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谁生的?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7]  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168]  曾自号体元主人。 [176]  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1]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 [2]  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163]  澎湖海战,统一台湾 [3]  ;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 [4]  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6-7]   [164]  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 [8-9]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查看更多

  • 爱新觉罗·福临

    父亲

  • 孝康章皇后

    母亲

  • 孝庄文皇后

    祖母

  • 孝诚仁皇后

    妻子

  • 孝昭仁皇后

    妻子

  • 孝懿仁皇后

    妻子

  • 爱新觉罗·胤禌

    儿子

  • 爱新觉罗·胤䄔

    儿子

  • 爱新觉罗·胤祕

    儿子

  • 爱新觉罗·胤礽

    儿子

  • 爱新觉罗·胤礼

    儿子

  • 爱新觉罗·胤祥

    儿子

  • 爱新觉罗·胤禛

    儿子

  • 爱新觉罗·胤禵

    儿子

  • 和硕悫靖公主

    女儿

  • 爱新觉罗·牛钮

    哥哥

  • 爱新觉罗·弘眖

    孙子

  • 爱新觉罗·永瑢

    曾孙子

  • 爱新觉罗·永璇

    曾孙子

  • 钮祜禄·讷亲

    侄子

  • 历史记载

康熙皇帝是谁生的?

康熙为什么要给朱元璋扫墓?

康熙皇帝是谁生的?
2021-09-07 08:49

朱元璋的一生是传奇最好的解释,草根逆袭当皇帝,也仅此一人。出身最底层,却被命运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草根跟皇帝、和尚和诛杀大臣的暴君、乞丐和贵族,都是他人生的缩写。而朱元璋拥有雄才伟略,可以说天赋异禀,好似灾难的前半生,为的就是当皇帝打基础。...详情

内容来自

康熙皇帝是谁生的?

本    名 爱新觉罗·玄烨 别    名 康熙帝、蒙古汗号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尊称文殊皇帝 号 体元主人 [176] 所处时代 清朝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10] 出生日期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主要作品 《御制道德经讲义序》、《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 主要成就 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次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开创康熙盛世 在位时间 1661年2月8日—1722年12月20日 庙    号 圣祖 [10] 谥    号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10] 年    号 康熙 陵    墓 景陵 [10] 

目录

  1. 1 人物生平
  2. 早时勤学
  3. 少年天子
  4. 削平三藩
  5. 统一台湾
  6. 驱逐沙俄
  7. 北征漠北
  8. 晚年倦怠
  9. 九子夺嫡
  10. 行宫去世
  1. 2 为政举措
  2. 政治
  3. 军事
  4. 经济
  5. 文化
  6. 民族
  7. 外交
  8. 3 历史评价
  9. 总评
  10. 国内评价
  1. 国外评价
  2. 4 轶事典故
  3. 外貌记载
  4. 废弃长城
  5. 推广西药
  6. 养生之道
  7. 5 人际关系
  8. 长辈
  9. 后妃
  10. 子女
  1. 6 主要作品
  2. 7 人物争议
  3. 死因争议
  4. 晚年怠政
  5. 8 后世纪念
  6. 9 艺术形象
  7. 文学形象
  8. 影视形象

爱新觉罗·玄烨早时勤学

少年康熙帝写字图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史载孝康章皇后向太后问安之时,出门时看到有龙绕身,孝庄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孝庄太后说:“我当初怀顺治皇帝的时候就有这种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 [11]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专宠贵妃董鄂氏,对这个不请自来的三阿哥并不非常关心 [171]  。出生不久,玄烨即遭到天花的侵袭,顺治帝特委托奶妈带他到紫禁城外哺养。他小时候未经出痘(天花)。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多少年后,康熙帝犹抱憾不已 [12]  。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并没有危及性命,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

玄烨从五岁开始读书识字,很快显露出勤奋好学的天分。史载玄烨天表英俊,声音洪壮有力。六岁的时候,偕同众兄弟向父皇问安。世祖福临问皇子们最想做什么。皇二子福全说作为一个贤王足矣。唯有玄烨说道希望效法父皇。于是福临十分看重玄烨。 [13] 

后来,康熙帝曾谈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着,“读大易,观象玩占,实觉义理悦心”。自此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乐此不疲” [14]  ,“好学不倦” [15]  ,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岁时,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 [16]  他所说的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非是自夸之辞。官方档案记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亦非过誉之辞 [17]  。

爱新觉罗·玄烨少年天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年仅八岁,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突然病逝。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为康熙元年。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18-19]  玄烨八岁丧父,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又在他十岁的时候病重。 [20]  生母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十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21] 

青年康熙朝服像(局部)

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 [22]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 [23]  但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24]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 [25]  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甄别官吏,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实操朝政大权。

爱新觉罗·玄烨削平三藩

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26]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 [27]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28]  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29]  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 [30]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 [31-32]  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 [33]  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百科x混知:图解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34] 

爱新觉罗·玄烨统一台湾

康熙定台图

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恰逢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位,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35]  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6] 

爱新觉罗·玄烨驱逐沙俄

清军入关后,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中国领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今黑龙江爱辉县)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沙俄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169] 

中国军民保卫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俄将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被清军击毙,俄军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中国的领土。

爱新觉罗·玄烨北征漠北

40岁的康熙

康熙年间,准噶尔在领袖噶尔丹的统治下,势力强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噶尔丹本来就与喀尔喀三部中的土谢图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对喀尔喀蒙古的战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很快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与哲布尊丹巴一世决定投清,于是喀尔喀三部数十万分路南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死去。至此康熙时期讨伐噶尔丹之战始告结束,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萌生向东扩张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围剿,才将准噶尔势力赶出西藏。

爱新觉罗·玄烨晚年倦怠

康熙帝晚年一度懈怠,曾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52]  ,“政宽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 [160]  ,不能严禁浮费和规银,宽纵州县火耗和亏空。 [161]  同时他还标榜仁政,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导致出现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 [157]  “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 [153]  ,后来的雍正帝还斥责“人心玩偈(贪图安逸)已久,百弊丛生”。个别地区出现暴动和骚乱,统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谐音符。 [154]  盛世处于衰微的现象,给继任者雍正帝留下许多隐患。更有甚者指出清朝衰亡,病在康熙。 [150]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 [155]  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康熙末年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有江苏无锡县人刘三因县令李牧残酷成性,聚数百人于山中反抗,后被捕。 [156] 

爱新觉罗·玄烨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 [159]  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1699年康熙皇帝读书像(45岁)

皇长子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太子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伺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的皇太子两立两废,彻底暴露出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的种种弊端,储位之争的时间之长,卷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广,以及对皇朝及皇帝本人影响之大,无不超出前代。 [151] 

爱新觉罗·玄烨行宫去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37] 

爱新觉罗·玄烨政治

  • 强化皇权

  • 颁布圣谕

康熙九年(1670年),亲政一年的康熙帝晓谕礼部,称“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于是在顺治帝“六谕”的基础上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康熙的施政纲领,内容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 [39]  。

  • 治吏亲民

康熙亲政后,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南怀仁记载他巡视时“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40]  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112人。康熙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 [41] 

爱新觉罗·玄烨军事

康熙帝戎装像(中坐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康熙朝由于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大量制造火器,无论是造炮规模、数量、种类,还是火炮的性能和制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康熙朝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905门之多,而其中半数以上由南怀仁负责设计监造,就质量而言,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美观,炮体之坚固,均为后朝所莫及”。 [42]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更加重视在战争中发挥火器的战斗威力,使火器营成为清军新的战斗编成。 [43] 

康熙采纳了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郑克塽降清,康熙于翌年设置台湾府。后来雍正帝称述康熙的功绩说:“台湾地方……皇考圣略神威,取入版图。” [44] 

康熙亲征噶尔丹之昭莫多之战

爱新觉罗·玄烨经济

  • 土地制度

中年康熙(另说为乾隆帝) [45]  

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经济。康熙帝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175]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对于已交过“易价银两”的,可以从来年的常税中冲洗。

  • 蠲免钱粮

康熙秉持“藏富于民”的思想,在陕、云、贵、川、粤等省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逋赋,其中重大蠲免计32次。并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使佃农也能得到好处。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清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46] 

康熙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在康熙末年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又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对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其时三件大事,并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宫中大柱上。他选派靳辅为河道总督,又对治河专家陈湟,委以重任。经过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经营,终于使黄河、淮河各归故道。永定河原名浑河,又称“小黄河”,在流经北京附近时,常常淤塞成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几万民夫,在芦沟桥附近的良乡到东安,开掘了一条200里长的新河道,使原来的斥卤之地,成为膏腴良田。康熙曾亲自视察,并将浑河改名为“永定河”,赋予永远安定之义。 [47] 

  • 废除匠籍

清朝初年,凡手工业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规定服劳役,或者交纳班匠银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赋中征收,从而使工匠们摆脱了人身的控制,有利于促进手工业发展。 [30] 

康熙南巡归朝图(局部)

爱新觉罗·玄烨文化

  • 尊儒右文

康熙帝深谙治国之术,统治一个幅员广阔,汉族人居多的国家,依靠武力不行,还要实行文治,笼络汉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 [165] 

康熙强调兴礼教,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 [48]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

  • 注重西学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49]  有学者指出,有才华的传教士被皇帝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推崇和应用。而在民间,民人与西方传教士能够互相交游,西学在社会中得以自由传播,亦指出分别由康乾敕辑的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亦收录了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 [50] 

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康熙亦会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实地测量,吸取经验。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稣会士雷孝思、白晋、社德美及中国学者何国楝、明安图等人走遍各省,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梯形投影技术等在全国大规模实地测量,并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绘制成《康熙皇舆全览图》,其作被称为在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李约瑟亦称之为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要好、更精确。 [51] 

康熙帝常召耶稣会教士进讲西洋的科学,并任用之为历政的顾问,因以改革明代的历法而编纂《康熙历法》。 [52]  康熙还以巡视之便访求民间的有才之士,例如将在数学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毂成调进宫中培养深造。梅毂成亦通过学习西方数学知识,使得中国古代数学重新受到重视。 [53]  但是,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 [54]  。

  • 宗教态度

康熙对于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除了笼络藏传佛教,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传教士讲道,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康熙对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中国文化传统和清朝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对天主教有所抵制,引发中国礼仪之争。

  • 兴文字狱

康熙在思想上为了控制臣民,兴文字狱, [55]  发生的文字狱案共有11起, [56]  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仅仅因为赞同方孝标给南明正名的观点,结果就被斩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牵连为奴。还有朱方旦案、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制造的庄廷鑨明史案等。 [57] 

爱新觉罗·玄烨民族

  • 蒙古族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后来表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58]  ,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 [59]  ,可见康熙将漠北纳入中国版图,并使之成为北疆的坚实屏障。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又下令编修《理藩院则例》,以巩固对蒙古的统治。

  • 维吾尔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原属准噶尔的哈密统治者额贝都拉内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清军陆续进驻巴里坤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内附清朝,从此嘉峪关外上千里土地收入版图,成为清朝打击准部、进军西域的前哨。

  • 藏族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喇嘛的政策外,还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册封罗桑益喜(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进一步笼络黄教。后来由于准噶尔汗国入侵西藏,他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派兵入藏,驱逐准军。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开始了对藏区的实际控制,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

爱新觉罗·玄烨外交

  • 日本

康熙帝画像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于是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这一政策致使赴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甚至中国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60]  同年,日本政府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后,即禁止此后该年入港的其他中国船舶进行贸易,勒令运回货物。故来得较晚的中国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驶回中国,不过不少中国船就在日本沿海进行走私贸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达117艘,而该返回中国而从事走私贸易的船达22艘。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贸易的唐船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防止日本产铜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岁赴日唐船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长崎者锐减。 [61] 

  • 朝鲜

康熙年间,朝鲜放弃了北伐论,康熙也对朝鲜实施德化政策,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得以平稳发展。三藩之乱时,朝鲜国王李棩(显宗)抵住国内舆论压力,并未起兵进攻清朝,而是继续进贡,从而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62]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鲜发生大饥荒,国王李焞(肃宗)请求清朝赈济,康熙帝慷慨允诺,派人运送5万石粮食以救助朝鲜,并御制《海运赈济朝鲜记》以纪念此事。 [63] 

不过,康熙时的中朝关系也有波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发生了朝鲜边民越界杀人的三道沟事件,康熙帝对此严肃处理,迫使朝鲜方面处死相关责任人,并罚银20000两。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与朝鲜勘界,划定了鸭绿江-图们江一线的中朝边界,并竖立了穆克登碑。

  • 俄国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遣达斡尔总管孟额德赴中国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敦促沙俄军撤出中国领土雅克萨(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不断深化。为此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设俄罗斯馆,隶属理藩院,安置来京俄商及传教士、留学生,附设东正教堂。为了适应中俄交流的需求,康熙帝还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设俄罗斯学,隶属内阁,招收八旗子弟,培养俄语翻译人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图理琛等人前往俄国辖境抚绥土尔扈特部。作为交换,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为首的教士团回访北京,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华。 [64]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领土划分

  • 欧洲

康熙曾经委派传教士闵明我返回欧洲招募人才,希望增进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65]  法国汉学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间,原本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向外界开放,并维持着国内、近邻贸易以及欧洲贸易。甚至说“全欧洲的贸易量都无法跟巨大的中国贸易量相比”。 [66]  并且形容中国的各个省就相当于欧洲的王国,他们都拿各自的特产来进行贸易,而且有了联盟保护的趋势,这种趋势占据着所有的城市。 [67-68]  以致于大臣们都在商业领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许多官员都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自己的资产能在贸易往来中稳健增值。并总结说除了那最贫苦的家庭,(中国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商业活动能轻松过上小康生活。 [69-70]  同时记载了清朝市集的繁华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贸易情况,称“中国商人都会在做买卖时表现的看上去很真诚,特别是同外国人做生意时;他们总是尽可能的抬高商品价格,而且他们在行销自己的商品时通常没有任何顾虑。” [71] 

《全球通史》里亦指出,康熙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急剧膨胀且发展快速,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漆器经广州口岸运往欧洲销售。 [72]  同时,康熙对欧洲国家表示警惕,他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73] 

  • 中亚与西亚

  • 海禁、弛禁

康熙为了打击郑氏台湾,初年实行了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实行,后又推广到广东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最初的濒海三十里左右,到后来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75] 

康熙七年(1668年),在郑氏已退居台湾的情况下,清廷开始弛禁,并以广东先行。 [7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史称四口通商。 [77-78]  

爱新觉罗·玄烨总评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79] 

美国圣人群体像中的康熙(右三)

爱新觉罗·玄烨国内评价

康熙帝自评:①“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 [80]  又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 [80]  “予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后世史论,辄以为酒色奢侈所致,此皆不过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尽美之君,亦必择摘瑕疵而后快意。予其为前代帝王剖白,盖天下事繁,不胜劳惫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人臣者,仅有诸葛亮一人耳。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 [166] 

黄宗羲:①方今杀运既退,薄海内怀音草状;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 [81-82]  ②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83] 

韩菼:皇帝御极以来,政教覃敷,恩泽翔洽,薄海内外,防不率俾,方偃戈衅甲,以文德怀柔四方,煦妪生息,休养万姓,兼容并覆,销弭孽芽。 [174] 

潘耒:皇上亶聪濬哲,允武允文,法夏后之卑宫,师姬文之昃食,岁下蠲租之令,朝颁省罚之科。转圜从谏,鼗铎遍于宫廷;侧席求贤,弓旌周于岩壑。兢兢业业,无怠无荒,……治定功成,仁渐义洽于是…… [174] 

纳兰明珠:皇上谟略深远,功德隆盛。 [84] 

朱轼:今圣天子崇儒重道,超轶汉唐。尝谓朕所重者大儒、真儒。所恶者小儒、伪儒也。觉世牖民之盛心至矣尽矣。 [174] 

雍正帝:本朝自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相承。圣祖在位六十二年,仁厚恭俭,勤政爱民,乾纲在握,总揽万几,而文德武功超越三代,历数绵长,亘古未有。 [85] 

李绂:圣祖皇帝深仁厚泽,六十余年朔南暨讫,三代以来所未有今。(《广西通志序》) [174] 

昭梿《啸亭杂录》: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86] 

魏源:①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辄,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从达赖剌麻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师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②兵多而民不扰,饷费而赋不增。至矣哉!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是知覆蚩尤于涿鹿者轩皇,非力牧也;禽豨、布于荆、吴者高祖,非绛灌也;江汉常武,绩赖周宣,鬼方三年,克由殷武。自古及今,或以殷忧启圣,或以道谋溃成,庙算不定,而大难克削者,未之前闻。 [87] 

曾国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②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梁启超:①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风声所被,向慕尤众。 [88]  ②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89] 

赵尔巽等《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90] 

徐世昌:“有清圣祖仁皇帝,以乾德之中,躬儒素之业,少而好学,至老而不休,御经筵者四十年,成图书者万数千卷。观摩朱子之言,撷其纲领推其说以治天下,而天下治矣……圣祖之教,涵育于二百余年者,信而有征矣。凡斯举譬,并取宏规,自余诸家,各随所造,犹之泰岱之接徂徕,大江之纳汉水。” [172] 

汪荣宝:圣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91]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92] 

蔡东藩:①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②康熙帝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亲征,卒平朔漠,挞伐之功,未始不盛。 [93]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94] 

毛泽东: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95]  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五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二十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全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康熙除了会几种民族语言之外,还会好几种外语,包括希腊文,他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学习的开明君主,他喜欢研究自然科学,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和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还亲自主持编辑科技书籍。 [3]  [5] 

刘大年:第一,康熙的统治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他的进一步统一全国,抵制西方早期殖民势力的斗争,都是富有进步意义的。因此,第二,康熙统治时期和整个清代前期的历史车轮是向前进的,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96] 

袁良义:康熙是清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一部分到今天仍然保留它们的深刻影响。至于他的一些缺点,那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只要它们不影响他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我们就不必过分苛求于古人了。 [97] 

启功: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98]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99]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白寿彝:康熙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刚刚从武力取天下转入和平建国时期。他顺应这一形势,大力倡导汉族的传统文化,并率先示范,把自己所学与为政紧密地结合起来,孜孜求治,取得了先辈们所不曾有过的业绩;同时,又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确属罕见。 [100] 

高阳:(康熙)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不过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诸皇子争位,举朝不宁。 [101] 

李治亭:圣祖即位时,清朝正处于建立全国政权后需要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清入主中原还不足20年,根基未稳,百废待兴。因此,稳固统治,丕扬祖业,是当时历史赋予清朝统治者的重大使命。圣祖亲政后,慨然以维系清朝国运为己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消弭叛乱,清除割据,抗击外来侵扰,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逐步进入鼎盛时期。圣祖在位凡61年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其间备历艰难,屡经风险,终能化险为夷,恢弘基业,这与圣祖本人的统治风格有很大关系,更与他的为政之道密切相关。圣祖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逐渐成为明君贤主的典范。 [102] 

姚念慈:总体来说,玄烨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大多情况下会服从于理性。……玄烨或许是忍人,但绝不是暴君。玄烨勤政,这是公认的。玄烨也比较精明,对于社会隐患,多能防微杜渐。他虽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对于南方反清势力却毫不放松;他虽然时时保护满族的特权,却又很在意赢得广大汉人的拥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财政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带来许多弊端,官员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进入晚年,具体地说,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烨变得日益孤独,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立储问题和准部之役都没有处理好,使朝局和社会陷入混乱。……把玄烨视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为制造的产物。事实并非如此。玄烨非但不如唐太宗豁达,也不如他父亲顺治皇帝福临率真。更关键是,玄烨结束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却与四辅臣一样,都在于中止顺治皇帝的汉化之道。 [103-104]  

阎崇年:康熙大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文化营养。这为他展现雄才大略、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陶冶了性格,开阔了视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础。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他确是应该占有历史伟人地位的,难怪当时在清朝宫廷里的西洋传教士们,也有赞誉他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帝王”。李约瑟博士称其为“科学的皇帝”。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当时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四,同列世界伟大的君主。但他也有另一面,如他对成年儿子几乎都革过爵,或圈禁过;对有的大臣“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这就是他专制君主的狰狞一面。 [105] 

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150] 

爱新觉罗·玄烨国外评价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106]  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107] 

朝鲜人对康熙帝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昏君到圣君的变化过程,康熙亲政时正值朝鲜肃宗年间,朝鲜虽为清朝属国,思明反清情绪却很浓厚,对康熙的评价也很负面,如有使臣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 [158]  “骄淫日甚,以游戏为事”,“荒淫游畋,不亲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后期,评价开始转变,称康熙“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 [108]  一些燕行使团成员亦高度评价康熙,如金昌业说:“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术,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则虽比于魏孝文、金主雍无愧矣。第其为人,明秀有余,浑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狭,故喜自矜。……又闻通官之言:(康熙)恶闻谏诤,峭直之臣不容于朝,此岂君天下之量也?……俭德虽可尚,过俭而近于吝。” [109]  洪大容说:“六十年天下之奉,宫室之俭如此,宜其威服海内,恩浃华夷,至于今称其圣也。” [110]  “臣见畅春园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111]  乾隆以后,朝鲜君臣对康熙的评价变得非常高,他们认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英祖初年朝臣洪致中称:“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 [112]  李宜老认为:“康熙,即英杰之主,亦可谓有学力,故立国甚固,至今所以维持者,全是康熙之力也”。 [113]  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114] 

法国白晋:①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②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115-116]  

德国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反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117] 

法国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义。 [118] 

日本内藤湖南:康熙帝是个对西洋学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又有统一各民族的雄心,因此,绝对不是只尊重中国学术的人,在尊重中国学术的同时,对西洋的学术也很尊重,大量地使用西洋人。 [173]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119]  ②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 [120]  ③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121] 

英国崔瑞德等《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①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122]  ②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123] 

爱新觉罗·玄烨外貌记载

法国传教士白晋:“他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美好形象。”

荷兰使节:“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稳重、举止端庄的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无论从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与众不同,能够立即分辨出来,这是由于他想使自己的容态和举止,让人一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中国现状》:“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恣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国普通人小些。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

朝鲜使节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124] 

爱新觉罗·玄烨废弃长城

历代王朝修长城,没有挡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 [125]  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公开贬低过长城 [126-127]  。 [128]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多伦会盟之后,古北口总兵蔡元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惟有“养好”百姓,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康熙帝拆除了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爱新觉罗·玄烨推广西药

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给他,可惜药没送到,曹寅就去世了。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129] 

爱新觉罗·玄烨养生之道

康熙帝画像

康熙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有关。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帝认为人若想长寿,不能靠服食所谓的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是靠饮食起居有序、有节、有度。这也是他养生之道的核心。 [130]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认为: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人们都应该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如果平常注意个人卫生,那么清爽之气便会附着于身,否则自身的清明之气就会逐渐被污秽之气所取代。康熙帝虽提倡洁净,但也反对太过洁净而成癖。 [131] 

三、饮酒有度,反对抽烟。康熙不反对饮酒,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 [132]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康熙认为一个人若想做到神静心和,必须坚定自己的意志,不意气用事。若杂念不起,心中清明,即可清察明审,感情和顺,自然身健长寿。 [133]  此外,康熙帝还劝诫后人要心怀宽广,他在《庭训格言》中说:“惟宽坦从容,以自颐养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把心胸放得宽坦一些,让心气平和一些,才能颐养天年。 [134] 

康熙从不追求长生不老,他认为人的一生,生长壮老已,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可遏止的。因而人只能顺应自然,多加保养,以求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寿命。 [135] 

爱新觉罗·玄烨长辈

祖辈

父辈

爱新觉罗·玄烨后妃

  • 贵妃(1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136] 

  • 庶妃(4位):庶妃钮祜禄氏、庶妃张氏、庶妃王氏、庶妃刘氏。 [137] 

爱新觉罗·玄烨子女

儿子(35人)

  • 皇子:承瑞,2岁殇,未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 皇子:承祜,2岁殇,未序齿,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 皇子:承庆,1岁殇,未序齿,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 皇子:赛音察浑,2岁殇,未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 皇长子:胤禔(1672-1735),原名保清,直郡王,后降为贝子品级,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 皇子:长华,旋殇,未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 皇次子:胤礽(1674-1725),原名保成,皇太子,后被废。谥曰密,为理密亲王,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 皇子:长生,2岁殇,未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 皇子:万黼,4岁殇,未序齿,生母贵人那拉氏。

  • 皇三子:胤祉(1677-1732),诚郡王,谥曰隐,为诚隐郡王,生母荣妃马佳氏。

  • 皇四子:胤禛(1678-1735),即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皇子:胤禶,1岁殇,未序齿,生母贵人那拉氏。

  • 皇五子:胤祺(1680-1732),恒亲王,谥曰温,为恒温亲王,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 皇六子:胤祚(1680-1685),幼殇,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皇七子:胤祐(1680-1730),淳亲王,谥曰度,为淳度亲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 皇八子:胤禩(1681-1726),廉亲王,生母良妃卫氏。

  • 皇九子:胤禟(1683-1726),固山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1683-1741),初封敦郡王,雍正时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后释放,授辅国公品级,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 皇子:胤䄔,1岁殇,未序齿,生母贵人郭络罗氏。

  • 皇十一子:胤禌(1685-1696),11岁殇,无谥号,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 皇十二子:胤祹(1686-1763),履亲王,谥曰懿,为履懿亲王,生母定妃万琉哈氏。

  • 皇十三子:胤祥(1686-1730),怡亲王,谥曰贤,为怡贤亲王,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 皇十四子:胤禵(1688-1755),恂郡王,谥曰勤,为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皇子:胤禨,2个月殇,未序齿,生母平妃赫舍里氏。

  • 皇十五子:胤禑(1693-1731),愉郡王,谥曰恪,为愉恪郡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 皇十六子:胤禄(1695-1767),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后改封庄亲王,谥曰恪,为庄恪亲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 皇十七子:胤礼(1697-1738),果亲王,谥曰毅,为果毅亲王,生母纯裕勤妃陈氏。

  • 皇十八子:胤祄(1701-1709),8岁殇,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1702-1704),3岁殇,生母襄嫔高氏。

  • 皇二十子:胤祎(1706-1755),贝勒,谥曰简靖,为简靖贝勒,生母襄嫔高氏。

  • 皇二十一子:胤禧(1711-1758),慎郡王,谥曰靖,为慎靖郡王。生母熙嫔陈氏。

  • 皇二十二子:胤祜(1712-1744),恭贝勒,谥曰勤,为恭勤贝勒,生母谨嫔色赫图氏。

  • 皇二十三子:胤祁(1714-1785),郡王品级贝勒,谥曰诚,生母静嫔石氏。

  •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祕(1716~1774),諴亲王,谥曰恪,为諴恪亲王,生母穆嫔陈氏。

  • 皇子:胤禐,出生当日殇,未序齿,贵人陈氏。

注: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复其名中胤字。 [90] 

女儿(20人)

  • 皇长女:(1668年12月29日-1671年)无封,生母庶妃张氏。

  • 皇二女:(1671年4月17日—1673年)无封,生母端嫔董氏。

  • 皇三女:(1673年6月20日-1728年5月29日)固伦荣宪公主,生母荣妃马佳氏。

  • 皇四女:(1674年3月16日—1678年)无封,生母庶妃张氏。

  • 皇五女:(1674年6月9-1710年)和硕端静公主,生母布贵人兆佳氏。

  • 皇六女:(1679年7月4日-1735年4月4日)固伦恪靖公主,生母贵人郭络罗氏。

  • 皇七女:(1682年7月5日-1682年9月)无封,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皇八女:(1683年7月13日-1683年8月6日)无封,生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 皇九女:(1683年11月10日-1702年8月21日)固伦温宪公主,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皇十女:(1685年3月20日-1710年4月22日)固伦纯悫公主,生母通嫔那拉氏。

  • 皇十一女:(1685年10月24日-1686年)无封,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 皇十二女:(1686年6月14日-1697年)无封,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皇十三女:(1687年12月31日-1709年7月27日)和硕温恪公主,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 皇十四女:(1690年1月16日-1736年12月17日)和硕悫靖公主,生母贵人袁氏。

  • 皇十五女:(1691年2月3日-1710年1月2日)和硕敦恪公主,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 皇十六女:(1696年1月15日-1707年)无封,生母庶妃王氏。

  • 皇十七女:(1699年1月12日-1700年)无封,生母庶妃刘氏。

  • 皇十八女:(1701年11月17-1701年)无封,生母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

  • 皇十九女:(1703年3月30日-1705年)无封,生母襄嫔高氏。

  • 皇二十女:无封,生母庶妃钮祜禄氏。

  •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生父恭亲王常宁,生母庶福晋晋氏。

康熙存有《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176卷,囊括了饬谕、奏书、表、辨、序、记、铭、赞及古今体诗等多种文体,其中古今体诗1135首,词12首,赋18篇。 [170]  其中代表作品如下:

种类

内容

诗歌

《弹琴峡》《登海楼》 [139]  《登澄海楼观海》 [140]  《天宁寺》 [141]  《十架颂》 [142]  《滇平》 [143]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144]  《御赐施琅》 [145]  《瀚海》 [146]  《班师次拖陵》 [147]  《赐将士食》《剿平噶尔丹大捷》《示诸皇子》 [148] 

著作

《御制道德经讲义序》《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

爱新觉罗·玄烨死因争议

  • 被害说

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中还说,康熙弥留之际皇四子“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胤禛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说,是雍正将其父毒死的。

据当时在畅春园的意大利人马国贤回忆说:皇上驾崩的夜间,园内有呼号之声,不安之状。这就是说,即使没有投毒之类事,但肯定也发生了“突然大变”。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康熙临终时召大臣入宫,久无人至。猛地一睁眼,发现皇四子胤禛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掷向胤禛。不久,康熙便驾崩了。胤禛拿出经过篡改的遗诏,向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父皇已经传位给自己,并以佛珠为证。

  • 正常死亡

当然,也有的专家根据官方史书,尤其是根据雍正删改的《圣祖实录》,认为康熙属于病死。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死得比较突然。

爱新觉罗·玄烨晚年怠政

康熙末年,贪官污吏,无视民瘼,懈怠公务,“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吏治之腐败废弛几乎不可救药。 [162]  康熙帝晚年,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腐败的乱相丛生。因此,整饬吏治成为继任者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150] 

康熙帝死后葬于景陵。景陵位于清孝陵东侧一公里处,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筑规制以孝陵为蓝本,局部又有创新,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景陵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形式为后世所效仿。景陵内葬康熙皇帝、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和敬敏皇贵妃,共6人。

清景陵牌坊

爱新觉罗·玄烨文学形象

爱新觉罗·玄烨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剧名称

饰演者

1959

七剑下天山

吴桐

1976

十大刺客

张瑛

1977

鹿鼎记(文雪儿版)

程思俊

1980

大内群英

李亨

1982

十三妹

杨泽霖

1983

清宫启示录

井淼

1983

鹿鼎记(汪禹版)

刘家辉

1984

清宫剑影录之大将军年羹尧

井淼

鹿鼎记(梁朝伟版)

刘德华

鹿鼎记(李小飞版)

周绍栋

1985

天官赐福

尔冬升

1987

金镖黄天霸

陈申生

满清十三皇朝

白彪、陈俊年

1989

庄妃轶事

苏可

康熙大闹五台山

王珏

1991

雍正皇帝

舒适

1992

鹿鼎记(周星驰版)

温兆伦

一代皇后大玉儿

张立威

康熙艳谈

顾冠忠

1993

康熙大帝

陈建军、蔺达诺

顺治与康熙

杨丽花

正牌韦小宝

汤镇业

1994

天子屠龙

张智霖

君临天下

潘志文

书剑恩仇录

刘大刚

1997-2002

康熙微服私访记1-4

张国立

1997

康熙遗妃五台山

王光辉

康熙情锁金殿

温兆伦

施公奇案

崔浩然

1998

江湖奇侠传

陈鸿烈

神厨

达式常

鹿鼎记(陈小春版)

马浚伟

1999

雍正小蝶年羹尧

孟飞

雍正王朝

焦晃

2000

怀玉公主

孙耀威

小宝与康熙

谭耀文

2001

康熙王朝

陈道明、李楠、陈韦辰

2002

李卫当官

焦晃

刺虎

李德旗

江山为重

许还山

2003

跃龙门

寇振海

少年康熙

邓超、陈韦辰

孝庄秘史

邬朋达

皇太子秘史

刘德凯

施琅大将军

宋昊林

布衣知县梵如花

王绘春

宫廷画师郎世宁

许还山

2004

康熙传奇

许还山

满汉全席

张铁林

天下无双

袁弘

2005

青天衙门

保剑锋

烟花三月

吕行

御前四宝

赵文卓

2006

新九品芝麻官

吕行

康熙秘史

夏雨

施琅大将军

宋昊林

2007

青天衙门2

保剑锋

康熙微服私访记5

尊龙

廉吏于成龙

贾致罡

2008

鹿鼎记(黄晓明版)

钟汉良、史磊

2011

怪侠欧阳德

简远信

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

雷恪生

公主出山

敖翔

梦回鹿鼎记

吴奇隆

宫锁心玉

汤镇业

步步惊心

刘松仁

紫禁惊雷

陈国邦

2012

倾城绝恋

王新

新施公案

李子雄

阿努可敦

巴雅尔马格奈

深宫谍影

倪齐民

2013

宫锁沉香

赵文瑄

填四川

聂远

2014

食为奴

岳华

鹿鼎记(韩栋版)

魏千翔

2015

大玉儿传奇

杨德民、戚辰煊

2016

寂寞空庭春欲晚

刘恺威

2017

于成龙

王俊东、叶禾

龙珠传奇

秦俊杰

花落宫廷错流年

赵滨

2018

一代名相陈廷敬

朱宏嘉

少帝康熙

王龙华

2019

梦回大清

刘钧

2020

鹿鼎记(张一山版)

张天阳

参考资料
  • 1    王天晞主编;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哲学探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231
  • 2    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622
  • 3    舒乙:毛泽东谈康熙的三大贡献   .中国新闻网.2004-01-07[引用日期2021-01-10]
  •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册》,中文大学出版社:30
  • 5    毛泽东:我们继承的版图是康熙皇帝打下的   .环球网.2013-09-02[引用日期2021-01-10]
  • 6    许向乾.《细说康乾盛世》:台海出版社,2018:1
  • 7    胡泽.《康熙传》:花山文艺出版社,2016:3
  • 8    李寅.《清十二帝疑案》: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95
  • 9    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说史3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1-14]
  • 10    【康熙皇帝】   .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6-10]
  • 11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后妃》: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圣祖生。
  • 12    金梁:《清帝外记》第56页。
  • 13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天表英俊,岳立声洪。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为贤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异焉。
  • 14    《清圣祖实录》卷117,页19。
  • 15    蒋良骐.《东华录》卷8:中华书局,1980:第113页
  • 16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9: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清末:第803页
  • 17    《清圣祖实录》卷1。
  • 18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条。
  • 19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顺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岁,改元康熙。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 20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二月庚戌,慈和皇太后佟佳氏崩。
  • 21    顺治之死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3-11-04]
  • 22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十一月丙申,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奏大学士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罪,逮下狱。四大臣之辅政也,皆以勋旧。索尼年老,遏必隆闇弱,苏克萨哈望浅,心非鳌拜所为而不能争。鳌拜横暴,又宿将多战功,叙名在末,而遇事专横,屡兴大狱,虽同列亦侧目焉。
  • 23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秋七月己酉,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门听政。
  • 24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甲寅,命武职官一体引见。己未,辅臣鳌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姓。癸亥,赐辅臣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 25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於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 26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三月丁丑,上视麦。壬午,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请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 27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秋七月庚午,平西王吴三桂疏请撤藩。许之。丙子,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请撤藩。许之。
  • 28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吴三桂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贵州提督李本深、巡抚曹申吉俱降贼,总督甘文焜死之。
  • 29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丁巳,召梁清标、陈一炳还,停撤二藩。命加孙延龄抚蛮将军,线国安为都统,镇广西。命西安将军瓦尔喀进守四川。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图起事。事发觉,起隆逸去。捕诛其党。
  • 30    许海山主编.《中国历史》.北京:线装书局,2006:425
  • 31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六月壬子朔,王辅臣降,图海以闻。诏复其官,授靖寇将军,立功自效,诸将弁皆原之。
  • 32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十月)乙丑,康亲王杰书师次延平,贼将耿继美以城降。耿精忠遣子显祚献伪印乞降,杰书入福州,疏闻。
  • 33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五月己卯,尚之信降,命复其爵,随大军讨贼。
  • 34    《清史稿·本纪六·圣祖本纪一》:“康熙元年壬寅春正月乙亥朔……二十年辛酉春正月壬申……十一月辛亥,诏从贼诸人,除显抗王师外,馀俱削官放还。以诺迈为汉军都统。癸亥,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彰泰、平南大将军都统赖塔、勇略将军总督赵良栋、绥远将军总督蔡毓荣疏报王师于十月二十八日入云南城,吴世璠自杀,传首,吴三桂析骸,示中外,诛伪相方光琛,馀党降,云南平。”
  • 35    周雪玉.《施琅攻台的功和过》:台原出版社,1990:176
  • 36    刘登阁,周云芳.《正说中国帝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33
  • 37    康熙皇帝驾崩   .历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2013-11-04]
  • 38    昭梿《啸亭续录》卷一   .中国社会科学网
  • 39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34,康熙九年十月初九日条。
  • 40    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 41    《圣祖实录》卷二四二“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
  • 42    王川《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学术研究(广州,2000年04期),第82-90页
  • 43    李斌《西式武器对清初作战方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04期
  • 44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0,雍正元年八月十九日条。
  • 45    《故宫博物院藏〈玄烨朝服像〉的再探讨》   .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2020-12-14]
  • 46    论康熙的经济政策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4-04-30]
  • 47    刘德仁 .论康熙的治河功绩[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
  • 48    《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
  • 49    康熙学习科学的目的是炫耀和消遣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04-29]
  • 50    李晓丹,王其亨,金莹.《17-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从《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加以考证》: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1年03期
  • 51    孟昭信.《康熙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9页
  • 52    陈安仁.《中国近世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356页
  • 5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三:“但是这些明代数学家没有一个通晓宋元的代数学。宋元的代数学完全被废弃不用了,直到耶稣会传教士及其他人引入欧洲代数学以后很久,梅毂成等人才意识到隐藏在不习见语言下的中世纪中国化数学,并重新对它进行研究。”第113页。
  • 54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这是历史错觉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0-02-25]
  • 55    康熙朝的文字狱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6-01-14]
  • 56    康熙朝的文字狱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6-01-14]
  • 57    康熙年间的著名文字狱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04-30]
  • 58    《大清圣祖仁皇实录》卷150,康熙三十年五月初七日条。
  • 59    《万寿盛典》初集卷二,〈溥仁寺碑文〉。
  • 60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物资主要有:药材类、白糖、水牛、各类丝绸、木料类,甚至中国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 61    作者(日)上田信;(译者)高莹莹.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 62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9页
  • 63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2集,卷33,海运赈济朝鲜记。
  • 64    清政府给俄留学生发路费   .国际在线[引用日期2014-04-29]
  • 65    (日)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 66    ‘The Trade carried on within China is so great that that of all Europe is not to be compared therewith;’
  • 67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国的各个省就相当于欧洲的王国,他们都拿各自的特产来进行贸易,而且有了联盟保护的趋势,这种趋势占据着所有的城市。湖广省和江西省向所有不自产大米的省提供大米;浙江省出产最优质的丝绸;江南盛产漆料、墨水,还有各种有意思的小作坊;云南省、陕西省、山西省出产铁、铜还有其他各类金属,还富有马匹、骡子和毛皮生意等等;福建产糖和最好的茶叶;四川盛产植物、药物、像大黄等等;其他的省份亦有各自的特产,实在不能尽述各省份的所有特产。
  • 68    ‘...the Provinces are like so many Kingdoms, which communicate to each other what they have peculiar to themselves, and this tend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Union, and makes Plenty reign in all the Cities. The Provinces of Hou quang and Kiang Si supply all the Provinces with Rice that are not well provided; the Province of Tcbe kiang furnishes the finest Silk; Kiang nan Varnish, Ink and curious Work of all forts; Yuan, Chensi, and Chan si yieldIron, Copper, and several other Metals, Horses, Mules, Furs, etc. Fo kien has Sugar and the best Tea; Se tcbuen, Plants, Medicinal Herbs, Rhubarb, etc. and so of the rest; for it is not possible to describe exactly the articular Riches of every Province.’
  • 69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总之,除了那些只有一点点资产的最最贫苦的家庭,(中国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商业活动能轻松过上小康生活。有许许多多家庭他们的资产总额不如皇室多,也不如父辈母辈的多,他们还有两三个孩子,这样的家庭能通过自己经营的小本生意能在重要仪式上穿着绫罗绸缎,而且几年后他们的生意就能扩大到相当大的规模。
  • 70    ‘The Mandarins themselves have their Share in Business, and there are some among them who give their Mony to trusty Merchant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in the way of Trade. In short there are none but the poorest Families, who but with a little Management can find means the subsist very easily by their trade. There are many families whose whole Stock does not amount to a crown, and yet the father and mother, with two or three children, and maintained by the little trade that they carry on, get garment of silk of days of ceremony, and in a few years time enlarge their commerce to something considerable.
  • 71    ‘In a word the most frequented fair is but a fair resemblance of the incredible crowds of people that are to be seen in the generality of cities, who either fell or buy all sorts of commodities. It were to be wished the Chinese Merchants were more honest in their dealings, especially when they trade with foreigners they always endeavor to fell as dear as they can often make no scruple of adulterating their commodities.
  • 7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第35页
  • 73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条。
  • 74    《满汉异域录》:传至依番瓦什里鱼赤(伊凡·瓦西里耶维奇)之时,其族类互相不睦,以至于乱,依番瓦什里鱼赤力甚微弱,乃求助于西费耶斯科(瑞典)国王,而西费耶斯科国王许助依番瓦什里鱼赤兵八千并粮饷,欲取鄂罗斯之那尔瓦城,依番瓦什里鱼赤从其言,将那尔瓦城归于西费耶斯科国,因假此兵力,依番瓦什里鱼赤征收其族类,而自号为汗焉,迄今三百余年,从此强盛,将喀山并托波尔等处地方俱以征获,其后又侵占伊聂谢并厄尔库,尼布楚等地方,国势愈大。鄂罗斯国现在国王察罕汗(沙皇)之名曰票多尔厄里克谢耶费赤(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年四十一岁,历事二十八载,所居之城名曰莫斯科窐,因遣使索取西费耶斯科国之那尔瓦城,而西费耶斯科国王不许,遂成仇敌,已一十五载。西费耶斯科国王名曰喀鲁禄什(卡尔),年三十三岁,所居之城名曰四条科尔那(斯德哥尔摩)。初战败鄂罗斯国之兵,大加杀掳;后再战,为鄂罗斯察罕汗所败,伤人甚多,失城数处,以致危急,逃往图里耶斯科国拱喀尔汗所属鄂车科,付之小城居住,已经八年。
  • 75    潘楠,张金林,《清初迁海令对东南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兰台世界》, 2015, 19期(19):156-157。
  • 76    《清史稿》:“(康熙)七年,上遣都统特锦等会勘广东沿海边界,设兵防汛,俾民复业。”时周有德任两广总督,疏曰:“比外界迁入内地之民,颇苦失业,今闻沿海设兵,许迁户仍归旧地,莫不踊跃欢呼。第海滨辽阔,若使勘界既明始议安插,尚需时日,穷民迫不能待。请于勘度设兵之时,即令州县官按迁户版籍给还故业,俾裕生计,得旨允行。”
  • 77    《清史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 78    《清史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并于第二年,“在于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 79    王惠敏.康熙大帝全传(从忧患中走出的千古一帝).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 80    《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
  • 81    《与徐乾学书》:“去岁得侍函文,不异布衣胥肉之欢。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当其盛也。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朝野相贺,拭目以观太平,非寻常之宣麻不关世运也……方今杀运既退,薄海内怀音草状;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
  • 82    简析黄宗羲文学思想中的“赞右文之治”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5-22]
  • 83    朱学勤: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内在矛盾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05-22]
  • 84    《康熙起居注》二十四年九月初十日,第 2 册,第1352 页
  • 85    《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三册,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一日丁巳,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 86    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12-1
  • 87    (清)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72-73
  • 88    《清代学术概论》十五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4-30]
  • 8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 90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4-30]
  • 91    汪荣宝·《本朝史讲义》
  • 92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 93    三部内哄祸起萧墙 数次亲征荡平朔漠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11-19]
  • 94    《清代通史》   .历史网[引用日期2016-01-14]
  • 95    毛泽东:我们继承的版图是康熙皇帝打下的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2-03-16]
  • 96    刘大年.论康熙[J]:历史研究,1961(03)
  • 97    袁良义.论康熙的历史地位: 对刘大年同志《论康熙》一文的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1962(02)
  • 98    启功.《启功全集》第9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 99    田淼.《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 100    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 101    “勤苦乐迷”,毕生精力献清史——戴逸先生访谈录(二)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102    李治亭.《清史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815-816页
  • 103    姚念慈:康熙真的是盛世圣君吗?   .澎湃新闻网
  • 104    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 105    阎崇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3)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20-08-19]
  • 106    东龟年:《兰田文集》二稿,卷1,心赋一节。转引自中村久四郎:《近世支那の日本文化に及ぼしたる势力影响(近世支那を背景としたる日本文化史)》,《史学杂志》第25编,第2号,第12页。
  • 107    东亚研究所编,韩润棠等译.《异民族统治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7页
  • 108    参见《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三年九月十六日、九年三月初七日、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三十九年三月三十日条。
  • 109    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 110    洪大容《湛轩书》外集卷九,燕记。
  • 111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卷二,桂坊日记。
  • 112    《承政院日记》卷三十四,英祖二年九月十日。
  • 113    《承政院日记》卷六十七,英祖四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 114    参见《承政院日记》英祖十一年三月初九日、正祖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英祖二年九月初十日条、高宗十年二月初三日条。
  • 115    白晋(JoachimBouvet)《康熙皇帝》
  • 116    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4-30]
  • 117    孙小礼.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
  • 118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 1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第35页
  • 1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第46页
  • 1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第54页
  • 122    Hsüan-yeh, born in 1654, reigned from 1661 to 1722 as the K’ang-hsi Emperor. He was one of China’s greatest rulers, and his reign was not only the longest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complex in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Though he could be callous or negligent at times, and made errors of judgment, he possessed a self-analytical acuity and a sense of imperial mission that mark him as one of those rare individuals who, by acts of will, change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It has not escaped the notice of numerous historians – Chinese, Japanese, and Western – that his reign coincided chronologically with those of Tsar Peter the Great in Russia and King Louis XIV in France, and that the three shared certain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at marked perhaps the apogee of traditional kingship in pre-industrial societies.1(120页)
  • 123    Nevertheless, the K’ang-hsi Emperor acted decisively in so many matters, and took so great an interest in affairs of governance and of culture, that his actions and his personality serve as a valid entry point for comprehending the myriad elements that led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2
  • 124    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由蛮夷暴君到上国英主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2-03-16]
  • 125    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中国文化报[引用日期2016-01-14]
  • 126    《新唐书.李勣传》:李世民告诫手下:“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唯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 127    《资治通鉴·唐纪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突厥屡犯,边患日亟,鉴于秦汉以来防御匈奴的历史经验,朝廷官员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向其建言,“请修古长城”。李世民认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 128    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皇帝公开贬低长城(图)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6-01-14]
  • 129    《正说清朝十二帝》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4-30]
  • 130    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 131    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沌气所染。”
  • 132    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
  • 133    康熙曰:“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方可以养生。形体乃盛放生命之器,心乃形体之主宰,故朕以为精神安于内,心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形不诱于外。
  • 134    康熙养生之道:不滥用补药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2-03-16]
  • 135    康熙养生心得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4-28]
  • 136    孟昭信.《康熙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第438页
  • 137    白新良等.《康熙皇帝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第913页
  • 138    贵人、常在与答应   .中国网[引用日期2020-03-01]
  • 139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 140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 141    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 142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 143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 144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145    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 南纪尽安流。
  • 146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 147    战马初闲甲士欢,挥戈早已破楼兰。弥天星斗销兵器,照彻边山五月寒。
  • 148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 149    缅怀二月河 开山之作《康熙大帝》是这样写出来的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9-05-28]
  • 150    整饬吏治,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1-03-11]
  • 151    杨珍. 《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储计划》.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1.
  • 152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五》:康熙五十年三月,偏沅巡抚潘宗洛陛辞,上谕之曰:“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驭下宜宽,宽则得众,为大吏者,若偏执己见,过于苛求,则下属何以克当。”
  • 153    《清圣祖实录》
  • 154    成积春. 《治吏与“和平”——论康熙“中正和平”之道对吏治的影响》. 《 史学集刊 》. 2011.
  • 155    《圣祖实录》卷二四二
  • 156    黄印,《锡金识小录》:“刘自知必死,讯时辞色侃侃,历数其恶(指李牧)。备受极刑,终不委靡乞哀,下于狱,瘐死狱中。”
  • 157    整饬吏治,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评李换运《雍正吏治录》   .知网[引用日期2021-03-11]
  • 158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庚寅,陈奏使福昌君桢、权大载、朴纯等自燕还,命引见。……大载曰:“闻其政令举措,有同屯聚无赖之盗,皇帝率虾辈【侍卫】常同浴于太液池,游泳为戏;且耽乐游观,出入无节,与虾同其服色,而并骑驰逐,人不知何者为皇帝。其无度如此,而下未有谏之者。自执政大臣以下,贪渎成风,贿赂公行。皇帝只知清书,不解文字,故凡干文书,漫不省何事,一任该部之低昂云。是安能久有天下乎?南方事情,虽未能详知,而国内形势,似不能长久矣。”
  • 159    《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
  • 160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
  • 161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即如州县一分火耗、亦法所不应取寻常交际一二十金、亦法所不应受、若尽以此法、一概绳人、则人皆获罪、无所措手足矣。且如户部库中钱粮、历年存积、数极难清、前此库贮一二千万时、曾令部中遂案盘查、转多二十余万。即各仓粮米、亦历年堆积、陈陈相因、赢余不少。不肖官役、侵盗银米、未尝无人、若行盘查、数仍不缺。总之定例所在、有犯必惩。其中细微、不必深究。诸事大抵如此
  • 162    雍正整饬吏治一瞥   .共产党员网[引用日期2021-03-13]
  • 163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 民族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13
  • 164    姜公韬.《中国通史·明清史》:九州出版社,2010:136
  • 165    林涛.《正说清朝三百年》.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30-31
  • 166    君权统治与康乾盛世   .人民教育网[引用日期2021-03-25]
  • 167    (美)艾梅霞著;范蓓蕾等译.《茶叶之路:中俄跨越大草原的相遇》.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70
  • 168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 第2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254
  • 169    国学经典文库丛书编委会.《清圣祖康熙》.北京:现代出版社,2018:170
  • 170    郑欣森:《清代康、雍、乾三帝与诗歌评议》,《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第236页   .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2021-04-28]
  • 171    有着相似幼年命运的君王 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   .凤凰网[引用日期2021-05-27]
  • 172    徐世昌.《清儒学案》之《清儒学案·序》.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 173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清》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2-01-22]
  • 174    《皇清文颖》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2-01-24]
  • 175    龚书铎,刘德麟主编.《图说中国史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嬗变中的东方帝国 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5月1日:第45页
  • 176    (清)袁树珊撰;谢路军主编;郑同校.《润德堂丛书全编 7 中国历代卜人传 上》.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39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