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運動的好處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好处,大家都知道运动健身锻炼对我们身心有不可多得的好处,那么你知道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哪些好处吗,下面小编就从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来讲讲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好处!

小學生運動的好處

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哪些好处1

身心方面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哪些好处2

道德品质方面

1、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2、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3、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4、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兩年多前兒福聯盟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現象。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孩子的運動時間確實較低,每週平均只有80~9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的200分鐘,中國大陸的185分鐘,也不及美國與日本。然而,運動不僅能維持身體健康,還能強化大腦,讓IQ高、EQ好,是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的重要基礎。從運動過程裡學習到的運動家精神,包括: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與突破現狀、團隊合作精神與紀律,都有助於磨練出正向的人格特質,而這些也正是想在未來人生中勝出,必備的關鍵能力。

兩年多前兒福聯盟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現象。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孩子的運動時間確實較低,每週平均只有80~9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的200分鐘,中國大陸的185分鐘,也不及美國與日本。然而,運動不僅能維持身體健康,還能強化大腦,讓IQ高、EQ好,是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的重要基礎。從運動過程裡學習到的運動家精神,包括: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與突破現狀、團隊合作精神與紀律,都有助於磨練出正向的人格特質,而這些也正是想在未來人生中勝出,必備的關鍵能力。

週日早上校園內的籃球場挺熱鬧,來自不同年級的男女孩聚在一起練球,幾個爸爸教練們,有時在旁邊觀看,有時自己下去打一場,各個都熱愛籃球。其中一位教練看起來挺眼熟,孩子們暱稱他Uncle Richard。
這位爸爸就是瓊斯盃時代籃球國手張嗣漢,目前擔任美國好市多(Costco)亞洲區總裁,大學時就代表柏克萊大學在美國大學運動聯盟NCAA打小前鋒。熱愛打球的他一直擔任兒子學校的義工教練,從不間斷,只要有孩子想來練習,他都樂意。因為他認為「運動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為健康打好根基


張嗣漢指出,美式教育與台灣教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美國人十分重視運動,運動能讓孩子健康,健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無可取代。運動的第一個好處,能讓肌肉結實,不駝背,而身體健康的孩子,通常抗壓性和自信比較強。


在美國,小朋友很小便開始接觸不同的運動,4、5歲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就開始踢足球、玩壘球或游泳。小學的體育課是綜合性的,目的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放學之後,大多數的活動都是球類或運動,一週起碼一到兩次,週末例假日家長最常做的事,就是帶著孩子練球或比賽。


8歲移民美國加州的藝人聶雲,從小熱愛運動,讓他更能融入當地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中學七年級開始,健身房是學校的必修課程,教練老師教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指導如何正確使用各種運動器材,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該如何鍛鍊,並且搭配正確的飲食與健身方案。


不只美國,日本同樣非常重視運動。旅居日本的教育專家蔡慶玉觀察,日本的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日本小學生的課後輔導,也幾乎都是球類運動,包括棒球、游泳、足球等。上了初中,每位學生不分男女必須選擇一項運動社團,從各種球類,到柔道、劍道都有。


日本的教育部規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年定期實施「體力測驗」,到高中三年級持續12年,包括柔軟度、肌肉力、瞬發力、敏捷性、持久力、投擲力、跑步能力和跳躍能力。定期讓家長知道孩子的體能狀態,並分析強弱項目,予以建議。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將體力基礎打好,養成運動的習慣。


台灣學童運動時間遠低於美日


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孩子的運動時間確實較低。台灣學生每週平均只有80~9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的200分鐘、中國大陸的185分鐘,也不及美國與日本。


兩年多前兒福聯盟發布的一份報告,著實令人沮喪。調查顯示,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現象。調查報告發現,超過九成的台灣小朋友自稱喜歡運動,但實際上,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卻是運動的七倍和五倍。


此外,近三成的學童每個月至少感冒一次,而四成以上的孩子身體質量指數BMI不是過輕就是過重,更有近六成的小朋友,只要跑步400公尺,就覺得胸痛或呼吸困難。


一位老師觀察,每天下課後,很多孩子被一車車的載往安親班,或是上許多才藝課,年紀大一點的就去補習班,運動的機會少之又少。


愈運動、腦筋愈靈活


「台灣家長太過注重課業成績,長期忽略健康和運動,可能錯失孩子腦部功能開發的機會。」曾受邀訪台的美國哈佛醫學院的腦部專家瑞提醫生(John Ratey),給了台灣父母這樣的警訊。


曾經是過動兒的瑞提醫生,致力研究運動對於腦部發展的影響,出過一本暢銷書《聰明學習靠運動》(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Brain),他從2001年就著手發表大腦對身心的角色,主張運動是讓人更健康、更聰明的天然健腦丸。


瑞提認為,大腦有如肌肉,用則進、不用則退,運動身體等於運動大腦,促進神經連結,還能刺激腦神經細胞增長,強化大腦功能。研究顯示,運動能改造大腦,讓IQ高、EQ好、身體壯。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運動對於學習力有正向影響。2004到2008年,美國加州教育廳把超過一百萬名學生的標準成就測驗SAT,和州政府指定的體適能測驗分數做了相關研究,研究顯示,體適能較佳的學生,考試成績通常比較好。例如,體適能健康滿分六分的學生SAT成績,數學高於67%的學生,英文則高於45%;而體適能只有一分的學生,在SAT成績表現上,數學只高於35%的學生,英文則是21%。


美國中西部納帕維中央高中做了一項「零時體育計畫」,讓學生在早晨上課前先做運動大約40分鐘,當他們達到最大心律的八、九成後,緊接著上「讀寫加強課」。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學生竟然在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評比中,拿到世界第一。這項實驗證明運動有助學習,並且對於記憶、應變能力和理解整合力都有幫助。
林書豪就是一個例子,他在高中擔任籃球校隊隊長,平常練球時間不算少,但他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是4.2(A+),標準成就測驗SAT接近滿分。但最令人欽佩的,是他對於接受挫折的耐力與堅持,在球場上的無畏與勇氣,愈挫愈勇的剛毅與決心。


歷屆美國總統有3/4都曾是高中運動員


美國前教育部長當肯(Arne Duncan),曾經是哈佛籃球校隊,也入選過當年最佳球員MVP,他曾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最好培育的管道在軍中,但在非戰時期,卻是運動。在球隊中能夠培養出領導力、自律、團隊和榮譽。」事實上,50年來,75%的美國總統,在高中都有運動員的經歷。


「如果你在球隊當過隊長,每個學校或企業都會對你有興趣。」張嗣漢指出,在球隊比賽過程中,孩子的領導者特質自然而然會被磨練出來。


美國人重視運動,更看重運動家精神。不久前,聶雲為了成為學校的志工教練,校方要求他必須修習一套運動教練必修的訓練課程。這是由美國正向教練聯盟(PCA,Positive Coaching Alliance),特別設計給一般教練及家長的課程,目的是希望透過專業系統化的方式,教導教練們如何在運動過程中,藉機傳達正向的人格特質給選手,至今為止,這套訓練模式已經影響超過500萬名年輕學子。


聶雲花了四天修完網路課程,這當中包括了教育影片和文章,每節課上完還有隨堂測驗,必須通過考試才可拿到認證。


從比賽中歷練人生智慧,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以前只是單純喜歡運動,但自己有了小孩,也接受教練訓練後,慢慢會思考運動帶給下一代更深層的教育意義。」聶雲認為,運動不僅能讓身體健康、身型好看、提升自信心,還能有效紓壓,放鬆身心靈;對孩子來說,運動能學習自律、服從,也能練習團隊合作、培養領導能力,更可以體驗確立目標後,專心達陣的成就感,或者是面對失敗的自我調適,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習得人生大智慧。


曾經擔任護理長的羅寶珍從小送孩子去運動,踢足球、打籃球,後來又愛上曲棍球。這位媽媽分享,運動讓孩子成長不少,是課堂上所學不到的。她的獨生子小時候每次玩遊戲輸了就哭,記得第一次踢足球時,他生氣的跟媽媽抱怨:「他們為什麼都不把球傳給我!」


如今,兒子在運動中身經百戰,從原本的板凳球員,到現在球隊的主力。有一次,他的狀態不好,幾乎沒怎麼上場,媽媽關心的問兒子,「你會不會難過?」兒子反倒安慰她,「媽,這就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第一個以「體育立校」的康橋雙語學校,孩子們早就將跑步、登山與游泳融入生活。康橋小學青山校區校長許銘欽分析,從小運動可以學習到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與突破現狀,還有現在小朋友最缺的團隊精神,這些都是重要的運動家精神。


創辦「小鐵人探險隊」的爸爸黃張維認為,「孩子的未來會是更競爭的時代,只重視課業或考試成績,絕不是成功的條件,擁有學歷和文憑的人比比皆是,未來勝出的關鍵,就是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包括耐力、紀律、堅持到底和勇氣。」透過完成各種運動的挑戰,能夠磨練出正向的人格特質。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台灣愈來愈多的家長意識到運動的重要,開始組織社團,參與各地的運動組織。運動能夠提升孩子全方位的能力,讓孩子多花時間運動,養成有助於一生身心健康的習慣,甚至全家因此一起健身,擁有另一種相處時光,絕對是各位父母最值得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