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第 三 者的心情

这是一个第三者的故事。

女孩选择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已婚男人,愿意为了“爱情”背负所有。她为他打胎、她把亲密照发给男人的妻子……

女孩第一次来见我的时候,妆容精致,目光黯然。

她坐在我对面,说了这么一个场景:“有一回,男人带了他的女儿一起来找我吃饭。三个人聊得挺愉快,但中途男人的妻子因为路过附近,居然也来了。

男人解释说,我是他的客户。他的妻子倒没有任何怀疑。

他和他的妻女并排而坐,我坐在他们一家人的对面,看着他给他的妻子夹菜递纸巾时,我心里顿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多余。

我孤身一人在他们的世界之外,跟这个男人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我说:“听起来,你那一刻特别孤独。”

她没有回答,眼神游离,轻蔑地笑了笑:“我以为他很爱我,我真的觉得他很爱我。不过,是在这次见他妻子之前。”

“你的意思是,你现在不再确定他对你的爱了?”

她叹了口气:“是的,我不确定了。我突然意识到,他不会离开他的妻女。”

“你似乎用了很大的力,但那一刻,你却依然感到无能为力?”我试图去体会她的叹息。

她怔怔地看着窗外。

过了一会,她转向我:“我曾怀过他的孩子,我去做人流的时候,它都已经有了心跳。我像电视剧里的第三者一样,傻到奢望可以和他建立新的家庭。但其实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都在压抑着自己不去破坏他的家庭。”

她说这些的时候,那种心如死灰的绝望,透过她娇小的身躯朝我蔓延过来。

我也忍不住轻轻呼了口气,感受到这绝望下面压着的巨大的委屈感。

我问:“为什么是他?”

“他很疼我,会给我吹头发,系鞋带。我随口一说的事情,他也会帮我办到。”

“女生们梦想的那种温暖大叔?”

“嗯,是吧。他的确很受欢迎。女孩都很容易喜欢他的。”

所以,你算是打败了很多女孩,赢得了他的芳心?

“可能我对他够好吧,我不要求名分,不在乎自己默默忍受在这个位置上的各种压力和孤独。”

什么是委屈?委屈就是被过度要求。这种“过大的要求”,在爱情里就呈现为,爱失衡。简单说就是:我要付出比你更多的爱,我才能得到你的爱。

而当男人不能付出相应的回报时,这个失衡就会让女生有“付出感”。过度的付出感就产生了委屈,而无限期等待回报,就产生了绝望。

为了得到他的爱,你给得越来越多。你所谓的付出,像是一种诱饵。等待回报的心情,也就日益急切。你不断要,不断输,输到自己想逃了。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锁链,将你自己牢牢锁进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爱情之战。

女孩心中无数次翻腾着逃跑模式,放弃吧,离开吧。但终究被更强烈的恋战模式所取代。仅有的一点儿理智,也败给了更大的欲望。

她第二次来到我这里,外面下着雨,她的头发上铺着一层薄薄的雨雾。依旧是精致的妆容,得体的套装。但这次,眼睛里似乎有了些光。

她给我讲了另外一个场景:“那天他在我家,喝多了,我鬼使神差地偷偷打开他的手机,把我和他的亲密照发给了他妻子。

第二天他醒来,我如实告诉了他。

原以为他会大发雷霆,我也做好了我俩就此完蛋的准备。没想到,他特别平静地看着我,只是说了一句,我知道你是太想和我在一起了。

我当时心里特别感动,觉得他真的是对我好的。也许离开他,我再遇不到自己这么满意的男人了。”

我说:“你好像又重新确定了他对你的情感。这让你又有了继续下去的力量?”

她向后靠了靠,有些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不想就这么结束,也许等到有一天我真的累到走不下去了,或者他不再疼爱我了。到那时,再说吧。”

“似乎你有很多的不甘心,还有对未来的侥幸心理。”

“就算是吧。我投入了太多,我知道我这是不懂及时止损,也知道注定要分离的。”

“嗯,你什么都很清楚。你只是不想睁开眼睛看世界。”

一段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婚外情,一个看似有点二的第三者。

在这么有限的篇幅里,我很难把故事的全貌以及故事背后更深层的动力呈现出来。

当我开始往下探索她的早年经历和依恋关系时,她对父母离异后,父亲对她既当爹又当妈的照顾,描述得十分动情。

那种对年长男性所兼具的母性关怀的眷恋和渴望,一直延续到今天。

她想得到的,也不过是早年缺失的一种关系。而这个缺失,就是一个洞。

假如,她没有发现这个源头,即便她能告别这个大她十几岁,把她当孩子般照顾的男人,那也不会是她的最后一劫。

我们这些普通男女,面对的问题和无数个世纪以来人类企图解决的问题一样。

最终你会明白,在这样短暂的生命里,人们内心的革命是如何进行的。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每个人试图回避的真相。

这个女孩并不是没有能力看见真相,而是自己选择了回避。她以为自己“除了爱,别无所求”,但这份爱,却让她陷入无尽的孤独。

當你無意間成為介入他人感情的「第三者」,該怎麼辦?所謂的第三者,時常栽在一場感情的誤區裡,以為自己更值得被愛,以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以為自己可以獲勝,但到頭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三角關係中,可以絕對的獲勝。

海苔熊你好:

我是個第三者,從一開始他就挑明我們之間就是短時間的陪伴,等他剛出生的兒子從保姆接回來時,他的心思就都會放在他身上,我們之間也就結束了。

那時候,我以為我可以很瀟灑的離開,或者更確切的說,我可以改變什麼⋯⋯他對我很好,他說他喜歡我的真,像小女孩一樣的真,而他大我十歲,很世故,很圓滑,我欣賞他的能幹和體貼,我聽過他和他妻子的手機對話,他的態度冷冷的,他也抱怨她只愛他的錢,所以當他說在乎的人是我時,我相信了⋯⋯

他的妻子會看他的手機,所以當他回到家時,他會告訴我他會把我封鎖,我也不能連繫他,我們都知道地下情曝光往往都是訊息漏了餡,所以我們很謹慎。

当 第 三 者的心情

只是隨著陪伴時間越久,我發現自己開始幻想未來的種種,但距離他兒子回來的時間也越來越近,我慌了,開始鬼打牆的逼問他你要讓你兒子活在這種婚姻下嗎?而他總是迴避這個問題,他告訴我,他會在他兒子面前演戲,假裝跟老婆感情很好,私底下又是一套。

那一瞬間我突然懂了,原來我改變不了什麼,我知道他很愛他兒子,只是我沒想到他連自己的真實感情都可以出賣,也或許這只是他的藉口,一個甩掉我的藉口罷了⋯⋯

在 MV 一開始時,賈靜雯說這種女人,男人也只是喜歡,並不會真的變成愛情,而我也單純的以為至少愛了就有可能,只是到最後才發現我「只是需要被愛折磨著,才覺得自己活著⋯⋯」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面對分手的心理學:告別彼此傷害,把自己認領回來

他說喜歡我的真,在心痛過後,這些聽起來好像都在諷刺我有好騙多單純。

他對我好的時候,我真的可以感覺到他是在乎我的,只是他也可以很無情的切割這段感情,他總是說因為工作關係,看過太多生死,所以看得很開,但看得很開不是更應該把握想要珍惜的人事物嗎?我寧願相信他真的愛過我,只是更愛他兒子而已⋯⋯寫下這篇文章時,我們還沒分手,只是我突然看開很多事,也或者是因為這一次真得徹底絕望了吧⋯⋯

By Asa(點播時間:2017 / 9 / 13 上午 7 : 00 : 25)

親愛的 Asa: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們的故事,看起來這是一段「有期限的愛」,一開始以為可以互相陪伴寂寞,以為可以把持一定的瀟灑、不要放太多,卻不知不覺地深陷其中。

但如果仔細思考你跟他之間的相互吸引,似乎是一種「陰影間的引力」:他身上有你所沒有的那種勇敢,他的世故、圓滑、體貼和能幹,或許也是你缺乏、想成為的部份;同樣的他也是,他嚮往你的純真,在他看慣人情冷暖的銳利眼睛裡,你是他少見的淨土。所以不論往後兩人會店成怎麼樣,請一定要保持那最純真的你——因為那是你一開始吸引他、也是你最珍貴的模樣。

然而,人總是在舒適與冒險之間徘徊,你說的很對,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改變,但你卻曾經以為,自己是那個可以讓他改變的人。

当 第 三 者的心情

聽起來好像有點哀傷,好像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戲,你只是陪同他演出、領領通告費而已;不過你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真的可以感覺到他是在乎我的,只是他也可以很無情的切割這段感情。」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論「事實上」他是否真心、是否在意你,但你「感覺」(Percived)到的呵護與關懷是真實的,光是這樣的一種「被看見」,就是一種好好被在乎的感覺。

心痛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在錐心刺骨之後,我們往往能夠看見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甘願犧牲的是什麼。

所以,不論那句「他還是愛我的,只是他比較愛兒子」而已,或許是謊言、或許是自我欺騙、也或許有那麼一點真實的可能性,但你心裡清楚,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是晴天。你願意冒著晒傷撲火的危險,換得一季的美艷。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戀愛依存症候群:為什麼你這麼可惡,我還是愛你

心理學 ok 繃

心理師靜怡在《愛上不該愛的人》中說:「第三者其實,就是比較能忍痛的人」所以真的是「是需要被愛折磨著,才覺得自己活著⋯⋯」嗎?根據靜怡的說法,第三者(或元配)往往是因為對方的一句:「我對他已經沒有愛了,你才是我最愛的人」(失戀花園團隊,2017)這種「獨特的感覺」,像是某一種專屬的呵護,像是樹根深深插入你內心深處,此去以往,不論他是否愛你如昔,都成了你心裡的洞。

你曾經以為自己是那個「解救」他的人,沒想到轉了一圈,殘發現真正需要解救的人是自己。你以為他現在的人生過得並不快樂才和你相遇,沒想到沒有這段愛活不了的是你,他卻可以雲淡風輕。所以那些「寧願相信他是愛我的」裡面,可能還藏著一些的受騙、不公平、成癮、卻又不甘心等等複雜的心情。

為什麼他不願意改變?根據系統觀點的家族治療理論,一個「狀態」之所以可以被保存,是因為在這個「局」裡面,大家都各司其職,然後其中一個人淪為「代罪羔羊」(Gilbert,2013)。冷淡又死要錢的元配、冷漠疏離愛演戲的他、即將回來的兒子、以及填補他感情空虛的你(這並不代表你很「廉價」,相反地你的存在「兼顧」了這份三角關係),你們形成了一個「局」,在這個局裡面你想發聲、想用你的「真」來影響他,但他不為所動(陳靜儀,2004)。

為什麼會這樣呢?當這個系統運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權力且享受較多好處的人,常常會「抗拒改變」。這就像是冷氣機有自己的恆溫系統,各種起伏跌宕(在你的例子裡面,就是你的逼問反抗)是動搖不了它的。

你說的很好:「原來我改變不了什麼。」

当 第 三 者的心情

其實,你說的那些話當然也可能改變他——當他對這段感情有足夠重視、願意嘗試更多彈性和可能的時候。很可惜的是,從你的描述看來,他並不是那個會為了你調整人生、調整未來的路的人。

靜怡說,有時候我們要累積許多次的失望,才能換來一次痛徹心扉的徹底絕望(大意啦,具體句子要看影片XD)。

放棄並不容易,所以你心裡會有很多詰問的聲音。

像是:「看得很開不是更應該把握想要珍惜的人事物嗎?」這句話或許真正想說的是:「如果你都看慣這麼多生離死別,那不是更該珍惜眼前的我嗎?如果我是你重要的人,那為什麼你不願意做些什麼、改變現狀?」

先暫停這些詰問,靜下來聽聽自己真正的聲音(張德芬,2013)。

事實上,他「已經」在走向改變了。只是在他的世界裡,那個「改變」並沒有你。在所有的關係中,三角關係是最穩定的,從前那個三角關係是「元配–他–你」,現在換成「元配–他–兒子」,所以你說得沒錯,他不是不愛你,只是更愛兒子而已。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太過靠近一個人,就會離開一個人

而從這一「角」解放出來的你,也可以從這一秒起,回來好好愛自己。

延伸閱讀

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失戀花園團隊(2017)。 三角關係完全手冊(電子書)。取自 失戀花園 website: http://ppt.cc/02sQv

張德芬(2013)。愛到極致是放手。台灣:啟動文化。

陳靜儀(2004)。「噤」與「進」婚姻第三者的主體敘說與意義建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