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礁 亭

中文名 慈济祖宫 外文名 White reef Tzu Chi Temple 地理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龙昆路 [3]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气候 开放时间 00:00-24:00 景点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门票价格 免费著名景点 国母狮、龙池岩丹灶石、关帝庙,保生大帝故居、漳州湾大桥 始建年代 公元1036年(景佑三年(1036年) 特色小吃 牡蛎煎、土笋冻、麻辣鸡 别    名 慈济祖宫、闽南故宫、龙湫庵 影视作品 《神医大道公》《保生大帝》等 影视金曲 《慈济在人间》《白礁欢迎你》等 主要分灵庙 台湾学甲慈济宫、青礁慈济宫 供奉神明 保生大帝/王审知/圣父圣母/等 分灵地区 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东南亚 所在位置 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 分灵庙宇 全世界2000多座 动车站 角美火车站、漳州站、厦门站 机    场 漳州机场、高崎机场所属国家 中国所属城市 福建省漳州市

目录

  1. 1 世界祖庙
  2. 2 蟠龙石柱
  3. 3 旅游胜地
  4. 4 奉祭场所
  5. 5 保生三大帝
  6. 救忠臣颜师鲁
  1. 随从收复台湾
  2. 6 采药龙池岩
  3. 7 千年历史
  4. 8 皇帝赐国母狮
  5. 9 闽南故宫
  6. 10 保生大帝
  1. 11 祖宫十宝
  2. 12 神奇壁画
  3. 13 相关歌曲
  4. 14 古龙湫庵
  5. 15 世界分灵庙
  6. 16 祖宫谒祖进香
  1. 17 文化遗产
  2. 18 大妈婆巡安
  3. 19 地理位置
  4. 20 公交线路
  5. 21 周边景点

南宋景祐丙子(1036年)吴真人升天,白礁父老乡亲缅怀吴真人,筹资在真人生前修炼处建庵,雕塑吴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为“医灵真人”,因庵前是“龙须湾”,故取庵名为“龙湫庵”(今祖宫正殿处)前身。龙湫庵,始建于宋景祐年间(1036年)。

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敬重民间医生吴夲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诏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肇立“医灵神祠”、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扩为二进庙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名曰“慈济”。

白 礁 亭
慈济祖宫

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诏改慈济庙为慈济宫。清嘉庆年间增建前殿,成为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1609.5平方米。宫庙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前殿、大井、献台、正殿、天井、后殿。

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筒瓦;底层辟5个大门,门廊有蟠龙石柱6根,门前有紫色石狮1对;两侧有悬山顶厢房各三间。二楼两侧分置大钟大鼓。天井有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献台,镌飞天乐伎,双狮戏球浮雕,献台上置蹲踞状石狮,称“国母狮”,右前肢上举握一吴夲方印,均为宋代雕刻。

台前有龙泉井。正殿,为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单层宫殿式结构,台基比前殿高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中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间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状,后殿更高于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小天井,两侧有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整座宫殿建筑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有“闽南故宫”美称。

前殿门廊六根蟠龙石柱,是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时台湾同胞献置。正殿门廊四根朝天蟠龙石柱系宋代建宫遗留下来之建筑物。还有两根方形石柱,上刻竹叶体笔迹对联,联曰:"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系先贤所书,笔迹不凡,意味深远。

白礁慈济祖宫建筑布局奇特,造型雄伟。在垂檐复宇、翼角翠飞之间名人题词和历史故事、山水禽兽花木为题材的石刻、木雕、壁画、剪粘等艺术作品星罗棋布,均属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艺术宝库,被誉为"闽南故宫"。

白礁慈济宫(5张)

白礁慈济祖宫是闽南人文景观的精华,是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见证。明永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闽南沿海渡海收复台湾,部分忠贞军特地从"白礁慈济祖官"迎请保生大帝神像,作为保护神随军东渡,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湾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

以后部分忠贞军在此定居,并建"学甲慈济宫"奉祝"保生大帝"神像。三百多年来,每年的三月十一日,台湾各地保生大帝庙宫都要聚集学甲慈济宫,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竭祖祭典活动。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台湾各地善信到白礁慈济祖宫竭祖进香。

白礁慈济祖宫建宫八百多年来,历经数次重大重修,全依海内外善信鼎立资助,均有勒石纪念。

一九八九年来,蒙龙海市有关部门重视支持协调(原属龙海市管辖),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大德组织发动筹募人民币壹佰二十多万元和黄金箔三十五万张投入祖宫大修,兼蓄历代艺术精髓,又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至此,白礁慈济祖宫更加金碧辉煌。

近几年来,白礁慈济祖宫已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旅游胜地,海内外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

白礁慈济宫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是奉祀闽台医神保生大帝的祖宫。自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肇建以来,白礁慈济宫便以其宏敞巍峨的皇宫式建筑规模、古色古香的艺术格调,以及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被誉称为闽南“故宫”。今天的白礁慈济宫为一座五门三进皇宫式建筑。殿宇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边为文武朝房,共开五门。

正中大门上边,高悬“慈济祖宫”横匾,笔势雄浑有力,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神韵之作。殿前走廊立有数根方形石柱,石柱上镌刻两幅亦文亦画的竹叶联,立意新颖且惟妙惟肖,其联曰:“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前殿二楼,中间辟为会议室,两边各悬挂有巨钟及巨鼓,钟鼓形制古朴,叩之锵然有声。

中殿与前殿之间有天井隔开,一来出于采光的考虑,二来也可增加宫庙的景趣。天井中有一眼水井,这是当年慈济宫扩建时,保生大帝涌泉以饮病者的遗迹。天井正中还立着一只手握印鉴、颇显匠心的石狮,称为“国母狮”。

据说当年保生大帝化做道士,入宫医愈文皇后的乳疾后,文皇后感念神恩,特命能工巧匠雕塑一只握有保生大帝印章的石狮,派人由京城专程送至白礁慈济宫。在石狮与正殿之间,是一块四方形的献台,台椽四周镂有生动活泼的“飞天仙女”、“狮子戏球”浮雕。

献台是各地同祀宫庙到祖宫进香时,奉献各种祭品的场所。步入中殿,两边丹墀,俱用光石铺成,既端庄大方,又显得明亮可鉴。中殿顶盖为蜘蛛结网式的木拱结构,不仅美观精致,而且有着独到的防震功能。在漳州、泉州湾外海以及东山岛的地震中,慈济宫的正殿均因殿顶的蜘蛛藻井结构而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的一个奇迹。正殿保生大帝神像前祭桌的正中摆放着一个铜质香炉,这是保生大帝生前采药炼丹用过的香炉,距今已有千年之久。

慈济宫的后殿与山石相连,右侧兀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雕有一笔力苍猷的“寿”字。后殿外面,现已辟为—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花园,前来进香、观光的人们可以在此小憩。慈济宫的外围,据说在宋时曾筑有一条周长三里的石城,东、南、西、北向各开—城门。

今天石城虽已不见,但细细寻觅之下,仍可隐约发现旧时的城基。在慈济宫门前,还立着一块文字剥蚀、漶漫不清的碑记,只有碑头的“礁城记”三字仍约略可辨。白礁民间还流传着“有了皇宫帝殿,自有皇城”的耳熟能详的说法。这些都说明当时慈济宫周围确实有过石城。传说清顺治间,郑成功于海澄一带率军抵抗清军南下,为修战垒,特意派军队到白礁,把石城拆回去增筑海澄。

南靖龙山保生大帝

据说郑成功曾在保生大帝像前许誓,一旦驱逐清虏,便回来给慈济宫补筑石城。谁知郑成功东渡台湾后,战事不利,未能实现宏愿,慈济宫外的石城也就一直没有再筑起来。白礁慈济宫正殿中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神像光彩奕奕,头戴金冠,身披龙袍,脚蹬龙履,蓄有短须,两眼炯炯有神地直视前方。

保生大帝两边陪祀东、西圣侯,东、西圣侯即宋高宗在绍兴二十年(1150)敕庙白礁时,奉命入闽监督施工的官员。正殿两侧则配祀邓天君、连圣者、刘海王、孔舍人等三十六神将。这些神像姿态各异,有的手执铁斧,有的嗤牙咧嘴,有的道貌岸然,皆为雕刻者匠心独运的作品。

后殿奉祀圣父吴通协成元君与圣母黄氏玉华大仙,圣父母像前的一尊神像,据民间信徒认为,是保生大帝的兄弟。圣父母龛前的供桌上,从左到右排列着八尊小神像,依次为《封神榜》故事中的雷震子、托塔李天王、哪吒等。圣父母神龛左边,祀有千手观音、善才、龙女与韦陀等神像。再靠左些的神龛,合祀有王公、大妈婆与大使哥。圣父母的右边,奉祀专管小孩的注生娘娘。再右边是与山体连接的“寿”字大石。此外,后殿左壁下还祀有白礁王姓的祖神开闽王王审知,右壁下陪祀护国公。据说护国公专管牲畜,欲求六畜兴旺的信徒往往到此神前祭拜。

白礁慈济宫的中殿四壁,以及宫楼上两侧边壁,绘满了精美的壁画。在各地信徒的踊跃捐输下,大多损幅已重新描摹一新。壁画的内容形式多样,有历史上的著名故事,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还有著名的典故,如郭子仪拜仙山、郑成功收复台湾、花木兰刻木思亲、岳母刺字、薛仁贵救驾、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戚继光平定倭寇等。壁画中最大部分的题材,则是根据慈济宫主祀保生大帝的客观事实,把保生大帝生前往后的事迹、历代的显灵与王朝的敕封等传说,绘成连环图画,展示给前来进香观光的信徒与游客。保生大帝一生悬壶济世,无私地帮助贫苦民众,成神后也屡以家乡邦国为念,多次显灵救助家乡父老与励精图治的王朝君主。因此,这些壁画内容,既可以让那些不了解保生大帝信仰的人们增加视野、开拓知识面,而且对人们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也可以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正殿后壁绘有一幅巨大的“四顾眼菩萨”,无论游客站在这幅画的任一角度与方向,都会明显感觉到菩萨的眼光正在慈祥地注视着你。这幅巨画也可说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瑰宝。

此外,白礁慈济宫的楹梁石柱上,还镂有相当数量的浮雕。浮雕内容既有雕饰精美的山水、花木、虫鱼、鸟兽等,也有一些图片的内容取材自历史典故,如长廊正面的“王详守抱丹奈树”、“蔡襄营造洛阳桥”等。慈济宫屋顶上装饰的飞檐翘楚、丹凤琉璃等,也无一不是能工巧匠的运斤之作。可以说,走进慈济宫,就仿佛进入了一座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宝库。 作为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宫,白礁慈济宫的香火极为旺盛,常年沉浸在香火烟雾的氤氲之中。对于在台湾拥有三百多间分灵宫庙的白礁慈济宫而言,它还起到了活跃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关系改善的桥梁作用,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正身一大帝和二大帝、三大帝演绎出当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的历史渊源。(目前白礁村总共供奉三尊保生大帝,一尊在白礁慈济宫,一尊在白礁黄娘前慈虚宫,一尊在白礁潘厝菜市场瑞云宫保生大帝庙)

保生大帝生前名叫吴夲,曾到过闽南地区一带医治瘟疫,在白礁留有一口炼丹所用的井,淳朴的村民们在他死后,依然相信,闽南地区一带的妖魔鬼怪都被他收关在这口井里。因此建“龙湫庵”时,就把他的金身置于井盖之上,以示世世代代都镇住这些妖魔鬼怪,让它们不会再出来兴风作浪,为非作歹。金身不能离开,一旦离开,这些妖魔鬼怪就会跑出来祸害人间。但泉州府和漳州府两地的百姓都盼望保生大帝能到村里面去巡视,继续驱逐剩余的妖魔鬼怪,保佑平安健康、风调雨顺的日子。

宫前石狮

为解决保生大帝必须出巡与不能离开庙宇这一现实矛盾,白礁慈济祖宫庙公请人雕刻出和保生大帝一模一样的两个符身,分别称为二大帝和三大帝,一大帝就是正身,留守庙宇。二大帝主要出巡泉州府,三大帝出巡漳州府,不出巡时都平列在庙里接受供奉。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南宋时期,这位当朝皇帝赐封的保生大帝出巡时,所到之处无不欢呼雀跃,夹道欢迎,家家户户像过节一样的,可见其在百姓心中的信仰影响力。

白礁慈济宫救忠臣颜师鲁

在白礁与青礁至今流传着一个保生大帝救忠臣的美丽故事。南宋时期,与白礁相邻的青礁村院前社,出了一位当朝的吏部尚书颜师鲁,他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培育更多的人才,创办院前书塾,供养一批秀才学子在此传播文化。然而朝廷政敌向宋高宗密奏:颜师鲁养学子是为了谋反,这批学子是日后重建朝政的储备人才。皇帝派钦差大臣赴闽实地调查。颜师鲁将会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院前书塾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有一个秀才想出良策,就是向邻村的白礁慈济祖宫求救,连夜把保生大帝请回来供奉,将院前书塾改建保生大帝庙宇。白礁慈济祖宫庙公明白,吏部尚书颜师鲁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清正忠臣,不能就这样被奸人所诬陷,于是就同意让他们请三大帝回院前书塾。钦差大臣看到非但是书塾,而是虔诚的保生大帝信徒们活动场所,他还前往白礁慈济祖宫朝拜。宋高宗永记吴夲治先祖乳疾之恩,听到颜师鲁建庙宇追思祖先恩人,是大忠臣,非但不责怪,反而龙心大悦,将颜师鲁由二品大臣升至一品大臣。

颜师鲁和族人为永谢保生大帝的大恩大德,就恳求白礁慈济祖宫庙公把三大帝留在院前村供奉,并进一步兴建庙宇。院前社只是青礁村的一个自然村,于是经过数个朝代,院前保生大帝庙改名为青礁东宫庙。

白礁慈济宫随从收复台湾

慈济祖宫

在宋朝期间,保生一大帝和二大帝一起供奉在白礁慈济祖宫,三大帝则供在一村之隔的青礁东宫。一直到了明朝,二大帝又从白礁到了台湾。 明永历十五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闽南沿海渡海收复台湾,由于一大帝必须留在庙里,不能出巡,三大帝已被供于青礁东宫,白礁慈济祖宫决定让二大帝坐着指挥船保护神随军东渡,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湾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部分忠贞军在此定居,并建“学甲慈济祖宫”奉祝保生大帝神像,为了让后世“不忘白礁乡”,学甲慈济祖宫前面还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

明末至今,二大帝在台湾的分灵庙发展到300多座。三百多年来,每年的三月十一日,也就是保生大帝登陆台湾的纪念日,台湾各地保生大帝庙宫都要聚集学甲慈济祖宫,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1978年逢保生大帝诞辰1000周年,学甲慈济祖宫更是连续三天举行进香大典,其场面之热烈,规模之壮观都堪称空前,参加人数多达十万人。

1989年,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第一届会长周大围先生率着台湾数位信徒,从香港转机到白礁,开创两岸自1949年分割以来台湾信徒回乡祭拜保生大帝的历史先河,并组织募捐重修白礁祖宫。白礁祖宫为感谢周大围先生做出的不朽贡献和血脉之情,在其去世后,专门立一个塑像在宫里,供后世景仰。

2008年11月16日,龙海市首次举办保生大帝文化节(原归属龙海市管辖),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理事长廖武治率台湾各地200多家保生大帝庙宇代表,与大陆各地信众代表上万人齐集白礁,追思先人,共同弘扬保生大帝文化。

白礁龙池岩东边的“丹灶石”遗迹,是南宋宝庆元年(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为纪念吴真人生前炼丹圣迹的题刻,是吴真人炼丹救世的功德的历史见证。公元995年,吴夲十七岁奋志学医,游遍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龙池岩松竹茂密,到处盛产紫苏、鬼针草、白茅根、金不换、防风、穿山龙、一条根、千金红、香菇等各种草药,吴真人选择这里采药的有利条件,就在华圃禅寺的东边大榕树下结庐筑炼丹,白天采草药,夜间经常与龙池岩高僧一道参悟,研究脉理医药。采集各种草药,炼制医治各种疾病的丹药,为行医济世奠定基础,因此龙池岩是吴真人炼丹制药时间最早最长的炼丹处。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吴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采金线莲,看到峭壁上有金线莲时,吴夲抓住买麻藤,攀上长满青苔的大石,这时买麻藤的根被拔了出来,吴夲赶紧去抓旁边的鸡血藤,由于手心汗多手滑,又饥肠辘辘,四肢无力,不慎坠下悬崖,享年五十八岁。此后他经常灵验救助乡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传说他后来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众百姓缅怀他的功德,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座“龙湫庵”来祀奉吴夲。“龙湫庵”即白礁慈济宫的前身。

1998年,台北哈密街台胞陈添福先生参观了吴真人的炼丹遗址“丹灶石”,他非常关心重视保护好这一文物,并捐献人民币35000元,在“丹灶石”西侧建筑一座“炼丹亭”,人们一到龙池岩就可以看到炼丹亭,使“丹灶石”遗迹更加显眼,让人们更清楚地牢记吴真人炼丹遗址,缅怀宋代名医吴真人炼丹制药、济世救人,为人类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圣地。

传说吴真人每次采药前必先前往文圃山牛屎巷顶土地公庙拜土地公,每次都给土地公掷杯才上山采药,采药回来也要到土地公庙拜土地公后才到龙池岩炼丹,因龙池开发区拆迁重建土地公庙,今位于龙池岩路(半山墅后),闽南福德庙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与龙池岩寺(始建于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420-422年),白礁慈济宫共同构成保生大帝文化景点。

年号

大事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

吴夲字华基,号云冲。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

北宋景佑三年

(公元1036年)

吴夲龙池岩上山采药,不幸坠崖重伤,于是日羽化,卒年58岁。公元1036年白礁村父老乡亲为纪念吴真人生前慈悲济世,自发筹款建庵,命名“龙湫庵”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公元1150年)

吴夲多次显灵佑助地方民众。当时晋江人梁克家任宰相,访得故乡庙祀的吴夲灵验异常,于是代向朝廷请赐庙额,宋王朝敬重民间医生吴夲的高朝医术和高尚医德,诏在其出生地泉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肇立“医灵神祠”((1165年),考宗皇帝将慈济庙,追封谥号“慈济灵宫”,亦称慈济祖宫。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

龙溪显宦吏部尚书颜师鲁为感谢吴夲之恩奏请为吴夲立庙。颜发献地建庙,称东宫。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追封“显佑真人”。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

庆元乙卯(1195年),朝廷又敕封吴夲为“忠显侯”。

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

开禧三年(1207年),漳、泉一带大旱,赤地连数百里,白礁民众祭祷吴夲,辄得大雨。随之,大批强盗欲入寇白礁,忽然看到写有“忠显侯”旗帜的神兵阻御,即惊慌却走。白礁民众把这些灵迹上报朝廷,于是朝廷又敕封吴夲为“英惠侯 ”。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6年)

同安县知书、九江人王楷,为纪念保生大帝在龙池岩采药炼丹,行医济世的圣迹而题刻。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增封吴夲为康祐侯。端平二年(1235年),封灵护侯。

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

嘉熙三年(1239年),晋封正佑公。

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

到嘉熙四年(1240年),御史赵涯认为吴夲慈惠济世,不贪慕功名利禄,上书朝廷,乞去公侯爵号,改封真人。得到朝廷允准,下诏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

追封“守道真人”。

南宋少帝德祐元年(1275年)

德祐元年(1275年),封号已累加至孚惠妙道普祐真君六字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

昊天御史医灵真君

明朝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

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追封“保生大帝”。

清嘉庆四年

(1799年)

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世袭王志等捐资重修祖宫正殿。

清光绪四年

(1878年)

道御王青云等向海外、漳、泉乡亲筹金重修白礁慈济祖宫前殿。

民国十二年岁次(1923年)

由白礁社王尼姑、王长根等人倡起,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李光前、陈六使和槟城商总会庄来福、王自成等发动捐资襄助重修白礁慈济祖宫。

1984年

由福建省文物处、漳州市台联会及晋邑各地分灵庙宇和善信人士筹资数万元重修慈济祖宫后殿。

1989年

由台湾省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等在台湾组织发动筹募人民币一百二十万元,金箔三十五张重修白礁慈济祖宫。

1991年

白礁慈济宫列为福建省文保护单位

1996年

白礁慈济宫被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1996年

白礁慈济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2005年

“保生大帝信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

由福建海峡电视台与台湾东森电视台共同合作的《萍水相逢》节目摄制组日前走进白礁慈济宫采拍

2007年

白礁慈济宫列入全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

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俗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

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

2008年

风靡中国的电影《疯狂的赛车》在白礁慈济宫取景

2008年

荣获全国首批涉台文物

2009年

纪录片《血脉缘》在白礁慈济宫开机,并在龙海和台湾拍摄。

2009年

白礁慈济宫祖庙向海峡两岸征闽南语主题曲

2010年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在白礁慈济宫拍摄,并于2010年9月6号在中央4套播出

2011年

海峡两岸保生文化祭将在白礁慈济宫主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

第三届海峡论坛白礁慈济宫被国台办设为海峡两岸六大交流基地之一

2013年

白礁慈济祖宫获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2014年

9月13日,海峡两岸白礁保生大帝民俗文化研讨会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祖宫举办



龙湫庵旧墙遗迹

国母狮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慈济祖宫正殿的献台石上,屹立着一只风格独特的花岗岩雕刻的石狮,石狮的石的掌可擎着一枚刻有“亚”字的印绶。 石狮吡牙裂嘴,形象逼真可爱。据说这还是明代名雕刻家的杰作,是珍贵的艺术珍品。 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的文皇后患了痼疾,朝内太医久治不愈,皇帝只好下诏悬赏求医。黄榜悬挂了好几天,却仍未见有人来揭榜应诏。虽说全国各类的郎中不少,但大家都明白,揭榜医皇后岂是儿戏,弄不好就得脑袋瓜搬家,谁愿去惹火烧身呢! 皇上见黄榜悬挂旬余,尚无人应诏,而文皇后的病日益沉重,心里十分着急。 这日国舅入宫探望,见皇后日益消瘦,昔日花容月貌如今宛若变了另一个人,面黄肌瘦,双目无光…… 皇上也唉声叹气说:“朕空富有天下,却连个医人、郎中也请不来。”国舅也脱口而出说:“要是神医妙道吴真人尚健在就好了!” 正说话间,黄门太监来奏,东城门外来了一个游方道士揭了黄榜。 皇上此时正一筹莫展,一听有人揭榜,急一叠声道“快宣进后宫。” 黄门太监遵诏把揭榜的道士带进后宫,明成祖举目一看,却原来是个普普通通的游方道士,头戴道巾,身穿道袍,脚踏多耳布鞋,风尘仆仆……朱棣暗想,他身上既没有像传说中说的风仙道骨,也没有像小说家写的相貌出奇,他能治愈文皇后的痼疾么?但转而一想,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何不让他一试,于是下诏让太医带道士入后宫为文皇后诊病。 那道士坐在朝阳宫外,用三根指头戏轻地按着由后宫里递出来的红丝线,时而侧着脑袋细听,时而摇了摇头,时而眯细了眼睛,时而点了点头。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诊了脉,然后要了文房四宝,开了药方,并奏请皇上恩准施针并熏以艾柱,然后还从背囊取出药丸,嘱咐太监用药汤配药丸连服三口,自然见效。 谁也没想到那药却真的十分神效。一日肿消,二日痛止,三日就已快近痊愈了。 朱棣十分高兴,心想,这个穿草鞋的游方道士竟胜过大内御医!朱棣就宣那道士来见,朱棣想封他为御医,那道士再三推辞,朱棣让太监捧出五百两金子要赏他,道士仍然再三推辞,说是山野游方道士,要那些黄白之物也没什么用处。最后朱棣问他要什么时,那道士提出请皇上放他回归漳、泉故土,那里的百姓需他。问他姓名,那道士淡淡一笑说:“小道没姓名,是白礁妙道真人的后辈。”说完即叩辞朱棣,飘然下殿而去。 朱棣与国舅商量如何褒奖这道士。国舅一咬定这道士就是吴真人的化身,不然哪有如此高明医术?朱棣也觉得言之有理,派人到旅店查问,店主人说:“道人自方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吴,昨日出城采药,迄今未还。”朱棣即派钦差到闽南白礁宫敕封吴真人为:“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皇后也感激这救命大恩,就令朝庭钦差官将京都的能工巧匠所,琢造了一只高擎印章的石狮,派员运到白礁慈济祖宫。后代人们因这石狮子是皇后娘娘所赠,就顺口称之为“国母狮”。

炼丹炉

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为三进皇宫式殿宇,中殿祭坛献台前置威猛的国母狮。据传,明成祖朱棣的文皇后患痼疾,朝内太医久治不愈,皇帝只好下诏悬赏求医,终被保生大帝化为道士医好。皇后感激这救命大恩,就令朝廷钦差将一对石狮其中一只,运到白礁慈济祖宫,作为镇宫之宝。如今,另一只石狮尚存放在北京故宫城。 慈济宫建筑布局奇特,造型雄伟。在垂檐复宇、翼角翠飞之间,名人题词和以历史故事、山水禽兽花木为题材的石刻、木雕、壁画、剪粘等艺术作品星罗棋布,均属上乘佳作,被誉为“闽南故宫”。在宫中,我们看到一幅尼勒佛壁画,不管从左边看还是右边看,尼勒佛的眼光、肚皮和脚下的鞋尖都会随着我们的角度和视线转移,十分有趣。

在这里,我们处处可见保生大帝的真人圣迹,有故居的大榕树、龙池岩上的炼丹遗址、宫殿里的草药池等,最神奇的是连当年伴随着吴夲四处诊治的铜制药罐经数百年后还完好地保存,在宫中供游客观赏。

白礁这地方,背山临海,有一村民叫吴通,娶妻名叫黄玉华,他们夫妻俩早出晚归讨小海。勉强维持生计。丈夫四十多岁了,妻子也三十好几了,不见一儿半女。这年,两口子都年近半百,黄玉华怀孕了,老来得子,夫妻俩高兴得什么似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黄玉华临产腹痛了。说也奇怪,她肚子痛了十多天,痛得她死去活来,不省人事,就是不见孩子出生,吴通请遍附近的接生婆,都说看来没有希望救活两条命了。农历三月十四日深夜,黄氏在半昏迷的朦胧中,见一白发银须慈眉善目的老人送一位童子来到草芦庭内,说这童子是“紫微星君”,下降到凡间救苦救难,驱除民间邪魔恶疾。黄氏一惊,猛醒过来一看,已经产下一个白胖胖的男孩。此时天刚破晓,草房内紫气绕梁,香气袭人,吴真人降世了。因而命名为“夲”(滔),字华基,号云冲。因这天是农历三月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诞生,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民众都采白礁宫进香朝拜。

慈济基金会(2张)

吴真人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长颅短须,豁达大度,好交游。结识社会上许多名流学者,不仅是妙手回春的郎中,又是一位学识高尚,艺术精湛的书法家。每年农历除夕前,不少邻居都以能得到他书写的春联为荣。据龙海市角美镇丁厝村保存的《白石丁氏古谱》载:宋仁宗朝,吴真君以通家善书为吾舍再录此颂及叙(指丁氏祖上遗嘱)于祠堂,为世守芳规。其牖末题云:“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为迄今犹存记载吴真人书法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大帝自幼聪颖,长大博览典籍,凡礼乐刑政之书,天文地理之学,莫不留心潜研,尤其对歧黄医术,更为精通。宋太宗至道元年岁次乙末(995年),大帝17岁时,为寻师访道,遍游名山古刹,得济世神方。据传宋真宗咸平五年岁次壬寅(1002年),大帝24岁中举人,授派御史,任职多年,为治病救人,无心仕途。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1008年),大帝30岁时,先在泉郡同邑积善里白礁乡文圃山龙池岩修道炼丹,设“丹灶”炼药(现存“丹灶石”题刻,神灵泉,药臼),以医救世,病人就医,无不药到病除。

据史书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1014年),大帝到山林中采药,救活同安知县江少峰(后称仙宫)的书童,江知县有感于此与张师爷(后称圣者)遂弃官随行。大帝带了江仙官、张圣者回归白礁故里结庐隐居,修真论道,谈经说法,受教日众,业医活人,按病与药,如矢破的,虽沉痼奇症,亦就痊愈。

宋仁宗天圣九年岁次辛末(1031年),大帝为救万民,再次行医四方,治愈宋仁宗母后的乳疾,赐予太医,大帝坚辞,重回白礁故里行医。宋仁宗明道元年岁次壬申(1032年),漳、泉两郡久旱不雨,民无米可炊,大帝遂拘舟输米救济灾民。宋仁宗明道二年,岁次癸酉(1033年),漳、泉两郡发生瘟疫,疾疠蔓延,民众相继死亡,大帝与江仙宫、张圣者等人,广施丹药,拯救万民。

神医大道公前传

宋仁宗景佑三年岁次丙子(1036年)五月初二日午时,大帝在文圃山龙池岩攀岩采药,因跌伤不治仙逝于白礁。传说是大帝借同圣父圣母、圣妹吴明妈、妹夫王舍人及江张二从者,在白礁故里乘白鹤飞升。乡人睇瞩叩送,肖像供奉。

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立庙白礁,以祀吴真人。据《白礁志略》云:“绍兴二十年诏立庙白礁,即今之祖庙也。二十一年乡尚书颜定肃公师鲁请于朝,复立庙祀青礁,即修炼处,今之东宫也。”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赐号“慈济真人”。此后传说大道公屡屡显灵圣护国佑民,宋明两朝对其封赠不断晋级。相传开禧年间(1205~1207)漳泉大旱,漳泉民众聚集慈济祖宫祷求大道公,幸受庇佑,连降雷雨,五谷大丰。宋宁宗加封“英惠候”。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敕封保生大帝。

据说,白礁慈济祖宫供奉的开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镇白礁祖宫,二大帝分迁台湾学甲,三大帝享祀青礁。《学甲慈济宫沿革》云:“保生大帝台湾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位于台南学甲之市区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开基祖神像(开基二大帝),于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护佑民族英雄郑成功之部分忠贞军民,自大陆渡海来台,在学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将军溪头前寮登陆。先民定居学甲后,先建简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显赫,香火益盛,乃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建为堂皇庙宫。”

白礁慈济宫(闽南故宫)有十宝

1. 五门三进:白礁慈济宫的整体建筑是仿照皇宫规制建造的,所以有“五门三进”。

千年紫薇树(2张)

2. 竹叶诗联:在白礁慈济宫的大门外屋橼下有四根石柱,石柱上有四句竹叶诗: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

3. 镇宫石狮:在白礁慈济宫的中门两边,有一对雌雄石狮相互对望,镇守着慈济宫。它们是建宫时就 有的,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4. 国母狮:位于前殿与中殿之间的祭台前,该狮面向大门,据说是明朝文皇后赐给白礁慈济宫。

5. 祭坛戏台:国母狮后面就是祭坛戏台,台的三面雕刻着飞天仙女等是建宫时原物。

6. 五爪龙柱:中殿竖有四根龙柱,这四根龙柱所雕刻的龙与其他地方宫庙不一样,其他地方的龙柱只有四爪,而白礁慈济宫的龙柱是五爪,这是皇宫规制才有的。7. 斗拱藻井:在大殿(主殿)的屋顶,整个屋顶的结构呈斗拱式,没有用一根铁钉,全部用木榫衔接。其造型独特,工艺高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移动图片

8.保生大帝神像:在大殿供奉着的是保生大帝金身。这尊金身是当年建宫时雕塑的,也称“一大帝”是镇宫神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9. 弥勒佛神像壁画:在大殿后墙的墙壁上绘有一幅国画,画上画着弥勒佛悠闲的神态,整幅画的技艺高超,更神奇的是弥勒佛的眼睛和脚掌心会随着观赏者的位置移动而移动。

10. 炼丹药锅:这个药锅是保生大帝吴夲生前熬制草药、炼制丹药所用的,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还保存完好无损。

神奇佛画

这张壁画就在边大殿后墙的墙壁上,其实是一幅国画。画中的弥勒佛神态悠闲,更神奇的是弥勒佛脸、眼睛和脚,还有脚旁边的一双鞋,都会随着观赏者位置的移动而转动。这张壁画高约2米、宽近4米,记者和游客一起,现场做了个试验,笔直地沿着这4米走,眼睛盯着弥勒佛看,发现每移一步,弥勒佛会随之转动,仿佛他的脸一直跟着记者转,更奇怪的是,他肩上的两个童子也会跟着他一起“转向”。记者站在画的左边时,弥勒和两童子朝左;等记者从左边步行到佛像的右边时,弥勒和两童子脸都朝右了。但是,奇怪的是,同样一堵墙,画中两个角落的另外几位童子却是固定的,不会随着观赏者的位置转向。

看守大殿的老人已经年近七旬,是一位当地人。据这位老人介绍,自从南宋绍兴二十年 (即公元1150年),白礁慈济祖宫建宫时,宫里就有这张壁画了。据说是一位伟大的画师留下的。

《白礁欢迎你》《药帖》《千古流传》《细汉落听阿嬷哩讲》《拜拜神医大道公》《咱都掂白礁》《慈济歌》《白礁有一位大道公》《来去白礁拜真人》《来去白礁宫》《慈济在人间》(著名影星郑少秋演唱)《慈济颂》

文化节

景佑三年(1036年)农历五月初二,吴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绕道到文圃山龙池岩采药草,不慎坠崖,乡亲抢救回家,医治无效,午时乘白鹤协同圣父、圣母、圣妹、吴明妈、王舍人得飞升,吴真人时年58岁。远近乡民挥泪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炼处建龙湫庵,(《吴真人历史纪略》)以为纪念,还在泉州当年吴真人曾住宿,为穷人治病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花桥公庙”。吴夲死后百余年,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南宋高宗皇帝闻知他曾治愈过自己老祖宗的顽疾,并得悉白礁村的龙湫庵香火鼎盛,于是,特命使臣往闽督工,启国库于吴真人的故乡白礁村龙湫庵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双层宫殿式庙宇,后又易名白礁慈济宫。后求,北至长江、南至两广,相继建起吴真人庙,均从白礁慈济祖宫分香出去,闽南人从宋元的泉州港、明清的漳州月港出洋,亦将吴真人的塑像香火带往海外,并在东亚洋诸国,仿造白礁慈济祖宫,建造几百座吴真人庙。

据传到了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吴夲徒弟的后代,根据他传下来的验方,医好了明成祖朱棣文皇后的痼疾。明成祖御赐吴真人为“保生大帝”

(1)请神(分炉)为满足异地信仰保生大帝信众的要求,各地首次建造保生大帝庙宇时,都要到白礁祖庙迎请保生大帝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这叫请神,或称分炉。

鼓浪屿到白礁谒祖进香

请神有较严格的祭祀程序。到祖庙的请神方事先要备好保生大帝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大米和敬物(三牲五果)。在选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的1~3月),道士带上数量不等的信众到祖庙祭拜。慈济东宫这座祖庙沿袭至今的请神祭祀仪式先后顺序如下:1,将带来的新神像置于祖庙神像旁;2,信众在神案上献摆大米、三牲、五果等敬物,然后进香;3,信众跪拜,三跪九叩首;4,道士主祭,念祷文,内容请神、祈求平安;5,请火,将祖庙香炉中的部分香灰置入带来的香炉中;6,烧香纸,鸣鞭炮;7,向祖庙交添油款和捐款;8,祖庙送有关神明资料和灵符给请神方;9,分炉的神明乘着辇轿在旗幡的掩拥下和锣鼓声中回境巡游并祭拜,所经敬奉该神明的村庄沿途巡游,祭拜仪式与祖庙大致相同。

(2)乞火(谒祖进香)已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定期或不定期要组织信众到各自祖庙举行谒祖进香活动,其意是到祖庙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附近乡镇每年举办,路途遥远的3~5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在保生大帝的诞辰日前,即农历1~3月(正月初一开始)。乞火活动时,所备之物和祭拜程序与请火(分炉)相同,祗是在回境前增加耍龙、弄狮等娱乐表演。

(3)巡境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所在村庄,许多地方在元宵节前后还抬着乘坐辇轿的保生大帝神像在所在村庄辖域内巡境。他们把保生大帝奉为境主、保护神,请出庙外巡境,以示驱邪逐疫,以求地方上的安乐。巡境前,家家户户大扫除。巡境时,旗幡、锣鼓在前,乐队、表演队跟随,神轿垫后,信众在神轿前后护拥,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不时杂有铳声。到主请的自然村时,神明安放在预先搭好的神台上,信众们纷纷带上香火、敬物前来祭拜。在祭拜的仪式时,少不了道士的祭文和颂词。在巡境期间,所在自然村白天和夜晚都有戏班在演戏。

闽南语歌曲

2008年11月16日上午,首届 “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在白礁慈济祖宫隆重举行。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理事长廖武治先生率台湾各地保生大帝信众代表260多人,与大陆各地信众代表2000多人共襄盛典,共同缅怀一代名医吴真人。16日上午9:00,白礁慈济祖宫梵音轻扬,庄严沉静。在擂鼓三请后,一场祭祀保生大帝的古典仪式隆重展开,向保生大帝献三牲,献花,献五果,献米,献舞,献唱赞歌。祭祀活动最终在庄重的氛围中完成。主祭由大陆白礁慈济宫负责人和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的廖武治担任。

“保生大帝”,也叫吴真人,俗称“大道公”。被誉为海峡两岸历史最悠久“闽南故宫”的白礁慈济祖宫,简称“白礁宫”,坐落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是为纪念宋代民间名医吴夲而建,集宋、元、明、清历代建筑艺术于一体。海峡两岸和东南亚等地有一千多座慈济宫庙,大都从白礁慈济祖宫分灵而出。白礁慈济祖宫如今已成为两岸交流往来的重要维系,成为许多台胞向往的圣地。三百多年来,台湾同胞经常到大陆白礁村参加“保生大帝”三月十五的诞辰庙会。

在此次“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期间,还将举办海峡两岸保生大帝学术研讨会、项目推介座谈会及《龙海芗剧丛书》首发式等活动。 2009,保生文化节在台北举行,2010年又将在白礁慈济宫举行。保生文化节是海峡两岸合办的,争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妈婆巡安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闽台保生大帝祖庙——福建漳州白礁慈济祖宫热闹非凡,这里举行一年一度、富有传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妈婆回娘家”庆祝活动(传说为古代白礁村人),巡香活动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有几百年历史,每年吸引了同村及外地上万名信徒参与,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生大帝祭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天,从中午一点多直至晚上,白礁慈济宫都处于沸腾中,信众们共襄盛举。这里烟花绽放,信徒们进香、“抬神游村”,活泼喜感的“电音三太子”在表演的同时还时不时与民众互动,深受小朋友喜欢;白礁老年腰鼓队的表演同样精彩,她们穿着整齐的服装、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整齐的舞步,敲着和谐的腰鼓,挥舞着漂亮的彩带,个个载歌载舞,鼓声强劲有力;此外,西鼓队、舞龙等精彩表演更使得这个节日气氛沸腾了。这样富有传统色彩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在“抬神”游村过程中锻炼村民的身体,也使得闽台保生大帝民俗文化源远流传。 [2] 

白礁村系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行政村,位于漳州市东部以厦门特区交界处,东距厦门市区10公里,西距漳州市区20公里,西邻角美镇金山、下店仔、霞厅三社和鸿渐的崎巷村。南临九龙江下游,北依文圃山,海陆空交通便利。漳州方向可以乘23路公交,到白礁站下车,角美海沧方向可以乘角美---石塘或者角美---嵩屿公交,角美公交709到白礁站下车,厦门方向可以乘853公交车,801到白礁站下车,在以上地点下车均可看到白礁村的路标。

832路(角美火车站——长庚医院)

上行:霞阳村、长庚医院、东社、新阳派出所、国控星鲨、立鼎光电园、新垵村、多威电子、三铁、海投建材、古楼农场、慈济东宫、圣地亚哥、白礁村、保生路口、白礁慈济祖宫、福欣特殊钢厂、朝良五金厂、墩尾、金山小学、金山村部、崎巷(农行)、龙池医院、鸿渐村、蒙发利、桥头村、中骏四季阳光、双十中学(万益广场)、龙泉丽景、富雅国际、龙泉华庭(三期)、同发食品、角美火车站;

下行:角美火车站、同发食品、龙泉华庭(三期)、富雅国际、龙泉丽景、双十中学(万益广场)、中骏四季阳光、桥头村、蒙发利、鸿渐村、龙池医院、崎巷(农行)、金山村部、金山小学、墩尾、朝良五金厂、福欣特殊钢厂、白礁慈济祖宫、保生路口、白礁村、圣地亚哥、慈济东宫、古楼农场、海投建材、三铁、多威电子、新垵村、立鼎光电、国控星鲨、许厝、霞阳、霞阳村;

参考资料
  • 1    漳平市官田乡桂东村龙龟庵   .美丽桂东洋(福建漳平官田)[引用日期2014-02-16]
  • 2    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大妈婆回娘家”   .中国新闻网漳州频道.2013-02-26[引用日期2015-02-02]
  • 3    白礁慈济宫   .百度地图[引用日期202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