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的 孩子 不是 你 的 孩子 內容 摘要

【讀書心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 的 孩子 不是 你 的 孩子 內容 摘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吳曉樂

類型:親子關係

評價:✩✩✩

本書中作者她寫了九篇故事,這些親子關係的事情確實發生過。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然正在這個社會發生之中。。。。

這本書中的每一則均是被考試綁家庭故事,重疊著故事的情節,孩子來自現代父母的『望子成龍往女成鳳』考上明星學校的升學壓力。

書中的每個孩子,在世俗的眼光認定中,無論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在人生中奮戰過後的傷痕。然而,他們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讀後讓我對於這些在升學主義下殘害、放棄自己的孩子深感惋惜。

上帝創造母親應該賦予母愛的有神聖的權力與任務的,愛是一種能力,然而,愛的方式卻是需要學習,尤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不求回報的,但是父母對於教育的方式也是需要隨著時代改變而有所成長。

因為教育的存在,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數、就讀明星的學校,而是要讓每個孩子的天賦都有能伸展到極限的機會,並且要尊重每一個孩子,有其存在的獨特性,有其最終的潛能發揮的成果,那就要看每一個父母付出的時間,如何陪伴、引導他們的成長,一起經歷。

而書中這些故事裡面的母親,形象各異,多數也是來自父權家庭,多數也曾經歷各種輕視、疏忽、離棄、暴力、威迫,背負著這些的傷痕長年未癒,她們又被賦予看守孩子、教養孩子、決定孩子未來的所有責任,家庭教育皆被視為這些母親的專職,而不是父親共同的承擔,他父親僅是家庭的經濟上的角色而已。

書中每一位母親卻都是以愛為名的劊子手,用力過度,錯誤地以為只要花錢請家教將孩子的成績提高,並就可以控制地為孩子安排規劃人生棋局,去追求他們眼中的理想人生,圓滿他們年輕時未竟的夢想,甚至驅策孩子成為『第二個自己』。導致書中任何一個孩子,均烙下有著破碎哀傷的靈魂,埋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在後記中,作者也寫了她自己的故事,談到她的母親,母親原生家庭的背景,母親對於律師的職業可賺很多錢的幻想投射在她身上,干涉她不可填外文系,要她讀法律系,因此成了她與母親之間最大的裂縫。

但作者一畢業後,她不想參與律師考試,思索短時間內不考國考的空窗期,即決定先做她擅長的事 — 擔任家教老師。由於她高三那年起就開始遇見一位學生相處經驗很好,從此展開她奔走在不同家庭間教書生涯。

讀大學時期多半是打工性質,而當她從兼職性質轉為專職,心境上因而轉變很大。她不僅為了賺家教費,更花了更多心力想要仔細去分析每一次家庭親子衝突的形成與發生。因此,她記錄下她與學生教課時的對話;檢討與家長溝通過程等等。而最後她往往是以辭職結束來收場,因為她了解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作者以『家庭教師』的身份在不同的家庭之間,必須中介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尋求最好的平衡點。如此才能順利完成『家教』的使命,讓孩子保持最佳狀態,也讓自己能夠維持工作。她本以為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經過幾年下來,在她手上教過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庭卻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這九個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背後有不同的故事。作者不斷徘徊於觀察者與介入者、批判者與自省者的兩端,一位家庭教師見證故事主角的人生掙扎血淚成長,得以聽見這些故事中每一個孩子的心事。

走入這麼多家庭,從每一個孩子的母親為難時,讓作者反思到她的母親的縮影,思考她要怎麼去修復她與母親的關係,最終作者寫到:她很想向母親懺悔,她認為母親是愛她的,書寫這本書的同時,她也在修補她自己,讓整本書有更溫暖的生命底蘊。

所以,有時候,親情的傷痛是可隨著時間沖淡,只要我們放下姿態,尋求和解。就算繞過整個地球,親情的微光,還是能在黑暗中閃爍引路返回溫暖的家鄉。

2019/1/6 by Alicia

閱讀分享:324 林芬如-每個小孩都幸福?(中學生網站1071031梯次 優等,指導老師:董雅蘭老師)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家教老師,她走進不同家庭看見了不少故事後寫出九篇故事來告訴這個社會的每個父母,或許「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不應該過度的要求一個孩子考出完美的成績,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天分,應該適度的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與尊重每個孩子的看法。

二、內容摘錄:
「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有高學歷,或是自己有未完成的夢想,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向自己看齊,或是要孩子幫自己完成未實現的夢想,卻忘記孩子也有個夢想想要實現。(封底)

「知識是很寶貴的。」由於電子產業興起,現代的孩子看手機、玩電動的時間大於讀課外書的時間,因此漸漸地容易失去對其他事物的好奇心,對求知的慾望也漸漸下滑,所以我覺得「知識」這個東西並不會因為多讀一點而傷身,反而會因為少讀一點而害了自己。(P.308)

三、我的觀點:
我原本對這種類型的書完全沒有興趣,我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在看電視時無意看到公視播出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的標題深深吸引我的注意,看了幾集後,我決定去買他的原著,在買到手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那本書,從封面到推薦序在到自序,中間沒有一段是讓我想放下這本書休息的,反而讓我精神加倍,當我翻到目次時,我發現更讓我目不轉睛的是作者寫每一章節的標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什麼?」,我覺得最傷人的話是說我是個「不孝女」。

許多人可能認為「不孝女」這三個字可能對叛逆的小孩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我是個大家公認的「乖乖牌小孩」,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我也不太會回嘴,頂多有時候太累會抱怨一下,可是有一陣子爸爸可能家庭壓力負擔太大,脾氣容易暴怒,只要我沒有馬上去做,他就會說我是「不孝女」,第一次聽到覺得沒什麼,但是他那陣子卻把「不孝女」三個字時常掛在嘴邊並且數落我,讓我聽了非常心痛,偏偏我是個容易想多又把話放心底的人,所以在那一段時間裡情緒非常低落,看到太陽覺得難過,遇到雨天覺得更難過,每天回家前都感覺有一場暴風雨等著我,就這樣失落的情緒持續一段時間,媽媽覺得家裡的氣氛不太對,於是開始試著與我跟爸爸溝通,經過第三者的調解後,爸爸的脾氣緩和了一點,終於家中的烏雲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書中有一篇「一脈不相承---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是讓我看完後覺得最心酸的家庭故事, 書中的主角是個又聰明又乖巧的孩子,所以母親希望她能考上北一女,媽媽從小就對茉莉的分數要求很高,要求茉莉要考九十分,但是少一分打一下,而家中還有一個哥哥柏宥,因為柏宥沒有比茉莉聰明,所以媽媽只規定柏祐有考到八十分就可以了,有次茉莉不小心考不及格,看到考卷分數的那瞬間就感覺自己被判了死刑,回到家後媽媽看到了考卷皺了一下眉頭,二話不說的就拿著旁邊的藤棍猛打,直到媽媽手酸了才停止,打完後茉莉想起柏宥有次也考不及格,媽媽卻只是唸了哥哥幾句後叫他要好好吃飯,想到這裡茉莉不自覺地掉下了眼淚默默地繼續寫作業,雖然母親對她非常嚴厲,茉莉也常常對這種待遇感到「不公平」,但是她都默默忍受。

終於到了成績單發下的那一天,茉莉真的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考上了北一女,母親叫來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到家裡,但是母親卻沒有對這些親戚稱讚茉莉考上北一女,而是一直稱讚哥哥柏宥考上醫學系,茉莉看到這種情形感到非常難過就自己默默的回房間了, 就在這時,茉莉聽到了門口的腳步聲停下,她正想著是誰的時候,房門打開了,探頭進來的是她的小阿姨,小阿姨高興的為茉莉祝賀,但是當茉莉看到小阿姨時卻有點受寵若驚,因為她以為大家都只關心哥哥,沒有人關心她,茉莉和小阿姨聊了一段時間後,小阿姨告訴茉莉其實茉莉的媽媽原本也要考北一女,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失常了,外公又是個重男輕女的人,不准她重考並且叫她趕快嫁人,茉莉聽完媽媽的故事後,了解媽媽為什麼那麼希望她考上北一女了。

看完這篇後,覺得每個小孩都討厭家長們的互相比較,但是家長們卻時常拿自己的小孩與他人的小孩比較誰的成績高?誰的比較乖?誰得比較文靜?似乎遺忘了「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一個小孩是完美無缺的,小孩子也是需要父母的關心、安慰與鼓勵,而不是被拿來當大人們的普克牌比大小,適時的關心與鼓勵不但可以讓孩子有一份安全感,更多一份自信心!

四、討論議題:
作者寫了那麼多篇故事,那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你 的 孩子 不是 你 的 孩子 內容 摘要

很推薦的一本書,主要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問題,前一陣子有被改編成電視劇。初次接觸吳曉樂作品的人,應該會驚豔於其細膩的文筆,個人因為身邊朋友常轉錄其文章,已經透過 FB 提早被驚艷過了。書中有九個故事,加上最後吳曉樂的自述學習經歷,應該可以算十個故事,都是作者家教學生或友人的親身經歷。

開頭引用 冰心翻譯的,紀伯倫《先知》書中【論孩子】這一篇章,非常有文學性,不得不佩服譯者的功力,引用如下: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書中除了探討教養問題,很大部分也關連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將子女跟父母綁在一起的觀念、重男輕女的觀念等等。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輩,剛好處於兩種價值觀的交界,成長過程中,唯有讀書高、父母老師各種體罰打罵,女生學歷不要讀太高、找個人嫁了比較重要,這些觀念都是天經地義;生兒育女後,西方重視個體獨立性的觀念傳入,實際上該怎麼做?沒有人知道。有人堅守傳統價值,有人矯枉過正,孩子的成長是多年的累積,其中一個環節走偏,就有可能導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台灣的教育又強調要找出 [正確答案],面對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很多人顯得手足無措,在壓力下、以愛之名,父母跟孩子都傷害了對方。


作者以家庭教師的身分參與這些故事,會替孩子請家教的家庭,背景同質性不低,大多是家境不錯、父母積極介入子女生活的案例。如同托爾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案例都有其獨特的問題,有的父母期待過高,不停地打罵小孩;有的家道中落,孩子讀私立學校覺得低人一等;有的母親改嫁,孩子成為人球;有同性戀不敢跟父母出櫃,有家長過於介入孩子的私生活,當然也有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的老師跟同學父母都對其反感。
每個案例都太過真實,看的時候無法不去想身邊的誰誰誰就是這樣,也無法不去想如果當初這麼做的話,是否後續的不幸就可以避免...


書中也有不少篇幅探討家教跟家長、學生對應的立場跟方式,看的時候也常勾起過去當家教的回憶,當初只專注於課業內容,沒有跟學生有什麼互動,現在想想有點可惜。大學時總是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課業、社團、各種活動排的滿滿,作者可以在就讀台大法律系的同時,花這麼多時間接家教,實在蠻讓人佩服的。
閱讀時也常回想起自己成長的過程,有時感到幸運、有時感到惋惜,有些看似解不開的心結,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多了幾分理解。

本書在 2018 由公視改編為電視劇,現在可以在 Netflix 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