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處 也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處 也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處 也
繁体English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處 也

本站介绍
简介
字体试验页

+

协助

+

常见问答集

+

使用说明

+

工具
系统统计

+

数位人文

先秦两汉

儒家

显示资料来源

论语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显示资料来源

+

孟子

显示资料来源

+

礼记

+

荀子

显示资料来源

+

孝经

+

说苑

+

春秋繁露

+

韩诗外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德论

+

新书

+

新序

显示资料来源

+

扬子法言

+

中论

+

孔子家语

+

潜夫论

+

论衡

+

太玄经

+

风俗通义

+

孔丛子

+

申鉴

+

忠经

+

素书

+

新语

+

独断

+

蔡中郎集
墨家

显示资料来源

+

墨子
鲁胜墨辩注叙
道家

显示资料来源

+

庄子

显示资料来源

道德经

显示资料来源

+

列子

+

鶡冠子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列仙传

+

鬻子

+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显示资料来源

+

韩非子

显示资料来源

+

商君书

显示资料来源

+

申不害

+

慎子
谏逐客书

+

管子
名家

显示资料来源

+

公孙龙子
兵家

显示资料来源

+

孙子兵法

显示资料来源

+

吴子

显示资料来源

+

六韬

+

司马法

+

尉缭子

+

三略
算书
海岛算经

+

九章算术

+

孙子算经

显示资料来源

+

周髀算经
杂家

显示资料来源

+

淮南子

+

吕氏春秋

+

鬼谷子

显示资料来源

+

尹文子

显示资料来源

+

邓析子
史书

显示资料来源

+

史记

+

春秋左传

+

逸周书

+

国语

+

晏子春秋

+

吴越春秋

显示资料来源

+

越绝书

+

战国策

+

盐铁论

+

列女传

+

春秋谷梁传

+

春秋公羊传

+

汉书

+

前汉纪

+

东观汉记

+

后汉书

+

竹书纪年

+

穆天子传

+

古三坟

+

燕丹子

+

西京杂记
经典文献

显示资料来源

+

诗经

显示资料来源

+

尚书

显示资料来源

+

周易

+

周礼

+

楚辞

+

仪礼

+

山海经

+

焦氏易林

+

京氏易传

+

诗说
字书

+

说文解字

+

尔雅

显示资料来源

+

释名

显示资料来源

+

方言
急就篇
医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出土文献

+

郭店

+

马王堆

汉代之后

魏晋南北朝

显示资料来源

道德真经注

+

世说新语

+

颜氏家训

+

文心雕龙

+

抱朴子

+

人物志

+

金楼子

+

水经注

+

神仙传

+

三国志

+

高士传
神异经

+

洞冥记
隋唐

+

群书治要

+

艺文类聚

+

通典

+

意林
黄帝阴符经
宋明

显示资料来源

+

四书章句集注

显示资料来源

三字经

+

论语注疏

+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

金瓶梅

+

封神演义

+

广韵

+

孝经注疏

+

太平御览

+

太平广记

+

朱子语类

+

宋景文公笔记

+

棋经

+

郁离子
清代

显示资料来源

+

墨子闲诂

+

红楼梦

+

全唐诗

+

康熙字典

+

儒林外史
民国

显示资料来源

+

墨经校释

简介说明

相关资料

字典

讨论区

图书馆

维基

数据维基

在中检索:

高级检索

书名检索

登入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②,颠沛必于是③。”

【注释】

①恶(wū)乎:怎样。

②造次:急促、仓猝。

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翻译】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解读】

坚守信念,不违于仁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局面,这本是好事。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即便贫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应有道,这才是君子所为。而这个道,就是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有些人认为,人生充满苦难,人总是在痛苦中挣扎。这个观点有些道理,但是我们再想一下,人们为何会这样呢?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有没有一种人能摆脱这种痛苦,让生命充实而又快乐?从某个角度看,造成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矛盾。比如,有人看重财富,可等他拥有了财富,面对子孙对自己的财富觊觎和争夺的现实,他心里充满苦恼。这是因为他脑子里有强烈的伦理思想,财富观念与伦理的冲突,导致了他的痛苦。倘若坚守一个信念,他就不会痛苦了。譬如有的人看重家庭,在他的努力下,子孝妻贤,也许他们很贫穷,也许他们的生活备受磨难,但只要亲情还在,他们就能生活得很充实,很美好。

“仁”就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观念。如果坚守仁德,其实是不会在乎贫困还是富贵的,更不会去谋求不义之财,也不会为改变处境而出卖良知。

苏轼少年得志,以才学为朝野瞩目,但因反对新法,评议时政,被朝中小人罗织罪名,身陷“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出狱后被贬往黄州,但他不改本色。新法被废后,苏轼被朝廷委以重任,可是他并不领保守派的情,对他们错误的做法予以抨击,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不久便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任职。此后几年间,他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负责安定地方。苏轼志在造福民众,处处勤政爱民,每莅一处,政绩皆有可观。1094年,他被贬往南荒之地惠州,在遍地瘴疠的恶劣环境中,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诗句。1097年,他被贬往海南儋州(在那时为穷山恶水之地),他坦然言道:“我九死一生,能到海南一游,乃平生最大快事”,把贬谪之辱说成“奇绝冠平生”。

阅读苏轼的诗篇不难发现,他不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被贬蛮荒,心中总是坦然的,情绪总是乐观的。在别人眼里,他的处境糟透了,可他却能淡然处之。何故?皆在于他有着坚定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心存大仁,追求的是为国为民作贡献。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有为民造福的机会,处处可以合心遂志,故而生活得精彩而充实。

只要坚守信念,不违于仁,富贵有何喜,贫苦有何悲。但是,如果丢掉这个信念,人就会成为处境的奴隶,为他人的褒贬所左右,生活得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