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陀 五 禽 之 戲 圖解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學者和有識之士,對歷史事件所記載的宏篇巨著,不斷地進行著學術性的研究、探討。從而在歷史與時代的演進中,各種文化得以拓展和深化,獲得新的價值。劉時榮先生整編的《古本新探華佗五禽戲》一書的意義,也就在於此吧﹗

亳州華佗,東漢時期傑出的醫藥學家,一生不慕虛榮,精研岐黃、青囊濟世,千古蒙庥,世稱神醫。《三國志‧華佗傳》載其:「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華佗養生有術,是在繼承和發展古代「導引之事」的基礎上,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的理論,觀察多種祥禽異獸的活動姿態和特性,選以虎猛、鹿敏、熊穩、猿智、鳥和的特徵而創編了《五禽戲》。華佗向其弟子說,五禽戲「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說明五禽戲有療疾、健身的雙重功效,開創了我國體育醫療的先河﹗千餘年來,廣為承傳,流派衍生。

劉時榮先生,華佗故里人,自幼受鄉土文化薰陶,酷愛武術,尤喜五禽戲。為使「五禽戲」發揚光大,前不久編輯出版了《華佗五禽劍》一書,今又深入地對「五禽戲」的內涵進行探討,遵循古本原貌,參考歷史論證,汲取諸流派精華,科學實踐,整理出這本《古本新探華佗五禽戲》。

《古本新探華佗五禽戲》是在華佗養生理論基礎上,運用內在調息的功法,融入了螺旋功、纏絲勁、混元體等,並在形體動作中進一步深化。如形態中的剛猛與柔和,動作上的簡繁和難易,特別是在寫照中傳神,在傳神的妙境中,演練者得以意力的昇華。此書將五禽戲編成每禽八勢,五禽五組,全套路四十勢。連續一次演練完成,達到形、意為一體的要求。經反覆研練實踐證明,能進一步地發揮五禽戲內在應有的養生保健的巨大效應。

劉時榮先生又一次對神醫華佗五禽戲的深入探討進而發揮其新意,是對人民健康之道的新貢獻﹗「藝無止境」,千古名言。我想,劉時榮先生正在等待著專家和同道們閱覽此書之後,所給予的珍貴的指正意見,以期再上一層樓。

安徽亳州華佗紀念館名譽館長 顏 語

中國武術 氣功 中國武術流派 武術家 武術機構 區域演變
  • 五禽戲
  • 八段錦
  • 易筋經
  • 洪拳
  • 潭腿
  • 太極拳
  • 八卦掌
  • 形意拳
  • 心意六合拳
  • 意拳
  • 梅花拳
  • 螳螂拳
  • 劈掛拳
  • 通背拳
  • 鷹爪功
  • 鷹爪翻子拳
  • 三皇炮捶門
  • 彈腿
  • 太祖拳
  • 南拳
  • 洪拳
  • 劉家拳
  • 蔡家拳
  • 莫家拳
  • 李家拳
  • 佛家拳
  • 詠春拳
  • 永春拳
  • 白鶴拳
  • 迷蹤拳
  • 迷蹤羅漢拳
  • 花拳
  • 孫臏拳
  • 中國摔跤
  • 查拳
  • 八極拳
  • 縱鶴拳
  • 金鷹拳
  • 客家流民拳
  • 張松溪
  • 王來咸
  • 黃百家
  • 俞大猷
  • 岳飛
  • 姬際可
  • 李存義
  • 尚雲祥
  • 董海川
  • 楊露禪
  • 陳王廷
  • 李書文
  • 黃飛鴻
  • 霍元甲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 李振藩
  • 劉雲樵
  • 中央國術館
  • 精武體育會
  • 台灣特有拳種

五禽戏是流傳已久的中国導引術(传统健身方法)。

五禽戏原名為五禽之戲(見後漢書與三國志文獻),但後世多已簡稱五禽戲,也有別名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流傳。

關於五禽戲的源流,坊間流傳的說法,是模仿五種动物的动作而组成。但由利蒼夫人辛追的馬王堆漢墓三號坑文物導引圖考據之後,可以歸納解釋出五禽戲來自先秦所流傳的各類導引術,後經中醫學經絡理論的系統化整合編排而成。其中五種动物的功架名稱,乃是為了方便歸納各類導引動作的陰陽五行,以及便於教學口傳而編寫,非由學習模仿动物的動作而來。

發展現況[编辑]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至今大約有1800年)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台灣後,五禽戲在台灣的推廣,則以師徒相傳的方式流傳,由張鏡影傳至郭廷獻之後,在台灣開枝散葉,形成一個獨立的傳承體系。[1]

導引與應用[编辑]

「導引」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源於上古的舞蹈動作。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獲得長足的發展,出現「熊經」、「鳥伸」等術勢。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

五禽戏實為優良導引術的其中一种。現今其他流傳較廣的導引術例如有易筋經、八段錦等。传统中医学认为導引術有助于调理經絡运行,在醫學上來說為中國古代預防醫學與復健醫學的總結運動法。

在中國的道教則將導引術引用為日常鍛鍊的一部分,而中國古代的武術家並將導引術視為一種內功的修煉方法。

歷史依據[编辑]

史書記載[编辑]

最早记载“五禽戏”的正史是後漢書、以及三國志。其後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戲。

後漢書之卷八十二下冊——方術列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二十九--方技傳,均載明此五禽之戲的源流。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普依準佗療,多所全濟。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榖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能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為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註一:熊經,若熊之攀枝自懸也。鴟顧,身不動而回顧也。莊子曰:「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也。」

註二:佗別傳曰:「吳普從佗學,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為禽戲,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語諸醫。普今年將九十,耳不聾,目不冥,牙齒完堅,飲食無損。」

註三:華佗所言:「人體欲得勞動...是以古之仙人為導引之事,熊經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足證五禽之戲來自古傳之導引術;華佗又言:「吾有一術,為五禽之戲」,此話雖不足以證明五禽之戲為華佗一人獨創之發明,但足可證明五禽之戲是華佗所傳下的却病益壽功法。

考古印證[编辑]

考據自西漢馬王堆利蒼夫人墓的三號坑出土文物“導引圖”的內容,與五禽戲的動作相互印證,得出結論五禽戲並非依據動物型態憑空發明而成,而是收集中國古代先秦各家之導引術,並以中醫學經絡學原理,將零散的導引動作,精心設計並貫串,成為一套整體導引功法。

五禽戲的動作名稱由來[编辑]

五禽戏由五种類似動物的动作组成,分别為虎、鹿、熊、猿、鶴。

早期的一種說法是,每种动作都是模仿相应的动物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最新的說法是,五禽戲本來就是一連串的類似體操的動作,開始並無名稱,只以五種動物的型態加以分門別類,而分別對於人體的五臟五行產生養生的好處。這樣的說法便是由於西漢馬王堆利蒼夫人辛追墓的三號坑出土文物「導引圖」的內容,因而得到考據上的支持。

為了教學上的方便,郭廷獻先生便以各種動作,以類似某些動物的型態,細部的編上名稱。

五禽戲的版本[编辑]

現流傳於世的五禽戲有多種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编辑]

大陸由國家體育總局於2002年新編一套健身氣功五禽戲,是綜合民間不同版本五禽戲的歸結;各戲各以兩種運動姿態表現(虎戲:虎撲、虎舉;鹿戲:鹿抵、鹿奔;熊戲;熊晃、熊運;猿戲:猿提、猿摘;鳥戲:鳥伸、鳥飛)。

大陸另一較廣為流傳版本為巴蜀王禮庭的《五禽圖》,其以強調吐納呼吸運動為主並配合拍氣法;如,猿工(功)計十五口氣,鹿工(功)計十九口氣、虎工(功)計二十口氣、熊工(功)計十九口氣、鶴工(功)計二十五口氣。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编辑]

台灣所流傳的五禽戲,依照後漢書所載,還原其名稱為「五禽之戲」主要由張鏡影(1900-1979)先生傳授,郭廷獻(1925-2003?)先生推廣。

據說,張鏡影先生之五禽之戲於抗日戰爭時習自四川青城山的道士;功架以套路形式迥異於大陸的各種版本。在台灣,以張鏡影先生所傳五禽之戲為主,鮮見其他形式版本之五禽戲。張鏡影曾在台北的古亭國小教授功法,從習者眾;從習者當中余鐘驥、王華中、胡國藩、鄧復甫、郭廷獻計五人正式拜入門下。郭廷獻先生後創「華佗門宏道院」開始廣收門生並推廣,自此本套五禽之戲在台灣地區枝開葉散,並見諸於世;目前「華佗門宏道院」由郭廷獻先生的徒弟游榮國先生擔任總主持。[2]

張鏡影先生所傳的五禽之戲版本共計八節;分別是,丹鳳朝陽、金雞孵蛋、丹鳳朝陽、大鵬展翅、丹鳳朝陽、孔雀開屏、喜鵲登枝、丹鳳朝陽,原並無功架名稱,而是在各戲中以不同組連續的核心動作組成。[3][4]

郭廷獻為了推廣之需,將原功架改編訂成為四字名稱,全套版本計八節,分別是,預備功、丹鳳朝陽,金雞孵蛋、大鵬展翅、孔雀開屏、喜鵲登枝、丹鳳朝陽,收功。郭廷獻新編之五禽之戲與功架名稱,共計84式。[5]

参见[编辑]

  • 八段锦
  • 太极拳
  • 易筋经
  • 後漢書
  • 三國志

外部链接[编辑]

  • 辛追夫人/馬王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馬王堆導引圖集
  • 馬王堆三號墓之出土文物

參考書目[编辑]

  1. ^ 郭廷獻著:華陀五禽之戲圖解 自行出版,1990
  2. ^ 張鏡影先生書法文物集,台北自行出版,2006
  3. ^ 程家鼎編著:健康長壽法 真善美出版,1976
  4. ^ 熊岫雲編著:武藝拾錦 聯華出版社出版,1983
  5. ^ 王基福著:華佗五禽之戲導引術,ISBN:978-986-86664-0-5,2010出版

引用資料[编辑]

華佗五禽之戲 - 郭廷獻新版與張鏡影原傳版本的比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華佗五禽之戲的台灣傳承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