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社區型發電重新登場 「小水力」的現在進行式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王迺卉(台大環工所博士生、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小水力系統可以說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居民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

台灣早在1909年就開始運作小水力發電廠,至1983年,全台共有25處商轉中的小水力發電廠,2016年已達47座,同年台電又與水利署水資源局合作,盤點全台共13處的小水力發電場址。一但啟動商轉,裝置容量可達27MW,預計在2025年將我國水利裝置容量提升到2150MW。

小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優勢還不少。包括可於偏遠地區供電、屬潔淨能源且碳排量低;相較於2萬瓩以上之水力發電設備,小水力發電設置對環境衝擊較小,因此環保意識抬頭後,民眾接受度較高;且在有水的情況下可24小時發電,比太陽能發電時間更長,供電量更多。因此自2016年開始,國家能源轉型計畫中,小水力逐漸成為水力發電的重點項目。

發展小水力發電  社區互動、環境都加分

然而,受氣候變遷影響,旱澇交替,降雨不確定性增加,年雨量下降,水力供電不穩的狀況越發頻繁,因此小水力發電無需蓄水,改採「逕流式」發電,成為氣候衝擊下的新解方。

除了廣佈的農業灌溉渠道可設置小水力,其他水利設施或農業用的尾水、民生污水和企業或工廠的放流水、自來水的水源頭及放流水、河川水都可運用。根據小水力聯盟2019年的統計資料,全台共5135處潛力點,潛在裝置容量約為2683MW。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烏干達的小水力發電設施。圖片來源:SAVCA

由於使用土地不多,在地居民無需流離失所,也因此能維護人民使用土地、水和能源的權利,並且成為貧困地區的發電契機。

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修女吉薩(Alphonsine Ciza),就帶領志工為周邊城鎮提供小水力,解決當地供電供水不穩定的狀態,提升生活品質。英國Stockport小鎮的水力發電,更呈現小水力可以是社區居民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

展望小水力發電未來  應當留意生態觀察

在台灣,小水力發電陸續商轉之際,台水、台電、民營電廠都積極投入,在系統建置上正由上而下推動小水力市場的活絡,彙聚資金、調整政策、以及提升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或舉辦大學以下的小水力設計比賽,鼓勵一般民眾參與。也有民間組織正由下而上積極活化與政府與企業溝通的管道。

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呢?

目前台灣小水力相關的生態觀察資料相對缺乏,歐洲河流組織(European Rivers Network)以法國案例提醒,小水力開發與水環境修復政策存在矛盾,可能使低流量的河流更加脆弱。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多加留意這些小規模且「遍地開花」的干擾,對生態會有什麼程度的影響,也需持續觀察政府宣示活用現有渠道,且不開發「天然河川」以滿足用電需求的底線。

什麼是小水力發電?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規範,規定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置未達2萬瓩以下為小水力發電系統。

台電則將1000瓩以下設施稱為迷你型水力發電,100瓩以下的設施稱為微型水力發電。

作者

王迺卉,專攻氣候變遷環境政策、永續都市設計、永續飲食、都市食物森林。也和另一半養育著三個孩子。駐足過中原大學特教系學士、台大環工所碩士、以及美國巴爾德學院環境政策中心碩士,目前是台大環工所博士候選人。正為都市帶入自然而努力。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台灣多山多雨,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達 268 座,年平均降雨量約 2,500 毫米,為了保留且善加利用水資源,同時又能達到發展再生能源目標,「小水力發電」將是未來的重點之。水律能源也與日本資深水電公司合作,和日本小水力株式會社(JSH)攜手合作引入 20 年來的小水電開發與維運技術。

JSH 在日本發展逾 20 年,目前水律已經與 JSH 跟 Rehart Power、CINK、HydroWatt 水輪機公司締結小水力開發與技術合作的多邊關係,提供一站式服務能力,逐步將國際主流小水力開發技術導入台灣實際案場。

根據統計,台灣小水力發電可開發量約有 12G,相當於太陽能 72G 的裝置容量。水律 2018 年起即與日本團隊環島數圈,透過系統性的評估與分析,挖掘出台灣短期內可開發 2.6G 的潛力點。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Source:水律)

JSH 社長半田宏文表示,台灣跟日本都是島國,且台灣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 200 座,日本只有 21 座,台灣年平均降雨量也僅次世界第一個印尼,相當適合發展小水力發電,認為一定可以蓋更多小水電。未來將把在日本多年來的技術累積、維修設備經驗,傳送給水律。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小」水力發電?按照台灣的定義,為透過河川、農田圳路或污水處理既有水利設施,設置容量小於 20,000KW (20MW)以下水力發電系統便是小水電,水律能源執行長陳谷汎指出,台灣小水力發電已開發 2GW,未來也將瞄準一般河川與農業水圳的場域設置小水電。

不過目前台灣的小水力發電學習曲線才剛開始,半田宏文認為現階段重點不在於要開發多少容量,而是先設置第一座電廠,實際展開並傳承維運作業,包括小水電廠一年電廠檢修幾次、需要哪些零件,這些都跟選用的水輪機型有關。

而水律除了與 JSH 攜手合作引入國外的水輪機,也自行開發可模組化推廣的「阿基米德水輪機」,目前一座水輪機容量約 2kW。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對於新興技術,從案場開發到建置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所費不貲,但一座小水電通常規模可達 500kW,年發電量可達 400 萬度左右,目前水律能源開發中的小水電容量已達 30MW,平均一座小水力發電廠裝置量為 100kW~2MW。

水力發電是碳足跡最低的再生能源技術,水輪機也是金屬結構、使用壽命長也不會耗能問題。半田宏文指出,水力發電是 24 小時持續發電,在同樣裝置容量的條件下,小水力一天的發電量估算起來為太陽能的六倍左右。

JST 公司位於全日本日照最多的山梨縣,過去山梨縣山區一度「長滿」太陽能板,但太陽能板單位面積發電容量不高,要蓋一座具規模的太陽能電廠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由於過於擾民,目前山梨縣已經下令禁建太陽能電廠,半田宏文點出,現在太陽能在日本反而是不受歡迎的,太陽能電價也都掉到 10 日圓以下。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科技新知,時時更新


2021/10/31 10:24(10/31 17:46 更新)

台灣小水力發電廠

為擴大綠能生力軍,台電祭出水力發電廠「迷你化」,選定10個場址執行小水力計畫,打前鋒的鯉魚潭景山電廠力拚明年初併聯發電,圖為電廠現場。(台電提供)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傳真 110年10月31日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31日電)台灣上半年歷經百年大旱,連帶影響水力發電不給力,考量地理環境限制與民情,台電祭出水力發電廠「迷你化」,選定10個場址執行小水力計畫,打前鋒的鯉魚潭景山電廠力拚明年初併聯發電,有望每年滿足2.7萬家庭用戶電力需求。

近年能源價格變動大,綠色環保意識及永續發展觀念抬頭,目前包括台電、各級水利單位及農田水利會等均配合政府能源政策,推動小水力發電計畫,朝2025年達再生能源占比20%目標前進。

小水力機組裝置容量為2萬瓩以下,僅大型水力發電廠一座機組的1/3或更低,儘管規模小,對環境友善、工程簡易且工程成本較低。

台電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因地理環境限制,現在要開發傳統水力並不容易,綜合環評、環保與民情顧慮等因素,「大型水力很難再施工」,因此朝向利用既有水力設施,包括水庫堰壩、水力電廠、灌溉渠道等來發展小水力,達到小兵立大功效果。

台電說,近年積極尋找全台小水力潛能廠址,研究設置小水力發電機組的可行性,篩選出具開發潛能的廠址;目前執行中的小水力廠址合計10處,裝置容量共計2萬6011瓩,預計至112年間陸續商轉。

台電表示,10處場址商轉後目標年發電量為113百萬度,以去年每戶月平均339度計算,可供約2萬7千名用戶1年用電;若以經濟部能源局電力排碳係數計算,年減碳量達5萬9917公噸。

景山發電廠 有望成為全台首座跨機構合作小水力

台電指出,率先完工的將是鯉魚潭水庫的景山發電計畫,目前已在收尾階段,原訂年末併聯發電,但因疫情邊境管制影響,國外技師12月才會來台,預估經歷1個月左右試運轉測試後,明年初可併聯發電。

事實上,景山電廠在106年開工後,挑戰就沒停過,像是開挖遇大礫石、地下室施工雨季積水等,後又遇上COVID-19疫情、百年大旱兩個「大魔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技師來台裝機測試時間只好一再延後。

全台小水力發電計畫的水力電廠共10個場址,除鯉魚潭水庫景山發電計畫外,還有湖山水庫、集集南岸二、石圳聯通管、集集南岸沉砂池、集集南岸九號跌水、集集南岸十號跌水、集集南岸十一號跌水、集集南岸三及集集南岸四。

台電指出,目前小水力發電規畫場址中,除景山及湖山水庫是在水庫旁,靠水庫放水供民生及灌溉用水時,同步進行發電,其餘廠址皆是在既有灌溉渠道旁建置小水力機組,且不影響原灌溉功能。

換言之,這代表可達到既不影響原民生及灌溉放水,又增加綠能發電量的效果,還能藉此培養國內小水力建置及運維人才,甚至達到防災功能。

台電舉例,日本北海道因冬季寒冷,部分家戶自行建置結合風力、太陽能、水力發電機組,平時可將發電量儲存起來,「下雪線路斷掉的時候,就有電可用」,或者可直接供給照明等日常用電;遇突發天災時,則有備援用電可對外聯繫。

台電打造微水力測試平台 下一步建立認證機制

除了小水力之外,還有裝置容量更迷你的「微水力」,兩者功能不大一樣。台電說,小水力具經濟價值,微水力機組則主要為demo(示範)作用,供台電人員練兵及民眾參觀電廠用,教育意義可見一斑。

台電表示,微水力場址一律從現有水力電廠找,目前台電微水力分布在桂山、萬大、東部、明潭、大觀及高屏等電廠,已完成12部微水力機組建置,累計發電量13.3萬度電;發出的電直接併入廠內電源系統,供給廠內設備、馬達、風扇、冷卻水等用電。

為發展綠能生力軍,台電善加利用蘭陽電廠發電尾水,今年4月投資1500萬元於尾水道打造全國首座流速型微水力測試平台。台電說明,「流速型」機組指利用自然水流動能,轉動水車產生電力;相較於水位落差發電的「水頭型」微水力,流速型規模較小,因初期投入成本較高,較缺乏開發誘因。

因此,針對有意投入開發微水力機組的業者,台電表示,他們可將設計出來的機組放上測試平台,利用附近天埤機組調整出力控制渠道水深、流速和流量等,並結合河道裝設的量測儀器,偵測流速及發電機的電壓電流功率,檢驗機組效能。

台電補充,一般機組設計出來後,可根據流量、流速等數據,換算出理論發電量,但仍須透過實作機制,驗證是否真能達到理論值以及測出實際效率,這也是測試平台用意所在。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台電說,目前微水力測試平台已訂定試驗服務條款,類似申請辦法,也陸續有幾家廠商前來詢問,後續將尋求經濟部標檢局與能源局等協助,建立有效力的認證機制,因為僅用電腦模擬可信度不足,「這樣廠商出去跟人家談(生意)才有個譜」。

台電透露,未來會繼續挖掘台電轄下水力電廠既有水利設施的潛能廠址,設置簡易小型及微型川流式水力發電機組,同時尋找其他傳統水力電廠合適地,目前花蓮萬里、北克萊、大馬等3處都在名單中,將再進一步執行相關調查評估,雙管齊下擴大綠能生力軍。(編輯:林淑媛)11010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