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禪 八 定

佛教
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出離
忍辱
真實
決意
精進
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
(六度/十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方便
 
 

九次第定,佛教術語,指九種不同的禪定修行境界,為四禪八定與想受灭定的合稱。佛教認為,四禪八定是外道與佛教共有的禪定境界,而滅盡定為佛教獨有。在九次第定中,以第四禪是最適合得到無漏智的禪定。

分類编辑

九次第定包括了

  • 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 四無色定(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四種禪定亦共外道。
  • 想受灭定:此唯阿那含或阿羅漢的佛教修行者可證得。

九次第定中的四禪四無色定(四禪八定),並不是佛教獨有,在古印度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想受灭定則佛教獨有,佛教認為九次第定皆是無欲界漏定,但想受灭定只有證阿那含或阿羅漢的佛教聖者才能進入。

《大般涅盤經》敍述佛陀在拘尸那伽羅娑羅雙樹間入滅前,先進入九次第定,最後才入滅。

註釋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 三摩地
  • 禪定
  • 無色定
  这是一篇關於佛教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九次第定

四禪八定,是佛學認為來世可以生到須焰摩天以上諸天的必修功夫。修者要從通用的坐禪功夫開始。所謂通用的坐禪功夫,就是不守任何一竅,一心專註於呼吸。

第一步是調整姿勢。剛開始修禪定的人,可以安坐在凳子上,不要靠著。全身放鬆,脊柱要直而不挺。一個小技巧:先挺直後背,吸氣,兩肩提起,呼氣,肩膀放鬆、後背放鬆,全身放鬆。脊柱自然就落疊在一起了,保持這個姿勢,如果在靜坐中脊柱慢慢地彎了下來,就重新調整一下。

脊柱和腿部調整好了,諸君可以結一個很重要的普傳手印:法界定印。即左手掌手心向上,掌緣貼在肚臍部位,右手掌亦手心向上,貼放在左掌上,兩個大拇指的指頭相接(右手五指表佛界五大,左手五指表眾生界五大,二手相疊表生佛不二之義。兩拇指頭相接,表空大與空大融通無礙)。注意,兩手是懸空的,不要夾臂,腋下是虛的。

慢慢進入坐禪的狀態之後,再過度到盤坐、單盤和雙盤。終極坐姿是「雙盤」,即佛教說的「結跏趺坐」,略稱「跏趺」, 兩足交叉於左右股上,很安穩。

第二步是調整呼吸。呼吸要調整到勻、細、深、長,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心理學認為,呼吸是精神的體操,調整呼吸對於神經系統的好處一做便知。

第三步是安靜心靈。雜念起時,將其打斷,「念起是病,不續為葯」。要是心有牽掛,就先取個本子,將牽掛的事情及解決方法都記錄好,再去靜坐,就容易摒除雜念了。如果意識昏沉,就把眼睛微微睜開一道縫隙,這樣就容易保持精神狀態。

真正入靜了以後,「一靈獨覺」,忘記了自身的存在。注意,當你知道自己「入靜」了,你的意識已經動了,你已脫離了入靜的狀態。沒關係,從頭再來。入靜的狀態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不要追求。越追求越找不到感覺,順其自然最好。

用功的地點需要選擇一下,要清潔安靜,沒有不良氣味和吵雜聲音,白天光線要適度,光線太強影響入靜。身體上要避免被風直接吹到,不能一邊吹風扇或者空調一邊靜坐。否則,身體上的毛孔和穴位打開,必生疾病。天涼的時候,要把腿部包好,特別是膝蓋的部分。

  • 一、入禪前的五段準備功夫:
    • 第一是粗住
    • 第二是細住
    • 第三是欲界定
    • 第四是電光定
    • 第五是未來禪
  • 二、真正的禪定,既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 初禪
    • 二禪
    • 三禪
    • 四禪
  • 三、四禪八定,就是四禪加上四空定
    • 第一個是空無邊處定
    • 第二個是識無邊處定
    • 第三個是無所有處定
    • 最高一層是非想非非想處定

一、入禪前的五段準備功夫:

第一是粗住

經歷過一番心念散亂、腰酸腿痛、身體彎歪等開始必然的過程,終於不再胡思亂想了,意念能時時關注呼吸,但是外界的感知以及身體的感觸經常進入心中。

第二是細住

雜念微少,意念集中,心息相依,心靈「泯然澄凈、妥帖安穩」。

第三是欲界定

心念平穩,妄念不生,身體自然正直,久坐不倦,甚至可以整天坐禪。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非常明凈,心中「爽爽清涼」,沒有一絲牽掛。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第四是電光定

可以閉關坐禪數月甚至數年,身體上「無懈無痛」,能夠引發電光一閃似的「無漏慧」(簡單地理解,就是佛所有的智慧)。

第五是未來禪

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這是初禪的方便定,能引生初禪,也稱未到地定。

二、真正的禪定,既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初禪

先是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感」:冷、暖、動、癢、澀、滑、輕、重。這種「動」就會產生一種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

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還有感觸。此時坐禪人已舍離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初觸觸身,有所感覺,為覺。細分別八種觸及各種功德,為觀。過去未得而今得到,為喜。恬適愉快,為樂。寂然靜止,為一心。

二禪

第二禪的分支是內凈、喜、樂、一心。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內凈是捨棄了觀照之後的清寧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凈。這裡的喜、樂與初禪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像,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會覺得很高興,稱為「喜」。樂是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感覺到很快樂。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定)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

三禪

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舍即舍掉喜心。念即念念分明。智即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四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樂是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一心是說斯人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 二禪因內凈而生大喜,因喜而生執著,可能引發煩惱,只有把它捨棄了,才能進入三禪而身受無喜之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

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這樣的「樂」從內心發出,綿綿美妙,所謂「樂可遍身」,全身每一毛孔每一器官都充滿著欣悅,心裏面也有「樂法內充」,「情得通悅」。

修習三禪時有三種現象必須經常注意:一是心易轉微細轉沉沒。當此現象出現時,宜以精進的慧力,再使心起。二是心大發動時,應予收攝抑止。三是心性迷悶時應想念佛法勝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調整順暢,即住於第三禪。

四禪

四禪的分支是舍、念清靜、不苦不樂、一心。第四禪中,身心的調和安穩已經達到了非常高深的程度,像三禪的遍身受樂已經無此需要,可以捨去。畢竟三禪的樂不是永久的,貪著了,也會成為苦患。舍了三禪樂,「行不苦不樂受,不憶不悔」,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 一心是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的一切事皆隨意成就,比如他想修鍊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等五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得了第四禪,再進修其他的「定」,都很容易,所以佛教經論上都以第四禪為根本。

三、四禪八定,就是四禪加上四空定

第一個是空無邊處定

心緣虛空沒有色相,也稱虛空定。若想把「色身」舍掉,須把種種「色想」滅掉,定中做「空」想,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便能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即出離色界。進入此定,仍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第二個是識無邊處定

繼續修下去,會發現「空」想也是一種想,還有心念。便將空也舍掉,只有「識」存在,便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修者發現無量無邊的,過去和未來的心識,即進入識無邊處定。因為識還在作用,此定並非無想。

第三個是無所有處定

識也舍掉,內外境界都捨棄,處處「無所有」。 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這是定在「無所有處」,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

最高一層是非想非非想處定

連識也不緣,所以叫非想;不起作用之處也不緣,所以叫非非想。修行者連「無所有」也不要,即有想、無想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只是認為無想,實際上還有很微細的想。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的定境,即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意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末那識、阿賴耶識也在作用。

這是需要實證才能明了的境界,但「非想非非想處定」並不是如來果地上所講的大涅槃,連小乘的阿羅漢果地都不是。這個境界還是有壽命的。此時的壽命就是定功,通常定力能夠保持八萬大劫(世界一次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所以才有後面「滅盡定」的說法。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要捨棄這個我(我們有八種心識的作用,眼、耳、鼻、舌、身、意是六種,第七種叫末那識,執著第八種「阿賴耶識」為我)。

前六識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為恆行。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末那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

「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小乘三果(小乘可成就四個果位,第三果位叫「阿那含」,意為不來、不還,即不再來欲界受生)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

第三果的聖人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第四果的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在佛法中將這個世間分為三界,又稱為九地或九有,欲界是雜住地,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色界和無色界稱為定地,要進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禪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四天王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