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這幾年出國參加國外的再生醫學研討會,在肌肉骨骼系統方面有兩大議題相當熱門,第一個是椎間盤內的注射治療,第二個就是針對各關節的骨內注射了。過去的治療習慣往往就是關節內的注射、進階一點就是關節周遭的軟組織注射、再更進一步就是針對關節周圍的神經進行治療。但往往就是會有一群人每種治療效果都有限,對於醫師和病患來說都相當困擾。這一兩年因為出國進修的關係,開始加上骨內的注射治療,發現效果相當顯著,就像補上了最後一塊拼圖一般,過去覺得嚴重退化的關節病變也都開始好轉,減少了開刀的需要。今天就來藉由這篇2019年底的醫學研究,讓大家能夠更了解關節退化這檔事。

髖關節退化

髖關節退化是個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都不喜歡遇到的疾病,一來是對它的研究不像膝蓋關節這麼了解,二來是往往治療效果都限,對於醫病雙方都會有挫折感。髖關節一但出現問題走路會一拐一拐的,有時候久坐或翹個二郎腿也不舒服;髖關節沒有像護膝那樣的護具還可以支撐一下,對於不熟悉超音波導引注射的醫師來說也不像膝蓋可以那樣說打針就打針,還要顧慮一下在鼠膝前面的大血管和神經。相關的臨床治療研究也不若膝蓋關節那樣顯著,對於很多醫師來說,就是拿止痛要吃,或嚴重到要開刀這兩招。

對於超音波導引較熟悉或有學過增生療法的醫師來說,髖關節也是較複雜的。要檢查的部位包括關節的狀況,前後內外的關節囊、關節唇,四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群、大轉子周圍的肌肉群等。但就算如此,對於較嚴重的髖關節退化、或甚至有股骨頭壞死的情況來說,傳統增生療法的治療部位似乎效果還是有限。

骨內注射 – 軟骨下骨頭 (subchondral bone)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新觀念: 軟骨下骨頭要好、關節軟骨才會好

過去對於關節退化的概念往往是關節的軟骨磨損,因此直覺的思考就是把各種藥物打進關節內。從最早開始的類固醇、玻尿酸、葡萄糖、PRP等,彷彿把藥物丟進這個空間,身體就會自動把關節周圍的牆壁修復好;可惜這只是一廂情願。軟骨附著的骨頭叫做軟骨下骨頭(subchondral bone ) , 因為軟骨沒有直接血流供應,因此軟骨的養份需要軟骨下骨頭來提供,在每一次承重擠壓的時候把養份擠進軟骨中。

其實骨科很早就知道軟骨下骨頭的重要。在軟骨破損的治療中,有一種治療(microfracture, 微骨折治療)是在關節鏡下對於軟骨受損的區域進行多點鑽洞,一方面要把骨頭內的骨髓引導出來修復軟骨,一方面就是一種軟骨下骨頭破壞再生的概念。法國的骨科醫師Philippe hernigou在二十多年前,開始把微骨折治療進一步改良,除了鑽洞之外,還在軟骨缺損處植入骨髓濃縮幹細胞 (bone marrow concentration) 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治療成果,可惜這類治療在國內並不流行。這些年來他陸續把這類治療擴展到全身各個關節,新的研究也不停的推陳出新,實在是很不簡單。在國際上,大家還是尊稱Philippe hernigou為骨關節幹細胞治療的先鋒和大師。

Philippe Hernigou 醫師演講他多年股骨頭壞死治療經驗和研究成果

導引注射普及後,這些年大家開始研究是不是在導引下就可以完成骨頭內的注射,而不是一定要進開刀房。同時PRP的運用也越來越廣,很快的大家就發現可以在超音波或x光機導引下,把針鑽進骨頭內,進行PRP的注射。一方面PRP的取得和製程容易,二方面導引注射也減少了開刀造成的傷口疤痕和感染風險,因此很快的就開始流行。

骨內注射的實際操作

高階超音波檢查因為能量射線的關係,無法穿透到骨頭裡。因此如果骨頭的表面完好,超音波是無法檢查到骨頭裡面的。幸運的是,大部分骨頭發生病變或發炎的時候 (subchodral bone lesion or bone marrow lesion),骨頭表面也會出現不平整,甚至會出現一個可以直通到骨頭裡面的坑洞。這種坑洞可以發生在各關節的骨頭表面,我們便可以透過這個已經存在的隧道到達骨頭裡面。對於較複雜的個案,我們會建議安排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來定位骨內病變的精確位置,然後在超音波掃描下精準的治療病變處

偶而會有骨頭表面完好但是核磁共振下有看到骨內病變的情況,或者是表面的開口再無法入針的角度。這時候才會用比較粗的針 (21或18gauge) 直接鑽進骨頭到達病灶處。這種情況通常要先在核磁共振的影像上量好距離定位好,再利用超音波來精準導引。

最新醫學期刊報告:骨內prp注射 有效治療髖關節嚴重退化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這篇去年底的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Trauma期刊上;作者(骨科醫師團隊)找了一共40位嚴重髖關節退化的患者(第二和第三期),之前都有醫師建議做髖關節置換手術,且對於關節內prp注射的成效不佳。治療方法 : 在髖關節的兩端退化磨損的骨頭內給予PRP注射,同時關節內也做PRP注射。 成果大部分的病患在治療後第二個月、第六個月、一直到第12個月都有顯著的改善。這些改善的層面包括疼痛、關節活動度、運動表現、功能表現、和生活品質等。一年後的追蹤發現只有六名病患接受手術治療。有趣的是,第二期的病患和第三期的病患對於症狀改善的結果是沒有差異的。

案例分享

近期診所來了一位相對年輕的病患,長期髖關節疼痛、之前再核磁共振的檢查發現髖關節退化、且股骨頭和骨盆骨都出現骨頭壞死的現象。經過幾次的超音波導引、骨頭內prp注射後,症狀大幅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加、長期的站立工作也比較不會出現疼痛。未來半年到一年後可以考慮再做一次核磁共振確認骨頭修復的情況。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藉由核磁共振,找到骨內病灶處 (骨內發亮處)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超音波下也可以看到骨頭不平整處,隱約還可以看到骨頭裡面;垂直入針即可鑽入骨頭

結論

髖關節退化或是髖關節骨頭壞死在臨床上是個相當棘手的病症,目前主流的治療是髖關節置換。近幾年再生醫療有了顯著的進展,新的研究顯示,骨頭內的注射治療相較於關節內注射有較顯著的改善效果。目前主流的再生注射是利用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更進階的是骨髓濃縮液(BMAC)、脂肪萃取液(SVF)、異體羊膜萃取物、甚至是實驗室培養的間質幹細胞。再生醫學若能持續進步,這類退化性關節疾病將來需要手術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對於醫病雙方都是一大福音。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洪 綱

現任生昇復健專科診所院長,台灣增生療法學會理事及講師,美國MSKUS肌肉神經超音波檢查及注射講師,美國骨內科醫學會 (AAOM) 會員, 香港肌骼醫學會 (HKIMM) 會員,。台大醫學系畢,台灣復健醫學專科醫師。專長為肌骨神經類疾病診斷、增生療法、PRP療法、超音波導引注射、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等。

剖析增生療法 / PRP 注射如何改善退化性髖關節炎

人體骨頭和骨頭連接處即是關節,我們的身體能夠活動自如,各部位的關節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人類各種關節疾病中,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隨著年紀增長、或遭受外力傷害,均會導致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肌腱、韌帶、與包覆關節腔之關節囊)強度不足,進而影響到關節的穩定度與正常運作,久而久之即造成關節面軟骨逐漸磨損,甚至引發疼痛,這代表著退化性關節炎已經發生了。一般來說,當年紀超過四十歲時,就有可能開始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

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
退化性關節炎若發生於髖關節,即為退化性髖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被當做一般扭傷或肌肉酸痛而不以為意。

髖關節退化的症狀發展

退化性關節炎若發生於髖關節,即為退化性髖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被當做一般扭傷或肌肉酸痛而不以為意。漸漸地,疼痛感在長時間走路、跑步、或騎單車後變得愈發強烈,除了鼠蹊部一帶會酸痛外,可能連大腿外側及臀部也會痛。隨著病情發展,不只早晨起床時會感到關節僵硬,從事一些需要半蹲的動作如綁鞋帶、撿東西時也會感到困難,從坐姿轉換為站姿也可能引發疼痛,並因關節活動度逐漸受限而演變為跛行,更有甚者連休息或睡覺的時候也會痛。

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分級

退化性髖關節炎依嚴重程度共分為四級:第一級已有關節面軟骨軟化現象、且出現輕微疼痛;第二級則出現軟骨纖維化現象、伴隨著中度疼痛;第三級已產生軟骨碎片、並伴隨高度疼痛;第四級則軟骨呈現嚴重磨損、不但相當疼痛且行走困難。此外,當軟骨幾乎磨損殆盡時,即會造成骨頭與骨頭相互磨擦,繼而刺激骨質增生而成骨刺。

髖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新對策:增生療法、PRP 注射

談到退化性髖節炎的非手術療法,一般人均先接受傳統的藥物與復健治療,包括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進行關節腔之玻尿酸注射以發揮潤滑作用、透過物理治療如短波和磁場等來舒緩關節的疼痛與僵硬、並配合運動訓練來強化腿部與髖部肌肉的力量等等。然而,許多患者即使多管齊下地接受上述傳統療法,症狀仍不見改善,此時則建議患者考慮接受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 / PRP 如何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所謂增生療法 (prolotherapy) 係針對疼痛根源進行精準治療,借助軟組織超音波的導引進行多點注射,將注射藥劑 (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等) 直接注射至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面軟骨等病灶,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進而增加軟組織強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同時也可幫助磨損的軟骨增生。

至於施術方式,若病程仍屬於第一級,增生療法主要針對關節囊等軟組織來施打,若屬於二、三、四級則合併關節注射。整體而言,未達四級的患者接受增生療法後效果較好;若嚴重程度已達四級,不但僅有半數患者感到改善,效果也難以維持,因此大多不建議施打。

關於增生療法的療程,不論屬於那一級的退化性髖關節炎,療程皆為至少四次注射治療,病情嚴重者則需增加次數。許多定期接受玻尿酸注射的患者,在接受增生療法時,若注射藥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水,則必須與玻尿酸注射間隔一個月,若為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則可與玻尿酸同時並行。

在增生療法治療期間,經醫師建議亦可搭配矯正操作物理治療,改善軟組織的延展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促進組織放鬆、鬆動軟組織與關節、緩和疼痛、減少軟組織的腫脹與發炎。

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方式

至於手術療法,主要為關節鏡顯微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前者是透過關節鏡顯微手術來整理磨損的關節面軟骨、並促進再生。倘若軟骨已受到全面性破壞,最後一線治療方式,就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不過由於人工髖關節的壽命約為15至20年左右,因此大多只建議60歲以上的病患接受這項手術。

如何延緩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天造成的,退化的腳步也不會停止,所以接受治療時一定要有耐心,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特別注意體重管理、肌力訓練、減少長時間蹲跪等,才能緩解疼痛、延長治療效果。

增生療法 / PRP 注射須知

有些情況則不適合增生療法,包括嚴重的肌腱撕裂傷、軟組織全斷、開放性骨折、開放性傷口、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

增生療法須多點注射、多次治療,可能令人怯步,還好注射時會使用很細的針和少量麻藥來減少疼痛。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

文章審閱:復健科尤稚凱醫師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