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編審總序

新時代的治療方式,看見營養的力量◎蘇聖傑醫師

一個時代的開始

二十世紀前半,以佛洛伊德學派為代表的心理治療,主導了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例如,當時思覺失調就被認為是孩童時期創傷經驗所留下的潛意識衝突,又或者自閉症是由於父母的過度冷淡,所以藉由談話治療化解潛意識衝突,或將父母與孩子分離,在當時是「再合理也不過了」。

但是一九五二年的一個意外發現改變了歷史, 當時法國一家藥廠嘗試開發新的麻醉藥,研發過程中發現候選藥物chlopromazine(CPZ)對精神病患的激躁、幻聽、妄想有控制的效果,歷史上的第一個精神科藥物於是誕生。

因為成本相對低廉,效果又比心理治療快而顯著,再加上分子生物學跟基因學的進展跟客觀佐證,學界對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的成因,便大幅地從心理觀點轉往生理觀點,二十世紀的後半便成了精神藥物學的天下,一九八七年上市的百憂解更是讓精神藥物變成「日常用品」。

現今,主流精神醫學雖然強調生物、心理、社會因子必須一起考量,但就實務上,生物治療往往是主軸,而藥物則是生物治療的基石。

一條走盡的路

由於治療並非是建立在對病理的完全瞭解下,甚至是反過來的,是因為CPZ 有效才去分析跟推論它為何有效。例如CPZ有阻斷多巴胺受器使得多巴胺活性下降的藥理現象,加上一些促進多巴胺活性的藥物會引發類似思覺失調的症狀,因此思覺失調的多巴胺假說基於此而認為:病症的病理機轉,就是大腦神經突觸的多巴胺活性的異常上升。但是

1.多巴胺受器阻斷劑對症狀相似的不同病人療效不一,部分病人症狀得到不錯的控制,部分病人症狀相對改善,部分病人一點反應也沒有。但不管如何,很少病人能完全康復。

2.多巴胺本身有許多功能,但藥物沒辦法選擇性的只去壓抑產生症狀的腦區,因此也會同時壓抑本來正常的腦區,造成各式各樣的副作用。

這意味著,雖然症狀相似,但每一個病人生理上真正的異常是有所不同的,不是一個多巴胺異常就可以解釋的,而使用藥物本身還得承受一些副作用,原先醫師們認為,藥物是目前最能有效控制症狀的方法,加上在藥物還沒問世之前,觀察到病人在沒有藥物的控制下,大腦皮質會加速退化,因此大部分的醫師會認為,症狀的控制可以避免將來大腦退化,並以此作為藥物使用的主要根據。

但是一九五二年至今,六十多年過去了,後續的追蹤研究結果似乎與預期有所不同,例如著名精神科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在二○一一年就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發現比起同樣生病但不吃藥的病人,吃藥的病人萎縮的比較快,這意味著,藥物本身雖然可以控制症狀,但長遠卻可能加速大腦皮質的萎縮。於是,用藥的正當性受到挑戰。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然而,在約莫在與CPZ 誕生相當的年代,加拿大精神科醫師亞伯拉.賀佛(Abram Hoffer, 1917-2009)就基於對糙皮症(pellegra)的敏銳觀察,發現該疾病的精神症狀表現與思覺失調幾乎無異,因此推斷思覺失調的成因之一,或許是慢性的維生素B3 缺乏,並對此進行研究,他陸續做過幾個雙盲實驗證實維生素B3 確有療效,由於CPZ 等抗精神病劑太過耀眼,賀佛的成果沒能吸引太多人的目光,僅有美國醫師卡爾.費佛(Carl Pfeiffer, 1908-1988)進一步研究並擴充費佛的想法,他認為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本質上是大腦營養失衡所引發的一種生化障礙,他做了大量的生化分析,例如在研究近兩萬個思覺失調病患後,將思覺失調分為組織胺過高、組織胺過低、及吡咯代謝障礙等分型,並據此給予營養治療,治療內容也有所擴充,不只是B3 等維生素,也包括氨基酸、脂肪酸跟礦物質。他認為「每一個可以控制症狀的藥物,都有一個對應的營養素,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

但是對當時的醫師而言,這與他們所認知的營養學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那個時候大部分醫師認為,人在營養元素的需求量上的並沒有太大差別,而一般飲食的含量就足以供身體使用,因此對費佛的看法也就抱持懷疑的態度。

然而維生素B1、B5 的發現者,美國生化學家羅傑.威廉斯(Roger J. Williams, 1893-1988)在一九六○年代發現,個體間在生化反應上存有許多差異,這使得每個人對特定營養素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需求低的可以輕易從飲食取得,而需求高的則可能就算飲食均衡,也難以滿足身體的需求,這個營養上的不足,並不會在一天兩天內造成明顯效應,但長期下來,結果就是各式各樣的疾病。

羅傑.威廉斯替整個營養治療提供了科學上的理論架構,不光是精神科,整個醫學都因此多了一個思考疾病的面向,這原本應該是革命性的發現,卻不為主流醫學所採納。

一條未走過的路

我們不禁會想,如果賀佛、費佛跟威廉斯的研究有被重視,並跟藥物治療互相搭配的話,是否才是現今醫學一直強調的整體醫療的真正體現,也就是在急性期有藥物可以控制症狀,但營養調整人體生理才能治療根本,藥物與營養並沒有衝突,都是治療的工具。然而藥物(藥廠)的強勢,將醫療體系推向一個過度診斷跟過度給藥的不健康生態。

回頭來看,我們看到了過去單純使用藥物的不足,但這多少有點後見之明,因為醫學的真正最大突破是在這二十年左右,其中之一就是本書作者反覆提到的外基因學(epigenetics),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基因學聽過,那「外」基因學是什麼?當一九五三年華生跟克利克發現了DNA 的雙股螺旋結構,我們一度以為所有生命的祕密都將解開,可以找到疾病的編碼,找到那個醫師口中常常出現的生病原因:「體質」,但是在二○○二年,堪比登陸月球的人類基因定序計劃完成後,科學家很訝異地發現:

1.我們的DNA 中僅百分之二帶有基因(可以轉譯出蛋白質),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八是不直接帶有訊息的(不能轉譯出蛋白質)。

2.人類DNA 所含的基因數(約兩萬兩千)遠比原先預期的低,我們比雞(一萬六千七百三十六)多,但比葡萄(三萬零四百三十四)少,對!沒錯,比葡萄少。

3.DNA 外的結構跟生化變化,也就是外基因,會影響基因的開啓跟關閉,更重要的是它還有遺傳性(過去以為DNA 是唯一的遺傳材料)。

以上說明了,人類的DNA 就跟環境一樣,是動態的,並非是一本寫死的書。可變動的外基因可以調節不可變動的基因,使得我們的生理運作可以符合環境的需求,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的DNA 是會聆聽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最重要的環境因子之一,就是我們每天吃下肚子的東西,換言之,食物不只是熱量、營養,更重要的,是一種訊息。

本書常舉的例子就是外基因的甲基化,甲基就像是基因的鎖,乙醯基則像是鑰匙,甲基跟乙醯基在外基因上的競爭,影響了基因表現與否。甲基受甲基循環的調節,而甲基循環能否正常運作又依賴B6、B12 及葉酸的存在;乙醯基則受維生素B3 的調節。

就神經介質而言,負責製造多巴胺回收器的基因甲基化高於乙醯基化,結果就是停止製造回收器,因此多巴胺就氾濫,此時如果服用維生素B3 來增加乙醯基,就可以降低多巴胺,也就是跟抗精神病劑達到一樣的臨床效果,但卻沒有藥物的副作用,事隔五十多年,因為外基因學,賀佛的療法有了完整的學理基礎。

一個新的可能

當科學家們發現,原來調節DNA 最有效力的東西,就是營養素,我們終於了解兩千多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說的:「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你的藥物就是你的食物」(Let food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背後的真知灼見。

個人從醫學院求學、醫學中心進行專科醫師訓練,到目前臨床工作十多年的時間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受病理學及藥物學的訓練,學症狀的控制,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控制了症狀後,原本應該與病人共同探究毒物暴露、人際關係、活動量、飲食、壓力等環境因子對細胞生理的影響,如此才能協助病人創造更健康的生活型態,換言之,藥物治療只是一個起點,但是目前的主流醫療卻停留在此。

個人在這三年來陸續參與了《醫師我有可能可以不吃藥嗎?精神分裂症患者還不知道的自然療法》(麥格羅希爾出版)及《燃燒吧!油脂與毒素:B3 的強效慢性疾病療癒臨床實錄》(博思智庫出版),加上本書,算是精神疾病營養治療的三部曲,本書作者威爾許博士繼承賀佛跟費佛醫師,沒有藥廠之類的資源,致力於精神疾病營養治療的研究近三十多年,並取得許多豐碩的結果,當譯者在二○一五年首次讀到本書的時候,一方面是興奮,一方面也感嘆自己過去視野的偏狹,也開始著手翻譯此書,因為個人認為醫師應該是一個教育者,一個資訊的傳播者,醫師有責任讓患者知道所有的訊息,特別是藥物之外的選擇。

希望這本書能打開一個新的可能,醫師能跳開藥物的框架,思考最新的外基因學及營養基因學(nutrigenomics)所隱含的意義,而病人們能得到更完整的照顧。

蘇聖傑 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萬芳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
中華功能醫學會醫師
美國功能醫學會AFMCP 結訓醫師
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醫師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營養的力量

修復大腦的關鍵元素

  • 作者: 威廉.威爾許 關注
  • 譯者: 蘇聖傑 關注
  • 出版社:博思智庫 關注
  • 出版日期: 2016/03/04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7MB
  • ISBN: 9789869224161
  • 字數: 130,397

紙本書定價:NT$ 350

電子書售價:NT$ 263

本書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不想再倚賴藥物來治療精神疾病了嗎?那麼這本書你非讀不可!

為何營養分子是矯正大腦功能異常的最好藥物?
精神藥物問世半個世紀後,最新的外基因學及營養基因學終於給我們答案!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4.7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6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增肌減脂:4+2R代謝飲食法

    百位女醫親身實證,輕鬆月瘦11%體脂率! 任何人都可以立刻開始的,增肌減脂、 腸瘦/長壽飲食法。 幫你擺脫復胖恐懼,隨時都能快樂享用美食。 擁有易瘦體質的好腸道菌相,才是熱量代謝、營養吸收的關鍵。

  • 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369排毒飲食聖經

    ****百萬暢銷書 醫療靈媒系列最新力作! 一部慢性病+難治疾病的食療全書!** 你不會在此聽見傳統醫界的老調重彈,而是獲得種種對於食物的全新理解。 你將看到針對焦慮、抑鬱、痤瘡、濕疹、萊姆病、腸道問題、腦霧、體重問題、偏頭痛、腹脹、眩暈、牛皮癬等慢性疾病或發炎患者的療癒計劃。 ...

  • 4.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醫療靈媒:慢性與難解疾病背後的秘密,以及健康的終極之道

    出版日期:2016-07-31

    一本前所未見的療癒奇書,超越時代的健康真相! 不只說明慢性與難解疾病的成因,並提供解決之道,實用度百分百! ★購書後,可點選本頁面附件檔案下載處,下載本書所附贈之《10大療癒食物+10大療癒茶》

  •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大腦營養學全書:減輕發炎、平衡荷爾蒙、優化腸腦連結的抗老化聖經

    遠離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等大腦症狀的居家必備寶典 根據統計,台灣已有四分之一人口達精神疾病診斷之嚴重度,有輕微症狀者七、八成。 《大腦營養學全書》是大眾的營養學手冊,更是一本心身醫學科普書籍,融會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營養醫學等學門的最新進展。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

  • 4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7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心念自癒力:突破中醫、西醫的心療法

    為什麼病老是看不好?為什麼吃了藥還是無法根治? 絕大多數疾病,與心念和情緒的糾結有關。 治病要治心;學習調整心念,才能啟動自癒力,把健康找回來!

  • 4.8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7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吃的科學:對抗肥肉、疾病、老化的救命營養新知

    稱霸明鏡週刊、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首 熱銷超過50萬冊 科學證明減脂成功要多吃什麼? 怎麼吃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失智? 越吃越長壽的關鍵竟然是碳水化合物? 減醣、低碳、生酮飲食隱藏了什麼陷阱嗎? 哪些食物是真正的癌症剋星? 總結上千份全球重要飲食研究結果 你最...

  •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8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終生瘦用 211全平衡瘦身法【暢銷增訂版】

    前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醫師親身實證,分享甩肉近20公斤的健康法則 他曾因肥胖、壓力,體檢報告滿紙紅字! 從面臨死亡威脅到找回身心靈全平衡,靠著「211全平衡瘦身法」, 不僅讓他在6個月內甩肉近20公斤,更重新奪回健康的掌控權。

  • 4.8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降癌18掌:抗衰逆齡也可以

    ◎北醫大韓柏檉教授抗癌全紀錄,將飲食、運動、心靈等多種有效的調養方式分享給讀者。 ◎韓博士親身的體驗與實踐,預防癌症、癌症調理、術後保養必讀的抗癌寶典! ◎原本預計只有三個月的生命,作者打破大數據的統計資料,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韓教授繼《排毒舒食盛宴》、《真原味的實踐》又一教導讀者健康養生的著...

  • 5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鬆開的技、道、心:穴道導引應用錦囊

    鬆  柔。一套身心技術的再升級。 日常中,我們的心、身總不自覺地緊張、糾結、僵硬, 我們忘了如何呼吸,如何睡好、吃好、鍛鍊好,如何重新擁有初生時的「鬆」與「柔」, 決定重拾生命中的大好時光,就從「穴道導引」開始, 幫助身體主動地通暢氣脈、充沛氣血,遠離時疫的遷化流轉。

  • 4.4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3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4.2

    營養 的 力量 修復 大腦 的 關鍵 元素

  • 詳細資訊

    ◆不可不知!營養失衡也會造成人體生理變化!
    *血清素、多巴胺及其他重要的神經介質在大腦細胞持續地被製造出來,原始材料就是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素的體內濃度可能不正常。
    *營養失衡可以改變基因表現,進而影響神經突觸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活性。
    *抗氧化物的缺乏使大腦容易受到毒性重金屬的傷害。
    *有些精神病症其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包含許多在大腦生化障礙上可能根本截然不同的疾病的總稱。
    *最新的營養治療可以促進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正常化,療效上不輸給藥物。

    ◆是矯正失常還是更不正常?精神藥物OUT!
    精神藥物通常只能控制症狀而非讓人康復,更何況還常有令人十分不適的副作用。所有的精神藥物對人體而言都是外來分子,進入身體所帶來的是另一個不正常,而不是矯正失常。最新的腦科學已經讓我們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觀點來了解精神疾病,並提供非藥物治療的可行方向,確實矯正大腦內的生化異常。

    ◆精神疾病的治療新方向,放下藥罐,感受營養療癒力!
    .藥物其實「不正常」
    所有的精神藥物對人體而言都是外來分子,進入人體後帶來的是另一個不正常,而非矯正失常!
    .營養素治療,擺脫副作用
    藥物治療幾乎不可能沒有副作用,使用自然物質調整營養素濃度,幫助病患精神健康不傷身。
    .不可不知的救命營養素
    銅、維生素B-6、鋅、葉酸、胺基酸、脂肪酸……
    治療腦內失衡,就靠這些營養素!
    .常見精神疾病通通有得醫
    思覺失調、憂鬱、自閉症、ADHD、阿茲海默症……
    本書針對最困擾現代人的精神疾病,提出營養生化療法與治療案例,治癒大腦迎接健康人生!

    作者簡介

    威廉.威爾許 博士Dr. William J. Walsh

    威爾許博士是國際知名的營養醫學專家。

    他在過去30多年間發展出多種精神疾病的營養療法,得到世界各地醫師的認同與採用,並已發表超過兩百篇學術研究論文,同時擁有五個美國專利,也曾在美國精神科醫學會、美國國會、及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發表他的研究發現。

    他目前也是伊利諾州非營利研究組織威爾許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指導來自澳洲、挪威等不同國家的許多醫師。

    譯者簡介

    蘇聖傑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萬芳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
    中華功能醫學會醫師
    美國功能醫學會AFMCP結訓醫師
    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醫師

    譯作:
    《醫生,我有可能不吃藥嗎?精神分裂症患者還不知道的自然療法》
    (Orthomolecular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燃燒吧!油脂與毒素:B3的強效慢性疾病療癒臨床實錄》
    (Niacin, a Real Story,博思智庫出版)

    媒體推薦

    張立人醫師    西雅圖自然診所院長
    鄭光男醫師    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歐忠儒博士    瀚仕功能醫學研究中心
    蔡昇諭醫師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
    蘇冠賓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

    目錄列表

  • Contents
    1. 編審總序 /蘇聖傑醫師
    2. 推薦序一 /歐忠儒博士
    3. 推薦序二 /蔡昇諭醫師
    4. 推薦序三 /蘇冠賓教授
    5. 免責聲明
    6. 致謝
    7. 前言
    8. 01 精神疾病與生化個體差異性
    9. 02 大腦化學入門課
    10. 03 心智健康的關鍵:營養素
    11. 04 外基因學與精神健康
    12. 05 思覺失調
    13. 06 憂鬱
    14. 07 自閉症
    15. 08 行為障礙及過動暨注意力缺失症候群
    16. 09 阿茲海默症
    17. 10 營養治療的臨床指引
    18. 參考書目
    19. 本書相關名詞解釋補充
    20. 附錄A甲基化
    21. 附錄B氧化壓力
    22. 附錄C金屬硫蛋白
    23. 附錄D臨床資源
    24. 關於作者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出版社簡介
    出版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