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 奇 萊 雅 族 火 神祭

圖片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撒奇萊雅族主要分佈於花蓮縣境內的,花蓮市、新城鄉、瑞穗鄉以及豐濱鄉等地,過去劃分為阿美族,在2007年1月17日正名為撒奇萊雅族。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撒奇萊雅族(Sakizaya)一詞意為「真正的人」。現今人口約有985 人(2020年 1月)。

撒奇萊雅族的傳統信仰相信萬物有靈,超自然力量無所不在,而與超自然力量的溝通要透過能與神靈溝通的mapalaway 進行。傳統神靈可略分為萬物神(Malataw)、守護神(Dungi’)、祖靈(Ditu nu babalaki)跟自然界的靈(Ditu),各有執掌跟祭祀方式。主要的歲時祭儀為火神祭(Palamal)。

errorReportFiled.description

撒奇莱雅族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生活在花莲奇莱平原的民族

撒奇莱雅族是生活在花莲奇莱平原(即花莲平原)的民族。

势力范围约在立雾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约包括了今日花莲县新城乡、花莲市及吉安乡三个地区。有三个主要部落分布在花莲,分别是位在花莲市国福里及德安里、瑞穗乡马力云社以及寿丰乡水琏部落。主要根据地在今日四维高中附近,称作“达固湖湾”(Dagubuwan),清代时称为“竹窝宛”。一般外族开始接触撒奇莱雅族,会将族名“Sakiraya”误以为地名,通常以谐音“奇莱”称呼。因此,所在地的平原称作“奇莱平原”,而位于附近中央山脉的高山也称作“奇莱山”。包括西班牙、荷兰、清朝、日本、"中华民国"的地图与文献均予沿用

中文名 撒奇莱雅族 别    名 达固湖湾 类    型 民族 区    域 木瓜溪以北

目录

  1. 1 发展历史
  2. 2 地理分布
  3. 3 族群特质
  4. 4 神话传说
  1. 5 文化
  2. 语言
  3. 饮食
  4. 工艺
  1. 祭典
  2. 服装
  3. 6 社会组织

西班牙统治时期

1636年,在西班牙统治的文献纪录上已有撒奇莱雅族。当时,西班牙统治台湾北部及东北部,在此区域划分三省,其中即包含了撒奇莱雅族居住地。

荷兰统治时期

荷兰东印度公司曾派出多次探险队至台湾东海岸探寻金矿产地。1638年探险队报告撒奇莱雅居住地出产金矿,东印度公司因此派兵进逼,与撒奇莱雅族发生多次冲突。

清朝统治时期

撒奇莱雅族在这段时期取得奇莱平原领导地位。但为了保卫既有领域,与清军发生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加礼宛事件

1878年,噶玛兰族联合撒奇莱雅族与清兵对抗,发生加礼宛事件,达固湖湾部落被火烧焚毁。为避免被清军报复及灭族,撒奇莱雅族开始流离失所或隐居他族,从此消失在历史纪录中而被认为是在清末消失灭绝的原住民族。

日本统治时期

日本对台湾原住民进行民族分类,因撒奇莱雅族人鉴于对昔日冲突事件受创的记忆刻骨铭心,选择隐姓埋名,而被归为阿美族,依地理归类而称为奇莱阿美。

“中华民国”统治时期

1990年7月,撒奇莱雅族长老帝瓦伊·撒耘校长(汉名:李来旺,1931年10月13日-2003年9月24日[4],生平曾以40多年时间搜集撒奇莱雅语及撒奇莱雅史料),于花莲恢复举办祭祖大典。帝瓦伊·撒耘于2003年于慈济医院过世,刺激族人决心重建自己的文化。2004年7月10日开始民族正名运动。并于2005年10月13日向台湾行政部门原住民族委员会正式申请。根据原住民族委员会委由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进行研究调查认为撒奇莱雅族为单一民族,其语言与阿美语无法沟通,文化和生命哲学都与阿美族不同,同时族群区别明确,未被阿美化或汉化。

2007年1月17日获得“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方承认,成为第13个台湾原住民族。

撒奇莱雅族世居于花莲奇莱平原(即花莲平原),势力范围约在立雾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约包括了今日花莲县新城乡、花莲市及吉安乡三个地区。有三个主要部落分布在花莲,分别是位在花莲市国福里及德安里、瑞穗乡马力云社以及寿丰乡水琏部落。主要根据地在今日四维高中附近,称作“达固湖湾”(Dagubuwan),清代时称为“竹窝宛”。潘继道,《被遗忘的“奇莱”─“沙奇莱亚”历史溯源》。人口约一万多人。

(一)撒奇莱雅族属于母系社会,采入赘婚,从妻居,因主要分布于花莲奇莱平原,因此同时兼有渔业以及狩猎等经济产业。近代因甚早接触噶玛兰族人,从其学习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种植历史甚早。

(二) 撒奇莱雅族的部落里,同样有与阿美族相似的年龄阶级,据日本学者的田野资料所记载,在日据时期德兴(sakor)的年龄阶级(sral)是每5年进阶一次。男子从婴儿成长到15岁的时期,这个阶级为幼年级(wawa)。15岁到23岁为青年级(kapah)的预备阶级,必须要参加青年组前阶级的未成年组,这个阶级称为Masatrot,他们必须开始住宿在青年集会所里头(taloan),服从上面阶级的命令和指挥,接受训练。

太古时期,男子Botoc与女子Sabak从地里冒出来,并且结为夫妻,育有儿子Botong。另有名叫Sayan的女子(相传是Sakizaya人的祖先)拿著容器到水井边提水,从水井中出现一位男子,并且向她求婚,这个男子即是Botong,成为Sayan的丈夫。

但他每天都埋首于陀螺的制作而荒废了田里的工作。后来陀螺做好后,Botong来到田里,将陀螺转动,田地顿时便完成了开垦。后来,Botong教授族人许多有关耕种的技术与祭祀的礼仪,因此被后人称为“智慧之神”

3年后,Botong要回家。但Sayan已有身孕,想跟随他回家。Botong的家在天上,必须攀登梯子。便吩咐她在登梯时决不可以出声。两人爬呀爬,就在正要登上天时,Sayan因为疲劳而叹气,这时梯子突然断裂,她摔落地上,从她破裂的肚子里跑出了鹿、猪、蛇等动物。

Bay Robas,她有一个女儿叫做Cisilingan。她全身都是红色,海神被她的美丽着迷后想来提亲,却被拒绝,海神便作法引发海啸。因此族人向Bay Robas求救,她无奈只好将女儿装入箱内,放入海上任其漂流,顿时海面呈现一片红色,海啸便渐渐退去。

Bay Robas以铁棒作为手杖,跟著箱子漂流的方向找寻女儿,后来到了秀姑峦溪口的Maketaay仍末找到女儿,于是丢下铁棒向海说:“以手杖为界,海水不可侵犯过来”,于是形成海陆界线。

撒奇莱雅族语言

撒奇莱雅语与其地缘接近的阿美语约有60%差异,两种语言无法沟通。范例列表如下:

汉语

撒奇莱雅语

阿美语(Amis)

阿美语(Nataoran)

gadalalan

lalaba

gulung

衣服

zigut

vuzui

lipot

女孩子

dadaiina

vavahi

vavahiyan

撒奇莱雅族饮食

撒奇莱雅族的服饰意涵族群血泪史。依族群历史,以“土地有心”的概念,设计以土金色为主色的服装,以暗红长袍搭配,代表族人逃亡时的鲜血与暗夜的逃亡。至于头饰的绿色镶边,代表部落的刺竹围篱;并以泪珠为坠饰,是族人忍辱生族人忍辱生存的眼泪,于服饰中呈现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决心。

撒奇莱雅族工艺

1.风车:以槟榔鞘削制成四瓣,代表天(造物神)。地(土地神)、右(祖灵与民族英雄 Komod Pazik)、左(生命神)诸神,以竹签穿过立于地上,状似风车,可以招风引灵。

2.弹弓:撒奇莱雅族人防身及攻击之用,过去太鲁阁人经常骚扰部落,为有效攻击敌人,以弹弓发射制敌于百步之外降低敌人的攻击力。

3.陀螺:源自于智慧之神Botong制作陀螺耕种,后世则用于祭祀及儿童玩乐之用。

撒奇莱雅族祭典

播粟祭

播粟祭(mitway)共举办7天:

第一天(palili):不工作,不吃蔬菜及鱼,只以食盐拌饭。净身不洗澡的祭主(Cilisinay)杀猪奉神,召集全部祭司(malapaway)举行帕塞里仪式(pasayli)向玛拉涛神(Malataw)祭祀祈求神明保佑部落安全幸福。

撒奇莱雅族

第二天(mitway):开始进入播种期,每一户都要请一位祭司至家中祭拜祖灵(odit no mama ato ina)祈求祖先保佑丰收。

第三天(molikuhpa’):不吃蔬菜、鱼和鸡肉,但不限制猪肉、鹿肉等兽肉。同时准备播种。

第四、五天(misalasikuhpa’):这两天播完种子,不论男女均须盛装播种,可以喝水。但是不能洗澡,甚至吃饭前也不能洗手,且直接以手抓饭吃,因为撒奇莱雅人认为将土洗掉种子就不会发芽。

第六天(palunges):解除禁忌。全部落男子一起下溪捕鱼。回来后进行亲族团圆晚宴(malusulusu)。

第七天(mizuk):出去猎鹿,将捕到的鹿连同小米送给祭主。

成年祭

头目、长老及青年干部开会决定每一个新年龄阶级的组成,然后用鸡、迪瓦斯器(diwas,一种祭祀用陶器)和酒向玛拉涛神(Malataw)祭祀,最后正式成立新的阶级。

丰年祭

庆丰收(patongi’):在收割小米前,全家人聚在一起到户外喝酒、吃糯米饭,然后去砍先砍下台湾山棕(balidas,嫩茎可以食用的野菜)的叶子用来绑在小米穗上,准备庆祝丰收。完毕后,每一户准备糯米糕(tono’)、酒、槟榔迎接祭司,祭司会将这些食品分享给有亲友刚去世的人家。

丰年祭(malaliki’):用木鼓敲击并在瞭望台上喊叫集合,要参加丰年祭的年龄阶级者要马上到集会所集合。由头目会交代举行时间。预备阶级者则在集会所练习跳舞。所有人都盛装参与。第二天举行盛宴(paklang,关于好事情的聚餐请客),全部落的人到河中捕鱼,然后在家中吃糯米团,配着抓来的鱼吃。

收藏祭

将收成的小米或旱稻(tipus)收藏,但是禁止让小孩子看到也禁止没有下过田耕作的人碰触。完成之后做糯米糕,此时,只能吃树豆和猪肉,做好的糯米糕则用来祭拜稻神。

年终时,每户人家须将当年狩猎物全部拿出来烹煮,并和部落的人共同分享,迎接新年开始。

猎首祭

早年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都有馘首(Mangayaw)习俗,但主要意义在于复仇。因为太鲁阁族领域就在撒奇莱雅族居住地北边,撒奇莱雅人时常被太鲁阁人杀害并取下头颅。所以,为了报复,撒奇莱雅族会组成猎首队北上太鲁阁族势力范围内猎人,并取回人头献给头目。头目会举行猎首祭典,向玛拉涛神(Malataw)祭祀。在祭祀完后,将猎得的人头拿到部落外埋藏。

巴拉玛火神祭

2006年7月1日,撒奇莱雅族在停办火神祭(Palamal)128年后,在花莲市国福部落恢复举办。

巴拉玛火神祭与传统丰年祭不同,为撒奇来雅族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祭典。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礼,并以红、绿、蓝、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红色使者以红花在额头开启灵魂之眼,迎接火神,传承智慧; 绿色使者以刺竹除秽,借由刺竹拍打,去除厄运及晦气; 蓝色使者以酒解除族人心灵与智慧的鸠渴;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透过点燃火把,表示祖先交付的薪传,并为族人点燃光明的未来; 黑色使者则以炭涂黑表示隐身,让恶灵、厄运无法靠近。 仪式中祝祷司为族人以酒沫蕉叶表示护身,而族人持火把巡礼绕圈,体验及追缅先民落难情境。 在祈福仪式后,举行火葬仪式燃烧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灵魂能与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1] 

撒奇莱雅族服装

撒奇莱雅族穿着土金色为主色的服装,并以刺竹及眼泪珠为坠饰,于服饰中呈现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决心。

撒奇莱雅族与阿美族有相似的年龄阶级(sral),每五年进阶一次。男子从婴儿到15岁为幼年级(wawa);15岁到23岁为预备阶级(masatrot),开始离家住宿在青年集会所(taloan),服从上一个年龄阶级指挥并接受训练;最后成为成年级(Matrot),授予年龄阶级。此时,亲友都会来祝贺。依传统惯例,新加入年龄阶级者须服劳役铺修部落道路。同时为训练人格意志,新加入者必须到山中学习独立生活,自行在野外取得食物,至固定才召回部落。而且须以赛跑方式返回部落,落后者,长老们会使用鸡爪、姜叶、咬人鸟或咬人鸡。

参考资料
  • 1    台湾原住民 撒奇莱雅族部落巡礼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