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 知 乎

我倒是觉得 只有回避能拿下回避 神不会爱回避的,因为看的太清楚回避的缺陷 爱上回避的,如果不是点背/被骗,那就是和回避有性格共鸣。换句话说,自己也有缺陷。 比如回避就了解回避怎么想的,很多坑就能避免。两个回避互相回避,但谁也折磨不到谁,最后反而因为陪伴,沟通,一起走向成熟。这应该是回避最理想的归宿了。磨合成本最低。 本人回避,遇到比自己更回避且缺乏反思能力的男朋友。第一次见面就嗅到亲切熟悉的气息,他当…

阅读全文​

注:该文章可能会提到回避型人格,这里并不代表回避型人格障碍,知乎上很多关于依恋风格及人格类型的文章,其中的回避,回避型,回避型人格,痴迷,痴迷型,痴迷型人格等等描述都不一定是心理学上所指的人格障碍,大部分达不到人格障碍的标准,这个大家都清楚,人格障碍是需要专业鉴定的,不是感觉自己像就一定是,请自行判别,此文章只让部分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人格倾向以及喜欢独处有社交障碍等等的人群做以参考。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关于回避型依恋成因及特质的文章,如果你性格孤僻敏感,情绪不稳定又没办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无法做到相信他人,同时你会有低价值及自卑感甚至厌恶自己,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所以你希望更多的了解这种性格的成因和表现,那么你可以花几个小时来读一下这篇文章,它会给你想要的答案。要知道依恋风格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科学的理论,不是九型人格,星座,塔罗牌那些能够简单解释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尽量做到了详细、通俗以及客观,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真正帮助回避型依恋的人认识到自己性格的成因及特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做出适应和改变,同时也希望身边有回避型依恋的朋友或亲属的盆友可以在了解他们的特点之后,与他们更好的相处。

写这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知道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而不是为了让你去改变别人,如果一个人主观意识上并不想改变,那么其他人是完全没有办法的,哪怕是父母想要改变孩子也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改变一个人,大概率也是想对其进行控制,初衷就不是建立在一个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切记,不要去改变谁,人只能改变自己。



以下为正文

关于回避型依恋这一块,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讲几个重要问题,包括回避型依恋的成因,表现及调整方式等,这里的人称代词我都统一用他来代替。

一,相关名词解释

二,常见类型依恋特征

三,回避型依恋概述

四,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五,回避型依恋的成因

六,回避型依恋的转化

七,回避型依恋的内心世界

八,回避型依恋的恋爱形式

九,回避型依恋的自我调整

十,给回避型依恋的建议

十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十二,回避型依恋的移情与投射


一,相关名词解释

人格:人格,多代指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依恋关系:一般指幼儿与其抚养者(一般为父母)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具有依赖及信任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多指夫妻间。

自卑:指在于他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过于低估自己能力。)

自负:指在与他人比较时,由于高估自己能力而给予自己的评价。(过于高估自己能力。)

自信: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自己相信自己)

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己重视自己,希望别人也重视自己)

内源性自尊:稳定的自尊类型,不会随外界评价高低而转换的自尊类型,源于内心对真实自我的肯定。

外源性自尊:不稳定的自尊类型,因为无法客观看待自己,所以自尊会随别人评价而变化。受到正面评价时自尊升高,受到负面评价时自尊降低。

情绪:从事某种活动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潜意识: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察觉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没有到达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突然的开心,突然的伤心,莫名其妙的悲伤,看到某种类型的人不自觉的心动等等都是潜意识支配的。,情绪稳定需要做到意识与潜意识和谐统一,时刻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并且能控制)

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后面详细说)

移情:移情是对目前的一个人的感觉、驱力、态度、幻想和防御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不现实的,是源自童年早期对于重要人物的反应的重现和替代。(百度百科,后面详细说)

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百度百科,后面详细说)


二,常见类型依恋概述


常见的依恋有四种: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焦虑型)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高=回避型(又叫疏离型)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又叫矛盾型)

1,安全型特点:可以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及亲密关系,可以无条件信任他人,不会担心被抛弃或欺骗,有稳定的自尊水平,情绪稳定,乐观自信,对自身及他人关注度适中。

2,焦虑型特点:缺乏安全感,不太容易做到无条件信任他人,会担心被欺骗或被抛弃,与人相处更计较各人得失,易自卑,喜欢靠不切合实际的承诺得到他人肯定,敏感多疑,情绪反应强烈,喜欢靠愤怒表达不满,需要靠过伴侣的付出证实自己值得被爱,因害怕被抛弃所以要反复确认被爱,有控制伴侣的行为。

3,回避型特点:缺乏安全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个人防御水平高,个人边界感强,很难有真心朋友,性单恋高发人群,喜欢独居及自己处理问题,易与伴侣形成假性亲密关系,自尊水平低,会对自我产生厌恶情绪,情绪不稳定,常表现为失落,负能量高,需要长时间消化情绪,敏感多疑,会通过试探证明被对方喜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亲密关系,会陷入恋爱循环。

4,恐惧型特点:参考回避型及焦虑型


三,回避型依恋概述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 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回避型人格,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排斥亲近关系的一类人,他们给人的感觉性子很直,不够委婉,喜欢独处,说话腼腆,也可能风趣幽默,朋友不太多或者深交的不多,但同时他们往往会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多人从事IT技术等相关工作,很乐意帮助别人却不太喜欢欠人情,平时可能喜怒不形于色,给人的感觉很高冷。


关于回避型依恋与回避型人格的关系

大家在听到回避型人格的同时,也会听到另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回避型依恋。这两种是包含的关系,可以大致理解为,回避型人格的人会回避与任何人的依恋及亲密关系,而回避型依恋一般可以与其他人建立情感链接,但是在接触到心仪的另一半时,无法正常进入亲密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不够紧密。可以说回避型人格比回避型依恋表现的疏离感更为强烈。所以我就不做区分了,以下统称为回避。



注:回避型内部划分

回避型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会将其分为疏离型回避和恐惧型回避。

疏离型回避一般会独来独往,与人关系淡漠,并且主观意识上并不太喜欢与异性接近,喜欢独处并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对于依恋关系及亲密关系的需要不是很强烈。

恐惧型回避也会表现为独来独往,不太与其他人接触,没有特别能交心的朋友,也难以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但是恐惧型回避在主观层面是对依恋关系及亲密关系有渴望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但是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会选择压制住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欲望。


四,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缺乏安全感、缺爱、距离感(包括心理距离)、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自卑自负、极度好面子、习得性无助、独立及抗拒社交,情绪变化快、内心矛盾、喜欢冷暴力、挑剔自己的另一半、害怕冲突、不喜欢提要求、具有优秀特质、敏感细腻、等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常见特点,但因为个人气质类型及回避程度不同,所以表现有所不同,以上特质为回避型人格常见特点,并不是每个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具有以上特点。


1,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的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来源于知乎)

安全感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所获得的体验,是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获得的笃定的爱。当孩子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回应总是积极而正面的,那么在孩子得认知里,自己就是被爱的,被呵护的,无论父母此刻在不在身边,孩子心中都会有非常稳定的安全感。而最初缺乏母亲照料与肯定的孩子将会缺乏最初的安全感(相关论证有母婴分离实验,恒河猴实验等),那么一部分孩子就会告诉自己,我只能靠自己,我的父母并不喜欢我,没有人会喜欢我,在后续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没有安全感及自我否定等问题会再次出现。这时虽然孩子已经成人,但是最初不被喜欢的不良感受却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他依然会觉得不被任何人喜欢和接受,哪怕对方真的很喜欢他,他依然没办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及亲密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回避给人的感觉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他们也是有亲密需求的,有时候也会想靠近自己的伴侣。被爱的渴望与被抛弃的恐惧来回拉扯,导致回避内心矛盾而纠结。

回避的安全感也会源于对自我的肯定,父母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肯定和正确引导,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中国式教育中,最常见的就是打压式教育,父母会寄托希望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变成完美无缺的人,孩子一点做得不好都要被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站在孩子得角度,他们会想,自己什么都做的不够好,父母对自己永远都是不满足,不被喜欢,不被肯定,会让自己觉得一无是处。他们无法肯定自己,客观看待自己,这也会导致回避型等不安全人格产生另外一个特质,就是自卑。


2,缺爱

因为回避基本没有获得过来自父母完整且包容的爱,所以他们不会爱。从小到大他们就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所以回避往往并不知道爱是什么,既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爱别人。回避身边的人可能会觉得回避没有同理心,比如女生说我生病了,你来陪陪我吧,女生此刻需要男生的关怀。但是站在回避的角度上,他在生病的时候都是自己吃点药或者喝点热水就顶过去了,第一不会跟别人说自己病了,第二,也不需要别人陪,所以他会觉得,其他人生病了也是一样的,回避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其他人格不同,所以很容易让别人误会他们的冷漠没有同理心。没有被呵护和关心过,所以回避就不太知道怎么去关心别人,其实也不是他冷漠,是他们真的不懂。

而回避的爱也是非常隐晦的。他们不会大声说我爱你,可能会通过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欢,得他们的伴侣慢慢体会。有时候其他类型的伴侣会觉得回避冷冰冰的,根本就感觉不到一点温情,所以特别想甩了他们,他们不是不给你爱,也不是不肯付出,是他们真的没有,如果觉得没办法接受,那就快点选择撤退吧。


3,距离感及心理界限

回避在与他人浅交的时候,是不会出现距离感的,可能会有冷淡和疏离,但出于尊重,一般都不会表现得过于明显,部分回避为了赢得他人好感,更可能表现出幽默风趣等特质,让人觉得他开朗外向,乐观积极。但是当回避与异性达到暧昧的顶点之后,他们就开始表现自己回避的一面,就会突然与暧昧对象保持距离感。而这种变化的机制是回避的防御系统启动了。

回避与异性交往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为暧昧期,此阶段回避为了证明自己具有吸引力,就会伪装自己,他们可能表现为对暧昧对象温柔体贴,大度包容,会很有责任感与担当,谈吐幽默风趣并且很有才华等等,这一系列都是为了证实自己很有魅力,但具体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伪装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到了第二阶段,回避与暧昧对象进入了更深入的关系,回避就开始进入洞穴期了。此时就会出现距离感和心理距离。其实回避自己知道,自己并没有伪装的那么美好,大部分可能是伪装的,真正的自己情绪很容易失常(自卑自负摇摆不定),一点事情就会纠结难受(过度敏感),可能别人一个眼神都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做错了(低价值感),总是没办法跟喜欢的异性建立关系(自卑,怕得不到爱),永远想付出且不懂拒绝(低价值感),喜欢封闭自我(害怕走进亲密关系,逃避社交),没有勇气跟任何人说自己的过去和感受(害怕自我暴露被嘲笑)等等。对回避来说,只要保持界限,保持距离,那么对方就不会知道真实的自己,自己也可以随时全身而退,其实深层次是对再次被抛弃的恐惧。距离感可以保护自己,在自己也没有付出太多的前提下,即使对方提出分手,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同时,回避的心理距离也是表现得十分明显。两个人如果想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暴露自己的缺点和软肋获取对方的信任是加深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这也是亲密关系有别于普通交往的没在原因。彼此建立深厚的信任感,自己的事情可以毫无保留说给伴侣听,在安全型人格的人眼里,这是很自然而然的,既可以将自己柔弱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同时也会从对方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但是对于非安全型人格(焦虑、回避、恐惧)的人来说,他们都很难与伴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以及自然的进行自我暴露,对于他们来说,这么做无疑是自己递过去一把刀,伴侣可以随时可以用这把刀捅死自己,那太可怕了。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自己说了不太好的过往,复杂的情感经历,不太理想的原生家庭和内心真正的想法,那么伴侣一定会很讨厌过去的自己,甚至嘲笑自己,伴侣不会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所以自我暴露在非安全人格的人眼里,基本相当于凌迟一样痛苦,这就导致了回避很少会表述自己,给人十足的距离感。同时回避也非常讨厌被控制,讨厌另一半管太多,过于关注他的私生活都会让他们很不爽。


4,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回避自身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回避是不会轻易相信自己的伴侣的,而亲密关系又是以依恋关系作为基础,爱情也是要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最终就会导致与回避建立亲密关系非常困难。试想你的另一半跟你忽冷忽热,忽近忽远,又什么都不肯跟你说,永远跟你保持距离如平行线,你跟他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感觉,我似乎结了一个假婚。我跟他之间的相处方式可能更像普通朋友。

曾经读过Steve Shi的《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假性亲密关系是指夫妻间表面上和谐稳定,相敬如宾,但其实貌合神离,没有深层次的感情接触,也没有稳定得亲密关系。因为彼此难以建立信任,所以最终会以亲情的方式相处下去,很多因为封建的保守思想或者出于对子女的责任而苦苦维持婚姻,其实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甚至厌恶更多。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很多是这样的情况。这种是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所以称为假性亲密关系,不安全人格的人容易出现这种假性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

(我眼中理想的亲密关系,夫妻双方应该是不断靠近共同成长的。如果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不够、信任不够,接纳程度不高,那么最终婚姻一定会出问题。事实上,父辈们之所以普遍认为『爱情最终都会变亲情』,就是错把假性亲密关系当作了感情必然的归宿。——Steve Shi)


5,自卑及自负

说到自卑,我之前一直以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成分,只是程度不同。后来我跟我妈聊天,我说妈,有些人其实心里会有自卑的一面,我妈反问,什么叫自卑,我说自卑就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与别人比,然后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我妈又问,为什么要跟别人比?再说就当一方面不如别人,你也有别的优势啊,为什么会有不如人的想法?世界上怎么会有跟别人比然后自卑的人?我当时很震惊,我妈竟然从来没有过跟别人比并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我妈并没有自卑的心理。说真的我对60年代的那一批人是有一些偏见的,我总觉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人都会觉得自己价值感很低,多多少少都会自卑,且自卑程度应该比我们严重,但跟我妈聊天之后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即使物质匮乏,一个人也可以保持高价值感并且充满自信,这与有爱的原生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我妈在家是最小的孩子,可以说是被我姥和姥爷捧大的,虽然不至于四体不勤,但真的五谷不分,这我是领教过的。姥姥老爷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让我妈从小到大都不用考虑太多问题,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她可以更多的考虑如何做好自己,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快乐就好了,而大部分家庭是没办法做到对孩子绝对包容和无条件关怀的。所以,哪怕家庭条件一般,只要家庭幸福和睦,在这种家庭氛围成长的孩子都会感觉到很幸福。但是大部分父母,其实自身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中国常见的严父慈母组合,父亲话少,不太习惯与孩子沟通问题,但是父亲对孩子可能非常严厉,并且会要求孩子事事做到最好,父亲的初衷可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他们对孩子这种冷漠和严厉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父亲对自己的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父亲过于严苛的要求也让孩子非常有压力,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父亲要求孩子无论哪一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可是孩子可能只有一两方面不错,其他方面一般,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怎么样,与父亲期待的那个自己或者说幻想那个自己差距很大,所以此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甚至一无是处。而此时孩子会幻想自己是个完美的人,这是自己想要达到的,也是自己一直期待做到的。现实中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幻想中觉得自己完美无缺,这种矛盾会一直在孩子心里扎根,也就有了自卑和自负影子。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母亲,他们往往对孩子还是很好的,这种好体现在对孩子日常的照料上。但是在孩子精神层面的引导上,很多父母是欠缺的。对于普通家庭的母亲来说,给孩子吃饱喝足有书念,什么都替他们考虑周全替他们做主就是爱了。而精神层面上,可能母亲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情绪控制。很多母亲都是偏向于话比较多并且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她们会把不太稳定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孩子晚上说出去打球,不回家吃饭了,此时母亲可能不放心,然后打好几个电话,电话里可能很焦急情绪也不太好,就会说这么晚了打什么球啊,饭都做好了不回来吃,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看你作业都没写完。很多母亲可能就是这样表达的,她们希望的是孩子可以回家吃饭,可能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但是站在孩子得角度上看,母亲的催促很烦,感觉她天天控制自己,而且母亲天天就知道让自己学习写作业,根本就不考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还有就是母亲天天大吼,一点都不尊重自己。综合上述,孩子对于此类母亲是会产生逃离反应的。而母亲的控制和不够尊重也会让孩子在母亲的威严下感觉无法找到一种平等尊重的相处模式,且会生出回避及逃离情绪。

一边是现实中不被父母认可和尊重的自卑,一方面是幻想中完美无缺受到尊敬认可的完美自己,回避的自卑与自负就这样不停的相互碰撞。因为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所以回避会觉得自己十分完美,与人疏离的关系与模仿社交的高超伪装让他们在应对生活和社交时总能给人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6,极度好面子

一说到好面子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年头,没有不好面子的人,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说真的,确实是这样的,不能说百分百,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好面子的。但是每个人好面子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不安全依恋人格的人表现更为严重。

为什么不安全人格的人,比如回避或者焦虑会特别好面子呢?这是因为他们受到内在自卑感的驱动,所以对被尊重与肯定的诉求异常强烈,而幻想中完美的自我也需要时时刻刻加以维持,这个完美的自我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所以不安全人格的人特别好面子。而客观来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那个脆弱的被幻想出来的完美自我就非常容易受到冲击。一点点负面的评价或者负面情绪在他们看来都是对自己完美人格的否定甚至重创。比如考试,十次中有九次都是100分,但是有一次95,如果我考这么好我睡觉都得乐醒了。但是对于回避来说,那次95就是对他巨大的打击,他没办法接受自己的这种失败,可能别人还没说什么,他们自己就先陷入痛苦了,如果别人说你怎么没十次都一百,估计回避就要炸毛了。

而回避对外建立的完美形象更是不容置喙,别人对他的一点否定都会让他觉得受了巨大打击,大部分回避是很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别人否定的眼神或者语言也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痛苦。所以回避是非常非常希望被认可的,被他人认可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回避和焦虑都属于外源性自尊,需要通过外在评价建立自身自尊体系,其实就是自己还不了解真正的自己。


7,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对过去痛苦也会在将来事件重演的刻板印象。客观来讲,你经历的过去的事或者过去遇到的人与你未来要经历的事和遇到的人并没有任何相关性。但是在回避及焦虑的认知里,过去那些痛苦的经历和不被爱不被认可的过往一定会在未来继续出现。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哪怕遇到了真心对他们的人,真的会让他们快乐的事,他们也会保持消极和拒绝态度,不会心安理得的接受。在他们的认知里,美好的事物总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人,好的事情以及真诚的帮助。他们宁愿在暗无天日的封闭世界里继续自己的痛苦也不愿意尝试走出来接受眼前的温暖。

有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电击狗的实验是这样做的:给狗关进笼子里并不停给予电击,狗在刚开始的挣扎无效之后慢慢开始放弃抵抗。后来实验者打开狗笼子,狗却萎靡不振的躺着不选择离开,对于这只狗来说,它已经习惯了尝试痛苦,并且不再认同外面没有电击的正常世界。而在其他动物身上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动物尚且有习得性无助的体验,人就更会有切更难走出来了。


8,独立,抗拒社交

回避内心信奉的是,自己可以面对一切,自己只能靠自己,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不去做。让他们向别人提出需求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宁愿不去做那件事,也不会跟别人提出帮助。一直以来的经验告诉他们不会有人帮助你,你只要提了需求对方一定会拒绝,所以要么自己完成,要么放弃。虽然人是社会动物,但是对于回避来说,他们的社会属性非常低。也因为总是习惯一个人,习惯独来独往,所以部分回避会抗拒社交,比起唱K打篮球,他们更喜欢宅在家打游戏撸猫追番。


9,情绪变化快

回避可能给人的感觉很淡定,可是在回避淡定的外表下,往往是翻江倒海的情绪波动,只不过这种波动他们不会展示给任何人。

在回避情绪不错的时候,他们会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也愿意跟另一半或者其他人积极互动。在回避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习惯沉默和逃离,可能你们并没有发生什么矛盾,但突然他就不说话或者离开了,而消失的时间可能几小时几天甚至一两个月,这期间其实他们是在进行思想斗争、消化负面情绪,以及做让自己平静的事。回避在因为有人闯入他们内心世界而挣扎的时候,一方面希望能跟伴侣一直在一起,另一方面内心的声音告诉他们不能相信任何人,你的伴侣总会离你而去,你不配拥有爱情。两股力量互相拉扯让他们很难保持理智,更没办法去面对自己的伴侣。

所以回避也不会轻易做出承诺,毕竟连他自己跟你能走到哪一步他都不知道,你逼着他跟你确定男女朋友关系,或者扯证这不是闹戏吗?他还在解决安全感问题,依恋层面的事情,你都已经开始要确定关系,开始搞亲密关系了,这肯定会脱节的。


10,内心矛盾

(1),渴望亲密关系又拒绝亲密关系

回避都是非常拧巴的。一方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太喜欢亲密关系,甚至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一方面又跟人暧昧,给人的感觉是希望进入亲密关系。每个人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都是本能,回避也不例外,只是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你想要爱情是不可能的,你不配拥有爱情,你想想这么多年有人爱过你吗?你父母都没有,何况别人。所以回避既想拥有爱情,又不敢拥有爱情。就如同伸出脑袋看着米袋子的老鼠,它们饿得要死,却怕跑出来被抓住。所以他们希望,你能把米袋子拿过来放到老鼠洞门口,这样它们才开心。也就是说,回避喜欢主动的另一半,如果他走一步你走一步,一直这样,那感情是很难进展下去的。你可能要走出十步二十步,回避才走出一步。他需要百分之一万的肯定眼前的异性真的不会离他而去,他才会慢慢接近你。当然这里说的要你主动并不是控制回避,而是充满善意的对他们好,对他包容付出,且不求回报。能做到的非常少。

(2),自卑又自负

回避自卑的时候是不会表露出来的,但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关系融洽时突然的冷淡。或者没有惹到他,他却突然沉默不说话了。关系突然冷淡是因为他们触发了内心的防御机制,过往那些经历,潜意识里那些经历提醒他不能再付出了,你会被伤害,你不配得到爱情,你付出就会被伤害,你赶紧退回来。有时候没惹到他,他沉默时也会想,我怎么配得到爱情呢,她喜欢我什么?我自己都不喜欢我自己,怎么可能有人喜欢我呢?她骗我,我不能相信她。所以此刻的回避会陷入自卑。可当他自我感觉良好时,却又恢复了社交,也愿意跟你走近,并且希望在你身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希望你去夸奖和鼓励他,他也会在这段关系中做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希望能征服你。


11,喜欢冷暴力

这可能是大家对于回避型的人了解最多的一个特点了,可以说大部分回避是会冷暴力的。冷暴力对于回避来说,是一种防御机制,从最初应对母亲的喋喋不休,父亲的批评谩骂,到后来应对别人让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冷暴力可以说让回避用得炉火纯青。他们自己是非常知道冷暴力这种方式伤人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冷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的一种,属于对伴侣的精神虐待。也就是说,回避会因为成长不够彻底,依恋关系没建立好,所以会把冷暴力这种防御方式直接用到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而另一半就要遭受这种精神上的虐待。而回避在进行冷暴力时,自己可能也是矛盾和痛苦的,但是他没有勇气去沟通,因为沟通可能意味着争吵,意味着被对方完全的压制,这会让他们更害怕,所以哪怕冷暴力他们也不愿意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回避在进行冷暴力时非常暗爽,因为这种手段让他们逼疯了不少人。

在双方并没有发生冲突的时候,回避也会玩消失,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冷暴力,只是回避状态,他们在对抗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挣扎着说服自己接受你。也可能只是试探,看他在不做任何回应的状态下你是否依然在,如果你也走开了,那回避就会跟自己说,看吧,果然他们并不那么喜欢我,跟我预想的一样,我真的不值得别人喜欢,看来我的不付出是对的,回避突然的消失跟冷暴力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不说话不回复,但他们的初衷和心境不同。


12,挑剔另一半

回避会去挑剔自己的另一半,在回避的幻想中,自己的另一半是完美无缺的,冷静睿智,完美且能力出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只有这样的伴侣才能与自己结合。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另一半,所以可以说回避的恋爱观往往不怎么接地气。当他们与现实生活中的女孩子接触并逐步走进暧昧时,回避会发现对方身上的缺点,但是回避并不会引起冲突或向对方提出改变的诉求。比如女孩子情绪不太好,说话声音很大让回避不舒服,那正常来说,你就跟对方说控制下自己的情绪,说话小点声问题不就解决了,可是在回避那里,这种需求他是不会跟另一半提出来的,他会避免冲突,也怕提出需求被对方拒绝,所以他就会默认对方的缺点无法改正,于是在心里默默给对方减分,而此时对方并不知道,而回避也不会因为对方缺点很多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越往后暧昧对象被回避减的分越多,毕竟他们理想中的另一半是完美的仙女,现实中的女孩子怎么可能够得上。所以很多回避的另一半最后都遭受了断崖式分手。也就是说本来还甜甜蜜蜜呢,上午还逛街看电影,突然下午就收到回避的信息,我们不合适,我们分手吧。

那这个行为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回避来说,另一半的介入是属于闯入者,初期互相吸引,回避也希望通过对方的回应感受温暖,但是一旦对方跟回避的距离不断接近,回避就开始感受到被入侵的压力了。因为习惯了一个人,所以对于入侵者,回避的反应就是很难受,很有压力,很希望解脱,所以此刻回避心里想的是分手,但是分手要理由啊,所以她们就会不停的关注对方的小缺点,等缺点累计到一个临界值,回避就开始说服自己,对方不行,配不上自己,分手吧,期间可能还伴有说话难听,刀子嘴这种情况,其实都是在逃避亲密关系。而潜意识层面还是因为自卑,潜意识告诉自己不配拥有爱情,所以怕对方先甩了自己,于是先做出甩了对方的举动,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受伤害。

而又因为回避一直会陷入建立吸引力——与对方暧昧——深入接触挑毛病——断崖式分手的循环里,所以回避有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个渣男,但他们跟渣男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不会骗色……当然回避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进入这种死循环,他们是靠潜意识行动的,意识层面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13,害怕冲突

很多回避的原生家庭里,都有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或者母亲,而父母之间激烈的争吵会对还处于幼年的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害怕冲突,而这位情绪不好的父亲或者母亲与孩子交流时也没办法正确控制情绪,很多本来是关心的话语,却被他们用情绪激烈的言辞说的像指责一样,所以在回避的心理,情绪起伏比较大的另一半会让他们敏锐的察觉并迅速展开防御,也就是回避,因为害怕争吵,所以他们可能在伴侣刚兴师问罪就已经躲起来了,在他们的内心,没有办法承受任何冲突,从小就在这种氛围长大,真的不想继续听到对方大吵大叫了。


14,不喜欢提出要求

这个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因为从小到大正当需求都是被忽略的,所以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哪怕真的想让对方帮忙,回避也会在开口之前就做好心里建设,算了吧,我说了让他帮我,他也会拒绝我的,我还是想办法自己做的。而现实是,大部分人会乐意帮忙,因为你提出要求会满足对方被需要的价值,也是可以证明对方的有价值的有效途径,只是回避自己心里会先消极的觉得对方一定不乐意帮忙,先入为主的消极体验是回避在面对别人时首先想到的。


15,具有优秀特质(或艺术天赋)

回避大部分是非常自卑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够完美,诉求父母听不到,也没有任何肯定,也不被平等对待,那自己要怎么做呢?于是他们开始幻想自己变得非常完美,并且觉得只要自己变得完美父母就会对自己给予肯定。所以回避会为了得到肯定而拼命做好一件事,很多学霸都是回避型,那种可以专心致志在某一方面拼命证明自己的孩子,就是未来学霸的。可以说很多回避在事业上或者学习上,包括艺术上都是有一定造诣的,而这些自身的优势会让他们非常有吸引力,谁不喜欢事业有成低调有才华的学霸宝宝呢~

16,敏感细腻

因为从小回避型就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以及承载父母情绪阴晴不定的环境里长大的,所以回避型对于他人的情绪反应特别敏感。这种敏感会让回避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担忧的状态里。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玩笑,一句抱怨都会让回避觉得可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做的不够好导致了他人会有这种反应。而自己的情感往往又被回避压下去了。过分脆弱的自尊也会在不断承载他人情绪的过程及变得越来越低,而且因为敏感,希望自己做好,让周围人舒服,也为了获得认同,回避还会给人一种很乐于助人的感觉,回避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他人的要求即使回避不想去做也会帮着做好,因为害怕情绪反应和冲突,所以会以乐于助人,甚至主动付出的姿态出现在别人身边。可是对于回避来说,他们做这些并不开心,而满肚子得负能量却只能自己消化或者抱怨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当然回避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表现,这世界上没有两个想法和行为模式一模一样的人,人格理论只是大致描绘出某一些具有相同特点的人进行参考。


五,回避型依恋的成因


1,原生家庭影响

心理学上分析依恋风格时,经常会去分析原生家庭。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指孩子小时候生活的家庭,主要指孩子与抚养人的关系。为什么原生家庭要放在最前面说呢,因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在儿童辨别能力尚没有建成时,抚养人对他的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他对于这个世界态度,扶养人的三观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三观。

如果略懂儿童心理学的人,可能会知道,0-3岁,是婴儿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婴儿的正当需求被母亲忽略,孩子就会从主动提出需求到不再提出需求,进而疏远母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正当需求会越来越多,此时初步认知也开始形成,孩子依赖母亲和提出需求是本能与天性,但这此时孩子如果没有被父母接纳,正当需求被拒绝,也没有获得来自父母很好的照料,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此时他们就会认为,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人值得信赖,我只能躲在我自己的空间里,没有任何人喜欢我,我只能靠我自己,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久就容易显现出孤僻和内向的一面。这会导致孩子以后产生回避依恋的状态,并出现与父母无法接近,无法正常沟通,喜欢自己躲起来等表现。

另一种情况则是,父亲或者母亲如果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者本身具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么他们就会在自己孩子身上挑毛病,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特别完美。比如,父母会跟孩子说,你说你怎么考了90多分,你看隔壁老李家的娃,次次一百分,你说你干什么能行;或者批评孩子,你说你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啥都不干,你就这样吧,以后出去要饭;再或者你看你,洗个衣服磨磨唧唧的,还弄一地的水,衣服没洗干净,我还得擦地,你真笨等等。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并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直接把孩子当成情绪发泄的垃圾桶,通过指责谩骂等方式进行说教。因为没有平等和尊重,没有有效的进行沟通,所以孩子只能接受来自父母的负面情绪,而此时他们心里的想法是,我父母不爱我,我做什么都做不好,我一无是处。我父母总骂我,我很想逃离我的父母,可是我爸我妈对还挺关心,但我就是怕他们说我,我讨厌他们骂我,我希望他们跟我好好说话。因为无法接受来自父母的谩骂和指责,后来孩子就学会了沉默去对抗父母充满情绪的歇斯底里,并且因为害怕他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得异常敏感。

父母时常吵架,原生家庭关系不和谐

如果父母在沟通问题上并没有学会好好表达,那么他们就可能会采取吵架或者冷战的方式,甚至出现家庭暴力,这会给幼年的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会本能的厌恶这种吵架的沟通方式,但也会去模仿冷战的方式,显然这两种沟通方式都是暴力沟通,但孩子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只会一味进行模仿,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会突然控制不住情绪想要通过暴力表达需求或不满,也会通过冷暴力来表达拒绝或不满。他们一方面害怕父母或者其他人用情绪激烈的言语跟自己讲话或身处争吵不断的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最后人格发生扭曲。


2,父母离异

都说单亲家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也是经常有人说处对象不要找单亲家的孩子的原因,不过我想说句公道话,你喜欢的是这个人,关他们家里什么事,并不是每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有问题,这要看父母离婚对孩子影响的大小,还要看个人调节能力,并不是每个单亲家的孩子都会有心理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

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一方不在身边,所以很容易没有安全感,照料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突然换成了继父或者继母,很容易让幼年的孩子没有安全感(频繁给孩更换抚育者会让孩子很难建立安全感)。因为无法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继父继母,又会觉得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跟另一半离婚导致失去亲生父亲或者母亲,所以孩子此时更倾向于逃避依恋关系,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他们需要母亲关怀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或者需要父亲给自己勇气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所以容易导致没有安全感或者没有担当,也很难相信别人及建立自信。


3,重要亲人离世

亲人离世,经常听到有回避跟我说,对他们触动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抚养他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这些亲人突然的离世,让他们觉得无法接受,让他们觉得亲情是不确定的,一旦你对身边人投入感情,那么他的突然离开将会让自己陷入孤独,所以回避会告诉自己,对任何人都不要投入感情,他们总会离开,只有爱自己才是真实和安全的,我不需要跟任何人建立依恋关系或者亲密关系,我一个人就可以过得很好,回避真的不是冷漠不重视感情,相反他们太看重感情了。


4,父母外出工作或孩子寄养

有一些孩子可以说物质条件非常不错,但是孩子却并没有表现得非常自信和幸福,后来才发现,这些孩子年幼时基本父母都不在身边,陪伴时间非常少,外出打工或出去经商情况甚多,因为各种原因又不方便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很多孩子是由亲戚或老人抚养长大的。因为从小并没有与父母建立很深厚的依恋关系,所以孩子从小到大也是习惯一个人,变得很孤僻,不太喜欢与他人接触。(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会教会孩子责任与担当,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母亲会给予安全感,引导他们懂得爱与被爱。)因为没有与父母建立天然的依恋关系,所以孩子很难获得安全感,显得很畏惧,表现为特别任性或腼腆孤僻。更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寄人篱下或者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回避型人格,缺失的爱,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引导,都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儿童心理问题。

5,情感创伤

还有些是被前任们所伤,遇到渣男渣女欺骗感情或者前任劈腿等都可能导致一个人对感情抱有怀疑态度,以至于开始逃离感情,逃离亲密关系,因为害怕再次受伤而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因此无法正常进入到下一段亲密关系里。如果与焦虑型人格的恋人相处,面对焦虑型人格伴侣的步步紧逼,可能也会将安全型依恋的人变成回避型回避型依恋。(当然也有焦虑型人格的人遇到回避型人格,然后自己也转为回避型的)


6,其他原因

还有就是在学校期间遭遇校园暴力,因为小时候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以被欺负的阴影会不断重演,因为怕再次被欺负,所以也会倾向于回避,此时可能会有恐惧倾向,形成恐惧型回避。

曾经有被欺骗的经历,遭遇过重大创伤等都可能导致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巨大转变,会变成回避型人格,以至于无法靠近和相信别人。

社会文化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人格偏向不同。(比如美国安全性人格会比较多,日本回避型人格较多,中国及韩国痴迷型人格比较多,不展开说。 )


六,回避型依恋的转化


人格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经历的事,身边的人,都有可能带给他各种不同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最后决定了他当下的人格。而回避型人格也好,恐惧型人格也好,焦虑型人格也好,心理学在命名这些人格的时候只是方便人们对于某一类人格倾向的人有更直观的了解,但并不是说,A就是纯粹的回避型人格,B就是纯粹的焦虑型人格。这种概率是非常小的。大部分人都是偏向于某一种人格,但是还混合着其他的人格特点,并不会表现为教科书一般典型的人格特质,也不会有教科书一样典型的表现。


人格在不同的环境也会发生转换。比如一个回避型人格的人,在遇到安全型人格的人,因为最终建立了安全感,那么他们可能最终转换为安全型人格(过程不表,比较复杂)。一个安全型人格的人,可能经历重大挫折表现为回避型人格甚至伴随抑郁倾向,等等。人格在不同状态下会发生转产,跟所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有关。所以人格只是当下的某种状态,会随着阅历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变化而产生转变。当然人格的转变最好发生在年轻时,年纪越大越难改变。

依恋风格转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人可以意识到当下的依恋风格是不健康且需要做出调整的,主动的寻求帮助是人格转换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他人引导,心理学相关书籍,自我强化等方式尝试进行人格转化。

不安全依恋往往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及不确定性,严重甚至会影响心理及生理健康。长期的压抑回避或者长期处在应激状态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不安全人格可能的表现为无法冷静,思维不清晰,长时间感受痛苦,反应迟钝,无法感受到快乐和正能量,无法获得满足感及安定的自尊感,无法从身边的人身上感到依恋及亲密感,无法从所做的事中感受快乐。容易失眠做噩梦,可能伴有头痛及胃肠反应等。


七,回避型依恋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我要写这个,是因为我希望你身边如果有回避型人格的人,那么你可以大致知道他们内在的想法,以此消除彼此的误会,同时也能让回避型人格更加懂得自己的内心想法。以下表现每个回避型人格多多少少都会有,因为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了回避型人格有下列不正确的想法,当人格进行转换时,这些想法很可能减轻甚至消除。我就以第一人称来说一下回避的内心想法。


1,我怕吵架

我很害怕争执,在你开始音调升高时,我就已经不自觉的让自己回避了,之所以我还耐着性子跟你说话,是因为我真的不想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真的不喜欢跟你吵架。



2,我喜欢直接了当

我们尽可能少谈感情少说废话,我知道天冷加衣服,晚上饭吃饱,不用你告诉。我喜欢有话直接说,不想介入那些复杂的人情关系,我们希望我们能为彼此提供价值,多一些价值,少一些寒暄,如果你的思想让我觉得很有用,那么我会很崇拜你,你说的对我也会按照你的做。相应的,我也喜欢实实在在做事的人,不喜欢吹牛逼阿谀奉承和一味讨好别人的人,我喜欢有内在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人。



3,我希望得到认可

我希望得到认可,哪怕我会多付出一些,我拼命做好每一件事希望获得肯定,但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又深深的讨厌自己,优秀是给别人看的,自卑我只能留在深夜给自己。但明天起床我还会套上完美的外壳,希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可。


4,我没办法说出需求

我没办法直接说出我的需要,所以如果你懂我,你能在我没说的时候把我想要的给我,我真的非常谢谢你。对我来说,放弃一件东西很容易,没有什么是我一定不能放弃的,但是让我说出我要什么,对我来说太难了。两岁想要的拥抱,三岁想要的玩具,十岁想要的自由,十八岁想要的恋爱通通都没有得到,也许这辈子我就是个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不配拥有的人吧。



5,我躲起来并不是因为我讨厌你

我不说话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你,相反,因为我确实在考虑跟你走下去,此时你在我心里已经与那些普通朋友不同了。如果是普通朋友,我愿意与你谈笑风生,但是此刻你已经走到了我防御城堡的大门口,我在想要不要让你进来。让你进来意味着你可能把我的城堡弄得一团糟,而此时让离开可能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可我又真的想尝试下两个人的感觉,原谅我的纠结,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脑海一直有个声音劝我跟你分手,这声音让我难受得要命。


6,我无法对你付出

我没办法付出太多,因为我自己也没太多。你有100份的爱,愿意给我50份,我感激你,可是我只有1份,但我不敢跟你说我这么“穷”,我也做不到把这仅有的一点分给你。

我也希望你快乐,不想你难过,我本质是善良的,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恶意,虽然这个世界对我并不友好。你觉得我没有给你你想要的,你觉得我不喜欢你,其实你误会了。看你因为纠结而痛苦,我就特别想放弃你,我并不是渣男,只是,我没有办法跟你走下去。我没有爱,不懂付出,害怕你甩了我,也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法与别人建立信任,所以在物质和精神上我总显得不够大度,对你的那一点好也是不想欠你太多。我不太想毫无保留的把我的东西给我不相信的人。



7,我喜欢暗恋

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女神/男神,我希望我未来的伴侣可以像TA一样,那么温柔,那么温暖,可以给我力量,TA可以包容我的一切,也能陪伴我一辈子不会离开。她的这些特质真的让我特别着迷。原谅我,这些是我生命中没有出现过的,因为没有出现,所以我特别渴望得到,我知道这样不切合实际,可是我也没办法说服我自己。现实中我也会接近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可是我却不敢靠近,第一,我觉得我配不上,我不可能与这种人恋爱。第二,我一直无法与别人走进,如果一个人离我太近我会非常不舒服,哪怕真的女神跟我说喜欢我我也会很厌烦。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一旦有人想走进我,我就会难受。这种感觉就像天天让我吸纯氧,虽然氧气是个好东西,但是过量的氧气和过量的爱都会让我出问题。


8,我没有安全感

我没办法相信别人,所以,其实我并没有真心朋友。我也知道相信别人是要坦诚的,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跟别人说我自己。一想起别人知道我不完美,我也有不幸福得过往,失败的恋爱,被欺负得经历,我就什么都不想说,我不能递给别人一把刀让他伤害我,我还是爱我自己更多些,或者说保护自己更多一些。包括对我的另一半,我也做不到完全坦诚不防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或者觉得对方对我还不错,所以我进入了婚姻,但是即使进人婚姻,我依然没办法接受对方,我还是习惯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特别是她跟我争吵的时候。不过我会对这个家负责任,也会对她和孩子好,可是,我内心依然还是一个人的状态,我只信我自己。

9,满满的负能量

可能有些人感觉我们平时基本没有什么表情,特别冷淡,你们不知道的是,我们每天都不会有太多事令我们感觉到喜悦。因为一直都是接受来自于他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小时候是父母,长大了是身边觉得我们好欺负而欺负我们的人。当一个人每天接受的都是负能量时,他真的没办法快乐,能躲到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些喜欢的事已经是我们能给自己最大的安慰了。请别再让我们做到跟你们一样快乐了,我们做不到。别看我们社交场合风趣幽默开朗阳光,我们只是不想表现得与别人格格不入,但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快乐。


10,我们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会用回避来保护自己了,与焦虑型人格用愤怒来表现需求不同,我们回避只会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然后自己走开,我们会同过压抑自己的需求告诉自己我不要,通过冷落别人的关心来告诉自己我不要,久而久之,情绪没有宣泄的出口,压抑的内心总得不到释放,于是部分回避就变得麻木,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最后会有一部分抑郁症患者会选择永远离开。



11,我喜欢强者

这可能是你们说的回避慕强,我确实是这样的,比起我能给你提供什么,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能给我提供什么,毕竟这么久了,我基本都不太关注别人,大部分时间我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体验里。我更多的会关心自己,也更自私,我想如何变强大,变完美,这样就不会依赖别人,就可以永远被别人崇拜,所以我需要有强大的指引者告诉我怎么做更好的自己,我喜欢强者。至于那些喜欢吹牛逼的或者因为目的接近我的人则会令我厌烦。


12,我没法与伴侣有过于亲密的举动

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所以我不太适应与另一半有特别亲密的接触,哪怕是暧昧期或者正式确立恋爱关系,我都不会特别坦然的接受与另一半过多的肢体接触,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你,我可能很喜欢你,但是真的没办法适应跟你过于亲密的接触。

同时我也没办法与其他人频繁保持的联系,比如恋爱中,我可能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想跟另一半报备形行程,讨厌另一半问我在干嘛,讨厌另一半问我为什么不理我,也不太希望另一半有事无事跟我说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事,出于礼貌我可能会回复,但说真的我并不想回复那些无聊的信息,虽然我知道另一半是关心我才这么说这么问,我也知道我比较冷淡会让另一半不高兴,可是我真的不喜欢,我都是看心情办事的,没办法做到理智。我可以对一个陌生人无限好却对一个熟悉人避而远之,越熟悉我就越想逃离。


13,我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会着装整洁。不希望见到任何异样的目光,同样公开秀恩爱或者在公共场所与另一半有过于亲密的举动也是我难以容忍的。


14,我比较喜欢一个人待着

我们回避型人格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处理事情,一个人待着,所以即使有伴侣或者好友,我们依然更喜欢一个人,你让我跟着你的节奏走,让我时时刻刻出现在你面前陪着你,对我来说相当煎熬,我做不到。


15,我睡眠质量不好

我可能睡眠质量普遍不太好,因为喜欢东想西想,也过于敏感,所以很容易失眠,有时候会做噩梦,这可能跟过去我受到的伤害有关系,但这些基本我也不会说给别人听的。

16,我们很善良

我们普遍都比较善良,也有爱心,不会轻易伤害别人,只会伤害我们自己,让自己难受是家常便饭,对于别人,逃离可能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了,我们很难像其他人一样会表现情绪上的不满甚至动手打架。对于小动物我们也很有爱心,愿意照顾,也比较喜欢小孩子。



17,我对伴侣有要求

可能我这么说很不要脸,但是遵循内心的想法,我们回避型都希望我们的伴侣可以做到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陪着我们,在我想一个人待着的时候让我们一个人待着,不要来打扰我们,不要对我们有要求也不要试图控制我们,请保持相处愉悦的氛围不要有情绪波动更不要吵架。我希望与我的伴侣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像两条平行线,我不希望与我的伴侣重合成一条线。


18,我不喜欢做决定

因为顾虑特别多,特别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怕我决定的事情会让你不开心,所以我不想做决定,可能这会让你觉得犹犹豫豫没有魄力,但是比起这个,不让你因为我的决定不够好而生气可能更好。


19,我害怕承诺

对于未来很多事,我是不确定的,所以我没办法在当下跟你考虑未来,可能今天我们甜甜蜜蜜,说不定明天你就抛弃我了,这种感觉真的很让我恐惧,所以你说我们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对我来说都是空中楼阁一样,我没办法幻想那么远,也不够坚定,我只能说过好当下吧,我没办法给你长远的承诺。

20,我非常害怕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事,我是非常非常害怕的,也会因此有很多顾虑,最后就变成想做的事没有做,想接近的人不敢接近,想说的话也没说出来,给别人的感觉就是冷漠得如冰山,可是你不知道我压抑自己有多困难,内心挣扎有多剧烈,只是我不想让你看见。


21,我很喜欢与性有关的话题

因为平时我们回避型人格得人很少会与异性接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压抑自己在性方面的感受,同时我们也会不停的幻想与此相关的内容,我们可能喜欢童颜巨乳的二次元老婆,也喜欢与暧昧对象聊关于性的话题,但请相信,我们并不是变态,也不太可能真的与另一半在床上大战三百回合。

22,我们普遍会有自己的爱好

因为不太善于与人沟通,所以我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我们可能很喜欢搜集一些东西或者有一些特长。比如喜欢航模,日漫,手办,弹吉他,打游戏,画画或者烧hifi,玩cosplay,摄影等等,这是我们常见的消遣的方式。也因为比较喜欢与事物打交道并且可以专心和投入,所以一般我们可能是那种学霸或者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人。



八,回避型依恋的恋爱形式




所谓回避型的恋爱,其实就是回避与其他模式恋人相处的形式,其中我最想说的就是回避与焦虑的相爱相杀。


1,回避与焦虑的相爱相杀

回避与焦虑前期是非常容易建立吸引力的,中期又是互相虐的死去活来的,后期基本就一拍两散了,哪怕真的进入婚姻或者进去婚姻很多年,大部分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极少数可以通过彼此调整走入幸福婚姻。


第一阶段,暧昧阶段

回避与焦虑在前期是非常容易建立吸引力的。前面说了回避在遇到心仪的异性时,并不会表现自己的回避,此时会进行正常的社交,又因为对面的异性(焦虑)让他觉得活泼开朗,特别外向,很有正能量的样子,所以焦虑此时会对回避很深的吸引力,回避此时很希望给对方好感,吸引对方同时了解对方,所以会非常主动。而此时的焦虑也并不会表现出焦虑,而是会十分收敛自己,两个人总体恋爱能量相当,关系融洽。

在感觉到对方的喜欢后,回避会表现得特别热情健谈,很愿意说自己,而回避的才华横溢和诙谐幽默,亦或者稳重成熟的气质是非常吸引焦虑的。所以在最初阶段里,回避和焦虑是非常容易走到一起的。当然回避和焦虑相互吸引还有一个原因,回避属于更多关注自身的人格类型,所以给人的感觉独立稳重,而焦虑更多的则是关注外界,关注别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情商很高,乐于助人,说话让人舒服。根据人格互补吸引理论,这两种性格的人很容易造成彼此吸引。


第二阶段,追赶阶段

随着彼此的深入了解,两个人会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可能已经过了最初的暧昧期,而两个人都会从刚开始社交层面的伪装阶段过度到亲密关系的需求阶段。焦虑和回避对于情感需求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两种类型都属于不安全依恋,所以都不会通过建立基础信任然后有话直说的沟通方式来与伴侣进行交流,于是就出问题了。

焦虑会通过对方的付出来肯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回避会通过对方的付出来证明对方不会离开自己,自己值得被爱,两种人都需要对方付出来证明自己被爱,于是双方都不会满足。

焦虑要对方不停付出,不停肯定自己,焦虑通过诉求被满足的程度来证明自己被爱的程度,并需要对方给予自己爱与关怀以此来缓解焦虑情绪,有时候会通过作的方式让对方多付出,也可能通过干预对方私人空间或者控制对方来获得安全感。此时的焦虑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生活上,都是需求十分高的类型,她需要爱,需要对方付出,需要安全感,需要对方的关注。

而此时的回避却正好相反,因为已经从暧昧期过度到第二阶段了,所以回避开始进入洞穴期(面对亲密关系的压力时开始产生矛盾感及不确定性,倾向于躲在自己的空间消化情绪),所以此时的回避是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因为过去的经验会告诉回避,你不值得被爱,没人会真正喜欢你这种人,爱情是危险的你要保护自己远离爱情,所以,此时的回避会去思考,到底要不要继续这段感情。又因为回避更趋向于自我保护,所以他会刻意挑伴侣的毛病,通过伴侣不完美证明伴侣不值得自己付出最后得出结论,对方不值得爱,那我就可以跟她分手了,我就可以继续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用苦恼了。所以这时候的回避是非常冷漠和苛刻的,既没有了暧昧期的甜蜜,又有可能板着脸挑伴侣的毛病,甚至直接说分手,但内在诉求是觉得自己不被爱,怕被伴侣抛弃。此时的回避需要的是伴侣给自己安全感,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伴侣不会离开自己。如果此时伴侣理解他,就会给予回避无条件的爱,陪他度过洞穴期。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人都没安全感,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索取安全感,都是只考虑自己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而且一个倾向于主动出击,一个倾向于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那这两个人该怎么把亲密关系进行下去呢?所以最后往往会导致虐恋以至于分手。此时两个人的表现就是,焦虑感觉不到来自回避的爱,焦虑会不停的让回避说你爱我,不停的让回避报备行踪,让回避陪着自己,让回避说情话给自己听,总之要求非常多。而此时在洞穴期的回避呢,本来就已经够闹心了,还要每天被伴侣这样要求,自己个人空间被践踏,有时候还要因为焦虑的情绪不好而搞得自己更加想逃跑,所以这时候回避是倾向于分手的。最后往往就真的分手了。



第三阶段,分手或步入婚姻

这时候回避与焦虑的矛盾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双方可能会提出分手,分手之后觉得思念对方又可能再次复合,最后两个人就可能陷入分手-复合-分手-复合的循环中,也有可能因为年龄等问题步入婚姻。但因为两个人的人格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修正,所以婚姻关系也可能继续存在问题。婚姻不会将恋爱中的问题缩小,相反,它会进一步放大。


焦虑与回避走到一起,如果两个人不去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如果能觉察到自身问题,希望回避与焦虑能通过心理咨询或者自我疏导等方式走出来,不要让恋爱和婚姻过于痛苦。




2,回避与回避的相处

其实回避也会被更回避的人吸引,回避幻想中美好的另一半一定是高颜值能力强,又异常冷淡的。其实这个冷淡包括独立不粘人和情绪稳定。回避最怕情绪波动,怕自己波动,更怕别人波动。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扯脖子喊两句或者骂两句很正常,回避却没办法接受,可以说他们对于情绪反应的阈值非常低。所以如果一个更回避更冷漠的人出现在他们身边,那回避就可能被更回避的吸引。 两个回避的第一阶段还是很和平的享受暧昧的甜蜜,彼此建立吸引力,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因为有很多相同点可能还聊的特别嗨,此时互相喜欢的不行。然后到了第二阶段,进入洞穴期,再因为一些小问题,直接一方开始冷暴力,而伴侣看到对方回避,也知道这是冷暴力,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见不得对方跟自己玩聊斋。于是乎,你冷落我,我比你更冷,两个人就开启冷战模式,两个人可能十天半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交流,直接把对方晾在一边,然后回避程度比较浅的一方可能会转为焦虑,继续上演焦虑与回避的大戏,妥了,对象也不用处了,日子也不用过了。。。当然变成焦虑的回避也有可能转为安全,同时引导回避比较严重得另一半,这样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3,回避与安全相处

据我所知,大部分最后与回避走进婚姻并且关系很融洽的例子都是回避与安全的组合。不过大部分安全也不太会找回避或者焦虑,不过有些回避确实很优秀,安全因为喜欢他们所以就选择忍受对方。在安全眼里,回避就是小戏精,他们喜欢作,喜欢耍小性子,内心敏感又喜欢试探,有点像猫,你伺候它关心它是应该的,你想让它给你摸一下得看心情,心情好让你摸,心情不好不挠你都不错了,所以这种关系的前期是不对等的。不过安全型毕竟是安全型,无论是情绪管理还是内心成熟度都不是不安全人格能够比的。安全型会去尊重对方,找到对方喜欢的相处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对方进入正确的亲密关系最后把对方也变成安全型,安全型深知,喜欢的前提就是尊重,并给予安全感。与安全型相处对于回避来说是最轻松的恋爱模式。对方的包容理解,成熟稳重都是可以让回避觉得安心。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回避才能安心做自己,慢慢与对方建立安全感。但是不得不说,即使回避最后与安全携手并进了,但回避依然不能100%变为安全,回避在与其他人身边人相处模式中依然会表现回避的一面,只有面对自己的安全型伴侣,回避才能感到安心舒适并像个小孩子一样粘着对方。

PS:至于有人问,如果喜欢的人是回避型依恋怎么办,如何跟他相处。那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 你是安全型依恋(自己百度),情绪稳定且性格独立。

@ 你真的非常爱对方,愿意去接纳和包容TA。

@ 意志力强,不太受环境影响或者对人性有深刻了解。


如果不同时满足以上三点,那么我是劝你快点退出来的,因为不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相处,容易加深彼此伤害。其实无论与哪种人格相处,做好自己,真心去爱对方(爱,不是喜欢。爱是你为对方奉献和付出,喜欢是因为对方能提供给你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你对TA感兴趣,是索取),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没办法建立亲密关系,恋爱是两个心理成熟的人之间的事。



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来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人,那就抱着一颗平常心去与对方相处,无论对方是焦虑型人格还是回避型人格,你都不要计较太多,不安全依恋只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但这也不代表他就不好。很多回避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对伴侣的忠诚度特别高。只要我们能客观看待自己,看待他人,那就没问题。每个人其实都是普通人,回避和焦虑也是,如果可以,那就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认知,重新建立安全感,这就没问题了。但是说起来容易,其实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坚定的内心,也很容易被不安全型伴侣带跑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做不到上面那几点就不要去和回避或者焦虑相处,很容易让自己变得更痛苦。如果真有人喜欢上了回避型,问具体如何相处,那还得几万字来写,这篇文章不是主要讲怎么与回避谈恋爱的,我就不写了,说了也不会有人做到,能做到的也不会问。


九,回避型依恋的自我调整



说这个之间我想说,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但是觉得自己虽然有时候内心确实矛盾纠结,我上面说的表现你也确实有过,但是你又觉得那些都无所谓或者程度不是很严重,而亲密关系对于你来说又不是什么问题,你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并且一辈子都不太想与任何异性有深入接触组建家庭,那么你大可不进行任何调整。一个人怎么开心怎么过就好了。你可以放心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个人过,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活成孤岛。


但如果你确实是回避型依恋,你又并不喜欢自己当下的状态,内心纠结矛盾,负能量满满,并且在感情上犹犹豫豫一直与另一半走不进,最后不得不分手,并且反复多次都是如此,内心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但是做不到,希望与身边的朋友也能进一步走进关系也做不到,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去改变一下你当下的这种状态。要记住,改变这种事只能通过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走出来,旁人只能引导和辅助,主要靠你自己。



那文章读到这,我相信回避型依恋已经大致可以知道自己问题的点在哪里了。回避大部分原因是原生家庭及以前的恋爱经历导致认知发生扭曲,认知扭曲导致无法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所以你们对自己与对别人的态度都是不太正确或者说不太客观的。明明这世界是有爱的,你们感受不到,这世界明明有正能量你们也感受不到,明明你很优秀,各方面还可以,有时候你却觉得自己就是个垃圾。那么你们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告别过去的你,从新建立你的认知。


1,自我重塑


(1)重塑认知

我们是没有办法不借助任何外力就做到自我了解的,我们需要通过与别人交流,在为人处世中通过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来评定自己。就好像如果没有镜子等可以反光的物体,我们一辈子都没办法看到最真实完整的自己。那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内心深处的自己同样需要一面镜子,父母就是我们身边最大的镜子。

如果他们说你努力上进,说你很棒,说你可以做得更好,说你优秀,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很不错,很有价值并且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想要的,你会建立起自信。如果他们说你不行,说你蠢笨,说你不如隔壁家的孩子,说你一无是处,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做什么都不行,活着都浪费空气。所以父母这面镜子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身边父母这面镜子往往都不怎么平整,它表面的凹凸不平无法映射出你真实的样子,但这面凹凸不平的镜子一照就是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里,你觉得自己丑陋不堪,一无是处,自己十分讨厌自己,这个一无是处的你就是客观世界里真实的你,所以你也以为并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你,所以你自卑,你只信任你自己,你拒绝一切善意,而时候,即使你身边再出现一些平整光滑的镜子,你却不会再相信平滑镜子照出来的你才是客观世界里真实存在的你。你无法接受,对你来说,面对真实的你,反而是一种痛苦。但改变就是这样的,它必须伴随痛苦,因为你要逃离自己的安全区,这需要勇气。成长就是这样,面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自己,是你走出来的第一步。你需要的就是找一面平整的镜子,重新照一下自己,看一下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面镜子可以是心理书籍,可以是心理咨询师,可以是你的另一半,也可以是你觉得唯一信得过的朋友。你可以通过客观的世界重新去发现自己本来的样子。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久,因为你需要与自己几十年的潜意识进行抗争,你要不停的告诉自己,我并没有父母认为的那么差。这些是你必须要经历的。你需要重塑自己的勇气,这是走出来的第一步。


(2)强迫自己多进行社交和沟通

此时你已经多少开始意识到自己没那么差劲了,差劲的可能是你照过的那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那么此刻你需要做的就是开始慢慢融入社会,如果你想改变,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让自己融入圈子,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开始与别人建立联系,初步与自己信任的人慢慢交谈自己,当你提到自己时,对方愿意倾听和理解你,这种感觉是非常棒的,你会找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可以说是认同感,也是归属感,你会真正感觉自己被另一个人接纳了,其实这是你一直想要又不敢要的,真正被一个人喜欢与接纳,真正与人建立联系。而当你在谈论你自己时,对方感受到了你的信任和坦诚,他也会去说他自己,这样你们就有了比其他人都深入的关系。这是建立深厚友情及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彼此以信任为基础建立的紧密连接,愿意去暴露真实的、过去的自己。你要相信对方,他们不会挖苦嘲笑你,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挖苦嘲笑别人,何况现在你开始慢慢相信,你是很优秀的,即使别人觉得你过去不怎么样,但是你知道你自己现在还是很牛逼的,稳定的内源性自尊是你愿意跟别人交流但是又不在乎他人评价的基础。


(3)建立稳定自尊

我们可能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经常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如果这么比下去,我们99.99的人都应该自卑。这个锅应该由整个社会来背,这个社会就是要让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别人有,我们没有,所以我们没有能力,我们不行。但其实我们跟别人比本身就是错的,每个人起点不同,天生拥有的资源不同,后天投入精力的领域不同,每个人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跟自己比,五年前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比,看看现在的自己是不是在事业上,承受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有了更加不错的表现。(这点我是不行,以前会的现在都忘了,允许我自卑一会。。。)所以我们要纠正这个问题,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最近这几年,你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精力和时间投入的领域有没有收获,你这几年思想上是不是成熟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未来几年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打算。这才是你要考虑的,100%正视你自己,去纵向看自己。跟别人比毛线,整个社会都攀比成风这不代表这样就是正确的。别人结婚你就要结婚,别人生孩子你就要生孩子,一辈子活的没脑子,都不知道为什么去做每件事,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连正视自己都做不到,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4)尝试进入亲密关系

如果上面的做不到,那么就不要轻易尝试亲密关系。反复的因为孤独进入亲密关系,却又因为害怕被抛弃和觉得配不上而逃离亲密关系,然后再次进入亲密关系,再次逃离亲密关系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真的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并且每一次逃离你都会更加坚定的相信自己是个不值得被爱的废物。请问,你这么做有意义吗?验证自己是废物如果能让你开心也可以,但是请记得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事,陪你一起的还有你的伴侣,你的伴侣真不一定愿意陪你验证你是不是值得被爱,是不是废物,大家都挺忙的。

所以,当你想真正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中时,你就要做到对自己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开始慢慢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些事情,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了,能够分辨出父母是因为情绪宣泄才抱怨给你听,并不是你真的做错了什么,你开始不那么自卑不那么想逃了。你开始能接纳别人走进你的内心,至少不会恶心得想吐,你愿意说一些一直不敢跟别人说的话了(你可能觉得你自己的过去很糟糕,你的原生家庭很不好,你的遭遇很不能被人接受,相信我,大家都差不多惨,只是你没听过那些比你更惨的故事。就像医院里让患者脱裤子躺在检查床上患者会觉得特别羞耻,但是在医生眼里,都不过是一堆器官,没什么特别的。所以不要太敏感,你跟别人没什么不一样),并且肢体接触和适当交流你也可以做到了。达到这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改变很多了,这时候可以尝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了。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问的是,爱上一个人是什么体验,有一个答案只有一句话:“像有了盔甲,又想有了软肋”。即有了坚定的依靠,又有了内心的柔软。虽然回避可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但是还是希望你们能感觉到这种极其美妙的体验。

关于恋爱,我多叨逼两句,其实分手,根本就没有谁甩了甩这种事,抛弃本来就不是用在恋爱上的词,这绝对是对自己和另一半的物化。当然抱着玩玩心态的算我没说。如果两个人真的想认真走进一段亲密关系,那么首先要保证两个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进入关系是平等的,结束关系也是平等的。可能因为两个人性格不合适,或者家庭原因,异地原因等等最后导致分手,那么就是一段感情的结束,根本不存在谁把谁抛弃了,不要管社会上那些乱七八糟的看法,你要坚定的告诉你自己,亲密关系,恋爱,以至于婚姻关系,两个人都是对等的。如果两方不对等,比如一方觉得配不上对方所以一直付出,那么最后关系一定会破裂。双方需要的是对等的付出,当然还要成熟稳定的人格,负责任的态度,一起走下去的勇气作为基础,这样婚姻才会长久。有句话我经常听到,那就是,爱情从来都是两个心理成熟的人之间的事。所以不安全人格因为还没有做到心理完全成熟,所以走入婚姻也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5)尝试自我实现

当你内心稳定,找到自尊,并且愿意相信他人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人生还是很幸福的,没有了那么多的忧虑和担心,你可以坦然面对自己,面对伴侣,面对社会,你开始可以通过平淡的生活发现让你开心的事,可以真正思考你自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怎么觉得越说越飘)不说了。。。这个一般人达不到,能走出来就不错了,自我实现有点难,如果哪天有一个人给我留言跟我说,上面的都做到了,就想听我谈自我实现,那我就续写,现在我就略了吧。我感觉我心态好老啊……为啥我会想这么深入的问题……



2,心理咨询

医生是治疗身体疾病的,那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怎么办的,那就的找心理医生。不过现在我国对于心理治疗这块还不是很能接受,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只有精神病才会去看心理医生,我对这些人特别呵呵。其实只要我们觉得心理不是很舒服,最近情绪可能不太好,那么我们都可以找心理医生去聊一聊。心理治疗一般是以谈话治疗为主,心理咨询师会运用所学将你与他沟通中你提到的心理困惑做以解答,并引导你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让你恢复心理健康的一种治疗手法(谈话治疗,简称化疗,哈哈,我又皮了。。。)。每次做完心理咨询都会有很轻松的感觉,你把负面情绪都排解给咨询师了,哪里有不轻松的道理。。

心理咨询的渠道还是挺多的,原来可能会去心理中心进行面对面交流,但现在网络发达了,所以线上咨询也变得越来越多。问题就是平台比较多,质量良莠不齐,所以建议想去做心理咨询的话,要去选择大一些的平台,口碑好一些年纪大一些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一般分短期治疗,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根据症状不同,咨询长度不同,一般频率一周一次,一次50分钟,短期可能十次八次,中期十次二十次,长期就不一定了,有些人心理咨询可能做很久,一两年甚至更久。

进行心理咨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你要绝对相信他,相信你所说的一切咨询师都会替你保密,你说的一切他都不会挖苦和讽刺,你的情绪困扰他都可以帮你解决。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说的都说给他听,把你的困惑告诉他,并且按照约定准时去做咨询。心理治疗是个持续缓慢的过程,需要不间断才有效果。


心理咨询收费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是一次300-500,单次收费,具体要看你咨询的情况。


不要让你认识的人给你做心理咨询,如果你朋友或者亲人有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请不要让他们给你做咨询,切记,一定要找不认识的咨询师做咨询。咨询结束后也不要与心理咨询师有任何其他联系。

PS:别找我,我不做心理咨询。

3,其他疗愈方式

当然阅读也是不错的改变认知的方式,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些心理学相关书籍。比如《把不安当做朋友》、《孤独的冷漠》这些就是跟回避型人格有关的书籍,还有《重遇未知的自己》这些都可以看看。

不得不说我们知乎平台本身关于心理学这块也是有很多相当有深度的文章,可以直接搜索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人格,焦虑型人格,性单恋,自卑,如何建立自尊,自我认知等等心理学词汇,下面都有很多相关文章,对于自我认知重塑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还推荐一下网易云课堂的哈佛公开课,叫《幸福课》好像,又叫《积极心理学》,可以看一下,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三年前看过,免费的。


十,给回避型依恋的建议

站在一个把帮助者的角度,我想写几句给回避型人格的你,这可能也是你身边的朋友,亲人,伴侣想说又不好直接说的话,希望你们能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你们的。


1,拥有稳定的内心

你不是废物,你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差。谁要是瞧不起你,你就打他脸。你也不是你认为的那么完美无缺,魅力无限,尽早找到真正的自我是你当下最需要的,拥有稳定的内心才能更强大。


2,不用伪装得那么完美

你没有你伪装的那么完美,能陪着你的绝对不是因为你伪装的魅力吸引到了他们,而是那个人看到了真实的你,愿意接受那样的你,愿意包容你你的优点和缺点,敏感和脆弱。所以放下伪装做真实的自己会更好。


3,知道什么叫独立

独立不是你认为的一个人做所有的事,而是一个人去思考,然后调动身边的人和资源为你做事。

4,抛开幻想中完美的另一半

你没办法找到你幻想中完美的另一半,那只是你的精神伴侣。即使你换一万个伴侣,世界上也不会有那样完美的人出现。有换伴侣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好好调整自己。


5,学会拒绝

你没必要太善良,这个社会善良的人很可能被欺负,你的善良在别人眼里,就是好欺负,没底线,任劳任怨,你活该,所以先学会爱自己,保护自己,拒绝别人。

6,不要跟着情绪走

不要孩子一样跟着情绪和感觉走,大部分人终归要与他人组建家庭,要抚养下一代,要承担责任,逃避是没用的。隐居或者出家另算。

7,努力尝试修正自我

虽然你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但并不是你的错,你不必自责,你也是受害者,能理解你的人会陪伴你不会因为你的认知扭曲而远离你。但你要试着走出来,这样才能让彼此更好,没有人会无偿奉献一辈子,你的伴侣也需要感觉到你的努力和回应。

8,浮躁时多内省

不要在浮躁的时候满朋友圈发寂寞,倾诉欲爆棚自能让自己更浮躁,我知道你很希望有人陪你,但是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跟自己相处好了,你跟谁相处都不会错。

9,尝试接受别人的善意

如果你想融入社会,就要学着与别人建立关系,互相之间表达善意是最基础的,别人对你的好并不都是想控制你,更多的是出自对你的喜欢,也间接证明了你不是废物。


10,你比你自己认为的优秀很多

因为你把更多的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所以你比其他人都优秀。很多焦虑型人格更容易关注别人,虽然情商很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社交,看人眼色,替人办事上了,内在往往可以说可能并不怎么样。回避大部分时间就盯着自己,所以事业也往往很不错,独处能力也强,人也很有内涵,回避真挺优秀的。

11,发现真实的自己

慢慢接受自己,好好发现真实的自己,必要时暂时离开父母,当你发现自己跟以前想象的不一样,你就开始慢慢改变了。你需要有持续改变的动力,也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不要害怕欠人情,你欠他的,他求你帮忙,不就扯平了。

12,与人交流之前先深呼吸,不要先入为主的觉得自己会被拒绝。

以为对方会拒绝自己,是你过去经验的反复深化,并不是客观而真是存在的。而且无论你是怎样的,这社会都会有拒绝你的人,接受你的人,对你漠不关心的人。你多去尝试就知道了,不要一棒子打死,也不要无比乐观,你要接受混杂的状况。

13,进入亲密关系避免死循环。

这种 勾搭——逃跑——觉得配不上——分手——觉得伴侣不行——验证自己不配得到爱——下一个——继续勾搭——继续逃跑——依旧觉得自己配不上——再次分手——觉得这个伴侣也不行——自己又一次被抛弃 的死循环跟渣男渣女真的挺像,只是你们不到处约炮而已。真没必要这样,大家都挺忙的,让自己静下来,别轻易去进入一段感情,至少在进入感情之前别迷迷糊糊被潜意识支配凭着感觉走,你要知道你在这段感情里,你有什么,你能给对方提供什么,对方有什么,对方能给你提供什么。你与对方是否可以达到一种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关系。

14,与正能量的人打交道

多去看心理学的书籍,多去跟正能量和成熟的人打交道,越是成熟的人越能包容别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可以放下心理的防御,他们可以接受最真实的你。海纳百川才能包容,跟有胸襟的人做朋友你会被影响的。

15,多做户外运动

把兴趣爱好往运动方面挪一下,可以散散步,骑自行车,约朋友打台球打篮球,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并不美好,但也没你们以为的那么糟糕。

16,培养几项牛逼的技能

培养几项牛逼的技能。这些增强你的自信心,我相信回避型人格的盆友们做什么都可以做到非常细致深入+牛逼。这些我是领教过的,我是学不来。

17,你可以把自己的优点缺点列出来

你可以把自己的优点缺点列出来然后重新给自己打分,比如100分满,你看看自己能得多少分。我记得我那会给自己打分,好像70多,离优秀差了点,如果现在让我再打一次分,估计就只剩60分了。哈哈,我又要自卑了……

18,父母和别人的话,听听就好了。

一般家庭的父母因为年代和知识储备量的限制,其实很难中肯的给出我们意见,能平等与我们交流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所以要学会客观分辨父母的话,如果是他们的抱怨,其实并不一定是针对你的,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就好了,如果是强迫你做什么,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直接拒绝。如果与父母关系一直不太好,就尽量少去交流,多跟喜欢的人一起交流,慢慢修正自己,再回头去修正依恋关系。对父母最好做到不依赖,不愤怒,理解他们的容易,理解他们是爱你的只是方法不对所以对你造成了影响,保持距离,做你自己,就好了。

19,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

爱是你们最想得到的,又最怕得到的。但它一定是存在的,每个回避身边都有过追求者。我们在分析个案的时候,很多回避身边都有过死心塌地付出不计回报的另一半在苦苦支撑,但是最后都是被回避拒绝了,非常可惜,因为回避一边不相信自己被爱,一边又因为自负和自恋觉得对方既然这么喜欢我,那我肯定特别牛逼,所以我可以找更好的,结果就提出了分手。不过回避不知道的是,愿意跟回避处对象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了,没有特别的包容心和爱是没办法支撑这种不对等关系的。所以回避分手之后基本没办法找到更好的了,回避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的自我感觉良好真的很害人。

20,面对亲密关系学会勇敢。

你们对感情的需求一直都不高,甚至在进入到确定的伴侣关系之后只要能证实对方还活着就好,这种相处模式对于你们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于正常关系中的另一半非常不公平。你在试探对方会不会离开,会纠结自己值得不值得被爱,你们在考验人性,但是人性根本经不住考验,可能对方刚开始确实爱你,后来也在苦苦支撑,但是每个人的耐性都是有一个度的,过了临界值就没了。所以你们的伴侣可能在你们考验他们的时候就把你们给绿了,怨谁?怨你自己。怨你自己不值得爱吗?不是,怨你们自己不敢大胆拥抱爱,怨你们胆子小。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要不怎么说得勇敢点。

21,尝试与对方建立依赖关系。

并不是每个人的相处方式都是独来独往,有病了自己买药,一个人看电影,有问题自己解决。特别是女孩子。所以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不要觉得你自己是这么过来的,对方就应该这么过来,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伴侣既然跟你确立关系,那他们就抱着依赖的心理,亲密关系中依赖是重要的部分,如果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有问题,不能满足对方,你就直接说我做不到,不耽误自己,也不耽误对方。

22,学会自爱

无论是你与自己相处还是与其他人相处,首先都要学会自己爱自己,肯定自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你尊重自己,别人也不会轻视你。进入亲密关系时,也要至少拿出一半的爱给自己,一半的爱给伴侣,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因为担心怕被伤害而舍不得付出或者因为觉得终于找到懂你的另一半于是毫无保留付出都是不正确的,你们心中要有一杆秤,要知道爱自己和爱别人的度,无论偏向哪一边都是不妥当的。

23,不要过分敏感

不要为自己一句话没说对或者微信一个表情发得不好纠结的要死要活,讲真大部分人真的没那么关注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大家更愿意关注他们自己,很多都是你们自己自导自演的内心戏,醒醒吧,别总觉得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宇宙中心,没人在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时候就是自己感觉特别尴尬而别人都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回避型依恋占人群四分之一,25%的概率并不低,并且我觉得,以后这个概率可能会更高。但无论你是还是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是回避型依恋,我都希望你们能认识到自己问题,然后尽可能去修正它,或者用这些知识去更好的与朋友家人相处,回避不是大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回避或者焦虑或者回避与焦虑并存的状态,只是程度问题。大家其实都差不多,并没有什么不同,毕竟文化背景相似,父母那一代也都差不多,成长环境也大同小异,大部分也都是普通家庭,所以很多问题就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没有谁多什么或者少什么。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建立自信,获得内心的安宁,能够感受爱与被爱,才是最重要的。



十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回避型依恋 知 乎
回避型依恋 知 乎


后记



其实无论是回避型还是焦虑型,都是因为先天环境的因素导致后天认知的失常,导致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也无法正确定位他人。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的调整,心理咨询,以及他人的引导或者环境的改变而走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学了一点心理学知识就给别人贴标签,这是个回避,那是个焦虑,然后就觉得很多人不太正常,应该远离。如果你是这种人,那么我想说,首先你自己一定是有问题的,而且不具备最基本的包容心和同理心。



还有人问我怎么跟回避型伴侣或者焦虑型伴侣相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你要做到的是,如何与你自己相处。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事,从来不做雪中送炭的勾当。

如果一个人是独立成熟的,那么他所拥有的爱和完善的人格就是100分,如果一个人人格不够独立成熟,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缓解,那么他属于缺爱状态,也就是50分。

不成熟的人也想把自己变成100分,也想拥有100分的爱,那他会怎么做呢,就会倾向于从另一半那里得到50分,而此刻如果遇到的另一半也是50分,两个50分互相索取,一个变成100分,一个就变成0了,当然这是极端情况,一般都是互相拉扯,最后因为舍不得自己的50分而被迫终止亲密关系。

而独立成熟的人,自己是100分,伴侣如果是50分,他会倾向于给伴侣加分,又因为人格稳定,所以自己不会减分,这样慢慢的伴侣会变成70分,80分,甚至100分。

当然,最好的情况是两个人都是100分,这样互相之间的关系是最和谐稳定的,又因为各自有各自的思想和世界,所以容易变成两个人都是150分这种情况,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也是理想的婚姻关系。


依恋的调整有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我们都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客观的自己。而回避型焦虑型等不安全人格是因为从小身边的镜子不平整不光滑而没有照到真实的自己,也就是对自己的认认知出现了偏差,那改变就要通过一面平整的镜子重新自己,这面镜子可以是安全型的另一半,这样的另一半因为内心稳定具有包容心,所以会慢慢引导不安全人格从新认识自己;当然,这面镜子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他们会通过专业手段帮助有问题的人走出来,不过进行心理咨询要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信任,做到坦诚沟通;当然面镜子也可以是书籍,通过书籍客观的描述来发现这个世界及自己本来的样子,慢慢调整自己过去不正确的认知,与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进而调整自己的人格建立新的认知也是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