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心得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心得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第一本將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的書!
特別收錄克里斯汀生訪談,剖析「人生三問」精義

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名的克里斯汀生,看到許多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向命運一點一滴地妥協:接受不喜歡的工作、犧牲家庭生活,甚至做出有違倫理的決定。為什麼?他們原本才智過人、為人正派、目標遠大,他們的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因此,克里斯汀生在學期最後安排了他認為最重要的一堂課,用企業理論討論三個問題:
‧如何才能樂在工作?
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

「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讓你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原則和理想,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克里斯汀生

增修版新增內容:
1.克里斯汀生新序「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
2.《富比士》專訪文章「 握緊船槳,航向有意義的人生」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心得
個人心得

樂在工作好像是很多人都提倡的一種態度,但放眼社會好像瞭瞭幾人能達成這個願望,作者一開始便提出,為何這些拿著獎學金的優秀學生,仍會走上歧途,而沒辦法美滿的過人生。

人生大三問:

  1. 我們要如何樂在工作
  2. 擁有良好人際
  3. 堅守良善原則

書中敘述很多不同的故事,可以從故事中了解其深刻的意義。很喜歡裡面的這句話「人不可能清楚的看見自己的未來,別浪費時間找透視未來的水晶球」,我們面對不確定性的畏懼,會讓我們希望可以找一個確切的答案,我自己就是更甚,會希望得知我怎麼選擇才是最好的一條路徑,而因為這樣而苦惱不已,所謂的選擇障礙,我認為就是對於選擇後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於負責任的害怕,但其實未來絕對沒有所謂的唯一解,只能在不斷嘗試中,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地方


能力是從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不斷淬煉而成的」,理論不等於實務,這也是目前科大最提倡的,也是許多同學選擇念科技大學的主因,因為我們有嘗試的機會,我在處理社團業務的時候深有所感,用想的用講的好像都很輕鬆,但實際操作感覺就差了一大截,而且會在過程中不斷遇到困難而解決,而這時候對於處理事務的自信才會漸漸上升,我們希望從過程中得到成就感與解決問題的自信。


技能不是唯一,是獲得技能的能力才是必須」,這就是我目前選擇研究所的原因,老師們很常講的研究所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因為今日資訊的發達,我們很簡單可以找尋到資訊,因此如何過濾學習吸收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藉由這本書的思考也釐清了我很多的問題,也很佩服作者對生命的態度。

有時從經驗學習,代價未免太大。你不一定得結過好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你也不必等最小的孩子長大成人,才知道如何做個好父母。這就是理論的價值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詹姆斯‧歐沃斯, 凱倫‧狄倫

書名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作者 :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詹姆斯‧歐沃斯, 凱倫‧狄倫
譯者 : 廖月娟
原文書名 :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原文作者 : Clayton M. Christensen, James Allworth, Karen Dillon
出版社 : 天下文化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心得

[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才想讀這本書]

這一兩年好多同世代的人離開了人世,從去年的高以翔,到今年的Kobe、劉真、黑豹和小鬼,讓我覺得有點感概,原本以為人生其實很長,但卻又有可能轉瞬間就不見。所以,趁假日再拿起這本書來重新閱讀,再重新衡量一次自己的人生。

還記得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是在2013年,那時是閱讀人生三問 — 「工作、人際關係、遠離監獄」中的工作篇,閱讀完後的所採取的行動大大地改變了我的工作職涯,或許之後複習時會再重新回顧一次內容。

這次,要來閱讀並試著採取行動的是剩下的兩問 — 「人際關係、遠離監獄」,好好的把握接下來的人生,預計分成幾篇心得。

[讀書心得與重述資訊-費曼技巧]

作者克雷頓的學歷是楊百翰大學、牛津大學碩士、哈佛商學院博士,他也是獲得「羅德獎學金」的學生之一 ( 羅德獎學金是世界上最難申請的獎學金之一,全球率取率是萬分之一,必須在成績、運動、政治或寫作等課外活動都同樣傑出,並對社會有貢獻才有機會得到 ),可想而知,他周圍的人物都是世界級的頂尖人才,有些年薪更高達一億美元 (相當於年薪台幣30億),所以前幾次的同學會大家都狂得不得了,走路都有風。

但過了幾年,很多人離婚了好幾次,好幾年沒跟自己的小孩講過話,有人成為了華爾街的金融犯罪首腦,有人因為安隆案被逮捕,甚至還有人因為和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入獄。

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要把他多年來在企業管理研究的成果套在人生規劃上,幫助讀者創造圓滿的人生策略,讓我們知道人生的路要如何走下去,才能避免上述狀況發生。

如果你走進書店的勵志書區,可以發現一堆如何改善生活的書。那你要如何分辨哪些是好的建議,那些是垃圾?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思索自己存在的意義,就像是「沙特」所討論的「存在先於本質」和「本質先於存在」。而在追尋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到很多的困難,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一些「有用的理論」,這就好比手上有許多好的工具可以面對各種挑戰,不會像是「蒙格」所說的一樣 — 「手裡只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好的理論不會只能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一些人身上。好的理論應該適用於各種情況,可以解釋什麼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告訴你為什麼。

作者用了他所提出來舉世聞名的理論 — 「破壞性創新」來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Intel總裁葛洛夫 ( Andy Grove ),一個是美國國防部部長柯恩 ( William Cohen ),所謂的武將第一人。

破壞性創新」: 一個競爭者以低價產品或服務切入市場,業界大廠本來認為這只是二流產品而不以為意,但競爭者利用科技或商業型態持續改善,最後得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成功開拓市場,此為破壞性創新

在面對葛洛夫時,他用了10分鐘的時間舉了一個迷你鋼鐵廠的例子來說明「破壞性創新」 : 這些迷你鋼鐵廠用最低階的鋼筋或強化鋼筋這類最低階的產品切入市場,然後逐漸提升,最後連最高階的市場也佔有一席之地。葛洛夫聽完之後,就瞄準了市場的最底層,於是就有了低價的賽揚處理器 ( Celeron ) 。

另一個案例,美國國防部部長聽完理論後就用對比的方式,最高階的產品 — 蘇俄,這個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敵人;低階的產品鋼筋 — 各地的警務計畫和反恐任務。所以他們將維吉尼亞的大西洋總部改編為聯合部隊司令部。

?130419 walter : 工作職涯 : 新領域 → Pay ↓ 來切入 → 改善技術 → 成功開拓新事業

我們在面對人生重要的決定時,或許會參考自己或別人過去的經驗,但這有時就像是開車看著後照鏡一樣,畢竟有些資料已經是屬於過去,天時地利人和都變了。如果我們可以運用扎實的理論來預測未來,或許我們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機率。

最重要的是,人生有很多的問題不是用單一理論就可以解決的,畢竟人生就是如此困難,妄想用簡單的答案來解決困難的問題,就像是「把翅膀綁在手臂上就想飛」一樣阿呆。

?200919 walter : 所以「蒙格」才會提出了 — 「多元思維模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