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肘 關節 痛 看 什麼 科

(案例1)

我是一個常常需要用雙手工作的人,工作時我常常會有手腕、手肘的疼痛,我試過看過骨科、復健科,骨科的醫生會建議我「休息不要使用雙手」、以及「給我止痛藥、消炎藥」,而復健科醫師或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師則會讓我「使用各種儀器治療」。

(案例2)

一位新手媽媽,因為要每天要抱小孩,導致手肘、手腕開始很容易痠痛,在復健科做儀器治療已經一個月了,效果卻非常有限,甚至是完全沒有改善,手臂的疼痛感嚴重影響到生活,連原本在健身房的運動都暫時先跟教練請假了(因為只要拿重量就不舒服)。

在治療時,診所的治療師會讓我使用電療的機器,放鬆手肘的肌肉,但總是覺得無效,因此在一個月過後,醫生建議我在手肘打針,試試看會不會有幫助。

.

以上都是小賴曾經接觸過的學生案例,其他還有許多類似的狀況,很多人都曾經到復健科、骨科求助,想要解決自身不舒服的問題,但大多卻沒有辦法根治問題,反而浪費掉不少時間。

面對這些痠痛的問題,到底應該要怎麼處理才是最佳解呢?

(想要看解決方案可以跳到最後一段進行觀看⇩⇩⇩)

目錄:

一、什麼時候一定要先看醫生?

二、為什麼看復健科不一定有用?

三、案例分享,手肘痛的解決方案

一、什麼時候一定要看醫生?

小賴建議,有兩種狀況一定要先看醫生:

  1. 因為任何意外狀況導致的疼痛
  2. 長期的疼痛、痠痛,但沒有找到解決方案時

疼痛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特別是急性的傷害,一定要先經過醫療評估骨頭、韌帶、肌肉的狀況,之後在進一步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才能夠更有效率的恢復。

這邊所講的物理治療師,是指自費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你會需要在骨科、復健科申請診斷證明書,之後再跟你信任的物理治療所預約,並將你在骨科、復健科所得到的資料(如X光片等等)提供給你的物理治療師,治療師會結合醫學整段以及現場的評估,來幫你找到疼痛真正產生的原因,在做進一步的處理。

處理流程:

  1. 先到骨科、復健科做評估
  2. 取得X光片,以及骨科或復健科的診斷證明
  3. 跟物理治療所預約,進行評估
  4. 治療師評估過後,會結合醫療診斷結果判定疼痛的主因
  5. 進行後續療程

根據小賴自身的經驗,大多數的疼痛問題直接找物理治療師都可以找到原因,但還是有必要先經過醫學診斷的原因有兩點

  1. 台灣的法律規定,一定要有診斷證明才可以去自費的物理治療所
  2. 動作、神經、肌肉、筋膜不相關的問題需要先經過醫生診斷排除(如腫瘤、骨折等問題)

二、為什麼看了醫生、復健科不一定有用?

小賴有過非常多經驗,有很多客戶找上我時都帶著不同程度的疼痛,他們總是會有一些共同點,像是

「手痛,醫生叫我不要用手就好了,但是我怎麼可能不用到?」

「我做了大半年的電療,根本一點用都沒有!」

我相信一定還是有醫生會給出不同的建議,但針對復健診所這方面,小賴認為真的不是最好的解法。

就在這篇文章裡也有提到類似的觀點,在健保體系的復健診所中,由於患者的人數眾多,醫師治療師們可以分配給每個人的時間非常有限,而大部分的儀器治療都只能提供止痛的功能。

衍伸出來的現象就變成:

  1. 評估出來的問題,不一定是疼痛的源頭
  2. 暫時消除了疼痛,但離開診所後就失效

舉個實際案例:

在前言的 (案例2) 當中,這位同學的手肘痛已經持續超過一個月,每次到復健科治療師都會幫她把電療的貼片貼在手肘附近放鬆,但卻沒有效果。

經過小賴的評估,最後發現她的手肘疼痛是來自於肩胛骨活動失衡,以及手臂的肌肉過緊所造成,從放鬆的層面來看,至少需要放鬆手臂的肌肉才能夠讓手肘的肌肉跟著放鬆,我們不可能要求同學不要抱小孩,而處理方向錯誤也可能導致狀況進一步惡化。

這就是為什麼小賴不建議在復健診所做復健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雖然有用,但對於人的健康來說幫助卻非常有限。

三、案例分享,手肘痛的解決方案

遇到手肘疼痛的問題,小賴一定會優先檢查手肘附近的肌肉張力,因為肌肉緊繃容易導致關節疼痛。接下來,要做的是去找到肌肉緊繃的源頭

方小姐因手肘疼痛無力數月,近期症狀加劇至無法入睡,前往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就醫,才發現他的疼痛是因為工作長期使用滑鼠及鍵盤的姿勢不良,造成的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呂學智醫師表示,家庭主婦、廚師、木工、園藝工作者、貨運人員、電競選手與電腦工作者,因長期重複動作及不當受力,高居網球肘常見族群。

錯誤動作不當受力 增加慢性勞損

復健科呂學智醫師表示肱骨外上髁炎,意即伸腕肌群肌腱發炎,是手肘肌腱炎常見之一,是一種慢性勞損,一般因肢體長期進行重複且錯誤的動作和不當受力造成,例如運動或搬重物時,過度使用橈側伸腕肌腱,容易造成肱骨外上髁附近產生疼痛感,若未適時治療,疼痛感會持續惡化,造成手肘或手腕活動或抓握時,肘關節外側與前臂肌肉會疼痛,甚至擰毛巾、轉門把時都會痛,嚴重時即便在休息時也會疼痛。

手肘肌腱炎    改變姿勢少發作   

呂學智醫師分析門診的手肘肌腱炎常見族群有三類,第一類為需要反覆且大量使用前臂者,例如家庭主婦、廚師、木工、園藝工作者、貨運人員、電競選手與電腦工作者,第二類為使用錯誤姿勢進行伏地挺身訓練者,因手臂外展太開或手掌離胸線太遠,導致手肘壓力過大而使肌腱、韌帶拉傷與軟骨磨損,第三類為延誤治療,手肘外側受傷卻未正確就醫,長時間的延誤治療而導致的肌腱累積性傷害,進而演變為網球肘,若在治療後仍未改變錯誤的姿勢習慣,很容易反覆發作。

預防網球肘    7大招這樣做

呂學智醫師提供預防網球肘的7大方法:

1.手掌朝上:抬起或抓取任何物品時,可先將手肘彎曲九十度並維持手掌朝上。

2.減少重複使用:避免重複過度使用手腕與手肘,讓手腕與手肘多休息。

3.以力代力:避免過度使用手臂發力,例如搬重物時將物品靠近軀幹,可善用腰部與腿部肌群的身體力量,輔助手臂完成動作;家庭主婦或廚師可使用較輕量化的鍋具。

4.運動前要暖身 :特別是手肘、手腕及手臂。

5.尋求專業診療:藉由肌肉骨骼超音波診斷肌腱韌帶受損情況,並接受藥物治療或復健與物理治療,例如局部精準小劑量藥物注射或治療型超音波、雷射、電療等;藥物與復健亦可互相搭配,相輔相成。

6.搭配使用副木:穿戴1-2小時之後卸除,休息1小時再重新穿戴。嚴重者可睡覺時戴著副木,讓肌腱得到適當休息。

7.正確使用護肘:手腕、手肘痠痛時,配戴於肘外髁下或疼痛點兩指幅寬的位置,避免直接強壓在受傷的部位,可緩衝肌腱的張力,避免肌肉再度受到拉扯,讓護肘達到最好的效果。

「關節痛要看哪一科?」對於不熟悉醫療分類的民眾來說,在選擇骨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時,常會茫然不已。如果跑錯科別,延誤治療、拉長生病時間,對於預後大大不利。風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常見有關節痛的問題,包括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這幾種疾病引起的關節痛,原因都不太一樣,但是大部分患者無法分辨,甚至連續疼痛幾個月都無法確診。」

蔡世滋舉例,他曾遇到病患因為全身多處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舉步艱難,到骨科、復健科及內科求診,都未能得到改善,一度病情惡化得倚賴輪椅行動。「最後才發現病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是這段不斷看醫師又找不到疾病原因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

有家庭醫師協助轉診,少走冤枉路

蔡世滋指出,想要少走冤枉路,首先建議要有一名熟悉自己家族史的家庭醫師。「通常診所的家醫科醫師可以擔任這個角色,他了解你的家族史,以及你部分的日常習慣、疾病史,由家醫師來協助選擇科別,能夠少掉很多看錯診的麻煩。」

3種關節炎可以用症狀、部位、發病時間簡單做區分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指出,除了交由專業家醫科醫師協助,病人也可以留意自己的疼痛部位、時間或是其他症狀,藉此來協助醫師快速判斷疾病原因。

1.退化膝關節炎常見於年紀大者、膝蓋等大關節疼痛

退化性關節炎顧名思義,主要是因為關節「使用年限」已到而造成。韌帶、肌腱長期不當或是過度使用而產生破壞,進而影響到軟骨,久而久之硬骨也開始磨損。退化性關節炎常見好發於膝關節、髖關節、腰部等。

曹彥博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活動時會感到疼痛,停下來之後疼痛就緩解了;且疼痛位置多半為單一關節。另外,如果工作會過度使用關節、肥胖、關節曾有舊傷、都是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到骨科就診,並搭配復健科一同治療。

手 肘 關節 痛 看 什麼 科

2.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多關節、小關節疼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確切成因還不清楚,發病的原因是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主動去攻擊關節組織,造成發炎反應,而且不治療、骨骼可能變形到完全無法生活,同時會產生很多其他的免疫疾病。

曹彥博分析,相較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出現在手指等小關節,且發病時是多發性的,也就是非常多的關節一起感到疼痛;這種疼痛感在早上起床時最嚴重,但是在開始行動後就有所緩解。「所以我們常跟病人說,退化性關節炎在早上起床時需要有一段『開機』的時間。」

另外,相較於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高齡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較年輕,大約40多歲開始發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到風濕免疫科。其他免疫性疾病,例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同樣會造成關節疼痛,如果有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建議可以優先到免疫風濕科做檢查。

手 肘 關節 痛 看 什麼 科

3.痛風性關節炎初次發作常見於腳大拇趾第一關節

痛風是因為「普林」代謝異常,使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受阻,引起高尿酸血症,過飽和的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上,形成「痛風石」。最容易受影響的關節包括了蹠骨、膝關節及趾骨關節。過半數人第一次發作時,是在腳大拇趾第一關節,也可能發作於膝關節或腳踝、手部關節。另外,痛風常常伴隨紅、腫、熱、痛甚至引起關節變形。

痛風實際上要看風濕免疫科,除了及早確認病因且預防併發症,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在一般 X 光都還看不出來的時候,及早發現關節內的痛風石沉積。如果因為外觀或 X 光上看不到痛風石,就沒有採取合適的治療,未來關節變形的機會也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手 肘 關節 痛 看 什麼 科

了解自己的症狀、學會表達,協助醫師做判斷

蔡世滋表示,雖然能夠按照一些明顯症狀初步判斷疾病種類,但是專業診斷還是要交給醫師。「民眾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疼痛部位、時間、症狀記清楚,如果有相關的家族史也要一併說明,協助醫師判斷疾病。」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痛風排行榜」出爐!第一名不是海鮮、豆腐而是「飲料」

細胞治療能夠解決類風濕性關節炎嗎?骨科醫師分析2關鍵問題

椎間盤突出也能自我檢測!骨科醫師教「抬腿測試法」一躺就知道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