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壓迫症候群


說明

觀念剖析

中心脊髓症候群(central cord syndrome,CCS)是一種最常見的不完全脊髓損傷症候群,損傷多數是暫態性的,因隨著自身保護性動作,大都可自動復位。CCS 表現為上肢神經功能障礙重於下肢。治療上,多數專家主張保守治療為主,但如有出現壓迫或椎管狹窄,應及時手術。

前言

中心脊髓症候群(central cord syndrome,CCS)是一種最常見的不完全脊髓損傷症候群,多見於頸椎突發性過度後仰加上轉頭運動所致,還可能合併頸椎骨折或脫位,或脊椎的骨折或脫位不一定明顯,但損傷多數是暫態性的,因隨著自身保護性動作,大都可自動復位。因此,頸椎的穩定性破壞往往並不嚴重,出現以中心脊髓症候群為主,表現為上肢神經功能障礙重於下肢,但恢復也是下肢優於上肢;另外,脊髓損傷表現為不完全性和脊柱序列的相對完整,其脊髓損傷治癒率很高,但不完全恢復以及脊髓損傷併發症的產生也很普遍。治療上,多數專家主張保守治療為主,但如有出現壓迫或椎管狹窄,應及時手術。無壓迫和發育性椎管狹窄的患者,還是考慮保守治療。

病因

  1. CCS 最常見的原因是創傷,包括高處跌落(22%)、暴力攻擊(24%)、交通意外事故(40%)及運動傷害(8%)等。
  2. 在老年人,頸椎病是一個重要的發病的危險因素。

病理機制

當脊髓發生損傷且為不完全損傷時:

  1. 常是以灰質為中心的損傷,以過伸性損傷最常見;
  2. 主要病理變化是中央管周圍出血、水腫。此時,靠近中央支配上肢肌肉的皮質脊髓側束中的神經纖維最容易受到影響,而在皮質脊髓側束周圍支配下肢 肌內的神經纖維則受影響較輕。中心頸髓的損傷程度由輕至重,依次發生是上肢運動障礙,直腸膀胱功能障礙及下肢運動障礙,所以,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肢運動功能明顯較下肢受影響程度較大,直腸膀胱功能障礙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有不同程度損害。
  3. 隨著脊髓周圍組織水腫的消退,下肢運動障礙、直腸膀胱功能障礙、以及上肢運動障礙也依次得到改善至消失,最後恢復正常的是手的功能
  4. 從脊髓組織結構來看:
    (1) 中心部的灰質較外圍的白質脆弱,對外力抵抗能力不及白質;
    (2) 灰質前角和後角部分一方面正處於與白質的交界處,此處相對應力集中,故容易發生損傷;
    (3) 從脊髓前角細胞排列來看,靠內側細胞是支配身體近端肌肉運動而靠外側細胞則是支配身體遠端肌肉的運動,即由內至外依次為支配軀幹肌、肩帶肌、臂肌、前臂肌、手肌。然而,灰質前後角部分為中央動脈與脊髓穿通動脈支供給的領域交界處,血液的供應相對較少,容易受到損傷。支配手肌的細胞恰好於於中央動脈的終未支供給區域,所以一旦損傷,手功能也難以恢復。同樣道理,頸髓後角也易受到損傷,一但損傷也會導致相應區域的感覺障礙。

影像學檢查

此類型損傷除 8 歲以下兒童外,大部分常見在 5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從臨床觀察發現,這些老人常常合併『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黃韌帶肥厚、後縱韌帶鈣化、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骨刺形成』等病變。一般 脊椎骨折可以藉由 X 光檢查診斷,CT 及 MRI 是用於評估脊柱的軟組織。
根據統計,中心型頸脊髓損傷患者頸椎管狹窄者占 70 ~80 %。在傷後早期數天內 MRI 檢查可以發現椎體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損傷與出血、1/2 以上可以有單節段或多節段椎間盤突出、棘上韌帶損傷、脊髓被壓迫的徵象。

  1. 急性損傷出血型傷段內低信號,周圍高信號;而水腫型傷段內高信號;混合型表現為低高混雜。水腫型的預後較好。
  2. 損傷晚期以 T1 加權成像為主要參考,脊髓信號正常,但受壓迫者若為不完全癱瘓者,當減壓後恢復良好;脊髓信號混雜或髓內囊腔者常為不完全癱瘓,前者減壓後可以進一步恢復,而後者多無恢復;若為低信號,常提示脊髓變細、萎縮、斷裂,常為完全性截癱,則無恢復可能性。因此,隨著 MRI 的廣泛應用,愈來愈顯示出其對脊髓損傷的診斷治療的重要價值。

治療

CCS 治療一直存在爭論,以往傳統觀念主張以非手術治療為主。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如有壓迫或椎管狹窄,應及時手術。無壓迫和發育性椎管狹窄的患者,則可考慮保守治療。在頭 8hr 內立刻的醫療處理對脊髓損傷的病人是否能夠康復卻是一個關鍵點。

  1. 早期用脫水劑 mannitol 可減輕脊髓中央管周圍的水腫。
  2. 術前、術後使用神經營養藥物,如GM1、Methylprednisolone、高壓氧等治療。大劑量Methylprednisolone 的應用對脊髓損傷後的自由基繼發損傷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受傷害區域的發炎反應,並且預防進一步的細胞膜傷害,避免神經壞死,這對治療極具關鍵性。應用脫水劑和激素的時間應足夠,否則可引起脊髓水腫的反彈,影響脊髓功能恢復。當然,應注意長時間使用脫水劑和激素引起電解質平衡紊亂與其他副作用的出現。
  3. 保守治療在頸脊髓中央損傷中是十分有效,特別是在無明顯骨折和脊髓壓迫時更應當進行積極的保守治療。此類病人大多脊柱穩定性良好,輔以及時穩定的頸椎 traction 和 neck collar 固定即可;椎板切除減壓可能造成椎體不穩,加重脊髓損害。
  4. 在保守治療中如出現神經功能停止恢復或惡化,有壓迫或椎管狹窄,可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一方面是減壓恢復神經功能,另一方面對預防再次損傷也有意義。椎管減壓手術可以打破脊髓的損傷水腫、缺血損傷之惡性循環,最大限度的保留灰質的功能,促進白質功能的恢復,增強脊髓組織的功能代償能力。因此,脊髓病灶的減壓和對於局部血腫的清理對於脊髓修復是必須和必要的條件,所以可以透過椎管減壓及硬脊膜和蛛網膜切開,清除血腫,並且要血管止血。

預後

CCS 預後大多良好,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

  1. 診治的及時與正確與否。
  2. 脊髓損傷程度與部位。
  3. 患者的年齡。中老年患者容易因椎動脈開始硬化,一些小的營養血管纖維化,脊髓血供相應受到破壞,從而使脊髓組織處於缺血狀態下。再者,老年患者傷前頸椎多存在程度不同的退變,椎管有效儲備間隙已接近臨界,所以,中老年患者預後較差。根據統計,年齡小於 50 歲者經治療後約有 97% 可下地行走,50 歲以上者經治療後可以下地行走僅占 41% 。
  4. 一般僅影響上肢功能通常預後比四肢都影響明顯優良;脊髓損傷以出血壞死病變為主者,預後一般較差,而以水腫性病變為主者,則功能恢復大多滿意。

相關考題

1.下列有關中央脊髓症候群(central cord syndrome)的敘述,何者最不正確?(95-2-71)

  1. 常發生於跌倒的老年人
  2. 最常發生於頸髓
  3. 是因脊椎骨折脫位造成的脊髓傷害
  4. 患者下肢功能之復原比上肢好

解答:C

2.一位46歲病患駕車在高速公路發生追撞車禍,病人綁安全帶坐在駕駛座,在急診室發現十二指腸破裂緊急接受手術,隔日在病房病人抱怨頸部酸痛且合併手腳麻木現象,頸椎X光攝影並沒有發現骨折,身體檢查與安排MRI攝影懷疑病人有「中心脊髓症候群」(central cord syndrome),請問下列那個敘述對於「中心脊髓症候群」最適當? (99-1-58)

  1. 病人肌肉無力的神經症狀,上肢比下肢更為明顯
  2. 由於合併有脊髓損傷的徵候,因此必須儘快進行減壓手術
  3. 「中心脊髓症候群」的預後比其他的脊髓損傷,是最不好的
  4. 由於並沒有發現骨折,所以不必讓病人戴頸圈保護頸椎

解答:A

關鍵詞

中心脊髓症候群、CCS、脊髓損傷症候群、神經功能障礙、頸椎病、運動障礙、臨床醫學資訊館

脊髓神經病變

症狀:脊椎病變壓迫神經或脊髓,便會引起肢體酸痛、麻木、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脊椎包括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薦椎一塊及尾椎數小螝。每節脊椎椄合處皆有椎間盤,俗稱軟骨。每節脊椎皆分出左右一對脊椎神經,頸椎有七節,共分出八對頸神經,胸神經則有十二對,腰神經五對,薦神經有五對。上肢的神經則源自第五至第八頸神經及第一胸神經。下肢的神經則源自腰神經及第一薦神經。臀部及會陰則由薦神經控制。脊椎病變壓迫神經或脊髓,依壓迫部位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

病因:

  1. 脊椎骨刺壓迫神經─由於脊椎皆附著許多肌肉、肌腱,長久的肌肉運動,會漸漸的使脊椎骨邊緣突出,即所謂骨刺。年紀愈大,骨刺就會愈多、愈長。大多數人的骨刺皆不會壓迫神經或脊髓,也就沒有症狀。少數人,一旦骨刺壓迫神經,在頸部最常壓迫第五至第八頸神經,則會產生同側上肢的麻痛無力,使上肢運動及感覺變差。若骨刺突出也同時壓迫脊髓,除了上肢神經功能變差外,軀幹、兩下肢,甚至大小便功能也受到影響。輕者走路會有輕飄不隱的感覺,極易摔倒,最嚴重者則呈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當骨刺壓迫部位在腰部者,最常壓到第四、第五腰神經或第一薦神經,其症狀常為下背疼痛,且痛覺會由背部延伸到大腿、小腿至腳背或腳底。此即所謂坐骨神經痛。

  2. 脊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脊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不當的力量擠壓椎間盤,如彎腰抬重物,高處跌落或太用力的扭動脊椎,皆會使椎間盤受到擠壓而突出,甚至破裂。一旦突出,擠壓到脊神經或脊髓,就會產生類似第一項所述的肢體症狀。

  3. 脊椎韌帶骨化─大多發生於年長者,且多在頸椎。韌帶因骨化而增厚,以致壓迫頸神經及脊髓。病症初期會行走輕飄不穩,一旦跌倒,易造成四肢癱瘓。

  4. 脊椎滑脫─大多發生於腰椎,病人腰椎接合處韌帶斷裂,導致兩節脊椎接合處滑脫,以致腰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兩下肢坐骨神經痛。

  5. 脊椎骨折─車禍外傷、跌落、摔跤等皆有可能造成頸椎、胸腰椎交接處脊椎骨折。尤其是年長者,脊椎骨質疏鬆,更易骨折。斷裂的椎骨,若壓迫到脊神經或脊髓,便會引起肢體神經功能缺損。

  6. 脊椎腫瘤─以神經纖維瘤及脊膜瘤最常見。一旦壓迫到鄰近的神經、脊髓,也會產生症狀,如坐骨神經痛等。

  7. 轉移性脊椎腫瘤─若病人已知有惡性腫瘤,如肺癌、乳癌等,且病人產生肢體麻痛、無力等,則可能已轉移至脊椎,壓迫神經及脊髓。

診斷:以磁振攝影為主。磁振攝影可清晰的顯現脊椎、椎間盤脊髓、脊神經及韌帶等結構,故可清楚診斷脊椎疾病。但在作磁振攝影前,須先作神經學檢查,確定病人脊椎疾病的部位,是頸椎、胸椎或腰椎,再作該部位之攝影。

治療:

  1. 輕度、中度的骨刺或椎間盤壓迫神經,則施以藥物及復健治療為主。嚴重壓迫者,當然只能以脊椎手術移除突出物。

  2. 脊椎滑脫須施以脊椎固定及骨融合手術。

  3. 脊椎腫瘤須以手術切除為主。

  4. 轉移性脊椎腫瘤須以手術切除及放射線治療。

預防:

  1. 避免彎腰抬重物。

  2. 避免扭頸、扭腰之運動傷害。

  3. 年輕時多食用含鈣物質,如牛奶、魚肉。年長後,除了繼續食用含鈣物質外,須時常作適當的運動;若發現有病態性的骨質疏鬆,則須服用維他命D及性賀爾蒙治療。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