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 恭 字 孟 孫 北海人 人 有 盜 刈 恭 禾 者 恭 見 之,念其愧,因 伏 草中,至去 乃 起 翻譯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28. 「淳于恭,字孟孫,北海人。人有盜刈1恭禾者,恭見之,念其愧,因伏草 中,至去乃起。」根據這則故事,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當時五穀歉收,盜賊四處搶糧
(B)淳于恭個性溫厚寬容,能體恤他人
(C)北海地區盜賊兇悍,人民不敢與之對抗
(D)淳于恭伏於草中,乃因心中有愧,不欲見人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110 年 - 110 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98877

答案:B
難度: 適中

  • 討論
  • 淳于 恭 字 孟 孫 北海人 人 有 盜 刈 恭 禾 者 恭 見 之,念其愧,因 伏 草中,至去 乃 起 翻譯
    私人筆記( 0 )

最佳解!

淳于 恭 字 孟 孫 北海人 人 有 盜 刈 恭 禾 者 恭 見 之,念其愧,因 伏 草中,至去 乃 起 翻譯

paikeacaro 大四下 (2021/05/18)
淳于恭家有山田,種植果樹,有人跑去偷果實,淳于恭就幫他採收。又看見有人偷割穀類作物的幼苗,.....看完整詳解

檢舉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已刪除】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4~35題:       很多人早就預言紙本書會消失,被網路閱讀取代,但我相信紙本書有其獨 特價值。我不時自問:�...

10 x
淳于 恭 字 孟 孫 北海人 人 有 盜 刈 恭 禾 者 恭 見 之,念其愧,因 伏 草中,至去 乃 起 翻譯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已刪除】【題組】34. 根據本文,作者認為紙本書對一般人的獨特價值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紙本書才能傳承經典與藝術 (B)閱讀紙本書不受晝夜的限...

10 x
淳于 恭 字 孟 孫 北海人 人 有 盜 刈 恭 禾 者 恭 見 之,念其愧,因 伏 草中,至去 乃 起 翻譯

前往解題

淳于恭(?-80年),字孟孫,北海郡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人。善於講解《老子》,清靜不慕榮利。[1]東漢侍中。

生平编辑

淳于恭家有山田,種植果樹,有人跑去偷果實,淳于恭就幫他採收。又看見有人偷割穀類作物的幼苗,淳于恭擔心他人會感到愧疚,於是躲在草叢中,等偷盜的人離開後才出來,鄉里的人因這件事受感化。[2]

隱居養志编辑

新朝末年,到處發生饑荒、戰亂。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將被強盜煮食,淳于恭請求代替,結果兩人平安無事。淳于崇去世後,淳于恭親自撫養侄兒,教誨侄兒學習,如果侄兒不守法度,就鞭打自己,來感化侄兒,侄兒感到慚愧而改過。[3]後來村莊開始被盜賊侵擾,百姓放棄耕種,淳于恭常常獨自一人耕田,鄉人勸他說:「現在時勢大亂,生死都不知道。何必白白耕種自討苦吃呢?」淳于恭說:「即使我沒能有所收獲,對別人有何損失。」於是繼續耕種。後來州郡連續徵召,淳于恭都沒有前往任職。於是隱居養志,躲在山澤之中。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法度。建武年間,郡裏舉他做孝廉、受司空提拔,都不願前往。隱居在琅邪黔陬山,一住就住了幾十年。[4]

平步青雲编辑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下詔書稱讚淳于恭的品德,通知郡裏賜他綢帛二十匹,遣公車,任命淳于恭為議郎。引見一整天,詢問時政,升任淳于恭為侍中騎都尉,禮待甚優。他所舉荐的賢人,全都受到徵召任用。不論進對或陳述政見,淳于恭都以道德爲本,漢章帝和淳于恭的談話,沒有一次不說好的。[5]

白虎觀會議编辑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詔丁鴻與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令賈逵、班固及廣平王劉羨等人在北宮白虎觀討論《五經》相同和不同的見解。漢章帝命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命發問,時任侍中的淳于恭向上奏報,由漢章帝親自作出裁決,將結果記錄下來,撰成《白虎議奏》。[6]丁鴻在論難中才高一籌,漢章帝稱他殿中無雙丁孝公。[7]

病重逝世编辑

建初五年(公元80年),淳于恭病重,漢章帝派人慰問,淳于恭在任內去世。詔書褒獎讚嘆,賜谷千斛,刻石立闕於閭門以表彰。命淳于恭的兒子淳于孝為太子舍人。[8]

參考資料编辑

  1. ^ 《後漢書·淳于恭傳》:淳于恭字孟孫,北海淳于人也。善說老子,清靜不慕榮名。
  2. ^ 《後漢書·淳于恭傳》: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又見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里落化之。
  3. ^ 《家苑》:侍中淳于恭兄崇卒,恭養孤幼,教誨學問,有不如法,輒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兒漸而改過。
  4. ^ 《後漢書·淳于恭傳》:王莽末,歲飢兵起,恭兄崇將為盜所亨,恭請代,得俱免。後崇卒,恭養孤幼,教誨學問,有不如法,輒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兒慚而改過。初遭賊寇,百姓莫事農桑。恭常獨力田耕,鄉人止之曰:「時方淆亂,死生未分,何空自苦為?」恭曰:「縱我不得,它人何傷。」墾耨不輟。後州郡連召,不應,遂幽居養志,潛於山澤。舉動周旋,必由禮度。建武中,郡舉孝廉,司空辟,皆不應,客隱琅邪黔陬山,遂數十年。
  5. ^ 《後漢書·淳于恭傳》:建初元年,肅宗下詔美恭素行,告郡賜帛二十匹,遣詣公車,除為議郎。引見極日,訪以政事,遷侍中騎都尉,禮待甚優。其所薦名賢,無不徵用。進對陳政,皆本道德,帝與之言,未嘗不稱善。
  6. ^ 《資治通鑑·卷四十六》:十一月,壬戌,詔太常:「將、大夫、博士、郎官及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於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名儒丁鴻、樓望、成封、桓郁、班固、賈逵及廣平王羨皆與焉
  7. ^ 《東觀漢記·丁鴻傳》:肅宗召鴻與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令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於白虎觀,鴻最明,諸人稱之。上歎嗟其才,號之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8. ^ 《後漢書·淳于恭傳》:五年,病篤,使者數存問,卒於官。詔書褒歎,賜穀千斛,刻石表閭。除子孝為太子舍人。

【原文】

孟孙克己,盛德孔多。助人采果,且避偷禾。

汉淳于恭,字孟孙。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采。见偷禾者,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王莽末,恭兄崇,将为盗烹。恭请代,得俱免。后崇卒,养孤教诲。有不如法,恭用杖自箠(chuí),儿惭而改过。

淳于恭专以克己利人为务。未尝欲激人之知耻。而人受其感化,则羞恶之心,莫不油然作矣。且当遭寇之时,众莫事农桑,恭独力田。人曰:“死生未分,何空自苦?”恭曰:“纵我不得,他人何伤,尤无我相也。”

【白话故事】

东汉时候,有一个人叫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据说他喜欢读《老子》,人好清静,不慕虚名。

淳于恭家境还算不错,拥有一些稻田和果树,在那个年代,算是小康水平了。但当时也有好多家庭处在贫困的境遇中,吃不饱,穿不暖。一次,有人看到淳于恭家的果子熟了,就偷偷爬上去摘。淳于恭不仅不生气,还招呼他们注意安全,让他们爬上树摘了不少果子,并且先让他们吃个够,再带些回家去。这让偷果子的人,觉得非常羞愧,并且心怀感激,之后再也不来偷了。淳于恭常常摘下成熟的果子,送给乡邻,请大家一起品尝。

有一天,淳于恭准备去田里收割成熟的稻子,远远看见有人在他家田里偷着收割他家的稻子。淳于恭恐怕偷稻的人看见主人会羞愧,就赶紧躲进草丛里面,等那偷稻谷的人走了,才起来。大家都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那些偷东西的人不是很可恶,该受到处罚吗?怎么能对他们这样宽容?”淳于恭说:“乡亲们生活条件不好,又没有能力偿还,只好偷偷来拿点稻谷。如果我大声斥责,让别人知道是谁偷的,会让那个人在村里丢脸,受到羞辱。我家条件好些,他偷一点儿对我们也没什么大损失,就当救人一急吧!”乡亲们看到他的所作所为,都受到了他的感化。邻居之间乐于相互帮助,穷的出力,富的出物。

当时正值西汉末年,因汉哀帝荒淫无度,二十六岁死了,皇权旁落,王莽乘机窃取大权,自己建国做起了皇帝。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淳于恭的哥哥名叫淳于崇,被强盗们捉了去,说要把他煮熟吃掉。淳于恭得知了消息,不顾被强盗杀死的危险,自己跑去强盗那里,请求代替哥哥死。强盗们看到淳于恭不怕死、有勇气,竟然愿意代替哥哥去死,有义气,心里都非常佩服,最后反而将兄弟俩都放了。

后来,哥哥淳于崇去世了,淳于恭就担负起了教养哥哥留下的孤儿的职责。他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地教导他们。如果侄子们犯了错,教了几次还不改,淳于恭就用木棍打自己,责怪自己教育无方,导致孩子们做错事情,理当自罚。侄儿们见了,很是不忍,非常惭愧,就跪在淳于恭面前,主动承认错误,立志改过。

淳于恭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却非常宽容厚道。他除了想到如何利益别人,还会顾及别人的羞恶之心,也就是说,尽量避免把别人不好的事情宣扬出去。因为那样虽然自己解了气,但是别人会因此产生怨恨或受到侮辱。而淳于恭每次都以他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别人,别人羞耻之心,自然升起来了,就顺其自然地改过了。

贼寇泛滥之时,淳于恭还有一件事让人感佩。那时乡亲们都不种田了,一是因为大家总是在防范盗贼,人心浮乱,无法安心种田;二是因为种了也总是被偷、被抢,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被别人抢走,谁愿意呢?唯独淳于恭仍旧辛苦地劳作,有人对他说:“你花这么多功夫,庄稼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呢。倘若活不了,或者被人偷了、抢了,那不是白种了吗?”淳于恭说:“纵然我得不到,总有人可以得到,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他心中,别人得到,正像他自己得到一样喜悦。只要他种的稻谷利益了别人,他不介意是否自己得到。他是真正做到无我了。

试问天下有几人能明理至此,并能有他这样的胸襟呢?

(改编自蔡振坤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初集第四册 耻篇《孟孙克己》)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六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