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前最重要的事

推薦序1
投資時,早知道這些就好了
Mr. Market 市場先生/《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很多人常常問我:「市場先生,我該如何學習投資理財?」

在我還是學生剛開始學投資時,也曾經問過別人這個問題,當時得到的回答是:從閱讀投資書籍、基本分析、技術分析畫線圖、估價法……等等技巧開始學起。隨著接觸投資的日子愈來愈久,接觸到的商品、方法愈來愈多,到現在聽到同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學習投資理財,你應該從假裝自己是有錢人開始。」

在閱讀本書之前,如果能將自己的想法稍做調整,你將能得到更豐富的收穫!

為什麼這麼說呢?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我有30萬元,要怎樣才能靠投資致富?」30萬元如果按6.5%的年化報酬率,三十年後會變成198萬元,他對這個結果感到相當的失望,我問他希望能靠投資賺多少,他回答的數字是1000萬至2000萬元,相當於需要年化報酬率13%至15%左右。

有趣的是,當我提到13%至15%的年化報酬率可以達成目標,他眉頭一皺說:「我希望是每年資金能夠成長一至兩倍的方法。」每年13%的報酬率相當於明年他的30萬會變成34萬元,只成長區區4萬元,對他來說,至少一年要賺30萬,也就是100%的報酬率之下,他的財務才會比較「有感」的改善。後來兩年後再次見面時,他侃侃而談自己操作權證和選擇權的經驗,兩年下來大概處在略有小賺的狀況,但聽到他的操作巨大的起伏,也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看到這裡,你應該發現問題在哪裡了。

大多數投資新手無法想像自己是有錢人,所有人想的事情都一樣:「追求超高的報酬,並且不要承擔任何風險。」我們姑且可以把有這種想法的人稱為散戶,這樣的想法會讓人忽略掉許多顯而易見的投資事實,而且要說服散戶改變心意非常困難。

▍心態影響期待,期待影響選擇,選擇影響結果

這問題無關任何複雜的投資方法,也不是權證和選擇權不好,只是因為資金少影響了判斷,導致他不認同市場上公認合理的報酬率,因此選擇了高報酬但也高風險的方法。

在投資中有許多人追逐著一夕致富的方法和技巧,他們著迷於各種分析技術,認為投資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技術,甚至認為每年10%、20%的報酬率很低。

每年讓資產翻倍真的有可能嗎?其實答案顯而易見。

試想一個簡單的加減乘除問題:如果你手上有30萬台幣,每年報酬率100%,若能持續三十年,資產會變成322兆美元。相當於一百二十四個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總資產,或台灣二十年的GDP總額,可以建造五千七百二十二棟台北一○一大樓……這結果很明顯不合理。

許許多多顯而易見的「普通常識」,一旦心態不正確,就會變得視而不見。反之,如果你能調整心態,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技術,書中作者提到許多非常簡單的投資觀念,就足夠讓你靠投資創造額外的財富。

想像手上有3000萬元,自己的投資會有什麼不同?

想像明天一早睡醒,股市大跌,你的總資產下跌了2%,相當於虧損60萬元,等於一個台灣上班族工作一整年的薪水化為烏有。這時候你會選擇怎樣的投資方法?

①首先你會希望自己晚上睡得著,畢竟投資就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如果動不動就幾十萬上下,生活品質也會滿受影響的。因此在投資方法上,你會選擇一些輕鬆又安心的方法,避開一些高深複雜、需要常常看盤、造成自己情緒起伏的操作技巧。

②接下來,你也不再需要每年100%的報酬率,甚至不需要13%至15%,你在意的是十年後如果能保持在每年6%至7%的報酬率,3000萬資產就可以成長到5000萬到6000萬,至於明年賺多少,那不是很重要。

③你會非常在意極端的風險,深怕遇到單一無法預期的巨大傷害,因為萬一資產突然間受到30%至40%的損失,那可是高達1000萬元!

④開始投資時,你會非常重視事前的計畫與準備。如果準備不足,將來獲利很可能會少掉幾千萬,這太不值得了!

⑤比起許多可能有高報酬但卻搞不懂的方法,你更追求穩定、高確定性獲利方式。在評估時,你會以十年為單位做分析,而不是每隔一兩天就需要看一次數據,在本書中你也會看到許多非常長週期的數據分析。

⑥對於市場中許多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甚至明天的行情,你願意大方承認自己「不知道」。因為你知道裝懂的後果並不是損失幾萬塊,而是可能損失掉上百萬元。你會聚焦在自己的能力圈,放棄自己看不懂、不熟悉的方法。

⑦當以上事情你都想清楚了,你知道唯一會影響自己成果的,只剩下自己的心境。你會小心的讓自己保持耐心、遠離市場、避免自己充滿控制慾。

所有思考上的改變得先從「假裝自己是有錢人」開始,當想法改變,選擇就會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在投資的世界上有二種人:

①一種人把投資當成致富的唯一手段,追逐著複雜高深的方法,盡可能尋求高報酬、高風險,設法讓自己的報酬率遠高於大盤。

②一種人把投資當成讓生活更好的輔助工具,靠著一些簡單又理所當然的事實,讓自己的資產輕鬆滾動放大。

在閱讀這本書時,如果思考方式屬於前者,會發現書中這些內容你似乎知道,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應用。如果你能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有錢人、學習有錢人的思考方式,你會發現原來投資只需要這些簡單的事實就夠了。

▍從書中學習投資裡「顯而易見的事實」

在讀這本書時最讓我驚訝的是它整理很多的比較數據、破解許多市場上看似直覺的迷思。例如:大多數主動型基金報酬率無法勝過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簡稱ETF)的被動操作;失業率高的年頭看似市場會比較差,但實際上報酬率卻相對較經濟好的年度來得高;透過資產配置是否真的能降低風險;過程最差時會發生什麼狀況等案例。作者都有明列出詳細的測試數據,許多數據統計長度甚至超過七十年,只有在這麼長的週期下,你才可能認識到許多短期內看似不存在的風險與報酬效益。

書中提到幾個重要且顯而易見的事實,對於還沒有仔細研究過投資的人來說,如果能仔細了解這些基本常識,實際上投資並不困難:

①股票的報酬率遠優於債券:1928年以來,標準普爾五百(S&P500)的年化報酬率高達9.6%,即使扣掉通膨也還高達6.5%,但如果你持有債券,扣除通膨的年化報酬率就只剩1.9%。6.5%和1.9%的差距有多大?100萬元投資股票扣除通膨,三十年後會變成661萬,但100萬投資債券,三十年後只有176萬,相差485萬元。

②長期持有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過去的確發生過一些大型的崩盤危機,導致人們認為應該要買低賣高、趨吉避凶。但如同書中提到,歷史數據證明,如果你每十年才看一次股票,那股票仍是持續在創新高。

③許多平常高報酬的資產,在不好的年頭風險會很高:例如許多垃圾債、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雖然平時有接近10%的高年化報酬率,但在金融危機來臨時卻也可能虧損30%甚至50%。從數據可以了解,風險不應該只看報酬率高低,而是災難來臨時傷害會有多大。

▍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投資這麼簡單,那困難在哪呢?」

雖然理論你都知道,但人們對於難以預期的未來,心中仍是抱著恐懼和不安。要消除不安的方法,就是先預想自己未來將會面臨哪些困難。股市崩盤時怎麼辦?當獲利不如預期時怎麼辦?當朋友向你推薦一檔他認為可能有高報酬的標的時該怎麼辦?家人親友認為你的投資是在賭博時該怎麼辦?

看完這本書後,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推薦序2
用「常識」就足夠的投資術
施昇輝/《只買4支股,年賺18%》作者

我必須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為這本書寫序,因為書中歌頌的「簡單」和「認分」,就是我最核心的投資理念。但是看完全書之後,我又很慚愧,我的「波段操作」策略,報酬率絕對不如作者堅持的「長期投資」。

「簡單」在我來說,就是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投資理財上,而作者則以「忽略雜音」四個字,提出了更具體可行的作法。絕大部分的理財專家都以複雜的術語,讓一般投資人很難理解,如墜五里霧中,這是雜音之一。對於同一個事件,這些理財專家常會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讓一般投資人不知如何判斷,這是雜音之二。既然不懂專家的術語,又無法判斷專家的看法,一般投資人只好到處打聽明牌,這是雜音之三,而這也是最危險的雜音。

唯有把眼睛、耳朵摀起來,才能隔絕雜音,但這真的很難,所以我主張用「紀律」取代「判斷」,就可以不再受雜音干擾。當技術指標來到低檔時,肯定有非常多看壞未來行情的言論會出現,如果你堅持按「低檔買進」的紀律來執行,不就很自然地規避了雜音的干擾?同理,技術指標來到高檔,你若沉醉在未來前景的美夢中不知獲利了結,不按「高檔賣出」的紀律來執行,很可能不過是紙上富貴一場。「買低賣高」不就是投資獲利最簡單的法則?結果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是「追高殺低」,因為大家都被雜音混淆,做了太多無謂的判斷。

「認分」在我來說,就是不要妄想勝過大盤的表現,而作者則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事實:「散戶根本沒有打敗法人的勝算」。大家其實都知道,在股市獲利的投資人絕對不會超過兩成,但大家都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成為那少數的贏家,這就是「不認分」。

2008年,我已離開職場五年,一家七口的生活開銷完全來自股票的操作,但當年爆發的金融海嘯,讓我滿手的股票都處於套牢虧損的狀態。某日下午,想要睡個午覺卻鬱卒難眠,心想連我這種台大商學系畢業,又有證券公司十五年經歷的人,不只投資賠錢,連虧損的幅度也遠遠輸給大盤的跌幅,當下覺得自己是個大魯蛇,對未來人生也近乎徹底絕望。這時,我突然頓悟,如果能跟大盤表現一樣,不就至少睡得著覺?而什麼股票能跟大盤同步呢?那就是「元大台灣50」(0050)。想通之後,隔天我做了此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無論虧損多少的所有股票都通通賣掉,全數換成0050,從此翻轉了我的人生。這個決定其實就是因為我「認分」了。

很多人不認分,是因為看到媒體報導了很多素人投資股市迅速致富的心法,也看了很多坊間出版的理財暢銷書,就認為「別人能,我為什麼不能?」但我要潑大家一盆冷水,因為我不是不相信「這些英雄」的說法,而是不相信「各位讀者」做得到。這牽涉到不會再出現的時空背景,以及每個人不同的人格特質與風險承受能力,所以「認分」絕對不是消極的想法,而是認清事實,才能不再妄想打敗大盤,也才能避免因選股所帶來的無盡焦慮。

曾有人統計過,以二十年長期績效表現來看,有80%的主動式基金是輸給大盤的,而本書作者也提出另一項數據,那就是十五年下來,只有55%的主動式基金能存活下來。即便比各位讀者更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大部分都不敵大盤,大家為何還要有這種非分之想?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不只一次強調,去買和指數連結,也就是被動式的基金,即「指數型基金」(ETF)才是一般投資人最明智的選擇。本書作者也持同樣看法,而我近十年也幾乎只操作台股ETF中最具代表性的0050,應該都算是巴爺爺主張的具體實踐者。

看完全書,我唯一該深刻反省的是,我還做不到幾乎所有理財專家都主張,也是所有投資人都認同的「長期投資」。畢竟台股已站上萬點的相對高檔,如果不適時獲利了結,可能仍會讓人睡不安穩,所以我情願建議大家堅守「大盤日K<20,買;大盤日K>80,賣」的紀律,掌握每一次漲跌的相對區間進行買賣,賺取波段利潤。大盤不易被人為操控,所以技術指標相對不易鈍化,也就有很高的參考性,從此無須判斷漲跌背後的利多利空因素,不就非常簡單了?

在低檔敢於買進指數型基金,已經夠違反人性了,要大家不在乎短期績效、不要逢高落袋為安,幾乎可以說是非常人所能為了。當然,在長期投資的過程中,是不可能既要長期致富,又不肯忍受短期虧損,但是如果你投資的標的——如上所述的ETF——每年有穩定的配息,又涵蓋了各種產業,因而能稀釋各產業的個別風險,真的就可以放心地抱牢、抱緊、抱到天荒地老。巴菲特之所以是股神,也一度是世界首富,究其成功的因素,其實就是「長期投資」這四個字。

大部分的投資人不想長期投資,是因為想要快速致富,甚至去玩期貨、選擇權、權證等槓桿極高、希望以小搏大的衍生性商品,但常常忽略了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2018年2月6日,股市盤中暴跌六百點,造成期貨及選擇權交易人總額高達40億元的巨大虧損,大家怎能不記取教訓,爾後審慎為之?

快速致富的期望,絕對會伴隨著心情的焦慮。如果真能如願,焦慮的代價當然值得,但萬一(其實是常常)事與願違,豈不是賠了夫人(財富)又折兵(心情)?因此,本書作者除了再三強調不要「快速」致富,而該「耐心」致富之外,更提醒大家,當財富能帶給你快樂時,你才真正擁有財富。

作者在書中提到成功的投資人有幾項特質,一般投資人都能理解,但真的很難做到,唯一最顛覆大家觀念的是他提到「這些人會說『我不知道』」,而這卻最讓我心有戚戚焉,因為很多讀者或網友常問我很多問題,我經常也是這麼回答:「抱歉,我不知道。」千萬別以為自己真的懂,甚至只懂皮毛更危險,還不如承認自己的無知,反而更安全。指數為什麼跌?不知道,反正跌到技術指標的低檔就該買。什麼股票會漲?不知道,反正我只做指數化投資,就不必去選股了。承認自己不知道,其實是最容易讓自己成為成功投資人的方法。

因為承認自己很多都不知道,所以就不會選擇過多的投資工具,也不會投資過多的標的。很多投資人為了分散風險而分散,結果做了過多的配置,裡面甚至有很多都是自己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標的。這樣做,其實風險更高。大家千萬別高估自己、別人云亦云、別貪得無厭,才能真正控制風險。

這兩點正好呼應了本書英文書名中的common sense(常識)二字。投資理財只要用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常識」就夠了,真的不必妄想自己擁有少數專家才知道的「學問」,而這也正是我一向主張的「無腦理財,人生無惱」,在此與大家共勉之。

推薦序3(節錄)
「簡單」才是投資的正確道路
陳志彥/阿爾發金融科技公司總經理、臉書專頁「副總裁的理財日誌」版主

2017年,在美國的財經界有個事件受到眾人的關注,那就是巴菲特在十年前(2007年)公開宣稱,他相信任何避險基金在扣掉高額的管理費用之後,都無法獲得比股票指數更高的投資報酬率,他願意用100萬美元作為賭注,接受任何人的挑戰。當時消息一出自然在美國的避險基金界引起了諸多人的不滿,很快地,一位紐約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接受了巴菲特的賭局,巴菲特選擇了簡單的標準普爾五百股票指數,而避險基金經理人則選擇了五檔避險基金作為投資組合,賭局的時間為十年,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到2017年12月31日結束,這段期間獲得較高投資報酬率的一方獲勝。現在結果已經出爐了,巴菲特所選擇的標準普爾五百股票指數在過去這十年間,獲得了平均每年投資報酬率8.5%的成績,而對手的避險基金投資組合只獲得平均每年投資報酬率2.96%,巴菲特大勝並為他所選擇的慈善機構贏得了獎金。

巴菲特贏得這場百萬美元的賭局是運氣好嗎?當然不是!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一向是以小心謹慎著稱。巴菲特在十年前敢挑戰大家都公認高手雲集的避險基金業,是因為他堅信「簡單」的投資策略能夠擊敗「複雜」的投資策略,「便宜」的指數產品能夠擊敗「複雜」的避險基金產品。巴菲特經常告訴投資人這樣的道理,他在2017年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跟股東們說:「當你去找牙醫或水電工人的時候,一個熟練的專業人士所能夠提供的幫助顯然高於你自己動手做,但這個道理在投資領域中卻並非如此,投資市場上那些無數的基金經理人,整體來說並沒有比那些買進指數然後就放著不動的散戶表現得更好。」巴菲特不僅口頭上這樣說,現在他用100萬美元的賭注證明了他是對的。

巴菲特所說的這些理念正是本書所要傳達的,本書的作者班.卡爾森(Ben Carlson)本身經營一個與本書英文版同名的財經部落格「致富的常識」(A Wealth of Common Sense),他所寫的部落格文章很有特色也廣受歡迎。過去我們看到的財經文章大多是充滿著各種專業名詞、財經指標、圖形或複雜的公式等,這樣的文章讓人感覺好像很專業,但也讓很多沒有財經背景的人望文生畏。真正的高手是要能夠用簡單的文字、比喻來傳達複雜的觀念,讓更多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能夠清楚地知道正確的投資方法,而卡爾森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我長期閱讀他的文章之後有相當大的收穫,本書內容跟他平時所寫的文章特色一樣,沒有什麼複雜的數學公式或太多專有名詞,閱讀起來相當地輕鬆容易,你不需要擔心沒有財經或投資背景,本書是任何背景的人都能夠閱讀的,值得推薦給眾多投資人參考!

但如果你因此就認為本書就是寫給沒有經驗的投資新手所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不論你有多少投資經驗,如果你的投資績效一直不盡理想,那麼本書對你一定會很有幫助,看完後,你對投資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進而能夠改善投資績效。並不是本書能夠給你什麼快速致富的方法,事實上誰也不知道有什麼可靠的快速致富方法,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很簡單,但卻很難做得好。」(Investing is simple, but not easy)看完本書你就會清楚知道巴菲特的意思,投資致富的方法其實並不困難,人人都有機會做到,但卻很少人能夠真正做好這件事,因為正確的投資方法有很多地方跟我們的直覺或人性是相違背的。例如很多人都以為要靠投資致富就要能判斷出股票市場何時會漲、會跌,本書第四章就舉了一個最倒楣的投資人——包伯——的故事,他在過去四十年間只進場做了四次投資,但每次都選到最差的時刻進場,之後沒多久就看到市場大跌(是不是有些人也深有同感呢),他的投資成果一定很差,不是嗎?但包伯做了一個最正確的決定,那就是他一直都堅持他的投資計畫,沒有衝動賣出,堅持的結果是,他的投資已經累積了超過200萬美元的資產!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投資致富的關鍵並不是你有沒有猜到市場的高點或低點,而在你是否能夠堅持長期投資的原則。

巴菲特是很多投資人模仿的對象,無數的文章與書籍都在介紹他的投資方法,巴菲特的確有著高人一等的選股技巧,但是巴菲特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較少人強調的,那就是「長期投資」。巴菲特現在所累積的龐大資產,其中的99%是在他五十歲生日後才累積出來的。巴菲特在他2018年給股東的信中也特別提到,過去他的公司股價曾經四度大跌,有三次的跌幅甚至是接近或超過50%,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恐慌就賣掉投資,而是堅持長期投資並且讓每年的股利所得滾入再投資,年復一年,最後才累積出現在龐大的財富。所以長期投資才是巴菲特致富的真正關鍵因素,「複利」的力量讓巴菲特成為世界的首富之一,因此正確的「投資行為」遠比你是否了解市場走勢的變化更為重要,這點跟很多人的想像是不同的。

通常大多數書籍的結論只是簡單地幫讀者做個總結,但本書結論的價值完全不亞於內文。作者在結論中推薦的都是經典好書,值得投資人參考。另外,作者給了十個投資上的建議,他說有朋友告訴他:「想像一下你的祖母來找你,要你告訴她十件她能夠理解的投資概念,你會告訴她哪些事?」這是個很有趣的想法,值得大家學習,因為好的投資建議不是那些複雜難懂的建議,當你下次聽到別人告訴你某個投資建議或你自己想要做某些投資的時候,想一想,你是否能夠解釋讓你的祖母了解,例如2017年大漲的「比特幣」,或最近媒體經常提到的「區塊鏈」,你的祖母能夠聽得懂嗎?如果不能,那這會是好的投資建議嗎?就如同本書英文書名所指出的,致富靠的是「常識」,而不是複雜的觀念,看完本書如果你開始往「簡單」的方向思考投資的問題,那你就走上正確的道路了。

最後,如果你今年只想讀一本跟財經有關的書籍,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你,讀這本就對了!

推薦序4
把投資導向正確的目標
綠角/財經作家

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顯而易見,就是賺錢。

既然是賺錢,當然是愈多愈好。於是許多投資人以獲取超高報酬為目標。這樣直覺的想法會帶來幾種投資行為。

首先,他會完全投資股市,忽略高評等債券跟現金這些低風險的資產類別。

再者,他在投資股市時會集中投資單一個股。因為集中投資才有機會創造遠勝市場的優異績效。

第三,他會以大師為標竿。希望達到像巴菲特一樣的成績。

儘管投資人嚮往這些方法的美妙成果,但這些方法也有其不良的副作用。

全部只投資股市,那將缺乏安全資產的保護。一旦遇到2008年金融海嘯那種短時間內的嚴重下跌,投資人往往在恐懼中離開市場。結果是賣在低點,實現損失。

資金集中投資少數股票時,只要單一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經理人掏空、做假帳這類負面事件,就會對投資報酬率帶來嚴重打擊。

效法全球級投資大師,難度就像馬拉松要練到二小時二十分內完成,一百公尺要在十秒內完成一樣。一般人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成為下一位奧運百米金牌選手,但太多人卻以成為投資界奧運金牌選手為目標,結果幾乎必然是失望與失敗。

這些看似對投資績效最直接有益的作法,其實都有帶來負面效果的可能。

作者在本書中詳細討論與解說了正確作法。那就是指數化投資、風險處理與資產配置。

作者也曾博覽群書,想要達成投資大師級績效。但後來發現,光是透過指數化投資工具取得市場報酬,就可以達到法人界中相當好的成績。很多專業投資人,拿到的是落後市場的報酬。

對於個別投資人來說,我們的目標與法人不同。法人必須舉證它們的主動操作有帶來更好的績效,所以需要跟指數比,證明自己帶來超額報酬。

我們不需要。我們投資是為了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房子繳頭期款時,錢拿得出來;退休後,有足夠的生活費,這就是成功與富足的投資計畫。我們不需要超越市場,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光是利用市場報酬,就有機會達成。

而跟需要投入大量心力、試圖超越市場的主動投資相比,一般投資人只要利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就可以輕鬆取得市場報酬。

面對風險則要有正確的態度。

所謂正確的態度指的是,風險發生時我早已有所準備。而不是認為經由某些分析跟預測,就認為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就像開車。一個駕駛不應該認為:「我很會開車,不會出車禍,所以我開車不用繫安全帶。」任何人都知道這不是正確的風險處理方式,正確的想法是:「開車就是可能出事,所以我先做好準備,開車就繫安全帶。」這樣才對。

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

投資人不應該認為:「我很努力研究,任何經濟數字一出來,包括就失業率、通膨、採購經理人指數等,我全都知道,所以市場下跌我會預先知道,投資不需要納入安全資產。」這不是正確的風險處理方法。假如負面事件可以預先知道,那就不叫風險了。正確的態度是:「投資股市遲早會遇到空頭,我手上備有一些安全資產,萬一股市下跌,我還能保有部分資產,緩和整體下跌幅度。」這才正確。

投資也有八○/二○法則。投入20%的心力,就可以產生80%的成果。

什麼是投資最值得研究的面向呢?

答案就是資產配置。如何選股、如何預測下一個表現最好的地區、下一次空頭何時發生?這其實都是影響相對輕微,而且很難持續做對的投資研究方向。

對投資成果有最重大影響的決定,其實是資產配置比率。有多少資產投入高風險資產,有多少投入低風險資產,這會很大部分決定一個人投資過程中經歷的風險與最後的成果。

投資人應把心力放在這個部分,好好設計並徹底執行這樣一個投資計畫。

對於每位投資人來說,投資目標就是幫自己達成財務目標。就是這樣而已,不是勝過市場的報酬,也不是比同事好的報酬。投資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有一個可以拿出來誇耀說口的成績。

有了正確的目標,就可以帶來正確的投資行為。

這本《投資前最重要的事》,可以讓投資朋友看清投資的目標與正確的作法,避開事倍功半的冤枉路。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