输系统到达皮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支持口服玻尿酸可被人体吸收。” 她提醒消费者对此持谨慎态度。

在对于口服玻尿酸的功效、安全性、使用群体等问题,刘丽红进行了进一步的专业解读。

“玻尿酸又称透明质酸(HA),广泛存在于胎盘、羊水、晶状体、关节软骨、皮肤真皮组织之中,而皮肤组织大约包含了身体一半的HA含量。透明质酸具有强大的保湿保水能力,被誉为天然保湿因子。由于它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黏性和保湿效果,透明质酸已被广泛用于药品、化妆品、食品。”刘丽红介绍说。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1/5,在皮肤中高达70%,胶原蛋白常被称为皮肤的‘弹力支架’。市面上很多营养补充剂中,生物活性成分即为胶原蛋白肽,或是富含氨基酸脯氨酸、甘氨酸和羟脯氨酸的肽。”刘丽红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些蛋白质肽可能有助于维持和增加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还可能增加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透明质酸的产生,诱导成纤维细胞的迁移,促进更强的胶原纤维,增加角质层的水分含量。

刘丽红介绍,根据今年6月发表在营养学杂志《Nutrients》的一项研究有一定的说服力,该项研究对40名健康的亚洲人口服玻尿酸的实验进行了评价,实验者在连续12周每天摄入HA(120毫克)后,皮肤状况在皱纹评估、角质层含水量、经皮失水和弹性方面有显著改善。尽管如此,刘丽红仍指出,目前所能够获取到的相关数据极为有限,关于口服透明质酸与皮肤老化状态尚需更多研究进行深入观察与评价。

口服透明质酸是否能被人体吸收?对人体皮肤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一直是消费市场口碑两极化的关键争议。刘丽红从安全性上分析认为,单纯的玻尿酸产品和胶原蛋白产品对身体并没有什么伤害(不包括可能的过敏反应),但因相关数据极为有限,在理论上,摄入的HA应该通过血液和淋巴运输系统到达皮肤,因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支持口服玻尿酸可被人体吸收。

“花式”玻尿酸产品,消费者应理性选择

从目前市场产品分类看,玻尿酸大致可分为注射用玻尿酸、涂抹玻尿酸和口服玻尿酸三类。

透明质酸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医学材料,在医药领域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注射类玻尿酸属于三类医疗器械,需要经过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才可以应用注入人体。“最早时期,透明质酸应用于眼科,作为手术黏弹剂充填眼球内腔隙,此外亦可作为关节滑液补充剂、术后防粘连剂以及软组织充填剂等。其中,作为软组织填充剂在医美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主要用于面部轮廓的调整及容量缺失的补充。”刘丽红介绍说。

相比于注射用玻尿酸,涂抹类玻尿酸大部分属于化妆品类别,允许加入化妆品成分中。此外,还有一种纯玻尿酸目前经NMPA批准为一类医疗器械,仅用于涂抹和外用。“涂抹类玻尿酸,通过皮肤的吸收功能,渗透到表皮内,增强皮肤的保湿补水能力,对皮肤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刘丽红认为,上述两类玻尿酸产品类别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其功用和安全性已获得一定的市场验证。

而针对市场新近出现的口服玻尿酸产品,刘丽红提醒消费者持谨慎态度。她指出,尽管透明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人类和各种动物体内都含有透明质酸,来源不同的透明质酸,其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均为单一的双糖重复结构,有限的临床试验数据也表明,口服HA未见不良反应出现。但消费者仍需注意,在未获得大量临床证据前,对待玻尿酸饮品特别是对其功效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应谨慎对待。

另外,与玻尿酸同属网红爆款的“抗糖、美白”美容产品,也面临同样的安全性疑问。刘丽红坦言,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抗糖化产品,是否真正具有“抗糖”作用有待观察,国内外也并无任何一种抗糖化药品上市。“消费者选择美容养颜类产品,我建议应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帮助决策,在购买时应掌握几点原则,一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规的产品,二是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和皮肤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产品,三是选择质量和口碑好的企业或品牌的产品。”刘丽红说。(记者 徐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