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低 別人 心理 學

【一】绝不是自卑

贬低他人、抬高自己(A)这一行为,不能简单地用自卑来概括。原因有二:

A 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损人”;实施这种行为的人,称为“损人者”;遭受这种行为的人,称为“被损者”

其一,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损人这一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无论地位、职业、年龄、性别、职位,几乎人人都有过损人的经历,如果其根源是自卑,那我们差不多可以说人人皆自卑(B),这显然与常识相悖;

其二,自卑源于自我价值感缺失,怀疑、不确定,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某种标准的主观感受。

自卑者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学习任务;

自卑者常常疏远人群,因为与人接近就会有比较,他们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往往在这种比较中对自己评价过低,收获挫败感;

极度自卑者可能表现为自傲、自负,以补偿缺失的自我价值感。

——自卑者的情绪往往特别敏感,更有可能独来独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避免与人交际,而不太可能热衷于接近他人、进而贬低他人。

B 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人都有不自信的时候,而不自信距离自卑,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自卑者表现出的更多是内向、被动的防御姿态,而不是外向、主动的进攻姿态。——简言之,自卑者更可能“被别人损”,而不是“损人”

【二】焦虑

焦虑源于内心的不安,是对于未来的糟糕预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进化心理学对焦虑的解释是,焦虑有助于提高生物的警觉性,发现周边环境的潜在威胁,并驱使生物采取行动应对这些可能的威胁。—— 相当于雷达、警报器的结合体。

虽然有时候是不必要的,——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嘛,哪儿来那么多威胁呢?—— 但它提供了一种false positive机制。False positive,可以理解为“错进错出”。

举个栗子,点钞机大家都用过吧。点钱的时候,有两种错误结果,一种是把真钞识别成假钞了,报警,这就是false positive,行话称“误报”;另一种是把假钞识别成真钞了,没报警,这叫false negative,行话称“漏报”。

很明显,从结果造成的损失来看,我们宁可点钞机多一些误报,也不希望它发生一次漏报。

回到焦虑话题,好消息是,在事故中,焦虑水平高的人更有可能生还。

小结:焦虑是位好同志,帮助我们站岗放哨,只是有时会误报。

【三】杏仁体和海马体

人类大脑中的杏仁体和海马体中的神经回路被认为是焦虑产生的基础。

杏仁体长的像杏仁,海马体长的像海马,因此而得名,见下图 ——

刺激清醒动物的杏仁核,动物可能表现出多种反应,其中就包括下边要提到的这种:攻击。

【四】攻击

类似于进食、排泄、休眠、繁殖,攻击也属于动物的本能,并且是非常重要的本能。动物何时会发起攻击呢?大致可分为三类——

1)受到威胁时,摆出攻击姿态,对敌人实施警告,这是为了幸免于难;

2)进行狩猎时,攻击、捕获并终结猎物,获取资源,这是为了延续生命;

3)实施征服时,通过表达攻击的意愿、试探性的进攻,展示力量、宣扬权力,建立和巩固势力范围,这是为了改善处境,居于优势地位

就三类攻击发生的几率而言,如下表所示:

▲ 表示几率高,△ 表示几率低

关于动物的攻击行为,跟大家推荐一本书,《攻击与人性》,是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康罗·洛伦兹的著作。通过观察珊瑚鱼等动物,作者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我选了两个与本题相关度高的如下——

l
同类动物之间的攻击频率,要远远高于异类;

l
同类攻击实现了“护种”作用。

【五】贬低他人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作为文明社会的现代人,我们当然不会像野兽搏斗那样实施攻击行为,言语攻击就是一种很好的进化方式和替代品。

参考第四节对攻击目的的分类,我们来分析一下损人者为什么要损人——

1)受迫:这种情况下,被损者表现出某种优势,—— 可能是有意或无意地 —— 损人者感受到了威胁,开始“反击”,发生在同一阶层之间的几率较高,例如:

l
女伴比自己更漂亮、更会打扮,更受男性欢迎;

l
同事比自己能力更强、跟领导关系更好,更有可能获得晋升;

l
斜对面的奶茶店比自家的果汁铺生意更好,赚的更多

l
。。。。。。

2)终结:现代社会,在法律的威慑、道德的约束下,个人通常不会贸然选择终结“猎物”的肉体生命,取而代之的是终结其政治生命、职场生存空间、社交群体的一席之地;这种情况下,损人者不太可能公然贬低“猎物”,以免打草惊蛇,发生几率不大

3)控制:这种情况在社交场合随处可见,年长的教训年轻的、当领导的指挥小职员、有房产的看轻租房住的、开欧系车的取笑开日系车的、孩子上重点学校的不屑上一般学校的,也有自身条件并不优越,装腔作势展示高价值的,与第一类不同的是,这一类行为的目的在于抬高自己、占据社交场合的有利地位,在生人和熟人、相同阶层和相邻阶层之间都有可能发生

一般说来,贬低他人,要么是因为损人者感受到了威胁而进行的“反击”,要么是用来抬高自己的“控制术”,目的是为了在社交环境中占据优势。

【六】一句话总结

提问所说的贬低他人,是焦虑导致的攻击行为,以语言方式呈现。

————————————————

更多精彩内容:

很多人喜歡用自卑與自信這個維度來解釋一些問題,但在心理學領域並不使用這樣的辭彙,就像心理諮詢師不會從內向還是外向這個維度來理解個案一樣。所以喜歡用貶低他人的品位來彰顯自己的獨特,用心理學語言來講是一種自戀脆弱的表現。自戀這個詞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為自尊,自戀的脆弱就是自尊的不足。
自戀脆弱的人往往會使用理想化與貶低兩種方法來維持自尊感:
1、理想化一個外在客體(通常是身邊的權威),實際上是將全能感的自戀投射給一個外在客體。然後通過與外在客體建立關係的方法,將被理想化的客體再度內化進來。使個體感到良好的自戀滿足,這樣的方法存在於很多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許多來訪者在尋找伴侶的時候,都會無意識尋找更優秀的異性,一旦建立親密關係,潛意識上感覺自我也被提升了。
2、貶低一個外在客體,即將糟糕的一部分自體投射給他人,通過貶低外在客體獲得一種優越感的提升,維持良好的自戀滿足
心理學認為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個體內部心理對外投射的產物,也就是說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一個人,實際上與那個人無關,而是個體內部心理間不同部分的關係問題。那麼處理人際間的關係問題,在心理學看來就會還原到個體心理內部。這也就是為什麼心理諮詢會強調個體的自我接納,我們接納自己,對外就會體現為寬容他人。我們不接納自己的部分(那些心理的創傷和陰影),往往會無意識投射於他人身上,於是個體發現一些東西異常刺眼的存在於他人身上並讓自己很不舒服,所以研究別人永遠不如反思自己來的深入和徹底。

如果追溯到遙遠的三百多年前
查斯特菲爾德勛爵寫給兒子的第7封信
下面有這封信的概括
對方也與你有相同的自尊
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不會去以暴露別人的弱點或不幸為樂趣,更不會在公眾面前模仿他人的短處
這個社會上確實有很多愚笨的,甚至一無是處的人……(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贊同)我並沒有叫你對這些人也必須心懷敬意,因為如果你好壞不分,這也從另一方面暴露了你的缺點,表明你的知識和修養也和他們差不多。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人,你也沒有必要表露出你對他們的輕蔑,也就是說,你盡可以在內心裡隨意討厭任何人,但是沒有必要將你的反映讓對方知道。
這個表現出了伯爵的厚黑心理
除非你想一輩子與對方為敵,否則即使是對方的行為舉止讓你忍無可忍,你也不應該對對方表露出輕蔑的態度
同樣的
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整個社會,每一個人都有權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行動,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追求,這個是無可指責的也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標準
人都是按照各自的想法去行動的,而且每個人也希望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施,但是如果認為每一件事都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不可的話,這樣的人就不僅僅是一個性情固執的人,而且還可以稱為傲慢的人了。
認為別人品味低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非常傲慢的心態
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但是到底誰是最正確的,這個問題不能單一的一己之觀點來判斷,如果因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認為對方是傻瓜,或者因為自己的追求不同,就認為對方是一個不可救藥的人而加以迫害,這樣的做法實在教人難以苟同。

by小琪 2014.1.19,於黃梅,晴

每當有人問我為什麼學吉他,我都會刻意迴避「因為喜歡、因為加州旅館」這一類相對「純凈」的理由。只消回答「為了泡妞」,能皆大歡喜。
只為吐槽,求摺疊。

【一】絕不是自卑

貶低他人、抬高自己(A)這一行為,不能簡單地用自卑來概括。原因有二:

A 方便起見,以下簡稱「損人」;實施這種行為的人,稱為「損人者」;遭受這種行為的人,稱為「被損者」

其一,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損人這一行為是普遍存在的,無論地位、職業、年齡、性別、職位,幾乎人人都有過損人的經歷,如果其根源是自卑,那我們差不多可以說人人皆自卑(B),這顯然與常識相悖;

其二,自卑源於自我價值感缺失,懷疑、不確定,認為自己沒有達到某種標準的主觀感受。

自卑者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往往傾向於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工作、學習任務;

自卑者常常疏遠人群,因為與人接近就會有比較,他們不能客觀認識自己,往往在這種比較中對自己評價過低,收穫挫敗感;

極度自卑者可能表現為自傲、自負,以補償缺失的自我價值感。

——自卑者的情緒往往特別敏感,更有可能獨來獨往、顧影自憐、孤芳自賞,避免與人交際,而不太可能熱衷於接近他人、進而貶低他人。

B 更準確的說法是,人人都有不自信的時候,而不自信距離自卑,還是有相當的距離的。

自卑者表現出的更多是內向、被動的防禦姿態,而不是外向、主動的進攻姿態。——簡言之,自卑者更可能「被別人損」,而不是「損人」

【二】焦慮

焦慮源於內心的不安,是對於未來的糟糕預期,是一種主觀感受。

進化心理學對焦慮的解釋是,焦慮有助於提高生物的警覺性,發現周邊環境的潛在威脅,並驅使生物採取行動應對這些可能的威脅。—— 相當於雷達、警報器的結合體。

雖然有時候是不必要的,——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嘛,哪兒來那麼多威脅呢?—— 但它提供了一種false positive機制。False positive,可以理解為「錯進錯出」。

舉個栗子,點鈔機大家都用過吧。點錢的時候,有兩種錯誤結果,一種是把真鈔識別成假鈔了,報警,這就是false positive,行話稱「誤報」;另一種是把假鈔識別成真鈔了,沒報警,這叫false negative,行話稱「漏報」。

很明顯,從結果造成的損失來看,我們寧可點鈔機多一些誤報,也不希望它發生一次漏報。

回到焦慮話題,好消息是,在事故中,焦慮水平高的人更有可能生還。

小結:焦慮是位好同志,幫助我們站崗放哨,只是有時會誤報。

【三】杏仁體和海馬體

人類大腦中的杏仁體和海馬體中的神經迴路被認為是焦慮產生的基礎。

杏仁體長的像杏仁,海馬體長的像海馬,因此而得名,見下圖 ——

刺激清醒動物的杏仁核,動物可能表現出多種反應,其中就包括下邊要提到的這種:攻擊。

【四】攻擊

類似於進食、排泄、休眠、繁殖,攻擊也屬於動物的本能,並且是非常重要的本能。動物何時會發起攻擊呢?大致可分為三類——

1)受到威脅時,擺出攻擊姿態,對敵人實施警告,這是為了幸免於難;

2)進行狩獵時,攻擊、捕獲並終結獵物,獲取資源,這是為了延續生命;

3)實施征服時,通過表達攻擊的意願、試探性的進攻,展示力量、宣揚權力,建立和鞏固勢力範圍,這是為了改善處境,居於優勢地位

就三類攻擊發生的幾率而言,如下表所示:

▲ 表示幾率高,△ 表示幾率低

關於動物的攻擊行為,跟大家推薦一本書,《攻擊與人性》,是奧地利動物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康羅·洛倫茲的著作。通過觀察珊瑚魚等動物,作者提供了許多有意思的觀點,我選了兩個與本題相關度高的如下——

l
同類動物之間的攻擊頻率,要遠遠高於異類;

l
同類攻擊實現了「護種」作用。

【五】貶低他人

現在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

作為文明社會的現代人,我們當然不會像野獸搏鬥那樣實施攻擊行為,言語攻擊就是一種很好的進化方式和替代品。

參考第四節對攻擊目的的分類,我們來分析一下損人者為什麼要損人——

1)受迫:這種情況下,被損者表現出某種優勢,—— 可能是有意或無意地 —— 損人者感受到了威脅,開始「反擊」,發生在同一階層之間的幾率較高,例如:

l
女伴比自己更漂亮、更會打扮,更受男性歡迎;

l
同事比自己能力更強、跟領導關係更好,更有可能獲得晉陞;

l
斜對面的奶茶店比自家的果汁鋪生意更好,賺的更多

l
。。。。。。

2)終結:現代社會,在法律的威懾、道德的約束下,個人通常不會貿然選擇終結「獵物」的肉體生命,取而代之的是終結其政治生命、職場生存空間、社交群體的一席之地;這種情況下,損人者不太可能公然貶低「獵物」,以免打草驚蛇,發生幾率不大

3)控制:這種情況在社交場合隨處可見,年長的教訓年輕的、當領導的指揮小職員、有房產的看輕租房住的、開歐系車的取笑開日系車的、孩子上重點學校的不屑上一般學校的,也有自身條件並不優越,裝腔作勢展示高價值的,與第一類不同的是,這一類行為的目的在於抬高自己、佔據社交場合的有利地位,在生人和熟人、相同階層和相鄰階層之間都有可能發生

一般說來,貶低他人,要麼是因為損人者感受到了威脅而進行的「反擊」,要麼是用來抬高自己的「控制術」,目的是為了在社交環境中佔據優勢。

【六】一句話總結

提問所說的貶低他人,是焦慮導致的攻擊行為,以語言方式呈現。

不要把什麼都歸咎於心理學啊。

我來舉兩個例子,小時候,男生間是這麼對話的:

我爸爸去過越南!我爸爸去過日本!我爸爸去過月球!

女生間是這麼對話的:

我爸爸有三個女朋友!我爸爸也是!我爸爸也是!

實際上,男性常常傾向於通過比較來達成一致,這就是男性間天生的對話方式。而女性間是用協同來達成一致的。但是通過研究,又發現了這麼有趣的一點:男性間越熟悉,越使用協同的方式;女性間越熟悉,越可能採用攀比的對話方式。

事實就是,這些方式都是我們天生的、不可避免的。有些你看起來較為成熟的人,恰恰是因為他的特有經歷教會了他把這種衝動和重點轉移。不信你問問不這麼做的人,他們會說沒有必要比較,還是根本就不會想比較。

學心理學不能用心理學來看待世界看待一切的,沒有試驗數據的態度會把心理學變成占星學的。

自卑心理。
外顯的自大是對內在自卑的掩飾與防禦,而外顯的自卑則是對內在自戀的掩飾與防禦。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任何打壓他人、爭強好勝的行為,都是內心不夠強大,要通過征服他人來獲得力量感的表現。

自卑來源於優越感,優越感來源於比較,比較來源於共識,共識來源於社會。

如果周圍都不這樣而就單個人這樣的話,我覺得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自己的獨特和價值。這樣的人其實並不care別人的感受,去爭短長去爭品味高低都是無意義的,適合的應對方式就是不要自動代入,不要考慮太多情緒,有的時候以觀察的心情來看ta的表演,可能會更放鬆一些。

如果是團體里,大家都用這種方式相互嘲弄,那也許是因為這個團隊里每個人相對保持獨立與個性,好像一種互相的角力,來達到團隊里每個人的獨立和平等。一般會存在於團隊的早期,大家都比較特立獨行。所以應對的方式放輕鬆、自嘲、學會幽默、學會表達。

明顯的缺乏自信的心理表現。害怕別人比自己強。總是強烈的想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害怕自己處於下風。越愛這樣的人,其內心越不自信。甚至是極度自卑。

- -我覺得很多時候,對方只是貶低他人品味,並沒有試圖彰顯自己的獨特

看過一本叫《人格障礙與調試》的書,這種情況很符合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通過某種方式凸顯自己的獨特,
表現出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態度,過分在意外界的看法,
對待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 」 個人認為就是嚴重缺乏存在感,一直走在刷存在感的道路上。一旦別人對他們的這種態度表示出不屑或者不理睬,這種人就容易產生憤怒情緒。

我想知道怎麼反擊,有時候真是很討厭

這種心理戰術的優勢就在於如果對方心理不夠強大或自我認識不清楚又處於低谷期 很容易被貶低者這種偽裝的強框架所擇服 從而變得認同貶低者

心理學上,有一個特別的心理,每個人都會有,會以攻擊,挑剔比自己優秀的人的錯誤、弱點而感到心理滿足的一個心理特徵。如果對方是領導或公眾人物,更會極大的滿足他的一種不能稱作是「虛榮心」的心理。人人都會有,但這個表不表露,也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個人修養。「勝過權威」,你不會顯得更優秀?為此心態!

此類人的表現可解釋為自我價值不足導致。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範圍界定了他不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以下比喻可以簡單解釋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與他種種行為的關係。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有100分的自我價值,假設為內心的佔有80分,外表的佔20分。
一個在成長未能建立起充分地自我價值的人,例如內心只有30分,他會有兩種可能的心態:第一種是認為不能讓別人知道他內心只有30分,故此不惜一切地去維持「我有80分」的假象,例如不肯認錯(分數太少,不能再減);事事爭強,注重面子(表現出高分數);堅持己見,不顧他人等。第二種是知道自己不如別人,處處退縮,怕承擔責任,但又到處批評別人,希望這樣能使他人減分,妄想通過這樣的途徑使他人的分值與自己一樣。
此類人屬於第二種。

也可能是報復心理。
因為幼時曾經受到過屈辱,於是他們長大後,看到自己懂了一點東西後,便會對其他人的行為指手劃腳,從而獲得一種自我安慰的報復性快感。

有的人通過貶低其他人來減少對自己處境、現狀的焦慮和不滿。貶低別人實際上是變相的自誇,潛台詞就是對方擁有的那種缺點自己並不具有。

國男都這樣啊,正常。

這種人心裡不平衡,原因是得不到他人和社會外界的認可,只能通過貶低他人,挑他人毛病,來平衡平衡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自卑。正確的方法是,面對自己的自卑時,要通過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

不管是行業競爭,還是分手後的一種抱怨,其實貶低他人也是在貶低你自己。

今天上午有個在線教育的平台,名字就不說了,還是業界挺知名的一家。你只要一入駐,他們就會派一個業務員全程陪伴你,帶你體驗平台,解答問題。本來一開始的時候,這個業務員給我的印象挺好,很熱心,生怕你得不到良好的體驗。但是今天上午我對這個人的看法有所轉變。

他問我現在公司用的是什麼平台?我告訴他是A平台,他就把這個A說得好像一點兒優點都沒有,說他們的平台有多好。好吧,我知道你有業績考核,你想把我們這個客戶定下來,可是正是你的這一番言論讓我真得再考慮一下了。

雖然是和你們競爭的公司,但是也沒必要把別人說得一文不值。就好像之前我朋友圈裡有的女孩兒,把前男友罵得很難聽,你以為在大家面前把他罵成這樣,就能顯示出你有多優秀嗎?恰恰相反,大家會覺得你很沒素質。如果你的前男友真的這麼爛,你當初為什麼還要選擇跟他在一起呢?兩個人最後不管在沒在一起,更多的應該是感謝。因為他/她陪你走過了生命中的一段征程,你們曾經有過美好的回憶。(大家不要覺得晶晶老師也是這麼對待自己前男友的哈,因為一直也沒有個「前男友」,嘻嘻。。。)

話說回來,不要一味地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樣做不但沒抬高自己的身價,反而把自己貶低得一文不值!

推薦閱讀: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