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療立法院

再生醫療製劑管理之研析 撰成日期:111年5月 更新日期:111年5月17日 作者:李郁強 編號:R01687

一、題目:再生醫療製劑管理之研析
二、所涉法規
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
三、探討研析
(一)衛生福利部於今(111)年1月公告再生醫療三法草案 ,4月初完成60天預告,作出3大革命性修正。未來細胞定義不再只限制人類,擴充到「異種」,例如可在豬身上培養人造耳朵、任何細胞製劑一律都屬於藥品,以及開放生技藥廠參與不必取得藥商執照 。
(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曾於107年10月送本院審議,同年11月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召開兩次審查,108年5月審查完竣,須交黨團協商。惟協商無法達成共識,行政院爰擬於今年重新提出。
四、建議事項
(一)加強異種細胞治療之病患知情同意
細胞療法(Somatic Cell Therapy)係指使用取自病患同種自體(Autologous)、同種異體(Allogeneic)或異種異體(Xenogeneic)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之體細胞或幹細胞,並經體外培養後所衍生的細胞,以達到疾病治療、診斷或預防目的之醫療技術。我國於107年開放包括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等6項自體細胞治療。
再生醫療索價高昂,療程有一次達百萬元,但業者指出平均療效有限 。依據今年初預告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未來細胞定義不再只限制人類,擴充到「異種」,而異種細胞治療存在的風險,較之自體細胞更高。是以,異種細胞治療之可能風險、療效、利弊分析......等等,醫師於施術前更應詳細告知病患。
(二)強化救濟補償機制
細胞製劑打入體內可存活10年、20年,因此病人用後的副作用與風險未必立即顯現。107年版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中規範再生製劑之販賣業者及製造業者,為《藥事法》第15條第1款之藥品販賣業者及第16條第1項之藥品製造業者,故未規範救濟方式,而適用《藥害救濟法》。
今年初預告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第18條:「再生醫療製劑之藥害救濟,其屬取得許可證者,適用藥害救濟法之規定;取得有附款許可者,依第九條第一項核定之救濟情形與措施辦理。」由於新版草案放寬再生醫療生技醫藥公司不必取得藥商執照,而藥害救濟基金主要來源是藥物製造業者及輸入業者繳納之徵收金,是以,草案第18條規定「其屬取得許可證者,適用藥害救濟法」之救濟方式是否妥適,尚有疑慮。建議業者申請許可時,應敘明救濟補償機制,包括副作用多嚴重才可以獲得救濟?救濟程序如何運作?補償合理性誰來把關?把關單位會議由誰出席等等。
撰稿人:李郁強


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 撰成日期:107年11月 更新日期:107年11月7日 資料類別:法案評估 作者:李郁強、趙俊祥 編號:B01386

為確保再生醫療製劑之品質、安全性及有效性,並維護病人接受治療之權益,針對再生醫療製劑之捐贈者合適性評估、病人接受先進治療權益、上市後安全監控強化等加以規範,明確提供業者遵循從事細胞及基因之商品化、規格化、製程加工達標準且一致化之再生醫療製劑之規範,使民眾得儘速接受再生醫療製劑治療,並促進生技產業之研發,行政院爰擬具「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並於2018年10月18日以院臺衛字第1070208661號函送本院審議,經本院第9屆第6會期第6次會議決定:「交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本報告引介歐盟、美國、日本等外國立法例,對於本次修法涉及之相關問題進行研析,並就其性別及人權影響評估結果加以檢視及分析後,提出修正建議,以供委員審查法案之參考。


再生醫療三法變兩法 拚今年送立院

加速再生醫療產業發展的「再生醫療三法」,今年會期有望送立法院,但恐只剩「兩法」。圖/本報資料照片

加速再生醫療產業發展的「再生醫療三法」,今年會期有望送立法院,但恐只剩「兩法」。食藥署長吳秀梅12日指出,原先規劃上位法《再生醫療發展法》研擬納入其他兩法內,因法制人員認為三法是平等地位,可能不需規劃上位法,目前在討論階段。

再生醫療三法草案包含針對總體發展規劃的《再生醫療發展法》,攸關業者產品管理的《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還有由醫事司管理的《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是針對醫療機構規範;此次草案釋出設立再生醫療基金、設立國家級細胞庫、縮短研發時間助提早搶市等三大利多。

吳秀梅在出席藥品實施GMP40周年論壇後受訪表示,在不影響原來目標狀況下,會將再生醫療發展法的精神放在《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或《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

  1. 首頁
  2. 雜誌目錄
  3. Vol. 77 再生醫療立法 6版本大鬥法

Vol. 772020-08

攸關臺灣再生醫療發展利益數千億,「再生醫療」立法立院空轉三年,
各路人馬六大版本,仍不見異中求同契機,各自表述堅持為哪樁?

相關網址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封面故事 再生醫療

再生醫療立法 六版本大鬥法

《特管法》上路三年,但再生醫療(Regenerativemedicine)立法卻原地踏步三年••••••,醫事司長石崇良坦言:「越包越多,快撐不住了!」「需要『專法』加入,才能落實『雙軌制管理』,真正造福病人。」今年「再生醫療」將在立法院會期重新起跑,各路人馬推出六大版本,盟主王不見王,仍不見整合契機。病人和家屬殷盼早日立法,醫療產業更潛...

封面故事 再生醫療

再生醫療立法六版本 五大爭議一次解析

今年立法院最新會期,預計將迎來六個版本的逐條審查,其中最受注目的就是綠營兩位邱姓立委的《再生醫療製品管理法(草案)》以及《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本刊詳細整理各版本的五大重要爭議點,探討其中的異同之處,並邀請主要版本的代表現身說法。撰文/環球生技編採中心在2020年立法院最新會期(第10屆第1會期)中,各路立委提出的五個草案版本,依提出時間早至晚,分別為:(1)邱議瑩版本;(2)吳玉琴、莊...

封面故事 再生醫療

《再生醫療立法》邱泰源:讓藥品、醫療器材、再生製品 各自有一套規則

草案名稱:再生醫療製品管理法條數:92條提案人:邱泰源、陳歐珀(民主進步黨)連署人:郭國文、賴惠員、蔡易餘、何志偉、王美惠、趙天麟、許智傑、黃秀芳、黃國書、莊競程、高嘉瑜、蘇巧慧、莊瑞雄、張廖萬堅、劉櫂豪、蔡適應、黃世杰、江永昌、張宏陸、余天、洪申翰、陳瑩、吳思瑤、周春米立法院第十屆會期中,最獨樹一格的再生醫療立法版本者,非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邱泰源的版本莫屬。邱泰源在其提出的再生醫療製品管理法中,訂...

封面故事 再生醫療

《再生醫療立法》邱議瑩:不須糾葛「製劑」「製品」 早日通過立法才是解方

草案名稱: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條數:17條提案人:邱議瑩(民主進步黨)連署人:林俊憲、何欣純、陳素月、蔡適應、李昆澤、邱志偉、鄭運鵬、劉櫂豪、蘇震清、陳亭妃、鍾佳濱、林楚茵、羅致政、林宜瑾、黃秀芳、吳玉琴邱議瑩是立法院第十屆會期,最早提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的立委,並獲得了16位同黨立委的連署支持。今年5月12日,她和同樣提出草案的立委劉建國、吳玉琴,和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共同主辦立法院公聽...

封面故事 再生醫療

《再生醫療立法》謝衣鳳:補強法源依據 為臺灣女性乳癌帶來更多解方

草案名稱: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條數:18條提案人:謝衣鳳(中國國民黨)連署人:李德維、廖國棟、鄭天財(SraKacaw)、鄭正鈐、洪孟楷、呂玉玲、萬美玲、魯明哲、葉毓蘭、翁重鈞、陳玉珍、林文瑞、張育美、陳雪生、林德福、吳怡玎、孔文吉在立法院第十屆會期中,謝衣鳳是唯一提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的國民黨新科立委,獲得了17位同黨立委的連署支持。其草案內容是依據第九屆委員會審查通過的版本為基礎,希...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臺灣生技跨世代人才養成堪憂!

我常以臺灣的軟實力為傲,常對國外和中國朋友炫耀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常會因為臺灣友善的人情味,有小確幸的幸福感。這幾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臺灣成為「全球創新研發中心」,成效豐碩。微軟選擇在臺灣成立AI研發中心,AI影像處理團隊規模僅次於北美總部的研發中心;Google目前在美國之外的全球最大研發基地,也在臺灣。亞馬遜不僅持續在臺灣擴編,並接地氣地與新北市政府成立「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

Snapshot|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DCB

DCB吳忠勳「明天會更好」大秀好歌喉

7月24日,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及環球生技月刊舉辦之「生技產業報告教室」系列活動,於2020BIO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期間,舉辦特別企劃「BioAsiaKissTheVenture唱出創業的築夢路」,邀請投資人、資深業者及14家新創公司齊聚一堂,透過同台演講、大秀歌藝,拉近彼此的距離,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促成商業交流與合作。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生技剪影 輔具

「12大哉問」導覽台灣創新輔具科技

Snapshot|生技剪影Vol.77撰文/巫芝岳 攝影/吳培安7月30日,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南港展覽館一館一連四天展開。開幕典禮中,副總統賴清德表示,臺灣輔具展會僅舉辦4年,至今能有220國內外品牌、580個攤位參展的龐大規模,可謂相當成功,這也歸功於國內產官學單位共同的努力。該展創辦人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則表示,今年因為疫情,包含:日本、德國等有40年以上歷史的輔具...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富禾生醫 李建謀 特管辦法 特色文章 癌症治療 細胞治療

癌症治療沒有單一捷徑 IO藥、免疫細胞、精準分析、身心理支持缺一不可

李建謀為富禾生醫總經理兼創辦人,2004年取得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大學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之博士學位,在多種免疫細胞的製備、修飾乃至於免疫細胞療法皆具備實務經驗。目前在臺灣、中國、美國及日本以共同發明人身分,持有共計14項免疫細胞相關技術專利。富禾生醫以其獨特的免疫功能分析平台及免疫細胞為核心,開發出精準診斷及客製化免疫細胞療法,也在2019年10月和美商圖策智能科技(Graphen...

Special Report | 專題報導 更多

BTC2020 BTC

【BTC專題】從「數位+生技」邁入「精準大健康」 產業典範移轉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16年了,BTC決定每年臺灣生技產業最重要的政策發展!從扁、馬政府時期到今天蔡英文政府的「5+2產業」、「六大核心產業」,近20年,臺灣生技產業一路顛頗走來、但仍一路成長……。數位科技興起,今年又逢新冠疫情來襲,具有ICT基礎、醫療優勢的臺灣,「數位+生技」成為BTC新焦點。統整16年來BTC歷史大事記,臺灣生技顯現「滾動式變革」足...

陳建仁 BTC2020 BTC

【BTC專題】陳建仁:「精準醫療統整合」 邁向高科技福利健康國

前副總統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今年520卸任副總統後,回任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曾任衛生署長、臺大公衛學院院長的他,對國內公衛與生技發展不遺餘力,這次也接受本刊專訪,說明臺灣自2016年起,發展精準健康的成果與願景。撰文/巫芝岳、吳培安陳建仁直指,「臺灣未來的生醫產業希望在於『精準醫療的統整合』。」期盼在過去四年奠立的「生醫產業推動創新方案」成果之上,導入包括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

吳政忠 BTC2020 BTC

【BTC專題】吳政忠:BTC 勾勒大健康產業藍圖 啟動臺灣ICT+ 生醫全球競賽加速

2020年BTC會議邁入第16年,4年前上任的蔡英文政府緊鑼密鼓公布新人事,科技政委由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吳政忠出線擔任。吳政忠畢業於臺大土木工程學系、康乃爾大學理論及應用力學系碩士及博士,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曾任國科會副主委、行政院原能會核能安全諮詢委員,也是新境界智庫科技小組召集人,負責綠能科技政策規劃。由於當時的臺灣生技產業,仍深陷在「基亞事件」、「浩鼎案」的低迷氛圍,一個過去沒有任何...

翁啟惠 BTC2020 BTC

【BTC專題】翁啟惠:跨域溝通+政府領投 創造「臺灣特色」生醫

身為BTC中最資深的委員之一的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回顧了近年BTC推動精準健康方案的成果後,他特別強調:「跨領域溝通、健康數據資料整合,是臺灣發展精準健康,以及生醫產業、ICT業與立法者共同為臺灣開創新局的關鍵。」撰文/巫芝岳、吳培安翁啟惠表示,吳政忠擔任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召集人期間帶來數項改變,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促成了跨部會的協調,為涉及複雜法規的生醫產業發展開啟了跨領域的溝通;另一項重大的貢...

楊泮池 BTC2020 BTC

【BTC專題】楊泮池:培育跨域人才 瞄準醫未病的「精準健康」

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臺大校長,現為臺大講座教授、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的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從醫界、學界出身的他,與本刊分享了近年多次在BTC會議中強調的「精準大健康」概念,並對目前國內產、學間落差大的現狀,表達其前瞻的看法。瞄準「冰山下方」族群的「精準健康」概念多年以來,以個人化醫療為基礎,藉由基因定序、標靶藥物、細胞療法等手段,來精準治療疾病的「精準醫療」,經常被視為最先進的醫療概念。「然而,『精準...

Special Report|特輯 更多

特輯 BioAsia

首創實體+線上提升國際參與 布局後疫情商機

今年的「亞洲生技大展」,特別選在新落成的南港展覽二館,舉辦實體展覽,共規劃12大展區,有496家公司參與、展出1,077個攤位,線上展覽約有200個攤位。臺灣此次抗疫表現傑出,也特別新增國際防疫形象館,展示包含檢測技術、試劑,疫苗、數位科技、新藥等最前線防疫研發能力。撰文/彭梓涵、吳培安一連舉辦四天的《2020BIOAsia-TaiwanExhibition亞洲生技大展》,於7月23日正式展開。此...

特輯 BioAsia

5大領域14場論壇 上百位專家演講吸引5,000人次觀看

2020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Taiwan)首創互動式線上論壇,針對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及投資與區域合作規劃5大領域14場論壇,報名人數總計超過1,400人,為期三天論壇湧入高達5,000觀看人次,其中30%為國際人士,美國參與人數突破百位,多於去年。責任編輯/彭梓涵 圖/本刊資料中心論壇也特別針對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及投資與區域合作規劃5大領域,並...

特輯 BioAsia

BioAsia-Taiwan 危難中共尋生機

臺灣堅守防疫有成!今年度的「2020BIO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如期於7月22日至26日舉行,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以線上結合線下(Online+Live)模式的首場國際級生技大會。除沿襲往年亞洲生技論壇、亞洲生技大展、一對一商機媒合會、公司展望說明會、主題研討會等五大活動外,更首創互動式線上展覽館,吸引全球600家公司參與,匯集超過1,200個實體及線上展覽攤位。今年大會以「危難...

Industry | 產業 更多

產業 加速器 北醫 比翼

北醫攜手比翼 啟動全臺首家醫學大學加速器

臺北醫學大學,於2020亞洲生技大會期間7月23日,舉辦北醫生醫加速器開幕揭牌儀式。同日,與投資合作夥伴比翼加速器(BEAccelerator)共同聯合舉辦首期輔導新創成果展「TMUXBEDemoDay」,展示來自美國、加拿大國內外跨域10家新創公司,選出3家最具海外市場擴展力的新創公司,並注入10萬美金的投資,包括:龍骨王(LongGood)、醫守科技(AESOP)與美國RhythmDiagno...

產業 生醫生態資料庫

精拓奪最佳新創人氣獎 基可獲生醫生態資料庫最佳新創

為鼓勵國內生醫新創風氣,科技部生醫生態發展辦公室(BiomedicalEcosystemDevelopmentofficeinTaiwan,BEST),在2020年亞洲生技大會(2020BIOAsia-Taiwan)期間,舉辦生醫生態資料庫「生醫新創,誰與爭鋒」票選活動,分別由精拓生技、基可生醫獲得「最佳新創人氣獎」和「生醫生態資料庫最佳新創獎」第一名。撰文/劉端雅科技部生醫生態發展辦公室,為了活...

產業 亞洲生技大會 BIO ASIA Taiwan ShowDaily 搶先報

科技部攜手50家新創 參展亞洲生技大會

2020年亞洲生技大會(2020BIOAsia-Taiwan)期間,科技部攜手國內50家新創團隊、公司,參與新創區展示,進行交流與媒合。現場展區分為:近期成果區、BMCC區、SPARK區、萌芽計畫區,和其他計畫區共5大展區。本刊也專訪了8家具潛力新創公司,包括:矽基分子、潔霺生醫、賽昂生醫、成大專一性組合蛋白藥物與細胞治療蛋白之開發、俊亮生技、益諾興、希居芙生醫和心強科技。撰文/劉端雅、巫芝岳 攝...

產業 臺北生技獎

2020臺北生技獎揭曉!全福、林口長庚、藥華藥 榮獲金獎

邁入第17周年,素有生技界奧斯卡美譽的「2020臺北生技獎」,7月24日於南港展覽館2館揭曉,今年參賽單位不畏疫情仍踴躍參賽角逐榮耀,參賽案件再度突破歷年,達到118件,審定入圍獲獎名單為17件,由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親自頒發共近600萬元的獎金,並參觀體驗各廠商生技產品。撰文/彭梓涵攝影/林嘉慶2004年開始,臺北市推辦全國唯一專屬生技產業之「臺北生技獎」,著重以「國際化」、「創新價值」及「技術承接...

Bio Library|生醫知識庫 更多

生醫知識庫 臺北生技小聚 數位醫療

疫情資金轉進數位醫療 臺灣新創應加強定位、在地化

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2020臺北生技小聚」系列論壇,第二場次以「步向2030數位醫療新十年」為主題,邀請到研華智能醫療事業部經理林欽裕、臺大創新育成公司總經理劉學愚、以及神經元科技執行長楊鈞程以及醫守科技執行長龍安靖等數位醫療新銳,深度剖析臺灣數位醫療於臨床上的運用以及如何建構臺灣數位醫療創新生態系。 撰文/彭梓涵、李林璦攝影/林嘉慶廣達集團林百里董事長曾於2019年中提及ICT醫療還需十...

生醫知識庫 國衛院 北醫

國衛院攜手北醫 14項臨床前瞻技術落地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各自匯聚了研發能量,雙方首次攜手舉辦「國衛院x北醫-研發成果聯合招商媒合會」,共展出14項前瞻技術。專注於癌症治療、精準醫學、微生物菌叢、生醫材料工程四大技術的研發團隊,介紹他們的創新研發成果,盼能解決當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其臨床開發前景看好,深具潛在商機。撰文/李林璦8月6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舉辦研發成果聯合招商媒合會,由科技部、衛生福利部指導,臺北醫...

Native Bio|在地生技 更多

農業生技 牛樟芝 NASH 在地生技 植物新藥

人體臨床驗證 牛樟芝輔助改善NASH

6年前,光田綜合醫院內科部部長柯萬盛與弘光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喬長誠、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兼任教授陳勁初,利用液態發酵樟芝菌絲體,以輔助療法方式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研究顯示,可調整免疫反應、降低脂肪肝及發炎程度。該研究發表於《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Nutrition),是全球首見牛樟芝改善NASH...

Bio Scenes|生技幕後 更多

生技幕後

死者會說話!?生物檢測成現代福爾摩斯

由網路平台Netflix在今年4月底獨家播出的《誰是被害者》幾乎讓所有的觀眾刮起了一陣「鑑識」旋風,跟著身為鑑識官的主角針對一連串離奇的命案一起抽絲剝繭。人死不能復生,更不能說話,然而在案發現場中的每一根毛髮、每一塊皮屑,甚至是死者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不斷地發出微弱卻清晰的訊號。這些訊號可能是證據、可能是線索,更可能是翻案的關鍵!撰文/楊傑名 圖/Netflix、瀚草影視提供臺灣自製懸疑劇《誰是...

  •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生醫資金「斷鏈」!新創募資存亡之秋 ?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以醣科學技術助攻新藥開發!醣基定調早期開發授權 邁向抗體商機藍海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