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e eating disorder 中文

Binge eating disorder 中文
维基百科中的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如需获取医疗相关的帮助或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详见医学声明

神经性暴食症(英语:Bulimia nervosa)又译心因性暴食症或者神经性贪食症,一般简称为暴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其特征为患者会尝试在暴饮暴食后试图进行净空行为。暴饮暴食代表在极短时间内摄取巨量食物,而净空行为则是尽其所能消除所吃下的食物,例如透过呕吐或服食泻药来达成[2],也可能透过使用利尿剂、兴奋剂、持续禁食或过度运动来努力减重[2][4];不过,大部分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数在正常值内[9]。如此强制性的呕吐行为,可能导致关节皮肤增厚及牙齿破损。暴食症经常与其他精神病相关,如抑郁、焦虑、药物与酒精成瘾等[2],亦有高风险的自杀与自残倾向[3]。

神经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同义词暴食症
病患因暴食症而出现珐琅质磨损及酸蚀现象
症状暴饮暴食
扣喉催吐或滥用泻药,因此体重不一定会暴增[1][2]
并发症牙齿磨损、抑郁症、焦虑症、滥药、自杀[2][3]
肇因基因及环境因素[2][4]
诊断方法因患者病历而异[5]
相似疾病或共病厌食症、饮食失调、克莱恩-莱文症候群、边缘性人格障碍[5]
治疗认知行为疗法[2][6]
药物SSRI、TCA[4][7]
预后半数患者经治疗后十年内可康复[4]
盛行率360万人 (2015)[8]
医学专科精神病学

如果近亲有暴食症症状,其家族内较普遍有其他暴食症患者[2];遗传导致暴食症的风险比例约为30%至80%[4]。其馀导致患病的风险因素包含心因型压力、对于标准身型的社会文化压力、自尊低落和肥胖症等[2][4]。生活环境中若有家长担心体重的状况或推广节食的文化价值观,也有风险导致罹患暴食症[4]。通常会基于个人病史来诊断是否罹患暴食症[5],但若患者否认有暴饮暴食与净空行为时则难以确诊[4]。如果病人曾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则应依照此诊断[4]。其他类似的疾病包括过胖暴食症、克莱恩-莱文症候群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等[5]。

认知行为疗法是暴食症主要的治疗方式[2][10]。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或 三环类抗抑郁药类抗抑郁药物通常具有一定疗效[7][4] 。尽管神经性暴食症患者较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相比预后较佳,但患者的死亡风险较健康人群高[3]。约五成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十年后状况完全改善[4]。

女性的暴食症发病率约为男性的9倍,其中年轻妇女患病率最高[5] 。 1979年,暴食症由英国精神科医师格拉德‧罗素首次命名并描述[11][12]。

好发族群编辑

患者多为成年的年轻女性,通常天生身材就稍微胖一点,或者根本就是标准体重,且在青少年时期(初、高中阶段)曾多次尝试减重。这些患者通常与家人相处状况也不是很好。

病征及心理编辑

病患会在四下无人时疯狂的吃下许多食物,接著心理产生罪恶感而去催吐(或服用泻药),催吐完会暂时纾解心中罪恶感。但是病患随即会感到“催吐这种行为是可耻的”而产生焦虑,导致病患会以“吃下大量食物”来纾解焦虑。这是一个无穷的循环。通常患者吃下来的食物每次总热量高达10000~15000 Kcal,通常是一些速食、高热量食物。由于患者会在四下无人情况下进行这些行为,所以临床上要检查出来非常的困难,通常必须由好友、家人发现,另外牙医师检查牙齿时,亦可由牙齿珐琅质的改变诊断出患者。另外这些患者会有过度运动情形。

对身体之伤害编辑

  • 发胖:虽然患者会自行将吃进去的食物呕吐出,但通常仍会有约30~75%的食物被吸收。如果是吃泻药方式,吸收的食物高达九成。
  • 运动伤害:患者担心吃下的食物会造成发胖,所以会过度的运动。
  • 心理障碍:患者易产生自卑、忧郁之心理。
  • 牙齿损伤:催吐时胃酸造成牙齿脱钙现象。
  • 心灼热:催吐时胃酸腐蚀食道,造成心灼热。
  • 血钾浓度过低
  • 唾腺发炎:胃酸腐蚀唾腺造成。
  • 便秘:由于排遗量减少造成便秘。

著名病例编辑

  • 戴安娜王妃(英国)
  • 法鲁克一世(埃及最后一任国王)

参考文献编辑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uli201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Bulimia nervosa fact sheet.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2012-07-16 [27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3. ^ 3.0 3.1 3.2 Smink, FR; van Hoeken, D; Hoek, HW. Epidemiology of eating disorders: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August 2012, 14 (4): 406–14. PMID 22644309.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Hay PJ, Claudino AM; Claudino. Bulimia nervosa. Clinical Evidence. 2010, 2010: 1009. PMC 3275326  . PMID 21418667.
  5. ^ 5.0 5.1 5.2 5.3 5.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345–349. ISBN 978-0-89042-555-8.
  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y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7.0 7.1 McElroy, SL; Guerdjikova, AI; Mori, N; O'Melia, AM. Current pharmacotherapy options for bulimia nervosa and binge eating disorder..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October 2012, 13 (14): 2015–26. PMID 22946772.
  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BD2015Pr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Bulik, CM; Marcus, MD; Zerwas, S; Levine, MD; La Via, M. The changing "weightscape" of bulimia nervos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October 2012, 169 (10): 1031–6. PMID 23032383.
  10. ^ Hay,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or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in eating disorders: 2005-2012..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July 2013, 46 (5): 462–9. PMID 23658093.
  11. ^ Russell G. Bulimia nervosa: An ominous variant of anorexia nervos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79, 9 (3): 429–48. PMID 482466. doi:10.1017/S0033291700031974.
  12. ^ Palmer R. Bulimia nervosa: 25 years 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2004, 185 (6): 447–8. PMID 15572732. doi:10.1192/bjp.185.6.447.

外部链接编辑

  • About.com's Eating Disorders 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 神经性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