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 字級縮小
  • 字級放大
  • 友善列印

天主教玫瑰堂

高雄市古蹟寺廟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位於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三路的天主教玫瑰堂,建於清咸豐年間俗稱前金天主堂,由李安斯神父主持籌款興建,採哥德式建築,母堂內中央祭臺供奉聖母像,是臺灣第一座天主教堂。

這座教堂是西元1859年由西班牙籍傳教士郭德剛(Rev.Terdirand)及洪保祿神父(Rev.Angel Bofurull,o.p.)二位神父來臺灣傳道時所建的,西元1860年改建,並將此堂定名為「玫瑰聖母堂」。西元1928年重建採用文藝復興式風格建築,尤其天花板上的圓拱型裝飾線條,層層分明極富幾何圖案之美。在聖壇上的神龕、神桌具有中國雕刻之工,被認為是臺灣最富裝飾藝術的教堂,頗值得觀賞。現今天主教玫瑰堂為西元1931年完工。

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常有變動,出發前請先向各交通場站確認。)

自行開車:

國道1號-高雄交流道下-中正一路-五福一路至三路。

大眾運輸:
  1. 搭高鐵至左營站下或搭臺鐵至高雄站下-轉搭高雄捷運至中央公園站下-步行約15分鐘。
  2. 搭高雄輕軌至光榮碼頭站下。

公車站

自行車租借站

停車場

旅遊諮詢服務

周邊資訊

  • 景點
  • 住宿
  • 美食
  • 活動

最後更新時間: 2021-08-05

關於玫瑰聖母堂

位於五福三路高雄大橋旁的前金玫瑰聖母堂,肇建於清咸豐年間,是台灣第一座天主堂;混合哥德式與羅馬式風格的尖塔建築,被認為是台灣最富裝飾藝術的教堂,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清咸豐9年(1859年),西班牙籍傳教士郭德剛神父及洪保祿神父由打狗港(高雄港)抵台傳教,在當時民間極度排外的風潮裡,傳教工作屢遭阻礙;隔年他們在今聖堂原址肇建克難式的土角厝,作為傳教基地,1863年郭神父以紅磚、老古石混合三合土砌出寬30公尺、長90公尺的聖堂,命名為聖道明堂,為台灣第一座教堂。於是前金教會成為天主教在台灣的中心,由此往南北擴展。

半世紀以後,天主教友大增,聖堂已不敷使用,於是在民國17年動工改建,新教堂混合哥德式與羅馬式風格,落成後奉獻給玫瑰聖母,故名玫瑰聖母堂。從熱鬧若市的五福商業區進入教堂,有一種歸於平靜的舒袒!欣賞著美麗典雅的教堂,耳邊傳來陣陣詩歌,一切的美感,盡在不言中。

旅遊王編輯組

公司簡介

經常在電視廣告上看到一棟造型優雅的教堂, 以為是在外國取景拍攝呢, 才發現這是台灣最大主教座堂-「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這座位於五福三路與市中一路交會處的天主教堂,一百多年來,是無數南部民眾的信仰憑藉。主教堂的整體建築造型仿歐洲哥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羅馬風格,參天聳立的尖塔,拱型窗櫺與玫瑰花窗,呈現出哥德式建築風采,優美而華麗;內部以七對柱子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而兩側夾層之間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構成,聖壇以八角環形的方式處理,別具特色美感。正門上方有清領時期奉旨碑,其左右兩側有教宗、樞機主教的牧徽。
玫瑰聖母堂也是亞洲三大聖堂之一,外觀典雅,內部莊嚴的特殊景致,在現代都市化建築中,顯得風格獨具,非常值得您一遊。

營業性質

營業性質:服務業產業類別:旅遊服務、國內旅遊 主要商品服務:建於清咸豐年間,是台灣第一座天主教堂;也是亞洲三大聖堂之一。
交通方式:
《大眾運輸》1.0南(北)、2、11、33、50、168環狀幹線(東),共6線公車可抵達玫瑰堂。
開放參觀時間:週一、二、三、五、六09:00~17:00 (週四11:00~17:00,週日未對外開放)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推薦商品服務

景觀價值

玫瑰聖母堂為天主教會在臺灣開教建立的第一座教堂和亞洲3大聖堂之一,也是近代臺灣天主教會發源地,光復後陸續被指定為主教座堂、宗座聖殿。哥德式與羅馬式參天聳立的尖塔、拱型窗櫺與玫瑰花窗,優美而華麗的風格,在現代都市化建築中更顯別緻,被公認為臺灣最富裝飾藝術的天主教堂。1百多年來聖堂為臺灣南部教徒的信仰中心,不論在宗教地位或建築的藝術價值上,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歷史沿革

玫瑰聖母聖殿主座教堂簡稱玫瑰堂或前金天主堂,清咸豐8年(公元1858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後禁教解除,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Fernando Sainz)和洪保祿(Angel Bofurull)到臺灣傳教,和4位中國籍傳教員在高雄前金靠海區域教堂現址購置土地,以稻桿、茅草簡單搭蓋臨時傳教所,後幾年又以土角磚、西洋磚(紅磚)、咾咕石及三合土改建,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完工後,自西班牙迎奉聖母像供奉,更名為玫瑰聖母堂。教堂在日治時期昭和3至6年(公元1928-1931年)間重建,並為臺灣主教座堂。民國37年(公元1948年)起陸續被指定為主教座堂、宗座聖殿,期間歷經各種大小規模整修,民國84年(公元1995)再度重修,內部木構造則改以鋼材,建築造型仿造歐洲哥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羅馬風格,整體呈現厚重及向上垂直發展的線條。民國87年(公元1998年)舉行落成典禮及冊封聖殿晉陞隆重大典。民國90年(公元2001年)列入高雄歷史建築10景,並獲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第一名。

特色導覽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1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今日樣貌為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李安斯神父(生年不詳-公元1956年)擔任本堂時開始重建,採文藝復興式風格,呈現哥德式與羅馬式的尖塔建築,教堂正面為高聳尖塔,兩旁還有小型衛塔,整體呈現厚重以及向上垂直發展的視覺線條。聖殿內部於民國84年(公元1995年)重修,木構造改以鋼材,以7對柱子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通廊上面設計夾層,夾層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構成,天花板上圓拱型裝飾線條層次分明,中央的聖壇則以八角環形處理。
 

2奉旨石碑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懸掛於聖堂正立面圓拱門拱心石上端的「奉旨」石碑,為同治13年(公元1874年) 由屏東萬金本堂神父託欽差大臣沈葆楨(公元1820年-1879年)向同治皇帝奏准自由傳教,奉旨照准後由沈葆楨親筆以剞石「奉旨」兩塊,另一塊置於萬金本堂,從此官兵路過必下馬行禮。石碑左右兩側還各有教宗方濟各、樞機主教的牧徽。昭和3(公元1928年)聖堂重建時,曾一度下落不明,民國61年(公元1972年)教友捐建聖堂外的聖母亭,挖掘地基時,無意間讓埋藏地底的石碑又重見天日。

3玫瑰聖母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祭台正中央所供奉的玫瑰聖母像,為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興建聖殿時自西班牙玫瑰省恭請來臺,至今已有140年以上的歷史。聖壇上的神龕、神桌也極具有中國雕工之美。

4祭台桌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祭台是向天主獻祭舉行彌撒之處,桌身有JHS英文字,為「Jesus Hominum Salvator」的縮寫,意即「耶穌基督是人類救主」。祭台代表基督,凡聖殿依照教會禮典規定,祭台需是高級石材,此處祭台以整塊希臘銀狐原石切割,分成桌面、桌身、石柱、底座4部分。桌下安放民國85年(公元1996年)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人,也是中國天主教首位封聖的法國天主教遣使會傳教士董文學(公元1802年-1840年)聖髑(宗教上重要人物的物品或骨骸)。

5玫瑰聖母亭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民國61年(公元1972年)教友為鼓勵眾人恭敬玫瑰聖母,特別捐獻興建聖母亭,亭內的聖母像設計,與聖殿內神龕的聖母抱著一名嬰兒的姿態類似,雕像栩栩如生,散發出慈愛的容顏。

6聖體龕

高雄 市 前 金 區 五福 三 路 151 號
存放基督聖體,供教友朝拜及為病人送聖體。堂內聖體龕原為高雄燕巢聖堂所有,民國63年(公元1974年)由何振華神父轉贈,重量達上百公斤,金碧輝煌燦爛奪目。

溫馨叮嚀

在彌撒時間,以服務教友為主,非教友則可於彌撒前後自由參觀教堂,因為志工人力有限,參訪前最好先接洽,並注意服裝整齊與參觀禮儀,遵循導覽路線,堂內空間未經申請同意不得拍照。若婚禮希望神父主持,也可以於事前提出申請。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