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大 歷史 三 部 曲

詳細資訊

*本套書含:《人類大歷史(增訂版)》、《人類大命運(增訂版)》、《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共三冊

*獨家贈品:購書就送《人類三部曲(增訂版)》電子桌布(手機與mooInk尺寸),共三款。(圖檔請於購書後,至各冊書籍頁面即可下載附件zip檔)

★《人類大歷史(增訂版)》

《人類大歷史》為什麼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
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歷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
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
——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作者新版序言+新增史證修訂】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
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本書作者哈拉瑞希望滿足讀者的是:
「請給我單單一本書,不到五百頁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
不填塞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
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如何被農作物綁架……
乃至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
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重大脈絡,
讓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許多所謂「大歷史」書,標榜要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人類歷史輪廓,但很少成功。
通常,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
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則是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
至於如何讓這兩大段歷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
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由於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
很多關鍵史事的詮釋,也只是隔靴搔癢。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分成四部分來描述人類大歷史:
七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有能力談八卦,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分工分職愈趨細膩)、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帶來快速進步,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也帶來毀滅)、以及導致全球大一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金錢、帝國、宗教。

★《人類大命運(增訂版)》

《人類大命運》會震撼你!會振奮你!
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以未曾思慮過的觀點,深思細想。
——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

【作者新版序言+新增史證修訂】

在《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見,
深刻闡述了「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而在這本《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改以「先見之明」的姿態,
提出三個大哉問,並用他一貫銳利幽默的筆調,旁徵博引,深入淺出,
為我們預示了「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面臨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
但如今,這三大問題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
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
饑荒、瘟疫和戰爭發生的次數及頻率,都確實在下降,
現在是史上首見,每年營養過剩而死亡的人數超越營養不良;
年老去世的人數超越染疫而亡;
全球自殺身亡的人數甚至超越被暴力殺害的人數……

展望未來,人類面臨的是三大新議題:
第一、當「死亡」將逐步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第二、當幸福快樂成為天賦人權,個人主義凌駕國族主義,社會將如何變遷?
第三、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
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
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
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 哈拉瑞

《21世紀的21堂課》全新修訂改版!

在《人類大歷史》,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識,深刻闡述了人類簡史;
在《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以他「先見之明」的睿智,為我們預示了未來簡史。
而在這本「人類三部曲」的第三部《21世紀的21堂課》,哈拉瑞聚焦於此時此地,
關注的是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攜手之後,科技為社會帶來的巨大顛覆與重塑,
以及世事紛紛擾擾之際,我們應該思索、也應該教導孩子的21項核心課題,

諸如:
♦ 天然愚蠢遇上人工智慧,人類還剩下什麼能力勝過人工智慧?
♦ 系統性大規模失業危機無可避免?「無用階級」將大量暴增?
♦ 社經精英不再剝削勞工了,因為已不需要這些「無用階級」?
♦ 我們該提防機器人,還是該提防機器人的主人?
♦ 資產誠可貴,資料價更高?擁有資料數據者,得天下?
♦ 你真以為有「自由意志」?還是改聽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就對了?
♦ 神有兩種,你相信哪一種?信眾的行為決定了神的價值?
♦ 假新聞萬世永存?宗教神話就是流傳千年的假新聞?
♦ 恐怖主義是全球政治問題?宗教問題?還是社會心理機制問題?
♦ 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如何在全球化的世界實現正義?
♦ 如果世間皆是虛假,「自我」也是虛構的故事,那麼人生意義何在?

《21世紀的21堂課》是現代智人的必修課,
是洞悉世局變幻、洞察社會趨向、洞燭心靈深處的必修課。

作者簡介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歷史學者、哲學家暨暢銷書作者,公認是目前世上影響力數一數二的公共知識份子。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合稱《三類三部曲》)以及《人類大歷史:知識漫畫》等書,系列著作已譯為六十五種語文、在全球銷出4,000萬本,得到包括歐巴馬、「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賈奈兒夢內、比爾蓋茲等人大力推薦。《衛報》讚揚《人類大歷史》一書讓非小說類市場氣象一新,使「聰明的書」(brainy books)人氣大漲。

哈拉瑞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在《三類三部曲》系列書籍取得巨大成功之後,與先生亞哈夫(Itzik Yahav)共同成立 Sapienship 公司。這是一家著重於教育及娛樂領域的社會影響力企業,希望能讓公共對話聚焦於目前最重要的全球挑戰。

2018及2020年,哈拉瑞兩度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會議廳,發表關於人類未來的專題演說。他也常與各國領袖討論全球議題,包括: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奧地利總理庫爾茨、荷蘭總理呂特、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阿根廷總統馬克里。2018年,哈拉瑞發表了TED史上首次的數位分身TED演講。

哈拉瑞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學教授,擅長研究宏觀歷史問題,諸如:歷史與生物學之間有何關係?智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歷史是否真有正義?歷史是否有明確的方向?隨著歷史開展,人類真的變得更快樂了嗎?科學及技術在21世紀造成了什麼倫理道德問題?

譯者簡介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
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人類大歷史:知識漫畫1——人類誕生》、《大數據》、《人類大歷史:知識漫畫2——文明支柱》、《造局者》、《元宇宙》等書。

「瞭解歷史不是為了推測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了解現在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 取自書中很喜歡的一段話。瞭解自己與人生意義,探索各種虛虛實實、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也是這三本書不斷提及的精華。

近期這三本書引起不少關注,出自好奇心一翻可不得了,各有其精彩之處,貫穿歷史、心理、哲學、科學、社會學、生物學、資訊科學等方面,即使你很了解該領域,也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人類」的起源與未來,這讓我想到經典書籍「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接下來,會用異同之處讓大家瞭解這三本書特別之處。當然,這三本書精彩之處太多,請見諒無法提及全部重點,僅擷取部分個人覺得的精華,也分享三本書的簡易心智圖以供參考。

誰適合看這些書

這三本書沒有絕對看的順序,因為橫跨很多領域,對不同背景的朋友各有優缺點,從過去歷史解釋、現在現象觀察、未來發展預測都有涵括。

  • 若你喜歡歷史,「人類大歷史」帶你瞭解135億年前到200年前,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對於人類的影響。
  • 若你喜歡社會和科學,「人類大命運」從社會主義、人文主義、科技數據主義不同面向頗析這些故事對我們心流的影響。
  • 若你喜歡全球議題,「21世紀的21堂課」講述面對現有資訊、生命科學的進步,未來我們有什麼樣的選擇,以及怎麼從微觀與宏觀角度面對。
  • 若你希望更瞭解自己、更瞭解社會構成、更貼近未來那麼一點,那三本看完會給你嶄新的體驗,完全不同的觀感,震撼你的視野。

過去已發生的歷史有何關係? →不是為了推測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

未來未發生的預測有何關係? →我們有更多不同選擇,不必害怕,取之在己

由左而右出版的順序-2011、2015、2018

重點整理

歷史與科學的二元論 — 歷史描述了HOW,科學解釋了WHY。

為什麼要認識歷史?都過去了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要瞭解科學?預測未來又不一定會發生那關我們什麼事情。

歷史描述事件構成順序(HOW),目的是為了重複過去而是為了解放自我,因為歷史塑造我們的科技政治社會,塑造思想。重新描述歷史,重新想像未來。

科學解釋事件的因果關係(WHY),目的是為了預測未來,預測不是要提出預言,而是為了討論現有的選擇。讓我們可以選擇其他條路,如果做預測但卻不改變那就沒有意義。

有趣的是我們處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是最幸福也是最混亂的時代,各種新知讓經濟、社會、政治變化加速,為了瞭解不同層面,我們一邊加速蒐集和累積知識的同時,也導致世界動蕩加速,變得更無法理解現在、預測未來。

source: http://www.jasoncolavito.com/science-and-history.html

人類三次的進步 — 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都造成物種滅絕浪潮。與此同時,也可能讓我們以更糟的方式生存

認知革命,採集族群的擴張。描述多數人寧願相信是氣候變遷而非人為因素,造成物種的滅絕。但真相是即使是每個月的獵殺,也讓大型物種的死亡率大於出生率,而火耕技術大幅改變生態環境,讓原先的物種恢復得更慢。

農業革命,其實是農業「馴化」我們的祖先,因為某種因素放棄狩獵採集生活,開始農耕,農耕其實並沒有比較輕鬆,也沒有比較營養均衡,這到底是為了什麼?(詳請看書)因為農耕造就一連串枷鎖 — 被迫花很多時間耕作➡︎永久定居麥田旁邊➡︎移動性變差➡︎改變生活方式➡︎人數多到無法放棄農耕➡︎種植更多養更多人➡︎為了保護生成社會結構➡︎有了政治 — 城市、王國、帝國。

科學革命,源於科學家對語言學的不滿足,破譯文字後意外向外拓展,認為對外擴張和殖民代表進步和正面,而這偶然的事件甚至造就多數白人凌駕於黑人之上,引發負向循環(詳請看書);例如原本的生活變成省時的各種發明,傳統年代寄信在最重要的時刻才會使用,彼此看待慎重;現在有了手機和網路不用麻煩寄信,每天每個月上百封,變成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人類獨特在於身體與認知能力,後者讓我們編織虛構故事,相信某種非客觀現實的秩序,因為這樣相信,讓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社會。

書中可能最引人反感的可能是,宗教是虛構故事-基督、佛教、伊斯蘭教;種族也是虛構故事 — 現在所見的種族多半是科學革命後誕生的主導族群,國家也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意念;主義更是虛構故事 — 資本、人文、自由等等都是自己發明標準,為了國家利益與企業利潤

全球目前最主流的秩序 — 經濟上的貨幣、政治上的帝國、宗教上的全球性,都是因為萬眾相信,而這個互信系統,不存在著主觀,也不存在著客觀,而是存在者彼此主觀的「互為主體性」。因為你相信、我相信、我們都相信這個互信系統,這樣的集體想像讓我們更容易合作。

虛構故事本身沒有錯,有其必要。這些故事只是工具,不該成為目標或標準。人人都相信,共同信念存在

過去三大問題是饑荒、瘟疫、戰爭,造就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現在三大問題是不死、快樂、神化,造就資訊革命與生物學演進

過去的問題在「多數國家」不再是問題。歸功於農業的進步與品牌的迷思(麥…),暴飲暴食死亡數大於營養不良;歸功於醫學的進步,讓老死的人遠大於傳染病死的人,甚至可以控制重大傳染病;歸功於經濟的發展,讓自殺身亡的人數遠大於被士兵、恐怖分子、犯罪份子殺死的總和。當然這些問題還是存在,存在於很多為發展的國家,依然不平等的全球。

現金由於醫學與科學的進步,追求生理上的滿足 — 壽命延長;心理上的滿足 — 幸福與快樂,化不可能為可能,這更會造成新一代的不平衡,會不會有錢人對於這些掌控權更高。但這一切都取決於「人」怎麼看待社會,要以人文主義(自由、社會、進化)、資本主義思考,或是新型態的科技人文主義來主導整個全球人類的發展呢?畢竟這幾十年來資本主義與人文主義主導,漸漸的卻發現不能解決全球性問題,也發生漏洞,我們又該怎麼演進思維呢?

「故事」到底是什麼,作為個人身份,作為社會體系,該怎麼看待這一切。我是誰?這輩子要做什麼?人生有什麼意義?

每個世代都需要新的答案,答案永遠不會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雖然每個故事都不完整,但我們都最想聽到的是一個故事

構成故事的主要條件有兩個,第一個是自己必須在這個故事扮演某種角色,第二個是故事未必無窮無盡,一定要超出自己的眼界。

瞭解自己的第一步,先認知自我是虛構的、故事也是虛構的,全部都是借來的幻想。透過心靈思維不斷探索意義、觀察本質

帶給我們的啟發

教育4C —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將會是改變你我的未來。

很巧的是,除了在《21世紀的21堂課》看到此論述,也在《謝謝你遲到了》看到一模一樣的論述(這本書未來在分享),同時也在友人的場合中不斷被提及,可想見這四個關鍵能力將成為我們永續成長的指標。現在的工作未來未必會存在,未來的工作現在尚未出現,若要永遠保持競爭力不被取代,唯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source: https://philosophy.hku.hk/think/critical/ct.php

科學革命以來,消費主義、資本主義、自由人為主義主導我們的思維,實際上這真的有利於全球發展,而不是個人發展嗎

書中描述推動這世界經濟最大的動力是「信貸」制度,鼓勵我們擁有更多、消費更多、生產更多,物質不再是平衡定律,而是不斷的創造更多大餅。同時,為了不讓社會退步,更鼓勵我們犧牲私人幸福,創造社會價值。

其中滿喜歡兩個很現實的案例

  1.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鼓勵我們「專業分工」。假設有個軟體工程師時薪100USD,父親中風必須照顧,可以選擇親自照顧,但此時公司生產力受到影響,自己也賺不到錢;另外個選擇是請看護照顧家人需求,這樣工程師、公司、看護三方經濟受益。
  2. 昨天的奢侈品不斷變成今天的必須品。年輕大學生投身大企業,從事勞力工作決定40歲退休,最後卻發現背負巨債,要付學費、房貸、車貸,還要旅遊,畢竟不可能放棄想要的生活。要讓經濟成長必須說服人想要更多 ,其他一切交給市場看不見的手 。

在全球化時代,我們不斷強調移動力、移動力、移動力,看到很多優秀工作者,為了高薪為了競爭力,不斷往海外發展,當然這是好事,也不免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那一去不復返的時光。以及雙11購物節,不斷促使我們購買,那些平常暴利的產品一瞬間下殺再下殺,於是人們買了很多未必用到的產品,而那些真正需要用到的人,跑哪去了?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o1Iptd4p4

面對科技的進步,我們不要害怕機器人,要害怕他的主人;不要害怕演算法,害怕我們沒有想法

很多書一再提及科技進步的可怕,尤其是AI人工智慧的演進,是否會讓我們失去工作?讓我們失去人性?讓我們自毀滅亡?

但請一再記得的是,人工智慧始於人,是人編輯他們的演算法,編輯他們該擁有的邏輯,因此,該害怕的是背後操控的人,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需要科技進步到此。就如同我們可以成功複製曾經滅絕的物種,那我們也可以複製更聰明的人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必須先搞清楚自己要什麼。

儘管二十一世紀將帶來最不平等的社會,必須不斷反思「我們究竟自己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