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为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所作,这是以女子口气写的一首闺怨词,写一位痴情女子对冶游不归的男子既怀怨望又难割舍的缠绵感情。全词语言清丽婉约,悱恻感人,塑造了一个情怨交织内心的闺中思妇形象,也涵纳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作品名称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作    者 冯延巳 创作年代 五代南唐 作品出处 《阳春集》 文学体裁 词

目录

  1. 1 作品原文
  2. 2 注释译文
  1. 原文注释
  2. 作品译文
  3. 3 作品赏析
  1. 原文鉴赏
  2. 名家点评

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1]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注释

②行云:宋玉《高唐赋序》记巫山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世多借指行踪无定的美人,此指所思情郎。

③不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不道,扰云不知也;不觉也;不期也。冯延已《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言不觉春将暮也。”

④百草二句:清谭献《复堂词话》:“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谭献《蝶恋花》词:“连理枝头侬与汝,干花百草从渠许。”以连理枝头与千花百草对举,正可与此对看。

⑤泪眼二句: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双燕’二语映首章。” [2]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作品译文

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 [3]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鉴赏

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4]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5]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用辞也典丽双关,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颇带鄙薄意识。“香车”,代丈夫的行踪。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楼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耐人反复寻味。 [6] 

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她眼含泪水,倚立楼头,不免如痴如呆,独自念念叨叨。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频独语”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欲狂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之痴。 [7]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着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 [5] 

这首词连用了三个问句:“几日行云何处去?”“香车系在谁家树?”“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到后来越濒近绝望的心情。这是一种层层加码式的手法。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7]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名家点评

①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评此词云:“低回曲折,蔼乎其言,可以群,可以怨,情词悱恻。”

②陈秋帆《阳春集笺》云:“宛转绸缪,与温庭筠《菩萨蛮》、《更漏子》同一情致。”

③蔡厚示《唐宋词鉴赏》:“这首词较明显地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感慨。他把自己比作被遗弃的女子,用以宣泄政治上的失意情绪。这比花间派词人专门描写妇女的服饰、容貌等一类作品,内容上毕竟深厚些。这种写法对北宋晏殊和欧阳修等人有着明显的影响。” [8]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9] 

⑤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末两句,揭出愁思无已之情,即梦里亦无寻处,缠绵悱侧,一往情深。” [2] 

参考资料
  •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
  • 2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 3    高文炳编.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06:64
  • 4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4
  • 5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44
  • 6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29
  • 7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54-155
  • 8    (唐)温庭筠等著.婉约词插图本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2.12:42
  • 9    吴熊和,沈松勤选注.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272

  • A+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简介《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由欧阳修创作。这是首闺怨词。上阕写爱人如行云游荡在外,春色将尽,百草千花纷呈,在寒食踏青路上游人成双成对,闺中人自然深怀哀怨。“行云”喻漂荡在外的男子,他离家不归。从词意看,“香车系在谁家树”隐含的是寻花问柳去了。下阕着重写被冷落而独守空房的思妇凄苦的表情。这首词以家常话和白描手法写女子失恋的悲哀,深隐而沉痛。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原文


蝶恋花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注释
①不道:不觉。
②百草千花:词意双关,即指寒食时节的实景,也暗喻花街柳巷的妓女,白居易《赠长安妓女阿软》:”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
③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④香车:指情郎的马车。
⑤陌上:本指田间的小路,这里泛指应指马路。
⑥撩乱春愁如柳絮:烦乱的春愁就如同满天纷飞的柳絮。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译文

我那如天上行云般来去的爱人呀,近日你飘游到了哪里?你竟忘了归来,没想到春天即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到了,游人双双走在百草千花的踏青路,你把香车宝马系在谁家的树上了?剩我一人多么孤独。

噙着泪眼倚凭在高楼,对天上双飞的燕喃喃自语:燕子呀燕子,你来自何处?在飞来的路上,可曾遇见我的爱人否?春愁如到处乱飞的柳絮,撩得我心乱动;即使在幽幽梦中,也无法寻找到我的爱人在何处。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主要写爱人如行云游荡在外而忘归,春将暮残,百草千花的寒食,踏春路上游人双双对对,更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孤独,乃至梦中也寻他不见,表现她对爱人的思念和痴情。全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情怨交织的闺中思妇形象。语言清丽婉约,悱恻感人。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深居闺中的女子对乐游忘归的丈夫的怨恨与不舍。这首词另一说为冯延巳所写,但大部分资料都解释为欧阳修所写。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南唐词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词的上片写男子治游不归。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达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尽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仍不见归来。“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美好的年华将逝。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寒食”是指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游乐等风俗,现已基本和清明节合而为一了。“香车”指用香木做的车,这里代指华美的车或轿,也有“香艳”之意在。这两句表面上是思量心上的人面对春天踏青路上的美景,此时不知又在哪里驻足留连了;其实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他面对着花花草草的诱惑,此时竟不知在哪个花街柳巷里流连忘返?反映了女子思之深念之切,不免多想而心生的醋意。

词的下篇写女子的痴情与怨愤。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语言,这一问极写女主人之痴。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词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

这是一首闺怨词,生动地表达了她对爱人的思念和痴情,全词塑造一个情怨交织内心的闺中思妇形象,语言清丽婉约,悱恻动人。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词牌简介

蝶恋花,词牌名之一,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品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几 日 行 云 何 处 去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代表作有《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